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信仰

让法治信仰成为中国梦的“护航员”

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同时也迎来了第二个“宪法宣传周”。从12月1日至7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全国部署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推动宪法走进人民群众、走进社会生活,用宪法凝聚社会广泛共识,让宪法精神植根于人民心中,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它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内心。我国现行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只要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刻昭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大张旗鼓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普及和弘扬宪法精神,使宪法从文本走进现实,融入社会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增强人们对宪法的理解、感知与认同,强化和提升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共筑全民的宪法信仰,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弘扬宪法精神,就是要让观念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动力。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从深入开展宪法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从第一个“宪法宣传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让宪法不再遥远,让更多的人能亲近宪法、感触宪法的关怀和温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塑造坚定的宪法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形成全社会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弘扬宪法的氛围,让宪法精神植根心底,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化作每个公民尊法守法的自觉行动,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护航员”。

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爱国信仰永不

熄灭

今天是第六个“烈士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国有脊梁,才能屹立不倒。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庆前一天纪念烈士,意义不言而喻。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80万人左右。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十天之后,开国大典,举国欢腾。当浸透了鲜血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中国大地上时,我们应当知道,没有烈士们的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便没有我们今日的胜利与幸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共和国的诞生、成长、壮大而洒下热血的英雄。李大钊就义前,敌人为摧毁他的意志,竟让他上了三次绞刑架,可他始终信念不改。赵一曼在敌人惨绝人寰的酷刑折磨下,临敌大节不辱,留下了“我的主义,我的

信念,绝不更改”的永生绝唱。关在牢房里的许晓轩,敌人说只需要签下“自新手续”声明脱离共产党就可以出狱,但是他用铅笔在包香烟的薄纸上写下了“宁关不屈”四个字。无数烈士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勇于拼搏、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的精神丰碑。

这几天,全国各地很多群众都已自发来到当地的纪念馆、纪念碑前,为英烈默哀献花。今天,战壕上拔起了高楼大厦,鲜血浸染的土地早已遍是鲜花。曾有一名抗战老兵这样说道:“我们不怕死亡,就怕被遗忘。”刀光剑影、鼓角铮鸣虽远去,这些有名或无名的烈士却不能被遗忘。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发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仍然需要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奔跑、不懈奋斗。

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接续奋斗他们未竟的事业。时下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人民的生活逐步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和幸福生活,是挥洒汗水、忘我拼搏的人们留下的光辉足迹。如果烈士们在天有灵,看到如今的中国“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必会心怀快慰,安然长眠。

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和祭奠,都是一次铭史、明志的拷问和宣誓。也许再难遇到千钧一发、生死抉择的关头,但我们依然需要弘扬英雄精神、砥砺爱国信仰。江河歌唱,遍地流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九州方圆,普天同庆,复兴伟业如日中天。

筑牢信仰之基方能不辱使命

“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关于“初心与坚定信仰”、“使命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再次为全党敲响警钟,指明了方向。

时间回溯到2012年。彼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借此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警示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武装。与此同时,正是在“坚定信仰,勇于自我革命”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才会有带领团结各族人民,从南湖嘉兴一叶扁舟上开始,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再到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能量和英勇气魄。

镜头推进到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道“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生动诠释了理想信念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之“钥”,回答了在新时代共产党人为何仍要将信仰摆在高于一切位置的关键问题。

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始终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贞的人民立场,始终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才会在党的十大八以来,做出雷厉风行反“四风”、重拳出击反腐败、正风肃纪划底线等一系列“大动作”,才能使得党内腐败的毒瘤逐渐割除,党的肌体越来越健康,人民群众对我党的满意度,以及群众自身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始终将筑牢信仰之基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才会使得从严治党从治标逐步转向治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相继出台,使9000多万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成为常态;而制度治党的同时,思想建党也在“加码”进行。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三严三实”,从“两学一做”到如今正在进行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目标,党

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实践证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理想信念的根基就要打实到什么阶段,这是我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保持旺盛生命力所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思想认识到位,不断深化对主题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化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深化对党面临的风险考验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再次向全党发出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性纯洁的号角。全党同志应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心间,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自我革命进行下去,保持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坚定信仰之基,厚培清廉本色,方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辱历史使命,汇聚推动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合力。

别让红领巾“秀”成“信仰事件”

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感。仪式感以庄重的方式将人们置于信仰的“座架”上,规定着人以什么方式仰望星空,净化自己的灵魂,聚集追求理想的能量。仪式感无处不在,从小孩子过生日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到加入少先队后佩戴红领巾,这样的仪式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获得的情感将激励着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当代社会,仪式感正处于商业宣传的包围之中,稍不留神仪式感就掉进了商业陷阱,尴尬不已。个别商家将庄重的仪式感当作商机,不时以“公益”的名义破坏着特定的仪式感,甚至连少年儿童也不放过。

2018年7月,臻海实业有限公司邀请苍井空担任“助学使者”,安排云南小学给她戴上红领巾;2018年9月,菏泽万达向300名小学生发放印有“菏泽万达广场11月16日盛大开业”字样的红领巾。事后,虽然涉事企业遭到重罚,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焦点访谈》12月7日报道)

红领巾是我国少年儿童信仰文化的特有标识,容不得任何形式的商业秀。商业的逻辑是逐利,即便是打着“公益基金”的商业捐赠活动,依然无法彻底剥离其功利色彩。商业捐赠合法,前提是要有所禁忌。没有必要的禁忌,偏离了伦理轨道的卷子也就沦为赤裸裸的“商业秀”。前面提及的两起红领巾事件,就将红领巾“秀”成了恶性的“信仰事件”。

信仰有禁忌,她从未给铜臭留下“溜达的空间”。当前,排他的信仰文化也在经受着形形色色的商业利诱考验。实体经济下行,一些企业面临着经营压力是不争的事实。转变经营观念,企业才能走出困境。转变观念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以障眼法渗透到信仰文化的领地,不论商业宣传的手段再高明,早晚也有露出原形的时候,何况是拙劣的露骨宣传呢。市场管理部分对亵渎红领巾的企业实施

重罚,是对商业活动向信仰领地渗透说不,旨在释放勿再制造“信仰事件”的强烈信号。

2018年,围绕红领巾的商业宣传两度酿成“信仰事件”,暴露了涉事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式感迟钝症”。红领巾不是普通的红布条,而是少年儿童的信仰载体。红领巾有自己的色彩,这样的专属色彩让她和金钱划清了界限。信仰载体也是信仰领地,任何人不得亵渎才给少年儿童佩戴红领巾以真正的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不仅仅是瞬间的感受,还将注入他们的精神记忆库,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领巾引发的“信仰事件”暴露的又一个问题是,个别中小学校至今可能还没搞清楚信仰为何物,他们的领导层患上了“唐僧色盲症”,错把商业宣传的“糖衣炮弹”当成了大公无私的“慈善斋饭”,在分不清是“毒药”还是“滋补品”时就狼吞虎咽,吃相难看才上演了苍井空给小学生戴红领巾以及红领巾上印广告的荒诞剧。

红领巾被“秀”成“信仰事件”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管理和市场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造成了行政管理的灰色地带,为商业活动侵蚀校园提供了便利。假设没有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红领巾可能就不再是优秀少年儿童的专利,而变成了一种普通的配饰物品,甚至罪犯都可以戴着逛大街;假设没有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红领巾就不再是专属的信仰载体,很快会沦落成普通的红色布条,变成商业横幅的“新载体”。如果市场管理部门早点进行治理,想比就菏泽万达再度

炒作红领巾的机会了。管理的步子慢半拍,“信仰事件”的步子反而快了半拍。

红领巾是价值引领的特殊标识,维护这个标识的纯洁性离不开必要的禁忌。只有学校和管理部门合力筑好信仰的“篱笆”,红领巾才能永远飘扬在少年儿童的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