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以朱自清散文_匆匆_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译文比较赏析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译文比较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以心灵和生活的深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生活的无常和世事的不可知性,抒发出人对晚年生活的期待和恐惧,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本文将以《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译文比较赏析》为标题,比较分析不同译者对朱自清《匆匆》的译文,以期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赏析其中所饱含的翻译文体特点。
诞生于抗战年代的《匆匆》是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优秀作品之一,其语言简洁而深刻,表达出人们对生活无常和世事不可知性的深刻洞察,抒发出人对晚年生活的期待和恐惧,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朱自清的《匆匆》虽是散文,但其语句简洁有力,既包含文言文表达,又有现代文感染,使之自然而无卡顿,蕴含出一种悠久又充满活力的韵律感与美感,因而具有极强的译文不可分割性质。
朱自清《匆匆》译文的比较赏析应从当代功能翻译理论出发,依据翻译文体特点,将汉英双语译文分为准谱译文、参照译文、模仿译文三类,来观察其翻译风格和技巧,以求实现最佳翻译效果,从而深入剖析译文的表达意义。
首先,讨论准谱译文,准谱译文注重以有条理的“原文译文”结构,将“原文-翻译”间的衔接及相应词语、词义等细节进行翻译分析,以使译文与原文表达含义与形式相符,获得准确意义。
此类译文中,于谦认获得了不错的结果,其译文中在衔接上把握的基本上准确无误,初阶的表达也新颖活泼,并且有较强的原文特点:例如译文中的“轻轻弯腰,把缠绕的小灯笼背起来”,与原文的“把腰弯起来,背起缠着的灯笼”近乎完全相符,可谓与原文有着精致的把握。
其次,参照译文。
参照译文注重翻译技巧,基于受译语文化背景的变化,对源文有一定的借鉴和选择,以及充分运用表达形式,以达到更为灵活和准确的表达效果。
如徐家骏译文,从“锦夜一锣起”到“日落西山夕阳斜”等,其中就有许多自然的表达,以及潜移默化的语言,有效把握了原文的情调,同时又能更加地清晰地表达出诗句的意境,可谓是参照译文中的佳作。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摘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
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一、引言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
[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
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用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匆匆》为例

用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散文《匆匆》为例摘要:从美学视角下欣赏散文则侧重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相结合,因此显现出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
将美学用于引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散文《匆匆》三个译本为例,通过对它三种英译本的阅读、研究,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关键词:美学;《匆匆》;译者主体性;语言特点一、美学概论什么是美学?顾名思义,一门研究美的学科!故作高深的认为美学不是人人想来谈就能谈的,平常人则认为“美学”触不可及。
在学院派中,美学被划分为哲学范畴内,称之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学院派们设置的课程之艰难晦涩,让理论与实际生活犹如隔江犹唱后庭花,然而美学真的与人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吗?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是难的;虽然古今中外,能称之为美学家的人一直都无法准确地描述“美是什么”,虽然美学涉及很多艰难晦涩,高深的学问,但是这正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我们统统可以不去理会这一切,我们只要能够过好美好生活,学会欣赏,鉴赏生活中的美,美学自然就是属于你认知范畴内的学科知识。
我们从美学视角下看文学,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为例,发现它们在词汇选择和句子处理方面各有千秋, 这充分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功底、文学基础、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通过不同译文的对比赏析, 不但可以提高对原文及译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个人的翻译创新能力。
二、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一)散文翻译与文本选择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在语言表达上求“真”,讲究用不施铅华和优美隽永的行文方式来传递真挚的情感;其次就是“散”,或者说“自由”,有学者称之为“自由的艺术”,但表面形式的“散”是由内在主题线索来统筹的,用“形散神聚”形容正合适。
散文的语言之美在于作者平淡语言中的高品位。
因此散文翻译就要求译者对原文的思想和主题进行准确地把握,不但要在微观上注重遣词造句的特点,还要再宏观上有效地传达原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_匆匆_三种译文之比较_李丹

What's the rush? 干吗这么急匆匆的?而且主语 不受韵律、情节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 译文而言,张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
一般是人。在本文中,他指的是时间的匆匆流 自如的文体。散文作者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抒胸 实,与他所表达的文章主旨:时间的匆匆流逝是
逝,此种译法与原文不甚相符。rush 发音较短, 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散文最真实,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浑然一体的,并暗示
共鸣,同时意识到应当珍惜眼前的时间。这样一 泛指柳树,不指杨树,所以张梦井译的 poplar 和谐等属性。这说明语音层面是蕴涵意义的。例
篇美文自然翻译者众,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 and willow 看来符合原文,但实际上有些画蛇 如: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张培基译文:At
篇是三位大师朱纯深、张培基、张梦井的译作。 添足。此外,他此句译的冗长,不符合自然规律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
感到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应该 but I do feel my hands are getting empty.”这 语教育出版社,2001.258.
说,谁在译文中抓住了这一特点,谁就离成功更 里的转折太突兀,从一无所知一下跳到两手空 [2]王正仁.简谈刘炳善的散文翻译风格[J].山西
近了一步。
距,原文匆匆表达的更接近于一种状态,时间流 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达,二是译者自己的翻
通过对三篇译文的翻译的对比分析,我们
逝的状态,它每天都在发生,时刻都在流逝。相 译风格。其实两者是一个问题,即译者通过对原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想翻译一篇好的中译英
比之下,“Transient Days”似乎更符合原文的意 作风格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手段,包 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一定要在文字翻译的同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例

一
所 以翻译 过程 中译者 在适 应原 文 的环境 和选择 译文 的环 境 中起 着 中心作 用 , 见 图 3 详 。
,
选择 选 择 === 译者 二二二! , 适 应 适应
8 4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第 2 8卷
译者 对语 言维 ( 即语 言 形式 ) 的适应 性 选 择 、 转 换是 在不 同层 次上进 行 的。 面从音韵 层 、 [下 。 结构 层 与 词汇选 择三 种语 言维 的角度 做一 比较 。
( ) 韵 层 一 音
音 韵 层蕴 含 了丰 富 的感情 状 态 意 义 、 文化 教 养 意 义 、 观动 机 意 义 以及 社 会 身 份 意义 等 , , 见 主 ㈨ 详
摘 要 :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的 中 心 是 译 者 对 原 文 生 态 环 境 的 适 应 和 对 译 文 生 态 环 境 的 选 择 。 文 章 翻
通 过 对 朱 自 清 的 散 文 《 匆 》 种 英 译 本 的 比 较 , 语 言 维 的 角 度 分 析 不 同 译 者 对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不 匆 三 从
文 的产生 过程 分为 两个 阶段 , 自然” 择 译 者 和 即“ 选 “ 自然” 择译 文 。“ 选 自然 ” 的是 “ 指 翻译 生 态 环 境” ,
也 就是原 文 、 语和 译语所 呈 现的世 界 。 原 第 一 阶 段 , 自然 ” 择 译 者 , 译 者 适 应 阶 段 , “ 选 即
择 ” [ 。 ]
、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中译 者 的 适 应 与选 二 、 匆 匆 》 种 英 译 本 语 言 维 的适 应 与 《 三
散文《匆匆》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散文《匆匆》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作者:明春燕来源:《人间》2016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散文名篇不胜枚举,朱自清的《匆匆》便是其中之一,《匆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来了无数译者将其一遍遍译成英文。
本文选取了朱纯深先生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本,主要从用词、句式上对两位先生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旨在探讨两位译者的风格,以及与原作风格的接近程度。
关键词:用词;句式;风格;《匆匆》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7-02一、引言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和翻译家都对散文翻譯情有独钟,在翻译散文的同时也对散文翻译作了大量的探讨。
鲁迅曾有言:“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老舍也曾说过:“假若文学译文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便索然寡味。
”也有译者指出“文学翻译就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着力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
”可见,在散文翻译中,译出“原作的风姿”、艺术神韵,也就是作者的风格一直是文学翻译家们所追求的。
然而,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自身的素养、经历以及多年的笔耕生涯都包含其中。
此外,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也是促使特定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概括地说,风格是个人在特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的结果。
而作为译者,要在短时间内捕捉住这一“结果”,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风格并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原作者到底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篇章结构,什么色彩的词汇,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若译者能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那么不难做到再现原文风格,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本文要探讨的,便是在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英译文中,原作的风格是如何再现的。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写于1922年。
当时恰逢五四运动低潮,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朱自清深感时光匆匆,对于已逝去的时间未能好好地把握,因此文中充满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
汉英语言对比论朱自清(匆匆)

汉英语言对比论朱自清(匆匆)论朱自清《匆匆》不同译本《匆匆》是朱自清先生一片很有名的散文,其中所运用的语言朴素而又有富有独特的韵味和诗意,准确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荏苒的惋惜之情。
以下是我根据三个不同的此文的翻译版本以汉英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评论。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由朱纯生、张培基和张梦井翻译。
首先从他们的题目开始看起。
他们将“匆匆”分别翻译为Rush,Transient Days and Days Gone By. Rush的本意是疾奔或急速的冲进,含有匆忙的意思;Transient Days指向比较模糊,并且显得有些冗长,体现不出匆匆那种急促的感觉;Days Gone By虽然有时间流逝的意思,却没有将时光局促失去的意思表达出来。
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的贴近度上看,Rush更有一种时光飞逝的味道。
其次,根据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对比,英语更注重抽象性的表达,而汉语更注重具体性的表达。
在正文里,朱自清先生只是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诠释出对时间变幻的惆怅感,而这三个一本却分别用不同的时态表达了出来。
第一个版本“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作者用了may来表达可能性,并且语气较弱;第二个版本“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作者用了will这种将来时态;第三个版本“When the swallows have gon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return”作者用了完成时态。
对比来看,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及轻淡又显一丝哀愁的语气用可能是来表达是最好不过的,语气和意味都比较符合语境。
正是因为英语注重抽象性的表达,不同的译本才会将本来比较简单具体的语气以较为抽象的不同的时态表达出来。
还有对于这一句“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的翻译,也体现出了英语注重被动的表达,而汉语注重主动的表达。
谈主位推进模式在译语语篇中的再现——《匆匆》三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a ay e t r e En l h ta sae e s n f” u h f h i i g I c n ld st a ft e t n lt r h l n t h o n c in n h n e f n lz h e gi r n ltd v ri so R s ”o u Z q n . t o cu e h ti h r sao o d o o t e c n e t s a d c a g s o s o Z a s o t e t e s a d r e s o e s u c a g a e wh n t e r r a i n h i o re o a g tln u g t e h y c n b t rr — ra e t e h h me n h me ft o r e ln u g e h y ae o g n z g te d s u f tr e a g a eI h n t e a et e c e t h h i c s e t xu lme nn n h ne p ro a a i g o h r i a e t u h r r ,w e h a g tl n u g n h o r e l n u g a e t e e t a a i g a d t e i tr e s n lme nn ft e o i n lt x.F r e mo e g t h n t e tr e a g a e a d te s u c a g a e h v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2: 我 不禁 头 涔涔 而 泪潸 潸 了。
A lready sw eat is st art ing on my f or ehead, an d t ears w elling t of t his , sw eat oozes f rom my f oreh ead an d t ears t rickle dow n my cheeks .
例 5 中朱用了可能态, 表达了一种不确定的情 感。张 1 用了将来时, 准确地表达出了对时光荏苒 的无奈。张 2 使用了完成时, 表达出一种无法改变 的现实及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之情。从排比形式看, 朱纯深和张培基的翻译都使用了三个独立的句子, 朱译文更像诗的语言, 从形式上符合原文散文诗的 特征。张 1 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单纯地传达了 原文的意义, 并没有体现散文诗的独特风格。而张 2 使用了三个分句, 这三个分句将具有代表性但表 示同类的/ 有去有回0 的景象联系在了一起, 表达了 同一层意思, 与后文形成对比, 在结构上更为紧凑, 层次感也更为强烈, 适应了原文紧凑、层次感强的特 点。
图 1 / 自然0 选择译者
第二阶段, / 自然0选择译文, 即译者选择阶段, 详见图 2。
图 2 / 自然0 选择译文
所以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适应原文的环境和选择 译文的环境中起着中心作用, 详见图 3。
图 3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因此, / 译者的适应0即对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 现的/ 世界0的适应; / 译者的选择0即对翻译生态环 境适应程度的/ 选择0与对译本进行最终行文的/ 选 择0。[ 4]
* 收稿日期: 2010- 09- 10 作者简介: 母燕芳( 1977- ) , 女, 山西大同人, 中北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翻译与应用语言学。
84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8 卷
译者对语言维( 即语言形式) 的适应性选择、转 换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5] 下面从音韵层、结构层
If sw allow s go aw ay, t h ey w ill come back again . If w illow s w it her, t hey w ill t urn green again . If peach bl ossoms f ade, t hey w il l fl ower ag a in.
When t he s w all ow s have gon e, t h ere is st ill t ime t o r et urn; w h en t he popl ar and w illow t rees have become wit h ered, t here is st ill t ime t o s ee green; w hen t he peach f low ers h ave alr eady f aded, t h ere is st il l t ime t o bloss om .
词汇的选择既表达译者对原文意义的理解, 又
在对译文的选择中, 张梦井偏重于读者的感受, 张培 表达译者对译文的不同选择, 详见表 2。
基则侧重译文的文学性。
原文
朱纯深译文
表 2 词汇层差异 张培基译文
张梦井译文
例 3: 太阳他有 脚啊, 轻轻 悄悄 地挪移了; 我也 茫茫 然跟 着旋 转。
T he su n has f eet , look, he is t reading on , light ly and furt ively; and I am caught , bl an kly, in his r evoluti on .
) ) ) 以朱自清散文5匆匆6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例
母燕芳
( 中北大学 人文学院 , 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中心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文章
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5 匆匆6 三种英译本的比较, 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
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
较短, 体现了急促、易逝的感觉。而张 1 译为 t rans-i 汗、泪眼滂沱的形象。三位译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
ent days 作为题目显得冗长, 体现不出匆匆的含义。 现了对原文的适应。
张 2 译为 day s gone by 趋于口语体, 未体现出短暂
( 二) 词汇层
急促的感觉。在对原文的适应中, 朱纯深更胜一筹;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译者中心; 适应; 选择
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5837( 2010) 04- 0083- 03
翻 译适 应选 择论 ( T ranslat io n as A dapt at io n and Select ion) 是生 态翻 译学 ( Eco- translat olo gy ) 最基本的理论。生态翻译学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 一种翻译理论, 人们将翻译活动所涉及的环境统称 为翻译生态系统, 并建立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 心的系统的翻译研究理论体系。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 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1]
( 三) 结构层 一篇文章的结构层是这篇文章所选定的艺术表 现形式。著名翻译理 论家 Pet er Newm ark 说: / 句 法 、词序 、声 音都有 意义 价值 。0 即 在文 学语 言中 形式 本身传达意义。[ 5] 从整篇译文的时态来看, 朱纯深和张培基的翻 译使用了一般现在时, 表达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并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遗憾心情, 与原文中表达的遗 憾之情和珍惜时间的劝诫一致, 对原文的适应非常 好, 对译文的选择也很到位。而张梦井的翻译使用 了现在完成时, 仿佛在说一件与译者、读者都没有关 系的事情, 没有将原文作者的良苦用心表达出来, 对
Sw allow s may have gone, but t here is a t ime of retu rn; w ill ow t rees may h ave died back, but t h ere is a t 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 os soms may have f allen, but t hey6 w ill bloom again.
例 4 中对原文/ 空虚0 一词的翻译, 三人选择了 不同的词: 朱使用了 g et em pt y, 张 1 使用了 w ear aw ay, 张 2 逃避了/ 空虚0 一词。从这一词汇 的选择
上来看, 朱的翻译忠于原文, 是对原文意义的适应。 张 1 的翻译以读者的理解为出发点, 体现了对译文 的选择。
/ m/ 、/ n/ 、/ / 与流音/ l/ 、/ r/ 等 暗示流畅、和谐, 易 t hought of t his 一词, 达到了承上启下、衔接自如的
变、延伸等属性。[ 6]
效果。而 张 2 的 译 文 can. t help dripping . . . and
对例 1( 题目) / 匆匆0 的翻译, 朱译为 rush 发音 w eeping . . . 通过句式结构表达了汗流浃背、满头大
通常传达高雅、抑郁、滞重感, / ·/ 、/ / 等元音给人 1 译文使用了拟声词 ooze 和 tr ickle, 这二词发音轻
以急促、受局限的感觉; / i B / 等长元音让人感到轻 缓, 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
松和舒缓, 辅音中/ f/ 、/ s/ 、/ w / 等给人平和感, 鼻音 流泪 的 情 景, 同 时, 其 翻 译 还 因 添 加 了 At the
T he s un has f eet t oo, edging aw ay s of t ly an d st ealt hil y. A nd, w ith out kn owin g it ,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 s revol ut ion .
The sun als o has f eet ; it moves aw ay on t ipt oe and I f ollow it aiml ess ly.
/ 适应0、/ 选择0、/ 译者0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 个核心概念。/ 适应0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原 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 选择0是指译者选择 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2] / 适 应0与/ 选择0 是译者的本能, 是翻译过程的实质。[ 3] 翻译就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
二、5 匆匆6 三种英译本语言维的适应与 选择
5匆匆6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随笔, 它注重语言 的节奏, 且内容富于诗意。文章紧紧围绕/ 匆匆0二 字, 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光阴 虚度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拟就5匆匆6的三种英译本从语言维的适应 与选择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差异做出解 释。三种英译本分别由朱纯深、张培基( 简称张 1) 和张梦井( 简称张 2) 翻译。
一、翻译 适应 选 择论 中译 者 的适 应 与选 择
翻译过程= 译者的适应+ 译者的选择。因此译 文的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即/ 自然0选择译者和 / 自然0选择译文。/ 自然0指的是/ 翻译生态环境0, 也就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第一阶段, / 自然0选择译者, 即译者适应阶段, 详见图 1。
音韵层蕴含了丰富的感情状态意义、文化教养 意义、主观动机意义以及社会身份意义等, [ 6] , 详见
与词汇选择三种语言维的角度做一比较。
表 1。
( 一) 音韵层
原文 例 1: ( 题目) 匆匆
Ru sh
朱纯深译文
表 1 音韵层差异 张培基译文
T ransient D ays
张梦井译文 Days Gon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