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迁居西内考析

唐玄宗迁居西内考析
唐玄宗迁居西内考析

唐玄宗迁居西内考析

陈磊

关于唐肃宗时期太上皇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一事,相关史书的记载多有矛盾和疏忽之处,在《旧唐书》卷10《肃宗纪》中是这样记载的:上元元年(760)七月,

“丁未(19日),上皇自兴庆宫移居西内。丙辰(28日),开府高力士配流巫州;

内侍王承恩流播州,魏悦流溱州;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致仕。”

同书《李辅国传》则写明:

“(李辅国)矫诏移上皇居西内,送持盈于玉真观,高力士等皆坐流窜。”①

关于这件事的起因,需要先看一下玄宗和肃宗在安史乱后的关系。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十五载(756)六月,马嵬事变之后,玄宗继续入蜀,太子李亨北上。七月,李亨在灵武即位。至德二载(757年),朝廷收复长安和洛阳。十二月,肃宗迎太上皇玄宗归长安。其时肃宗住在大明宫,玄宗则住在南内兴庆宫。

在玄宗回长安以前,虽然肃宗已经成为皇帝,但时为太上皇的玄宗仍然任命诸王分兵,派出宰相到肃宗身边,学界共识认为当时上皇仍然拥有相当权力以牵制肃宗。②回到长安以后,玄宗已退居兴庆宫,到第二年(758)5月,由玄宗任命的宰相已全部罢知政事。皇帝权力基本集中在肃宗手里。最初玄宗和肃宗之间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看来还不错,“时太上皇居兴庆宫,帝自复道来起居,太上皇亦间至大明宫,或相逢道中。”③公元757年12月玄宗回到长安,到760年7月被逼迁至西内,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玄宗父子关系恶化,相关史书的记载略有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值得注意。按照《旧唐书》卷184《宦官·李辅国传》的说法:

“上皇时召伶官奏乐,持盈公主往来宫中,辅国常阴候其隙而间之。上元元年,上皇尝登长庆楼,与公主语。剑南奏事官过朝谒,上皇令公主及如仙媛作主人。辅国起微贱,贵达日近,不为上皇左右所礼,虑恩顾或衰,乃潜画奇谋以自固。因持盈待客,乃奏云:“南内有异谋。””

事情的起因是李辅国受到上皇侍从的怠慢,心存怨恨,同时又想立功固宠。而他抓住的把柄则是上元元年(760)玄宗吩咐妹妹玉真公主和如仙媛款待入京谒见的剑南奏事官。所谓“南内有异谋”,自然是指上皇结交外官。而《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李辅国传》中除了与旧传相同的内容,还有:

“初,太上皇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因裴回观览,或父老过之,皆拜舞乃去。……

又召郭英乂、王铣等饮,赉予颇厚。”

新传的说法和《通鉴》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记载更为简明:

“上皇多御长庆楼,父老过者往往瞻拜,呼万岁,上皇常于楼下置酒食赐之;又尝召将军郭英乂等上楼赐宴。有剑南奏事官过楼下拜舞,上皇命玉真公主、如仙媛为之作主人。④

剑南奏事官一事,三书的记载完全一致,而长安父老瞻拜上皇和上皇赐宴郭英乂两条,新传

①《旧唐书》卷184《宦官李辅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0页。

②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360页。任士英:《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③《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李辅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80页。《旧唐书》卷184《宦官·李辅国传》大致相同。

④《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上元元年六月甲申,第7093页。

和《通鉴》应当别有所采。郭英乂两《唐书》有传,但不载此事。肃宗时郭“为羽林軍大將軍,掌衛兵。”①旧传称“既收二京,征还阙下,掌禁兵。迁羽林军大将军,加特进。”②则玄宗赐宴时郭当正在羽林軍大將軍任上。其事和剑南奏事官一样,都属于上皇结交外官。郭英乂当时掌禁军,难免格外敏感。前一条则应当出自《常侍言旨》:

“玄宗为太上皇,时在兴庆宫,属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往来者愈喜曰:…今日再得见我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③

《常侍言旨》已佚,此条收录于《说郛》卷5。《太平广记》卷188《权悻》“李辅国”条文字几乎全同,只是注明出自《戎幕闲谈》。李劍國以爲注有问题,这一條应当引自《常侍言旨》,而不是《戎幕閒談》。④相关笔记在研究中的运用在下文另有详尽论述,此处不赘,单从引文看,这一条应当就是新传和《通鉴》记载所本。虽然经过了两京陷落和皇室出奔,玄宗在长安民间仍然拥有相当的威望。⑤这种京城百姓对上皇的情感和玄宗结交外官的行为一起,成为李辅国向肃宗进言的依据。

而《高力士外传》的记载又有不同,

“乾元元年冬,上皇幸温泉宫,二十日却归。因此被贼臣李辅国阴谋不轨,欲令猜阻,更树勋庸,移仗之端,莫不由此。”⑥

《外传》记述玄肃之际史事,往往为正史采用,这一条新书和《通鉴》不取,大约是因为所谓“幸温泉宫,二十日却归”一事暧昧不明,难以确证的缘故。乾元元年是758年,当年冬则在玄宗回宫的一年左右。《资治通鉴》乾元元年十月甲寅(15日),“上皇幸华清宫;十一月,丁丑(8日),还京师。”⑦大约20余日。玄宗在回长安以后往华清宫一事,《明皇杂录·补遗》有两条记载:

“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宫,従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歔欷。”

“至德中,……上至华清宫,复令召(女伶谢阿蛮)焉。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⑧

玄宗回到长安已在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当年再去华清宫的可能性不大,至德三载2月改元乾元,玄宗去华清宫的记载只有乾元元年的冬天,《杂录》所记时间有误,当以《外传》为是。《杂录》的记载和前引史料可以互相印证,玄宗在回长安后确实多召见旧时梨园子弟,而这两条记载也大致可以解释《外传》所说玄宗在华清宫“二十日却归”的原因。“従官嫔御多非旧人”,这条记载经常被征引用来证明玄宗肃宗的权力交锋,但问题是这固然可以解释为肃宗和李辅国对玄宗的多方压制,但另一方面,这恐怕也是经历了出奔长安和马嵬事变之后的必然结果。当然,即使这确实不过是玄宗对于今昔不同所起的感慨,在肃宗和李辅国看来,也同样可以解释成上皇对现状的不满。

《明皇杂录》还有一条记载,

“玄宗自蜀回,夜栏登勤政楼,……问:"有旧人乎逮明为我访来。"翌日,力士潜求于里中,因召与同至,则果梨园子弟也。”

①《新唐书》卷133《郭知運传郭英乂附》,第4546页。

②《旧唐书》卷117《郭英乂传》,第3396页。

③《说郛》卷5,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涵芬楼1927年版。

④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0页。

⑤另《明皇杂录·补遗》,“至德中,明皇复幸华清宫,父老奉迎,壶浆塞路。时上春秋巳高,常乘步辇,父老进曰:"前时上皇过此,常逐従禽,今何不为?"上曰:"吾老矣,岂复堪此!"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

⑥《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⑦《资治通鉴》卷220肃宗乾元元年十月甲寅,第7063页。

⑧《开元天宝遗事十种》,唐时记述玄宗回长安后的情绪的资料还有不少,大多和引文内容相近,如同书补遗还有玄宗召梨园子弟,“其夜,上复与乘月登楼,唯力士及贵妃侍者红桃在焉。遂命歌《凉州词》,贵妃所制,上亲御玉笛为之倚曲。曲罢相睹,无不掩泣。”此条不是华清宫事,但是和正文所引两条非常相近。

联系前引两唐书《李辅国传》和《通鉴》,可以看出在回宫之初,玄宗的行动是相当自由和自主的,和外界的接触也很多。作为曾经开创开天盛世的皇帝,玄宗在长安民间仍然受到爱戴。这些表现对于肃宗大约不会是太愉快的事。《外传》所说的“欲令猜阻,更树勋庸”则明白指出玄宗在华清宫的伤感引起了肃宗的戒心。比较《外传》和两《唐书》、《通鉴》及《常侍言旨》中对于迁居事件起因的记述,可以看出所有的记载都指出李辅国想要立奇功以固宠的心态。既然李辅国已经在灵武时期拥戴肃宗,那么所谓的“奇功”就只能是指和巩固肃宗皇权有关的功勋。在当时,似乎只有去除上皇可能带来的威胁,才可能有李辅国的“立奇功”。

另一方面,除了《外传》,所有的史书都提到了玄宗在回长安之后和外官的往来,包括了旧日的侍从、地方上的奏事官和禁军将领,也包括了和长安民间的一定接触,无论李辅国是否别有居心,这些事实确实为他提供了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外传》指出的迁居的起因和上述记述完全不同,理由比较蹈空,又语焉不详,对于玄宗和外官的往来丝毫不提,这一记述不妨看作是从高力士的角度在事后对于李辅国逼迁玄宗一事做出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高力士认为逼迁事件的发端在乾元元年(760)冬,远比新旧传和《通鉴》记载的时间要早。

至于事情的经过,史书的记载也各有不同。在具体讨论各种不同的记述前,对于相关的史料来源需要先做一点整理。除了两《唐书》和《通鉴》,涉及到玄宗迁居事件的比较重要的还有郭湜《高力士外传》、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柳珵《常侍言旨》、韦绚《戎幕闲谈》等笔记。其中《高力士外传》是郭湜将高力士所叙述的内容记录整理而成。柳芳于上元中贬谪黔中,询问高力士而成《问高力士》一书,后亡佚,部分内容保留在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中,柳芳之孙柳珵的《常侍言旨》也同样保留了部分内容。《戎幕闲谈》则是韦绚记述的李德裕日常所谈。①其中《常》、《戎》二书已佚,仅有十数条散见于《太平广记》、《说郛》、《类说》等书中。从史料来源上看,《次柳氏旧闻》和上述二书应当大致相同。

有关玄宗被迫迁居西内的经过,《旧唐书》纪传最为简略,直接说“矫诏移上皇居西内”,《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李辅国》的记载就详细得多,

“先时,兴庆宫有马三百,辅国矫诏取之,裁留十马。太上皇谓力士曰:“吾儿用辅国谋,不得终孝矣。”会帝属疾,辅国即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按行宫中,至睿武门,射生官五百遮道,太上皇惊,几坠马,问何为者,辅国以甲骑数十驰奏曰:“陛下以兴庆宫湫陋,奉迎乘舆还宫中。”力士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辅国欲何事?”叱使下马,辅国失辔,骂力士曰:“翁不解事!”斩一从者。力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

将士纳刀 虖万岁,皆再拜。力士复曰:“辅国可御太上皇马!”辅国靴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侍卫才数十,皆尪老。太上皇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左右皆流涕。又曰:“兴庆,吾王地,数以让皇帝,帝不受。今之徙,自吾志也。””

《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也略有不同,

“会上不豫,秋,七月,丁未,辅国矫称上语,迎上皇游西内,至睿武门,辅国将射生五百骑,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兴庆宫湫隘,迎上皇迁居大内。”上皇惊,几坠。

高力士曰:“李辅国何得无礼!”叱令下马。辅国不得已而下。力士因宣上皇诰曰:“诸①参见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第170页,第597页。

将士各好在!”将士皆纳刃,再拜,呼万岁。力士又叱辅国与己共执上皇马鞚,侍卫如西内,居甘露殿。辅国帅众而退。所留侍卫兵,才尪老数人。陈玄礼、高力士及旧宫人皆不能留左右。上皇曰:“兴庆宫,吾之王地,吾数以让皇帝,皇帝不受。今日之徙,亦吾志也。””①

上述引文中相当一部分是参取《外传》和《常侍言旨》而成的。先看一下原文,如《外传》,“上皇在興慶宮先留廄馬三百疋,欲移仗前一日,輔國矯詔,索所留馬。惟留十疋,有司奏陳,上皇谓高公曰:‘常用辅国之谋,我儿不得终孝道,明早向北內。’及曉,至北內,皇帝使人起拜云:‘兩日來疹病,不復親起拜伏,伏願且留喫飯。’飯畢,又曰:‘伏願且歸南內。’至夾城,忽聞戞戞聲,上驚迴顧,見轉國領鐵騎數百人便逼近御馬,輔國便持御馬。高公驚下爭持,曰:‘縱有他變,須存禮儀,何得驚御。’輔國叱曰:‘老翁大不解事,且去。’即斬高公從者一人,高公即櫳御馬,直至西內安置。”自辰及酉,然后老宫婢十数人将随身衣物至,一时号泣,上皇止之。皆辅国矫诏之所为也。”②

而《常侍言旨》云:

“(辅国)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绝其扈从,部伍不过老弱二三十人。及中道,攒刃辉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左右扶持得免。高力士跃马前进,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旧为家臣,不宜无理。?李辅国下马,失其辔。又宣太上皇语曰:…将士各得好在否??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鞘中,高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拢马,着靴行,与将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辅国领众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九仙媛、力士、玄礼皆呜咽流涕。”③

综合上述史料,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探讨:

1,迁居前一天即7月18日,李辅国矫诏索取兴庆宫廄馬三百匹。这一条仅见于《外传》,为新书采用。《常》不载,《通鉴》不取。

2,7月19日玄宗离开兴庆宫究竟是自己的主意还是李辅国的设计?按照《外传》的说法,前一天索取马匹让玄宗对李辅国有所警觉,决定19日去大明宫见肃宗。《常》则根本没有这个细节,从记载看,似乎是李辅国先矫诏令玄宗迁西内,并且带走了大多数侍卫,接着又全副武装的出现在他们去往西内的路上。新传和《通鉴》大致相同,提出是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迎上皇游西内。

3,玄宗被李辅国劫持大致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以及究竟是离开南内还是回南内的途中?新传和《通鉴》并未指出确切时间,但点明出事地点在睿武门。睿武门位于南内兴庆宫中,靠近东南角。李辅国出现时玄宗一行正在离开南内途中,并未出兴庆宫门。《外传》则指明清晨即至大明宫,用过早餐后回南内,出事地点在夹城。夹城和睿武门仍有一定距离。《常》只提到李辅国出现时正在途中——“中道”,“攒刃辉日”

是白昼。2、3两点都发生在逼迁事件前,新传和《通鉴》都未采用《外传》和《常》的说法,但内容基本相同,应当是另有所本。

4,高力士和李辅国的争执到底是怎样的?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外传》——《常》——新传——《通鉴》,《外传》中李辅国要执上皇马,被高力士阻止,于是叱责高“老翁大不解事,且去。”并斩杀高的随从,高立即牵上皇马往西内。《常》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李辅国带兵出现,高力士立即跃马厉声,指责李无礼,迫他下马,使得李率兵士向上皇拜舞。并要求李为上皇拢马,直到安全到达西内。其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而新传将二者调和到一起,使得李辅国一边斩杀高力士随从、责骂高,同时又接受

①《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上元元年六月甲申,第7093页。

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③《说郛》卷5

高的叱责,下马向玄宗朝拜并且执辔将玄宗送到西内,显得相当突兀。《通鉴》的记载则主要采用了《常》的说法,保留了高力士叱令李辅国下马、宣布上皇诰令令将士拜呼万岁、以及叱令李辅国和自己共执上皇马鞚这几条,但是去掉了原文比较夸张的形容。

这个变化的过程是非常明显的,对比来看的话,事件进行过程中的势力强弱完全颠倒了过来。这一条的歧异最大,造成歧异的原因也很值得探讨。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几点的比对来看,新传和《通鉴》在玄宗迁居一事上,是有其他的史料来源的,但对这一过程的记述几乎全部采用《外传》和《常》,尤其是后者。最可能的原因是二书是关于这一节记述是最为详尽的,从源头上看,出自事件当事人的自述。

5,玄宗的态度究竟如何?表现得最为镇定的是《外传》,听到兵戈声,不过受驚迴顧,到了西內以后,近侍哭号,“上皇止之”。《常》中玄宗则相对惊慌得多,“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左右扶持得免。”回到西内以后,还“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新传完全采用了《常》的记载,《通鉴》则仅选用了上皇受惊几乎坠马一条。①

概括的说,新传和《通鉴》在相关事件上除了上文引述的材料外,还另有所本,在迁居事件的发生地点以及一些具体事情上,二书都采用了和《外传》、《常》不同的说法。而有关事件的具体过程,二书则基本选用了《外传》和《常》中的材料。就事件本身而言,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外传》的说法比较平实,虽然出自高的自述,也并未对高在其间的作用做出强调,但往往对玄宗有所回护。《常》的来源虽然和《外传》相近,但时代隔得远了,而且经过几次转述,记述相对比较夸张。在关于玄宗态度以及高李对峙时的表现上,二者的记述有很大的差异。很容易看出,《常》的材料突出了高力士的作用,使得整个事件中,看起来似乎高才是控制大局的人,这明显和事实不符,而相对应的,玄宗的惊慌失措也突显出对高的倚赖。在这一点上,《常》的记述是前后一贯的。相比之下,在高李对峙时《外传》的记载似乎更加符合实际的力量对比。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谁是主使者?李辅国无疑是整件事的策划者和执行人,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肃宗是否下诏或者知情、默许?学界大多认为即使真的是矫诏,李辅国也是代表了肃宗的意志的。本文愿意探讨一下唐宋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从上文引述的几种史料来看,都认为李辅国逼迁玄宗是矫诏,这一点似乎没有歧义。但是逼迁上皇,毕竟是件大事,如果确如史书所言,李辅国矫诏,那么,肃宗即使事前不知道,又是在什么时候知道此事,并且有何反应,仍然是值得探讨的。按照《通鉴》的记载,

“(辅国)乃言于上曰:“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上泣曰:“圣皇慈仁,岂容有此!”对曰:“上皇固无此意,其如群小何!陛下为天下主,当为社稷大计,消乱于未萌,岂得徇匹夫之孝!且兴庆宫与闾阎相参,垣墉浅露,非至尊所宜居。大内深严,奉迎居之,与彼何殊,又得杜绝小人荧惑圣听。”……辅国又令六军将士,号哭叩头,请迎上皇居西内。上泣不应。辅国惧。”②

然后就出现了矫诏逼迁,当天,

“辅国与六军大将素服见上,请罪。上又迫于诸将,乃劳之曰:“南宫、西内,亦①《次柳氏旧闻》“补遗”也有记载,“李輔國矯遷上皇於西內。中路見兵攢耀日,上皇驚顧,高力士在左

右,到內,稱平安。上皇泣曰:‘微將軍,阿瞞已爲兵死鬼矣。’”但是关于这种说法本身即有疑问。如果按照史书所记,当时李辅国矫诏逼迁玄宗,则全副武装的出现不过为起到震慑玄宗等人的作用,如果真有异谋的话,就变成公然轼君,从当时皇权这一点在当时应当是极不可能的事。关于这一点,《常》的记载往往夸张,也许可以说,宋人关于玄宗离奇死亡的说法源头即在这里。待考。

②《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上元元年六月甲申,第7093页。《新唐书》卷208《宦者传李辅国》:“辅国因妄言于帝曰:“太上皇居近市,交通外人,玄礼、力士等将不利陛下,六军功臣反侧不自安,愿徙太上皇入禁中。”帝不寤。”

复何殊!卿等恐小人荧惑,防微杜渐,以安社稷,何所惧也!””①

根据《通鉴》的说法,肃宗虽然事前并未答应李辅国的请求,但在玄宗迁居的当天就知道了此事,无论是否因为忌惮禁军大将,也默认了此事。而依据《外传》的说法,一切“皆辅国之计也”,全属矫诏,否认肃宗可能知情。李辅国索取興慶宮廄馬也是瞒着肃宗的,所以玄宗认为:“常用辅国之谋,我儿不得终孝道。”而第二天早上在大明宫,

“皇帝使人起拜云:‘兩日來疹病,不復親起拜伏,伏願且留喫飯。’飯畢,又曰:‘伏願且歸南內。’”

当天是7月19日。6月26日,肃宗爱子兴王佋去世,“帝方寝疾,追念过深,……上疾累月方平。”②其时肃宗确实在生病,但联系《外传》前后的记载,“皇帝使人起拜”的内容无疑也出自李辅国。

另外,玄宗迁居西内之后,对他身边近侍的处置也可以看出些问题。两《唐书》和《通鉴》将其事系于7月28日,高力士配流巫州,内侍王承恩流播州,魏悦流溱州,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致仕,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观。如果如《通鉴》所说,肃宗在19日当天就默认了逼迁的事,也承认了李辅国事前提出的“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因此对高力士等人的处置也就顺理成章,完全称不上矫诏。③而《外传》的记载与之不同:

“经十余日,高公患瘧,敕于功臣阁下避瘧。日晚,闻门外有人问,称是谈庭瑶,云:‘圣人唤阿翁。’问:‘曾见太上皇未?’曰:‘见了。’高公亦不敢辞,即随庭瑶至阁门外。日晚见内养将一卷文书状,云使看,略见少多,皆是罢职,却被索将,附奏云:‘臣合死已久,圣恩含忍,容至今日,所看事状,并不曾闻。伏愿得亲辞聖颜,复受戮,死亦无恨。’明日有制:‘力士潜通逆党,曲附凶徒,既怀枭獍之心,合就鲸鲵之戮。以其久侍帷幄,颇效勤劳,且舍殊死,可除名,长流巫州。’”

事在十余日后,日期自然有误。因为是正式下制书,所以《外传》坚持认为无论玄宗迁居还是处分近侍,都出于李辅国矫诏。《新唐书》大致沿用了这个说法。④另外,《常侍言旨》则说,

“翌日,竟为辅国所构,流九仙媛于岭南安置,力士、玄礼长流远恶处”。

但是比起《太平广记》的记载:

“既而九仙媛、力士、玄礼。长流远恶处,此皆辅国之矫诏也。”

二者将陈玄礼和高力士一起对待,而且《常》将事系于次日,都明显有错,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广记》所引的和《外传》一样,明确指出高力士远流是出于李辅国矫诏,《常》只说是“为辅国所构”。如果从时间上看一下,7月19日,玄宗迁至西内。28日,高力士等人配流。即使19日移居是李辅国矫诏,事隔9天,又牵涉到包括上皇在内的不少人,很难相信肃宗在这个时候仍然不知道此事。综上所述,《外传》对于皇室一贯回护,在有关玄宗迁居和处置其近侍的问题上,始终开脱肃宗的责任,甚至明显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相比之下,《通鉴》和两《唐书》只是写法上略微含蓄而已。⑤

事实上,关于肃宗在逼迁玄宗一事上的参预与否,事前对此事的了解程度,如果李辅国矫诏,肃宗何时知道此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对其时皇权运作状况的一个判断。李辅国

①《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上元元年六月甲申,第7093页。

②《旧唐书》卷116《肃宗代宗诸子传》,第3388页。

③在玄宗迁居之后,其近侍,高陈二人处置不同,可能有马嵬事变的原因,但主要是陈的势力全在禁军,其时六军都掌握在李辅国手中,高力士则不同,影响所及,主要在宫廷,所以高和王承恩、都远贬,应该都是这个原因。

④《新唐书》卷207《宦者高力士传》,“上皇徙西内,居十日,为李辅国所诬,除籍,长流巫州。力士方逃疟功巨阁下,辅国以诏召,力士趋至阁外,遣内养授谪制,因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日,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辅国不许。”基本就是《外传》的改写。

⑤在这一时期的记载当中,《通鉴》和两《唐书》确实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本文主题所限,不能展开讨论,下文也仅就涉及之处略作分析。

确实掌握了禁军和相当大的权力,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敏感的把握了玄宗和肃宗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究竟是李辅国自作主张,然后利用禁军的力量半胁迫的请求肃宗默认,还是贯彻了肃宗的意旨,李辅国希望借此在肃宗面前立奇功以换取更多的权力。这个问题,不止关系到皇权,同时还牵涉到当时中枢朝局的其他各种权力,简单的讲,从相关史料来看,唐宋时人并不认为肃宗就是玄宗迁居一事的主使者,但另一方面,也许可以这样说,即使肃宗不是正式下诏的人,李辅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意旨。肃宗不仅很快默认了此事,同意将玄宗近侍远贬,并且直到第二年十一月,才开始往西内谒见玄宗。当时的刑部尚书颜真卿曾“率百僚上表请问(上皇)起居”,因此得罪了李辅国,“奏贬蓬州长史”,①得到了肃宗的支持。需要承认的是,在逼迁上皇一事上,几乎所有的记载都指出李辅国想要立奇功以固宠的心态。而从结果来看,李辅国也如愿以偿。如《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李辅国》在逼迁一事之后,即述“辅国以功迁兵部尚书。”第二年(上元二年,761)“辅国骄纵日甚,求为宰相。”②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肃宗张皇后是否也参与了逼迁玄宗。在上文所引述的所有史料中,都没有提及张皇后的内容。而《新唐书》卷77《后妃传下张皇后》则有:“(张皇后)又与辅国谋徙上皇西内。端午日,帝召见山人李唐,帝方拥幼女,顾唐曰:“我念之,无怪也。”唐曰:“太上皇今日亦当念陛下。”帝泫然涕下,而内制於后,卒不敢谒西宫。”

这段记载《通鉴》系于上元二年(761)五月,③直到十一月,肃宗才开始“朝上皇于西内。”

④将肃宗不朝上皇归因于张皇后的牵制,或许也是原因之一。或者可以这样说,肃宗、李辅国、张皇后在玄宗和肃宗关系问题上,立场和利益都高度一致。

①《旧唐书》卷128《颜真卿传》,第3594页。

②《资治通鉴》卷222肃宗上元二年八月癸丑,第7115页。

③《资治通鉴》卷222肃宗上元二年五月己丑,第7113页。“初,李辅国与张后同谋迁上皇于西内。”

④《资治通鉴》卷222肃宗上元二年建子月己亥,第7117页。而《通鉴》卷221肃宗上元元年七月丙辰,第7094页,玄宗在西内,“上初犹往问安,既而上亦有疾,但遣人起居。其后上稍悔寤,恶辅国,欲诛之,畏其握兵,竟犹豫不能决。”明显有矛盾之处。“初犹往问安”,有误,肃宗直到第二年十一月才朝上皇于西内。而且上元元年七月,肃宗的健康状况正有好转。《通鉴》和新传一样,有关玄宗迁居和肃宗的记载,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唐玄宗留给后人的启示

唐玄宗是个毁誉交加的风流天子 唐玄宗前前后后一共当了46年皇帝。在这46年中,他前期明智,后期昏聩基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共识。唐玄宗统治中国四十多年,他的统治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元时期,一共二十九年。第二个阶段是天宝时期,一共十五年。在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 进入天宝时期,步入晚年的唐玄宗开始懈怠朝政,把主要精力放在享乐上,而且花样百出,朝中大事基本上托付给了没有一点政治节操的宰相杨国忠,东北边事则交给了安史之乱的发动者—胡人将领安禄山。自己一头扎进了华清宫的温柔富贵乡,与杨贵妃开始了神仙般享乐的日子。正因为他的怠惰和昏聩,使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长达八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唐朝像坐过山车一般,一夜之间就从高高在上的繁华鼎盛,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他自己被迫禅位,事业灰溜溜地结束,同时,爱情的悲剧也提前上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长恨至今,悲歌绕梁。 是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 唐玄宗当政四十四年,竟然不给自己提前修陵寝。泰陵是在他逝世之后才匆匆开始修建,而且从动工到完成不足一年,所以卑小简陋至极。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他创造的时代是个不考虑死亡的时代,他本人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于政治,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开元盛世;中年以后,当他的政治热情如潮水一般退却时,旺盛的精力则施之于情爱,于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爱情传奇。他追求完美,无论是政治之道,还是儿女柔情,总要轰轰烈烈,总要发挥到极致,这才不负其才,不虚此生!在这样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热情,哪里还有死亡的位置呢!这种气概,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慷慨挥洒的盛唐气象! 然而,既然是一个无比鲜活的生命,那就会体现生命的自然规律。唐玄宗会变老,会倦怠,会改变追求的目标,也会转移生活的重心。早年,他意气风发,

唐玄宗霸占儿媳杨玉环 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玄宗霸占儿媳杨玉环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 导语:寿王知道皇帝不能长期以儿媳为情妇,同时,他也不能熬待数日一见偷偷摸摸地相见。他不能再与儿子共一个女人,他要求独自占有,亦即要求 寿王知道皇帝不能长期以儿媳为情妇,同时,他也不能熬待数日一见——偷偷摸摸地相见。他不能再与儿子共一个女人,他要求独自占有,亦即要求儿子献出妻子。在大唐皇宫中,皇帝与寿王妃的关系,传开了——李隆基虽然做得秘密,但宫中的侍从人员太多,偶然一次,容易混过,自打马球之后,人们就发现了两者的关系不寻常。在流泉中彼此赤足拾石子一事,被宫中人看成翁媳之间已确定有恋情了。后宫中人猜测着,皇帝如何安排寿王妃,人们看出皇帝的意向,绝不会满足于偷情的。但是,从骊山回长安,杨玉环仍然在寿王府,除了宫中有传说,外界、朝廷中人无有知者。那是由于宫中人不敢把尚未成形的事胡乱说出。这一天,大唐开元皇帝的十八皇子寿王殿下的王妃,于混茫中,于散涣中承受了男女关系的新页,那是皇帝,丈夫的父亲,儿子的祖父。 但是,在狂悍奔恣之余,她的思念陷入迷离中,也许有喜欢,也许有淆惑。她回到寿王邸时,丈夫被恒王李瑱所邀,在弟弟家中弈棋,她自舒了一口气,避免立刻和丈夫相见。她独自思着,迷离着,没有悲和喜,甚至自思也一片混乱,她想着父亲曾口授过一篇文章,蔡邕的《女诫》,但想来想去,和自己的遭遇一些也连不上,《女诫》中讲穿衣服的颜色和打扮与女子德容的关系,和现实完全接不上——她为此而喟叹儒生的迂腐,她自问:“ 我不曾穿过红色的内衣,每次见君皇,都照正统的打扮,然而,我的衣服一样被剥下来……”童年时代受的家庭教育,到此时,连根动摇了! 生活常识分享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习题

第3课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武则天前一任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 答案:D 2.其当政时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中宗 D.唐玄宗 解析:“贞观遗风”是对统治者统治的一种赞美,唐玄宗是开元盛世,而唐高宗和唐中宗都没有太大的作为。武则天当政时期,统治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称她的统治有“贞 答案:B 3.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杭州 D.开封 答案:A 4.唐朝的全盛时期出现在( A.唐太宗贞观年间 B.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解析:唐朝的全盛是在唐太宗和武则天良好统治基础上实现的。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政治内 答案:C 5.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最高统治者比较开明 B. C.统治阶级放弃了剥削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任何时候,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弃剥削,只是有可能采取比较宽松 答案:C

6.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解析:此题是一通比较分析题,盛世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等方面。 答案:A 7.唐朝的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答案:D 8.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功过。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A. B. C.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 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武则天在位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 图1 图2 答案:曲辕犁筒车 10.

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媳

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媳 杨玉环在成为唐玄宗贵妃前的身份是玄宗的儿媳,而武则天则是第二任丈夫唐高宗的庶母。 “老婆是亲戚的好”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父退位。在登上了大唐帝国皇帝的宝座后,这位一代明君或许心生愧意,觉得有点对不住兄弟。他决定要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弟弟李元吉王妃的长期照料,将弟媳纳入后宫。这个弟媳就是隋炀帝之女杨妃,后为太宗生下了第三子吴王李恪。 或许是觉得这种慰孤恤寡的方式颇为值得推广,太宗在平定庐江王李瑗谋反,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这个庐江王李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另外,太宗的韦贵妃在进宫前也已嫁人并生有一女且已婚配,可见年龄不小。 显然,太宗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了整个唐代宫廷的画风。高宗李治在父亲去世后,坚决贯彻太宗遗志,高举“老婆是亲戚的好”伟大旗帜,将庶母武媚娘从尼姑庵里迎回,日夜不辞辛劳,好生奉养。 玄宗巧夺儿媳杨玉环 太宗虽然是开有唐一代先河,高宗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但玄宗李隆基从青年时期就是个敢于开拓进取的主儿,老规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其雄才大略了。 所谓的老规矩是说太宗、高宗好歹娶的都是寡妇。玄宗更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有妇之夫,一下子打开了新局面。这个妇就是自己的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 当时玄宗十分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去世,玄宗后宫百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说你儿子寿王瑁王妃杨玉环很好看,可以叫过来拉拉家常。武惠妃其实和玄宗有血缘关系,她是武则天的远房侄孙女,而玄宗李隆基则是武则天的嫡孙。更有趣的是,寿王恰好是武惠妃的儿子。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儿媳替代婆婆照料公公的温情故事。 玄宗处处以太宗为榜样,自然要虚心纳谏,于是就召儿媳到温泉宫伺候。父亲有命,做儿子的自然不敢不从,从此媳妇变成

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

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 人物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1] 。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姑,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 人物关系 李隆基之父李旦与太平公主是一母同胞的兄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自然也就是亲姑侄了。当初,在面对韦氏集团的时候,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他们俩可以联合起来,将韦氏铲除。等度过危险以后,在利益上有了争夺之后,他们俩的矛盾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在帝王之家,亲情总是要排在利益的后面。 李旦将李隆基立为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仍以为李隆基不足为惧。但是随着李隆基的锋芒毕露,太平公主终于开始忌惮他了,并一直试图将太子换掉。可是,李旦却在突然之间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这打乱了太平公主所有的计划,令她措手不及。 经过重新部署,太平公主图谋再次发动政变。她与许多的大臣相勾结,并联合御林军,意欲起兵夺权,并开始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药。 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李隆基所获悉。在李隆基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计划后,他决定先发制人。他先围困公主府,再率领三百余人,将太平公主的亲信全部擒获和射杀。 太平公主在不得已之下,逃入佛寺躲避,不久就返回了府中。李旦亲自出面为太平公主求情,但李隆基决意赐死了太平公主。

唐玄宗李隆基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评价 2012初翔乔心怡唐玄宗吗,也就是李隆基,又称唐明皇。还有个很长的谥号—至道大圣大名孝皇帝。也会是他的名字。唐玄宗是唐睿宗李旦的第3个儿子,当然,也就是那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的孙子。生于685年,于762年去世。在712年也就是他27碎的时候登基。改年号开元。而后世人所说的开元盛世那就是这位伟大的皇帝一手建立的。 按理说,古代的规矩从来是立嫡长子为下一代皇位继承人。像唐玄宗是父亲是四子,自己又是三子,好事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头上的。但巧就巧在了710年的时候,唐玄宗与武后的女儿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后,并且辅佐其父唐睿宗李旦继位。而唐睿宗又年他诛杀韦后有功,便封其为太子。而两年后又禅位于唐玄宗,做起了太上皇。再说唐玄宗,第一段提了那个所谓的开元盛世。也是唐玄宗登基后一年713再到741年的这个时间段,再这期间唐朝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开元盛世是唐朝社会不论是经济、国力还是其他方面的一个极盛时期。而开元盛世的形成,也不是唐玄宗一人便可完成。在开元盛世之前,也少不了前面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在位时唐朝的发展。 在唐玄宗在位前期,他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据《资治通鉴》记载。姚崇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物,宋璟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两人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而姚崇更是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的大臣。在这些臣子的辅佐下,唐玄宗选贤用能、积极纳谏、发展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减轻刑法、倡导节约。最终是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国力强盛,造就了开元盛世,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手工业,在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的丝织业以及青瓷、白瓷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在唐玄宗在位后期,他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使政治十分腐败,并且其在位后期沉醉于酒色,信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爆发后世所的安史之乱。而这安史之乱,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总之,唐玄宗为唐朝的社会稳定和高度繁荣起了重大作用,但他晚年的统治也给唐朝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帝王。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 唐玄宗与杨玉环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与杨贵妃相互依恋、执著专注的恩爱之情,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绝无仅有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后宫数千人中,又没有一个中意的。最为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宫寻觅,在寿王府见王妃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他已不顾什么老公公娶儿媳妇了,礼义廉耻已不复存在,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如春。” 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的倾城姿色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见贵妃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500字)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与杨贵妃相互依恋、执著专注的恩爱之情,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绝无仅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后宫数千人中,又没有一个中意的。最为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宫寻觅,在寿王府见王妃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他已不顾什么老公公娶儿媳妇了,礼义廉耻已不复存在,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 时色味不变。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如春。”

历史唐玄宗大事记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687年)闰七月丁卯,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 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 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691年)初,年仅七岁的楚王李隆基开始出阁,建置官属。这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二伯父李贤的三个儿子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降封为临淄王。 [7] 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 699年)他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其父李旦被封为相王。 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708年),兼潞州别驾。 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 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诛杀韦后党羽,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

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 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715,突厥十姓降者前后万余帐,跌都督思泰等又帅众来降,5月,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大蝗 717,郭知运大破吐蕃 725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726)六月十九日,太上皇崩于百福殿,年五十五;突厥内乱,五部纷纷降唐 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故事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有许多的故事,比如定情册封、华清池赐浴、贵妃醉酒等等,这些都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 第一场定情册封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第二场安杨交恶 杨玉环的义兄杨国忠也受到重用,逐步进爵至左相之位,他善于理财,可是也贪腐收人贿赂。野心家安禄山在右相李林甫去世后企图取而代之,遭到杨国忠的阻拦,二人交恶,互相攻奸。 第三场华清池赐浴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春暖花开,他们到骊山踏青。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第四场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他俩到李隆基创

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说笑话的丑角演员常有讽谏之言。唐明皇杨贵妃不在乎礼仪。 原来杨玉环出身教坊,也有梨园生涯,她为自己遇到唐明皇这样的知音深感幸运,也为唐明皇开创梨园、发展艺术的业绩所折服。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第五场贵妃醉酒 唐明皇有三宫六院,偶尔也去别的妃子处。此日杨玉环与唐明皇约好在百花亭饮宴,谁知唐明皇中途驾转西宫梅妃处,杨玉环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独饮,酩酊大醉,趁醉发泄苦闷和不满。他在太监的启发下,割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捎给唐明皇,以表心迹。 第六场长生殿 唐明皇收到杨贵妃的青丝,特地去探望贵妃。时值七月初七,杨玉环到长生殿对月乞巧,以双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倾诉她对唐明皇的思念,对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追求。唐明皇赶到长生殿,在杨玉环身后听闻,大为感动。 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对天盟誓。适逢岭南新鲜荔枝送到,杨玉环

杨玉环和李世民的关系

杨玉环和李世民的关系 杨贵妃是李世民的玄孙媳妇,后来变成曾孙媳妇。详情的看下文! 李世民杨贵妃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一代圣君,年轻时,征战杀场,为唐氏基业打下了一片 江山,后因和其亲哥哥感情不和,闹下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因此 留下了狠毒名声,不过他在位时,却是重用功臣,远离小人,建下了一代盛世, 为以后的唐朝繁荣垫下了很好的基础。 唐太宗一生功绩不小,而后宫也是繁多,留下了子孙也不少。 杨玉环 是唐玄宗的皇妃,也就是他曾孙媳妇儿,原本是他曾孙的儿媳妇儿,后来种 种原因,才入宫做了贵妃的,而杨玉环要说和唐太宗李世民除了这层关系外,其 他,也许就是玉环的曾祖父,是被唐太宗处死了的。 杨玉环出生名门,儿时之名叫玉奴,后来出嫁时叫玉娘,跟了唐玄宗后,才 改名玉环的,而这名字后来,也被后人当作了她死后的打趣名,这原因就要从杨 玉环的死说起了。 杨玉环因生的貌美,又深通琴棋,音律,而得唐玄宗盛宠,可是她却因为深 得唐玄宗的宠爱,持宠而骄,让自家亲戚都毫无顾忌的无所非为,其堂哥更是权 倾朝野,这还不知足,还要贪得无厌,收取贿赂,将朝中大臣不放在眼里,就连 皇室的人也不屑一顾,让其皇室中人在同席用膳时,还得让座,这种种行为大大 激怒了朝中其他大臣,也惹了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子,又加之当时正 赶上安禄山之乱,众大臣变借此为由,说是杨氏家族坏了朝纲,将其堂哥乱刀砍 死,又强逼唐玄宗赐死了杨玉环,也就是三尺白绫自缢而死的,这就是所谓打趣 的名字,玉环,白绫环颈。 唐玄宗与杨贵妃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有句话就叫叫做“后宫三千宠,三千 宠爱在一身”说的就是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最开始是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帽, 杨贵妃嫁给李帽五年, 其恩爱之极, 后来杨贵妃和唐玄宗见面后, 唐玄宗就被杨贵妃的美貌所迷住, 不顾一切的想办 法将杨贵妃纳为了妃子, 这个按伦理来说就是乱伦, 也因为杨贵妃曾是李帽的妃 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没有将杨贵妃立为皇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对音乐的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帝王,同时还是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唐玄宗李隆基对我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创立了教坊、梨园机构,其次改革了乐制使胡曲与俗乐实现了大融合,谱写了盛唐之乐的新乐章。 标签:李隆基音乐贡献 唐朝治世帝王——唐玄宗。除了人们知道他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外,其在位时期音乐也迎来了另一个高峰。而这也与唐玄宗个人高超的音乐造诣以及他对音乐所表现出的极大热诚密切相关。 自太宗朝开始到玄宗掌政治世,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全唐文》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壅,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1]加上唐朝历代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这给异族各国的彼此密切往来创造了条件。尤其当时,中国封建帝王以万国使者来朝,歌声鼎沸为国家兴旺,四海升平的象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万邦音乐的彼此交流与融入。甚至其中有些异国曲调还被加以采用。例如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曲调就融合了印度婆罗门曲的素材,才圆满的完成。因此我们说唐朝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音乐文化交流,为唐玄宗自度出的丰富多彩的乐曲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唐朝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皆是多才多艺的帝王。如:高祖曾亲创的《上元乐》成为唐代三大歌舞之一。太宗还是秦王时,就依据民间歌谣,创作改编了《破阵乐》。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民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2] 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商,起居郎吕才习音韶,协律郎张文收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作降神乐。为九功舞天下靡然向风矣,初孝孙以梁陈旧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3) 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4]。 黄翔鹏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一书中评价道:“唐代音乐思想通脱”。[5]所谓通脱,也就表明盛唐之音既可与世俗的雅颂之音为伍,也能海纳百川,容各民族曲调之风格。如果没有唐朝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通脱的音乐思想是很难形成的。在如此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唐玄宗个人的音乐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唐玄宗李隆基,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宫廷音乐的总策划、领导者。本论

杨玉环和李隆基差几岁

杨玉环和李隆基差几岁 李隆基与杨玉环 差几岁,揭秘李隆基为什么迷恋杨玉环? 杨玉环和李隆基差几岁: 李隆基比杨玉环大 33 岁 9 个月 参考数据: 李隆基生于 685 年 9 月 8 日,卒于 762 年 5 月 3 日,享年 76 岁 杨玉环生于 719 年 6 月 22 日,卒于 756 年 7 月 15 日,享年 37 岁 李隆基之恋并不怎样,杨玉环之恋又当如何?这就更好说了,只要大家明白 一个问题即可:李比杨大了 33 岁有多。天宝四年(745 年),杨晋封贵妃时,只 有 27 岁,李已 60 出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甲老人”。叫一个风 华正茂的美妇,去为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神魂颠倒,岂不强人所难?二人之间的 鸿沟,不是说一句“年龄不成问题”就可以消除的。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恋,自白居易 的《长恨歌 》问世之后,就在世人的感觉中得到了极度升华,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 “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悲恸千古,好 像真有这回事。 遗憾的是, 《长恨歌》 毕竟是诗, 容量有限, 情感发展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 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承前启后之作,暂时不去说它。到了《长生殿》里,才 算是精雕细刻,洪昇竭尽缱绻,将二人曲折而执著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几乎 到了完美无瑕的境界。 正是有了这几部大作, 李杨之恋才被完全定下调来, 此后凡是说二人“ 坏话”的作品,都很难被世人接受。直到近年的肥皂剧里,为了提高收视 率,李杨之恋依然不断受到讴歌。 然而, 不管写得多么感人, 从 《长恨歌》 到 《长生殿》 , 李杨之恋都只是“ 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与它的关系, 有点像股市上说的 “借壳上市”,只因白、洪等高手善于运作,包装得好,才引起了市

我眼中的唐玄宗

我眼中的唐玄宗 “杂胡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谁又会相信这竟是一位 天子所作。这位天子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千古一帝——唐玄宗。他 曾把中国推向千古大治的巅峰,但又是在他统治期间处于巅峰的中国 又跌入万丈深渊。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可谓是盛世中的盛世,疆域辽阔,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也是他,毁 灭了开元盛世,也是他的用人不当,造成了安史之乱,使人民饱受战 争之苦。从此,唐王朝的兴盛成为过眼云烟,开始走向下坡路。 玄宗在耀眼的背后又蒙受着奇耻大辱。玄宗的功与过、荣与辱、 好与坏,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的。我们对于生活在一千三百 年前玄宗的评价不可能也根本不会是全部正确的,因为我们毕竟是相 隔了一千三百年,我们不可能亲眼目睹玄宗的真实生活,我们只能通 过史书的一些记载与古文献的记载来判断玄宗的是与非,真实的玄宗,我们终究是永远无法知道了。最近我读了一些有关玄宗的书,下面就 来谈谈我眼中的唐玄宗。 在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帝、多少王,然而这些帝 王中,有英明的,也有昏庸的,但更多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般之主。但是像玄宗这样荣耀与耻辱集于一身,雄豪与软弱混于一体,英 明和昏暗结于一生,玄宗是千古第一人。不知是因为上天的恩赐还是因为玄宗自身的奋斗,使玄宗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并创造了开元 盛世,也不知是上天故意和他开的玩笑,还是玄宗自身的堕落,使盛 世又成为人间地狱。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宫中人称他为

李三郎,他自称阿瞒。可见他的胸怀大志,希望自己可以像汉末曹操那样成为一代雄主。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显然他若想继承皇位是不可能的,但唐朝从建国以来,从太宗到高宗,他们又都不是嫡长子继位,照这样杨三郎又是有机会的。最终历史证明,他果然继承了大统。由此可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唐玄宗本是皇室中的旁支,可是最终却成为了俯视天下的君主。这绝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与他自身的行为与胆识密切相关。在唐玄宗很小的时候曾让武则天三次刮目相看。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命宫人取天竺国所献珠宝陈列于堂上,让皇孙门自择所喜之物,众皇孙皆争先恐后地抢夺珠宝,惟小李隆基无动于衷,不拿一物,武则天大为惊奇,并说:“此儿当为太平天子”。这是第一次。再一次,朔望依仗车骑队伍至朝堂,金吾卫将军武懿宗借故苛责依仗不整,以此来非难李隆基,李隆基并未因武懿宗是武氏集团中权臣而忍气吞声,而是大声斥责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骑从!”武则天闻后大加赞赏李隆基。这是第二次。还有一次,太平公主驸马目中无人大逞骄横,李隆基当庭斥责道:“朝堂乃我家朝堂,汝安得放肆乎!”武则天问而奇曰:”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李隆基从小不怕权贵,而是嫉恶如仇,敢作敢为,胆略超人,此人不为帝,何人为帝? 李隆基不仅胆识过人,还遇事果断。中宗复位后,因昏庸无能,大权旁落。因为中宗曾与韦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因此韦后权势盛大,对内勾结上官昭荣,对外勾结武三思,韦后大有效仿武则天的趋势,李隆基积极发展个人势力,准备与韦氏集团一争雌雄。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你知道唐玄宗的本名叫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唐玄宗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唐玄宗叫什么呢?他本名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民间多称之为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而也称他为李三郎。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27岁登皇帝位,在位44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 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死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另一方面,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有句话就叫叫做“后宫三千宠,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就是杨贵妃与唐玄宗。 杨贵妃最开始是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帽,杨贵妃嫁给李帽五年,其恩爱之极,后来杨贵妃和唐玄宗见面后,唐玄宗就被杨贵妃的美貌所迷住,不顾一切的想办法将杨贵妃纳为了妃子,这个按伦理来说就是乱伦,也因为杨贵妃曾是李帽的妃子,所以也成了唐玄宗一直没有将杨贵妃立为皇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唐朝是以丰腴为美,杨贵妃虽然体态丰腴,但是却精通音律和舞蹈,唐玄宗也是个精通音律的人,得到杨贵妃这样一个通晓音乐的美人儿,更加是欢喜不得,再加上杨贵妃还很善于舞蹈,有人曾说杨贵妃在舞蹈的时候,姿态优美,身轻敏捷,翩翩起舞犹如彩蝶纷飞,这些也是唐玄宗为何痴迷杨贵妃的原因吧。 唐玄宗因为美人在怀而不闻朝政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但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传于人间流传至今,不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却也是非常的凄凉的,所谓红颜薄命,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唐玄宗爱环为其修建华清池,给其所有钟爱之物,以及新鲜的千里之外的荔枝,只看到了长生殿的恩恩爱爱长长久久朝朝暮暮,却也不知道杨贵妃一人时在后宫中独自饮酒消愁,以及面对着众多嫔妃的暗里阴招,一个女人要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年龄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年龄 玄宗李隆基是风情中人, 对于感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专一。 他先后爱过 很多女人,包括他在迷恋杨玉环 时,李杨之恋脍炙人口,那么李隆基与杨玉环差几岁呢,历史上李隆基为什 么迷恋杨玉环? 李隆基之恋并不怎样,杨玉环之恋又当如何?这就更好说了,只要大家明白 一个问题即可:李比杨大了 33 岁有多。天宝四年(745 年),杨晋封贵妃时,只 有 27 岁,李已 60 出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花甲老人”。叫一个风 华正茂的美妇,去为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神魂颠倒,岂不强人所难?二人之间的 鸿沟,不是说一句“年龄不成问题”就可以消除的。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恋,自白居易 的《长恨歌 》问世之后,就在世人的感觉中得到了极度升华,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 “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悲恸千古,好 像真有这回事。 遗憾的是, 《长恨歌》 毕竟是诗, 容量有限, 情感发展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 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承前启后之作,暂时不去说它。到了《长生殿》里,才 算是精雕细刻,洪昇竭尽缱绻,将二人曲折而执著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几乎 到了完美无瑕的境界。 正是有了这几部大作, 李杨之恋才被完全定下调来, 此后凡是说二人“ 坏话”的作品,都很难被世人接受。直到近年的肥皂剧里,为了提高收视 率,李杨之恋依然不断受到讴歌。 然而, 不管写得多么感人, 从 《长恨歌》 到 《长生殿》 , 李杨之恋都只是“ 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与它的关系, 有点像股市上说的 “借壳上市”,只因白、洪等高手善于运作,包装得好,才引起了市 场的广泛关注,跟庄资金源源不断涌来。真实的李杨之恋中,“不良资产 ”实在太多,没那么感人! 依情而论,李隆基完全应该划入薄情寡义类。这样说他,绝不是冤枉好人! 亲生儿子他在一天之中就杀了三个,毫不手软。王皇后是他的“糟糠之妻 ”,随他一起关过“牛棚”,共过患难,他一登极就翻脸,要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知能点一】开元盛世 1. 登基后,先后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为宰相,稳定政局,恢复生产,使唐王朝出现了“”的鼎盛局面。 2. 唐玄宗即位后为稳定朝政,采取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 ) ①开凿大运河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生产④重用贤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3. 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 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所赞美的是( ) A. 汉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B. 隋朝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 C. 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D. 盛唐开元盛世的景象 4.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了大批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早在 唐朝时期,唐玄宗就曾把一批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 表明唐玄宗非常重视( ) A. 地方吏治 B. 农业生产 C. 干部交流 D. 改革创新 5. 简述“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知能点二】繁荣的经济 6. 唐朝时,改进后的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大量出 现,主要有( ) ①铁犁牛耕②翻车 ③筒车④曲辕犁 ⑤收割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 D. ②④⑤ 7.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A. 西汉B. 东汉 C. 隋朝 D. 唐朝 8. 唐朝制瓷技术有很大进步,越州的 如冰似玉,邢州的似银如雪。 9. 唐代陶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10.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的集市贸易也很 活跃,成为农民从事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 唐朝时把在乡村进行定期商品交易的场所 叫( ) A. 商场 B. 草市或集 C. 超市 D. 村坊 11. 唐朝城市经济繁荣,大城市北方有、 ,南方有和。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12.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绘哪个城市的诗句 ( )

浅谈杨玉环的悲剧人生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学 年 论 文 专业及班级:B081302 学生姓名:蔡攀攀 学号: B08130218 论文题目:浅谈杨玉环的悲剧人生指导老师:张玲玲

目录 前言…………………………………………………………………………. 一、寿王妃………………………………………………………………………… 二、玉真道士…………………………………………………………………………. 三、贵妃…………………………………………………………………………. 四、魂断马嵬坡…………………………………………………………………………. 五、沦为祸水…………………………………………………………………………. 结论………………………………………………………………………… 参考文献……………………………………………………………………

浅谈杨玉环的悲剧人生 摘要: 杨玉环,一个美丽的女人,携着她美丽的爱情走入了历史,她本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她先嫁皇子李瑁,后又被迫成为玄宗皇帝的贵妃,屈辱与受宠同在,寂寞与欢乐同存,最终魂断马嵬坡。千百年来,受尽人们的评议,背上了“祸水”骂名。一个悲剧女子,却被担上了如此大的罪名,不得不令人深思。 关键词:杨玉环、祸水、男权社会、悲剧

前言: 古往今来,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美丽女子的出现,如:妹喜、妲己、褒姒、西施等,她们虽拥有绝世的容颜,也曾盛极一时,但终难逃悲剧的结局,于是乎便有了“女祸论”,“红颜薄命”等等说法。而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有史以来集大成者而又奇诡多变的,故事流传最广最久的,要算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了。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些事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些事 曾有人说过帝王的爱情像李隆基和杨玉环一样,提起杨贵妃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名气有多大吧?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些事,希望对你有用!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些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 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十分颓丧。后宫数千人中,又没有一个中意的。最为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宫寻觅,在寿王府见王妃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他已不顾什

么老公公娶儿媳妇了,礼义廉耻已不复存在,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 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 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 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如春。” 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的倾城姿色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国学教育论文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713年阴历十二月一日,唐玄宗发布了改元文书以昭天下,从此日起,年号改“先天”二年为“开元”元年。改元赦制以恩为主,同时加以惩罚、警告,意欲收拢各种政治、军事势力。从武后、中宗、睿宗以来的政局变乱归于平静,一个辉煌的时代开始了。 生于忧患 唐玄宗并非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注定是天子。父亲李旦是高宗的第八子,也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隆基在李旦的六个儿子中排行第三,按照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一般规矩,这父子二人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但是,事情就是这么蹊跷,大唐自开国至此,还没有人以皇长子登上帝位的。 那么,李隆基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呢?这就要从其祖母武则天谈起。武则天的丈夫高宗,饱受高血压和偏头疼之苦,朝政掌控在武则天手中,高宗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太子李显(中宗)当皇帝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去,性格懦弱的李旦继位为帝(睿宗),这是公元684年。当然,权力完全掌握在母后之手,皇帝仍然只能居于便殿。就在李旦当挂名皇帝的第二年,即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一个多事之秋,李隆基出生于东宫窦妃的卧室。 李隆基3岁被封为楚王,8岁那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已届两年了,李隆基在车马的簇拥下来朝拜女皇,负责禁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对其乘骑大声呵斥,意欲“折之”。李隆基毫不示弱,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据说武则天对孙儿的霸气很是赞赏,但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却因得罪了武则天而被暗杀。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迎中宗复位。中宗是一

个懦弱的皇帝,既怕老婆,又不能约束女儿,纵容皇后和公主胡作非为。皇后韦氏与奸夫武三思坐在龙床上赌博,他在一旁数筹码。韦氏想步婆婆武则天的后尘当女皇,害死了自己的丈夫,这就给早就在一旁侧目、伺机而起的李隆基及其姑母以可乘之机。李隆基的姑母就是武则天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又是一场残酷的宫廷喋血!李旦在妹妹和儿子的保驾下,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两年后,李旦倦于政事,让出皇位,李隆基即位。 自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失权起,至延和元年(712)玄宗即位,七年之间,六次政变,五易皇位,帝后妃嫔、公主王孙、将相大臣多有惨死。唐玄宗即位之初,面临的时局之艰难,从这段错综复杂的宫闱纷争中可见一斑。于是,协调统治者内部关系、稳定政局,就成了当时最紧迫的政治问题。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皇亲国戚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的,因为对权力的欲望大大压过了亲情。唐玄宗在这一方面则棋高一筹,他一方面不让兄弟们涉足政事,避免他们与京官过多来往,另一方面却对他们照顾入微,深厚的手足之情让人艳羡。唐玄宗专门在宫里放了一张大床,并派人缝制了一套特大号床上用品,兄弟六个同床而卧,亲爱有加。还有一次,薛王李业得病,唐玄宗亲自给他熬药,可是不小心烧着了自己的胡子,周围的人吓得赶紧去拉他,被唐玄宗制止说:“只要我兄弟吃了这副药能痊愈,我丢掉点胡子怕什么!” 整顿吏治 唐玄宗接替的是一个外戚专权、夫人干政的烂摊子。他十分清楚要想做一个好皇帝,必须处理好人事和政事两类大事,而吏治的好坏则是做一切事的前提。唐玄宗认为,善于用人是处理国事的关键。因此,他广开言路,勇于纳谏,任人唯贤,真正做到了亲君子而远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