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治法比较综述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是指月经周期中出现的腹痛现象,常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腰酸等。
原发性痛经指无器质性疾病存在的痛经,通常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中医学中对原发性痛经的一种归纳。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常由于体内寒气聚集、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进而导致痛经的发生。
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通过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消除寒凝和血瘀。
脐针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脐部插入特定的针具,刺激脐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
脐部是人体的重要 acupuncture point 中的一个部位,通过脐针的刺激,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加快、免疫功能增强等。
混元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物质,将热量、气体或药物导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达到治疗作用。
燃烧艾叶会产生一些有益的物质,如挥发油、温热的效应,能通过经络传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通过脐针和混元灸的联合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研究发现,脐针可以通过刺激脐部的穴位,调节内脏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经络的瘀滞,减轻痛经症状。
混元灸的热疗效应可以温养子宫,活血化瘀,加速寒气的消散,从而缓解痛经和其他不适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以显著缓解痛经的程度和疼痛的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痛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不良反应较少。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还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访观察。
治疗过程需要专业医生的操作,且对患者的耐受性有一定要求。
脐针和混元灸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来探索。
脐针配合混元灸对于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种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中医在痛经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而少腹逐瘀汤作为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剂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痛经症状(如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中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的变化。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在经期前后的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中医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整体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
3. 实验室指标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也有所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
此外,该方剂还能够调节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仅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

浅谈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治疗摘要:寒凝血瘀型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高发病率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特点。
因寒凝血瘀型痛经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引起了中医学界的特别重视。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围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这一课题,以治疗安全与远期效果稳定为基础,注重以寒凝血瘀型痛经为例,从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等方面展开对此病的探讨,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全面的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目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因病人体质与兼证的不同,在治疗上主要以温经祛瘀为主,配以对兼证的对症治疗。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医治疗;温经祛瘀[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6-ZYM 引言痛经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发,以下腹部疼痛,甚则痛至晕厥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病症。
中医辨证施治,以治其本,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治疗、敷贴、推拿等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避免了长期吃药打针的痛苦。
同时,因为中医治疗方法减轻了胃肠吸收与肝肾代谢的负担,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对其他器官的保护性显著增强,所以中医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在中医看来,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是因为“寒”邪作祟。
张景岳注释内经曰:“凡诊病之道,必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阴期虚实,显然自明。
”辨虚实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为先天之本,而阳气的根本也为肾阳。
虚寒证的主要病因是患者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患者阴寒内盛,阳气温煦功能失职,血遇寒则凝,而致血液凝滞。
临床表现以面色晄白、畏寒喜暖、腰膝冷痛、经色黯淡夹杂血块、舌淡、脉沉,行经时腹痛喜按为主。
实寒证的本质为寒邪侵袭冲、任二脉,寒邪搏结气血,不通致痛。
临床表现以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小腹冷痛拒按、经量少色黯有块、舌淡、脉迟为主。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机理,并探讨其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寒凝和血瘀引起的。
针灸、草药治疗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其中少腹逐瘀汤和四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凝和血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50名确诊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案,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和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
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30名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5名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剩余15名患者疗效不显著。
治疗组的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少腹逐瘀汤中的生姜、红花、当归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血瘀现象;温针灸能够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减轻寒凝现象;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五、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该治疗方案可能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方式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没有对照组,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来验证。
六、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治疗机制,并探索其他可能的治疗方法,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结语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且对血液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即月经周期中经前或经期出现的腹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原发性痛经是指无明显妇科病变的痛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原发性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特点为寒邪内凝、气滞血瘀所致。
传统中医药认为,月经过程中遇寒冷或饮食不节,可导致子宫寒邪内凝。
这些寒邪内凝会引起经络阻滞,气机郁滞,最终导致瘀血生发。
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祛寒去凝,活血化瘀。
脐针是一种通过针刺脐部,刺激腹部经络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混元灸是一种通过燃烧灸药,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的疗法。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脐针配合混元灸可以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症状。
这些研究通常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或假治疗。
疗程一般为3个月,每个月治疗10次。
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可以显著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腹痛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经期疼痛时间缩短。
治疗组的月经量也有所增加,经期血块减少,经血颜色变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的影响。
疼痛的减轻使得病人的情绪得到缓解,同时由于经期痛苦的减少,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祛寒去凝,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显著缓解腹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邱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 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艾附暖宫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汤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DOI:10.14163/ki.11-5547/r.2019.06.072痛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较难治愈。
痛经的产生主要与患者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血管加压素、精神等因素有关,此病能够导致患者在月经前后和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使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并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1]。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可分为虚实两类,主要是由于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所导致,其中寒湿凝滞血瘀型痛经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在对其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
本文主要研究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66例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43±1.95)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97±0.95)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20.37±1.92)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36±0.98)年。
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引言: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女性在月经期经历的疼痛感。
其中,寒凝血瘀型是原发性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
传统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调经止痛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通过临床研究,收集患者并按照各自的疼痛指数进行分组。
研究组共有100例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范围在18岁至35岁之间。
同时设立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调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症状明显改善。
既往的月经周期和出血量也得到纠正。
对照组只有78%的有效率,改善效果不如治疗组显著。
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6个月。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仅有2%的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对照组则出现了5%的不良反应。
讨论:调经止痛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方中的草药成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相关。
调经止痛方在改善经期疼痛、调节月经周期和改善出血量方面的优势明显。
此外,其不良反应较低,适用于长期使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留鲜率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西医药治疗,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风险。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调经止痛方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并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综上所述,调经止痛方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纠正月经周期和出血量异常,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风险。
相比于传统的西医药治疗,调经止痛方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治疗时间更短,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留鲜率的影响更积极。
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中药

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的中药
中医学认为,寒凝气滞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因,如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等。
因此,治疗寒凝气滞血瘀是非常重要的,中药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方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药对寒凝气滞血瘀症的治疗。
首先是治疗寒凝症,其中常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等。
其中,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补血缓经等作用,可用于痛经、闭经等寒凝症。
川芎能活血化瘀、温通经脉,常用于血行不畅、经期不调等症状。
红花是一种非常温热的中药,对于寒凝症状的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
其次是治疗气滞症,常用中药包括香附、良姜、苍术等。
香附能温中通脉、散寒化湿,常用于胃肠功能不佳、气滞症状。
良姜有温阳宣通、理气行滞的作用,常用于脘腹冷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苍术有健脾化湿、行气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脘腹胀满、乳腺增生等症状。
最后是治疗血瘀症,常用中药包括桃仁、红花、丹参等。
桃仁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肝脾气虚、血瘀等症状。
红花上文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丹参能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常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药对于寒凝气滞血瘀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一般需要长
期坚持用药才能见效,需要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治疗方案,此时治疗效果才会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治法比较综述第一临床医学院吴晓雄 2014013084 中西医摘要: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发作时会引起下腹疼痛,严重者可伴有手足厥冷、甚者晕厥、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痛经可分为两类: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占痛经90%以上;在中医看来,痛经有寒热虚实等证型,但以寒凝血瘀型为多见,此症以发作时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血黯有块,舌黯,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
治疗上,有内服,外敷,推拿,针灸等,各种治法杂多,没有形成规范,这些问题有待临床医生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一、各种治法一、1、内服少腹逐瘀汤加减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具体方药为:当归、川穹、川楝子、艾叶、赤芍各10g,失笑散(包煎)20g,没药、延胡索各15g,小茴香、干姜各6g,肉桂(后下)3g恶心呕吐明显加半夏10g,吴茱萸3g;手足不温去肉桂加桂枝10g;血块较多者加三棱、莪术各10g,头晕加钩藤、天麻各10g。
服法:经期前4天开始服,口服,日1剂2次,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自拟附没痛经方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具体方药为:制附子(先煎)6g,延胡索、当归各12g,没药、莪术各9克,失笑散18g、肉桂(后下)5g。
服法:口服,日1剂2次。
经期前3天开始服,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5例,其中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琥珀散加减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具体方药为:熟地黄、延胡索、当归、赤芍药各15g,三棱、莪术、刘寄奴、牡丹皮、乌药各10g,肉桂5g。
寒邪较重加小茴香等;有血块者加桃仁等;乳房胀痛者加香附等;恶心呕吐者加砂仁等;腰部酸痛者加杜仲等。
服法:经行前5天开始服药,日1剂2次,连服10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宁心缓痛汤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宁心缓痛,活血化瘀散寒。
具体方药为:合欢皮12g、茯苓、夏枯草各15g、桂枝、当归、白芍、葛根、钩藤各、川牛膝9g,柴胡、远志、红花各6g。
痛甚者加蒲黄、五灵脂;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补骨脂、砂仁。
服法:日一剂三服,月经前一周开始服药,连服两周,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42例,其中痊愈 14 例,显效 20例,有效 6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2%温经汤加减5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具体方药为:吴茱萸、麦冬(去心)各9g,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半夏各6g。
腹冷痛明显,喜温喜按者,加艾叶、小茵香各6g,香附10g;口干者,加玄参12g;便溏者,加淮山药、茯苓各10g;月经色暗夹小血块者,加蒲黄、五灵脂各6g;胃脱冷感不适者,加砂仁3g;情绪焦虑者,加郁金、合欢皮各10g,。
服法:日一剂三服,月经前一周开始服药,连续服药一周,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56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3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3%一、2、外敷自拟外敷通经止痛方5处方:肉桂、延胡索、乳香、没药、地鳖虫、乌药各30g。
研成细末,每次取20 g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关元穴,上覆油纸或塑料膜后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10至20分钟,以不痛为度。
每天1次,经前3 天开始治疗,连5 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效果:总为45例,其中痊愈40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9%暖宫止痛贴5药物:丁香、肉桂、当归、红花、吴茱萸、元胡、艾叶、川穹等。
选穴:三阴交、关元、神阙方法:室温下,选择无风处,患者取坐位。
敷贴前先按摩及艾灸相关穴位,按摩以微热为佳,艾灸以不痛不度,建议艾灸时间为5分钟。
最后将穴贴的磁力点对准穴位,轻轻按压穴贴确保固定。
在月事后 7 日给药,日一次,每次6到12 小时,用药至下次月事来潮,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神灸贴5方法:经前3-5天开始使用,使用前先清洁好神阙穴,贴上神灸贴(成都中医药大学炮制教研室),贴前先在贴上滴10滴神灸贴药液,每次8至10小时,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
治疗效果:总为40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50%一、3、针灸推拿推拿5治疗时间及疗程:月经后至下一次月经来潮前隔天推拿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
穴位:关元、气海、八骼十七椎、三阴交、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操作:腹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枕,轻度屈膝关节,脐水平线以下的腹部区域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患者摩动至有温热感,于天枢、气海、关元用一指禅推法施术,每穴约半分钟。
腰背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放松腰背部肌肉,重点施术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骼穴,约5分钟。
施较重的拇指叠指按揉法于十七椎穴,至有得气感约2分钟,之后用小鱼际擦八骼穴和肾俞一命门一线,均以透热为度(介质为凡士林)。
下肢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按揉三阴交、足三里,以得气感为佳,每穴约2分钟。
治疗效果:总为60例,其中痊愈3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温针灸50于经前7 天开始接受针灸治疗,连用7天。
以2寸毫针直刺双侧三阴交,进针1-1.5寸;以2.5寸毫针直刺关元穴,进针1-2;以1.5寸毫针刺中极穴,进针0.5-1寸;以1.5寸毫针直刺双侧水道、归来,进针0.8-1.2寸;皆以泻法得气后留针,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 cm 的艾柱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行针时间:每次约30分钟,取出针前需等艾柱燃尽,并拭去灰尘。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7%点穴按摩法551点穴法:取双侧血海、地机、合谷、太冲、三阴交、肝俞、膈俞、脾俞等穴。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上述穴位,每穴3-5分钟。
于经前5天开始,每日3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按摩法:患者仰卧,缓和轻柔于患者少腹部按顺时针摩腹,并以掌根沿任脉和两侧膀胱经推擦,往复5-7次,以小鱼际搓命门、肾俞,力度以下腹感发热为宜。
于经前5天开始治疗,日3次,每次20分钟,连续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46例,其中痊愈2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8%一、4、复合疗法温经汤配合隔姜灸52温经汤: 吴茱萸45 g、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麦冬各 30 g,半夏 15 g,经前10天开始服用,煎取约500 ml,每天3次。
同时给予隔姜灸: 用鲜生姜片( 直径3 cm、厚0.2-0.3 cm) ,用针扎数孔。
患者取仰卧位,取神阙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合谷穴,每个穴位上先放上姜片后放上3壮小艾炷后点燃,以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于经前3至5天开始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治疗效果:总为62例,其中治愈30 例,显效18 例,有效1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3.5%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53足浴药物组成: 丹参 20 g、吴茱萸、川芎、当归、牡丹皮、香附、芍药、小茴香、元胡各15 g、肉桂10 g、煎煮至300ml后加入适量温水足浴,过足背为度,建议时间为15分钟,于月经前一周开始,一天一次,连用10 天。
同时口服少腹逐瘀粒( 吉林敖东延边公司) ,日三次,次一袋,共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二、结语由上可知(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对少腹的治疗(如推拿,针灸,外敷)的效果是最好的,汤药的效果也相当不错,成药的效果略逊一筹。
而且痛经治疗时连续治疗的时间越长,其治疗效果越明显,对于新病者效果明显于久病者,多数治疗无效者属于病日久者,故痛经应早日治疗。
个人观点来看,寒凝血瘀型痛经虽说治法应是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类的治法,但最主要为通经活血,而且能针对少腹的治疗的最好的。
故自拟外敷通经止痛方要为的疗效是最好的,达到了97.79%接近与100人有98人是有效果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有效率。
而在这些治法中略逊者,如自拟附没痛经方个人认为是药量不够若药量加上去之后的效果想来会更好,之后的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自然是因为成药的效果比不上汤药,与而外敷通经止痛方相比,足浴也比不上针对少腹的治疗,而暖宫止痛贴,个人觉得作为一种外敷的方子,药材中行气活血的能力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力度不够,或许对于其他类型的痛经更加适合。
而其他的像是温针灸,推拿按摩,针灸点穴,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琥珀汤等各种汤药都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有效率很高,各种治法各有优势,复合疗法值得推荐,因此病人的选择也相对较多。
但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的治疗方法不止我罗列的这一小点。
对于适合痛经的汤药还有:桃红四物汤、圣愈汤等。
中成药有: 田七痛经胶囊、痛经胶囊、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胶囊等。
推拿针灸时多取穴于:肾俞、大肠俞、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十七椎、八骼穴等。
所用中药大多以温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养血温经为主,如桃仁、赤芍、川楝、生姜等。
中医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必有一种是适合患者的,由此也能证明中医的广阔前景,但由于病机复杂,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小范围内没有形成规范,若是能得出一些最佳的治疗方案,必定更能造福于患者,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顺利,早日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1]李赛君.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2]于萍, 黎清婵, 谭宝莲. 附没痛经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03, 35(8):27-28.[3]于淼. 琥珀散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4]杨芳. 宁心缓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新疆医科大学, 2010.[5]王书琴. 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6]刘卫平. 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5例疗效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 2004, 13(4):4-5.[7]刘明飞.暖宫止痛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对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4月份[8]林红, 陆华, 李静,等. 神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4):3-5.王强.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9]王强.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0]王慧. 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0例疗效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6):718-718.[11]刘慧青. 点穴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46例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12,47(6):414-414.[12]俞仑青, 沈寅琛, 王冬梅. 温经汤配合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2例临床观察[J]. 广西医学, 2012, 34(7):956-957.[13]曲展, 李红梅. 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86例[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09(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