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142答案

学校体育学142答案
学校体育学142答案

完整word版,《学校体育学》期终考试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学校体育学》期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20=20) 1.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师、传播媒体、体育教材、教学目标、学生。 3.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健康性原则。 4.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学导法。 5.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有:自觉自愿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二、名词解释(3×5=15) 1.学校体育过程: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教、学、练(炼)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体能:指有关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功能(如脉率、血压、肺活动等)。 3.社区体育:指学生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通常是指学生参加的由所在地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等组织的体育活动。 4.终身体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5.体育课密度: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三、判断,正确“√”,错误“×”,并进行简单分析说明理由。(2×5=10) 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指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 分析: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2. 体育教材内容的螺旋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 分析:体育教材内容的直线排列方式具体是指循序渐进。 3.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 ) 分析:终身体育能力包括体育欣赏能力、身体娱乐能力等。 4.教学任务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 分析: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5.教学目标具体化、量化,可观察、测量,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 分析:教学目标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可观察、测量。 四、简答题(4×5=20) 1.发展体能有哪些方法,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答: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循环法、综合法。举例略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⑴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主导作用、主体地位),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⑵体育教学过程

(完整版)学校体育学试题(本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BC卷)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学校体育学试题 本科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第四套试题(A B C卷)《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最新《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 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18、不论技术环节有多少个,其中必定有一个环节对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决定性 的作用,这一环节即为() A、技术基础 B、技术环节 C、技术关键 D、技术细节 19、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率,即为体育课的() A、综合密度 B、专项密度 C、练习密度 D、一般密度 20、课时计划也称() A、年度计划 B、教学进度 C、单项计划 D、教案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A”和“B”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A B ) 2.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 A B ) 3.体育课的一般密度应是越大越好。(A B ) 4.体育教学中,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A B ) 5.体育课的基础结构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提出的。(A B )6.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依据超量恢复的原理提出的。(A B ) 7.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A B ) 8.测定体育课的密度时,通常把教师要求学生跑步捡回器械的时间作为练习时间。( A B ) 9.技评属于体育课的客观评价标准。(A B ) 10.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A B )

(全新整理)4月浙江自考学校体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校体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4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18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18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布的时间是( ) A.1990年 B.1998年 C.1979年 D.1993年 2.下列哪项是属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 ) A.教养功能 B.教育功能 C.美育功能 D.强身健体功能 3.研究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更是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 A.体育教学任务 B.体育教学内容 C.体育教学方式 D.体育教学过程 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 ) A.体育课 B.体育方针 C.体育政策 D.教学目标 5.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学方法 B.组织措施 C.体育教材 D.教学目标 6.下列哪项是属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 A.辅助式 B.传统式 C.现代式 D.讨论式 7.人体在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等的机体能力是( ) 1

A.运动能力 B.活动能力 C.身体素质 D.运动技能 8.将重复法、持续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并加以运用的方法是( ) A.循环法 B.综合法 C.说服法 D.表扬法 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是( ) A.自评法 B.自学法 C.完整法 D.分解法 10.个人所具有一定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 ) A.人性 B.个性 C.情绪 D.动机 11.对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是指( ) A.复习课 B.专项课 C.必修课 D.选修课 12.测定与评价生理负荷的客观方法是( ) A.观察法 B.心理测定法 C.生理测定法 D.综合评价法 13.写好教案的首要问题是( ) A.确定教学时数 B.确定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方法 D.确定教学内容 14.根据平时考核、定期考核的结果来进行成绩评定是指( ) A.总成绩评定 B.终结考核 C.综合考核 D.阶段考核 15.特指学生在学校内从事除体育课外的锻炼是指( ) A.课外体育锻炼 B.社区体育 C.家庭体育 D.校外体育 16.适合于体弱或身体有障碍学生的锻炼内容是( ) A.达标类 B.投掷类 C.保健类 D.竞技类 2

学校体育学试题4答案

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终身体育 2、学校体育 3、绝对评价。 4、健康 5、课程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中乐、射和御具有体育性质。() 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实施素质教育后,体育教学应取消体育测试。() 4、学校体育结构和学校体育功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5、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二者是可以独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 6、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玩得快乐。() 7、竞技体育是不能够进入学校的。() 8、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根据评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9、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10、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意味着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须过多的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学生的 ( )、 ( ) 和 ( ) 等三个方面。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有( ) 和 ( ) 两个方面的组织形式 3、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 ( ) 、( ) 、 ( ) 三个阶段。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学习五大领域,它们是( ) 、 ( ) 、( )、 ( ) 、 ( ) 。 5、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 ( ) 、 ( ) 、 ( )、 ( ) 、( )。 6、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 ( ) 和( )五种。 四.选择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 卷及答案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5673 更新时间:5/26/2009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 卡上。)一、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A )社会A 、奴隶 B 、封建 C 、社会主义 D 、资本主义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C )A 、大众体育 B 、终身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竞技体育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D )A 、礼、乐 B 、书、数 C 、诗、书 D 、射、御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 B )年 A 、1950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55年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B ) A 、1950年 B 、1956年 C 、1957年 D 、1958年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 )A 、场外性 B 、竞技性 C 、基础性 D 、技术性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A )A 、洛克 B 、卢梭 C 、夸美纽斯 D 、斯宾赛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B ) A 、专业术语 B 、口令 C 、方言 D 、艺术语言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B )A 、单一 B 、多样 C 、没有差异 D 、有差异,但不大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D )全面贯彻A 、必须 B 、不一定 C 、一定不能 D 、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A )A 、反比关系 B 、正比关系 C 、抛物线关系 D 、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A )A 、人体的内力 B 、人体外力 C 、支撑反作用 D 、摩擦力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D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学校体育学试题5,

5,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 1、学校体育目标(总目标):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 3、健康: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4、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5、课余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4分,对的打“√”,错的打“×”)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内容。(×) 2、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教育思想体系。(×) 3、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具有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好高尚的道德情操。(×) 4、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六艺中乐、射和御具有体育性质。(√) 5、实施素质教育后,体育教学应取消体育测试。(×) 6、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7、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学习动机,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 8、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玩得快乐。(×) 9、学校体育中没有竞技体育的教学目标。(×) 10、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标准和方法不同,可分为诊断评价、形成期评价和综合评价。(×)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和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三个过程。 2、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是技艺性、情意性、 自然性、人文性。 3、体育课程编制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规划阶段、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三个阶段。

学校体育学试题集

1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 发展概况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体育 2.大众体育 3.竞技体育 4."六艺"(西周) 5."六经" 二 填空:(每空0.5)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 )年 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 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 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 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 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 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 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 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 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 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 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 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 () A :50年 B :100年 C :150年 D :200年 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 A :大众体育 B :竞技体育 C :学校体育 D :终生体育 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 A :礼乐 B 书数 C : 诗易 D :射御 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 () A :秦 B :汉 C :唐 D :宋 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 A :乾隆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颜元 10.“体育科”最早出现于 () A :1903 B :1913 C :1923 D :1933 11.《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恽代英 D :颜元 12.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 A :1950 B :1956 C : 1957 D :1958 13.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 A :1955 B :1956 C :1957 D :1958 14.《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年份是 () A :1977 B :1978 C :1979 D :1980 15.《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颁发于 () A :1990 B :1991 C :1992 D :1995 1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场外性 B :竞技性 C :技术性 D :基础性 四.双项选择(每小题1分,答错扣0。5分) 1.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是 ()()

高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体育科”最早出现于() A.1903 B.1913 C.1923 D.1933 2.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 3.内感受器一般分布在() A.皮肤 B.内脏 C.关节 D.肌肉 4.运动环节绕关节的矢状轴在额状面内进行的运动是() A.旋内、旋外 B.环转 C.外展、内收 D.屈、伸 5.快肌的生理特点是() A.收缩快,易疲劳 B.收缩慢,不易疲劳 C.收缩快,不易疲劳 D.收缩慢,易疲劳 6.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对正常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

B.20% C.30% D.40% 7.三羧酸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物质是() A.草酰乙酸 B.柠檬酸 C.a-酮戊二酸 D.琥珀酰辅酶A 8.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是() A.乙酰CoA B.CO2和H2O C.乳酸 D.CO2、H2O和尿素 9.运动中大腿部外伤大出血时,可用双拇指压迫() A.胫前动脉 B.股动脉 C.胫后动脉 D.肱动脉 10.游泳性中耳炎是由多种细菌进入中耳,造成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下列关于细菌进入中耳的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呛水,细菌随水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B.游泳过程中,当水在外耳道积留的时间较长时,可浸软鼓膜,此时若用火柴棒、挖耳勺或其他硬物掏耳,则易损伤鼓膜,细菌便可通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C.跳水不慎使鼓膜破损,或鼓膜原有破损未愈就游泳,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炎症 D.游泳过程中,当水在外耳道积留的时间较长时,可浸软鼓膜,细菌便可通过鼓膜进入中耳 11.无论是动力性动作还是静力性动作,探索其运动规律时,多离不开人体()

2019年《学校体育学》模拟试题C卷及答案

2019年《学校体育学》模拟试题C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_____年公布的_____,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2.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集中地体现在_____和_____上。 3. 身体训练包括_____和_____。 4. 按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学校运动竞赛可分为_____和_____。 5. 从运动技术要求角度看,选拔运动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_____,二是_____。 6. 体育课评价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两种。 7.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把体育课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8. 体育教材的分类应以_____和_____为依据。 9. 速度素质有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用“√”和“×”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编写体育教材以及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正面示范。()3.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 4.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5.中学体育教材中,跑、跳、投教材一般采用螺旋排列的方法。()

6.持续法多用于非周期性项目的训练。() 7.通常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前提下,才选用比赛法训练。()8.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通常采用全班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9.定期考核的时间一般是学期未。() 1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公布施行的时间是1979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教学方法: 2.教材比重: 3.练习密度: 4.定量评价: 5.体育课的结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依据什么提出的?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3.简述少年儿童实施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体育锻炼的原理及应遵循的原则? 5.制定学校年度竞赛日程计划应注意什么问题? 6.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循环练习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论述题:(共15分)

最新学校体育学试题

学校体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终身体育:人们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2、体能: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运动技能: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中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4、综合密度: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表现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教法有哪些特点? 答:运动技能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时的教法特点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注意“分解”、“定位”、“阻力”、“助力”等方法的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注意教师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教法特点是:以完整练习为主;注意运用讲解、示范以及“定向”、“领先”等方法的运用;适当加大运动负荷;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适当采用变换联系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自我评价能力。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教法特点是:运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2、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是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其他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体育教学有如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体育学试题1

解释(每题2分) 1;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3;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4;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 5;体育课程资源(狭义):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判断题(每题1分) l、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 2、“苏联模式”是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参照的体育教学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 3、体能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但与性别差异不大。(╳) 4、体育课程的编制应考虑社会因素、体育学科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5、体育课程的实施只是体育教师的份内事,无需与其他人员参与合作。(╳) 6、竞技体育项目根本不能进入体育课程,因为它是为竞赛所用,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 7、有位体育教师说:“现在按新课标上课没有准备活动部分了”,你认为对吗。(╳) 8、课外体育活动即是学生参加校内外无组织的体育活动。(╳) 9、过程评价是在学期中段与学期末对学校体育工作较为全面的总结性评价。(╳) 10、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三、填空题(每题2分) 1、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思想的转变,把体育人文价值的基本取向视为培养绅士同样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2、新课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观及体育的特点出发,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 3、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

学校体育学学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身体训练包括__一般身体训练___和__专门身体训练_。专项身体训练 2、体育课分组教学的形式分为_ 分组不轮换_ 和___分组轮换_两种。 3、体育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而且要备_ 学生__,还要备___场地器材_。 4、分析体育课的方法有__全面分析法_和__专题分析法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分别用“√”、“×”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体育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进行微观管理的依据。() 2、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是指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 3、自我暗示也是一种语言法的形式。() 4、学校体育竞赛的法规性文件是竞赛规程。(×) 5、连续重复练习多用于动作技术教学的初学阶段。(×) 6、在制定体育教学进度时,耐久跑教材宜采用混合排列。() 7、学校体育学属于社会学科范畴。() 8、为显示动作的左右部位可采用正面示范。(×) 三、选择题(根据需要进行多选或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接陈述是( B )的讲解形式 A、直陈式 B、概要式 C、测重式 D、联系式 2、循环练习法的主要特点是( D ) A、流水依次进行 B、条件不断变化 C、每站练习无间歇 D、能有效地增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3、间歇练习法的作用是( D ) A、能提高肌肉力量 B、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协调能力 C、能提高供氧能力 D、能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4、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进行肯定评价是一种( C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表扬法 D、评比法 5、一节课按45分钟计,其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安排(B )分钟 A、10-20 B、28-32 C、30-35 D、35-40 6、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 B ) A、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B、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C、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 D、超量恢复原理 7、下列活动中属于教师指导的是( C ) A、讲解 B、整队 C、示范 D、调动队伍 8、下列形式属于直观法的是(A) A、示范 B、自我暗示 C、条件诱导 D、默念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展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2、体育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3、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4、淘汰法:又叫淘汰制,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比出优胜者的一种比赛方法 5、效果评估:是只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或过程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评估方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讲课讲稿

《学校体 考试试题学》期末A卷及答案育《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17、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 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学校体育学ABC卷试题与答案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适合于体育系本科生) 客观题部分(一、二大题为客观题,共30分,时间为40分钟,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于( A )社会 A、奴隶 B、封建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2、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C ) A、大众体育 B、终身体育 C、学校体育 D、竞技体育 3、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D ) A、礼、乐 B、书、数 C、诗、书 D、射、御 4、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三好号召是( B )年 A、1950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5年 5、新中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发于(B ) A、1950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6、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 )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7、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个倡导“三育”学说的教育家是( A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斯宾赛 8、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B )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9、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B )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10、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D )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11、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A )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12、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13、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D )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4、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 A )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5、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 单的情况下,宜采用( B )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6、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 B )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学校体育学试题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1.体育2.大众体育3.竞技体育4."六艺"(西周)5."六经" 二填空:(每空0.5)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年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至今不足()年 3.现代体育是由()()()所构成 4.全面发展的教育离不开() 5.()和()是体育的本己目标 6.学校体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健身.娱乐等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被称为() 8.在中国,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9.我国西周时期有了以()()()()()()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内容 10."六艺"中的()和()可以被看成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 11.汉代董仲舒用以取代"六艺"的"六经"包括()()()()()() 12.()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草案>把"体操科"改为() 13.<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14.新中国实施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最早年份是() 15.新中国成立至今,共进行了()次"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和()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 16.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是()()() 17.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指()()()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体育"一词最早产生于()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2.汉语中出现“体育”一词的历史不足() A:50年B:100年C:150年D:200年 3.以“三基”为基本内容的体育被称为() A:大众体育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D:终生体育 4.国民体育的基础是() A:大众体育B:竞技体育C:学校体育D:终生体育 5.西周“六艺”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是() A:礼乐B书数C:诗易D:射御 6.“武举制”最草产生于中国的() A:秦B:汉C:唐D:宋 7.学校体育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8.“武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 A:唐B;宋C:元D:明 9.中国清朝可被称为“体育家”的是() A:乾隆B:康有为C:梁启超D:颜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