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高考 专题复习 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1)

新课标历史高考  专题复习 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1)
新课标历史高考  专题复习 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1)

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2011和2012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今年的很多模拟试卷中也都出现过,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答题方法,答题比较随意。

一、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①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如范文澜先生说过:“腐烂了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请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情况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②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如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这一观点对不对?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结合太平天国革命作一小论文。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①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如,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②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如,1990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问答题:根据下列论述,联系有关中外史实,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看法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

③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如,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一身是过”,有人说他“功不可灭”。请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一评价。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①字数限制,一般在400~500字以内。

②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③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④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三、训练技巧

1.理解要求,解答入规合范历史小论文存在命题形式和议论方式的区别。因此,应注意正确审题与规范答题。首先,要判定题目主题与解答范围:其次,要提炼观点,归纳史实,考虑史论如何结合;最后,判定立论还是驳论,选择答题格式,展开评论。

立论题,一般要求依据或者确定正确的观点、结论,运用正确的理论,选取有关的史实,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答题格式是:指出观点正确。围绕观点或结论,按题目的具体要求和限定范围,进行评述或论证。如前举分析范文澜观点一题的答题格式为:理论(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新兴对腐朽的强烈落差)→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后期与同时代英、法、美等国的情况对比→鸦片战争的战况、结果及其原因→结论:范文澜的观点正确。

驳论题,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弄清其错误的实质。然后展开批驳,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以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以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这样,才能驳倒错误观点,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答题格式是: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如前举评论赵尔巽观点一题的答题格式为:判定赵尔巽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理论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说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兆始于鸦片战争,而不是太平天国,指出赵氏观点与史实不符→分析赵氏观点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2.观点统帅材料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当然,这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观点,它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审题和解答时,不管是否定和驳斥错误的观点,还是正确地评价人物、事件或是确定和论证正确的论点,都应该选准理论观点和有关史实,进行评论,否则将离题千里,不合要求。

3.着眼重点,训练多向思维历史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应用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虽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都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命题。因此,在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多向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升华认识,十分有助于学生解答好历史小论文题目。

变换基础知识认识角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提供材料或观点,创设新情境,以深化认识,提高分析能力。一种是对已形成结论的知识问个“为什么?”

以训练归纳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还有一种是联系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能力。

4.重视渗透、迁移,全面提高学科能力尽管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来说是新问题,而且比分大,难度高。但我们只要充分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重视学科知识与答题技巧的相互渗透,完全可以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的捷径。

所谓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后来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叫正迁移,起妨碍作用的影响叫负迁移。我们要利用的当然是正迁移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解题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历史小论文的答题要求。

审题思路方面,我们能迁移的知识与技能有:①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正确释读与概括的能力,议论文立论与驳论的技巧,以及文字表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基本功。②政治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③历史本学科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规律。

例如,前举关于隋炀帝评价一题,我们确定其主题是“到底应怎样评价隋炀帝?”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地、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观点,根据教材中叙述隋炀帝有功有过的客观史实,采用观点判断、摆出正确论点,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的结构,指出说他“一身是过”或者“功不可灭”,都是片面的看法,隋炀帝是一个既有功也有过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皇帝。

四、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

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五、答题思路

1、阅读审题:

可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再审题目中特别强调的要求。这样做即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节约时间,还能保证论文不会游离主题。可是,在实际考试中偏离主题的论文大有人在。2003年高考卷中很多学生忘记了“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2004年很多学生未能兼顾文明在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的传承和交融。2005年忘记是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要有自己的思考,写成流水帐。

2、确立主题:

对于史论题,由于题干题目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改造的思路是,让观点明确即可。例如2004年我们可以用“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005年的主题可以是:“战争毁灭文明,不能让二战悲剧重演”、“牢记战争教训,避免世界大战”。有时主题可以宽泛活泼些,可以用副标题加以限制和说明。例如,2005年可以用“文明一定能战胜野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的反思”。

作为史料题,先要阅读史料,阅读时必须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能给我们思考提供的信息点(主要是我们已知的知识,如时间、人物和事件),文献材料可以找到中心句或关键词,图片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图片主题。例如2003年题的六幅图片,《南京条约》是中国“千年变局”的开始(外因促成内变的),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中的产物,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产生的……再通过归纳法,就可以概括出贯穿六幅图的主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如果范围要小或具体些,可以选择中国社会结构中某一领域的变化加以深化。如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当然主题的选择要扬长避短,最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以便能保证自己下文有话可说。。

3、谋篇布局。(也就是拟定提纲或打腹稿)

构想框架:

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例如以“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为论点,分论点可以是:文明在传承中发展,文明在交往中丰富。结论: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论据:传继概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文明交替加以说明,交融:可以选择概括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按照古代到近代现代)加以概括说明。

草拟小标题:

材料式的小标题(分论点)可以从材料中归纳提出,小标题不宜太多,否则变成罗列史实的帐单了。如2003年36题给的六则材料,围绕自己所确立的主题,确立出不同的小标题。若以外交史为选题,主题可以是“中国由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放的近代化历程”。小标题可分别是“天朝上国梦的破灭”,“对西方文明艰难的抉择”,“主动融入世界,迎接挑战的决策”等。若从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若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

史论式的小标题可以采取结构分析法。剖析文明社会的结构:可以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展开,而各自文明又有本身的结构,例如物质文明——农工商,政治文明——各种制度,精神文明——文史哲艺科。有时为了说明文明社会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面貌及其特点,或综合描述某一文明结构的整体面貌及其特点,还就必须正确理解各个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实际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于事件的分析,可以以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纬线,可以根据事件的演变过程确立小标题,再结合内在逻辑进行论说。其中对于背景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世界到中国,由概括到具体的思路组织材料;经过应该概括;影响的剖析可以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到远,有本国到世界,由具体到概括的思路。有的观点也可以运用对照法(正论和驳论),来论证我们的观点。

4、撰写成文:

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a)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b)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c)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d)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一篇好的应试小论文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六、例文赏析

(一)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

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范文:

1、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3)、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2、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3、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二)(上海历史卷公共38题)“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到: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撰在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史实。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以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

范文:

1、1860年代的诞生——论1860年代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翻开人类历史的史册,不难发现1860年代对于各国、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将人类文明大大向前推了一把,无论对于资本主义各大强国,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1860年代的第一组关键词是统一与人权。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两者兼顾的典型,北方获胜,巩固了联邦统一,而《废除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也是维护人权的一种表现。另一个包含了统一元素的是当时尚落后的日本,民族危机的浮现,国内资本主义的起步,使日本爆发倒幕运动,并最终确立了天皇制的统一政权,而这也为此后明治维新奠定基础。而沙俄在1861年的改革则体现了人权这一元素。废除农奴制虽然有残余,并不彻底,但也是人权史上一件大事。另一个此后迅速崛起的大国德国,也在1860年代开始了王朝战争的统一之路。可见,1860年代对于世界产生的推动作用非常巨大,统一、人权为此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基石。

在全球范围内,1860年代的另一组关键词是科技和工业。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已经在部分国家完成而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做足铺垫。各国的统治伴随掠夺和扩张走上迅速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英法这一时期的优势却也埋下了19世纪末危机的种子。美德在这一时期的蓄势待发20世纪初世界局势的变化——美国崛起,英德矛盾。由此可见,1860年代对于此后近百年的历史产生重大作用,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两次世界大战都受到这个时代不少的影响。

而在中国,1860年代的关键词是洋务运动。这一时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终于开始有了变化,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漫漫的救国之路。安庆军械所,轮船招商局,同文馆,这一系列动作对于近代中国有着划时代意义。诚然,洋务运动不可能也确实没有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作用。

综观1860年代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1860年代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有积极,有消极。但对于今天的中国。最重要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汲取经验教训,加速发展,是中国真正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条巨龙。

2、1860年代的诞生——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差异

19世纪60年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许多落后于欧洲的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这也使得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确立。同样身处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现代化之路。

举着“求富自强”旗帜的中国,未能真正实现富强。洋务派在看到中西方在军事科技方面巨大的差距后,决定学习西方,但中国洋务派学到的只是“器”,创办军事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派遣

留学生,是思想上出现了新气象。然而,洋务运动始终不能使中国富强独立,因为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大浪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已经完全不适应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惟有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才能实现自强才能摆脱民族危机。1860年代在中国只是诞生一个没有裂缝的鸡蛋,根本不可能孕育成长,成为明日的雄鸡。

推崇福泽渝吉“脱亚入欧”理论的日本,则实现真正的脱亚入欧,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要力量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而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奉还版籍”到“废藩置县”,日本一步步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国家。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确立私有制,实行强迫教育,废除国内各行会制和关卡制,日本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1860年代在日本诞生的更像是一个嗷嗷待脯的男婴,只要稍加抚养,长大必将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从中日两国寻找现代化开始之路的巨大差异上,我们看到了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独立。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上现代化,更有政治上现代化,只有实现了政治经济两个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才能让1860年那只鸡蛋破裂,雄鸡从此屹立于东方之林。

(三)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七、动手练一练

1、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

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

3、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中讲到:“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粗暴的践踏,以及经历了历史上两场最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在4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题目:“好一个和睦相处”

(提示:①观点:杜鲁门叫喊的“和睦相处”,其实质则是粗暴地践踏人权,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②史实:举出19世纪上半期以及二次大战前后美国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来论证。③结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4、“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有句古语:”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宋徽宗暗弱,不理国事,金人推翻其统治,理所当然,岳飞抗金是一种偏见。“请作一小论文,评述上述观点。

(提示:①这种观点及其论据均有错误。②民族战争有是非之分,金兵南下亦非有德。③岳飞抗金的目的、事迹及进步作用。④岳飞抗金符合人民要求和民族利益。)

[精]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 一、专题表述: 在应试作文中,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特别是在高考作文里,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分数损失,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高考作文不能含蓄到让阅卷人不知所云的程度,应尽量显豁些,让阅卷人找到你的作文与题意的密切联系。而点题能使高考作文显得醒目、明朗,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不管何类作文题目,皆有一些关键词句。若行文中没有让关键词句反复出现,而是出现别的话题词或者让关键词句偶尔出现,蜻蜓点水,都会有离题之嫌。因此不管你的作文程度如何,都要极力在题目、篇首、篇中、篇末等处扣题点题,给人贴题之感。要一路扣题一路歌。 可以说,扣题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是获取作文高分的妙招,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 二、扣题方法: 1、词句重复点题法。 不断出现文题词语或句子(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题),文中点题扣题的字眼宜多不宜少,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

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何谓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本身自然是,开头、结尾肯定不能忘,中间几段最好能在段首或在段尾分别点题。是议论文的,在事例论证后也别忘了点题,必要之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 这样全面的形式上的扣题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作者可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随时调整思路和写法,更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读者也更容易把握文章中心,对评卷者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时,为了弥补前文点题不足的缺失,在结尾一段或者几段文字点题,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多方面反复点题的力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这种浓墨重彩点题法也不失为一种考场救急法。此类贴标签的方法最笨的人都可以学会。 (1)标题扣题。 组例一:1. 让装饰跟着本色走2. 莫让“装饰”淹“本色”3. 让爱好装饰生活4. 装饰诚可贵,本色价更高5. 学会装饰,尽显本色6. “装”要适“本” 组例二:1. 尽显个性,上演精彩人生2. 让个性引领角色前行3. 个性:物色角色的标准4. 人生角色:个性张扬的标尺5. 个性是榫,角色是卯6. 让个性与角色共舞(联姻、接轨)7。个性与角色的对话8. 成功=个性=角色9. 让个性在角色里张扬10. 用个性演绎自己的角色 (2)小标题扣题。 话题:脸。题目:脸,生命的诠释。小标题一:忧郁之脸,生命的无常。小标题二: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小标题三: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浅议高考历史小优秀论文解题技巧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教师教育论文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2011年至2014年,在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中,连续4年出现历史小论文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2011年至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2011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2013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11年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

2020年高考作文拟题训练题

2020高考作文拟题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合适的两项是() A.论安全 B.守规彰显孝心,责任铸就大爱 C.法律需要多点人文关怀 D.大义灭亲,为你点赞 E.遵规守范,尊重生命 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合适的两项是() A.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B.风采非我愿,但愿贡献高 C.大国工匠,风采无限 D.激扬时代浪花,你们就是最美 E.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出现的“琅琊山”、“琅琊阁”等名称也受到热捧。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引发网友热议;此外,江苏南京、山东东南沿海等地也跃跃欲试地想和“琅琊”攀亲戚,加入了争抢“琅琊”地名的混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合适的两项() A. 退一步海阔天空 B. 改名图利,短视之举 C. 文化须自爱,改名要谨慎 D. 尊重文化,不计名利 E有一种改名叫买椟还珠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二、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人生需要参照。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适,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或短语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一项是() A.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高考议论文练习

一、安贫乐道法鲁迅 ①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②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③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④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⑤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 ⑥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但中学生所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适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 ⑦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有这么的彰明较著,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横竖永远是没有用的。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文章最后说:“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6分) 3.鲁迅说过,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答案:1.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2分)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和错误(1分)接着列举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不当言论,指出其表现是言行不一。(2分)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不要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了,在现实面前,如此做是毫无作用的(1分) 2.①“之乎者也”指几种空谈让人安贫乐道的方法;(2分)②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必再写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2分)③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2分) 3.①“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如在开头就直击本质,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层层分析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提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其杂文极强的战斗力。(3分,战斗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②“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文中表现为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描述:“药方”、“席卷天下”的妙解,“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的冷嘲热讽等等。(3分,艺术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其他分析只要合理亦可。)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议论文作文训练

高三作文训练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里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的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是偏离材料中心,应视为偏题。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10期) 令狐采学 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标文综卷中常常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 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我们姑且称之为开放性试题。 这种题型设计极大的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近几年真题并对之进行 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训练,非常必要。 典型例题1(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问)材料三:包含着整 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 和分散的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 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 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 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 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 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欧洲探险时

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已经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办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点(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

高考作文训练(教师版)

作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苏格拉底 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③“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④生活真像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⑤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励志语录 中外文化中有很多相通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后世影响巨大。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路”,古往今来的人们有很多感受和思考。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安石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鲁迅先生说: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①人生需要参照系。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业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2018年7月2日《人民日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