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_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调查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

4 5 6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4卷 第 1 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 这将使 的速度将会加快 , 被试难以口述出头脑中的思维过程 。 由于长时间 的经验积累 , 职业 译 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存 在 大 量 的 这 时 的 信 息 加 工 为 无 意 识 过 程。因 自动化现象 , 此, 自动化过程将不会由被试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 ( 这一 假 设 被 称 为 “ 自 动 化 假 设” a u t o m a t i c i t y ) 。 早期的 有 声 思 维 翻 译 过 程 研 究 , 确 h o t h e s i s y p 实证实了这一假 设 , 学生译者能够提供更为丰富 的口述报告数据 , 而职业译者的翻译速度较快 , 不 能够提供充分的口述报告数据 。 但后来有学者却 发现了与此截然 相 反 的 现 象 : 与非职业译者或学 职业 译 者 在 翻 译 任 务 上 花 费 了 更 多 生译者相比 ,
[ 1 1]
E r i c s s o n和 S i m o n认为口述报告可以提供 并指出口述报告的准确性 认知过程的直接 证 据 ,
] 7 8 - 。但有学者认为口述 取内容只是 思 维 过 程 的 结 果 , 而不是思维过 程本身 。T o u r y 指出有声思维能够提供心理过 程 的直接接触的观 点 是 错 误 的 , 口述报告作为分析 , 的对象 , 依然是一种 “ 产品 ” 是译者翻译思维的结 果, 但研究者假定这种结果与内在心理过程相关 ; 然而 , 他并未因此 而 否 定 有 声 思 维 在 翻 译 过 程 研 究中的作用 , 而是 进 一 步 指 出 尽 管 有 声 思 维 数 据 但可被视为与 不应被视为思维 过 程 的 直 接 反 映 , 是对思维过程的有力 内 在 思 维 过 程 非 常 相 关,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上海科技翻译S hang hai J ou 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4N o .4[收稿日期]2004204206[作者简介]胡庚申(1949-),男,清华大学外语系国际交流语用学教授,博士,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学人,研究方向:翻译学,国际交流语用学,英语语言教学。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胡庚申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摘要]从“适应”、“选择”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理论问题是对翻译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目前尚未见有人从这个视角系统探讨翻译理论的研究。
本文借鉴其它临近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思路,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 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解释和描述了译文产生的翻译过程,探索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关键词]适应;选择;译论;哲理[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141(2004)04200012051 引言“适者生存”(亦称“自然选择”)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T he O rig in ofS p ecies :T he O rig in of S p ecies by M eans of N a tu 2ra l S election or the P reserva tion of F avored R acesin the S trug g le f or lif e )。
这是“一本近代生物学最具决定性的开山之作,也是对人类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雄辩式巨著”(叶笃庄等,1998:封页)。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内容上来看大体上包含生物变异(m u tati on )、生存适应(adap tati on )、物种进化(evo lu ti on )三个最基本的概念。
“适应”与“选择”是“调节人类行为的基本机制”(L op reato &C ri pp en ,1999:85)。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适应选择论概述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
“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 《孔乙己》)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
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5)2. 文学作品重译概述 (6)2.1 文学作品重译的定义 (7)2.2 文学作品重译的重要性 (8)3. 适应与选择的理论基础 (9)3.1 翻译的适应性理论 (10)3.2 选择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1)3.3 影响翻译适应与选择的因素 (12)4.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性 (14)4.1 文化适应 (15)4.2 语言风格的适应 (16)4.3 文学特征的适应 (17)5.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选择性 (19)5.1 选择标准 (20)5.2 文本选择 (21)5.3 文体与风格的保留与处理 (22)6. 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的案例研究 (23)6.1 主题与情节的重构 (25)6.2 语言和修辞的使用 (26)6.3 文化元素与象征的传达 (27)7. 适应与选择在现代诗歌中的体现 (28)7.1 中文诗歌的西译 (29)7.2 现代诗歌的意象与隐喻 (30)7.3 诗歌节奏与韵律的重现 (31)8. 适应与选择在戏剧与小说中的应用 (33)8.1 戏剧对话的重译 (34)8.2 小说情节的重新构建 (36)8.3 角色性格与描写的翻译策略 (36)9. 技术手段对适应与选择的影响 (38)9.1 计算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39)9.2 机器翻译与适应性选择 (41)9.3 人工翻译与认知过程 (42)10. 适应与选择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43)10.1 理解与接受的关系 (44)10.2 文学作品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45)10.3 文学作品的时效性与跨文化教育 (47)1. 内容综述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需要经历重译这一关键环节,文学作品重译并非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文化再创作过程。
本论文旨在探讨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问题。
重译者在将原文文化融入目标文化时,必然面临着如何适应原作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差异的挑战。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董乐山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

Translator's Adaption & Choice Under the View of Translation Adaption and Selection——A Case Study of Dong Leshan's Translation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作者: 李克莉
作者机构: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出版物刊名: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页码: 23-2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董乐山 翻译生态环境 适应 选择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
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现了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
其翻译策略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

交替传译笔记语言选择的实证研究交替传译是一种在口译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要求口译员在接收到一句完整的语言表达后,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思维和表达转换,因此语言选择对于交替传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
研究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大陆某国际会议和商务活动中的交替传译实践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口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策略。
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母语优势、专业术语、文化差异、语言流利程度等。
调查结果显示,口译员普遍倾向于使用母语进行交替传译,因为母语是他们最为熟悉和流利的语言,能更准确地表达和传达信息。
专业术语在交替传译中起着关键作用,口译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语进行传译。
而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口译员会借助于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了解,进行语言转换和适应。
研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口译员在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研究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交替传译片段,并分析口译员在这些片段中的语言选择过程和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口译员会根据对听众需求的判断和对讲话内容的理解,灵活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传译。
他们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对讲话内容进行过多删改和漏译,同时也会尽量使用与听众熟悉度较高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研究总结了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口译员需要加强对于专业术语的学习和运用,以提高传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口译员需要加强对于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和适应。
口译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以适应各种复杂的传译场景。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本研究对于交替传译中的语言选择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结果为口译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交替传译的质量和效果。
适应与选择: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英译研究

特定 的翻译生态环境 , 做到 “ 三维” 转换 , 以达到最佳 “ 准合适
应选择度” 如 “ 聚德” “ 。 全 、吴裕泰” “ 、同仁堂 ’ 这些最能代表中
国特 色 的老字 号 的商标 英译 所采 取 的翻 译方 法便 是 ‘ 字 号企 老
62—
第二 ,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 , 以说 ‘ 可 . 适应” 谜 择” 和‘ 或
这种 指 导 作用 不 仅 表 现 在语 篇 翻译 的层 面 , 而且 适 用 于 词语 层面 的翻 译 。
我们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努力 以达到文化 的成功输出 , 进而提 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汉语实用语体中有许 多特定的文 化特色词 , 这些词负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内涵 , 是展示 中国特 有文化风采的窗 口, 在传播 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汉语 中许多文化词所代表的是 中国特有的事物 , 在 译 入 语 中很 难 找 到恰 当的对 应 词 , 如长 衫 、 袍 、 马 甲 、 例 旗 黄 罗
能达 到有 效 的文化 输 出。
[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 文化特色词 ; 翻译生态环境 ; 三维 [ 中图分类号] H 1. 3 59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汪志萍( 9 6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18 -)女, 研
在 当前经 济 文 化 全球 化 的进 程 中 , 中国 与世 界 各 国交 流 动 的一 种本 能 , 翻译 学 的 建 立就 是 解决 综 合 治理 的 问题 , 而 也 就是 在 种 种选 择 面前 采 取 最优 化 解决 策 略 。 教授 建 立 的 “ 胡 翻
文化 。很多东西在中国厨师 的手下都能制成可 口的佳肴 , 而 且有些食 物是 中国特有 , 这就给中国的菜名英译增加了困难 。 那 么 中式 菜 名 应 该 怎 么 翻译 ?用 音译 的方 法 是大 家 所 公认 的 文化保鲜度最高的方法 , “ 如 麻婆豆腐” Mao f ) ‘ 子” ( p Dou 、 饺
对_翻译适应选择论_的几点思考

第26卷第6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No.62010年11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2010【收稿日期】2010209201【作者简介】张群星(1979-),女,湖北天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点思考张群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2)【摘要】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
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适应选择;译者;翻译生态环境;“主导作用”;翻译标准;“最佳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 (2010)0620086204R eflections on “T 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ZHAN G Qun 2xing(S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B ei j ing I nf ormation S 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 y ,B ei j ing 100192,China )Abstract :Prof.Hu Gengshen ’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Darwinian prin 2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s an original and operational macro translational theory in China.But there is much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the translator ’s domin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he best translation.K ey w 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or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dominant role ;translation criteria ;the best translation 胡庚申教授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对翻译理论的宏观问题作了原创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