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的校勘四法

合集下载

三 校勘

三   校勘

整段文字的颠倒:
《战国策 · 秦策》“齐助楚攻秦”章,载楚国中张仪
计,拒陈軫谏,以致伐秦而大败于杜陵。又“楚绝齐” 章,载齐伐楚,楚王使陈軫西说于秦。末云:“计听 知覆逆者,惟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 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 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 资料\范钦.doc • 视频\走遍中国之风雨天一阁1.flv
2、 文献错误的类型
•衍 •脱 •讹 •倒
A、衍 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 的文字,就称衍文,亦称羡文。
有涉上下文而衍(例) 涉注文而衍(例) 后人旁记误入正文而衍(例) 不辨辞义而妄增(例) 衍一字或数字(例) 衍一句或数句(例)
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古籍分类、目录编纂、内容提要等 古籍整理工作的几乎所有环节与方面。近代以来,校雠学中的目 录、版本、校勘等内容又走向分化与独立。
二、校勘的必要性
• 1、古籍失真的原因 •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P34 • 手抄原因 雕版印刷术形成之前 •
幸存下来的史籍中也往往存在着或残、或缺、或伪、或难等问 题。所有这些,都有必要对自古以来的史籍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总 结和研究。于是,这一历史任务就落在史家和学者们的肩上。
一字讹为两字 《孟子 · 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顾炎武《日 知录》引倪文节谓,当作“必有事焉而 勿忘,勿忘,勿助长也。”传写之误, 以“忘”作 “正心” 二字。
音近而讹:《礼记 · 大学》云:“见贤而不
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郑玄注曰: “‘命’读为‘慢’,声之误也。举贤而不 能使君以先己,是轻慢于举人也。”


因形似而讹(例) 因偏旁而讹(例) 因字体变化而讹(例) 因重文符而讹(例) 因缺字作空围而讹(例)

古文献校勘

古文献校勘

二、搜集其他校勘资料
1、类书引文
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撰的《初学记》 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的《白孔六帖》 王若钦、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撰的《玉海 》
2、注解引文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 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十三经注疏》等。 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世说新语>刘注引书引 得》《<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尔雅>注疏引书引得》《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等 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二)增删字不以符号在正文中表示。
二、定本附校勘记 优点: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读者不知定本文字所从出; 既便于阅读,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本的面貌。 三、底本附校勘记 这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存真。 阮元:‚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 知宋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撰校勘 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 据,慎之至也。‛ 四、单行的校勘记 单行校勘记的出现,或由于底本繁重,或由于底本习见易 得,所以发表时就只摘录有校文的部分。如清卢文弨《群书拾 补》。
从而排疑纠误。
吏六四十 月‛ 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 上下文均作‚九十个 上下文均作‚千斤百 目作‚至元五年‛ 目作‚至元六年‛
户十二十三 裏河千里百斤 里‛ 刑七十四 刑八二 犯奸放火,大德五年 犯奸休和理断大德六年 以上至一百贯八十七下
取受枉法,二十贯以上至三十贯七十七下,三十贯 据表‚三十‛均应作
(5)误断文句妄加而衍 《战国策·赵策》:
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6)不懂修辞妄加而衍 《史记·匈奴列传》: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 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陈垣文献学思想述论

陈垣文献学思想述论
摘 要 :文 献 学 家 陈 垣 发 凡 起 例 , 文 献 学进 行 了一 系 列 的建 基 工作 。 以此 , 合 陈 垣 在 文 献 学 研 究领 对 结
域 的卓 越 成 就 及 学术 思 想 。 及 了其 目录 学 、 勘 学 、 典 文 献 学 及 文 献 学 人 才培 养 , 出 其 所 归 纳 的 义例 论 校 古 指
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1 (指导 ) 录学家, 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非常方便, 辅仁大学教授、 导师; 2 年至 15 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阅读, 16 9 92 为人们查阅有关资料提供方便; ) (通过目录了解前 2 15 年至 17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解放前. 92 91 他还曾 人的研究成果. 以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 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故宫图书馆馆长, 解放后任中国科 向。 陈垣目录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讲求实用。 在这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 。 方面, 他不仅是言者, 也是行者。他之所以能在自己的目录 19 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5 是第一、 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论著中说明所著录的书籍的史料价值及其在史学研究中 二、
作者 简 介 : 张美 莉 (9 0 )女 , 南 郑 州 人 , 17 一 , 河 馆员 , 士研 究 生 , 事 图书 馆 学 、 献 学 研 究 。 硕 从 文
- 5— -7 1
《 元史》 , 他把《 四库全书》 中元人文集 6 种的子目, 0 编撰为 认为“ 是新的中国校勘学的最大成功”。《元典章) p ( 】 校补 《 元六十家文集子目索引》以备查找; , 为研究基督教史 、 天 释例》 共五十例, 六卷, 后改名为《 校勘学释例》 。此书共六 主教史, 他编有《 明末清初教士译著现存目录》 为研究道 卷. ; 前五卷全面系统地归纳了古籍致误的通例。 卷六提出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2018级成考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文献学复习资料

2018级成考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一、填空题1.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 _____、_ ______与____ __三方面内容。

2.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_____异传,整齐_____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3.东汉著名学者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4.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5.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6.清代章学诚的___________为唐代刘知几的_________之后又一部史学理论名著。

7.古籍纸书装帧样式中,借鉴外来成果的为___________,优点最多而缺点最少的为___________。

8.古书序、跋的主要区分一般在于________在前而_________在后。

9.佚书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散佚之书。

10.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一批楚简,经整理,其中包括著名的___________,对《诗经》研究极具价值。

11.清代辑佚大家中,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者为___________。

12.敦煌遗书中,发现有失传已千年的唐末诗人韦庄的著名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使文学史上一千年悬案得以圆满解决。

二、名词解释1.总集2.巾箱本3.丛书4.反切5.马王堆帛书三、简述题1.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2.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答案一、填空1.目录;版本;校勘2.六经;百家3.许慎;五经异义4.五经正义5.欧阳修6.文史通义;史通7.梵夹装;线装8.序;跋9.全佚之书;缺佚之书10.诗论(孔子诗论) 11.严可均 12.秦妇吟二、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

校勘学

校勘学

第一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一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比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一致无误,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文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至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力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又不可替古人修改文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一:校勘搜集不同版本,比较文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一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人使用校雠一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子叙录》:“所校中书《列子》五篇。

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二: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目录。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陈垣

陈垣

陈垣目录[隐藏]人物简介生平概述学术成就人物评价著作书目相关传记生平轶事明朝陈垣人物简介生平概述学术成就人物评价著作书目相关传记生平轶事明朝陈垣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陈垣[编辑本段]人物简介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字援庵,又字圆庵。

笔名谦益、钱罂等。

广东新会人。

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

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

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

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陈垣,出身药商家庭。

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

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

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

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1917年开始,他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

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