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_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_唐孟希

引力波_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_唐孟希
引力波_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_唐孟希

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唐孟希1,李芳昱2,赵鹏飞3,唐敏然4

(1.中山大学物理系,广州510275;2.重庆大学应用物理系,重庆400044;

3.湛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湛江510089;

4.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基础部,广州524048)摘要: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物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四大预

言之一。除了PSR1913+16引力辐射阻尼的观测提供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外,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在实验室中确证引力波的存在。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而宇宙中存在大量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引力波,天体引力波源自然成为现阶段科学家研究引力波的首选。本文介绍广义相对论框架下预言的引力波性质,引力波探测的理论依据,共振型棒式天线和激光干涉仪两大类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引力波探测实验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科学家采取的对策,以及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类天体引力波源。最后介绍了正在计划中的几个引力波探测空间实验。

关键词:广义相对论;引力波;引力波源;空间实验

中图分类号:O 412,P 14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26(2002)03-0071-17

1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

牛顿的引力理论统治了物理学界200多年。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由两个质点组成,作周期运动的动力学系统,运动轨迹是一个封闭的椭圆,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就属于这种情况。当考虑到太阳的质量四极矩和受到其他天体的摄动时,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再封闭,椭圆轨道的近日点会以一定的角速度进动。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轨道,进动角速度越大。1859年Leverrier 首先发现,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在扣除以上因素外,还有每百年38s 的剩余进动无法在牛顿力学的框架内给出解释。Ne wcomb 进行了精度较高的观测后得出,这个剩余的进动为每百年43s 。1916年爱因斯坦在他早期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就给出了行星近日点进动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1],这个值与Leverrier 和Newcomb 的观测值相符合。这是广义相对论第一个成功的例证。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和其他的物理学家先后提出了4个预言,即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光谱线在引力场中的红移,引力辐射存在和黑洞存在。这4个预言中的前2个在随后不久便得到了2002No .3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Publications of Yunnan Observatory 2002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75096)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1-12-27 作者简介:唐孟希,男,教授,研究方向:引力理论和引力实验.DOI :10.14005/j .cn ki .issn 1672-7673.2002.03.009

验证,而后2个预言的验证工作在很长时间得不到进展。

由于引力相互作用的微弱性和不可屏蔽性,给引力实验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困难。直到60年代初期,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仍然停留在以上的三大检验上。而科学上有这种情况,实验科学家能提供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越少,进度越低,理论科学家能创造的理论也就越多。尽管60年代以后,实验和观测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一些理论被淘汰,但还有不少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平行的理论通过了现有的所有实验检验,如Brans -Dic ke 的标量—张量理论

[2],Will -Nordtvedt 的矢量—张量理论[3],Lightman -Lee

的双度规理论[4]等。要进一步认识引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别这些名目繁多的引力理论的真伪,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把这些理论中的度规在Minkowski 度规的邻域中按物质变量展开成幂级数,构成所谓参量化的后牛顿体系(Parametrized Post -Newtonian Formalism ),即PP N 形式体系[5]。不同的引力理论对应不同的展开系数,再把这些系数和观测实验结果比较,这种方法就称为后牛顿检验或称PPN 检验。

检验引力理论正确性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利用不同的引力理论中关于引力辐射的预言的不同。现行的引力理论都属于度规理论,几乎所有的度规理论都预言了引力辐射的存在。但在不同的度规理论中,引力辐射的性质表现出极大的差别,如引力辐射的偏振态数,多极辐射特性,引力辐射的传播速度等等。

引力辐射是时空度规畸变的传播。按照广义相对论,一个物质系统产生的引力辐射的总能量与该系统质量四极矩对时间的三阶导数的平方成正比。显然,质量四极矩的变化速度越大,引力辐射的强度就越强。今天人类的技术水平尚未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辐射,因此,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就成为首选的引力辐射源。超新星爆发、致密星和黑洞的形成会发出脉冲引力辐射,非轴对称旋转的致密天体、双星系统会发出连续的引力辐射。

60年代中期,Weber 开始在美国Maryland 大学的实验室内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引力辐射探测器。它的主体是重1.4t 的铝棒。在引力辐射的作用下,铝棒将发生与时空度规畸变量级相同的应变,固定在铝棒上的压电陶瓷传感器记录下铝棒的振动。1969年Weber 公布了他们在分别位于Mar yland 大学内和位于Ar gonne 实验室内探测引力波的数据。数据显示,这相距1000km ,灵敏度仅为h ~2×10-15的两台探测器在近3个月的工作中,平均每天可以观察到3次符合信号[7,8,9]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模型来解释Weber 所观察到的、频数如此大、强度如此高的引力辐射信号,并且世界上至今已经建成的引力辐射探测器,其灵敏度已比Weber 当时的探测器高出几个量级,但始终未能重复Weber 的实验结果,所以科学家一般认为,Weber 得到的信号并非来自宇宙中的引力波,而仅是噪声而已。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单介绍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的性质,引力波的探测原理,引力波探测实验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科学家采取的对策,以及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类天体引力波源,最后对引力波探测前景作些描述。72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2 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引力辐射的预言

爱因斯坦真空中的引力场方程R μν=0中的R μν

是四维时空中的Ricci 曲率张量,它由时空度规张量g μν所决定。在低速弱场中,引入时空度规张量的线性近似,即把g μν写成g μν=ημν+h μν的形式,其中ημν

是平直空间的时空度规,即引力场不存在时的Minkowski 度规;而h μν

为一阶可微的线性近似小量。这时爱因斯坦真空中的引力场方程R μν=

0可以写成波动方程的形式: 2 x 21

+ 2 x 22+ 2 x 23-1c 2· 2 t 2h ν

μ=0(1)其中h νμ=ηανh μα,c 是光速,μ,ν遍取0,1,2,3,并定义x =c t 。对于度规场只沿x 1方向变化的引力场,方程(1)有波动形式的解。由此我们得出

结论1:引力波是存在的,以光速传播。

在谐和坐标条件下,沿x 1方向传播的引力波时空度规扰动不为零的分量仅可能有两个,即h 23和(h 22-h 33)。由此我们得出

结论2:引力波是横波,有两种偏振态。

引力波的两种偏振态分别记为h +和h ×,对应引力波的h 23和(h 22-h 33)2个分量,引力波的强度则用h 表示,称为无量纲振幅h =h 2×+h 2+,它表示引力波引起的时空畸变与平直时空度规的比值。与电磁辐射类似,在远场处合理地运用平面波近似,可以算出物质系统的引力辐射功率为

-d E d t =k 45c 5d 3D ik d t 3d 3D ik d t 3(2)

其中k 为引力常数,c 为光速,D ik 为系统的质量四极矩,定义为

D ik =∫μ(3x i x k -δik x j x j )

d V (3)

其中μ为密度。同一等式中相同的拉丁字母表示从1到3求和。由此我们得出结论3:不存在单极和偶极的引力辐射,只要系统质量四极矩的三阶导数不为零,就有引力波被辐射。引力波带有能量,因而可以被检测。3 引力波的检测原理[11]

引力场中的自由粒子会沿着方程为

d 2x μd t 2+Γμαβd x αd t ·d x βd t =0(4)

的测地线运动,其中Γμαβ是Christoffel 符号,是由度规和度规的导数构成的函数。式中的

希腊字母遍取0,1,2,3。然而,单粒子的这个性质是不能用来检测引力波的,因为根据等效原理,在引力场中的每一个时空点,都可以通过合适的坐标变换使得该点的引

73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力为零。2个分别处于2条测地线上的2个粒子,从原则上就构成了一个引力波探测器。在入射引力波的作用下,测地线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导致2个粒子的距离也发生变化。这个距离的变化是带本质性的,任何坐标变换都不能使这个变化消失。可以证明,在粒子运动速度比光速低得多的情况下,入射引力波对2粒子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起潮力

f i =-c 2R i 0k 0δx k

(5)

其中R i 0k 0是Riemann 曲率张量的分量。

根据粒子间的耦合强度,引力波探测器可分成两大类:共振型棒式天线和激光干涉仪探测器。共振型棒式天线,俗称Weber 棒,是一根大质量的圆柱形棒。一般在垂直于圆柱轴线的对称截面上支承。在入射引力波作用下,与支承面成对称的2粒子间发生振动。作为整个天线的总体效果,天线的端面就会发生与入射波同频率的振动。由于天线内晶格间存在强弹性耦合力,所以天线端面的振幅随入射引力波的频率变化而变化。当入射引力波的频率等于天线的本征频率时,天线将在引力波的作用下发生共振。振动通过固定在天线上的传感器变成电信号。传感器有各种不同类型,如压电晶体型,电容型,电感型或利用超导量子干涉效应制成的SQUID 器件等。由于材料和机械加工技术的限制,共振型棒式天线的最低本征频率一般在kHz 以上,因此对共振型棒式天线产生最佳响应的引力波应位于kHz 或以上的频带。一般认为宇宙中只有少量的脉冲型爆发事件,如超新星爆发、黑洞碰撞等才有可能在频谱中出现kHz 或以上的成分,而这样的事件出现的频数非常少,例如在银河系内出现的超新星爆发大约为每年10-2次的量级,到达地球的强度不超过h ~10-17;在以太阳为中心,以太阳到室女座星云为半径的空间范围内,出现的超新星爆发大约为每年10次的量级,但到达地球的强度约为h ~10-22。

激光干涉仪探测器中的检验质量一般有3个,组成Michelson 式干涉仪的2个光臂。当2光臂相互垂直时,在入射引力波的作用下,2个光臂以相反的相位随着入射引力波振动。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往返于2个光臂的检验质量之间。当有入射引力波存在的情况下,光电转换器件接收到从2个光臂来的光束间的位相差就会变化。激光干涉仪的臂长越长,能探测到的位相差也就越大。虽然激光干涉仪中组成每个光臂的2个检验质量间并不存在弹性耦合,因而不存在本征频率,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激光束和引力波的作用时间等于引力波半周期时,两者之间的耦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要对频率为1Hz 的引力波产生最佳耦合,激光干涉仪的臂长就得有7.5×104km ,这长度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6倍。

由于探测对象在引力波天线上的响应极弱,而探测器的噪声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引力波探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探测器实际的噪声水平。共振型棒式天线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实验室的地面振动、天线的热运动、传感器的机械噪声和电子噪声等,而激光干涉仪探测器噪声的主要来源则是激光器及光电子传感器件的散粒噪声、激光器的相位噪声。此外,实验室的地面振动和检验质量的热运动噪声也对探测灵敏度也有相当大的影响。74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4 引力波探测实验的困难和对策

从Weber 建造出第一台引力波探测器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但人类在实验室中探测引力波至今仍没有成功。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引力波与检验质量相互作用的作用截面极小,粗略计算表明,对共振型棒式天线,在入射引力波的作用下,天线的应变的数量级与引力波的无量纲振幅相同,即

δl l

≈Q h (6)其中l 是天线的长度,δl 是天线的形变,h 是入射引力波的无量纲振幅,Q 为天线的品质因数。而对激光干涉仪探测器,也有类似的结果,

δl l ≈h sin 2πl λg (7)

其中λg =c /f g 为引力波的波长,f g 为引力波的频率。若用共振型棒式天线探测现在人类已知的强度最强的脉冲引力波,即来自银河系内超新星爆发的引力波,其强度为h ~10-17,若天线的Q =104,l =1m ,则δl ~10-13m ,即仅为一个原子核的尺度。若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器探测强度为h ~10-22的低频连续引力波,若l =104m ,则δl ~10-18m 。

2)由于在引力波探测器中要把入射引力波的信号变成电信号,要经过多重的能量转换。如在共振型棒式天线中,先把引力波的信号转换为天线的振动信号,然后由传感器转换为电磁信号。在激光干涉仪天线中,则先是把引力波的信号转换为检验质量的运动,然后由光电传感器转换为光电信号。能量转换的次数越多,能量损失也就越大。

3)建造在地面的引力波探测器不可避免地受到地面振动干扰,受到地球重力场和重力梯度场的影响,另外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4)由于按目前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还难以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波。

5)由于目前可供探测的引力波还无法在实验室产生,自然,科学家把引力波探测的对象确定为天体引力波源。天体中由于存在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它们产生的引力波就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强度水平。宇宙中这类天体引力波源可以分成爆发型源和连续型源两大类。此外宇宙中还有大量的低频引力波源,它们的频谱互相重叠,构成了随机背景引力辐射。连续源方位确定,频谱清晰,给探测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它们的强度较弱;而强度相对较强的爆发源则在时间和方位上都带有明显的随机性,我们无法预先知道在宇宙中的哪一个方位,在什么时间发生这样的爆发事件,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探测的困难。

6)从爱因斯坦给出的引力波解是平面波或者球面波解。从宇宙深处到达地球的引力波的能量除了与引力波源的辐射总能量成正比外,还和引力波源与地球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种能量的耗散机制是从地球上接收到来自宇宙的引力波的强度十分微弱的原因之一。7)爱因斯坦从引力场方程导出引力波解时用了线性近似,从数学来说,这是不严

75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格的。基于线性叠加原理的线性近似方法原则上只适用于线性微分方程。而引力场方程是高度非线性的微分方程,线性近似可能会导致方程解性质的改变、错误、甚至丢失。因此现在也有人对爱因斯坦引力波解的正确性提出疑问[12]。

针对以上情况,科学家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1)建造大质量、工作在低温条件下的共振型棒式天线,和大臂长的激光干涉仪探测器;

2)研究新型的传感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新的引力波探测原理直接把引力波信号转换成电磁信号,例如研究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直接作用,研究在引力波作用下,电磁场的可测量参数是否有变化;

3)把实验室移至太空以减少机械振动和震动,在太空中使得在地球上无法建造的巨型激光干涉仪探测器变成可能;

4)研究在实验室中产生引力波的新机制,力图在实验室中产生强度可供探测的引力波。如果在实验室中产生引力波获得成功,人类就可以避免天体引力波源在方位上和时间上的随机性,对确定的源进行研究;

5)在实验室中产生引力波获得成功之前,努力在宇宙中寻找方位精确已知的连续引力波源,同时研究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产生引力波的新机制;

6)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是高度非线性的微分方程,而方程的非线性预示着除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耗散的平面波解外,还有可能存在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能量耗散的孤立波解。寻找具有能量局域性的、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能量耗散或能量耗散缓慢的引力场方程的孤立波解或其它形式的解。如果这样的解确实存在,就有可能为人类探测引力波开辟新的途径;

7)为避免线性近似可能导致方程解性质的改变、错误和丢失,科学家去寻找场方程的精确解去代替有争议的弱场近似解。

5 引力波天体源

根据物质系统的引力辐射功率的公式(2)只要系统质量四极矩的三阶导数不为零,就有引力波被辐射。从(2)式分母中出现的c 5可知,要产生目前人类技术水平能探测到的引力波,就需要物质系统有数量极大、变化速度极高的质量四极矩,也就是说要求物质系统具有很大质量和很高的运动速度。例如有人早期考虑过的旋转棒方案[13],把一根质量m =4.9×108g ,半径r =1m ,长l =20m ,极限强度τ=3×109dyne /c m 2

的钢棒使其绕质心旋转至断裂,其辐射的引力波强度仅为h ~10-41。也有人提出过利用核爆炸以及强激光装置来产生引力波[6],但它们可达到的强度离人类现有的探测水平相差甚远。

除物质性物体外,电磁场也具有能量和动量。按广义相对论的观点,电磁场的变化也有可能产生引力辐射,当然要产生目前人类技术水平能探测到的引力波,需要极强且频率极高的电磁场。例如Grishchuk 和Sazhin 提出了一个高频电磁引力振子模型。在这76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个模型中,要产生强度为h ~1033,频率为f ~10-8~10-9的引力波,若电磁场的强度为10T ,需要体积为2.5×1010cm 3的电磁谐振腔[14]。而Pinto 和Rotoli 提出的高频脉冲源模型则需要直径d ~106~107c m 的电磁系统[15]。唐孟希、李芳昱和罗俊等人改进了Grishchuk -Sazhin 模型,在电磁谐振腔中放置了电介质,在保证谐振腔壁欧姆损耗极限的前提下提高了腔内的电磁场,使得要产生频率和强度相同的引力辐射,电磁谐振腔的体积缩小了两个数量级[16]。但要产生强度为h ~1033,频率为f ~10-8~10

-9的引力波,

谐振腔的体积仍要达到2×108c m 3。显然,这和现实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宇宙中存在大量大质量、高速运动的天体,给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引力波源。根据宇宙中天体运动性质的不同,天体引力波源可分为爆发引力波源和连续引力波源两大类。除此以外,宇宙中还存在大量频谱相互重叠的引力波源构成了宇宙随机背景引力辐射。在下面的章节,我们将讨论它们的性质和可能的探测方法。

5.1 天体连续引力波源

具有周期性变化质量四极矩的物质系统会发射连续引力波。宇宙中质量四极矩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天体有双星系统、旋转致密星体、非径向对称振动的致密星体等。

在众多的天体连续引力波源中,双星系统的运动状态是最为确定的。由2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2个球状子星体组成的双星系统,2个子星各自以轨道角频率ω绕系统的公共质心作轨道运动,系统辐射的引力波的频谱包含ω偶数倍的频率成份。引力辐射的功率和频谱取决于子星体的质量和轨道偏心率e 。对于双星系统,引力辐射频谱中出现的最低频率成分为2ω。当e =0,即轨道为圆形时,除频率为2ω的二次谐波外,其余的高次谐波辐射功率均为零。根据广义相对论可以算出,一个轨道为圆形的双星系统在距离R 处接收到的引力波无量纲振幅为[17]:

h =2.4×10-19m 1m 2(m 1+m 2)1/3100pc R ω/2π10-3Hz 2/3(8)

其中2子星的质量m 1和m 2以太阳质量为单位。双星引力辐射使双星系统的引力能减少,结果是轨道周期、长半轴和偏心率均变小。其中轨道周期变化率为[18]

d P b d t =-192π5P b 2π

-5/3(1-e 2)-7/21+7324e 2+3796e 4m 1m 2(m 1+m 2)1/3(9)其中P b 为轨道周期。如果2个子星中有一个是脉冲星,而且轨道平面的法线方向与双星到地球的连线的夹角接近直角,脉冲子星发出的射电脉冲就会由于另一子星的阻挡而出现周期性的间断,由此可以很容易测出轨道周期P b 及其它一些运动学参数。这些参数除了可以用来用作天体物理学研究外,还可以用作广义相对论引力辐射性质的间接检验。

不同的子星可以组成不同的双星系统。但只有大质量的密近双星才对引力波探测有意义。例如由2个中子星组成的中子—中子双星,由2个黑洞组成的黑洞—黑洞双星系统,由一个白矮星和一个中子星组成的白矮星—中子星双星系统,以及由一个中子星和一个黑洞组成的中子星—黑洞双星系统等。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双星系统—X 射线双星,或称包壳双星(Common -envelope binary )系统。在密近双星系统演化的后期,其中一个子星会变成致密星,即中子星或黑洞,另一子星会把气体状的物质抛给它,甚至

77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致密星会进入另一子星的气体外壳内。由于致密子星的质心一般不与另一子星的气体外壳的质心重合,它们组成一个绕公共质心旋转的双星系统。由于致密子星进入另一子星的气体外壳后,它发出的电磁辐射的可见光部分被气体外壳吸收,而电磁辐射中波长较短的部分—X 射线则有可能穿透气体外壳而被我们接收。故包壳双星往往同时是X 射线双星。包壳双星在发射X 射线的同时也产生引力辐射。4U1820-30双星就属于这类双星系统。

从引力辐射公式可以知道,要产生强度足以被探测的引力波,双星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2个子星的质量足够大,轨道周期足够短,而且与我们的距离不能太大。满足以上条件的双星系统的数目不是太多。据估计[6],在银河系内,引力辐射频率高于6mHz 的双星系统的数量仅为100量级,如2个子星的质量均与太阳质量相当,当它们位于银河系中心时,到达地球的引力波无量纲振幅仅为h ~10-22的量级。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室女座星团(R ~15Mpc )的范围内时,就有可能数量级为100个,引力辐射频率高于20mHz 的双星系统,它们的引力辐射到达地球的无量纲振幅为h ~10-24的量级。

旋转致密星体是另一类相当确定的连续引力波天体源。具有非轴对称质量分布的天体旋转时,就有引力辐射。到达地球的引力辐射的无量纲振幅为[6]:

h =8.1×10-28J 3×1044g ·cm 2ε10-6100pc R f 10Hz 2(10)

其中J 为星体的转动惯量,ε为椭率,即星体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星体平均半径之比,R 为星体与地球的距离,f 为星体自转的频率。由于引力辐射的无量纲振幅正比于星体自转频率的平方,寻找高速旋转的致密星体无疑对引力波探测研究是有利的。脉冲星就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Crab 和Vela 就是2颗著名的脉冲星。Crab 脉冲星辐射的引力波频率为60.6Hz ,Vela 脉冲星辐射的引力波频率为22.4Hz 。Zimmer mann 计算了它们辐射的引力波到达地面的无量纲振幅[6]。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rab 星,到达地面的引力波h ~10-27,而对于Vela 星h ~10-26。估计旋转致密星体的引力辐射强度的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些主观随意性一是来自计算所采用的物理模型,二是来自旋转星体椭率ε的估计。

此外,星体的非球对称振动也会辐射连续引力波,比如太阳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非球对称振动模式。理论上,这种非球对称振动模式对于其它致密星也应该存在。但由于我们对致密星振动了解甚少,目前还难以对它们引力辐射的性质作出合理的估计。

综上所述,连续引力波天体源一般具有较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包括频率的确定性和方位的确定性。它们辐射引力波的频率可以通过其他天文观测加以确定,比如对旋转中子星,由于自转轴和磁场的对称轴一般并不重合,到达地面的射电脉冲就象灯塔的光束一样周期性地扫过地球,我们就可以根据射电脉冲的周期去确定旋转中子星的自转周期。对于双星系统则可以通过子星轨道运动时远离地球和靠近地球的交替出现所引起的射电脉冲多普勒频移的周期变化来确定双星的轨道周期。连续引力波天体源频率的确定性允许我们采用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数据同步积累的方法,来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使得我们有可能在信噪比小于1时也有可能把引力波信号从背景噪声中分离出来。

78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但连续引力波天体源的强度一般比较低,一般h <10-20。连续引力波天体源的另一个特点是频率较低,除了个别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外,辐射的引力波频率均低于1Hz ,而较多地出现在10-2~10-5Hz ,或频率更低的区域。

5.2 天体爆发引力波源

与天体连续引力波源相反,具有非周期性变化质量四极矩的物质系统会发射非连续引力波,即爆发引力波,或称脉冲引力波。宇宙中会产生这种非周期性变化质量四极矩的天体事件有超新星爆发和坍缩,球状星团内黑洞的生成,星系核和类星体内黑洞的生成,致密双星坍缩,星体被黑洞俘获,中子星星核振动等。这些天体物理事件称为天体爆发引力波源。

天体爆发引力波源出现的时间,出现的方位有很大的随机性,它们运动的方式和持续时间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些爆发事件几乎都是一次性的,不会重复出现,使得我们难以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对天体爆发引力波源的分析大多基于一些假设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的假设一般包括:引力辐射总能量的假设,引力辐射功率谱的假设,以及爆发持续时间的假设等。

在大多数理论模型中,都假设引力辐射总能量是由发生爆发事件的天体的部分质量转化而成,在爆发事件中天体损失的质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

E g =εm

(11)其中ε称为转化因子,表示转化为引力辐射能的那一部分质量占天体总质量m 的比例。

对于引力辐射的功率谱,一般假设功率谱的中心频率

f g =12πτg (12)其中τg 为爆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同时假设功率谱的带宽■

f g 与中心频率f g 有相同的量级。至于功率密度函数则可定义为阶梯函数,高斯分布函数等,并假定功率密度函数曲线关于中心频率f g 对称。

关于爆发持续时间τg ,一般假设为引力波通过强引力区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强引力区被光速所除得到的时间。并假定强引力区为爆发天体的引力半径,即史瓦西半径的数倍。若假定强引力区为爆发天体的引力半径的2倍,可以得到引力辐射功率谱的中心频率

f g ~8×103M s m (Hz )(13)

其中M s 为太阳质量。上式表明质量越小的天体在爆发中产生的引力辐射功率谱所含的高频成分越多。在距离爆发事件R 处接收到的引力辐射的无量纲振幅

h ~2×10-141Hz f g 104pc R ε0.011/2(14)

对于在银河系中心的,质量为100~102M s 的天体发生引力坍缩,如超新星爆发,可以估计引力辐射功率谱的中心频率为103~104Hz 。取转化因子ε=0.01,即在坍缩过程中1%的质量转化为引力辐射能,取R =3×104pc ,可以估计出h ~10-16~10-17。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的最强的引力辐射,观测资料说明在本银河系中发生的引力坍缩事件的

79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频数仅为每年10-1~10-3次,即平均几百年才发生一次。

与天体连续引力波源相比,天体爆发引力波源的出现有很大的随机性,对它们辐射性质的分析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种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物理模型的建立,对引力辐射功率谱的假设,和转化因子的估计上。因此,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入,关于天体爆发引力波源的某些结论可能会不断被修正。

5.3 随机背景引力辐射

除了在银河系和靠近银河系的星系中的个别天体引力波源,包括比较确定的天体连续引力波源和在时间和方位上都具有随机性的天体爆发引力波源已被研究得较为清楚外,在全宇宙中还有大量引力波源。这些引力波源由于数量巨大,在全天区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都十分分散,难以对它们各别的引力辐射性质加以区分和估计。这些天体引力波源辐射的连续引力波和爆发引力波相互叠加形成了一种随机背景引力辐射。随机背景引力辐射的性质可通过无量纲振幅的功率谱密度函数S g (f )来描述。在f ∈(f 0,f 0+■f )内到达地球的引力波的无量纲振幅

h =∫f 0

+■f f 0S g (f )d f =S g (f )■f (15)

一般地,可把S g (f )当作连续函数处理。

形成这种随机背景引力辐射的主要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数量庞大的密近双星系统辐射的连续引力波。天文学家认为[6],双星系统在宇宙中是广泛存在的。据估计,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内的双星系统的数量就超过108个,这些双星的子星质量、轨道周期、轨道偏心率以及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各有不同,到达地球的引力波的频率成分和强度也各有不同。大量双星系统辐射的引力波互相叠加形成了这种随机背景引力辐射的一部分。理论估计,由于大量双星系统引力辐射叠加成的引力背景辐射的峰值频率为10-5Hz 量级,无量纲振幅的功率谱密度函数S g (f )~10-34/Hz 。

形成这种随机背景引力辐射的另一种主要机制是黑洞形成前期的引力波[6]。理论推导得到,质量超过2.4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在演化的后期,恒星星体的简并中子气体向外膨胀的力已经不能抵挡恒星星体质量产生的自引力,星体会不断地坍缩下去,直至变成黑洞。在恒星即将变成黑洞之前,由于存在高密度物质的剧烈运动,而且这种质量的运动很可能是非轴对称的。这种高密度物质非轴对称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引力波的产生。这种引力辐射是爆发型的。据理论估计,平均每一时刻有102量级的这种爆发引力波到达地球,由于大量黑洞形成前期辐射叠加成的引力背景辐射的峰值频率为10-4Hz 量级,无量纲振幅的功率谱密度函数S g (f )~10-31/Hz 。

针对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均匀性、视界困难,以及大爆炸理论本身不能解决时空爆炸的奇点的起源问题,科学家们分别在1981,1982和1983年提出了暴胀宇宙模型、暴胀宇宙模型修正方案和混沌暴胀宇宙模型。按这种模型,当宇宙处于10-35~10-32s 间,宇宙经历过一个急剧的膨胀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宇宙的尺度增长了1050~1060个量级。近年来,人们运用典型暴胀宇宙模型对天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19,20],在109Hz 频段附近应有一个急剧的膨胀阶段的遗迹引力波(Relic gravitational waves )。如果理论分析正

80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确,在引力背景辐射中就应该包括这一成分。

6 引力波探测实验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6.1 历史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引力波探测实验研究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阶段探测器是在常温下工作的共振型棒式引力波天线。除建造探测器外,科学家的工作是研究改进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方法。探测器绝大部分是中间悬吊的棒状天线,天线质量一般在数百千克到数吨不等,天线大部分用高品质因数的特殊铝材整体锻造而成,传感器有压电晶体型,电容型,电感型等。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品质因数,也有少数研究组采用金属铌或蓝宝石制造天线。这阶段进行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小组相对较多,有美国的Maryland 大学,Louisiana 州立大学和Stanford 大学,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中国的中山大学和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苏联的莫斯科大学,意大利的罗马大学和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所等。这阶段天线的探测灵敏度一般在h ~10-15~10-17。为了增加收集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当时还进行过多根天线的远距离探测符合实验。探测对象一般是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只有东京大学的天线对准位于蟹状星云中心的旋转中子星[21]。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引力波探测实验走进了它的第二阶段。在这阶段,引力波探测实验有2个特点。一是大型低温共振型棒式引力波天线的出现,很快取代了常温共振型棒式引力波天线;二是激光干涉仪探测器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灵敏度不断提高,噪声不断降低,天线内分子热运动噪声很快已成为制约引力波探测器灵敏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为了大幅度降低天线分子热运动噪声,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建造大型低温共振型棒式引力波天线。由于分子热运动噪声能量正比于kT ,其中k 为Boltzmann 常数,T 是绝对温度。把同样的天线从室温降到液氦温度,它的热运动噪声能量水平就降低了2个量级,如果进一步采用特殊的低温技术,把天线温度降低到m K 量级,与室温的情况相比,热运动噪声能量水平就降低了5个量级。相应地,探测灵敏度提高了2~3个量级。低温天线的另一优点是使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成为可能。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是一种高转换效率的传感器,但它必须在超导状态下工作。但低温天线高昂的建设和运行费用使许多国家和许多实验室望而生畏,许多实验室便止步于室温天线。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室温天线实验室转向建立工作在液氦温度下的低温引力波天线。这类实验室主要有美国的Louisiana 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大学,意大利的罗马大学和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所等。由于棒式天线费用昂贵且已接近于灵敏度极限,作为另一类的激光干涉仪探测器便应运而生。早期的激光干涉仪探测器臂长一般是10m 量级,除光束一次往返的干涉仪外,还出现通过光束多次反射以增大等效臂长、使用Fabr y -Perot 标准具检测由于光臂长度变化引起的输出光束强度变化等方案。在90年代初期建成激光干涉仪的研究组有德国的Max -Planck 量子物理研究所,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英国的Glasgow 大学等,探测灵敏度一般达到h ~10-19。由

81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于激光干涉仪探测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一出现便显示出生命力。

6.2 PSR1913+16引力辐射阻尼观测实验

在人类进行引力波探测实验研究的进程中,必须提及美国物理学家Ta ylor 和Hulse 发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以及随后Taylor 和他的同事们对PSR1913+16引力辐射阻尼的成功观测[22,23,24]。PSR1913+16是由2个质量与太阳质量大致相当的子星组成的双星系统的一员。根据广义相对论,由2个质量组成的二体系统,2个质量绕公共质心公转时,其轨道除了会象水星近日点一样发生进动外,在公转过程中由于系统的质量四极矩发生改变而产生引力辐射。在引力辐射过程中,系统的总能量减少而使轨道长半轴变小,轨道周期变短。根据爱因斯坦的四极辐射公式,双星系统除了公式(9)表示的由于引力辐射而使轨道周期变短的公式外,近星点进动率d ωd t

和引力红移与时间变慢参数γ,2个观测量也与脉冲星的质量m 1和伴星的质量m 2有关:

d ωd t =3P b

-5/3(1-e 2)-1(m 1+m 2)2/3(16)γ=e P b

2π1/3(m +2m c )(m p +m c )-4/3(17)

(9),(16)和(17)是一组超定方程,在3个方程中仅有2个未知量。若方程有解,则说明PSR1913+16的引力辐射阻尼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符。经计算,这组方程确实有解:

m p =(1.442±0.003)M s

m c =(1.386±0.003)M s

另一个证据是PSR1913+16轨道相移随时间变化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预言相符。观测到的轨道相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近星点进动引起的相移,一是轨道长半轴变短引起的相移。这两部分相移的总和使得脉冲星到达近星点的时间差有一个与累积的观测时间成平方关系的久期效应。Taylor 和Hulse 对PSR1913+16连续观测达14年之久,获得的数据与广义相对论符合的很好。这是人类得到第一个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它进一步巩固了广义相对论在引力物理中的地位,动摇了一些与广义相对论并行的引力理论的理论框架,使得物理学家要考虑对这些理论的框架进行修改,或者给出了某些理论中参数的限制范围。1993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美国物理学家Ta ylor 和Hulse 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他们对脉冲双星PSR1913+16的发现和研究,以及对引力物理的贡献[25]。

6.3 展望—引力波探测空间计划

按习惯的分类,天体引力波源可以分成高频带、低频带、甚低频带和极低频带等。高频带引力波是指频率在100~104Hz 之间的引力波,在这频段中的天体引力波源主要是超新星爆发和坍缩,致密双星坍缩,球状星团内黑洞生成,超新星中微子喷射,中子星星核振动以及少量极短轨道周期的密近双星等,出于人类目前的加工能力,共振型棒式天线的固有频率大多都位于此频段。此外,虽然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线是非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但要使激光束和引力波两者之间的耦合达到最佳状态,就要使激光束和引力

82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波的作用时间等于引力波半周期。在地面上建造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线由于臂长的限制,最佳耦合状态一般也在这频段。因此对于这频段的引力波,最合适的探测方法是采用共振型棒式天线或地面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线。

低频带引力波是指频率在10-7~100

Hz 之间的引力波,在这频段中的天体引力波源主要是大部分密近双星,黑洞俘获,星系核和类星体内黑洞的形成,以及随机背景引力辐射天体源等。

甚低频带引力波指频率在10-10~10-7Hz 之间的引力波,这是脉冲星定时实验可能涉及的频带。极低频带引力波的频率低于10-10Hz ,预言的宇宙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实验可能就在这频段进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现阶段引力波探测的目标目前应锁定为天体源。天体引力波源大多数是低频引力波源,它们的频谱中的主要成分在1Hz 以下。对于这频段的引力波源,用共振型棒式天线和地面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线去接收已难于实现。例如,要对频率为1Hz 的引力波产生最佳耦合,激光干涉仪的臂长就得有7.5×104km ,这长度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6倍。在地球上建立更大型的共振型棒式天线和地面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线已十分困难。要探测这个频段的引力波,就要跳出在地球上建探测器的限制。

从90年代中开始,除了少数几个研究组坚持研究共振型棒式引力波探测器,继续在地面建立更大型的激光干涉仪探测器外[26,27,28,29],物理学家开始考虑把引力波探测实验从地面移至太空。在地面上进行物理实验,包括进行引力波探测实验,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面振动噪声,电磁噪声的影响,还要受到地球重力场和重力梯度场的影响,制约了探测精度的提高。宇宙中存在大量的低频引力波源,它们的频谱中的主要成分在1Hz 以下。要对位于这个频段的引力波作出最佳响应,用作引力波探测器的激光干涉仪的臂长就会大大超出地球的尺度,在地面建立这样的探测器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向太空。此外,太空中除了极为稀少的星际物质外空无一物,环境温度也接近绝对零度,这些良好的实验条件正是物理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设想。但进行可行性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20世纪末期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实现这些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为早期的空间激光干涉仪计划LAGOS (Lasar Antenna for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Observation in Space )描述了一个发射3个飞船的方案:在主飞船两侧发射2个辅助飞船,辅助飞船与主飞船相距106km ,3个飞船组成一个光臂夹角为120°的激光干涉仪,放置于地球公转轨道上超前地球15°。预期在10-4~10-1Hz 的频率范围内探测灵敏度达到δl /l ~10-19。在80年代提出,经过近20年的预研究,已正式获得欧盟和美国共同拨款支持的LISA (Lasar Interfer ometer Space Antenna )即“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计划已进

入实施阶段[30]。计划发展了LAGOS 计划的思想,三艘彼此相距5×106km 的宇宙飞船组

成一个正三角形,在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上运动作公转运动的同时,三艘宇宙飞船绕过它们的质心,并与它们所在平面垂直的转轴转动。三艘宇宙飞船所在平面与黄道面成60°。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上,三艘宇宙飞船的质心落后于地球20°。每艘飞船上有检验质量,当引力波到达时,三艘飞船中每两艘间的距离会发生改变。安装在飞船内部的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固定在飞船上的反射镜来回反射产生干涉。用光电二极管测量干涉83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条纹移动引起的光强变化。预期目标是以在1mHz 处灵敏度4×10-21/Hz ,探测频率范围在10-4~10-1Hz 的引力辐射。

ASTROD 是另一个空间计划[31~32]。意思是“利用光学装置进行相对论的天体动力学空间检验”(Astrodyna mical Space Test of Relativity using Optical Devices )。检测频率范围在50μHz ~5mHz 之间的低频引力波是ASTROD 3个目标之一。把2个飞船分别发往地球公转轨道内外两侧的2个轨道上。位于太空站上的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沿2条不同的光路后重新返回太空站。光束Ⅰ从太空站出发到达位于内侧轨道的飞船Ⅰ,被飞船Ⅰ接收,经锁相后返回太空站;光束Ⅱ从太空站出发到达位于外侧轨道的飞船Ⅰ,被飞船Ⅰ接收,经锁相后返回太空站。与LISA 计划的情况相似,当引力波到达时,太空站和飞船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以通过分析返回太空站的两束激光的相对时间差得到。与LISA 计划比较,ASTR OD 计划所用的信号分析方法稍有不同。理论分析表明,两者预期的引力波探测灵敏度基本相同,而ASTROD 计划的灵敏度曲线会向频率低端移动1.5个数量级。

Mini -ASTR OD 计划是ASTROD 计划的简化版本[33]。Mini -ASTROD 计划只需要发射一个飞船,因而与ASTROD 计划相比,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将大大减少。作为一个人造行星,飞船沿着绕太阳的一个椭圆轨道自由下落,当入射引力波到达时,地球和飞船间的距离由于引力波起潮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同时飞船相对地也得到一个附加的加速度。如果我们从地球向飞船发射激光,借助飞船上的主动应答器,我们就能接收到带有Doppler 频移的返回信号。对于具有最佳偏振状态,无量纲振幅为h (t )的入射引力波,在一阶近似下,返回信号的Doppler 频移为[34,35]

:

■νν

=-12(1-cos )h (t )-cos ·h (t 1)+12(1+cos )h (t 2)sin2φ(18)其中t 1=t -l c (1+cos ),t 2=t -2l c

,ν为激光频率,c 为光速,l =l (t )是地面站和飞船间的距离, 为引力波波矢量和飞船位置矢量间的夹角,φ是引力波的偏振方向与飞船位置矢量和引力波波矢量张成的平面间的夹角。如果h (t )是宽度为τg 的脉冲引力波,从方程(18)可知回波信号是3个脉冲。如果h (t )是连续引力波,从方程

(18)可知回波信号的3个分量间的位相差会随着l =l (t )周期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回波信号的振幅也随着周期性的变化。虽然l , ,φ都是未知量,而且在回波信号中混合在一起,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从大量的回波数据中分离出关于入射引力波的有用信息。Cassini Ka 射电带引力波实验计划进行为期40天的射电跟踪,在频率为90μHz 处探测引力波的预期灵敏度可望达到h ~5×10-17[36]。由于在Mini -ASTROD 计划中采用波长短得多的激光来代替射电电磁波,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Mini -ASTR OD 计划中对引力波的探测会做得更好。

人类在探索引力波的道路上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但至今还没有在实验室中确证引力波的存在。但在人类对引力波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微小位移的测量技术,精密隔振技术,极低噪声的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高频率稳定度的激光技术,大距离的精确测量,高噪声本底的数据处理技术,遥控和信号传输技术等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其他领域。在这方面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引力波探测本身了。84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参 考 文 献

[1] Einstein A .Naherungsweise Integration der Feldgleichungen der Gravitation [J ].

Preuss .Akad .Wiss .Berlin .Sitzber .,1916:688.

[2] Brans C ,Dicke R H .Mach 's principle and a relativistic theor y of gravitation [J ].

Phys .Rev .,1961,124:925.

[3] Will C M ,Nordtvedt K Jr .Conservation la ws and preferred fra mes in relativistic

gravity ,I .Preferred fra mes theories and an extended PPN for malism [J ].Astrophys .

J .,1972,177:757.

[4] Lightman A P ,Lee D L .New Two -Metric Theory of Gravity with Prior Geometry

[J ].Phys .Rev .1973,D8:3293.

[5] Will C M .Relativistic gravity in the solar system Ⅲ:E xperimental dispr oof of a class

of linear theories [J ].Astrophys .J .,1973,185:31.

[6] 秦荣先,阎永廉.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理论的实验检验[M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03,212,214,215,219.

[7] Weber J .E vidence for discovery of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J ].Phys .Rev .Lett .,

1969,22:1320.

[8] Weber J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experiments [J ].Phys .Rev .Lett .,1970,24:

276.

[9] Weber J .Anisotropy and polarization in the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experiments [J ].

1970,25:180.

[10] 朗道,栗弗席兹.场论[M ].任朗,袁炳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9,358.

[11] Misner C W ,Thorne K S ,Wheeler J A .Gravitation [M ].Freeman Co :San

Francisco ,1973,1012.

[12] Lo C Y .Comments on misunderstandings of relativity and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kreuzer experiment [J ].Astro .J .,1997,477:700.

[13]

 Misner C W ,Thorne K S ,Wheeler J A .Gravitation [M ].Freeman Co :San Francisco ,1973,979.[14] Cuomo D ,Franceschetti G ,et al .Electromagnetic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 Review [C ].Internatioanal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Gravitational Physics (August 1987Guangzhou ),W orld Scientific Pr ess ,

Singapore ,1987,262.

[15]

 Pinto I M ,Rotoli G .Electroma gnetic Generation of High Frequecy Pulse Source [C ].i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G (1990,Salerno ),56.[16] Tang Mengxi ,Li Fangyu ,Luo Jun .High frequency gravitational of a composite toroidal electromagnetic resonant system [J ].Acta Physica Sinica (Overseas 85

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Edition ),1997,6:161.

[17] Misner C W ,Thorne K S ,Wheeler J A .Gravitation [M ].Freeman Co :San

Francisco ,1973,986.

[18] Peters P C ,Mathews J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fr om Point Masses in a Keplerian

Orbit [J ].Phys .Rev .,1963,131:435.

[19] Peebles P J E ,Vilenkin .Quitessential Inflation [J ].Physical Revie w D ,1999,

59:063505.[20] Giovannini M .Pruduction and Detection of Relic Gravitons in Quitessential

Inflationar y Models [J ].Physical Review D ,1999,60:123511.

[21] Pizzella G .Experiments with resonant antenns for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s [C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Gravitational Physics (August 1987,

Guangzhou ),W orld Scientific Press ,Singapore 1987,52.

[22] Ta ylor J H ,et al .Experimental constrainta on strong -field r elativistic gravity [J ].

Nature ,1992,355:132.

[23] Taylor J H ,Weisberg J M .A New Test of General Relativity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and the Binar y Pulsar PSR1913+16[J ].Astr ophys .J .,1982,253:908.

[24] Ta ylor J H ,Weisber g J M .Further Experimental Test of Relativistic Gravity Using

the Binar y Pulsar PSR1913+16[J ].Astr ophys .J .,1989,345:434.

[25] 唐孟希,赵鹏飞.PER1913+16:宇宙中的引力实验室[J ].大自然探索,

1994,13(3):62.

[26] Abramovici A ,et al .LIGO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

[J ].Science 1992,256:325.

[27] Shoemaker D ,et al .Noise behivior of the Garching 30meter pr ototyp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J ].Phys .Rev .,1988,D38:423.

[28] Vogt R E .et al .The US LI GO Project [C ].Proceeding of the Sixth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 on General Relativity (1991Kyoto ),World Scientific Pr ess ,

Singapore 1992,266.

[29] Tsubono K .TAMA collaboration .TAMA Project [C ].Pr 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Nov .1996Kyoto ),Universal Academy

Press ,Tokyo ,183.

[30] LISA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A Cornerstone Mission for the of

Gravitational Waves ,European Space Agency System and Technology Study Report ,

No :ESA -SCI (2000)11,July 2000.

[31] Ni Wei -Tou .ASTR OD Missio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Gravitation Constant [C ].Proceeding of the Pacific Conference on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Feb .1996,Seoul ),World Science Press ,Singapore ,309.[32] Ni Wei -Tou ,Wu An -Ming ,Shy Jow -Tsong .A Mission Concept to Measure Second -Order Relativistic Effect ,Solar Angular Momentum and Low -Frequency

86 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 2002年

Gravitational Waves [C ].Pr oceeding of the Seventh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 on

General Relativity (July 1994,Stanford ),World Science Press ,Singapore ,1519.

[33] 倪维斗等.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概念[J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2,(3):123-136[34]

 Estabrook F B ,Wahlquist H D .Response of Doppler Spacecraft Tracking to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J ].Gen .Relat .Grav .,1975,6:439.[35] Hellings R W .Spacecraft -Doppler Gravity -wave detection .I .Theor y [J ].

Phys .Rev .,1981,D23:832.

[36] Tinto M .The Cassins Ka -band gravitational wave experiments [J ].Class .Quan .

Grav .,2002,19:1767.Gravitational Wave ,Celestial Sources an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Experiments

TANG Meng -xi 1,LI Fang -yu 2,ZHAO Peng -fei 3,TANG Min -ran 4

(1.Dept .of Phys .,Zhongs han Univers ity ,Guangzhou 510275;

2.Dept .of Applied Phy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3.Dept .of Phys .,Zhanjiang Teacher Coll ege ,Zhanjiang 524048;

4.Elementary Division ,Ins .of M edical Sci .,Zhongshan Uni versity .,Guangz hou 510089)

A 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gravitational wave is one of four predictations from the general relativistic theor y proposed by Einstein and other physicists .Up to no w scientists have not obtained solid evidence in laboratory except indirect evidence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damping caused by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of the binary pulsar PSR1913+16.Because at present it is impossible to generate so strong gravitational waves in laboratory that they can be detected with the aid of present technology in the W orld ,while there exists great amount of moving celestial bodies which are able to radiate very much strong gravitational waves because of their huge mass and high speed ,naturblly ,these celestial sources of gravitational wave bec ome the first choice of scientists for studying gravitational wave .In the theoretical fra me of the general relativistic theory ,the properties of gravitational wav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ve ,the basic principles on two categories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i .e .resonant bar antenna and laser interferometer ,the present status and diffic ulties of detection experiments ,the c ounter measure ,and two main celestial sources ,i .e .burst and continuous sources are introduced .Some pr oposals of space experiments for detecting gravitational wa ve are also mentioned .

Key words :general relativistic theor y ,gravitational wave ,sources of gravitational waves ,space

experiments 87

第3期 唐孟希等: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

原初引力波与阿里探测计划

原初引力波与阿里探测计划 张新民苏萌李虹李明哲蔡一夫 2016年3月公布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列入了“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肯定了宇宙演化等基础前沿科学的重要性。不久前的2016年2月11日,LIGO实验组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宣布探测到来自于十三亿年前由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可谓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 ▍一、引力波源及其探测方式 引力波源大体可分为两种,天体物理起源和宇宙学起源。对应不同的波源,相应的探测方式也不一样,如图1所示。 图1,引力波的源及相应的探测方式 (图片来自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一)天体物理起源的引力波及其探测

天体物理起源包括以下三类: (1)中子星、恒星级黑洞等致密天体(几十个太阳质量左右)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的合并过程。这类引力波的频率处于10赫兹- 1000赫兹量级的高频段,相应的探测手段是地面激光干涉仪。与迈克耳孙干涉仪一样,在引力波激光干涉仪中激光被分裂成两束后在两个垂直的臂中传播并发生干涉。当引力波经过时,局部的时空发生变形,两个臂的相对长度会发生改变,相应地激光干涉条纹就会移动。此类实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IGO,利用长达4千米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探测臂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 (2)大质量黑洞并合过程的后期、银河系内的白矮双星系统。频率为10?5赫兹 -1赫兹,这类引力波信号可通过空间卫星阵列构成的干涉仪来探测,如欧洲的eLISA计划。 (3)超大质量黑洞(数百万到数亿太阳质量)并合。频率为10?9赫兹 -10?6赫兹,探测手段是脉冲星计时,即利用地面上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监视校准后的若干毫秒脉冲星。如果其附近有大质量黑洞并合时发出的引力波,这些毫秒脉冲星的脉冲频率会有变化。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90年代已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在这方面有计划运行的FAST实验。 综上所述,天体物理过程产生的是高频引力波,相应的探测装置覆盖的频率范围在10?9赫兹以上。 ▍(二)宇宙学起源的原初引力波及其探测 除了天体物理起源以外,在宇宙的早期剧烈的量子涨落会产生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的引力波,称之为原初引力波。自1940年代以来,

引力波的发现历程

引力波的发现历程 班级:12级物理一班 姓名:陈昊昱 学号:1207020008 摘要:引力波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奇特预言之一,现代引力波研究已成为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 关键字: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 广义相对论电磁波 一、引力波初期探索 牛顿在数学,物理和天文学方面有着许多重要的贡献。但是,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发现了引力学定理。爱因斯坦的许多理论,包括对引力波的预言,都是从牛顿引力学理论中得到灵感的。 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描述有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底下思考着宇宙。突然一个苹果从天而降砸到了他的头上。震惊中的牛顿马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就在这一瞬间,他认识到了引力是怎样将物体拉向地球的。 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它却符合事实。牛顿对自然的观察使他发现了引力定理。他认识到那个将苹果拉向地球的力很可能与使月亮围绕地球转的力是一样的。从而,他认为所有物体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吸引的力,并称之为引力。 根据他的发现,牛顿注意到所有物体都互相吸引。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但随离开物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他称这就是引力定理。 在他的引力学理论中,牛顿结合了另外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开普勒(1571-1630),伽利略(1564-1642)的理论。牛

顿的理论解决了许多他那个时期的难题,包括潮汐产生的原因,地球和月亮的运动,以及彗星的轨道问题。 虽然牛顿的理论解释了什么是引力,但是,在随后的300年中,引力产生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爱因斯坦认为是一种跟电磁波一样的波动,称为引力波。引力波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引力辐射是另外一种称呼,指的是这些波从星体或星系中辐射出来的现象。牛顿认为是一种即时超距作用,不需要传递的“信使”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二、引力波检测的开拓者 爱因斯坦在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过程中,他不但向世人说明引力是一种场,而且还发现了场方程,而场方程是联系引力物质的质量与时空“弯曲”的程度、性质之间的桥粱。 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分布及运动不仅决定其周商整阊的“弯曲”程度,同时还影响周围时间的流逝。这个“弯曲”的空间和时间一起,反过来再决定其周围物质的运动。物质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就是通过上述过程来实现的,这当然不能在瞬间完成。 当某一物体作加速运动时,就会以有限的速度逐步影响周围的时空结构,若这种影响以波动方式向空问传播,从而逐点改变着原来已经弯曲的时空,进而影响周围物体的运动。例如激发起其他物体作机械振动等,而那正是引力波的传播。这就好似电荷发生运动变化,引

基于大学农业用品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大学农业用品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探索作者:刘勇浩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20年第7期 刘勇浩 摘要:化学学习的过程需将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了解,还可解答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困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而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大学化学实验模式与大学化学具体实验进行研究探索,说明了与农业相关的化学实验,这样可以为广大化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研究;探索 创新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因为创新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大学课程学习中,除去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要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应在实验课上通过动手实验来体验化学带给我们的奥妙与乐趣,并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所使用仪器的构造与原理,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高校内的大型精密测试仪器数量较少导致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极少,从而使其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为弥补不足,学生应主动找寻解决办法,在实验课中勤勉练习实验手法、测试方法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一、基础型实验 目前阶段,大学化学实验模式主要以基础型实验为主,比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以及物理化学实验。在基础实验课中,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因为这些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在理论课上所理解的知识,还为后续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的操作基础与了解实验必要的安全常识。举例而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农业相关的药品保存方法、使用方法以确保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不仅如此,在实验课中所学到的每种操作都为自己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四大基础化学的实验基础会为我们日后的专业课实验提供诸多帮助。 二、提高型实验 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后,学生便掌握了实验室安全法则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便可进一步学习提高型实验课程。这与专业化学理论课相辅相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课内容。与基础型实验不同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独立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仪器的操作,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热爱,并在制备样品与仪器操作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过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手动配置农药,并检验农药对杂草和正规农作物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科研型实验 科研型实验是对前两种实验的进一步提升。目前许多高校鼓励且提倡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型实验当中,不仅能提升实验能力,还能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解学习。征得专业老师的同意后,进入相关实验的学习。作为“实验室小白”,多向研究生师兄师姐学习样品表征、数据处理等技能,多阅读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不

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

原初引力波与阿里探测计划

3 原初引力波与阿里探测计划 张新民1 苏 萌2 李 虹3 李明哲4 蔡一夫5 (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 100049;2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 02139;3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 100049;4 中国科技大学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 230026;5 中国科技大学天 文学系 230026) 2016年3月公布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列入了“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肯定了宇宙演化等基础前沿科学的重要性。不久前的2016年2月11日,LIGO 实验组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宣布探测到来自于13亿年前由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可谓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 一、引力波源及其探测方式 引力波源大体可分为两种,天体物理起源和宇宙学起源。对应不同的波源,相应的探测方式也不一样,如图1所示。 (1)中子星、恒星级黑洞等致密天体(几十个太阳质量左右)组成的致密双星系统的并合过程。这类引力波的频率处于10~1000赫兹量级的高频段,相应的探测手段是地面激光干涉仪。与迈克耳孙干涉仪一样,在引力波激光干涉仪中激光被分裂成两束后在两个垂直的臂中传播并发生干涉。当引力波经过时,局部的时空发生变形,两个臂的相对长度会发生改变,相应地激光干涉条纹就会移动。此类实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IGO ,利用长达4千米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探测臂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 (2)大质量黑洞并合过程的后期、银河系内的白矮双星系统。频率为10–5~1赫兹,这类引力波信号 可通过空间卫星阵列构成的干涉仪来探测,如欧洲的eLISA 计划。 (3)超大质量黑洞(数百万到数亿太阳质量)并合。频率为10–9~10–6赫兹,探测手段是脉冲星计时,即利用地面上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监视校准后的若干毫秒脉冲星。如果其附近有大质量黑洞并合时发出的引力波,这些毫秒脉冲星的脉冲频率会有变化。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90年代已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在这方面有计划运行的FAST 实验。 综上所述,天体物理过程产生的是高频引力波,相应的探测装置覆盖的频率范围在10–9赫兹以上。 (二)宇宙学起源的原初引力波及其探测 除了天体物理起源以外,在宇宙的早期剧烈的量子涨落会产生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的引力波,称之为原初引力波。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经典热大爆炸宇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预言的宇宙轻元素丰度、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均被实验证实,其中关于微波背 图1 引力波的源及相应的探测方式(图片来自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一)天体物理起源的引力波及其探测 天体物理起源包括以下三类: DOI:10.13405/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755627.html,ki.xdwz.2016.02.001

机械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研究与探索

收稿日期:2004-02-14 作者简介:杨 洋(1962— ),男,副教授,实验中心主任1机械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研究与探索 杨 洋,李晓利,焦洪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基础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针对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机 械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探索和研究开设相应的机械设计的综合与创新实验和构 筑实验平台。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机械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和机械模块化交互创意实 验平台的构筑、原理及实验内容。 关键词:机械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机械性能测试;模块化设计;交互创新 中图分类号:G 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956(2004)06-0029-05 1 机械设计课程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高等工科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根据建设工程型、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培养现代化的高级人才的要求,学生在大学里在学习技术基础课程、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要求当代的工程型、研究型人才具有工程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作为将来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掌握机械设计方法、理论的同时,通过较完整的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性能测试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应对分析工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测试手段,构筑进行机械产品研制开发所必需的工程思维。另外,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机器和机械系统进行性能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机械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主要由驱动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连接部分构成。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设计和制造周期,大部分产品已基本成为模块化。在原动机方面电动机、气缸、液压缸等已实现了模块化;而传动部分也以所谓的减速器的形式作为模块早已进入市场,当然也包括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型减速器、增速器;作为连接使用的模块有连轴器、离合器等也已模块化;还有支撑零件如滚动轴承等。因此,可以这样讲,构成机器或机械系统的主要部件大都已经模块化,于是,机械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给定的具体功能要求,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机组合(设计)构成具有一定目的的系统。因此,基于各种机械模块,进行系统的创意设计就作为我们开发创新性实验平台的构筑依据。 本文拟从构筑机械系统的综合性能测试平台和机械模块化创新设计平台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9 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Vol 121 No 16 2004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投稿格式

附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介绍及投稿格式 1 投稿约定 1.1来稿要求选题新颖实用,文章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辞简练.富有创新性、科学性、 实用性、可读性,符合规范要求,具有交流、推广意义。 1.2本刊已入编国内著名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 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电子期刊服务》等。 2006年本刊已被以下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 2 稿件要求 2.1 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 过E-mail投稿,也可用邮件投递,但两者不要重复。(注:本次会议请用EMAIL投稿,会议投稿信箱: cyjin@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755627.html,或iac_office@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755627.html,) 2.2 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主 题和内容,并符合题录。 2.3 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 2.4 作者单位(含中英文)。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 2.5 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 明性,其内容独立于正文而存在,它应能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这将直接影响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文摘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一般以300字内为宜,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2.6 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 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2.7 文章分类号。应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标在关键词下面一行。文献标 识码及文章编号由本刊编写。 2.8 正文。章、节、条层次标题序号依次为"1"、"1.1"等,一律顶格,后空一格写标题,第三层次用(1)、 (2)等,再后空一格写标题。 2.9 公式。叙述中引用的公式另行居中。 2.10 计量单位。图表和文字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必须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非法定计量单位 应作换算。 2.11 图。要精选,且随文出现,绘制时要符合制图规范;坐标的量和单位分别居中置于纵、横坐标轴 外侧;照片必须清晰、反差适中;图应有中英文图名与图号。 2.12 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本刊采用三线表形式,*表应有中英文表名与表号。表中的内容 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2.13 参考文献。论文一般应附有参考文献(7篇以上),应是公开出版的书刊,非公开出版的书刊资料 不列入;文献必须按顺序引用,文献作者只列前两位,外文作者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名应缩写(不加缩点),标引格式如下(请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1)连续出版物:作者. 题名[J]. 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首字母应大写),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号码. (2)专著:作者. 书名[M]. 版本(第1版不标注). 译者.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3)论文集: 作者. 题名[A]. 文集名[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 (4)电子文献:作者. 题名[EB/OL]. 电子文献出处或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2.14 作者简介。合写论文只介绍第一作者。内容: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 籍贯,职称,职务,学位,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E- mail。硕士生、博士生作者必须提供导师(联系人)的电话和 E-mail。 2.15 基金项目。稿件属何项目及基金资助,名称与编号,列入国家及省部级资助项目者,本刊优先录 用。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马池玉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松原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探索性实验课件--探索实验注意事项

2012级探索实验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 一、实验开题 1、探索实验开题后需上交班上各组《课题申请书》电子板。 2、把各组的实验动物计划表汇总、打印并由指导老师签名后上交电子版及 纸质版。 3、用Excel分类汇总班上所需的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注明具体用途, 如用于血液或组织的测定)、自购的药品(中药、西药)、常用试剂、仪器设备及器械并上交电子版。 以上表格要求12月10日前提交。 二、关于实验试剂 1、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如需自购实验药品、用品等,则每组费用不能 超过200元。 2、自购的药物、用品发票抬头写“中山大学”,发票内容具体写清楚药品用 品名称,发票后面必须有班级、学生签名、电话、探索实验题目。特别注意:药品最好在广东省内购买,发票必须提供汇款凭证,否则无效! 3、与实验相关的试剂盒 4、其它实验室可免费提供的常用试剂(不计入每组经费!) 一般常用试剂(如苦味酸、无水乙醇、冰醋酸、甲醛、氯化钠、肝素、乙酰胆碱、阿托品、普鲁卡因、乌来糖等)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三、实验动物领取 按申请日期在何母楼6楼大厅领取。大鼠5只/每笼,小鼠10只/每笼;领回的动物需挂牌登记(标明班级、姓名、手机)后放入教学实验动物暂养房的各层架子上。 1、动物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2、动物存放地点:何母楼610房。 四、手术器械、仪器的领取 在负责的技术老师带领指导下领取。手术器械、仪器当天用完后当即归还。若借用特殊器械,如灌胃针、微量注射器等,要在“借用登记本”上登记并保证用后立即回还。 五、行为学仪器使用申请流程 如有用到行为学实验室仪器,请各班班长将相关小组组长校园卡收集后,并将相关电子版信息(班级、姓名等)打印后,到动物实验大楼3楼办公室邱灿华老师(87330026)开通所需门禁权限。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叶脉书签

实验日期 6 月 3 日第 1 组姓名陈博殷学号 073 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制作叶脉书签” 二、实验主要步骤 1、选材:应选择叶脉粗壮丰富、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的树叶。本实验选用白兰树叶、绿化芒树叶、美丽异木棉树叶、紫荆树叶、鸡蛋花树叶。 2、配液:将碱溶解在适量的水中,配制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碱液。将硫酸溶液配制到所需浓度。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将酸碱液溅到眼睛里。 3、加热:将配好的酸、碱液放在容器中加热。当加热到液体即将沸腾(80℃左右)时候将选好的叶子放入容器里,并不断搅拌。具体加热时间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如果碱液浓度不大,或者所选的叶子较老则应延长加热时间。)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 4、清洗:在自来水水流下冲洗,洗去多余碱液、酸液。 5、刷除叶肉: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如果是老树叶,则在刷洗的过程中,会有两层叶脉出现,这时只要将其中品质稍次的一片去除即可。 6、晾干:取出放在阴凉处风干。或者放在废旧书报中吸干。 7、着色:将风干到6 成的叶脉分别放在甲基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中着色,后晾干。建议夹在书中,这样既可以吸干水分,又可以成型。 三、实验现象描述与图片记录 1、探究不同酸碱液的腐蚀效果 2、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学生探究性实验报告格式

1 1、以D001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负载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酮缩乙二醇,探究不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2、探究不同的酮醇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 香、果香香气、留香持久、香气类型多等特点,作为新型香料在日用香精和食品香精中广泛应用 [1,2] ,也常用于用作特殊的反应溶剂[3] ,…………。 三、实验原理 ………… 三、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主要仪器设备:数字阿贝折光仪、Agilent-6890气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制作有限公司)、36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artars 公司)、搅拌器等。 药品:D001树脂(市售)、乙二醇(化学纯)、环己酮(分析纯)、环己烷(化学纯)等;………………… 四、实验部分 1、催化剂的制备 (1)树脂处理 (2)催化剂的制备 ①树脂与FeCl 溶液的交换 称取10g 干燥树脂,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再用0.02mol/LFeCl 3溶液1000mL 分数次与反复洗涤后的树脂混合搅拌,以6mL/min 的速度动态交换……………………。

2 ②催化剂的焙烧处理 将上述制备的复合物在马沸炉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2、环己酮缩乙二醇的合成 100ml 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2g 催化剂,环己酮0.2mol ,乙二醇0.3mol …………。 五、结果与讨论 1、酮醇比对缩酮反应的影响 固定催化剂用量为2g ,环己酮用量为0.2mol ,以20mL 环己烷作带水剂,回流反应3h ,考察不同酮醇比对缩酮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 n (酮) /n (醇)(mol 比) 1:1.0 1:1.2 1:1.5 1:2.0 1:2.5 缩酮产率(%) 52 80 84 76 72 由表1乙二醇过量……………………………………。 2、催化剂用量对缩酮反应的影响 ………………………… 3、产物的分析结果 (1)缩酮的确认 生成的环己酮缩乙二醇我们主要通过测红外光谱来确证。其图谱如下: 473.73 543.21 619.32 1119.56 1384.26 1618.67 1637.61 2925.04 3415.9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T r a n s m t t a n c e 1000 2000 3000 4000 W a v e n u m b e r s (c m -1)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概率统计实验报告 班级16030 学号16030 姓名 2018 年1 月3 日

1、 问题概述和分析 (1) 实验内容说明: 题目12、(综合性实验)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大量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和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 本门课程与实验的相关内容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二项分布。 (3) 实验目的 分析验证中心极限定理的基本结论。 2、实验设计总体思路 2.1、引论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我们会常遇到这样的随机变量,它是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 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而其中每一个个别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是微小的,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2.2、 实验主题部分 2.2.1、实验设计思路 1、 理论分析 设随机变量X1,X2,......Xn ,......独立同分布,并且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E(Xi)=μ,D(Xi)=σ2(k=1,2....),则对任意x ,分布函数 满足 该定理说明,当n 很大时,随机变量 近似地服从标准正 态分布N(0,1)。因此,当n 很大时, 近似地服从正 态分布N(n μ,n σ2). 2、实现方法(写清具体实施步骤及其依据) (1) 产生服从二项分布),10(p b 的n 个随机数, 取2.0=p , 50=n , 计算n 个随 机数之和y 以及 ) 1(1010p np np y --; 依据:n 足够大,且该二项分布具有有限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2) 将(1)重复1000=m 组, 并用这m 组 ) 1(1010p np np y --的数据作频率直方图进 行观察. 依据:通过大量数据验证随机变量的分布,且符合极限中心定理。

引力波的探测

1.引力波探测器的发展 早的引力波探测器是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 上世纪60年代,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韦伯(Joseph Weber)首先提出了一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该探测器由多层铝筒构成,直径1米,长2米,质量约1000千克,用细丝悬起来。当引力波经过圆柱时,圆柱会发生共振,进而可以通过安装在圆柱周围的压电感器检测到。韦伯曾经在相距1000千米的两个地方同时放置了相同的探测器,只有两个探测器同时检测到相同的信号才被记录下来。1968年,韦伯宣称他探测到了引力波,立刻引起了学界的轰动,但是后来的重复实验都无所获。 后来人民发展出了激光干涉仪为原理的探测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LIGO 引力波探测器之外,还有德国和英国合作的GEO600、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的VIRGO、日本的TAMA300以及计划中的LCGT、澳大利亚计划中的AIGO以及印度计划中的LIGO-India。 2.引力波探测的原理 是利用激光干涉引力天文台来探测,其原理使用了迈克尔孙干涉仪和法布里-柏罗干涉仪等。

但是它与传统的迈克尔逊干涉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光速恒定,时空弯曲,路程变化,本来互相“抵消”的光线没有抵消,然后就产生了信号。具体原理涉及到相对论方程。 3.激光干涉引力天文台的建造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于1999年11月建成,耗资3.65亿美元。200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开始进行改造,包括采用更高功率的激光器、进一步减少振动等。 2015年,最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正式上线。最新建造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华盛顿州与路易斯安那州之间架设了两个引力波探测器,主要部分是两个互相垂直的长臂,个臂长4000米,臂的末端悬挂着反射镜,管道采用不锈钢制成,直径1.2米,内部真空度为10-12大气压。大功率的激光束在臂中来回反射大约50次,使等效臂长大大增加,这样就会形成干涉条纹,如果引力波传播到地球上,那么就可以引起干涉条纹的位移。 为了降低地震对系统带来的干扰,光学装置安装在结构复杂的防振台上,为降低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光路中抽成10-12大气压的真空。此外还要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建造两个相同的探测器,彼此相距3000公里。只有两个探测器同时检测到信息时,才有可能是引力波的信号 4.引力波探测遇到的困难 事实上,引力波就像是时空的涟漪,如果将时空想象成水面,那么天体碰撞事件就如同块石头落入水中所引发的水波,只不过引力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为了寻找引力波,科学家需要借助宇宙中的极端事件,比如黑洞合并、中子星事件等,因为大质量天体可以产生相对较强的引力波。只不过如此事件较为罕见,在银河系内大约平均每1万年会发生一次。 引力波的探测要求仪器的灵敏度达到能够检测长度到为10-21量级的变化,也

探索性实验报告

篇一:设计(探索性)实验实验论文(报告) 设计(探索性)实验实验论文(报告) 参考评分标准(试行)2、设计实验成绩评定分七个方面共计100分,其中:立题(选题)10分,信息的收 集整理能力10分,设计方案的新颖性15分,研究方案的可行性20分,实验的综合性10分,实验实施情况20分,实验数据及结果15分; 3、每个小组最多4个人,成绩可根据小组的排名顺序得不同分:第一名100%,第 二名95%,第三名90%,第四名85%; 4、对设计实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适当加5-15分。 区分课程论文的水平。主要指论文的规范化程度;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阅读价值。 3、参考答辩效果。主要指答辩中知识表述准确、回答应变能力强等。 现场答辩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答辩人姓名:专业 专业签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评分标准一览表 项目最高分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60)不及格(60以下)得分知识掌握 科研能力 20 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作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作者基本掌握了坚实宽广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不够坚实宽广,专门知识不够系统深入,或缺少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研究成果 20 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有较高的创造性成果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有创造性的成果,或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基本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或创造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突出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没有创造性的成果 论文叙述情况 20 在规定时间内,重点突出地阐述了论文的重要内容,思路清晰,叙述简明扼要在规定时间内,较流利,报告了论文的重要内容,思路较清晰在规定时间内,基本上叙述出论文的重要内容,思路尚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阐明论文的重要内容,思路混乱回答问题情况 20 在回答提问时,能准确、流利地回答提问的各种问题在回答提问时,能较好地回答提问的有关问题在回答提问时,基本答出了与论文有关的问题在回答提问时,不能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 写作与文风 20 论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笔流畅,图表规范,文风严谨论文条件性较好,层次清楚,有逻辑性,文笔较好,图表工整,文风较严谨写作能力尚可,图表较工整,文风尚可写作能力较差,图表不规范,文风不严谨篇二:探索性实验开题报告模板机能实验学探索性实验设计大纲 姓名:郑洁琼欧晓燕李艳芳赖莉妮梁伟龙罗文飞 学号: 专业年级: 2007级预防医学成绩: (一)研究课题名称:蜂胶对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的增效作用 (二)选题目的、意义: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广告极力吹捧蜜蜂产品的各种药用价值。其中,各类广告中对蜂胶尤为赞赏,介绍的蜂胶药用作用包括“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氧化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肿瘤作用”,“调节血脂、调节血压、调节血糖作用”,“抑制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抗炎和抗溃疡作用”,“美容作用”等等。对此,我们选择蜂胶来检验其抑制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市场上对于蜂胶广告的真实性,此外,我们也可以借此来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编号:FS-DY-20641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 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如: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8189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 (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

引力波,引力波源及引力波探测

引力波,引力波源及引力波探测 摘要:目的通过讨论初步了解引力波及其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小组汇报,互相交流的方式。结果初步了解引力波,同学们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效果明显。结论通过独自查阅文献,互相讨论交流,我们对引力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获得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这是一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字:引力波;检测;原理;意义 1. 引言 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经典检验和预言 1.光谱线在引力场中的红移;距引力场源较远处接收到光的频率较低,原因:光“逃离”引力场源需要做功。 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牛顿理论加上光子概念可以定性解释,但定量结果却总只有观测值的一半。 3. 水星进日点的进动;多出来的43秒/百年,牛顿理论加上摄动修正无法解释。以上三点均是广义相对论的直接推论--史瓦西解(Schwarzschild1916)的直接结果。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感和测量的电线号的部分。 4.雷达回波延迟;1964年Shapiro首次提出。地球发出的雷达信号经太阳附近到达另一行星(或飞船),然后返回,测量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时间。与广义相对论的吻合程度非常高。 5.引力波;下面专门谈。 6.黑洞;等。 引力波: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的波。 2. 实验 2.1 共振型棒式天线: 代表:Weber棒(美国) 实验装置:悬挂的铝棒(重1.4吨)+压电陶瓷传感器。灵敏度为h~2X10-15。 Weber的检测器工作在室温下,来自热运动的噪声会干扰实验结果。目前采用高Q值低内耗铝合金在超低温(10-2K)下工作,工作的引力波频段为~1000Hz段,灵敏度为h~2X10-21。 缺点:非共振频段的引力波反应弱;守株待兔式探测需要昂贵的实验维持费用。 部分实验结果: 1969年,韦伯(J. Weber)宣称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引力波,实验结果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 Review Letter),但后来相继建成的更高灵敏度的引力波检测器没能重复其结果,因此其结论目前仍然未能被科学界接受,认为是噪声而非引力波! 1987年有个小组声称接收到了来自大麦哲伦星云(属于银河系的近邻星系)中的超新星1987A 爆发时的引力辐射。 这两个结果都因为没有旁证而无法得到公认. 2i.2激光干涉仪探测器: 代表:LIGO(美国) 其原理与传统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完全相同,引力波作 用将引起两垂直光臂(检验质量)产生不同的距离变化,从而改变两束干涉光的光程差,通过干涉条纹移动反映出来!其工作频率下限为10Hz。欧洲宇航局拟建的LISA工作频率下限为10-2Hz。 部分实验结果: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2015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