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简史

合集下载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

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

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

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

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

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

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

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之⽤的壶型紫砂器。

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献记载:北宋诗⼈梅尧⾂《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紫砂是什么材料

紫砂是什么材料

紫砂是什么材料紫砂是一种特殊的陶瓷材料,也称为宜兴紫砂陶瓷。

它是中国宜兴的传统工艺品,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独特的陶瓷材料而闻名于世。

紫砂陶瓷在陶瓷行业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紫砂陶瓷的材料、制作工艺和特点。

紫砂陶瓷的主要材料是陶质砂土,它是宜兴地区独有的一种特殊矿土。

这种矿土的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矿物质,如含塔尔坡石、高岭石、长石等。

其中含有的铁质颗粒是紫砂陶瓷所独有的重要元素。

紫砂陶瓷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挑选原料、研磨粉末、混合搅拌、制作胎坯、打磨、烘干和烧制等。

紫砂陶瓷的制作工艺博大精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制胎和烧制过程。

首先,制胎是指将砂土与水混合,模塑成各种形状的胎坯,如壶、杯、碗等。

这个过程需要工匠细心操作和精湛的技术,以保证雕塑形状和胎壁的均匀性。

其次,烧制是指将胎坯放入窑中进行烧结,使其成为坚硬的陶瓷。

最关键的是烧制温度,需要根据陶瓷的形状和规格调整温度,从而保证其质量和表面的纹路。

紫砂陶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强大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使得用紫砂壶冲泡茶可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风味。

其次,紫砂陶瓷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以承受高温和低温的极端环境。

再次,紫砂陶瓷的色彩纯正,多为棕红色或褐色,有时带有紫色。

这种色彩是由砂土中的铁质颗粒生成的。

最后,紫砂陶瓷的造型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作品。

紫砂陶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无论是紫砂壶、紫砂杯还是紫砂碗,都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它不仅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收藏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紫砂陶瓷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成为投资和收藏的热门。

总结起来,紫砂陶瓷是一种独特的陶瓷材料,由含有铁质颗粒的特殊矿土制成。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紫砂陶瓷具有特殊的透气性、吸湿性、耐热性和耐寒性,以及独特的色彩和多样的造型。

降坡泥汉瓦壶介绍

降坡泥汉瓦壶介绍

降坡泥汉瓦壶介绍降坡泥汉瓦壶(Yixing Xishi clay teapot)是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传统的名优茶具。

它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经过多道制作工艺而成。

降坡泥汉瓦壶以其优美的形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材料和良好的实用效果而广受茶友们的喜爱。

一、历史悠久降坡泥汉瓦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广东大都市深圳发掘的雷峰岩瓦壶和位于南京市的茅盾故居所遗留下的陶瓶,大多是成品的陶瓷工艺品。

二、独特的材料降坡泥汉瓦壶使用宜兴特产的紫砂泥制成。

紫砂泥是因为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成为优秀陶瓷制造原料的一种材料。

它的石英含量较高,不但耐磨,不生锈,而且能有效地保留茶叶的香气。

三、完美的形状降坡泥汉瓦壶之所以受到茶友们的青睐,完全是因为其完美的形状。

它有雄伟的造型,小巧玲珑,宛如传说中的西施美人,华丽而优雅,让人无法抗拒。

四、精湛的工艺制作降坡泥汉瓦壶需要经过多道工艺,其中最重要的是手工制作。

制作者要精心处理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让这个茶具显得高贵大气。

每个壶都要经过手工捏拉制作,更要配合特殊的温度,进行精细的雕琢。

这就为降坡泥汉瓦壶赋予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五、良好的实用效果降坡泥汉瓦壶不但音色清脆,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有效地保留茶叶的香气,并且让沏好的茶汤更为浓郁。

另外,它还具有非常好的亲水性和透气性,使得茶汤更为顺滑。

六、收藏价值高降坡泥汉瓦壶是茶具中比较珍贵的一种,价格也不菲。

其收藏价值非常高,许多收藏家都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收购精美的降坡泥汉瓦壶,特别是那些制作精美、历史悠久的瓦壶。

综上所述,降坡泥汉瓦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的优美形态、精湛工艺、独特材料,以及良好的实用性效果,赢得了茶友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成为颇具收藏价值的茶具之一。

宜兴彩陶行走的历史

宜兴彩陶行走的历史

宜兴彩陶行走的历史陈相序;高静云【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8(025)006【总页数】2页(P58-59)【作者】陈相序;高静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作为宜兴“五朵金花”之一,彩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它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研究、陶瓷艺术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860年,宜兴组建了一家老字号陶瓷企业——高大昌陶器作坊,即为延续至今的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

纵观宜兴彩陶一路走来的历程,从粗陶细作到彩釉细陶,在坚守中传承,从传承中创新。

1 宜兴制陶历史文脉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骆驼墩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遗存距今约7300多年。

2001—2002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宜兴骆驼墩文化遗址里,发现了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的古陶器。

从出土的陶罐、陶盆、陶壶等残片来看,都为红陶、夹砂陶和少量的灰陶。

由此断定,宜兴制陶史已有七千多年。

“宜兴窑系”发源于新石器中期,兴盛于当代,在现有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宜兴窑系九大窑系体系中,“宜兴窑系”是华夏九大窑系中唯一的陶窑系。

目前宜兴遗存的窑址有:(1)宜兴小窑墩遗址,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

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中层多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多为缸、瓮坛等日用粗陶。

(2)宜兴涧潨唐龙窑遗址,属龙窑结构,头南尾北,创烧于唐代中晚期。

残长28.4米,窑地分窑门、炉膛、档火墙、窑床四部分。

(3)宜兴筱王古窑遗址,是南宋时期的制陶遗址,从陶片堆积考古分析,窑口大,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4)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的一座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

龙窑头北尾南,窑身42对鳞眼洞,西侧设装开窑用的户口5个,龙窑全长43.4米。

中国陶艺简史

中国陶艺简史

课程结业报告中 国 陶 艺 发 展 简 史课题名称:中国陶艺发展简史制作人员:尹凯 制作学号:20091003535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0日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朝代、影响、四大名窑、陶瓷发展、陶瓷艺术。

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A 新石器时代的陶艺一、原始陶艺的起源1、剩余食品的出现和对饮食质量的高;2、原始村落的出现;3、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泥土和火的认识。

二、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1、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型质;2、质朴单纯;3、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

三、原始彩陶所反映的精神因素风格纤细、婉转而感情丰富新石器时代陶器人面鱼纹盆原因:1、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2、彩陶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3、当时社会的分工所致。

B 秦汉陶俑一、佣的称谓使用木制或陶制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以替代人和实物的殉葬品二、佣的出现原因1、“事死如事生”的殉葬制度;2、由于战乱,社会有效人口迅速降低。

三、秦兵马俑的出现及其特点1、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要;2、巨大广博,细致精细;3,、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4造型有一定类型化。

原因:1、重在表现整体的强大气势,讲求完整,整齐划一,个性服从整体的统一;2.、秦兵马俑更多要表现的是气势磅礴的艺术造型和布局;3、体现的是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强大声威和秦人崇尚高大雄阔之美的一代审美风范。

四、汉佣1、汉佣的形成背景汉代秦而立,立国四百年有余,并承秦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日益巩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显微结构范文

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显微结构范文

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显微结构一、引言宜兴紫砂是宜兴日用陶瓷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它在祖国的陶瓷艺苑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起源,近年考古工作表明,已可追溯到北宋中叶。

[1]宜兴是个具有五千余年生产历史的重要陶瓷产区[2]。

到了宋代,那里的陶瓷工人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当地蕴藏着丰富的原料(甲泥),山区有充裕的燃料,加之社会上盛行斗茶风尚,促使日用陶瓷中的无釉陶器向紫砂陶发展,至明清时期工艺日臻完美,名匠辈出,独树一帜而驰誉中外。

宜兴紫砂陶使用一种紫砂泥,辅以洗炼别致的造型,精湛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技艺,烧成后的茶具具有保持茶的色、香、味,不易变质发馊,耐冷热急变性好;花盆栽花不易烂根,有利植物生长等特点。

因此,陶器具有高度价值和实用价值。

为了验证紫砂陶的实用功能,探索其科学原理,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宜兴紫砂工艺厂等单位,对宜兴陶土原料,紫砂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3][4][5]多年来,笔者也对紫砂陶进行了研究实验工作。

本文试应用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对宜兴紫砂的生产工艺、显微结构以及实用功能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但要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紫砂陶进行全面的科学总结,非笔者力所能及。

本文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获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紫砂陶这项传统技艺,更加发扬光大。

二、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一)原料特牲和制备工艺宜兴的陶土,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

丁山、张渚、湖(本字无法显示“氵+父”)、渚东为主要产地。

上述地区古生代地层颇为发育,陶土即赋存于志留世、泥盆世、早石炭世等地层中[7]。

陶土的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生沉积作用成矿。

宜兴陶土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白泥主要含矿层为晚志留世茅山群(S3)、晚泥盆世五通群下段(D)和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及石炭系下统高丽山组(C)。

坭兴陶简史

坭兴陶简史

文坭兴历史● 李世川文物发掘和考古研究表明,远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钦州就已经有陶器。

在钦州发掘的那丽独料,东场上羊角,犀牛脚芭蕉墩、黄金墩,大番坡妮义嘴等多处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经磨制的石刀、石铲、石锄、石斧等石器及陶片,尤以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具代表性。

1976年和1978年,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和钦州县文化馆先后对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形成一篇题为《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工作简报,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有关情况: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钦州县那丽公社独料村西侧的禾塘岭上……1964年独北生产队在该岭扩建晒谷坪时,将遗址高出部分挖掘深30—50厘米填入低处,发现许多陶片、石器及火烧过的榄核、木炭渣……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探讨广西新石器时代各类遗址之间的关系,我区文物队和钦州县文化馆于1978年4月组织发掘组……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各洞内均填满黑褐色土,出有碎陶片、小石片及木炭之类……有的坑口布满红烧土粒,坑内亦有成堆的红烧土块。

坑内填满深褐色灰土、红烧土,多夹有木炭粒、炭化果核和少量陶片、石器等遗物。

其中,有的灰坑可能是当时的烧火坑……陶片出土甚多,采集二千余片,但无一复原者……其中粗砂红陶占半数,余为褐灰陶和黑陶……有少量陶片火候较高,厚薄较均匀,内壁光滑,可能经慢轮整修加工……少量黑陶夹细砂,质地坚硬,火候高,表面打磨,胎厚仅0.3厘米。

纹饰多数为绳纹、篮纹、曲折纹和部分交错绳纹组成的网纹,在篮纹和绳纹内常常夹有指甲纹,有少量划纹和拍印纹。

未发现完整的陶器,从出土的陶器口沿和底部的碎片看,有直口和微敛口的圜底釜和罐一类的器物,部分口沿有指甲捏制的痕文坭兴历史迹,颈部有穿孔。

没有发现足或器把之类的器物,这些或许是这一文化遗存的特征。

当时制陶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陶祖”的发现,则说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当时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陶器普遍为夹砂粗红陶,少量夹砂粗灰黑陶,这些共同的特点,说明独料遗址原始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诸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独料遗址文化堆积层中石器与陶片共存,这种情况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比较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979年3月对遗址出土的木炭进行了碳十四测定,其结果为距今4145±120年,树轮校正值为距今4585±160年……因此,我们推断独料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公司 编者按:日前,从宜兴市档案局获得一九七八年版《宜兴陶瓷简史》,觉得甚有价值,故我们分期刊出,供大家参考。

前 言 为了认真总结宜兴陶瓷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古代制陶技术的优秀传统,为高速度发展我国现代陶瓷工业服务。我们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关于组织编写《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的意见,经江苏省轻工业局同志,决定编写《宜兴陶瓷简史》这本书。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开始的。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以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突击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在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工人、教师、干部三结合写书的方向。编写小组深入厂、矿、街边、农村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并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指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古代窑址的普查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性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编写任务。 本书编写小组的成员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扬辰亚老师,宜兴陶瓷公司蒋蕃、刘勉之、李壮大、吴永某、陈知冰等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六十多名师生开门办学期间写成第一稿的基础上,由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三位同志执笔,反复修改而成。最后,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同志校阅。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扬州、镇江等地文博部门的大力协助,为本书提供了有关宜兴陶瓷史料。科学测定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的大力协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政治水平还不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文物的科学检验很不全面,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热忱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一九七八年三月 第一章 宜兴陶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宜兴的历史地理概况及陶瓷的起源 一 宜兴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它位于江苏南部,东濒波光滟滟的太湖与苏州相望;南与浙、皖两省交界,地势险要;西邻溧阳,北临武进、金坛两县。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堪称美庶江南的鱼米之乡。 “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平原,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属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在河湖两岸冲积平原上,“既可发展农业,还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则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更为发展制陶业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宜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已经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宜兴古属扬州。最早的名字叫荆溪,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荆溪,因境内有苍山清溪而得名。周初属于吴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荆溪又改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大败越兵,越国臣服于楚,荆溪也就成为楚地。秦统一中国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和吴郡。西汉初年,由于荆令尹关常随刘邦平叛有功,被封为“阳羡候”,故宜兴又有“阳羡”之称。三国时代,孙吴在江东建立了政权,阳羡属吴。早在秦汉时即有故城,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改筑城垣,晋永兴(公元304~306年)时,又移置今南门外。西晋末年改为义兴郡,封给当时江南大族周玘(音纪,前将军周处的儿子),以奖励他维护西晋腐朽王朝的“功绩”。六朝时期,义兴先后属扬州和南徐州。隋唐以后,则统属于常州府(路)。唐高祖武德二年至七年,曾别名“鹅州”。到了宋代,因宋太宗赵匡义,为避讳起见,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为宜兴。清雍正三年,曾将宜兴分为荆溪、宜兴二县。辛亥革命以后,又合并为宜兴县(引自《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沿革”)。 县境西南重岭叠障,东部和北部地势平坦;中部低洼,东北两部河流交错,而汇集于太湖。全县丘陵面积约六百余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山势一般海拔二、三百公尺,高峰在五百公尺以上。高山多为石英岩构成,低丘则多为石灰岩层。因此,有些山中极易形成岩溶洞。所以,宜兴的善卷、张公两洞,以其洞景奇绝而著称江南。横亘在县境西南部的铜官山、章山、国山等山脉,是天目山的支脉。铜官山一名“君山”,其中以香炉峰(又名鹅头峰)为主峰,海拔五百二十七公尺,其间盛产白泥、甲泥等多种陶土原料。龙池山脉北与铜官山相接,东迄兰山(太湖滨),其间多产白泥。太华山海拔五百零五公尺,东起太湖、南至庙基山。以上为宜兴县境内的三条主要山脉。此外,还有鼎山、蜀山,在县城东南约十余公里。蜀山,古称“独山”,北宋时苏轼(东坡)曾寓居独山,因其一峰屹立,水环其麓“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为“蜀山”。鼎蜀镇,因主要包括鼎山、蜀山还有汤渡等地而得名。黄龙山,紧靠鼎山北侧,蕴藏丰富的陶土资源。青龙山,在鼎山西北端,与黄龙山相毗连,盛产石灰石,是陶瓷、水泥及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南山,位于鼎蜀镇以南,相距仅三公里,海拔一百八十余公尺。均山(一名“军山”),在南山西侧,海拔近九十公尺。石灰山在鼎山以西约三公里。还有西洋渚,位于张渚镇以西,源出于太华山脉,距县城西南约四十余公里。 宜兴的水运交通亦极方便,东境百里有七十四溪之水,汇汇流太湖而入江海。西溪一名西■(■即湖泊),在县西关外,凡广德、溧阳、金坛及本县西南诸山之水,总汇于此,流贯城中入东溪(一名“东■”)而汇入太湖。境内河渠近百条,其中与陶瓷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有荆溪、武宜运河、蠡河等三条干线。荆溪河西由溧阳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宜兴全境,并与由南而北的大小河流交纵,上通芜湖,东流太湖。蠡河是沟通鼎蜀镇南北水运的一条大河。它与东西流向的荆溪河交叉,北通运河和长江。因此,鼎蜀镇的陶瓷器多由蠡河运出,可达许多省市和广大农村,尽管解放以来修筑了许多条公路,可是陶瓷产品的输出,还是多靠水上交通。

二 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 宜兴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经有关地质部门的多次普查勘探,现已基本上摸清了宜兴地区陶土资源的分布的状况。宜兴地区陶土蕴藏量极为丰富,仅在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即达“千亿吨以上”,这是宜兴陶业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还发现了藏量较大、质量较好的茗岭瓷土矿,“为今后发展细瓷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主要的陶土资源有以下几种: 一、白泥:产于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带,其蕴藏量约在二百多万吨,颜色有灰白、桃红、象牙色等数种,泥呈多层状及块状。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群下部。主要矿物为水云母、绢云母及石英碎屑等,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力,烧成范围较宽。是制作砂锅等白货产品的主要原料。 二、嫩泥:也称黄泥,产于川埠西山、红庙、赵庄等地。蕴藏量较为丰富,具有极佳的可塑性,《阳羡名陶录》里说,它可掺和一切色土,是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在明代,蜀山陶近也有产“黄黑两土”的记述。地质构造为二迭纪龙潭组上段及下段,为含铝土质粉砂岩、泥岩。 三、甲泥:主要产于黄龙山、张渚、杨店、林场、均山、东山、黄泥场、涧众、涧坞一带,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长兴县父子岭、董塘一带,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东山甲泥之别。所谓甲泥,即夹于地层之下,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坚硬的块状,好象“铁甲”而得名。甲泥种类很多,有粗细软硬的分别,因甲泥有不变形而赋于坯体强度的特点,明代就用它混和白泥、嫩泥制成大器。其中紫泥、青泥及东山紫泥是紫砂工艺品、宜均陶、花盆、火■、瓶鼎等的主要原料。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通群上部之地层,主要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含少量高岭石、铁质、石英及云母碎屑。 四、紫砂泥:驰名中外的紫砂器,其泥料唯宜兴所产独佳。紫砂泥深埋于岩石层下,紧夹在甲泥之中,因此,紫砂泥又有“岩中岩”和“泥中泥”之称。 五、天青泥:产于黄龙山,矿藏中又有一种梨皮泥,烧后呈冻梨色;一种淡红色泥,烧后呈松花色;一种浅黄泥,烧后呈碧绿色;一种叫密口泥,烧后呈赭色。该泥坚致而耐火,是烧制高级紫砂器的重要原料。 六、绿泥:一名团山泥,产于黄龙山,又叫本山绿泥。矿土呈鸭蛋青色,表面光润如脂。该泥夹于紫砂泥和甲泥之间,又叫夹脂,烧后呈米黄色。 七、红泥:矿土呈橙黄色,埋于嫩泥矿之底层,亦称“石黄泥”。产于川埠公社的西山和赵庄山,古称“未触风日的石骨”,因其含铁量之多寡不等,烧后变“■砂色”、“■砂紫”和“海棠红”等色。 宜兴的山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原料,而且还有茂密的松、竹和茅草,烧料资源亦极丰富。因此,从古代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宜兴陶瓷的主要燃料多采用县境所产的山柴山草。

三 宜兴陶器的起源 陶器的创造和诞生,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中所取得的一项光辉成果。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用于这个目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72年版第23页) 制陶业又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业生产活动。陶器的使用使人类得以便于熟食谷物,增进人类生理机能,并可汲水,储存水、食物、农产品以及种子等等。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因此,可以说,是原始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创造。 近年来,在宜兴境内已多处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一般都在近水的台地上。从古代人类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石器和陶片堆积来看,说明居住在这些台地上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先民们,已广泛用石■、石斧、石凿、石刀等简陋的石器工具从事着农业生产,同时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的和细泥质的制陶技术。包括各种炊煮器和盛贮食、谷物和汲水、盛水的容器。陶器已成为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活用具了。 宜兴归径公社夏姜大队的骆驼墩,是大汉岭下一个俨如复盘形的大台地。在台地的斜坡上散布着不少夹沙红陶残器。出土的大量陶片,主要有泥质红陶缸、夹砂红陶鼎,有鋬釜和牛鼻式耳■、陶豆、陶钵等器,遗址西面约二百米处的唐南村附近也有与之完全相同的陶器碎片发现。在古代,这里与骆驼墩当同属一处遗址。因其主要特点均与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相一致。距今约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宜兴陶瓷业的起源不晚于五千年前。” 据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所采集(粗砂红陶鼎足)的理化测定数据:氧化铝含量较低,为14.92%,氧化铁含量较高,为6.56%;氧化钾、钠合计2.64%,坯体的吸水率为15.91%;气孔率为29.61%。由此推测,当时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原料多采自地表的红假土之类易熔粘土,经淘去杂质,或掺和适量沙粒,调练后,用手捏制成型。所以吸水率和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在摄氏1000度以下,当时的窑炉至今已难以发现。但据我国西安半坡、华泉县护村等地的炉窑。“构造一般都很简单,在地面上挖了个坑作火膛,上面设置直径约一米左右的窑■,周围用草拌泥筑成园顶窑室。”此种窑炉,由于封闭不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在燃烧过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 当时器物的纹饰较简单,常见的有绳纹或手捺的凹纹,少数陶坯表面有红色的陶衣。 较骆驼墩稍晚的是洑东公社的涧众文化遗址。遗址已被破坏,仅余200-300平方米,台地上暴露许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碎片。石器有石斧、石■和石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