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课前预习

唐诗与宋词

【找准目标】

1、了解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是上的地位。

2、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闻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闻名词人。

3、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及突出特点。

4、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酷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贵情操。

【教材助读】

阅读教材填表

1.___________是我国诗歌进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___________多位,创作出近_____________首诗歌。2._________ 写出雄奇瑰丽的西部乐章,__________ 描摹出大自然的优美与宁静,大笔抒写豪情与壮志,__________ 关爱着人民的苦乐与冷暖。

3.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 。

4.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_ 。

【课中探讨】

1.什么缘故说唐诗是我国诗歌进展的巅峰?唐诗流派纷繁,风格迥异,要紧有哪几种类别?唐朝诗坛名家辈出,

灿假设星斗,大伙儿都明白哪些闻名诗人?在群星璀璨的诗歌王国里成绩尤其突出的有谁?)2.诗与词有什么不同?同唐诗一样,宋词也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它要紧为哪两种流派?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别离有谁?

3.唐诗宋词兴盛繁荣的缘故?

【当堂训练】

1.唐朝显现很多伟大的诗人,其中人称“诗圣”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2.人称“诗仙”的是( )

A.李白B.辛弃疾C.苏轼D.王维

3.《春晓》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其作者是( )

A.高适B.王维

C.孟浩然D.白居易

4.宋朝文学的要紧成绩是()

A.诗B.词C.曲D.小说

5.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①李白②杜甫③白居易④高适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6.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B.柳永C.辛弃疾D.李清照

7.处于两宋之交的杰出女词人是( )

A.高适B.王维C.秦观D.李清照

8.以“征战”和“统一”为基调的宋朝词人是( )

A.辛弃疾B.苏轼C.陆游D.秦观

9.使词摆脱乐曲附庸地位,成为能够独立进展的新诗体的是(

A.苏轼B.白居易C.李清照D.王维

10.1955年郭沫假设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称赞的诗人是( ) A.李白B.杜甫C.自居易D.李商隐

11.白居易诗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其代表作是( )

A.《别董大》B.《春晓》c.《蜀道难》D.《长恨歌》

1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请回答下面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好汉。

(1)这是什么时期谁写的词?这首词的落款是什么?

(2)这首词的作者对词的进展有什么突出奉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 2.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 3.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 4.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清朝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推崇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______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 3. 年,清军击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隶 属福建省。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4.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的封号;册封格鲁派另 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 5.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地区。________时,平定了 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__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6.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__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请用史实说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方式有哪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课堂实录 4月28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历史课,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开始了。原本安静的教室在老师的开场白下渐渐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的是《统 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我们来想一想,我国是一个什么国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多民族的大 家庭。同学们,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老师问道。 “56个!”有的同学自信地回答道。 “很好!不错!”老师点头赞许道,“那么,我们的汉族同胞是 不是最多的呢?” “是的!汉族同胞人口最多!”同学们纷纷回答道。 “对啦!”老师微笑着点头,“但是,除了汉族以外,我们的国 家还有很多其他民族,比如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等。同学们知道吗?在过去的历史中,每个民族都有过自己独立的政权,那么这样的局面是怎么被我们的祖先改变的呢?”

同学们开始沉思,有的同学开始摸索着回答。 “是靠武力统一吗?”有的同学猜测道。 “不完全是,还有其他原因。”老师微笑着解释道,“那么,我 们来看一看吧。” 老师拿出了幻灯片,给我们展示了一段关于历史的视频。视频展示了周朝、秦朝时期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之间互相战争互相攻伐,各自为政,领土不断变化,社会混乱不堪。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才结束了长久的分裂和混乱,开创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 “同学们,我们发现什么规律没有?”老师提问道。 “统一是为了稳定社会吗?”有的同学问道。 “是的!这个答案非常正确!”老师微笑着表扬道,“那么,我 们如何去巩固和发展我们多民族的统一呢?” 同学们开始思考,并开始紧跟老师的脚步,学习修辞以及文化知识,了解到如何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多民族的统一。在学习中,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各自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国”这一命运共同体的了解,了解到巩固和发展多民族的统一需要靠的不仅是武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课前预习

唐诗与宋词 【找准目标】 1、了解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是上的地位。 2、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闻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闻名词人。 3、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及突出特点。 4、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酷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贵情操。 【教材助读】 阅读教材填表 1.___________是我国诗歌进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___________多位,创作出近_____________首诗歌。2._________ 写出雄奇瑰丽的西部乐章,__________ 描摹出大自然的优美与宁静,大笔抒写豪情与壮志,__________ 关爱着人民的苦乐与冷暖。 3.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 。 4.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_ 。 【课中探讨】 1.什么缘故说唐诗是我国诗歌进展的巅峰?唐诗流派纷繁,风格迥异,要紧有哪几种类别?唐朝诗坛名家辈出,

灿假设星斗,大伙儿都明白哪些闻名诗人?在群星璀璨的诗歌王国里成绩尤其突出的有谁?)2.诗与词有什么不同?同唐诗一样,宋词也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它要紧为哪两种流派?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别离有谁? 3.唐诗宋词兴盛繁荣的缘故? 【当堂训练】 1.唐朝显现很多伟大的诗人,其中人称“诗圣”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2.人称“诗仙”的是( ) A.李白B.辛弃疾C.苏轼D.王维 3.《春晓》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其作者是( ) A.高适B.王维 C.孟浩然D.白居易 4.宋朝文学的要紧成绩是() A.诗B.词C.曲D.小说 5.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①李白②杜甫③白居易④高适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6.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B.柳永C.辛弃疾D.李清照 7.处于两宋之交的杰出女词人是( ) A.高适B.王维C.秦观D.李清照 8.以“征战”和“统一”为基调的宋朝词人是( ) A.辛弃疾B.苏轼C.陆游D.秦观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X成功收复某某的时间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 2.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的史实; 3.知道清政府巩固西北边疆的主要措施; 4.认识到某某、某某、某某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梳理有关某某、某某、某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史实的纵向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X成功收复某某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清朝的疆域 难点: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 【自主学习】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背景:清朝统治者以为都城,清军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 2.措施: (1)政治制度方面: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X成功收复某某和清朝在某某的建制 1.X成功收复某某: (1)背景:明朝末年,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某某。 (2)经过:。 ①1661年,X成功率船队从金门出发,横渡某某海峡,把敌人包围在。 ②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 (3)意义:某某回到祖国的怀抱,X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2.淸朝在某某的建制:

(1)概况:1683年,清军进攻某某。1684年,清朝设置 ,隶属省。年某某省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意义:加强了某某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某某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清廷对某某地区的有效管辖 1.措施: (1)确立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①接见某某某某首领达赖五世,正式賜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赐予另一位某某某某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与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1727年设置,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某某事务。 2.意义:有效地加强了对某某的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1)背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 (2)结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回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居住着等族人民,因他们多数信仰,故称该地区为“回部”。 (2)背景: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割据,残害人民。 (3)平定:调兵讨伐,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4)管理:设置,管辖包括在内的整个某某地区;在某某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的疆域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2022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杭信一中何逸冬 一、教材分析: 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五、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等等)为落实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知识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进行训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提问:这首歌名是──?歌词中唱到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的? 从哪一朝开始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承接:她是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新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板书) 展示明清疆域图: 学生活动:学生上演指出地图上、南、西、北;西北、西南等方位,并说出分布在“北、西北、西南”三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回部、藏族等) 承接:在这三处的民族问题和关系上,明清两朝分别是怎么处理的?

七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一、人类迁徙和文明起源 1.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的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生活比较原始简单。他们根据动物迁徙和季节变化来迁徙。 2.文明的起源: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在特定的地点,发展了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工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 二、农业的兴起 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通过发现和驯化植物,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同时也驯化了动物进行养殖。农业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创造了农田、灌溉、农具等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2.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定居农业社会的形成使人们能够长期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形成了农村社区和城市。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两大文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 三代的兴衰和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朝的统治者将政权视为天命,实行

世袭制,但在夏朝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和内部分裂,夏朝逐渐衰落。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以商汤、商湯和商文丑等人为代表,实行了更加集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儒礼体系。然而,商朝后期也面临着内外压力的挑战,最终被周朝推翻。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周文王和周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并通过封建体系来巩固国家统治。 四、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夏、商、周三代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农耕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支持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手工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2.社会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从部落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威的发展。 3.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夏、商、周三代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被尊为治水英雄,他的治水思想影响了后世。商朝的宗教儒礼体系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尊崇祖先、讲究礼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周朝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周礼》和《尚书》等文献的形成,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社会经济的发展:夏、商、周三代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的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支持了城市的形成和商业活动的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和贸易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和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19课学案(无

第18、19课、唐诗与宋词 明清小说 【学习目标】 1.唐诗的地位、类别及主要代表。 2.宋词的地位、主要代表。 3.明清小说出现的背景、四大名著的作者及内容、地位。 【学习重点】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代表作,苏轼、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四大名著 【学习难点】诗词各流派特点;四大名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第106-115 页,按照导学案“预习自测”,梳理基础知识,用红笔在教材上勾画出相关知识,并独立思考完成预习自测题。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并填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教材助读】 连绵不断,高峰迭起,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学显著特征。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巍峨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是立于高峰之巅的伟人,以他们的不朽之作,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预习自测】 (一)华光万丈的唐诗 1._______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留下姓名的诗人有 _______位,创作出近 ______首诗歌。 2.______________ 写出雄奇瑰丽的西部乐章,_______ 描摹出大自然的优美与宁 静, ______________ 大笔抒写豪情与壮志, ______________ 关注着人民的苦乐与冷暖。 3.在星光闪耀的诗歌王国里有“诗仙”_______ ,“诗圣”_______ ,还有语言通俗、寓意深刻的现实主义诗人 _______ 。 (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_______是继唐诗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宋代大文豪 _______ 首开豪放词风,他和南宋的 _______ 合称“苏辛”。 _______ 是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 (三)明代小说 1.明代, 小说、神魔小说、 小说竞相争艳。 2.《三国演义》: 著, 小说。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 3.《水浒传》: 著,根据北宋末年 而作,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塑造出众多英雄形象。 明清小说 唐诗 宋词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三大奇书”、《红楼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第一部分:晚清的政治衰退 在晚清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清朝的政治机制开始 走向衰落。政治上,赋闲的官员占比越来越高,导致了清廷内部 的失控和动荡,使得清朝的地方治理和对外交道的能力严重削弱,最终也从政治层面上为外世界的侵略策划了疏漏。此外,由于清 朝内外环境的变化,清政府不得已加强对社会器官和军事的控制,致使人民生活百姓,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控制社会器官的淮军 和新军,更是助长了政治上势力展开的画面。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 个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化发展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 有五方面,分别是:外国列强掠夺权益,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宫 廷内部的群体斗争与腐败泛滥;清政府的重赋税制使用,加重了 人民的经济负担;对中国文化的污染和摧毁,使其传统文化受到 严重打击;国内大力发展煤铁开采和冶炼技术等,使得全国经济 开始转型为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辛亥革命的失败,在若干时 期内使得中国无可挑选消极落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态环 境也遭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的一场思想之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打开了 一个新的门户,带给了人民更多新的思维与文化观念。整个新文 化运动,充满着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爱国等文化价值观的 内在理念。新文化主义思想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开,它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性格,并在全国的知识分子中获得 了广泛的支持,直接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 的火种最早于1915年传入中国,其内在思想就是反对束缚文化自我、限制自由发展的陈腐观念,追求思想的启蒙和现代文化的进步。 第四部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是 青年学生爱国、爱民、爱学之情主动举起“中国文化大革命”“北方 护国学会”“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压迫”的旗帜。五四运 动的背后,是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互相影响,武力带来了民族 危机,而早期的革命思想、文化、社会活动还未形成完整的情景。五四运动,推展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活动,推动了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 第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XX多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81—618) 第二:“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前预习资料新人教版

课前预习资料 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时间: _________ 隋朝建立建立者: _________ 南北重都城: __________ 新统一南北统一: ______年,隋灭 ______( 国家 ) ,南北重新统一。 隋的统隋朝的繁荣:_______( 皇帝 ) 时,出现“ ___________”盛世局面。 一与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大运河时间:_________年开始 的开通皇帝: __________ 概况:大运河以 _______为中心,北至 _______,南到 _______,全长 _______ 千米。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唐朝建立建立者: _________ 都城: ________ __ 唐太宗治国经验:帝王要 ________,大臣要 ________,政府要 _______。 与贞观贞观之治任用贤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之治政治: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90 年称帝,改国号 ____。 女皇帝肯定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史称她的统治为“ _______”。 武则天任用贤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3 课“开元盛世” 原因(措施):①。 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② 唐玄宗表现农业:③ ④ 与开元 盛世农具的改进:出现了新的农业工具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