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城市备用水源体建设方案
刍议湖州城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刍议湖州城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布时间:2021-06-30T11:47:17.45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5期作者:何小波[导读]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何小波湖州湖州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本文以湖州“南太湖市民休闲活动公园”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总体布局、功能划分、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
实践表明,城市公园绿地海绵设施、建设的效益是突出的,比如:公园海绵设施可以降低城市雨洪带来的道路洪涝、广场内涝损失及部分地区的路面积水抢修费用,减少因为路面积水带来的人行、骑行安全隐患;可以收集存储的雨水,回用浇灌公园绿地,减少市政浇灌费用;可以增加雨水净化面积和流程,避免城市水资源污染,节约市政污水处理费用,同时补充城市地下水;可以维护城市水空间的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动植物栖息空间,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构建城市生态平衡;而且维护费用较低,能持续产生可利用水资源,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湖州;因地制宜;海绵城市;公园建设1.引言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和推进城镇化建设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各地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尝试建设地下管廊、提高绿化面积、改造排水管网等多措并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以今年全国各地城市的洪涝灾害情况评估,到处看海的结果固然有超标准洪水难以防御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不断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与错和得与失。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每年都要经历洪涝灾害,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应对城巿洪涝灾害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湖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导则

湖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导则(试行)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6年11月目录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术语与定义.........................................................................- 3 -2.1一般术语与定义 (3)2.2其他术语与定义 (6)第三章基本规定.............................................................................- 8 -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9 -4.1一般规定 (9)4.2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9)4.3面源污染物控制目标 (11)4.4峰值径流控制目标 (11)4.5内涝防治目标 (11)4.6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12)第五章规划领引...........................................................................- 14 -5.1基本要求 (14)5.2总体规划层面 (14)5.3专项规划层面 (15)5.4详细规划层面 (16)第六章设计指引...........................................................................- 17 -6.1技术措施 (17)6.2建筑与小区 (18)6.3城市道路 (28)6.4城市绿地与广场 (32)6.5水系等 (37)第七章建设导引...........................................................................- 41 -7.1基本要求 (41)7.2建筑与小区 (42)7.3城市道路 (42)7.4城市绿地与广场 (43)7.5城市水系 (44)第八章维护管理...........................................................................- 45 -8.1基本要求 (45)8.2维护指引 (46)8.3管理机制 (46)附录A 湖州市多年平均每月降雨量及蒸发量...........................- 50 -附录B 湖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MM)........- 50 -附录C 湖州市主要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植物应用名录...........- 51 -附录D 海绵城市建设参考设施...................................................- 57 -附录E 本导则用词说明................................................................- 68 -附录F 引用及参考文件名录........................................................- 69 -前言为规范湖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8号)、《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2016年10月)等有关文件要求,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导则。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情况介绍

xx应急备用水源情况介绍一、项目概况: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位于萧山城区西南,钱塘江与浦阳江交汇的三江口附近,工程建成后将是萧山城区的主要应急备用水源地。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有湘湖(集水面积4.4km2,水域面积1.1km2);另一部分是本次新增湘湖(集水面积6.3km2,水域面积2.1km2)。
工程建成后,总集雨面积10.7km2,总水域面积3.2km2,正常蓄水位4.5m,应急供水死水位3.0m,总蓄水容积960万m3(其中新增670万m3),正常蓄水容积725万m3(其中新增520万m3),应急备用供水容积430万m3(其中新增290万m3)。
湘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新建区块)建设范围总面积约2.46km2,其中水域面积约为2.1km2,湖中现有的眉山、湘湖路、堤坝以及环湖绿化隔离带、工程管理用房等面积约0.36 km2。
征用土地3006.7亩,其他不需要征用面积(包括国有水面等)约687.6亩。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1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要求尽快组织编制全国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遵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11号)精神,浙江省水利厅以浙水计〔2007〕53号文《关于开展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县、区)开展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为此,浙江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饮用水规划》),对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规划。
《饮用水规划》已于2009年初完成报批稿,目前正待省政府的批复,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复后,将成为指导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饮用水规划》在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本着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进一步查清我省城乡饮用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应急机制。
两湖治理工程建设方案

两湖治理工程建设方案一、总体概况湖泊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泊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有效治理两湖的环境问题,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加强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了两湖治理工程建设方案。
二、两湖现状两湖位于XX省XX市,是该市最大的淡水湖泊,占地面积3200亩,水深约5至10米。
两湖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水源地。
然而,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两湖水质严重恶化,水草凋零,水生动植物减少,湖水变得混浊不清,环境污染严重。
三、工程概况1. 两湖治理工程的总投资约为10亿元,包括两湖水环境治理、湖岸景观改善、水生态恢复等多个方面。
2. 工程分为五个阶段,预计5年完成,分别为规划设计、前期准备、施工建设、设备调试、环境整治等阶段。
3. 工程将由当地环保部门和市政府共同负责,同时也将吸纳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实现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
四、工程方案1. 水环境治理(1)建设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对周边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确保不再向两湖排放。
(2)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严格限制工业废水的排放,确保湖水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3)建设湖水净化设施,包括湖泵、水植被和微生物净化装置,净化湖水,提高水质。
(4)对湖水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清理和处理,彻底清除湖中的有害物质。
2. 湖岸景观改善(1)美化湖岸景观,种植各种水生植物、花草树木,打造优美的湖畔景观。
(2)修建步行道和休闲广场,方便市民游客休闲娱乐,提升湖畔环境品质。
(3)建设湖边小型景点和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
3. 水生态恢复(1)启动湖泊水生态全面修复项目,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恢复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2)建设湖水水生态保护区,划定禁渔区、禁养区,保护湖泊水生态系统。
(3)每年定期进行水生态保护区检测和评估,确保湖泊水质和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02•【字号】浙政办函[2008]29号•【施行日期】2008.06.02•【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政办函〔2008〕29号)杭州、湖州、嘉兴市及所辖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省政府决定,将浙江省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更名为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调整充实组成人员。
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组长陈加元(副省长)副组长厉志海(省发改委主任)徐震(省环保局局长)成员刘亭(省发改委副主任)章晨(省环保局副局长)王东祥(省发改委副巡视员)凌云(省经贸委副主任)邱飞章(省科技厅副厅长)谢双成(省监察厅副厅长)魏跃华(省财政厅副厅长)马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文平(省建设厅副厅长)王洪涛(省交通厅副厅长)章国方(省水利厅副厅长)朱志泉(省农业厅副厅长)陈国富(省林业厅副厅长)叶真(省卫生厅副厅长)徐志祥(省工商局副局长)俞永跃(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红炜(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兵(省法制办副主任)龚源昌(省物价局副局长)薛根元(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新强(省信访局副巡视员)干飞(省新闻办副主任)张建庭(杭州市副市长)方新旗(湖州市副市长)陈越强(嘉兴市副市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刘亭兼任办公室主任,章晨、王东祥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附件: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职责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六月二日附件: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职责一、领导小组总体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加强我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最美湖泊建设方案

最美湖泊建设方案引言湖泊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湖泊建设成为提供优美环境和丰富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关于最美湖泊建设的方案和步骤,包括湖泊保护、景观设计、水质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湖泊保护湖泊的保护是最美湖泊建设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湖泊保护的措施:1.水源保护:要保护湖泊所依赖的地下水和降雨水源。
可以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限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强生态修复等方式保护湖泊的水源。
2.湿地保护:湿地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净化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湖泊的湿地,可以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修复和植被恢复等。
景观设计湖泊是一种自然景观,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加湖泊的美感和吸引力。
以下是一些景观设计的建议:1.植被配置:选择适宜的湖泊植被,如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湖岸带植物等。
植被可以净化水质、吸收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地和遮荫。
2.景观石:在湖泊周围设置景观石,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艺术性。
景观石可以采用自然石材或人工仿真石材,根据湖泊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款式和颜色。
3.步道设置:在湖泊周围设置步道,供人们散步和欣赏湖泊风景。
步道可以采用木质桥梁或石质路面,根据湖泊的形状和地形进行合理布局。
水质治理湖泊的水质是最美湖泊建设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水质治理的方法:1.生态修复:通过引入人工湖泊植被和湖泊生物,增加湖泊的自净能力。
生态修复可以改善湖泊的水质,减少水藻和蓝藻的繁殖。
2.污水处理:对于周围居民和工业企业的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以防止污染湖泊。
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物理处理技术等方法。
3.水生态系统管理:建立湖泊水生态系统管理机构,负责监测水质,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
通过水生态系统管理,确保湖泊的水质持续改善。
技术支持湖泊建设方案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
以下是一些技术支持的方式:1.水质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监测仪器对湖泊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
湖州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指导书

湖州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指导书摘要:一、引言二、湖州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背景三、创建标准与要求四、创建流程与步骤五、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六、创建后的管理与维护七、总结与展望正文:湖州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指导书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的创建过程,提高工程质量、安全与环保水平,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引言随着湖州市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提升湖州市水利工程形象,市水利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活动。
二、湖州市水利工程市标化工地创建背景近年来,湖州市水利工程在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全面提升湖州市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市水利局决定开展市标化工地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与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创建标准与要求1.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及地方标准。
2.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3.环境保护:落实环保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创建流程与步骤1.申报:符合创建条件的水利工程可以向所在地水利局申请参加市标化工地创建活动。
2.评审:市水利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创建名单。
3.培训与指导:市水利局对创建单位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4.验收:创建期满后,市水利局组织专家对创建项目进行验收。
5.表彰与推广:对验收合格的创建项目予以表彰,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五、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单位要成立创建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2.落实各项制度:创建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与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人员培训:创建单位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4.28•【字号】湖政办函〔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吴兴区、南浔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湖州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4月28日湖州中心城市“十个一”基本配置实施方案(2019-2021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一批“四大”建设标志性项目落地以及对现代城市“十个一”规律性基本配置的要求,依据《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行动纲要(2018-2021年)》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省“四大”建设战略落地和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要求,对标现代城市“十个一”规律性基本配置内容,重点解决好城市建设发展“好不好”的问题,按照“一年显初效、两年有亮点、三年出成果”的要求,加快高质量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奋力当好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
二、基本原则(一)“十个一”是有机集合,必须统筹谋划,整体融合。
“十个一”基本配置是彰显城市面貌、体现整体形象的有机集合,体现城市迈向现代化过程的普遍规律性。
要坚持高起点统筹谋划,注重形成集合效应。
(二)“十个一”是个性展示,必须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十个一”基本配置是省里明确的统一要求,湖州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个性化、特色化、魅力化导向,形成湖州独有的地域标识,塑造湖州特色的形象符号。
(三)“十个一”是开放系统,必须与时俱进,深化完善。
现代城市基本配置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开放系统,要重建更要重管,体现可持续可生长性,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和时代发展变迁的双重要求,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源体系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1.1湖州市区
湖州市区现为城乡一体化供水,目前供水水厂有城北水厂、城西水厂、浙青水务和南浔水厂,四座水厂总供水能力为41万t/d,取水水源均为老虎潭水库。
城北水厂基本处于停用状态,后期将作为备用水厂保留;城西水厂除老虎潭水库取水口外,在导流港(环城河)有第二取水口作为备用水源。
老虎潭水库经过水污染防治措施后,才能满足优质供水需求;其水量只能解决湖州市区一部分用水需水,现状不足部分需要跨区域调水。
环城河现状作为主供及备用水源,水量满足需水要求,但水质较差,不满足优质供水需求,需要新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提高城市供水抗风险能力及应急储备能力。
1.2长兴县
长兴现状城区供水主要由第二水厂完成,供水规模为12万t/d,水源地为合溪水库,供水范围除主城区,还有附近李家巷镇、洪桥镇和图影旅游区。
另城区还有第一水厂,供水范围同第二水厂,供水能力为3万t/d,主水源地为合溪水库,备用水源为包漾河。
主水源地的水量满足现状用水需求,但需要做好库区的保护工作,水质才能达到优质供水目标。
包漾河以太湖水倒灌为主,做为备用水源,水量有保证,当合溪水库遭遇水质突发状况时,可启用包漾河备用水源。
包漾河需通过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改善水质,同时做好取水水源地的监管和用水取水设备的日常检查,提高城市应急供水安全保障度。
1.3德清县
德清现状城区供水主要由武康、环中和新乾元水厂供水,总供水能力为20.5万t/d,供水范围为德清县城+东部片区乡镇,水源地为对河口水库。
老乾元水厂为备用水厂,供水能力为4万t/d,水源地为东苕溪。
对河口水库作为主供水源,水量、水质均满足供水需求;东苕溪作为备用水源,其集雨面积大,水质保护难度大,水质难保障,需要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保障供水水质。
1.4安吉县
现状供水水厂有城西、凤凰两座水厂联网供水,水厂总供水能力为10万t/d。
城西水厂供水范围为县城和孝源街道,取水口在赋石水库;凤凰水厂供水对象为县城和天荒坪,水源地为凤凰水库。
两座水库通过水厂实现互为备用,本水源体系其供水水量和应急供水抗风险保证率均满足城市用水需求。
但因为各类点、面污染源的存在,两座水库水质均成富营养化,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综合整治水污染,使其水质达标,才能满足优质供水需求。
2供水水源体系建设方案布局
湖州市近期规划水平年水源体系增加东太湖引水及本地河网引调
水工程,满足主供水源水量需求;同时扩大部分水厂供水能力,一方面与水源地供水能力相协调,另一方满足供水范围内用水需求。
同时通过适当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加强对供水水库的水污染治理。
备用水源基本以本地河网为主,水量满足应急用水需求,但水质较差,需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提高应急供水水质安全保障度。
2.1湖州市区
湖州市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不满足远期规划水平年用水需求,需新建水源地及水厂工程。
目前在建太湖引水及供水水厂工程,本工程完工后,近期供水规模为20万t/d,远期达到40万t/d。
太湖水厂投入运行后,南浔水厂调整为备用水厂保留。
现状城西水厂与浙青水务水源地由现状老虎潭水库调整为老虎潭水库与赋石-老石坎水库引水双水源。
根据上述分析,近、远期以东太湖水厂、浙青水务和城西水厂为主要供水水厂;城北水厂和南浔水厂为备用水厂的供水格局。
水源体系相应调整为近期以老虎潭和太湖取水为主、环城河为备用水源;远期以老虎潭、太湖引水和赋石-老石坎水库引水为主,南浔浔湖水库为备用水源的水源体系。
本供水格局与水源体系,需要做好水源地的保护措施,提高水源地水质保障率,提高优质供水与应急供水能力。
2.2长兴县
长兴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不满足近、远期规划水平年用水需求,规划新建第三水厂,水源地为合溪水库。
近、远期规划水平年,长兴县形成以第二、第三水厂为主供水厂,第一水厂为备用水厂的联网供水格局。
近、远期规划水平年相应水源体系维持现状,规划水平年不再新增水源工程。
但需做好主水源地与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提高供水水源地的水质保障率。
2.3德清县
德清县城现状主城管网供水区的供水格局、水源体系基本满足规划水平年供水水量及应急供水需求,规划水平年均不做任何调整。
水质保障率偏低,需做好水源地的保护措施,改善水质,提高供水水质保障率。
2.4安吉县
安吉县现状水厂供水格局满足用水需求分布,水厂布局不做调整,但规划水平年内,供水水量存在一定缺口,需扩建水厂规模。
经分析论证,拟扩建城西水厂供水规模至10万t/d,取水水源地不变,仍为赋石水库。
根据上述供水格局,水源体系与现状相同,仍为赋石、凤凰两座水库互为备用。
水量、水质及应急供水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3主要建设任务
3.1水源地工程
3.1.1近期规划工程
安吉赋石水库加固工程,赋石水库为安吉县城主供水源,工程的实施,可提高其安全供水能力;远期作为安吉与湖州市区主供水源,可提高两地的优质供水能力。
3.1.2远期规划工程
远期规划新建南浔浔湖水库,本水库年供水能力可达2500万m3,作为湖州市区的战略应急备用水源,可提高湖州市区的应急供水抗风险能力。
3.2引调水工程
(1)远期规划引调水工程为湖州市区太湖取水工程,取水口规划深入太湖内2~4km,引水规模为20万m3/d,年供水能力为12000万m3。
(2)赋石、老石坎水库引水至湖州市区工程,本工程作为湖州市区远期规划水平年主水源,引水规模为55万m3/d,年供水能力为16060万m3。
3.2.1县级以上城市水源体系汇总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