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

目的:探讨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到2013年4月中年衰老性亚健康人群8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0例,两组都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隔物灸治疗,都治疗4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3%和83.3%,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也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能有效缓解中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临床症状

正常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而随着衰老的进程,抗病能力减弱,高血压、糖尿病与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抗衰老治疗的健康教育及治疗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重在平素调养身心,防患于未然,其要点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有序,实现理想的健康状态。而隔物灸是根据“治未病”思想,结合经络腧穴理论而设立的扶助正气、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1]。本研究为此具体探讨了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中年衰老性亚健康人群800例,纳入标准:年龄30~60岁;在治疗前3个月内无使用激素类药物;由受试者或家属签署同意参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者;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排除标准:未获得书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进行此次临床观察的患者。其中男435例,女365例;年龄31~59岁,平均(47.98±5.12)岁;疾病类型:疲劳亚健康455例、睡眠失调亚健康200例、疼痛性亚健康100例、压力亚健康45例;亚健康持续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4.92±1.23)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2.15±2.11)kg/m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均给予两组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隔物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和俯卧位,准确取穴(仰卧位取列缺、阳溪、关元、神阙、阿是穴等;俯卧位取大椎穴、命门、身柱等穴),将药饼(吴茱萸、菟丝子、生地、丁香等组成)置于穴区,用自制艾灸器将直径艾条悬置距药饼上方点燃,距离皮肤3~5cm,灸治过程中不断去掉艾灰,每穴灸约30分钟,使患者感觉温热而穴位皮肤泛红而不灼伤为度。两组都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治疗期间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治疗期间未复发。未愈:没达到上述标准。治愈+好转=有效。

症状评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选择临床主症为基础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4.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3%和83.3%,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机体的老化导致自组织能力的缺陷或失调,这是衰老与疾病发生之源。中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脏腑机能萎瘁,外表体窍也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2]。而正常生理情况下,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失调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思想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达到未病先防。隔物灸是在施灸部位放置直径2.5cm、厚约3mm的药饼,饼上均匀戳细孔,然后用自制艾灸器将点燃的艾条悬灸于药饼上方,再调整艾火与穴位适当距离,以保持穴位适宜温度[3-5]。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3%和83.3%,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络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隔物灸推拿刺激经络,可以激发经络之气,整体调节人体的内环境。本研究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也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隔物灸抗衰老治未病能有效缓解中年亚健康人群的临床症状,提高总体治疗疗效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纳,王明航,谢洋.益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学报,2015,2(9):177-179.

[2]夏循礼.中医艾灸功效的药物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医学报,2015,2(9):297-299.

[3]高珊,李瑞,田环环,等.HPA轴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116.

[4]王丽,袁卫华,蔡圣朝,等.铺灸疗法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35-37.

[5]贺成功,蔡圣朝,徐天馥,等.蔡圣朝主任医师隔物灸治疗经验[C].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3:294-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