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及历史及发展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弦乐器,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在传入西方后逐渐发展为现代的钢琴。
扬琴演奏,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音乐形式,涵盖了丰富、深邃的音乐美,让人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源自于多方面。
首先是音乐的美感。
扬琴演奏的特色音色清脆、细腻、丰富,演奏出的音乐不仅具有悦耳动听的美感,而且跟其他任何一种乐器的演奏相比,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气息。
扬琴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扫和按压琴弦,产生富有变化的音效,从而营造出魅力四射的音乐世界。
扬琴的音色清澈婉转,具有温柔、细腻的情感。
琴声宛若泉涌流水、桃花潭水清浅,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而且,扬琴演奏常常饱含情感,听众能够通过它感受到演奏者深情演奏中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是音乐的文化美。
扬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扬琴的演奏风格精致细腻,对表现情感和展示文化有着极大的优势。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扬琴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的音色和演奏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气息。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扬琴常常作为演出的重要乐器之一,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通过精美的演奏技艺、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听众,催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奏者本人的修养美。
扬琴演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演奏技术,还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美。
在扬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全神贯注,才能充分发挥出扬琴演奏的音乐美。
此外,扬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内心修养,使演奏更加自然、随遇而安。
仅靠技术的高超是不够的,演奏者还需要在坚忍不拔、意志坚强的方面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音乐的美感、音乐的文化美和演奏者的修养美。
这些元素穿插在一起,形成了扬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扬琴的基本知识

扬琴的基本知识扬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一种有弦乐器,由音箱、琴弦和弦轴组成。
扬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古筝、古琴和箜篌等。
然而,在中国,通常称为扬琴。
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扬琴通常有21根弦,每根弦都代表着不同的音调。
弦轴用来调整每根弦的音高。
弦轴有时也被称为琴码。
扬琴的音箱是由木材制成的,通常是红木或柚木。
音箱的形状和尺寸对于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量非常重要。
在演奏扬琴时,演奏者使用双手同时弹奏琴弦。
左手用来按下琴弦产生音高,右手用来弹奏琴弦产生音色。
演奏者可以使用指尖、指甲或指套来弹奏琴弦。
扬琴的音色柔和而悠扬,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扬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古代,扬琴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常常被皇室和贵族所喜爱。
扬琴也经常用于宫廷音乐和宴会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扬琴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今,扬琴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钟爱之乐器。
许多国际音乐比赛和音乐节上,扬琴都是重要的演奏乐器之一。
对于想要学习扬琴的人来说,了解扬琴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学习扬琴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手指技巧。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控制琴弦和产生美妙的音色。
手指技巧则是演奏扬琴的关键,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指法训练来提高。
了解扬琴的音阶和音符也是学习扬琴的基本知识之一。
扬琴的音阶和音符与其他乐器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
同时,学习扬琴还需要了解一些乐曲和曲谱,以便能够进行演奏和表演。
学习扬琴需要耐心和毅力。
初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手指疼痛和琴弦调音等。
然而,只要坚持下去,不断练习,就能够逐渐掌握扬琴的技巧和演奏方法。
扬琴是一种美妙的乐器,它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学习扬琴,人们可以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无论是作为一种爱好还是专业的音乐表演,扬琴都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探索的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pptx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代几种乐谱就形成在隋唐,中国古谱大约有32种,代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敦 煌
曲谱成为古谱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近古代音乐:伶工失恩宠乐自民间兴填词协乐律说唱调诸官歌舞演鼓事杂剧得繁荣
这一时期包括宋辽金元明清两宋时普遍流行曲子词,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被用语演唱,还出现了精通音律的词 家。在宋元,真正作为说唱音乐品种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词和诸宫调。而宋元最重要的伟大贡献事杂剧的产生。“宋 人重乐论,著述颇硕丰,乐书卷浩繁,漫志多考证,琴史载琴家,笔谈见解精”。著名杂剧“汉宫秋、窦娥冤,西厢 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永垂史册。在音乐理论,从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乐学著作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是 “乐书1."四大声腔起,戏曲渐鼎盛,皮黄与梆子,昆高胡乱灯”,中国戏曲到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 一幅著名图“清,同光十三绝图”,这一时期器乐独奏,合奏艺术特别是琵琶“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十面埋伏”、“霸 王卸甲”“涪阳月夜”灯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艺术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福建南音,西安鼓乐 ,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丝,潮北锣鼓,陕北喷呐,鲁西南鼓吹,冀中笙管 乐、弦索乐,广东音乐和少数民族的芦笙,冬不拉音乐,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灯。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锌、 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填、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 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鼓吹乐:鼓吹荐朝会僧道有古传和笙伴隼篥(音bili)大曲套十 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
扬琴国外研究报告

扬琴国外研究报告中国古代乐器扬琴在近年来受到了国外音乐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下面是一份扬琴国外研究报告。
扬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在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独特的音色,扬琴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报告旨在梳理国外对扬琴的研究情况,总结其研究成果和发现。
首先,扬琴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器的构造和演奏技巧上。
许多研究者对扬琴的外形、弦索、音箱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介绍。
他们通过测量和对比不同类型的扬琴,研究了其外形对音色的影响,进一步改进了乐器设计和制作。
此外,他们还对扬琴的演奏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指法、弹奏技巧和曲目选择等方面。
其次,国外研究者们也对扬琴音乐的历史和演奏风格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翻阅中国古代文献和古谱,对扬琴音乐的演奏风格和曲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他们发现,扬琴音乐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对于重新演绎古代扬琴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研究发现,扬琴音乐与其他乐器的结合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一些研究者还注意到,扬琴因其独特的音箱结构,在声学和共鸣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他们研究了扬琴共鸣腔的频率响应和声音特性,并分析了其对音色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对于优化扬琴的声音特性和提高演奏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有关扬琴的国外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扬琴乐器的认识,也为扬琴音乐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相信扬琴的国外研究会越来越多,为扬琴的发展和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

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这些乐器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也见证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文化的起源、传统乐器的分类和流派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音乐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乐器是以鸣乐为主,如石鼓、石钺等,这些乐器在古代部落社会中被用于宗教祭祀、农业生产和战争活动中。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逐渐发展,乐舞由祭祀活动转变为娱乐表演,乐器也逐渐多样化,如筑、钹、铙、箜篌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雅乐成为贵族社会的象征,乐器的种类和使用方式进一步丰富。
二、传统乐器的分类和流派中国传统乐器可以按照乐器的材料、演奏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弦鸣乐器。
弹拨乐器包括琵琶、古筝、扬琴等,它们以弹奏琴弦发出音乐声音。
吹奏乐器包括笛子、唢呐、葫芦丝等,演奏时通过口吹或吹气发声。
打击乐器则以敲击或击打动作产生声音,如钟鼓、排鼓、钹等。
弦鸣乐器以拨弦发声,如二胡、中胡、板胡等。
此外,中国传统乐器还有各自的流派和风格。
例如,京剧音乐中常用的梆笛和豎琴是以京剧为主要表演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流派。
古筝则有北派和南派之分,两者在演奏方式、音色表现等方面有所差异。
每种传统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乐器流派。
三、乐器的演奏技巧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是传统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要求。
以古筝为例,演奏时需要用拇指、食指、中指等指法,同时掌握双手的力度和节奏,以创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效果。
而笛子则需要演奏者通过变换气息和吹口的技巧来掌握音调和音色的变化。
此外,乐器演奏者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表现力,以将乐谱中的音符转化为饱含情感的音乐表达。
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扬 琴 演 奏 传 统 曲 目的历 史 发 展 脉 路 及 现 状
周 婷 婷
( 东大学 威海分校 艺术学院 , 山 山东 威 海 240 ) 6 29
摘 要 : 统 曲 目是 扬 琴 的 基 础 曲 目 。 扬 琴 演 奏 中起 传 在 到 了 至 关重 要 的 作 用 。 者 对 我 国扬 琴 的 历 史发 展 脉 络 、 统 作 传 曲 目代 表 作 进 行 了 浅探 讨 与评 述 .并 对传 统 曲 目演 奏 的 改 革 提 出 了看 法 与设 想 。 关键 词 : 琴 历 史 发展 脉 络 传 统 曲 目 扬 扬 琴 的 简 要历 史发 展 脉 络 关 于 扬 琴 的 传 人 , 中 国大 百科 全 书 ( 乐 舞 蹈 卷 )对 扬 《 音 》 琴 是 这 样 介 绍 的 :扬 琴 ( uc r “ D li )击 奏 弦 鸣 乐 器 … … 明 代 me (3 8 14 ) 期 传 人 中国 … … 明末 清初 始 传 于 广 东 。” 然 1 6— 6 4 晚 虽 当 时 的封 建 王 朝 封 闭 守 旧 , 把 扬 琴 纳 入 官 方 音 乐 的 视 野 , 未 但 十八 世纪 末 , 琴 在 中 国 的 许 多 说 唱 和 民 间 音 乐 中扎 下 了根 , 扬 对它 的记 载 也 时 有 所 见 。上 至 官 方 文 献 《 朝 礼 器 图 式 》 文 皇 和 人 墨 客记 事 抒 怀 的《 城 竹 枝 词 》 下 至 风 俗 志 性 质 的 《 俗 遗 锦 , 杭 风》 文 字 史 料 中 , 以熟 知 口吻 提 过扬 琴 。 等 均 印 光 任 、 汝 霜 撰 《 门记 略 》 15 年 版 ) 卷 载 : 铜 丝 张 澳 (7 1 下 “ 琴 , 竹扣之 , 削 铮铮 琮 琮 。 ” 书 中 “ 丝 琴 ” 早 期 扬 琴 的 琴 弦 ( 铜 指 为铜 丝 而得 名 ; 削竹 扣 之 ” 击 弦 工 具 已采 用 竹 制 的琴 竹 ) “ 指 从 此 开 始把 扬 琴 的击 弦工 具 由外 来 的 木 质 “ 槌 ” 改 为 竹 质 的 琴 “ 竹 ” 这 是 形 成 中 国 扬 琴 民族 化 的重 大 变 革 之 一 。 鹤 寿 在 琴 , 丘 《 学 新 编 》 12 年 版 ) 琴 (9 1 中载 :其 形 如 蝴蝶 , 名 蝴 蝶 扬 琴 。” “ 则 文 中 把 “ ” 改 为 “ ” , 把 “ 琴 ” 为 “ 琴 ” 从 此 这 件 洋 字 扬 字 即 洋 改 扬 .
建国以来扬琴研究综述

扬 琴 ,在早 年 的历 史文 献 中 又称 “ 洋琴 ” ,在 欧 洲 、亚洲 、美洲 等 地都 有 分 布 。史 料 记 载 其 约在 明、
清时 传入 中 国 ,最 初 流 行 于广 东 沿 海 一 带 ,以后 逐 渐传 至 内地 。 扬 琴 在 中国 经历 了一 个 逐 步 “ 化 ” … 华
建 国以来 扬琴研 究 综述
吴 琼
武汉 40 6 300) ( 汉音 乐 学院 音 乐学 系 , 武 湖北
摘要 : 扬琴是 中国民族乐器 中的重 要一员, 国以来对于该乐器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就扬琴 的研究 内容而言 , 些研 究主要集 中 建 这
在扬琴的来源、 表演、 流派、 作品、 教学、 形制等几方面; 就扬琴的研究历史而言, 扬零理论研究经历了起步、 发展、 繁荣三个时期。尽
作 品 以及 教 学 问题 进 行 专 题 研 究 ,使 中 国 扬 琴 学 科 理 论逐 步 完 善 。而 这 一 过 程 中 以 文 献 形 式 保 留 的研
究 成 果 ,成 为我 们继 续学 习 、探 究扬 琴 的重要 基础 。
一
即本土化 的过程,除 了用于器乐合奏 和独奏 ,也广
泛应 用于 民歌 、戏 曲 、 曲艺 伴 奏 ,业 已成 为 中 国 民 族 乐 器 中不可缺 少 的一份 子 。 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传 统 民 间 乐 器 得 到 重 视 ,尤 其是 15 代 ,专 业 音 乐教 育吸 纳 了扬 琴 ,这 一 转 9 0年 变使得 扬 琴 理 论 研 究得 到 空 前 的 重 视 。扬 琴 工作 者 在继承 传 统 的基 础 上 ,结 合 乐 律 学 、 声 学 理 论 ,进 行乐 器 形 制 探 索 ;借 鉴 其 他 乐 器 演 奏 理 论 与 技 术 , 不 断总结 经 验 ,探 讨 扬 琴 演 奏 技 法 、 艺 术 风 格 ;从 学 科交 叉 的 角 度 ,对 扬 琴 发 展 线 索加 以 梳 理 ,并 对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之来源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在中国和中亚地区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西方也拥有着一定的影响。
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
以下是我所认为的扬琴演奏的音乐美的来源:1.优美的音色扬琴的音色优美,独具特色,既柔美又清晰。
其音色的优美来自于其音箱的结构和弦的构成。
扬琴的音箱由木质构成,其内部的共鸣设备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对于扬琴的音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扬琴上的弦也有很大的影响。
扬琴上通常有24条弦,它们分布在三个区域,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区域。
每个区域的弦都有其特殊的音色,使得整个乐器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2.卓越的技巧扬琴演奏需要高超的技巧,包括双手和指法的协调和灵活的发音技巧。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断的精进才能达到卓越的水平。
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通过扬琴表达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情感和表现力,从而创造出鲜明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音乐表达。
3.独特的音乐形式扬琴演奏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这是其音乐美的又一个来源。
传统的扬琴音乐形式主要有古乐、京剧伴奏和民间歌舞等几种,其中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音乐形式。
例如,古乐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和复杂的制度,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曲式和曲调结构,以及非常严格的曲式和节奏特点。
而京剧伴奏则需要身体的灵活性和速度的准确性,可以创造出高度戏剧化的音乐效果。
当然,在现代的扬琴演奏中,演奏者会创作出很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包括现代流行音乐、合奏和独奏等等。
4.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扬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领域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扬琴历史悠久,其音乐史上有许多传奇性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扬琴也是许多文艺形式,如电影、文学和绘画等等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之一,这进一步促进了扬琴艺术和历史的传承和弘扬。
总之,扬琴演奏的音乐美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其独特的音色、卓越的技巧、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及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扬琴的历史及发展
中国扬琴的始祖,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经欧洲再传入我国。
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4年版)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
”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1954连版)载:“洋琴,亦名扬琴,打击乐器。
它在14世纪已在欧洲流行(名德西Dulcimer),大概是由阿拉伯、波斯一代传过去的。
明代(1368~1644)自国外传自中国,初流行于广东一带。
”《辞海》、《中国音乐辞典》等有关扬琴的解释中关于扬琴的起源一条,其基本说法大致相同。
--中国扬琴最早通称为洋琴,后又称铜丝琴、蝴蝶琴、扬琴等,这些名称与扬琴的演化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文献资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国扬琴图文记载,是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
”该书中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击琴弦的演奏图。
图中扬琴(瑶琴)的琴体呈梯形,琴面板上设有两派码,并雕有图案。
这是目前文献资料中能找到的最早的扬琴乐器图和扬琴演奏图;同时也可论证扬琴在1663年前,即明代就传入广东沿海一带。
--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卷12)所载的扬琴图,,琴体呈梯形,有两排码,左码置于琴面五分之二处,使琴码的两侧构成五度音程关系。
又据徐珂《清裨类钞》“金赤泉听洋琴”条目记载:“乾隆时,钱塘有金赤泉典焜者好音乐。
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
……此琴也自大海洋。
制度一变殊几常。
取材讵用金铜锌,发音亦自循宫商。
图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铁
弦练百炼。
细钉节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
携来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轩。
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
”这段词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扬琴形制和构造。
--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1751年版)下卷载:“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树种“铜丝琴”指早期的扬琴为铜丝,故而得名;“削竹扣之”指击弦工具已采用竹制的琴竹。
)从此开始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外来的木制“琴槌”改为竹质的“琴竹”,这是形成扬琴民族化的重大变革之一。
--到本世纪20年代,双七型扬琴,其琴体呈梯形、蝴蝶型,有两排码,每排码有七个音,左码为五度音程关系,实发21个音,已成为我国的顶型扬琴。
一、早期传统扬琴
扬琴传入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但是扬琴的表演形式是为歌唱伴奏。
前述《冲绳与中国技能》一书中记载的札至琉球,使臣张学札在歌唱时使用了扬琴(瑶琴)作为伴奏,并附有小禄里之身穿明代服装,手持两支琴竹演奏扬琴(瑶琴)的图,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扬琴最早的演奏图。
《青稗类钞》“盲女弹唱”条目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盲女。
所唱摸鱼儿,佐以洋琴,悠扬入听。
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
”“花调”条目载:“花调,杭州有之,介于滩簧评话之间。
以五人分角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嘉庆时,江宁有名妓杨福令……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
”另外,清·董伟业的《竹枝词》、李声振的《白戏竹枝词》、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对扬琴均有相关的记载。
以上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在明末清初时艺妓多携带扬琴,喜庆堂会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在民间也有作为爱好自娱的。
由于扬琴长期处于民间和社会中下层的自发状态,故可称为
“世俗扬琴”。
二、传统扬琴的发展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
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使扬琴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尤其是各地的“琴书”,即是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广西文场、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梅花大鼓等。
在各地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如粤剧、潮剧、闽剧、沪剧、粤剧、吕剧、黔剧等,也都使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