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有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组成,即国民经济核算等式:GDP=C+I+G(X-M)。其中GDP意味国内生产总值,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消费,X-M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它的两个功能:短期内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投资的结果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即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组成国内最终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使总产出增加;二是消费(如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增加,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进出口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主导着经济发展。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图1给出了历年来我国总需求总额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的总需求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总需求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水平较低,且总需求总额一直在十万亿元以内;第二阶段(2001-2010)总需求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突破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总需求

100000

50000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

图1 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变化趋势

(二)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四要素

表1 1990-2010年总需求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

表2 四个因素各自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

消费-0.10

0.10.2

1990199219941996

1998200020022004

20062008

2010

消费

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图2 1990-2010年各因素占总需求的比例变化

结合表1、表2和图2得出:1、净出口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小;2、政府支出在整个总需求中处于较平稳状态,波动浮度最小;3.消费和投资的比重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重,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均成波浪形状变化。

三、因素变动分析

(一)消费因素

图3给出了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大体处于增长趋势,其中1990-2002年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涨幅小于2002年以后的涨幅。

自2002年后,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增幅快于以前。表明我国居民近些年的消费多于前些年。

图3 1990-201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趋势分析图

图4反映的是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的变动图。在1990-1998年中,人均消费水平经过大幅度增长后右大幅度下降,就像一个对称图形;1998年过后,没有之前1990-1998年间的大幅波动,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总体还算稳定,时而上升时而下降,但局部波动频繁。从图4可以明显的观察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水平没有规律可以寻,1998年后居民人均消费率总体呈现向上的趋势。

图4 1990-201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趋势图

(二)投资因素

图5 投资与GDP的变动趋势图

图5说明了GDP、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在1990到2010年这20年在总量上的变动趋势,很明显可以看出,投资和GDP处于增长的状态,尤其在2001年左右,增长的速度加快,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

图6 1990---2010年投资率的变动趋势图

图6给出了投资率的变动趋势。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称为投资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率整体处于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且所占的比重较大。可见,投资在GDP中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大的。

(三)政府支出因素

1.政府支出近20年变动趋势

政府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在购买力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反映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基础。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政府支出基本上与

政府收入步调一致,呈现持续扩大态势。根据图7的相关数据,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7年):政府支出保持在千亿元水平;第二阶段(1998—2010年)政府支出突破了万亿元高峰。政府支出不断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

图7 1990——2010年政府支出变动趋势分析图

2.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图8 1990——2010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图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发展变化具有特殊性。在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由于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直至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又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这种发展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具体来看,原因是分税制实施后中央政府的财权增加,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增强;其次是中国政府有将凯恩斯主

义的短期干预政策长期化的趋势,从而使市场的作用下降。

(四)净出口因素

1.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当出口大于进口,这个差额称为顺差;当净出口为负时则称为逆差。贸易差额又称净出口、贸易余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经济学上为了方便,常以NX(Net Exports,即净出口)符号代替。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2.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收支持续改善,贸易结构显著升级,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已经进入前三强,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两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显示,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而且波动剧烈。未来我国贸易政策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强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图9 1990——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从我国的净出口贸易总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额总趋势都是在不断增加的,这对总需求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也增加了我国GDP的增加,就业人数的增加。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净出口下滑。

五、中国优化需求结构的展望

总需求是经济中各个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它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支出、投资与净出口四个部分。

其中,内需包括居民消费和投资,外需来自净出口,政府购买为政策变量。总需求的总体水平关乎经济发展的速度,总需求的结构关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国内生产总值看作一个蛋糕,蛋糕就这么大,如何让它发挥最大的效应,满足大部分人需要又不浪费其中一部分呢?那就需要优化总需求结构。

图17 总需求历年各要素的比例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以前,我国的消费比重最大,达到45%左右,2003年以后,投资超过了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投资逐年递增,有突破50%的势头。净出口一直实顺差的我国除了2008年经融危机有些下降外,一直呈增长趋势。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净出口的拉动。

但是这种结构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经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阶段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高投资率是必要的,但不可能持久,高投资必然挤占资源,造成最终消费率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但使得投资行为偏离其目标,即投资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因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撑而难以为继。内需不足,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进口大于出口,所以我国一直是贸易顺差,进出口最终失衡。

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构成国名生产总值的主要内容,应占到2/3左右。从长期均衡来看,经济中消费总量保持在一个稳定持续增长趋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

从表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消费,最近四十年品均都在58%以上,投资在GDP 总量的30%左右,在1%——2%之间,在逐年增长,政府支出平缓增长,在10%左右。而我国的需求机构是:消费33.80% ,投资48.61%,政府支出13.60%,净出口3.98%.消费远远低于国际消费水平,只有国际水平的一半,甚至比一些非洲国家还要低,投资的比例比国际水平高近20%,政府支出与净出口也不比国际水品高,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

表4 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及需求构成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剧烈萎缩,中央政府不得不把优化总需求结构作为新的热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增长,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

二、如何扩大内需

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培育消费热点,既需要扩大消费需求,也需要改善供给。改善供给,当前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产能。加强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培育消费热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居民收入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购买力就会相对萎缩;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消费热点的形成,也不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而,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同时,有关财政和信贷政策也应予以积极的支持配合。

二、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所以,必须大力改革分配体制,解决国家、企业、个人如何分配的问题,下决心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居民收入提高了,其消费水平才能相应提高。

三、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

在扩大内需方面,我国偏重于扩大投资,投资率长期偏高,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就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所以应调整投资力度,但也不要就此停止投资,要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另外,要探索投资的新路子,比如扩大民间投资等。四是增加居民收入

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决定消费,而要增收首要的就是居民要充分就业。因此,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应更多地向扩大

就业倾斜:一是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二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者的培训力度,劳动技能提高了,就业、再就业的机会必定增加。另外,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居民收入,特别要辅之以政策和制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使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消费税税率,减少应税品种,减轻消费负担。

五、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保障有效供给,压缩过剩的无效供给

从产业结构上讲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从产品结构上讲要大力研发生产能促进消费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消费和工业产品消费的比重,冲破消费水平阶段性滞障,创造新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的实现。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力度

通过财政政策给予医疗服务、住房供给、教育普及、养老保障更多扶持,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引进市场力量包括民间资本来弥补优质医疗、住房、教育、养老设施的不足。只有各种社会保障的环境得到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并解除居民对生命周期的消极预期时,居民的消费意愿才会充分释放。

七、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诚信水平,打击市场欺诈活动,扫除消费风险,保障消费安全。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对消费热点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和循环利用,使人们能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消费的乐趣。因此,健全法制、公平分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性工作。

八、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引导城乡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以形成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当然,这并非倡导享乐主义和盲目的超前消费,因为那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是有害的。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是:既重视物质消费,又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既重视即期消费,又重视远期消费;既扩大消费,又不铺张浪费。一句话,消费应该是活跃的、可持续的。

- 1 -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用来分析GDP与价格变动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出基本判断。(关于GDP 在笔记十二中讨论过)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记为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种相关因素,既影响长期(潜在)总供给又影响短期总供给。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资源、技术对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影响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气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对短期总供给影响更大一些。仅仅影响短期总供给的是投入品价格(工资率、原料价格等)。讨论长短期的问题。又回到了潜在GDP这个概念,我们只需理解对生产投入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发生了实质变化来区分长短期,涉及一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的问题。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记为AD,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既取决于价格水平,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在这一点达到平衡,相应地决定就业水平。 简单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来帮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决定总产出和总价格的的均衡水平。 横轴Q表示总产出(GDP),纵轴P代表价格总水平(CPI),总需求曲线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将要购买的数量;它是向下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与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总供给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的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D和AS曲线的形状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似,但含义绝对不同,AD和AS曲线体现的是总产出水平和总价格水平的决定,其前提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以及资本存量这类因素保持不变。现代经济学中讨论的函数关系都在类似的假定下;而微观经济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指的是单个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其前提是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保持不变。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发现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值,所谓宏观经济均衡是指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1、充分就业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恰好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时,我们称这时的宏观经济均衡为充分就业均衡。这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是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偏重需求管理。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需求管理并不能解决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一个事实却是,我国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我国偏重需求的管理模式下,供给方面却没有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模式 1.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概括来说,就是我国作为后期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存在不平衡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方式,并基于特有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强制力实现对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领域的选择,从而实现经济长期中高速但不平衡的增长。(1)“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 “引进式”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种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级差或代差,通过模仿和引进的手段实现技术进步的机制。“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实现主要包括购买专利、购进设备、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等直接参与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等方式。这些方式都要以长期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资本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引进式”技术进步避免了技术原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风险和路径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在经济起步阶段快速实现技术升级。 (2)国家强力控制 “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的实现,是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的。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中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的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体制特征决定了政府能够通过国家强控制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有限的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配置、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政府运用国家强控制力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了调控、组织和分配,通过对投资方向引导和生产要素分配控制,税收政策和金融倾斜等,实现了对重点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保障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在总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 (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促使其部分产业和地区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导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生产力水平存在极差和代差的基本经济状态。生产力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 在生产力平衡结构条件下,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及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所依赖的技术进步方式是原发或自主创新的机制,可称之为“原发式技术进步机制”,这与发达国家在长期经济增长历史中其科技水平始终处于领跑地位的事实是相吻合的。从理论上讲,西方经济学更多的在生产力平衡的前提假设下关注经济的总量问题,而生产力不平衡的存在使我国经济问题有了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而在分析我国现实情况时,西方经济学中一系列基本假设条件不能完全成立,也就使一些经典理论很难直接用于结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宏观

第六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宏观)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需求函数; 3、总供给; 4、总供给函数; 5、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7、利率效应;8总生产函数; 9、潜在就业量;10、潜在产出; 二、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将()。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第六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引起LM曲线左移。 2、下列哪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将减少; B、价 格水平上升时,消费将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将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 供给量较大。 5、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会右移。

6、短期劳动力供给函数()。 A、由于不断增加的劳动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B、由于不断减少的劳动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C、由于不断减少的闲暇负效用而呈正斜率; D、由于不断增加的闲暇负效用而呈负斜率。 7、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8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是800—2N, (N是使用劳动的数量)产品的价格水平是2美元,每单位劳动的成本是4美元时,劳动力的需求量是( )。 A、20单位; B、399单位; C、800单位; D、80单位。 9、当(),古典总供给曲线存在 A、产出水平是由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的

宏观经济学论文

论文成绩: 《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论文题目: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姓名: 所在院系 年级专业: 学号: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来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到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使消费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就业和GDP增加。反之则相反。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就业和GDP增加,反之则相反。 关键词: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会了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和更加整体的思考方法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甚至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在这里,我们就1990—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起步低,但发展速度快,其中不免遇到了许多发展的困境和低谷,尤其是开放了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后,我国的经济形势更是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为了应对这些经济问题,我们的政府采取了葛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市场,恢复经济形势。 一、我国自1990—2010的经济形势论述 借鉴教材上的数据,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中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668.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9998.2亿元,增加了170.26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0.22倍。1978年到1990的1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倍,年均增幅为10.7%,而固定资产增加了6.7倍,年均增幅为12.7%。 199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又一次大幅启动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主要是通过启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的。1990到1994四年间来源于国内贷款的投资大幅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45%,1991年当年全部投资资金的1/4都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一下子从1990年的3.8%上升到9.2%,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

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的政策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关的,或者说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看宏观经济学的脸色。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大的环境下,最高的层次就是国际经济环境,然后是国内经济形势和产业形式,首先要熟悉不同层面的经济环境,然后具体制订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就要了解税收,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利率,汇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等。同时还要了解这些政策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了解政策的本身,在此基础上,了解上述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会对我国经济的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宏观经济学涉及居民,政府,对外贸易企业四个部门。宏观经济分析就是结合四大部门的运行来揭示一国经济的总产出,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利率等宏观变量变动的情况。 对于我国的经济进行宏观分析,我就用我不完善的宏观经济学对我国经济进行浅薄的分析,我打算从我国的税收,利率,财政政策证劵,汇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就业,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GDP,物价稳定,进行简单的分析我国的经济情况还有预期发展的形式。

首先看看我国的GDP及相关的财政政策 这是2008~2011年我国的GDP走势图表,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的GDP处于持续增长的情况。年我国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企业收入提高,个人收入不敢说提高,因为我父母的工资没涨,物价涨了,我的生活费没涨,但我也为我国的GDP增长带来了贡献,当然企业收入提高,利润持续上升代表着08年到11年企业的股息和红利不断上涨刺激了消费。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①年初“双防”政策

宏观经济学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 一、前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系统宏 观层面的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市场、货币金融、财政政策等。本篇文章旨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理 论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经济运行提供帮助。 二、宏观经济学理论 1.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体整体、国家、地区等宏观经济层 面的运行、变化和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关注大量的经济学基础概念,例如总需求、总供给、产出、价格水平、劳动力市场、货币 金融、财政政策等。另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考虑经济学 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法则,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论等。 2.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总需求与总 供给理论、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 币政策理论。 (1)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

总需求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内所有部门的累计需求;总供给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内该国所有部门的累计生产。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表明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经济体将出现 正常的发展趋势。 (2)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 产出、收入与就业理论认为,经济体必须达到一定的产出量才 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持就业率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如果产 出不足够,将导致失业问题。 (3)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紧缩或扩张 的政策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贷款利率、股票和债券市场,从而 影响市场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或720运动。 三、宏观经济学应用 1.实际经济政策 政府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制定实际的经济政策。例如,当经济体出现通胀时,政府可以 使用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体陷入衰退时,政府 可以采用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2.企业决策

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有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组成,即国民经济核算等式:GDP=C+I+G(X-M)。其中GDP意味国内生产总值,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消费,X-M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它的两个功能:短期内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投资的结果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即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组成国内最终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使总产出增加;二是消费(如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增加,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进出口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主导着经济发展。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图1给出了历年来我国总需求总额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的总需求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总需求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水平较低,且总需求总额一直在十万亿元以内;第二阶段(2001-2010)总需求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突破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总需求 100000 50000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 图1 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变化趋势 (二)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四要素 表1 1990-2010年总需求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单位:亿元

宏观经济学-5总需求-总供给

A .水平 B .上倾 10、价格水平下降,则( A •产出增加利息率提高 C • 产出减少利息率提高 三、多项选择题: B )。 B. 产出增加利息率下降 D .产出减少利息率下降 1、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BCD ) A.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息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 •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 .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 标的坐标系,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BCE )。 A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B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C •垂直的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判断题: 1、若自发性支出增加,则有效需求增加。 ( 对 ) 2、若扩张性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等于乘数效应,说明总供给曲线是上倾的。 3、在极度萧条时期,供给价格弹性是无穷大的。 ( 对) 4、在一般情况下,若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提高,则总供给减少。 ( 错 ) 5、凯恩斯学派认为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弹性是小于 1 的 错) 错) 、单项选择题: 1、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 D ) A .右移 B .左移 2、扩张货币的效应是( C A •价格提高 C •各个价格上的总需求增加 3、水平的劳动供给曲线表示( A •工资不影响劳动供给 C •劳动供给不影响工资 C .不变 D .不确定 )。 B .总需求增加 D .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 B )。 B •工资对劳动供给影响最大 D •劳动供给对工资影响最大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 不确定 5、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价格弹性( A )。 A .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无穷大 6、 在充分就业时,供给价格弹性( C )。 A .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 等于零 D . 无穷大 7、 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 D )。 ) A . 增加 B .减少 C . 不变 D . 不确定 4、若名义工资不变,价格提高,则劳动需求( A ) 8、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表明总供给曲线( A ) A .水平 B .上倾 C .垂直 D .不确定 9、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价格效应最大,表明总供给曲线( C ) C .垂直 D .不确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 作者:郑堂明 来源:《经济师》2013年第05期 摘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1。 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

浅析我国总需求构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我国总需求构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科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姓名张婵娟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入学年月 浅析中国总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利用近些年的统计数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以及净出口需求四大需求入手,通过横向视角的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总需求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了总需求在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方面处于失衡状态的结论,提出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如政府转移支付、改革税制结构等方面来调整总需求结构的转变。 关键词:总需求结构内需失衡外需失衡对策建议 一、前言 总需求是经济中各个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它包括居民消费、政府购买、投资与净出口四个部分。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主要是指国内居民对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 即所谓的内需;外需来自净出口,政府购买为政策变量。四类需求中,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处于全部需求环节的终点, 而投资需求只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需求本质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扩张外延最终受到消费需求的限制。因此,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最终消费需求的贡献, 那么该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稳定的。1此外, 现代消费理论, 无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还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都暗示如下的政策含义: 应该努力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减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 建立健康的信贷机制, 从而最终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些对于中国制定有效的政策来促进总需求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 基本上没有一个大国的经济能够长期依靠投资来保持持续增长。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 而新的供给只有被新的消费所吸收才是有效的供给。否则, 投资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导致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 而由于投资对经济指标的高度敏感,其波动幅度通常大于经济周期的波动,最终造成经济的大波动,因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净出口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受到国外经济状况的影响。而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表明长期依靠净出口增长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维继。首先, 中国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 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成本低的国际比较优势将会逐渐弱化, 而由于技术实力、市场开拓、配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短期内转向技术密集型出口的可能性不大。其次,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多数发展中国家趋同, 加之中国与欧美等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都加剧了中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因此, 只有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才是1李海莲. 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探析[J]. 税务与经济,2008(01)

浅谈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概述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通货膨胀和失业、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等内容。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方倾斜。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产出的增长,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 二、宏观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国家可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防止通货膨胀和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例如,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

降低失业率,从而稳定了社会经济。 2、经济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这也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失业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当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此时失业率会上升;而当总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倾斜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此时失业率会下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结论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方式,把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总供给与需求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

总供给与需求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 总供给与需求和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指产出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即国民经济总 量(GDP);而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比重关系。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密,而市场的有效性愈加重要。为此,深入研究总供给、总需求 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优化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是衡量国民经济 总量的重要指标。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把生产要素 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全部量,这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政府支出、出口等;而总需求则是指这些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 总需求量,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消费支出以及进 口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当总供 给小于总需求时,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增加供给,减少需求,最

终实现供求平衡;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则商品价格下降,导 致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最终也实现平衡。 为了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政府支出的优化。政府支出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可以调整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提高 政府支出的效率。 2.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是支撑经济增长与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金融监管可以防范金融机构出现异常,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 发展。 3.提升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提 升人口素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章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 总量和结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把重心放在工业化发展上, 但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亟需调整。 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分析国内扩大内需政策中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分析国内扩大内需政策中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摘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本文对所颁布相应政策的经济背景、此政策的关注重点以及此政策背后的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了浅层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消费IS—LM模型 始于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像恶性传染病一般,从2008年9月开始向外传播.并迅速蔓延至日本及欧盟各国家。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并没有幸免于难。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表现出经济衰退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投资率下降、消费不足、失业率上升等。尤其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 和PPI等经济指标显著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根据市场情况于2008年11月5日,果断出台了符合时局的经济刺激的方案——《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 该项经济刺激方案一经出台便吸引了多方的广泛关注。经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需向此经济刺激方案投资约4万亿元。多方将此项政策亲切的简称为4万亿救市,面对如此大额的经济刺激方案,它是在何具体的经济大背景下被推向市场的?为何此项经济刺激方案以拉动消费取代了之前的鼓励投资?隐藏在它背后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又是什么? 一、政策颁布的相关内容 面对之前的经济时局,我国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调查研究,于2008年11月10日果断出台了适应时局的经济刺激方案即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该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包括各方各面的十项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 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1】 从这具体的十项政府政策中可以看出此次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在于民生工程,涉及到

宏观经济学论文2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个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系统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经济增长 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 策的制定与调整。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通胀状态时,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波动。宏观经济学还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有多个重要理论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凯 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总需求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节可以平稳经济波动。另外,新古典经济学也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自由。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例如,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单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此外,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日益重要,例如与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 总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

个经济体的总体运行和宏观现象,对于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领域。经 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价值的总量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发展则更加综合,除了考 虑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福利水平、环境状况、教育健康等多个方面。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有多个因素。首先,人口增长是经济 增长的基础。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创新活力。其次,技术进步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此外,资本积累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投资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的产业的兴起。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还包括在增长的基 础上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发展还需要公平和可持续,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和社会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一些发 展中国家面临着贫困、不平等、环境破坏等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同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国应该加强科技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则更加注重社会福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和创新,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公平与可持续。

宏观经济分析毕业论文15800字

宏观经济分析毕业论文15800字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那么怎么写呢?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宏观经济分析〔摘要〕宏观经济学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其重要进展体现在模型动态化、引入理性预期、为宏观理论建立微观基础、对总供给行为进行详细刻画等方面。但是,宏观经济学仍存在加总的理论基础不扎实,重要经济结构没有引入宏观模型,重要经济、政治制度的理论刻画仍不深入等不足。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在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是导致主流宏观经济学出现上述进展与不足的重要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古典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框架和方法能够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互借鉴,是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宏观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相对独立的学科方向,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凯恩斯认为市场在短期中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和机制,并提出增大公共支出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更为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个计算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数量方法。此外,凯恩斯为突出一些重要变量(例如就业、收入、利率和价格)在给定时点上的同时决定,不再强调宏观理论的动态性。因此,在一个静态模型中直接研究总量行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严重不足,将模型动态化并为宏观模型寻找微观基础是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在20世纪下半叶所做的主要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Hicks和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同时期以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则首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质疑。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解释了存在价格调整障碍时,经济冲击和政策干预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和机制,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则对价格能够灵活调整时长期经济运行给予了正确解释。 因此,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能够相互兼容。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了三点根本性批评:首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过于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忽略了货币供给也是总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仅考虑政策的短期效果,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需求管理政策在长期无法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作为静态模型忽视了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重要影响,货币主义者强调在结构方程中预期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革命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Lucas和Sargent的研究认为,预期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具有重要意义。更进一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将具有微观基础的跨期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使用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不恰当之处。Lucas[1]认为这些计量模型无法识别经济中存在的真实经济结构,由于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会改变其行为,所以,当经济政策调整后,仍假定经济中重要结构和行为不发生改变,就无法对政策和经济运行进行正确分析。20世纪80年代,Kydland和Prescott[2]、Long和Plosser[3]创立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并对宏观经济理论做出如下三点重要贡献:首先,经济周期是经济对外生冲击最优反应的结果,不是市场机制的失败。其次,该理论将波动模型建立在跨期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并给出了模型数量化的方法。 最后,该理论强调对供给行为的建模,供给决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凯恩

宏观经济学讲义-总需求分析

第三篇总需求分析 主要内容: ☆总支出(AE)模型(乘数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产品市场均衡(一个市场) ☆IS-LM模型(Hicks-Hansen model)(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二个市场?三个市场!) ☆IS-LM-BP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内外均衡问题) 第9章AE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一、概述 (一)模型的基本目的 1、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投资乘数); 2、提出政策建议(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二)模型的基本特征: 1、数量调整替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价格调整,表现: (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Y=AD ☆☆☆这意味着: ⊙价格调整机制已经不起作用,总需求和总供给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均衡。因此,⊙均衡产出不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一致的产出,而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换言之,这是一个由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的经济。凯恩斯经济学是总需求分析,原因就在此。 (2)消费需求受收入影响,而不受利率影响。 (3)投资需求外生(不考虑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 ☆一个原因是,这里的经济是极度萧条的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效,只有财政政策才有效。而这个模型正好充分说明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效果(只有乘数效应,而没有任何挤出效应)。 (三)模型的基本结构: 总收入(总产出)影响总需求,总需求又影响总收入(总产出)。二者相互作用,最终,

达到一个“不动点”(fixed point)(即均衡,equilibrium)。 二、模型的基本结构 (一)三条基本假设 1、总供给给定; 2、资源大量闲置,且无瓶颈制约; 3、价格总水平固定。 (二)基本方程 Y =AD AD =C +I C =C+cY I = I (三)均衡产出(静态解) 1. 代数解 2. 图形解(突出均衡作为“不动点”的含义) (四)乘数(比较静态分析) 1. 代数形式 2. 图示

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探究-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探究-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探究 【第一章】不同人口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3.1】我国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现状 【3.2 3.3】人口自然与社会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从人口结构角度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措施 【参考文献】我国人口与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对投资与出口高度依赖,国内消费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其实在进入90 年代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为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状况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市场需求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国内消费在我国总需求中的比重,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必要研究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完善我国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我国未来人口总量变化有多大,可以肯定的是,受经济增长与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未来的人口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人口是对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

质量的人的统称,它永远处于复杂的运动之中。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划分为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与收入结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结构表现为居民消费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的组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必须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因此本文使用货币支出比例来分析消费结构。具体的将消费结构划分为吃穿住行用、实物与服务消费、国内与国外消费、网络与实体店消费、商品性消费与自给性消费等消费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需求,男性与女性的消费偏好不同,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要高于农村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各分项消费具有明显的棘轮效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实际利率、城乡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都对居民消费有显着影响;中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有促进作用,老年人口则有抑制作用;不同性质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据此提出完善我国人口结构以提升国内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甚至准许部分家庭生育三胎,降低孩子的养育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完善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结构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性别歧视,要加大对女性各项权益的保障,做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防止出现选择性养育情况,加强宣传教育,

浅谈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主要经济总体水平、就业情况、物价水平、利率等宏观指标,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相关论文的写作要点。 总体经济指标是衡量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失业率、物价指数等。这些指标通过收集和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得出,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达到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以GDP或GNP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焦点。周期理论则探讨了经济活动的波动规律,解释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繁荣和衰退现象。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现象,失业则是指劳

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无法找到合适岗位的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写作宏观经济学相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这通常涉及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以确定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所研究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应该能够指导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并且有助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需要注意其逻辑性和合理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数据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收集和分析数据至关重要。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同时,还需要对数据来源和误差进行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论文中讨论政策影响是必要的。在讨论政策影响时,需要分析不同政策手段的效果和优劣,并比较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政策实施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以更好地解释政策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