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几何最值问题规律总结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规律总结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规律总结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规律

总结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你会“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吗

一、几何中最值问题包括: ①“面积最值” ②“线段(和、差)最值”. (1)求面积的最值

方法:需要将面积表达成函数,借助函数性质结合取值范围求解;

(2)求线段及线段和、差的最值

方法:需要借助“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三边关

系”等相关定理转化处理. 一般处理方法:

常用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两个定点时) 垂线段最短(已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时)

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精讲精练

1. 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 ,底面周长为18cm ,在杯内离杯底4cm

的点C 处

PA +PB 最小,

需转化,使点在线

B

l

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cm .

2.

3.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4,∠DAC 的平分线交DC 于点E ,

若点P ,Q 分别是AD 和AE 上的动点,则DQ +PQ 的最小值为 .

4. 如图,在菱形ABCD 中,

AB =2,∠A =120°,点P 、Q 、K 分别为

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则PK +QK 的最小值为 .

5. 如图,当四边形P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OA =3,OB =4,D 为边OB 的中点. 若E 、F 为边OA 上的两个动点,且EF =2,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则点F 的坐标为 .

7. 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AC =8,B 到MN 的距离

BD =5,CD =4,P 在直线MN 的最大值等于 .

N

Q

P E

D C

B

A Q P

K

D

C

B

A

A

B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8. 如图,在△ABC 中,AB =6,AC =8,BC =10,P 为边BC 上一动点,PE ⊥AB 于E ,

PF ⊥AC 于F ,M 为EF 中点,则AM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9. 如图,已知AB =10,P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在AB 的同侧分别以AP 和PB 为边作

等边△APC 和等边△BPD ,则CD 长度的最小值为 .

10. 如图,点P 在第一象限,△ABP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当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

上运动时,点B

随之在y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运动过程中,点P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________.若将△ABP 中边PA 的长度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则点P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变为_________.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1. 在△ABC 中,∠BAC =120°,AB=AC =4,M 、N 两点分别是边

AB 、AC 上的动点,将△AMN 沿MN 翻折,A 点的对应

点为A ′,连接BA ′,则BA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A

B C

E

F

M A B

C

D

P A'

N

M

C

B

A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作业)

1.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AD =90°,AB =6,对角线AC 平分∠BAD ,点E

在AB 上,且AE =2(AE <AD ),点P 是AC 上的动点,则PE +P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 在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

点,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cm (结果不取近似值).

3. 如图,在锐角△ABC 中,42AB ,∠BAC =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点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 +M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4. 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 ,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 ,点

P

是母线BC 上一点,且PC= 4cm .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 的最短距离是 。

5. 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 ,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 ,点P

是母线BC 上一点,且PC= 4cm .一只蚂蚁从圆柱外面的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圆柱内侧的P 的最短距离是 .

6. 一次函数y 1=kx -2与反比例函数y 2=

m x

(m <0)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其中点A 的

坐标为(-6,2)

(1)求m ,k 的值;

(2)点P 为y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 在什么位置时|PA -PB | 的值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y

x

O B

A

C

D

Q

P

B

A

P

E

D C

B

A

N

M

A

B

D

C

7.已知点A(3,4),点B为直线x=-1上的动点,设B(-1,y).

(1)如图1,若点C(x,0)且-1<x<3,BC⊥AC,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图2,当点B的坐标为(-1,1)时,在x轴上另取两点E,F,且EF=1.线段EF在x轴上平移,线段EF平移至何处时,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

图1 图2

【精讲精练参考答案】

1. 15 2.6 3

.4

5.

7

4

6.(

7

3

,0)

7.5 8.3 9.12

5

10.5

12.2

13.

(1)84

-≤

PD;

(2) 8

14. 4

【作业参考答案】

1

.2

.13

4.4 5.2 6

.2+

B(-

7.(1)212,3

=-=-m k ;(2)当点P 的坐标为(0,-10)时,|PA-PB |的最大值为

8.(1)213424+=-+x y x ;(2)2(,0)5

-E . 9.(1)72;(2)54;(3)55,23

==-m n

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复习建议和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复习建议和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的命题规律 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考查。 2.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3.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中考数学的复习建议 1.注重课本知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 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和外延,牢固掌握 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 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 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这个阶段尤其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习,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 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 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复习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要提高复习效率。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 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 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一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 起重视。 2.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 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 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 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 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 3.夯实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再加上 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含答案)

几何最值问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5?孝感一模)如图,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6,点D为AC的中点,点E为BC的中点,点P为BD上一点,则PE+PC的最小值为() 3 AE==3, . 2.(2014?鄂城区校级模拟)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线段AB,AB=50cm,A、B到x轴的距离分别为10cm和40cm,B点到y轴的距离为30cm,现在在x轴、y轴上分别有动点P、Q,当四边形PABQ的周长最短时,则这个值为() 5050+50

LN=AS==40 MN==50 MN=MQ+QP+PN=BQ+QP+AP=50 =50 3.(2014秋?贵港期末)如图,AB⊥BC,AD⊥DC,∠BAD=110°,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当△AMN周长最小时,∠MAN的度数为()

4.(2014?无锡模拟)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B 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运动过程中,当点D到点O的距离最大时,OA长度为() C OE=AE=AB=× AD=BC= DE= ADE==, =

DF=, OA=AD= 5.(2015?鞍山一模)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在边BC上且CE=1,长为的线段MN在AC上运动,当四边形BMNE的周长最小时,则tan∠MBC的值是() C D ,连结,此时四 ,连结MN= =, =, ,

PC= PDC==. 6.(2015?江干区一模)如图,△ABC中,CA=CB,AB=6,CD=4,E是高线CD的中点,以CE 为半径⊙C.G是⊙C上一动点,P是AG中点,则DP的最大值为() C BG AD=BD=AB=3 CE=

中考数学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数学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7道,每道10分) 1.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5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5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 为()cm A. B.15 C. D.12 答案: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勾股定理、圆柱展开图、轴对称的性质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4,E为CD边的中点,P为BC边上的任一点,那么,AP+EP的最 小值为() A.3 B.4 C.5 D.6 答案: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矩形的性质 3.如图,在锐角△ABC中,AB=6,∠BAC=6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点M,N分别是AD和

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 ) A. B. C.6 D.3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 4.如图,当四边形PABN的周长最小时,a=(). A. B. C. D. 答案: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 5.如图所示,已知A(,y1),B(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x,0)在x轴正半轴上

运动,当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 ) A. B.(1,0) C. D. 答案: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线段之差(绝对值)最大 6.如图,△ABC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C=4,BC=3,P为边AB上一动点,且PE⊥AC于点 E,PF⊥BC于点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是() A. B. C. D. 答案: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垂线段最短 7.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2,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D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青AB=AC ,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 ,连接FE 交BC 于D 。求证:FD=DE 。 分析:本题有好多种证明方法,由于新课标主 要用对称、旋转方法证明,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等都是证题的好方法,我在这里向初中三年级同学面对中考需对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证明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提高。 下边我将自己证明这道题的方法给各位爱好者作以介绍,希望各位有所收获,仔细体会每 中方法的异同和要点,从中能得到提高。我是一位数学业余爱好者,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如有错误,请批评指证。信箱: wangsj629@https://www.360docs.net/doc/ed1257428.html, . 证法一 ∧≌∠⊥∥△□° 证明:过E 点作EM ∥AB 交DC 延长线于M 点,则∠M=∠B ,又因为∠ACB=∠B ∠ACB=∠ECM=∠M ,所以CE=EM , 又EC=BF 从而EM=BF ,∠BFD=∠DEM 则△DBF ≌△DME ,故 FD=DE ; 证法二 证明:过F 点作FM ∥AE ,交BD 于点M , 则∠1=∠2 = ∠B 所以BF=FM , 又 ∠4=∠3 ∠5=∠E 所以△DMF ≌△DCE ,故 FD=DE 。 证法三 以BC 为对称轴作△BDF 的对称△BDN ,连接NE ,则△DBF ≌△DBN ,DF=DN ,BN=BF , NF ⊥BD ,∠FBD=∠NBD ,又因为∠C=∠FBD 所以∠NBD=∠C 。 BN ∥CE ,CE=BF=BN ,所以四边形BNCE 为平行四边形。故NF ∥BC , 所以NF ⊥NE ,因FN 衩BD 垂直平分,故D 是FE 的中点,所以FD=DE 。(也可证明D 是直角△NEF 斜边的中点)。 证法四: F C A E N E

2018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几何最值问题综合课(pdf,无答案)

知识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方法: 1.找对称点求线段的最小值; 步骤:①找已知点的对称点,动点在哪条线上动,就是对称轴; ②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已知点; ③与对称轴的交点即是要找的点;通常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转化成其他线段,间接求线段的最小值;例如: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通过作垂线求最值;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上的函数有最小值;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方法: 1.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同侧时,与动点所在的直线的交点,这三点在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2.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异侧时,先找对称点,同样三点位于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3.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下的函数有最大值; 例题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例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上一点,BE=2,AE=3BE ,P 是AC 上一动点,则PB+PE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 . 图1 图2 图3 例2.如图2,在锐角△ABC 中,AB=4,∠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例3.如图3,点P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PE ⊥AC 于E ,PF ⊥BC 于F ,BC=6,AC=8,则线段EF 长的最小值为 ; 第一节 几何最值问题专项

例4.如图,在Rt △ABC 中,AB=BC=6,点E ,F 分别在边AB ,BC 上,AE=3,CF=1,P 是斜边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F 周长的最小值为 . 图4 图5 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 △OAB 的顶点A 的坐标为(9,0),点C 的坐标为(2,0),tan ∠BOA= A .67 B .231 C. 6 D .193+ 例6.如图6,等腰Rt △ABC 中,∠ACB=90°,AC=BC=4,⊙C 的半径为1,点P 在斜边AB 上,PQ 切⊙O 于点Q ,则切线长PQ 长度的最小值为( ) 图6 图7 图8 例7.如图7,矩形ABCD 中,AB=4,BC=8,E 为CD 的中点,点P 、Q 为BC 上两个动点,且PQ=3,当CQ= _________ 时,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例1.已知点A (1,2)、B (4,-4),P 为x 轴上一动点. (1)若|PA |+|PB |有最小值时,求点P 的坐标; (2)若|PB |-|PA |有最大值时,求点P 的坐标. 例2.如图8所示,已知A 11 (,y )2,B 2(2,y )为反比例函数1y x =图像上的两点,动点P (x,0)在x 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 与线段BP 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 的坐标是 .

中考复习数学几何最值问题

几何最值问题 一、垂线段最短 1、已知抛物线y=x2+1具有如下性质:该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到定点F(0,2)的距离与到x轴的距 离始终相等,如图,点M的坐标为(,3),P是抛物线y=x2+1上一个动点,则△PMF周长的最小值是() 2、如图,在RT三角形ABC中,∠ABC=90°,∠C=30°,点D是BC上的动点,将线段AD绕点A 顺时针旋转60°至AD,连接BD,若AB=2cm,则BD’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3、如图,在锐角△ABC中,AB=4,BC=5,∠ACB=45°,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1B1C1.点E为线段AB中点,点P是线段AC上的动点,在△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点P的对应点是点P1,线段EP1长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 4\如图,线段AB的长为2,C为AB上一个动点,分别以AC、BC为斜边在AB的同侧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和△BCE,那么DE长的最小值是▲.

5、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AB= ,分别以AC,BC 为底作等腰ΔAEC 和等腰ΔBCF, 且∠AEC=∠BFC=120°,点P 为EF 的中点,求线段PC 长度的最小值。 6、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和BD 交于点O ,?=∠120BAD ,4=AB ,E 为OB 上的一个动点,将A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AF ,则点F 到O 的最短距离为 . 7、如图,已知∠MON=30°,B 为OM 上一点,BA ⊥ON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P 为射线BM 上一动点,连结CP ,将CP 绕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CE ,连结BE ,若AB=4,则B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8、 如图,在△ABC 中,∠A=75°,∠C=45°,BC=4,点M 是AC 边上的动点,点M 关于直线AB 、BC 的对称点分别为P 、Q ,则线段PQ 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中考数学几何一题多解获奖作品

中考几何母题的一题多解(多变) 一、三角形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AB=AC,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连接FE交BC于D。求证:FD=DE。 证法一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F点作FM∥AE,交BD于点M, 则∠1=∠2 = ∠B 所以BF=FM, 又∠4=∠3 ∠5=∠E 所以△DMF≌△DCE,故 FD=DE。 二、平行四边形一题多解

如图4,平行四边形 ABCD中AD=2AB,E、F在直线AB上,且AE=BF=AB,求证:DF⊥CE. 证法一、易知ΔADF、ΔBCE为等腰三角形,故∠1=∠F, ∠2=∠E,又CD∥AB,故∠3=∠F, ∠4=∠E,从而∠1=∠3,∠2=∠4,而∠1+∠2+∠3+∠4=1800,故∠3+∠4=900,表明∠COD=900,所以DF⊥CE。 证法二、如图5,连接MN,则CD=BF,且CD∥BF,故BFCD为平行四边形,则CN=BN=AB,同理,DM=MA=AB,故CN=DM且CN∥DM,得平行四边形CDMN,易见CD=DM,故CDMN也是菱形,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结论成立。 证法三、如图6,连接BM、AN, 可证ΔAFN中,BN=BF=BA,则ΔAFN为直角三角形,即DF⊥AN,利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N∥CE,故DF⊥CE。 证法四、如图7,作DG∥CE交AE延长线于G,则EG=CD=AB=AE,故AD=AG=AF,从而DF⊥DG,而DGCE,故DF⊥CE 四\一题多解、多变《四边形面积》 1.如图所示,一个长为a,宽为b的矩形,两个阴影都是长为c的矩形与平行 四边形,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解法一 将大矩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 进行转换。 (a-c)(b-c) 解法二 重叠面积为c的平方,大矩形面积为ab,小矩形为ac,平行四边形为bc,阴影面积为ab-ac-bc+cc=(a-c)(b-c)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名著阅读近11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素材

安徽近11年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2007~2017) 项目名著篇目/页码作者及朝代/ 国别 考查情况 中国6部《水浒传》/P31 施耐庵, 元末明初 2016年考查作品名和人物名:水浒、林冲(结合语段, 填空) 2011年考查关键人物名:王伦、宋江 (填空) 2010年考查作品细节中的事物名:聚义厅、忠义堂(填 空) 《西游记》/P33 吴承恩, 明代 2017年选择题涉及作者、朝代 2012年考查故事细节和人物名:七十二般变化、观世 音(填空) 2007年考查故事情节: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原因和结 果(简答) 《朝花夕拾》 /P35 鲁迅, 中国现代 2017年选择题涉及作者、朝代 2014年考查作者名和人物名:鲁迅、藤野先生(填空) 2011年考查文体:散文集(填空) 《繁星春水》 /P37 冰心, 中国现代 2017年考查作品名和诗歌主题的辨识:繁星春水、母 亲(填空) 2011年考查文体:诗集(填空) 2008年考查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诗句的特点(简答) 中国6部《红岩》/P38 罗广斌、杨益 言,中国现代 2015年考查作者名和女主人公名:罗广斌、江姐(填空) 《骆驼祥子》 /P40 老舍, 中国现代 2013年考查人物名:刘四爷、虎妞 (结合语段,填空) 外国10部《安徒生童话》 /P42 安徒生, 丹麦 2017年选择题涉及作者、国别 2013年考查故事细节:火炉、老祖母 (填空) 《海底两万里》 /P43 儒勒·凡尔 纳,法国 2017年选择题涉及作者、国别 2016年考查故事细节和人物名:诺第留斯号(鹦鹉螺 号)、尼摩(填空) 《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P44 奥斯特洛夫斯 基, 苏联 2014年考查作品名和主人公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结合作品名句,填空) 《童年》/P46 高尔基, 苏联 2010年考查叙事人称及作品细节:第一人称、外祖父 (填空) 《格列佛游记》 /P47 乔纳森· 斯威夫特,英 国 2012年考查故事细节:慧骃/马、野胡/耶胡(填空) 2009年考查故事细节: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 原因(简答) ★《格林童话》格林兄弟,德近11年未考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轴 对 称 最 值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 线,P为直线l上的一 个动点,求AP+BP的 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 段,求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 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 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 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折 叠 最 值 图形 B' N M C A B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特征 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 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 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 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 ∴∠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中考数学大题解题技巧总结大全

中考数学大题解题技巧总结大全2019中考各地区时间不尽相同,部分地区已经结束,部分地区还在备考中,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9中考数学大题解题技巧的相关内容,以便考生做好考前复习。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换元法 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

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超详细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 巧超详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2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解说 数学压轴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知识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实际情况,压轴题多以函数和几何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压轴题考查知识点多,条件也相当隐蔽,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下面谈谈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解题技巧。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 (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 (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 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 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 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 最长 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 解:(1)点A的坐标为(4,8)…………………1分 将A (4,8)、C(8,0)两点坐标分别代入y=ax2+bx 8=16a+4b 得 0=64a+8b 解得a=-1 2 ,b=4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 2 x2+4x …………………3分 (2)①在Rt△APE和Rt△ABC中,tan∠PAE=PE AP = BC AB ,即 PE AP = 4 8 ∴PE=1 2 AP= 1 2 t.PB=8-t. ∴点E的坐标为(4+1 2 t,8-t). ∴点G的纵坐标为:-1 2 (4+ 1 2 t)2+4(4+ 1 2 t)=- 1 8 t2+8. …………………5分

河南中考试卷出题规律

河南中考试卷出题规律

二、单项选择 15分 2010-2016年河南中考单选考查分布情况 2 1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3 1 3 2 3 3 3 4 3 5 20 10冠代形非 动 连动 时 名副动动 短 介被 动 定 从 情 动 宾 从 20 11冠代名连动 时 情 动 动 短 介形被 动 非 动 定 从 动 时 感 叹 宾 从 20 12冠代名动 时 形动动 短 介情 动 被 动 连动 时 定 从 祈 使 宾 从 20 13冠动名动 时 形情 动 动 时 被 动 介动 短 代定 从 副祈 使 宾 从 20 14冠名介动 时 代形动副动 短 定 从 被 动 非 动 动 时 连宾 从 20 15 冠名代动 时 形情 动 动介动 短 连动 时 动 时 定 从 祈 使 宾 从 20 16 冠名代动形介情 动动 时 非 动 连被 动 定 从 动 时 动 短 宾 从 虚拟语气不考; 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不考; 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不考

三、完形填空 10分 2010-2016河南中考完形填空考查情况 记叙文36373839404142434445 介形动动形2010形名名形从 连 2011代介从 名副动动动副名 连 2012名副动动数名连形介动

2013名形连动名动介形动形 2014名形连情 动名动 短 代名动名 2015 2016 动名形连名名副动动数 完形填空的设题特点 1.记叙文,话题主要为教育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以及情感故事。通常为1—9段,词数为180—235,通常会设置2个生词,且均给出汉语释义。 2.考查点绝大多数为实词的词义辨析,把所有的词串起来基本可以复现整个篇章的结构和脉络。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归类解析

中考几何最值问题归类解析(1) -实验中学周记民 教学目标 1.了解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初步掌握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及几何图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等知识解决几何最值问题,培养学生几何探究、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几何最值问题原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寻求几何最值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常见的几何最值问题有:线段最值问题,线段和差最值问题,周长最值问题、面积最值问题等; 2.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原理。 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③利用函数关系求最值 二、典例剖析 1.线段最值问题。 例1:(2010年黄冈)如图1,某天然气公司的主输气管道从A市 的东偏北30°方向直线延伸,测绘员在A处测得要安装天然气的M小 区在A市东偏北60°方向,测绘员沿主输气管道步行2000米到达C 处, 测得小区M位于C 的北偏西60°方向,请你在主输气管道上寻找支 管道连接点N,使到该小区铺设的管道最短,并求AN的长。 分析:本题可直接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利用“垂线段最短”的基本原理,找到点N的位置,然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问题的答案。 答案:过点M作MN⊥AC于N,点N即为所求AN=1500米 2.线段和的最值问题。 例2:(2010年宁德)如图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是 等边三角形,M为对角线BD(不含B点)上任意一点,将BM绕

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EN,AM,CM. (1)求证:△AMB ≌△ENB ; (2)①当M 点在何处时,AM+CM 的值最小; ②当M 点在何处时,AM+BM+CM 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第(2)小题利用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MN 是等边三角形的特殊结构,将三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再结合图形的特殊对应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确定AM+BM+CM 取最小值时,点M 的位置。 答案:(1)略 (2)①点M 为BD 中点;②M 为BD 与CE 的交点 3.线段差的最值问题。 例3:(2010年晋江)已知:如图3,把矩形OCBA 放置于直角坐标系中,OC=3,BC=2,取AB 的中点M,连接MC ,把△MBC 沿x 轴的负方向平移OC 的长度后得到△DAO 。 (1)试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 (2)已知点B 与点D 在经过原点的抛物线上,点P 在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移动,过点P 作PQ ⊥x 轴于点Q ,连接OP. ①若以O,P,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DAO 相似,试求出点P 的坐标; ②试问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T,使得︱TO-TB ︱的值最大。 分析的对称性,将两条线段的差的最值转化为一条线段的最值,再利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求出点T 的坐标。 答案:(1)D (-122 3,) (2)P 1 (64 1531651,) P 2 (3,2) 图3

2020年中考数学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利 的。 下面一道例题,是从多维度角度出发来探究解题新思路的: 例: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B ∥CD ,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延长DC 交BE 于F. 求证:EF=FB 分析:这个题目本身不难,求证也容易,但通过对题设和结论的深入挖掘与探索,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好的证法,总结如下: I E F B C A 证明一:如图所示,作BQ∥AD,交DF 延长线于Q 点,则四边形ABQ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BQ=AD ,再由题设可证△CEF≌△QBF, 得证EF=FB. Q I E F B C A 证明二:如左图所示:作FM∥DA 交AB 于M ,则四边形ADFM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FM=DA.再证△CEF≌△MFB,从而结论可得证. M I E F B C A 证明三:作CN∥EB 交AB 于N ,则四边形CNBF 是□,从而CN=FB. 再证:△ANC≌△DFE,可得CN=EF ,即EF=FB. N I E F B C A 证明四:作DP ∥FB 交AB 于P ,证明△ADP ≌△CEF ,从而得出结论. P I E F B C A

证明五:延长EC 交AB 于G ,则四边形ADCG 是□,∴CE=AD=GC ,即C 是EG 中点.又CF ∥GB ,∴F 是EB 中点,结论得证. G I E F B C A 证明六:连结AE 交CD 于O 点,则O 是AE 中点,又OF ∥AB , ∴F 是AB 中点,得证. I E F B C A 证明七:延长ED 交BA 延长线于H 点,则HACD 是□ , ∴CA=DH=ED ∴D 是EH 中点.又DF ∥HB ∴F 是EB 中点,得证. H I E F B C A 证明八:作ES ∥CD 交AD 延长线于S ,则CDSE 是□ ∴DS=CE=AD, ∴D 是AS 中点.又SE ∥CD ∥AB ∴F 是EB 中点,得证. S I E F B C A 证明九:在证明一作的辅助线基础上,连结EQ ,则可得ECBQ 是□,从而F 是□ECBQ 对角线EB 的中点。 总之,上述不同证法的辅助线可归结为以下两种: ①作平行线构成平行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进行等量代换。 ②作平行线,由题设产生中点,通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得出结论。 这其中,其实蕴含了平面几何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

广东省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教学提纲

广东省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

广东省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转)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研究、分析中考试题对平时组织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研究广东省近三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脉搏,对落实新课程标准,有效地组织初三数学课的教学和复习,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中考试题的题量、题型和分值 2005年、2006年、2007年广东省数学中考试题的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都保持不变,选择题都是5小题,每小题3分;填空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解答题分为三类:第一类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二类每小题7分共28分,第三类每小题9分共27分。 二、中考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 分析近三年来广东省的中考试题,对照每年的《中考说明》,试题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都注意了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如在每年的第一类解答题5道题中,每年必考的内容实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不等式组、解方程或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或根与系数的关系、基本作图等。在每年的解答题二中,列方程解应用题、解直角三角形、求函数解析式、平面图形的简单论证和计算等是考查的重点。每年的解答题三,是中考稳中求变的突破口,命题组在这三大题中,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可以捕捉的规律,如圆与三角形、圆与四边形中等积式和比例式的证明,几何与方程、

函数的结合题,几何图形中的一些条件给定、探求结果的开放型题等都是近三年来保留的压轴题。 三、试题特点 (一) 准确把握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1.从知识点上看,在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内容上看,几何题中的面积、弧长、侧面积或圆中线段、角度计算或者与代数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联系等,二次函数综合题还是压轴题的首选内容。07年在几何题方面有所侧重,全卷占了61分,在二次函数方面有所减少,只是在第22题第(2)小题运用二次函数知识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但明年中考是否一样,有待商讨。并且考试内容与考查方式的结合新颖。如07年省题第21题把圆的切线及其性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对“滚铁环”游戏并不陌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放在对概念、性质的记忆上而是对概念、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数学的妙趣。 2.从学习能力上看,着重考查学生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初中数学中最常见的思想方法有:分类、化归、数形结合、猜想与归纳等。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几乎是历年中考试卷考查的重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分类讨论思想: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统一方法处理时,就得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

2018中考---几何最值问题规律总结

你会“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吗? 一、几何中最值问题包括:①“面积最值”②“线段(和、差)最值”. (1)求面积的最值 方法:需要将面积表达成函数,借助函数性质结合取值范围求解; (2)求线段及线段和、差的最值 方法:需要借助“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等相关定理转化处理. 一般处理方法: 常用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两个定点时)垂线段最短(已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时)三角形三边关系 PA+PB最小, 需转化,使点在线异侧 二、精讲精练 1. 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4cm的点C处有一滴蜂 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 __________ m. 蚂蚁A

A 8. PA PB 的最大值等于 ____________ B --------------- C 第6题图 第7题图 女口图,在△ ABC 中,AB=6, AC=8, BC=10, P 为边 BC 上 于F , M 为EF 中点,贝U AM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 . 动点,PE 丄AB 于E , PF 丄AC 正半轴上,OA=3, OB=4, D 为边OB 的中点.若E 、F 为边OA 上的两个动点,且 EF=2, 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则点F 的坐标为 _— 7.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AC=8, B 到MN 的距离BD=5, 2. 如图,点P 是/AOB 内一定点,点 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运动, 若/AOB=45°,OP=3 2,则△ PMN 周长的最小值为 ______ ._ 3.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4,/ DAC 的平分线交DC 于点E , 若点P , Q 分别是AD 和AE 上的动点,贝U DQ+PQ 的最小值为 . 4.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B=2,/ A=120°,点P 、Q 、K 分别为 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贝U PK+QK 的最小值为 ______ . 5.如图,当四边形PABN 的周长最小时,a= ___________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 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 则 第5题图 P

精彩初中几何最值问题全总结

一、基本图形 余不赘述,下面仅举一例证明: [定点到定圆]:点圆之间,点心线截距最短(长)。 已知⊙O半径为r,AO=d,P是⊙O上一点,求A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证明: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P≤AO+PO, AO≤AP+PO,得d-r≤AP≤d+r,AP最小时点P在B处,最大时点P在C处。即过圆心和定点的直线截得的线段AB、AC分别最小、最大值。(可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实质也是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得)。 上面几种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图形,所有的几何最值问题都是转化成上述基本图形解决的。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如圆与线这些图形不是直接给出,而是以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的形式确定的;再如过定点的直线与动点所在路径不相交而需要进行变换的。 类型分三种情况:(1)直接包含基本图形;(2)动点路径待确定;(3)动线(定点)位置需变换。 (一)直接包含基本图形。 例1.在⊙O中,圆的半径为6,∠B=30°,AC是⊙O的切线,则CD的最小值是。

简析:由∠B=30°知弧AD一定,所以D是定点,C是直线AC上的动点,即为求定点D到定线AC的最短路径,求得当CD⊥AC时最短为3。 (二)动点路径待确定。 例2.,如图,在△ABC中,∠ACB=90°,AB=5,BC=3,P是AB 边上的动点(不与点B重合),将△BCP沿CP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B′CP,连接B′A,则B′A长度的最小值是。 简析:A是定点,B'是动点,但题中未明确告知B'点的运动路径,所以需先确定B'点运动路径是什么图形,一般有直线与圆两类。此题中B'的路径是以C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弧,从而转化为定点到定圆的最短路径为AC-B'C=1。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及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竹溪城关中学明道银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一) 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4题和25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 (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 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5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 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 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 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

广东省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

省中考数学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势分析(转)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研究、分析中考试题对平时组织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研究省近三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脉搏,对落实新课程标准,有效地组织初三数学课的教学和复习,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中考试题的题量、题型和分值 2005年、2006年、2007年省数学中考试题的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都保持不变,选择题都是5小题,每小题3分;填空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解答题分为三类:第一类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二类每小题7分共28分,第三类每小题9分共27分。 二、中考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 分析近三年来省的中考试题,对照每年的《中考说明》,试题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都注意了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如在每年的第一类解答题5道题中,每年必考的容实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不等式组、解方程或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或根与系数的关系、基本作图等。在每年的解答题二中,列方程解应用题、解直角三角形、求函数解析式、平面图形的简单论证和计算等是考查的重点。每年的解答题三,是中考稳中求变的突破口,命题组在这三大题中,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可以捕捉的规律,如圆与三角形、圆与四边形中等积式和比例式的证明,几何与方程、函数的结合题,几何图形中的一些条件给定、探求结果的开放型题等都是近三年来保留的压轴题。 三、试题特点 (一) 准确把握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1.从知识点上看,在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容上看,几何题中的面积、弧长、侧面积或圆中线段、角度计算或者与代数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联系等,二次函数综合题还是压轴题的首选容。07年在几何题方面有所侧重,全卷占了61分,在二次函数方面有所减少,只是在第22题第(2)小题运用二次函数知识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但明年中考是否

(完整版)中考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讲义及答案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一、知识点睛 几何中最值问题包括:“面积最值”及“线段(和、差)最值”. 求面积的最值,需要将面积表达成函数,借助函数性质结合取值范围求解; 求线段及线段和、差的最值,需要借助“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等相关定理转化处理. 一般处理方法: 常用定理: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两个定点时) 垂线段最短(已知一个定点、一条定直线时) 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知两边长固定或其和、差固定时) l l B PA +PB 最小, 需转化,使点在线异侧 |PA -PB |最大, 需转化,使点在线同侧

二、精讲精练 1. 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 ,底面周长为18cm ,在杯内离杯底4cm 的点C 处有一滴蜂 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 与蜂蜜相对的点A 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cm . 蜂蜜 蚂蚁 C N O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3.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4,∠DAC 的平分线交DC 于点E ,若点P ,Q 分别是AD 和AE 上的动点,则DQ +PQ 的最小值为 . Q P E D C B A Q P K D C B A 第3题图 第4题图 4. 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 =2,∠A =120°,点P 、Q 、K 分别为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 则PK +QK 的最小值为 . 5. 如图,当四边形P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 第5题图 第6题图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 上,OA =3,OB =4,D 为边OB 的中点. 若E 、F 为边OA 上的两个动点,且EF =2,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则点F 的坐标为 . 7. 如图,两点A 、B 在直线MN 外的同侧,A 到MN 的距离AC =8,B 到MN 的距离BD =5,CD =4, P 在直线MN 上运动,则PA PB -的最大值等于 . A B C D P M N 第7题图 第8题图 8. 点A 、B 均在由面积为1的相同小矩形组成的网格的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若 P 是x 轴上使得PA PB -的值最大的点,Q 是y 轴上使得QA +QB 的值最小的点,则OP OQ ?= . 9. 如图,在△ABC 中,AB =6,AC =8,BC =10,P 为边BC 上一动点,PE ⊥AB 于E ,PF ⊥AC 于F ,M 为EF 中点,则AM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A B C E F M A B C D P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 如图,已知AB =10,P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在AB 的同侧分别以AP 和PB 为边作等边△APC 和等边△BPD ,则CD 长度的最小值为 . 11. 如图,点P 在第一象限,△ABP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当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 点B 随之在y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运动过程中,点P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________.若将△ABP 中边PA 的长度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则点P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变为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