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

合集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秦晓梅【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其提出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恰当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入手,以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雨山行》的文本为依托,选取实例,比较其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文,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雨山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秦晓梅【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雨山行》(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Scott Momaday)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巧妙将自己祖母的生平与族人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手法叙述了奇奥瓦人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衰败。

文中涉及大量有关吉奥瓦的知识,如太阳舞、太米等,对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有不少版本的译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判断哪种理解或是哪个译文更为合适。

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译文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原文,在哪些方面译文的翻译应近似于原文,都是翻译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来解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受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把“自然选择”引入翻译系统的研究。

2004年,胡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

2008年,胡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翻译学”。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一、本文概述隐喻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新闻报道注入了生动性和丰富性。

然而,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

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的理论。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需要在理解和表达原文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选择,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理论为隐喻习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字面意义,更要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信息。

因此,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隐喻习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隐喻习语在目标语中的有效传递。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喻习语及其翻译难点隐喻习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为语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力。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隐喻习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含义。

这些习语往往反映了源语言国家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其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隐喻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隐喻习语的翻译还面临着语言差异的挑战。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和词汇含义都存在差异,这使得隐喻习语的翻译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还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作者:张红侯艳霞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这为翻译注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

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对该项目研究范例2014年英译版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

以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9-02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几大巨头之一。

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

而该项目研究的范例显然就是世界了解中国当前形势的重要和权威的来源。

该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含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这对于想要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对话,扫除语言障碍,向世界传播文化和信息,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所谓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

国外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是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和特点开始的。

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主流媒体频繁地使用中国特色词汇,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杂志报纸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大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宣文的翻译,研究视角多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顺应论、归化、异化策略等。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阮红梅;刘肖叶【摘要】从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系统地解读林纾的翻译特色.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就林纾对内对外的适应、选择进行介绍和阐释.就内而言,分析林纾如何在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和能力层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就外而言,重点讨论林纾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时代需求和民众需求并选择翻译.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考.【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4)002【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林纾;翻译;适应选择【作者】阮红梅;刘肖叶【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1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林纾,和严复齐名的翻译大家,不懂外语,却翻译了一百八十余种西洋小说,计一千数百万字。

[1]121铭刻在三山陵园里的“译坛泰斗”四个大字更说明了人们对林纾翻译地位的高度认可。

[2]近年来,有关林纾翻译的研究文章更是枚不胜举,但是很少涉及到林纾作为翻译主体对其翻译的作用和影响。

① 为此,借助胡庚申在2004年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解释林纾翻译的成功现象,从译者中心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特色,这既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评价林纾翻译,更是希望为今后的翻译和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建立在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础上,持译者中心观。

胡庚申(2004)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3]120而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且是“首次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从“三维”适应性转换浅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摘要:“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p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

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关键词:“三维”适应性转换翻译生态环境中国文化特色词。

1.理论基础“三维”适应性转换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应“新时代,新译论”的号召提出来的[1]。

根据胡教授的解释,“三维”具体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该理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原文本、原语和目的语所代表并呈现的一切(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及委托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合力构建了一个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将翻译过程看做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自我适应并做出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译文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相互转换,做出整合适应度最高的选择,即最佳选择。

但是在这些翻译过程中,必须坚持“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2.中国文化特色词“文化特色词”又名“文化词汇”,指的是“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2]。

中国文化特色词就是具备一定中国文化内涵且中国独有的词汇。

原外文出版社总编辑徐明强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特色词即我们自己创造的、非通用的词语[3]。

这些词的英译不同于一般词的英译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词一般都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这些词的时候要理解这些词的内涵意义,构建一个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仔细考虑译文的整合适应度:译文能否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语言风格的同时被英语国家读者接受;译文是否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能否准确传达原词含义。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作者:于凌云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官方文件,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其翻译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其文本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词汇,无疑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和归纳法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为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目的论;政府工作报告一、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他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采取的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1]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2]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连贯原则”,译者需遵守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其中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

[3]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属于信息类文本,它不仅对政府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平台,具有交际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同时,其权威性及严谨性要求译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责任感,译者应确保用词准确,避免误解,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

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功能和目的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确保译文能实现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和外宣目的,从而展现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

第34卷第1期Vol.34N o.1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1月20日Jan.20201334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1.017公示语是公众在公共场合所看的文字语言及图形信息,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主要应用功能,而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系统性、承继性等主要特点,其英译效果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求译者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应该正确了解该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及其翻译标准。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再加上原语与目的语读者思维习惯、文化观念以及审美上的差异,导致公示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如错误翻译、死解原文、措辞不当等。

因此,公示语的翻译成为日益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公示语翻译应用的可行性翻译适应选择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提出。

胡教授指出,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是能够对翻译本体做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

通过检索CNKI 中国期刊网,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大约有263条,大多从目的论、交际理论、功能对等以及语用关联理论等视角进行探索。

而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研究公示语的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在核心刊物也并不多见,这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本课题具有很大空间值得研究。

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

借用“生命体”接受“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简化地说,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随着中国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国家。

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希望全面了解中国。

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汇聚中外记者,关注中国近期的发展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于国际重大事情的立场和评论,中国的国家和政府形象及国际影响力也有赖于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翻译质量。

近年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多次出现中国特色表达,给现场口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论文将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来分析两会记者招待会中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以及译员在整场口译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表达指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各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本论文将2015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表达总结分为传统文化负载词、经济政治改革特色词以及草根流行文化词来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

本论文认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原语的文化内涵,适应不同文化,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

正因为两会记者招待会的特殊性和中国特色表达翻译的挑战性,两会型口译对译员本身的素质要求都会相对较高。

因此,两会型口译不仅要关注口译,对于译员本身也需要有更多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