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集聚_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一、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各类要素高度聚集。

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也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也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城市功能区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能将功能区的优势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各类功能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比如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

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程度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会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城市功能区可以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高考地理专题《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广东佛山二模]城市区域空间的演进始终伴随着集聚与扩散的过程。

基于大城市地域圈层聚散规律,可将城市圈的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下图)。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并包括周边的8个地级市。

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圈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A.阶段Ⅰ城市圈内部差距缩小B.阶段Ⅱ核心圈层辐射功能减弱C.阶段Ⅲ外围圈层吸引力最强D.阶段Ⅳ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答案:D解析:阶段I城市圈刚刚形成,生产要素向核心圈层集中,城市圈内部差异开始扩大,而不是缩小,A错误;阶段Ⅱ核心圈层集聚能力依然较强,同时开始对外围圈层产生辐射作用,辐射功能并未减弱,B错误;阶段Ⅲ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间形成良性互动,此时外围圈层吸引力较强,核心圈层是发展极,吸引力最强,C错误;阶段Ⅳ外围圈层与次中心发展成熟,城市圈内部联系紧密,此时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D正确。

故选D。

2.为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其核心圈层当前应该()①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②培育城市圈次级增长极③加快建设特色化新城④向区外疏散低端制造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核心圈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等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①正确;“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当前核心圈层发展主要增长极,②错误;加快特色化新城建设,只利于个别城市竞争力提高,③错误;当前,核心圈层向外疏散低端产业,促进核心圈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④正确。

①④正确。

故选B。

[2024·浙江嘉兴模拟预测]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下图为中心城市的虹吸与溢出效应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理要素流动方向分别符合虹吸与溢出方向的是()A.土地、劳动力B.劳动力、资金C.资金、矿产资源D.矿产资源、土地答案:B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是中心城市虹吸周边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虹吸大量劳动力进入,选项B符合题意。

以总部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

以总部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

与 中南 、 西南 地 区内 陆腹 地 的结 合部 , 是浙 江 省 第 二 大 陆 上 交通 主枢 纽。浙 赣 铁路 复 线、 金温 铁路 和 金 千铁路 交 汇 总部 经 济 理 论 对金 华 这样 的 中小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的应 用 ,来 推 动 和 我 市 , 路 营运 里 程 3 0公 里 。公 路 总通 车里 程 6 9 铁 0 7 2公
套 改革试点城市 , 目前 我 国 的总 部 经 济 研 究 更 多 的 是 关 注 于 京 、 、 是 全 国 4 津 5个 陆路交通 枢 纽城 市 之一 。金 华 长三 角经 济 圈 沪 等直 辖 市 和 省 会 中 心城 市 , 对诸 如 金 华这 样 的属 于 区域 性 中心 的 二线 城 市 的研 究 应 用 较 少 , 们 期 望 通 过 对 总部 经济 理 论 透析 , 析 我 分 促 进 中小 城 市 现 代 服 务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以总部经济 推进现代服务 业发展 的策 略研 究
— —
以浙 江 金 华 为例
( 娅茜内衣 公司 浙江 有限
金 华 是 浙 江 中西部 重要 的 交通 枢 纽和 行 政 文化 中心 ,
杨榕
摘 要 : 0 0年 金 华 被列 为 浙 江 省 唯 一 的 现代 服 务 务 业 总 部 经 济 策 略 研 究 现
1现 代服 务 业是 典型 的“ 总部 经济 ” 作 为全 球经 济 发展 一种 新 经济 模 式 的“ 总部经 济 ” 它 , 22 产业 优 势 自 2 . 0世纪 8 0年代 开 始 ,世 界主 要 发 是 指 一定 的区域 通过 创 造 各种 有利 条 件 , 引大 型企 业 集 吸 达 国家经 济 重 心开始 转 向服 务 业 ,服务 业 对 G DP和 就业 团总 部 入 驻 , 过 极化 效 应 和 扩 散效 应 , 成企 业 总部 在 通 形 率 的贡 献不 断加 大 , 球产 业结 构 呈现 出“ 全 工业 型 经济 ” 向 本 区域 集 群布 局 , 自的制造 业 基地 通 过各 种 形式 分 散布 各 “ 服务 型 经济 ” 转型 的趋 势 , 尤其 是 向现代 服务 业 转型 趋势 置 在劳 动 力和 土 地 成本较 低 的周边 地 区或 外地 , 而 形 成 从 加强 。 市 的总部 集 群 为现代服 务 业 的发展 提供 了充 分 的 城 合理 的价值 链 分工 的经 济活 动 的统称 。总部 经济 的理 论精 发展 空 间 , 一个 城市 现 代服 务 业 的发展 又 必然 带动 总部 经 髓 是 : 业 总部 与 制造 业 基 地 在 空 间上 实现 分 离 , 企 总部 向 济 的进 一步 发展 。 总部 经 济 的发展 促 进 了产销 分离 、 产业 中心 城 市 集聚 ,而 制造 业 基 地 向制造 成 本较 低 的 区域 集 升 级 , 强 了 产 业和 区域 经济 的竞 争 力 , 增 区域 内 产 业在 进 中 , 呈现 专 业化和 集 群化 的特 点。 并 行 转型 升级 的同 时 ,区域社 会 和 经济 获得 了提升 式 发展 。 现代服 务 业 是典 型 的 “ 总部 经济 ” 在 现代 服务 业 中 , 。 实 施 总部 经 济 , 必须 要 有 一定 的 区域 产 业优 势 , 华 产 业 金 企 业 总部 与 基层 服务 部 门 , 物理 空 间上 可 以完 全 分置 。将 发展 上 已经具 备 一定 的优 势。 企 业 总 部 放在 政治 、 文化 、 融 、 讯 发达 的 中心 城 市 , 金 资 基 221 支柱 产业 已见雏 形 。 目前 金 华服务 业 已经 覆 盖 .. 层 服 务 部 门放 在 服 务 成 本相 对较 低 、 交 通 便利 的外 围地 了除国 际组 织外 的其他 全部 1 4个 行业 门类 ,服务 业体 系 区 , 挥 总部 的“ 发 中心外 围效 应 ” 以便 能及 时 获取 商情 , , 快 比较 完整 , 支柱 产业 已初步 成 型。 发和 零售 业 、 融 业和 批 金 速调 度 , 而 满足 客户 需要 。 比较 于传 统服 务业 , 代服 从 相 现 房 地 产业 , 三 大行 业 占全部 服 务 业 的 一半 以上 , 为金 这 成 务 业 是 “ 息 爆 炸 ” “ 识 爆 炸 ” 产物 , 信 和 知 的 通过 消 费 导 向 , 华市 服务 业 的主要 支柱 产 业。 另 外 , 交通 运输 仓储 和 邮 政 创 造 消 费 需 求 , 新 技 术 、 业 态和 新 服 务 等 方 式 改造 传 用 新 业 、 息 传 输 业 、 育业 和 公 共 管理 业 占服 务 业 比 重均 在 信 教 统 服务 业 , 向社 会提供 高 附加 值 、 高层 次 、 识 型 的生 产服 6 以上 , 为金华市 支柱 产业 的重要 补 充。 知 % 成 务和 生 活服 务 的服 务业 。 与传 统服 务 业相 比较 , 现代 服 务 222 内部 行业 发展 态势 良好 。呈 现传 统产 业与 新 兴 __ 业具 有信 息 化 、 群 化 、 牌 化 等优 势 , 突 出 的高 成 长 、 产 业并 举 、 业逐 步 向产 业集 群 方 向发展 的格 局 。传 统行 集 品 有 行 高科 技 和强 辐 射 等产 业特 征 , 新经 济 的体 现者 。 现代 服 业 稳步 发展 。交通 运输仓 储和 邮 政业 、 是 批发 和零 售业 、 宿 住 务 业 的快速 发 展 对优 化 区域 产业 结构 , 高 产业 竞争 力和 和 餐 饮 业 等传 统 服 务 业 , 于增 长 保 持稳定 、 提 处 比重 相 对下 区域综 合竞 争力 具 有十 分 重要 的作 用 。 降 的发 展 态 势 。 2 金华 现 代服 务业 发展 “ 部经济 ” 总 的优 势 223 新兴 领域 不 断拓展 , _. 现代服务 业 发 展快 速 。 随着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升级与集聚扩散效应

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升级与集聚扩散效应
问 各 种 “ ”的 消 长 都 概 括 为 “ 聚 力 集 力 ”和 “ 散 力 ” 的作 用 。诺 贝尔 经 扩
下 功 夫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充 分发 挥 环 渤
海 地 区 乃至 我 国 北 方 经 济发 展 的龙 头
带 动作 用
个 产 业 内部逐 步形 成 的不 断 地 适 应 产
关 键词 :滨海 新 区 产 业升 级 集 聚扩散 效 应
天 津 滨 海 新 区 地 理位 置 优越 .位
济规 划 区 域 的 竞 争 .使 滨 海 新 区发 展
同时面 临 来 自国 际和 国 内两 方 面 的 挑 战 为了 在 2 2 年 全 面 实 现 国 家对 天 00
强 但 集 聚 之 后 也 需 要扩 散 .因 为 产 业 集 群 的 经济 效 应包 括 极 化 效 应 和 扩 散 效 应 。而 扩 散效 应 就 表 现 为 增 长极
面 对 的现 实 。虽然 不 同 的 经 济 状 况 对 产 业 升 级要 求 不 同 .但 升 级 的趋 势 是 不 可 能 阻挡 的 .毕 竟 “ 业 升 级 是 一 产
滨海 新 区产 业 集聚和 扩散 效应 分析
赫 希 曼 ( . . tc ma )的 不平衡 A 0Hi h n s
( 成 本节 约和 创新 效 果等 )的 追求 ” 如 .
所 以这 也 是 与 周 边地 区 联 动 发 展 .并 通 过服 务区 域 发 展加 快 自身 发 展 的 重
于 主 导产 业 与 龙 头 企 业 的 创 经济 体 制 、区 域 政 策 和 增长 极 所 在 地 的 自然 、人 文 环 境 。滨 海 新 区 既 然承 担 着 更 好 地 服 务 环 渤 海 和 我 国北 方地 区经 济 发 展 的 重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重要桥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增长质量,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随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等工具,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其产业关联效应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机制。

文章还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借鉴,为产业界提供发展思路,共同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行业,它们为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城市群集聚效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城市群集聚效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一、引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合理的城市群集聚效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陈雨欣1,苗成林1,2(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0;2.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0)【摘要】城市群的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能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市活力,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并探讨其影响与作用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文章以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2011—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莫兰指数计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级市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再运用AcrGIS 软件绘制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态势演进表,最后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存在负向溢出效应,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集聚会抑制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集聚效应;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空间滞后模型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24)01-0038-11收稿日期:2022-11-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习惯领域视角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耦合演化及效应评价”(51774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7150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演化机理与政策优化研究”(72173073);烟台市校地融合发展项目“精准助力烟台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多学科交叉体系建设”(2021XDRHXMXK06);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皖北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2022CX2155)。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摘要院城市经济是将城市作为载体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最进步的地区。

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该区域,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是意义重大。

在新时代新特征的影响下,对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主要通过“三高”特征和两大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Urba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 taking the city as the carrier. It isthe most progressive region of economicdevelopment. S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whol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features,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trends of moder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from the "three -hig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wo bigdevelopment trends.关键词院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Key words: modern;urban economy;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中图分类号院F290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5-0015-020引言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曼纽尔•卡斯泰尔: 《信息化城市》 , 崔保国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 年版, 第 66 ~ 8聚 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一个给定区域在当地的权威;中心商业区的公司拥有真实的固定资产 很重要;巩固一个围绕着主要公司的、 能提供多种辅助服务的网络, 这个网络是公司运作必不 可少的工具, 它同时与信息处理产业的集中化有着空间上和功能上的联系。这些因素中没有一 个是新的, 它们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话对于集中化的和摩天大楼内部的垂直交流成为 可能是至关重要的。[2] 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 CBD(中央商务区) 的区位与职能也产生较大影响。在信息 社会, 网络的普遍运用使得 CBD 的区位将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 而是具有多种区位选择。工业 社会的 CBD 集中在城市的商业中心、 地理中心地区。由于信息技术的协同性, 在信息社会, 原 有的城市中心仍然是信息中心, 因此原有的 CBD 会继续繁荣。而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增长的动 力已经改变为知识和智力, 因此精英人才的集聚可以改变信息中心的空间位置, 而文化中心、 人 才中心将成为未来 CBD 的区位。即信息社会的 CBD 区位具有多样性选择, 信息中心、 人才中 心和 IT 技术中心都有可能成为 CBD 新的区位指向。 工业社会的 CBD 主要有以下六个职能:中心商业职能、 管理和控制职能、 金融市场运作功 能、 专业化生产服务职能、 生活服务职能和信息中心功能。由于银行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比较 稳定、 不易迁移, 因此信息社会仍具有金融市场运作职能、 生产服务职能、 信息职能以及生活服 务职能。然而, 那种旧式的社会结构, 靠时间和地点制约将大众维系在一起的结构已经出现了 裂痕, 信息技术首先使流通流域产生一场革命, 零售业规模减小、 分散, 中央商务区的商业职能 下降。伴随着商业的衰落, 娱乐业空前发达, 人们会创造出许多从没有过的娱乐方式, 娱乐也会 成为一种学习、 体验甚至是一种心智锻炼和体能培养, 从而使娱乐职能取代部分商业职能成为 CBD 的职能之一。信息社会 CBD 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仍然存在, 但是由于公司的许多后勤工作 脱离市中心而转移到郊区, 管理和控制职能分化, 中心决策职能、 金融服务、 对外形象和宣传职 能仍然集中在 CBD, 而人事、 研发等辅助功能分离、 迁出 CBD, 使 CBD 逐渐演变成为公司中心 决策权力聚集中心、 企业文化中心、 宣传中心以及高级金融服务中心, 见表 2。
国际经验表明, 随着制造业高度发展和越来越呈现 “服务化” (Servicisation) 趋向, 制造业附 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 而不是加工制造。以信息化为动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导致信息和知识、 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使工业竞争、 现代商业贸易和服务业更 强烈地依赖信息的生产和运用, 由此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主要中心城市,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源泉, 其创造的价值和 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制造行业。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建立在要素大规模 集聚以追求规模效应的激励基础上, 那么进入信息时代, 城市功能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 城市产业集聚和分散并存, 制造业和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在地域上的相对分散打破了原有产业大 规模聚集的单一模式, 与此同时, 现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别是公司总部、R&D、 高级金融服 务业等)则表现出强烈的向心集聚态势;二是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功能优化的源泉由制造业向 服务业转移。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变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特征, 导致了城市功能的转型。
公共管理与经贸科技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
——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
刘俊杰 王述英
【内容提要】 在现代经济中,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制造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新型服务 业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 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由辅助性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性产业。与 制造业密切融合、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城市空间的作用 呈现出立体、 全方位、 多层面特征, 可简约地将其概括为集聚与扩散并存运行的两个空间特征。 现代服务业以其强大的支撑作用, 通过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新型资本集聚和专业分工的深化, 以 及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等多种方式, 增强城市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从而优化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 转型
三、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早期的城市化理论建立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心集聚的基础上, 城市化是与传统工业化并 行不悖的产物, 农村人口转向工业就意味着进入了城市, 实现了人口的城市化转型。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及其网络已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 消费等各个领 域, 推动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发生深刻转型。单强调制造业集聚 的城市化理念已不能反映城市化的真正内涵。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建立在分工高度发达、 城 市功能向现代服务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经济中 越来越明显。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先进生产要素, 在集聚效应作用下这些先进的生产要 素首先流向城市, 并通过城市发挥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乘数效应” , 先进生产要素、 市场、 公司、 现 代服务业向城市集聚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 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趋势。这种 城市化已不同于以往的人口集聚, 而是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聚。衡量城 市化的指标不再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而应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 因此, 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 生产中心、 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 。也就是说, 现代城市 的产生与发展是通过其流量(信息、 知识、 资本和人才等流动) , 而不是它们的存量凝结(如城市 形态和功能)来实现的。在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业与城市化有着互动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的。在工业化时代, 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
表2 传统 CBD 与信息社会 CBD 的职能对比 差异职能 传统 CBD 信息社会 CBD 中心全部管理和控制职能、 商业职能 核心管理和控制职能、 娱乐职能 共同职能 金融市场运作功能、 专业化生产服务 职能、 生活服务职能、 信息中心功能
二、现代服务业的外向扩散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向中心集聚的同时也呈现出空间选择的扩散趋 势。基于生产周期构成模型, 现代生产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源于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服务生产方式的出现。企业间的水平一体化逐渐取代垂直一体化, 网络 技术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呈现更加分散的趋势, 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区域网络内分享经济 成长的成果。公司规模小型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使得企业的定位模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和分散。
城市 (按顺序) 华盛顿 波士顿 纽约 旧金山 亚特兰大
平均 (不计权重)—前 5 名 费城 丹佛 匹兹堡 芝加哥 迈阿密
资料来源:曼纽尔•卡斯泰尔: 《信息化城市》 , 崔保国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 年版, 第 6 页。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布局模式显示,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密切。资源的 差异性和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 使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集聚有不同的类型和规模。而城市的类 型和规模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容结构和规模。一般说来, 在因工业化集聚而成的中小城市 中, 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是交通、 通讯、 商贸业等流通部门。金融保险、 综合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 务业等生产、 生活服务业和科学文化教育业的发展规模, 服从于城市工业的需要。这些城市第 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低于第二产业。而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 第三产业的核心部 门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生产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业、 信息咨询服务业、 房地产业、 研发、 物 流等。其他第三产业也门类齐全,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在少数大城市或都市圈, 生产服 务业比制造业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关于信息处理产业从空间上持续集中的原因, 彼得• W •丹尼尔斯(Peter W.Daniels)认为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最高层的决策中, 人与人的可靠接触很重要;商业社会环境的扩展, 应该
·67 ·
《太平洋学报》 2007年第2期 示, 在美国 24 个地区的中心地带, 信息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明显的集中化趋势, 它占信息密集型 工作的 39%。银行业是集中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三分之一的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存款都 集中在 5 个最大的城市, 纽约则占了总存款的 7%。5 个大城市的法律公司的业务占总业务的 39%, 拥有 50 名以上员工的法律公司有 40% 设在 5 个大城市的中心地带。纽约以拥有 79 家 大型法律公司而排名榜首。[1] 对于证券公司和日用品公司而言, 集中化程度更为显著。表 中, 0 大地区信息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的数据是按地区比例统计的。华盛顿、 纽约和波士顿仍居主 导地位。这表明, 信息密集型产业正在向城市、 大城市及其中心地带(CBD)集中。由于这些产 业是新的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在这些产业的空间集中过程中, 技术扮演重要的角色。
表1 人口排名 9 7 5 3 4 8 4 3 美国信息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的 10 大地区 信息密集型产业就业 地区比 2.62 2.26 2.06 .93 7.4 .69 .59 .43 .42 .33 平均 (不计权重) 全美 就业 / 人口比 58.3 56.2 48.0 52.6 53.8 53.8 46.2 55.8 4.0 46. 45.6 50.4 45.7 大学毕业者 占人口 % 3.9 22.6 9.5 25.0 23.8 23.8 7.0 25.9 4. 7.8 6. 2.0 6.2
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信息处理活动的扩大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的核心力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推动 了对先进信息传播技术的需求, 这些技术的冲击力必将明显地在其所处地区表现出来。研究显
作者简介:刘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王述英, 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 * 本课题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资助。项目批准号:AS0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