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文法的判断

四种文法的判断
四种文法的判断

答:三种文法都属于上下文无关文法。

四种文法的判断非常简单,说到到,四种文法就是规定产生式的左和右边的字符的组成规则不同而已,其它的不能理解就不要去想了,你只要知道判断的时候就是以产生式的左边和右边符合的规则进行判断。下面解释一下如何根据产生式左边和右边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首先,应该明确,四种文法,从0型到3型,其规则和约定越来越多,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判断时可以从最复杂的3型进行判断,依次向下判断,如果不符合3型的,那再看是不是2型的,不是2型的,再看是不是1型的,当然,对于作题作的熟的朋友,不用这么复杂,可以一眼直接看出来。

3型文法遵循什么规范呢?

第一点:左边必须只有一个字符,且必须是非终结符;

第二点:其右边最多只能有两个字符,且当有两个字符时必须有一个为终结符而另一个为非终结符。当右边只有一个字符时,此字符必须为终结符。

第三点:对于3型文法中的所有产生式,其右边有两个字符的产生式,这些产生式右边两个字符中终结符和非终结符的相对位置一定要固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产生式右边的两个字符的排列是:终结符+非终结符,那么所有产生式右边只要有两个字符的,都必须前面是终结符而后面是非终结符。反之亦然,要么,就全是:非终结符+终结符。

依以上规则判断,你所给的三个文法显然都不属于3型文法。

再看2型文法如何判断:

第一点:与3型文法的第一点相同,即:左边必须有且仅有一个非终结符。

第二点:2型文法所有产生式的右边可以含有若干个终结符和非终结符(只要是有限的就行,没有个数限制)。

依2型文法的判断规则,你的三个文法都属于2型文法,即:上下文无关文法。

再看1型文法如何判断:

第一点:1型文法所有产生式左边可以含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但其中必须至少有一个非终结符。

第二点:与2型文法第二点相同。

依1型文法判断规则,显然,你的文法也是属于1型的。

最后是0型文法,这个就不用看了,只要你能描述出来,都属于这个类型,即0型。

所以,取其最高的符合规则,最后的答案是其符合:上下文无关文法规则,即2型。

逻辑判断论证类之选项排除法 B 华图教育韩娜 判断推理模块是行政能力测试题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以及逻辑判断四部分,其中逻辑判断题型是难度最大的一类题目,广大学员尤为觉得困扰。逻辑判断主要由结论类题目和论证类题目两种组成,近几年论证类题目所占比重有所增加,需要加以注意。 论证类题目分为加强型和削弱型两种。如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对论证关系的掌握程度,切勿使用言语以及平时阅读的思维模式,要用论证结构的思路去解题,对题干的理解应从前提与结论的角度入手,再具体看选项的内容。选项对于论证类题目是十分重要的,不同于结论类中的形式推理,在对选项内容未知之前,是无法确定正确答案所使用的加强或削弱方法,很多错误出现的原因在于学员未对选项进行正确的理解,无论是加强论证还是削弱论证,对论证类选项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就选项论选项 就题论题是逻辑中最重要的思维,也充分地体现在论证类题目选项中,对于同一个选项内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加强有人认为削弱,都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就选项论选项,关键在于选项是如何描述的,不在于自身的看法。 2.选项真实性与独立性 论证类题目一般在问题中均会明确指出“假设以下各项为真”之类的内容,需要学员明确在思考时一定先假设选项描述的内容均为正确的,在真实成立的情况下,对于结论的成立起到的作用;同时对于选项的独立性也需要有所了解,只需单独考虑每一个选项对于结论的作用,即选项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相互影响,有时选项之间可能含义相近或是完全矛盾,例如A项成立的情况下D项可能无法成立,这种关系在做题过程中必须完全忽略。 3.不确定选项 根据“就选项论选项”的思路,如果选项中的描述是无法确定的,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加强或者削弱作用,此类选项可以直接排除,主要涉及的词语有“某”、“许多”等。 4.主观情绪选项 论证题目针对的主要是客观存在的论证关系,与个人或者人的主观情绪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因此如果选项中出现与个人或者主观情绪相关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加强或者削弱作用,常见的有“喜欢”、“厌恶”或者“嫉妒”等。

重修班静力学复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10分) 1.若两个力的力矢量相等,12F F =r r ,则两个力等效。(×) (若两个力偶的力偶矩矢相等,12M M =r r ,则两个力偶等效)(√) 2.根据力的可传性原理,可以将构架ABC 上的作用在AB 杆的力F 移至AC 杆图示位置。 2. 图中圆盘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力偶M 与力F 等效。(×) 3. 空间中三个力构成一平衡力系,此三力必共面。(√) 4. 空间任意力系向某一点O 简化,主矢为零,则主矩与简化中心无关。(√) 5. 空间任意力系总可以用二个力来平衡。(√) 6. 力与轴共面则力对轴的矩为零。(√) 7. 空间平行力系不可能简化为力螺旋。(√) 二 选择题(15分) 1不经计算,可直接判断出图示桁架结构的零杆数目为 C 个。 A 2; B 3;C 4;D 5 P A B C D E F G F F

期未试题A :(6分)图示简支桁架,已知力P 、Q ,长度a ,刚杆1,2,3的内力分别为 =1T ( 0 ),=2T ( -P ),=3T ( 0 )。 期未试题B (6分) 图示悬臂桁架受到大小均为F 的三个力作用,则杆1内力大小为( 0 ),杆2内力大小为( -F ),杆3内力大小为( 0 )。 2 物块重力大小为5kN G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角为020f ?=,今用与铅垂线成 025角的力F 推动物块,若5kN F G ==,则物块 A 。 A 保持静止; B 处于临界状态; C 向右加速滑动; D 向右匀速滑动 第二、1题图 第二、1题图

期未试题:2 物块重力大小为5kN G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角为030f ?=,今用与铅垂线成050角的力F 推动物块,若5kN F G ==,则物块( A )。 补考试题:物块重力大小为5kN G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角为030f ?=,今用与铅垂线成 065角的力F 推动物块,若5kN F G ==,则物块( C )。 2f θ?≤ 3在正方体的一个侧面,沿AB 方向作用一集中力F , 则该力对坐标轴的力矩大小为 D 。 A 对x,y,z 轴之矩全相等; B 对x,y,z 轴之矩全不等; C 只是对x,y 轴之矩相等; D 只是对x,z 轴之矩相等; 期未试卷(6分)在正方体的一个侧面,沿AB 方向作用一集中力F ,则该力对x,y,z 三轴的矩分别为Mx=( 2Fa - );My=( 2Fa - ); Mz=( 2Fa )。 x y z a a a O F A B G F 65G F 25G F 50

有些同学反映,做逻辑论证题与做言语题感觉一样,摸不准其中的规律,并且有时候能做对,有时候做不对。今天吉吉以削弱论证为例,给各位进行拆迁。削弱论证,顾名思义,就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使对方的话变得没有说服力。削弱论证可以分为,直接削弱与间接削弱两种,再往下还可以细分,每种削弱方式的削弱强度也不同,做题时应选择最强削弱类型。 一、直接削弱 1、因果倒置。(削弱强度大) 甲说:您嫁给我吧,我会很努力挣钱,以后会让您有花不完的钱。 乙说:等您什么时候挣了钱,再与我求婚吧。 这里就构成了一种削弱。并且就是因果倒置,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 2.对比削弱。(削弱强度中) 甲说:今天的饭菜有问题,我吃了一只拉肚子。 乙说:哥儿几个都吃了,也没拉肚子,人家饭菜没问题。 乙的话,就对甲构成了一种削弱,削弱方式就是对比削弱。 3.另有她因。(削弱强度弱) 甲说:今天的饭菜有问题,我吃了一只拉肚子。 乙说:您肠胃炎没好呢,昨天就拉了一天,不就是饭菜的问题。

这里就就是另有她因削弱。 二、间接削弱。 1、否论点(含否前提)(最强削弱) 甲说:这苹果太硬了,我压根咬不动。 乙说:您压根就没牙,怎么知道这东西硬。 这就是否定了论点的前提,也就是否论点的一部分。 2.否论证。(中等削弱) 甲说: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天气晴朗,我伸手不见五指。 乙说: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月亮应该很远,视线不至于很差。 这里就就是乙就否定了甲的论证过程。 3.否论据。(削弱强度弱) 法官常说的一句话:证件不足,当庭无罪释放。就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借鉴。 例题1:某保险公司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的生产效率要高25%。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以下哪个假设就是对以上因果联系最严重的挑战?( ) A、平均来说,生产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少

在中,无论是地市还是副省的国考试卷,可能性推理是重点考察的题型。可能性推理,研究的对象是因果关系,常见的有几个论证模型,今天我们解密的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型——求异论证。 (一)含义 首先拿到一道可能性推理的题,根据问法判定出考的题型是削弱性或者加强型,读题干首先找到前提和结论,敏感的感知到题干符合一些小模型。 求异论证即题干出现求异法的论证。求异法又叫差异法,它是指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且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不存在,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求异法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场合先行(或后行)情况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B,C — 所以,A是a的原因(或结果)。 【示例】一项调查表明,某中学的学生对悠悠球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悠悠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相对更好一些。由此看来,玩悠悠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削弱与加强 削弱:找不同属性(尤其本质相关),主要包括另有他因、因果倒置、断开因果链条; 对上述【示例】进行削弱:玩悠悠球的学生都参加了很多课外补习班;学校与学生家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排在前十五名,双方共同禁止学生玩悠悠球。 加强:找相同属性(尤其本质相关),主要包括排除他因、强调此因、强调链条; 对上述【示例】进行加强:玩悠悠球能促进手眼脑协调发展,有利于开发智商;他们除了参加正常的听课以外,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 【例】有一项对500名25-35岁女性进行的科学实验,设置两个实验组,第一组实验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第二组实验者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结果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眼角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眼角出现皱纹要晚,而且皮肤光滑柔嫩。这一实验表明,阿司匹林有可能成为一种廉价有效的防皱、保青春药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两组被实验者的眼角皮肤在实验前是相当的 B.两组被实验者的人数相等 C.第一组被实验者服用的阿司匹林的量较大 D.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 【中公解析】A。对比试验必须要求两组实验者在实验前有相同或相近的状态,否则没有意义,A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加强了实验的科学性。B项人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题干,但并非必须要求的,故加强程度不如A。故答案选A。 求异论证还是可能性推理中比较简单的一个小模型,希望大家掌握好方法,多练几道题目,顺利掌握这个小模型。

行测逻辑判断论证结构解析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考生掌握一些小技巧来提高解题速度。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论证结构解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逻辑判断论证结构解析: “知果求因”与“因果共存”是逻辑判断比较常见的论证结构。 “知果求因”,指的是通过一个已知事实,推测该事实可能发生的原因。例1:了解到某职业运动员退役的消息,即推测退役可能是因为该运动员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大量伤病所致。 “因果共存”则是指已知两个事实,推测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例2:刚刚谈了恋爱的小张,最近的工作状态特别好,即推测恋爱是工作状态好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其实两种论证结构都是在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那么二者间存在什么样的不同呢? 首先,二者的论据不同,“知果求因”的论据是单一事实,而“因果共存”的论据则是两个已知事实; 其次,二者的结论不同,“知果求因”的结论,是在分析、推测论据中事实发生的原因,而“因果共存”的结论,则是将论据中两个事实建立起因果关系。 根据这些不同,我们可以这样分辨两种结构:如果在结论中,构成因果关系的“因”与“果”两个事实在论据中都已经进行了描述,那么该题目应为“因果共存”的结构。如例2中,恋爱与工作状态好都是我们在论据中已经知道的事实。 在比较清楚后,再对二者分别进行削弱。

对于知果求因,我们可以采用否定此因、另有他因的方式(如例1中可以说明该运动员并没有伤病,或者说明该运动员由于要拓展新领域所以退役);削弱的两种方式中,另有他因的削弱力度更强。 而对于因果共存,我们可以采用另有他因、因果倒置的方式(如例2中可以说明小张最近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职位得到了提升,或者说明小张正是因为工作状态好才吸引了另一半,并坠入爱河);两种削弱方式,因果倒置的削弱力度更强。(注:采用因果倒置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即结论中因与果的两个事实在发生的先后性上并不确定。) 逻辑判断论证结构例题: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经常吃沙棘果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益。”研究人员对 560 名儿童进行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吃沙棘果的儿童,其智力水平较很少吃沙棘果的儿童要高。因此,研究人员发现了沙棘果与儿童智力发育之间的联系。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对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沙棘果的人智力水平并不比很少吃沙棘果的人的高 B.调查显示:沙棘果价格非常高,只有富裕家庭的儿童才经常吃,同时这些家庭有条件实现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 C.这项儿童发育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是沙棘果生产商,其目的就是要扩展沙棘果的销售渠道 D.沙棘果是儿童喜欢的食品,家长经常把沙棘果作为礼物奖给智力表现优异的孩子 【解析】答案选D。题干的结论是“发现了沙棘果与智力发育之间的联系”,即首句中的“经常吃沙棘果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益”。而吃沙棘果、儿童智力发展两个事实,在论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判断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之间的关系. 3.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及其他三个命题真假之间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及推理能力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2.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 ●教学重点 1.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2.四种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 3.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2.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在判断命题真假时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议、练结合教学法. 在上节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的讨论、归纳出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四种命题形式上的相对性,由学生讨论回答出:把其中任何一个命题看作原命题时,和它构成“互逆”“互否”“互为逆否”关系的另一个命题,使学生灵活掌握四种命题之间关系,以突破四种命题真假关系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3张 第一张:(记作§1.7.2 A) 第二张:(记作§1.7.2 B)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什么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生]若原命题是“若p则q”则它的逆命题是“若q则p”,否命题是“若┐p则┐q”,逆否命题是“若┐q则┐p.” [师]回答正确,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真假判断. Ⅱ.讲授新课 §1.7.2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判断 1.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用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1.7.2 A投影出四个命题) [师]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之间是互逆关系? (2)哪些之间是互否关系? (3)哪些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 [生]原命题和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之间是互逆关系. 原命题和否命题、逆命题和逆否命题之间是互否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时在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中投影出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我们已明确了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下面继续研究讨论:(板书) 2.四种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 题:“若ab=0则a=0”为假命题. [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生甲:由上例可知: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假. 生乙:上述结论不一定成立.真假关系应是: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师]第二位回答正确.那么它的否命题呢? [生]它的否命题是“若a≠0,则ab≠0”为假命题. [师]你认为原命题与它的否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生]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师]正确.它的逆否命题呢? [生]它的逆否命题是:“若ab≠0,则a≠0”,为真命题. [师]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由学生充分讨论,例证后回答) [生]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师]请同学考虑原命题的否命题与它的逆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何? [生]因原命题的否命题与它的逆命题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所以若原命 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原命题的逆命题也一定为真. [师]由上述讨论情况,请一学生归纳:(生归纳时,师板书) [生](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一、必然性推理概念间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三段论推理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模态命题 智力推理 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 ①四种概念间关系(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范围概念的外延)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A B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无重合) A B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部分,也有不重合部分) A B 真包含(于)关系 A B ②用概念间关系表示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 所有A是B.......................反对..........................所有A不是B 推出推出 矛盾 有的A是B.........................下反对.............................有的A不是B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结论) ①换质推理(换一种说法)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 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所有A是B 有些B是A 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A

理论力学 一 静力学(平衡问题) 01力的投影与分力 02约束与约束力 03二力构件 04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 05力矩与力偶理论 06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主矢和主矩 07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08零杆的简易判断方法 09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10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01力的投影与分力 基本概念: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都不变的物体。 平衡: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保持静止或均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集中力:力在物体上的作用面积很小,可以看做是一个作用点,单位:N 。 分布力:小车的重力均匀分布在桥梁上面,这种力称为分布力(也称为均布荷载),常用q 表示,单位N/m ,若均布荷载q 作用的桥梁的长度是L ,则均布荷载q 的合力就等于q ×L ,合力的作用点就在桥梁的中点位置。 力的投影和分力 1)在直角坐标系: 投影(标量): cos x F F α= cos y F F β= 分力(矢量) cos x F F i α=u u r r cos y F F j β=u u r r

2)在斜坐标系: 投影(标量): cos x F F α= cos()y F F ?α=- 分力(矢量) (cos sin cot )x F F F i αα?=-u u r r sin sin y F F j αβ =u u r r 02约束与约束力 约束:对于研究对象起限制作用的其他物体。 约束力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在物体和约束的接触点处。 约束力大小:通常未知,需要根据平衡条件和主动力求解。 (1)柔索约束: 柔索约束:由绳索、皮带、链条等各种柔性物体所形成的约束,称为柔索约束。 特点: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 约束力:作用点位接触点,作用线沿拉直方向,背向约束物体。 (2)光滑面约束 光滑面约束:由光滑面所形成的约束称为光滑面约束。 约束性质:只能限制物体沿接触面公法线趋向接触面的位移。 特点:只能受压不能受拉,约束力F 沿接触面公法线指向物体。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 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互互逆否互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熟练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及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四种命 题真假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论证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真假性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利用真假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论证.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二.新课教授 1.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四个命题中, (1)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 (2)若f (x) 是周期函数,则f (x) 是正弦函数; (3)若f (x) 不是正弦函数,则f (x) 不是周期函数; (4)若f (x) 不是周期函数,则f (x) 不是正弦函数; 命题(1)与命题(2)(3)(4)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了解,那么任意两个命题间的关系是: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归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 和逆否命题之间的关系: 2.四种命题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讨论: ①例1中三个命题的真假与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间关系: (学生回答):原命题(1)为真 其逆命题(2)为假 其否命题(3)为假 其逆否命题(4)为真 发现有以下规律: 题,并判断真假性。 (学生回答):原命题为:若x2-3x +2=0,则x =2,为假

其逆命题为:若x =2,则x2-3x +2=0,为真 其否命题为:若x2-3x +2≠0,则x ≠2,为真 其逆否命题为:若x ≠2,则x2-3x +2≠0,为假 发现有另外的规律, ③再举其它例子:写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性。 (学生回答): 原命题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真 其逆命题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为真 其否命题为: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为真 其逆否命题为: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为真 发现还存在以下规律: ④把以上命题改成: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平行,写出其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性。 (学生回答):原命题为: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平行,为假 其逆命题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不相等,为假 其否命题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为假 其逆否命题为: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相等,为假 发现: (2)归纳总结:可以发现,一般的四种命题的真假性,有且仅有以上的四种情况。(让学生课下举例子验证) 并且由于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有以下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四种命题真假性之间的联系可以为我们进行推理论证带来方便,例如,由于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当直接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其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简介地证明原命题为真。 3.例题分析:证明:若222p q +=,则2p q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逻辑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是国考试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的是应试人员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解答时必须严格依据题干所给条件进行推理,不能附加任何说明。 逻辑判断可以分为两类: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命题推理和智力推理两类题目。现国考以可能性推理作为考试重点,但是必然性推理也是每年的必考题型,下面对必然性推理中智力推理的考情和一些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智力分析每年出现1-2题不等。智力分析题形式、题材都变化较多,没有统一模式,但常见的有以下五种题型:真假型、排序性、匹配性、数学型、其他型。 一、真假型 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2012·国家)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 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 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 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 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 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零杆判断方法在桁架中常有一些特殊形状的结点,掌握了这些结点的平衡规律,可以快速判断出零杆,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1)“L ”形结点。不共线的两杆结点不受外力作用时,两杆皆为零杆,若其中一杆与外力共线,则此杆内外力相等,不与外力共线的一杆为零杆。 2)“T ”形结点。无外力作用的连接三杆的结点,若其中两杆在一直线上,则不共线一杆必为零杆,而共线的两杆内力相等且性质相同(同为拉力或压力),如图1所示。 3)“X ”形结点。无外力作用的连接四杆的结点,若两两杆件共线,则同一直线上的两杆内力相等且性质相同, 如图2所示。 4)“K ”形结点。四杆相交成对称K 形的结点,无荷载作用时,两斜杆轴力异号等值。对称桁架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对称轴上的K 形结点若无荷载作用时,则该结点上的两根斜杆为零杆。5)对称桁架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与对称轴重合或垂直相交的杆件为零杆 1 例题分析 图3,图4中的桁架结构完全相同,但荷载位置不同。图3中3结点和6结点是“T ”形结点,所以26杆、37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28杆、78杆也是零杆。 图4中4结点是“L ”形结点,所以34杆、47杆为零杆;3结点和6结点是“T ”形结点,所以26杆、37 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23杆、56杆、67杆、78杆为零杆。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零杆只是在某种荷载作用下内力为零,荷载改变后原来的零杆可能变为受力杆件,所以不能认为结构中零杆不受力可以去掉。 图5中桁架为对称结构,荷载反对称,因此与对称轴重合的12杆件为零杆。 图6中桁架为对称结构,荷载对称,6结点处于对称位置,为“K ”形结点,因此69杆、611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89杆、411杆为零杆。

§1.7.2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关系判断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四种命题的形式是什么? 答: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⒉什么叫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答: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就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否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⒊根据问题2,你能说出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真假关系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讲解新课 ⒈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四种命题的概念,而且知道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⒉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 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 ⑴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 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但它的逆命题“若ab=0,则a=0”是假命题. ⑵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但它的否命题“若a≠0,则ab≠0”是假命题. ⑶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它的逆否命题“若ab≠0,则a≠0”是真命题. 结论:两个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或同假(如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其余情况则不一定同真或同假(如原命题和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等). ⒊巩固新课,反馈矫正 例2)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例(P 32 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分析:“当c>0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 解:逆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它是真命题; 否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它是真命题; 逆否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它是真命题.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一、必然性推理概念间关系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三段论推理 联言命题与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模态命题 智力推理 概念间关系(概念,是构成命题与推理的基础,只有表达了一类事物的词语才是概念) ①四种概念间关系(概念所表达的事物范围概念的外延)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A B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无重合) A B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部分,也有不重合部分) A B 真包含(于)关系 A B ②用概念间关系表示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不同直言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关系) 所有A是B.......................反对..........................所有A不是B 推出推出 矛盾 有的A是B.........................下反对.............................有的A不是B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所有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有的A不是B”与“有的A是B”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一个命题前面+“并非”=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所有与有的互换,有“不”的去掉,没“不”的加上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关系结论) ①换质推理(换一种说法)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将“不是”改为“是”或将“是”改为“不是” ②换位推理(倒过来说)所有A是B 有些B是A 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A 有些A是B 有些B是A

零杆判断方法在桁架中常有一些特殊形状的结点,掌握了这些结点的平衡规律,可以快速判断出零杆,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1)“L”形结点。不共线的两杆结点不受外力作用时,两杆皆为零杆,若其中一杆与外力共线,则此杆内外力相等,不与外力共线的一杆为零杆。 2)“T”形结点。无外力作用的连接三杆的结点,若其中两杆在一直线上,则不共线一杆必为零杆,而共线的两杆内力相等且性质相同(同为拉力或压力),如图1所示。 3)“X”形结点。无外力作用的连接四杆的结点,若两两杆件共线,则同一直线上的两杆内力相等且性质相同, 如 图2所示。 4)“K”形结点。四杆相交成对称K形的结点,无荷载作用时,两斜杆轴力异号等值。对称桁架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对称轴上的K形结点若无荷载作用时,则该结点上的两根斜杆为零杆。5)对称桁架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与对称轴重合或垂直相交的杆件为零杆 1例题分析 图3,图4中的桁架结构完全相同,但荷载位置不同。图3中3结点和6结点是“T”形结点,所以26杆、37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28杆、78杆也是零杆。 图4中4结点是“L”形结点,所以34杆、47杆为零杆;3结点和6结点是“T”形结点,所以26杆、37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23杆、56杆、67杆、78杆为零杆。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零杆只是在某种荷载作用下内力为零,荷载改变后原来的零杆可能变为受力杆件,所以不能认为结构中零杆不受力可以去掉。

图5中桁架为对称结构,荷载反对称,因此与对称轴重合的12杆件为零杆。 图6中桁架为对称结构,荷载对称,6结点处于对称位置,为“K”形结点,因此69杆、611杆为零杆,而后可以逐次判断出89杆、411杆为零杆。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关系判断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7.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关系判断[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四种命题的形式是什么? 答: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⒉什么叫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答: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就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否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就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⒊根据问题2,你能说出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真假关系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讲解新课 ⒈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四种命题的概念,而且知道互逆命题、互否命题与互为逆否命题都是说两个命题的关系,若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时,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⒉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 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 ⑴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 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但它的逆命题“若ab=0,则a=0”是假命题. ⑵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但它的否命题“若a≠0,则ab≠0”是假命题. ⑶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例如,原命题“若a=0,则ab=0”是真命题,它的逆否命题“若ab≠0,则a≠0”是真命题. 结论:两个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或同假(如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其余情况则不一定同真或同假(如原命题和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等). ⒊巩固新课,反馈矫正 例(P32例2)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否 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分析:“当c>0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 解:逆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它是真命题; 否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它是真命题; 逆否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它是真命题. 练习:课本P32练习:1,2.

判断推理经典视频:逻辑判断之枚举归纳论证的加强和削弱 本视频学习如何加强和削弱枚举归纳方式的论证。枚举归纳论证也就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出部分数据来归纳整体数据的论证方式。加强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数据足够多,样本很典型,具有代表性,削弱则相反,即数据不够,样本不具代表性。当然,这只是基本的解题思路,题目一般会设置干扰选项,或者与其他论证方式联合考查,对几种常见的论证方式,考生要能够熟练运用。 例题1 、交管局要求司机在通过某特定路段时,在白天也要像晚上一样使用大灯,结果发现这条路上的年事故发生率比从前降低了15%。他们得出结论说,在全市范围内都推行该项规定会同样地降低事故发生率。 最能支持上述论断的一项是?( ) A. 该测试路段在选取时包括了在该市驾车时可能遇见的多种路况 B. 由于可以选择其他路线,因此所测试路段的交通量在测试期间减少了 C. 在某些条件下,包括有雾和暴雨的条件下,大多数司机已经在白天使用了大灯 D. 司机们对在该测试路段使用大灯的要求的了解来自于在每个行驶方向上的三个显著的标牌 例题2、“闪婚”是指男女双方恋爱不到半年就结婚。某研究机构对某市法院审理的所有离婚案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闪婚夫妻3年内起诉离婚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闪婚夫妻。由此,该研究机构认为闪婚是目前夫妻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以上论证?( ) A. 调查发现,离婚最快的夫妻常常不是闪婚夫妻 B. 到该市民政部门办理的协议离婚案件占该市离婚案件总量的70% C. 调查显示,闪婚夫妻婚后感情更加融洽 D. 调查显示,恋爱时间过长的夫妻离婚率高于闪婚夫妻 例题3、有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超级女生这个娱乐节目不感兴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最

,若有d v d t的大小为 、相对加速度a r与相对速度v r的关系为a r=d v r d t 、已知质点的质量和作用于质点的力,质点的运动规律就完全确定。 、质点系中各质点都处于静止时,质点系的动量为零。于是可知如果质点系的动量为零,则质点系中各质

图示系统只受作用而平衡。欲使支座约束力的作用线与成角, 、支承如图,在铰处受力作用,则、 两处约束力与轴正向所成的夹角分别为: 、作用在刚体上且 和,沿同一直线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可以表示为;② 。 在,则该力在与 ④ 等于。

的力沿、在轴上的投影为,而沿,则在。 作用,支座约束力的大小为。 ;;; 的力偶。今在槽内 受载荷如图今分别用、、表示三种情况下支座 ① ; ③ 、在图示结构中,如果将作用于构件 件上,则、、三处约束力 ② 、处约束力不变,处约束力改变; ④ 、处约束力改变,处约束力不变。 和的自重不计,且在处光滑接触,若作用在杆 上的力偶的矩为,则欲使系统保持平衡,作用在杆上的力偶 的矩的转向如图示,其矩值为 ① ② ③ ④不能确定。 ,,和 ②,和; ③,和

,,物块将 27、若质点的速度矢量(非零)与加速度矢量(非零)始终垂直,则质点不可能作() A:直线运动; B:平面曲线运动; C:空间曲线运动 28、结构如图所示,力F与杆1和杆2平行,不计各构件自重,则图中 的零力杆为() A:1杆; B:2杆; C:3杆 29、摩擦角是()。 A:平衡时全反力与接触面法线的夹角 B:物体自锁时主动力合力与接触面法线的夹角 C:临界平衡状态下全反力与接触面法线的夹角 30、图示中质量为m的AB杆的动能为()。 31、正方体的六个面各作用有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则该力系独立的平衡方程最多有() A:4个; B:6; C:8个; D:12个 32、在一个正方体上沿棱边作用6个力,各力的大小都等于F,如图3所示,此力系的最终简化结果为()。 A.:合力B:平衡C:合力偶D:力螺旋 第22题图 1.分析图1画出的5个共面力偶,与图(a)所示的力偶等效的力偶是()。 A. 图(b); B. 图(c); C. 图(d); D. 图(e)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判断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关系及真假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命题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议、练结合教学. 教具准备:投影片3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什么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 命题? 生:(略). 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及 它们的真假判断. 二、讲授新课 §1.7.2 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判 断. 1.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黑板上列出四个命题:也可用投影片1) 师: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之间是互逆关系? (2)哪些之间是互否关系? (3)哪些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 生(略)(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填出关系之图.) 师:我们已明确了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讨论:(板书) 2.四种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例如(投影片2) 原命题:“若a=0,则ab=0.”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生:逆命题:若ab=0,则a=0;原命题:若a=0,则ab=0为真命题;逆命题:若ab=0,则a=0为假命题. 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生: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师:它的否命题呢? 生:它的否命题是:a≠0,则ab≠0为假命题. 师:你认为原命题与它的否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生: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师:它的逆否命题呢? 生:它的逆否命题是:若ab≠0,则a≠0为真命题. 师: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关系如何? (学生充分讨论,例证后回答.) 生: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师:原命题的否命题与它的逆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休? 生:因原命题的否命题与它的逆命题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所以若原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原命题的逆命题也一定为真. 师:由上述讨论情况,请一学生归纳. (学生归纳时,师板书) 生: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师:由上述归纳可知:两个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是相同的,即两个互为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下面看例题:(投影片 (师应强调分析:“当c>0”是大前提,写其它命题时应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0时,若ac>bc,则a>b.逆命题为真. 否命题:当c>0时,若a≤b,则ac≤bc.否命题为真. 逆否命题:当c<0时,若ac≤bc,则a≤b.逆否命题为真。 三、课时小结: 本节课重点讨论研究了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及真假判断,即:1.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投影片)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原命题为真 四、预习提纲: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020年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论证方 式有效性讲 解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本文专家就对常出现的论证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讲解。 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可能性推理题中,其主要表现有: (1)违反推理规则 要使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保证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点,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凡违反推理规则而进行的论证,必然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通常出现在评价型题目中,结合必然性推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推理形式,从而发现其中的错误。 (2)无关推论 凡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削弱型、加强型和结论型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 (3)以偏概全

以有限定条件的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一限定条件的结论,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这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类错误多在削弱型题目中出现。 (4)论据不充分 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充分”。 (5)以人为据 在论证过程中,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论题有关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人格等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这就是“以人为据”。具体表现为“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等。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结论型、削弱型、加强型等题目中。 ①诉诸xx “诉诸权威”是指在论证中以权威作为论据的根基,而不是以逻辑或事实来支持论点。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例题 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