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服装业发展现状及转移趋势

当今中国服装业发展现状及转移趋势
来源:中国服装网 责编:西子 阅读: 发表时间:2009-9-15 9:12:46 字体:【大】【中】【小】 版权声明 我要“揪”错 在线投稿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0) 【 保护视力色: 】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应该符合国际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转移的不同形态

1、省内转移

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比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状。以广东为例,广东总体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相对落后,珠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从政府层面来说,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虽然消耗大量资源,但同时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GDP及税收来源,和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政府希望这些珠三角地区企业实现省内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去。这样既能给珠三角城市减压,GDP和税收收入又仍然能够留在本省。转移到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三资企业,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同时在用电等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生产成本会远远低于珠三角。

2、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而且比较海外转移等其它转移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文化环境优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投资风险小。而向海外转移,要熟悉他国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风险比较大;第二,市场优势。近几年我国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西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今后,中国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

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的服装产业运营模式。

比如,目前,法派集团在四川简阳打造“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园”、高邦集团在四川兴建新工厂、以纯在成都成立分公司、雅戈尔集团在重庆兴建雅戈尔分厂和西南10省市仓储配送中心。

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例子还有很多,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行为演变成为产业主流趋势。

3、向海外转移

纺织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能给予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纺织服装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等等。

在柬埔寨,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低廉,具有投资成本优势。其次,柬埔寨是WTO成员,实行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活动高度自由化。美国、欧盟等28个国家都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除美国对自柬进口的部分纺织品设定了较宽松的配额限制外,其他国家均对自柬进口纺织服装类产品提供免配额和减免关税的优惠待遇。

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控股兴建了西哈努克工业园。为了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商务部投入近3亿元,给予西哈努克工业园以财政支持,中长期的人民币贷款可以达到20个亿。

各方信息显示,东南亚地区可能成为中国中西部省份所期待的“迎接东南沿海转移”进程中的竞争对手。

4、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

产业资源具有趋利性流动特征。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商贸氛围、配套措施不能达到服装行业投资趋利性需求的时候,产业资源将率先向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政策环境优良、区域信誉良好、商贸渠道顺畅、物流交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流动。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服装产业的核心区域。这一作为梯度转移推行过程中的过渡形态将在未来几年中保持其发展势头,发挥优势企业进一步积蓄能量的作用。

2009年2月,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集群调研组在浙江湖州织里镇调查发现:去年以来,织里镇新增童装生产企业800余家,绝大部分是从广东省转移而来。

5、“反方向”转移

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向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地区向不发

达地区转移。近几年产业转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现所谓“反方向转移”。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等等。这些大型城市流行资讯发达,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城市规划逐渐呈现出总部经济特征。

以上海为例,近几年积聚了纺织控股、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业,以及东华大学、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创业园区积极推动服装时尚产业发展,并向科技、营销等产业高端延伸。众多知名品牌,包括“杉杉”、“森马”、“七匹狼”、“波司登”、“伟志”、“梦舒雅”等,都把营销、研发、物流中心迁移到上海。

6、大企业转移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发展和转型环境下,我国服装品牌集中度明显提高,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明显。不少具有全国辐射能力、拥有全国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带动了国内加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行业职能细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依赖于大企业生存,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

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催生了一批跨区域企业乃至跨国企业的出现,大企业的产业转移往往起到带动作用。近几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知名品牌企业捷足先登,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如培罗成集团迁往江西九江,太平鸟集团、洛兹集团迁往湖北宜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