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魏久棋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放弃以往的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听课的教学方式。现今社会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而教育事业的成功需要当今的老师不仅懂得怎么使得学生学好知识,人们都说现在的90后学生是难以教育的一代,而这更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如今的老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知识储备,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正确心理疏导,只有二者并用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情况心理学方法

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教师这个直接接触下一代的职业也在不断被人们关注,随着时代所需,教师具备教育心理学知识已经是鉴定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而合理的运用教育心理学更是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一、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

自古,中国固有的思想便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思维早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就现代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来看,知识需要用到在实践上,教育需要培养出的不仅仅是理论型的人才,而应该培养出既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又能灵活运用自己知识的人。并非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而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

郭沫若曾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这便论证了教育方法的得当应用,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也正是如今老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的首要原因。可见,想在当今的社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朝向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可见教师具备正确的心理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拥有心理学知识已经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二、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至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学方法的完美应用是教育好学生的必要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一)灵活运用科学指导分析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上课时,老师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定某位特定的学生站起来起来回答问题。传统的方式是教师随机点学生回答,认为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计算轮到自己的所需回答的问题,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完全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确实存在非常严重的弊病,当然不能以偏概全,这种方法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在低年级中,循环轮流提问能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可以给个人具有成就感和优越感。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得到整体的反馈信息,这比集中听取别人的回答问题更重要。而且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师没有偏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也可以使育人事半功倍。

(二)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原因

教师应该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时教师应该怎么做?通常我们会按照直觉行事,每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都要批评他,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原则,如果放任他做这件事,他和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以为教师对这条原则并不是十分严肃的。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如果这种方式用在低年级同学上,他们在不注意听讲时,教师越要学生安静,学生越不认真听课;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认真的学生,做小动作率反而会下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合理的应对不同的学生。如果学生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那么,教师的批评或提示正中其下怀,这样就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如果教师表扬其他守纪律的同学,则可强化好的课堂行为,抑制课堂不良行为。可见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正确判断也是教好学的必要条件。

(三)分析学生学习困难根本原因

教师应该能够知道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育心理学虽不能直接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关键。要是智力测验成绩很低,并且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很差,那么就说明他在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好,那么,我们就知道他在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因此,教师在此时需要对他过去的经验以及对正字、发音以及语义方面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考查。

另外,阅读方面的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老师如果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能对儿童的学习困难进行追根溯源,如此,他不仅可获得正确的看法,而且会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及有针对性的方法,使其学业获得进步。可见教师知道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教育心理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情况合理运用。

(四)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积极化,不仅认识活动要处于积极状态,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也要处于积极状态。脱离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来谈学习的主体作用那只是一句空话,所以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可见提高学生能动性也是教育中的必要手段。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加深,如今教师具备教育心理学基础已经是时代发展所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才能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教育心理学应用在教学中势在必行。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姚美玲:《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4]李季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综述——梅耶的四隐喻说》,心理科学2001(4)

本科第二学历毕业论文

题目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学生魏久棋

指导教师陆桂芝教授

年级 2009级

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4月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英语一 试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一试题 课程代码(9901) 注:1.本卷供非英语岗位考生使用;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否则不予评分。 教育学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可夫 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5.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 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 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B.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式称为 A.说服法B.榜样法 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D.锻炼法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 要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对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此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 2.自由学习理论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丁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学记》 2、19世纪末,实验 3、美,桑代克 4、1903 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 6、学习,教学 7、教学,教学 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 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灵魂论》, 11、植物,动物,理性 12、德、智、体 13、比纳、西蒙 14、潘菽 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三、选择 1、(1)学习心理学 2、(3)知识分类学习论 3、(4)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 错误次数:3次 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 错误次数:1次 测试项目 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但是,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即使获得好成绩,可能也没有多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而显得缺乏自信,在考试时容易焦虑。建议我多面对挑战,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成功。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我在人际方面获得的支持较多,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实际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当遇到问题,我的亲友会给与我一定的帮助。建议以后还将培养自己求助的能力,从而面对身心、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孝英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一中学陕西西安710101 摘要: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巧妙把握教学技巧,则对提高教学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学技巧 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教学设计,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根据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和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谈话的切入点,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我,这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本人在自己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将所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作法和思考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向成功迈进的驱动力,它可以调动人的潜能,让人保持最佳的状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

疑虑,树立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生当中,相当部分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对待这样的学生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应该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来培植起学生的自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要关心,对学生的生活也要关心到位,用爱心感动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比言教更有说服力,教师的自信心会感染学生;正确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不断用积极暗示鼓励学生。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趣,健康的情感和善于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外部表现。因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活动,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做“捉迷藏”、“看谁反应快”、“谁是问不倒的小博士”等各种英语游戏,排演英语节目,朗诵诗歌,唱英语歌,邀请外国朋友来校或带学生到有外国人的公共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2.桑代克的联结学说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心理学实验报告

)摘要:在本实验中,以汉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呈现速度和召回方式下的串行位置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系列位置曲线中函数是双重分离的,这支持了近距离效应来自短期记忆,而第一声音效应来自长期记忆的观点。简介是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的学习速度和记忆的巩固程度与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换句话说,学习资料在系列中的位置会影响记忆效应,这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Ebbinghaus是第一个研究一系列位置效应的人。他使用了一系列毫无意义的音节作为学习材料,发现开始部分最容易学习,其次是最后一部分,中间最后一点的项目是最难学习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一系列职位在迷宫学习中也起着作用。50. B. ward使用12个无意义的音节作为学习材料,并获得了一系列典型的位置曲线。研究表明,影响串行职位角色的因素有:学习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更难以记住系列中间的项目,并且系列位置的影响更加明显。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的错误反应时间就越多。材料展示的时间。延长了演示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优质文档达到20多种。繁殖方式。如果进行自由复制,则序列位置曲线的尾部将升高。支持短期存储和

长期存储的大多数证据来自免费召回任务的实验。该实验提出了一系列项目,要求受试者回忆这些项目。当以项目显示顺序为横坐标,召回率为纵坐标绘制召回结果时,将获得一系列位置曲线。研究人员指出,新近度效应来自短期记忆,而第一声音效应来自长期存储。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有必要在一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函数的双重分离:一些自变量影响初始效果和渐近线,但不影响其邻近效果;其他变量会影响近似效果,但不会影响初始效果和渐近线。前者的独立变量包括词频,陈述速度,系列长度和心理状态。后者主要是出现系列词后的干扰。此实验基于此假设。根据先前的实验,我们推断汉字的当前速度会影响初始效果和渐近线,但不会影响其临近效果;水平先完成后一系列汉字的干扰效果将影响邻近效果,但不影响初始效果和渐近线。也就是说,2 s呈现时间的初始效果高于1 s呈现时间的效果,并且延迟召回的临近效果趋于消失。方法华中师范学院心理学系2.128名2006级学生的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为18至20。将他们随机分为3 2.仪器材料PES系统。从低频到高频,总共100个汉字被分为五组,每组20个。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的笔画逐渐增加。实验设计:实验中存在三个自变量:被召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过程心理特点英语教学 摘要:教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一线教学中,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往往会体会到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如何防止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 即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心行为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才能搞好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哪些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呢? 1.存在矛盾心理: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 由于他们缺乏毅力,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丧失继续进取的信心,形成了想学好但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存在怕羞心理:有的同学怕读错,怕讲错,因而不愿意开口;有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羞于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造成知识脱节,学习上困难重重。 3.存在畏惧心理: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后考试受挫,就会退阵下来,灰心丧气,便萌发放弃学习外语的念头。 4.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 成绩不能提高,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形成自卑心理。 5.存在逆反心理: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尊重学生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师不能公正的处理某些事情造成学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三)观察学习理论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强化理论已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实验: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发现:成人榜样对儿童有明显影响,儿童可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动机过程则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1)注意过程影响因素: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班杜拉认为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划分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 (4)动机过程它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若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则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去再现。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学习分类理论 1、加涅 (1)学习八水平分类 按学习水平简繁程度分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反应;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六水平分类 ①连锁学习;②辨别学习;③具体概念学习;④定义概念学习;⑤规则学习;⑥解决问题学校 (3)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2、奥苏贝尔学习性质分类(两个维度互不依赖、相互独立) (1)根据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3、我国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学习理论 1、联结理论 (1)经典条件反应论 ①巴甫洛夫: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一级条件反射、二级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泛化、分化 正诱导: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周围发生兴奋地过程。 负诱导:一个部位发生兴奋引起周围发生抑制的过程。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 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②华生: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的过程。遵循频因律、 近因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操作性条件说 ①桑代克(联结试误说):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 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②斯金纳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 惩罚: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式:连续强化程式(灯一开就亮); 间接强化程式:a 定时强化(按时发工资) b 定比强化(计件工作) c 变时强化(随堂测验)d 变比强化(买彩票)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孝英 西安市长安区第十一中学陕西西安710101 摘要: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巧妙把握教学技巧,则对提高教学成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教学技巧 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教学设计,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根据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和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谈话的切入点,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我,这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本人在自己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并将所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作法和思考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人向成功迈进的驱动力,它可以调动人的潜能,让人保持

生出现厌倦心理,我让他们做有难度的练习,迎合他们的挑战心理;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做较有把握的练习,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困生做比较容易的习题,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课余作业布置中,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对于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要求掌握课本上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句型.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进行课外阅读,以扩展知识面.也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采用"放开走""扶着走""抱着走"的方式.不管学习成绩高低,对于所有的同学应一视同仁,不可出现偏爱或者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而且课余应对成绩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使他们不会掉队. 著名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表明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它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应及时强化所学的新知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针对词汇问题,适时地进行默写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满分或高分的学生加以表扬(正强化),对于那些懒惰的或者默写比较差的学生,采取过关制度(负强化),即让他们先更正错误,再默写,直到他们都掌握.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所以我经常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尽量分散在首尾,记忆单词的顺序我也让学生们遵循这样的规律,效果很好.总之,我认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15 一、单项选择题 1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奉献的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亚里士多德 (D)洛克 2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包括婴儿期、( )、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 (A)儿童早期 (B)儿童期 (C)儿童晚期 (D)学前早期 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①会打球②个子越长越高 ③风沙吹进眼睛自然流泪④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感到害怕 ⑤儿童理解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学习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5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恰当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孩子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 “榜样学习”教育效应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 ( )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目的说 (C)认知一发现说 (D)有意义一接受说 8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做合格教师 第一节合格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即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教师的智力素质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师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智力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的观察力 (二)良好的记忆力 (三)丰富的想象力 (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 (五)注意分配的能力 二、教师的情感素质 (一)成熟而稳定的情感 (二)爱的情感 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使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他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 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对学生的热爱 3、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三、教师的意志素质 (一)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二)克服困难的坚韧性 (三)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四)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 教师的自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处理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能有效的抑制消极情绪,表现出从容沉着的品质;二是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战胜与执行决定有困难、有妨碍的一切因素。 四、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一)教师的教学素质 1、教师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2)实践性知识。(3)条件性知识。 2、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 ○3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能力。○4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表达能力。○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4)教学监控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三是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实验报告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实验报告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研究学习迁移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前后测验法(参见前/倒摄作用)和继续学习法。对于继续学习法的实验,可以将被试随机分成A、B两组,如果材料的难易不同可作如下设计:A组:先学甲,后学乙 B组:先学乙,后学甲 把两组先学的结果加起来(C),两组后学的结果加起来(D),加以比较,即可看出两种作业彼此有何影响。如以学习达到同一水平(连续三遍输入正确)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则C>D为正迁移,C<D为负迁移,C=D为二种作业彼此无影响,即无迁移。 一、目的 1.检验学习两种不同材料的迁移效果。 2.学习继续学习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甲套为5个几何图形分别对应数字0、1、2、3、4。 乙套为5个大写字母分别对应数字5、6、7、8、9。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学习迁移”。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先进行参数设置,选择A组或 B组等。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指导语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如选A组,学习甲套材料的第一次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学习的实验,首先你将看到5个几何图形,每个图有一个编号。请记住图与数字的对应关系。一段时间后将进行测试。你可以按计算机键盘的空格键开始。呈现完毕再次出现指导语: 下面屏幕将会依次呈现一系列图形,每次一组。请你在4秒内在文本框内按图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输入相应的数字,输入完毕回车确认。如输入错误则该图形下面将显示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