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翻译适应选择论_看严复_天演论_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一、引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研究概述“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先生于1910年创作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作品。

这部著作系统地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下面是对《天演论》的一个700字简要翻译。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是一个永恒不灭的有机体,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发展规律。

宇宙的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其中包括物质的演化、生命的产生和进化、社会的发展等。

在物质的演化过程中,宇宙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来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

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化学和物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

严复认为,物质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它的最终形式是高级有机体。

生命的产生和进化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严复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种偶然的事件,但生命的进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认为,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变得复杂,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也不断增强。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严复认为,社会的发展要受到物质、生命和心灵的共同作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种历史过程,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理
想的社会。

总之,《天演论》是一部涉及广泛的哲学作品,它试图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揭示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规律。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 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译例言》 Sunday, August 29, 2010 3:12:03 PM Zitate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与斯二者之间,夫故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 新理锺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卮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甫汝纶见之,又谓“卮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玄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在明哲。 原书多论希腊以来学派,凡所标举,皆当时名硕,流风绪论,泰西二千年之人心民智系焉,讲西者所不可不知也。兹于篇末,略载诸公生世事业,粗备学者知人论世之资。 穷理与从政相同,皆贵集思广益。今遇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是非然否,以俟公论,不敢固也。如曰标高揭己,则失不佞怀铅握椠,辛苦迻译之本心矣。 是编之译,本以理学西书,翻转不易,固取此书,日与同学诸子相课。迨书成,吴丈挚甫见而好之,斧落征引,匡益实多。顾惟探賾叩寂之学,非当务之所亟,不愿问世也。而稿经沔阳卢君木斋借钞,劝早日付梓。邮示介弟慎之于鄂,亦谓宜公海内,遂灾枣梨,犹非不佞意也。刻讫寄津覆斠,乃为发例言,并识缘起如是云。 光绪二十四年岁在戊戌四月二十二日严复识于天津尊疑学塾

适应与选择:严复翻译思想来源研究

适应与选择:严复翻译思想来源研究

a dS l t n ( e gh n 2 0 ) n ee i ) HuG n se . 0 3 。追 根 溯 源 , 复 的 “ co 严 适 应 与 选 择 ” 译 思 想 产 生 的 本 源 既 有 外 在 因 素 , 有 内 在 因 翻 又 素 , 来 自中 国本 土经 典 之 熏 陶 , 来 自 中 西 文 化 碰 撞 之 会 既 更 通 。本 文 拟 在 “ 态 翻 译 学 ” 胡 庚 申 , 0 6 的 观 照 下 , 生 生 ( 20 ) 从 态 翻 译 学 的角 度 对 严 复 “ 应 与 选 择 ” 适 翻译 思 想 的 来 源 作 一
三: 删去原文 繁重 ; 不拘原文体制 ; 变易原文 。三者 均为达 旨
方 略 。而 严 复 继 承 并 发 扬 了这 些 方 法 , 至胜 过 前 人 。鲁 迅 甚
(9 1 认为“ 1 8) 他的翻译 , 实在 是汉 唐译经 历史 的缩 图 。中 国 之译佛经 , 汉末 质 直 , 没有 取 法 。六 朝真 是 ‘ ’ ‘ ’ 他 达 而 雅 了, 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 。唐则 以‘ ’ 他 信 为主 , 粗粗 一看 ,
加 读汉 文 , 唐 、 诸 家 之 文 , 上 及 周 、 、 诸 子 , 如 宋 而 秦 汉 日 课 论 说 , 求 其 辞 之 达 而 理 之 举 。如 是 者 一 年 , 可 从 事 翻 务 即
译 , 行 文 可 免 壅 滞艰 涩之 憋 。 而
违 中。他倾向于译意 , ” 不受 限于原文体制 , 常变易原文。 对严译产生影响的还有玄奘 。玄奘提倡 “ 既须求真 , 又
“ 、 ” 关: 达 雅 相
置, 译时须改从汉文法 ;) 2 梵经术质 , 汉文华丽 , 应略 加润饰 ;

翻译选择适应论

翻译选择适应论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简评《翻译选择适应论》刘云虹许钧翻译研究有多种途径,包括语言学途径、文艺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等,最近,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一部探索译学新途径的著作: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将翻译理论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重新审视,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选择/适应”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主体、过程、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探索和建构翻译研究的生态学理论新途径。

在《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引论”部分,胡庚申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是关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选择适应论’的宏观研究”(胡庚申,2004:4)。

杨自检在《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式与任务》中曾把翻译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翻译微观工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口译、笔译和机译的技巧和各种手段,是翻译实践的技术性总结;二是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主要对翻译全过程按时间顺序、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层次进行描述;三是翻译宏观理论研究,即用哲学家的眼光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4个维度上探讨译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及其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杨自检,2002:16-17)。

同时,他明确指出,“从我们已有的成果来看大多集中在工程技术层次,描写层次的成果也不多,理论研究的就更少”(杨自检,2002:19)。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一直以来没有被理论界足够地重视,已有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

面对这样的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胡庚申教授勇于选择发展相对薄弱、颇具挑战性的宏观理论作为研究课题,力图开拓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途径。

那么,什么是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只有澄清这个问题,译学研究才有可能具有普遍性、哲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在分析了译界对上述问题的相关论述之后,认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翻译理论应当同时具备这样一些理论元素:译论立足的哲学基础、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与方法、翻译与译评的标准,以及对翻译中各类现象和矛盾的解释等”(胡庚申,2004:57)。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严复翻译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严复翻译
胡庚 申( 2 0 0 3 ) 通 过 图 1描 述 了 生 态 翻 译 学 中
翻译 思 路 和所 遵 循 的 翻译 思 想 , 即, 将 译 者 置 于 他
的“ 关 联序链 , , [ 3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0 9
作者简介 : 孙雁 冰( 1 9 8 2 一) , 女, 辽宁本溪人 , 讲师 , 博士 , 从 事翻译理论 与实践、 英汉对 比研究 。
从 生 态 翻 译 学 的角度 看 严 复翻 译
孙雁 冰
( 江苏 开放 大学 外 语 系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5 )

要: 严 复 在 中 国翻 译 史上 有 着 十 分 重要 的地 位 , 是 我 国 第 一 个提 出规 范 标 准 的 翻 译 家 , 他 所 提 出的 “ 信、 达、 雅”
有多 角度 、 但从 生态 翻 译 学 的视 角 进 行 讨论 的论 文
却少 之又少 。
环境 、 源语 作者 、 读者 、 译 者 之 间 的互 动 与关 联 。生 态 翻译学 的研 究 焦 点 主 要 包 括 : 生态范式、 关 联 序
链、 生态 理性 、 译有 所 为 、 翻 译 生 态 环境 、 译 者 中心 、
了 当 时社 会 的 科 学 发 展 , 也 与 当时 其 所 处 的 生 态环 境 相 融 合 。 关键词 : 严复翻译 ; 生态翻译 学; 生 态 环 境
中图 分 类 号 : H0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2 3 3 ( 2 0 1 4 ) 0 4 — 0 0 5 4 — 0 4
二、 生 态 翻 译 学
生态 翻译 学 是 于 2 0 0 1年 由胡 庚 申教 授 提 出 ,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鲁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的翻译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外国思想的先河,中国由此而逐渐进入了图 存救亡的革命时期。
2. 百年不衰的译学价值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 翻译理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
中华大地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都与严复用他
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 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也称严复为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可见,《天演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
译著,而是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作用的奇书。
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进化论本身,而在于生物进化
的原理与社会进化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才得以不断进 化的,即所谓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般人看进化论
,视野往往都局限在生物学范畴,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的社会
“天能”之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并借译文
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能”,何况人乎? 再看“疆者后亡,弱者先绝”一语,几乎也是严复无中生有的借题发挥 ,“疆者”即“强者”。严复的用心,可谓良苦。严复从《天演论》的生物进化 理念中所提炼出来的“自强保种”和“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了从梁启超到
译文“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一语基本上是严复从原文语境资
源中“牵强附会”引申出来的,用心何在?正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写照。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二)《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胥黎的 《进化与伦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旁征博引,黜旧迎新
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著作
例如:
严复赞成赫胥黎的“生物自古以来是不变的, 生物发展的基本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和天择”。
《天演论》
《天演论》原名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Evolution and Ethics)是赫胥黎宣传达尔 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唯 一目的是向全中国敲响祖国危 亡的警钟
名家说《天演论》
鲁迅称严复“造了《天演论》”——这个
“天演论”应该被看作是他的创作;
冯友兰明确说:“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0看严复5天演论6的翻译焦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 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0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5天演论6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5天演论6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严复;5天演论6[中国图书分类号] H3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6)12-0157-02

一、引言2004年胡庚申博士在其大作5翻译适应选择论6中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学说,把达尔文的生物/适应/选择0学说引入了翻译界,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1]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的翻译家,其译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5天演论6的翻译做出解释,并指出严译5天演论6是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二、翻译适应选择论¹/翻译适应选择论0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做出了宏观的解释,它把达尔文的生物/适应/选择0学说引入了翻译界,以/以译者为中心0的翻译观为其核心内容,用自然界的互连规律、/汰弱留强0的自然法则和/自然选择0的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和阐述,证明了/适应/选择0学说确实可以用来解释和阐述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作者对翻译适应论的本体表述如下:译论元素主 题 描 述哲学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0学说基本理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积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翻译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原则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三维0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0最高的翻译 三、严复及其5天演论6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政论家和资产阶级启蒙家,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通过翻译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自1898年起,他译出了八种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内容包括进化论、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等,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五四0运动的动因之一。他在中国首次提出比较完整的翻译理论/信、达、雅0,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5天演论6(EvolutionandEthics),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撰写的5进化论6、5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言6而成,揭示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0的客观规律。1898年,严复翻译的5天演论6正式出版,立即使其名声大振。多数人对5天演论6的翻译是持肯定及赞誉态度的。梁启超5清代学术概论6中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0[2](P59);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

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0[2](P59);胡适说/严复实

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0[2](P59)。但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如傅斯年在5译书感言6中,评价严复的译文时就说过:/假使赫胥黎和孟德斯鸠晚死几年,学会了中文,看看他原书的译文,定要在法律上起诉;不然,也要登报辨明0,/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5天演论6和5法意6最糟0。[2](P62)瞿秋白也在5给鲁迅的回信6中从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角度批评了严复的译文:/,,中国的中世纪的末代士大夫是多么可怜,他们是怎么样被新的社会力量强迫着一步一步地抛弃自己的阵地,逐渐离开中世纪的文言正统,可是,又死死地抓住了文言的残余,企图造成一种新的文言统治,,0[2](P65)

下面我们就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严复5天演论6的翻译做出解释。=收稿日期>2006-06-21=作者简介>焦 (1984))女,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57#

第20卷第12期2006年12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COLLEGEOFEDUCATION Vol20.No112Dec12006 四、用翻译适应选择论解释严复5天演论6的翻译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0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0。[1](P105)严复翻译5天演论6时主要的翻译生态环境就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一种特殊动机的驱使下,用一种特殊的译法,严复翻译了5天演论6。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对翻译内容的选择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已使人感觉到祖国的前途危机重重,帝国主义正在疯狂地瓜分中国,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要发出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真的要亡国了么,还是依旧可以奋发图强呢?严复翻译5天演论6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5天演论6告诉人们:中国真的是危机重重,因为侵略中国的国家,无论在德、智、力哪一方面,都要比中国强,根据5天演论6中/优胜劣汰0的规律,中国将要灭亡了。然而,他对赫胥黎的原文也并没有亦步亦趋地翻译,而是做了很多的增减。如/导言一#察变0的后段,严氏译述了原文内容,而将/物竞0、/天择0重点发挥,并添入/斯宾塞尔曰:存其最宜者也0等来映衬。赫胥黎的/导论四0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宇宙演化过程原理0和/园艺演化过程原理0的特点,严译5天演论6则以/导言六#人择0一节概括上述内容,突出/人定胜天0的思想。在/导言十五#最旨0中,他将原文作了改编,简要综述了上文各章节的内容,最后又加以发挥,设问/国家将安所恃而有立于物竞之余?0以期引起/深查世变之士0三思,这些都是为了告诉人们人的努力可以/与天争胜0而终/胜天0,只要人治日新,国家就可以永存,种族就可以不坠。类似这样的增减修改还有很多,这是严复在呼吁/只要发愤,变法自强,中国仍旧可以得救,存亡生死,其权仍旧操之于我0。[3](P46)由此可见,严复选择翻译5天演论6和翻译时的增减修改都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和其翻译的目的。(二)对翻译方法的选择 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翻译标准/信、达、雅0。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用古文翻译,译文非常尔雅,又由于中西文法的差异,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严复的译文/词句之间,时有颠倒附益,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0,合乎/达0的标准,但于/信0字方面似有所亏。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T.H.赫胥黎著5进化论与伦理学6选段: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0.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mounds,suchasthosewhichstill,hereandthere,breaktheflowingcontoursofthedowns,man.shandshadmadenomarkuponit;andthethinveilofvegetationwhichoverspreadthebroad-backedheightsandtheshelvingsidesofthecoombswasunaffectedbyhisindustry.Thenativegrassesandweeds,thescatteredpatchesofgorse,contendedwithoneanotherforthepossessionofthescantysurfacesoil;theyfoughtagainstthedroughtsofsummer,thefrostsofwinter,andthefuriousgaleswhichswept,withunbrokenforce,nowfromtheAtlantic,andnowfromtheNorthSea,atalltimesoftheyear;theyfilledup,astheybestmight,thegapsmadeintheirranksbyallsortsofundergroundandovergroundanimalravagers.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者,则无一页。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扌不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º

对照起来可以看出:a1原文里的第一人称的I变成了译文里第三人称的/赫胥黎0,/很可能,是为了要使译文读起来像中国古代的说部与史书0。[5]

b1原文是五个句子,而译文变成了十个,换句话说,原文里的复合长句在译文里变成了若干平列短句,/读起来反而更加流畅0。[5]c1译文用了大量的文言语汇,如/乃0、/者0、/耶0等;四字词组,如/怒生之草0、/交加之藤0、/旁午交扇0、/无时而息0等;对仗排比,如/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之啮伤0;等等。d1译文有情有景,夹叙夹议,生动有致,引人入胜,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所有的这些变动和翻译手法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知识分子的胃口,这也与他唤醒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的翻译目的是分不开的。五、结语虽然严译5天演论6在有的方面没有很好地忠实于原作,对内容和语气都作了修改,但我们不应该脱离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孤立地对其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严译5天演论6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不应过于苛求,应有更公正的评价。当然,严复的5天演论6的翻译是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下的产物,他的翻译方法/实非正法0,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注释:¹本文所有对/翻译适应选择论0的论述均出自胡庚申:5翻译适应选择论6,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º朱 徽.著名译家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翻译家的译学论述及译例赏析,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年。(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下转第160页)#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