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_年版)
如何选择血糖监测时间点

如何选择血糖监测时间点作者:来源:《糖尿病天地》2017年第08期《主编门诊》每期是由该期的责任主编来回答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每次咨询的问题限1~2个,并请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我们,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将会刊登出来,个别问题将酌情回答。
电子邮箱:dw51260912@163.COIn。
本期回答您问题的责任主编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首任主席周智广教授。
河北省承德市徐×我此前的治疗方案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睡前一针胰岛素,医生让我重点监测空腹血糖,前几天治疗方案改为二甲双胍+早晚餐前各一针胰岛素,医生让我加测晚餐前血糖。
问:如何选择血糖监测时间点?答:血糖监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信息,所以选择监测血糖的时间点需要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治疗方案而定。
让我们先了解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餐前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较高或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能会在餐后或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还未达标的患者,目的是通过了解并改善餐后血糖来帮助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当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时也需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尤其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以便确定胰岛素用量是否合适和是否需要睡前加餐;夜间血糖适用于血糖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目的是区分黎明现象(夜间血糖高)和苏木杰反应(夜间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也需要监测血糖。
对于不同治疗方案下的血糖监测时间点选择,《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建议。
(1)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除了抽查空腹血糖,还可根据需要通过监测餐后血糖来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架构介绍幻灯V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架构介绍幻灯V一、引言1.课题背景2.研究目的3.研究意义二、文献综述与方法1.相关概念解释2.国内外研究现状3.方法介绍a.研究设计b.研究对象c.数据采集d.数据分析三、血糖监测技术1.血糖监测方法分类及原理a.自我测量血糖仪b.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c.血糖仪联合胰岛素泵系统2.血糖检测设备选用与使用原则a.血糖监测仪器选择b.血糖监测技术选用c.血糖监测设备的使用要点四、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1.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2.自我测量血糖(SMBG)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a.自我测量血糖的适应症和指导原则b.自我测量血糖的执行策略c.自我测量血糖结果的分析和使用3.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a.CGMS的适应症和指导原则b.CGMS的使用方法c.CGMS结果的分析和应用4.血糖仪联合胰岛素泵系统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a.胰岛素泵系统的优势和适应症b.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系统的结合c.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系统的使用技巧五、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指导1.不同临床情况下的血糖监测指导原则a.1型糖尿病b.2型糖尿病c.妊娠糖尿病d.老年糖尿病2.血糖监测相关问题解答a.血糖波动原因及处理方法b.血糖监测误差及纠偏方法六、结论1.主要发现2.研究局限性3.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以上是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架构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研究内容进行细化和扩展。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摘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情况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对近1年中本社区内科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的病例分析,描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一些特点及血糖监测水平低下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糖尿病血糖监测指南,指出血糖监测的原则及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控制;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推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深入开展,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血糖监测5项内容。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加强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我国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据一项针对中国29个省份5950名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未按照临床指南推荐要求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高达80%;甚至有33%的患者从未进行血糖监测,当血糖监测不到位时,血糖控制是较差的,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管控,导致糖尿病防治状况差,并发症多,因此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不足已成为我国糖尿病管理的障碍之一。
以下通过一个病例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特点。
1.病例介绍我在对近1年中在我院住院患者80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4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6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其中控制血糖有的为单纯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有的为口服及胰岛素均使用者,病程均在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人数的情况如下表:以上说明这些患者虽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但未做到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血糖监测的原则、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了解,平时也对血糖监测有一定恐惧心里,对血糖检查有抵触情绪。
这些患者平素随诊率极低,即使血糖异常,亦未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12页

·指南与共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 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更新要点1.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和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2015年版指南中,对血糖仪提出了“准确性要求”和“精确性要求”。
新版指南为了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行行业标准中的名称统一,将2015年版指南中的“准确性”更改为“准确度”,“精确性”更改为“精密度”。
准确度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保证血糖仪临床开展准确检测的基本要求。
新版指南采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WS/T 781‑2021),该行业标准对准确度的要求为,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 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 的范围内。
对精密度的要求是,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7.5%。
2.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频率:新版指南在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与2015 年版指南保持一致,但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与2015年版指南有所不同。
2015年版指南根据不同的降糖措施推荐了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而新版指南则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鉴于目前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型日益增多,原来固定的监测方案已无法覆盖所有的治疗需求。
新版指南对于血糖监测方案的推荐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提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总体原则是对于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目录前言一.自我血糖监测(SMBG)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糖化血清白蛋白(GA)四、动态血糖监测(CGM)参考文献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以及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和反映2-3周血糖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2-3月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我国的血糖监测领域起步较晚,临床上对血糖监测重视仍然不够,患者常常缺乏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很多临床医生也无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给出系统指导的习惯。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有效自我管理。
一.自我血糖监测(SMBG)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
【指南与共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

【指南与共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关键信息● 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最新的临床证据,在201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血糖监测技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应用,解析不同监测方法的意义● 新版指南强调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制订系统、规范的个体化监测方案,使监测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基于当时我国在血糖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医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糖尿病教育等),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的研究数据,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对促进和规范我国糖尿病的有效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依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经验,对其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对不同血糖监测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2016年扫描式持续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系统批准上市,2017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为了指导临床合理应用FGM,2018年发布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近年来,血糖监测技术不断向便捷、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血糖监测的角度更加多维。
尽管我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显著增强,但是在血糖监测的规范、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高。
测血糖时第一滴血,要还是不要?

测血糖时第一滴血,要还是不要?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
2017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中尚未明确规范。
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建议要的学者认为:手指上常有污物,扎手指前要清晰双手,用酒精消毒,可能残留酒精会与血液发生化学反应,(操作规范上要求待酒精挥发完毕后,再扎,但是酒精在短时间内不一定完全挥发干净)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要擦掉。
建议不要的学者认为:第二滴血不会自然溢出。
擦了之后血不够,操作者会使用不同程度压力挤压,导致组织液等渗出,从而影响血糖值。
看看研究调查怎么说?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更为精确地将血糖划分不同区段,可观察到:血糖值不太高的情况下,第一滴血测定值更为接近实际血糖值。
而血糖值过高时,第二滴血测定值更为可信。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快速血糖测定有可能会高估患者实际血糖值,尤其在利用第二滴血时。
糖友该怎么做?各位糖友在家测量血糖时,不必追究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只要正常采血规范就可以了。
在使用血糖仪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采血部位清洁。
2. 用75%酒精消毒,不要用碘酒或者碘伏消毒,否则血糖值会偏高。
3. 采手指血时,避免用力挤压,否则会产生错误的低值结果。
4. 测量时请勿抓握血糖仪插试纸附近的地方,因为此处内部为温度传感器。
5. 将检测试纸插入仪器后,一定要在2min内完成操作过程。
试纸开瓶后要在3个月内用完,否则对监测结果有影响。
6. 静脉抽血和指端采血都是创伤性操作,操作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技术,并要作好采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情绪紧张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也可随之增高,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7. 储藏试纸时不要温度过高或放在冰箱内,应保持试纸干燥。
8. 在应用血糖仪时,还应注意该仪器保养、定期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
法主要有:
(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 CGB;(3)
糖化白蛋白 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 4 年,随
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
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SMBG
与 ADA、IDF 和 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
SMBG。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
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 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
方法多通过 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 POCT 法止咳
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
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
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
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 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
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 3 天。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
晚餐前后、睡前这 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
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
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
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等。
4.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1)准确性
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
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 围:当血糖浓度 <5.6 mmol/L 时,
应在±0.83 mmd/L 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 ≥ 5.6 mmd/L 时, 应
在±15% 偏差范围内。
(2)精确性
血糖浓度 <5.6 mmol/L 时,标准差 <0.42 mmol/L;血糖浓度 ≥ 5.6
mmol/L,变异系数(CV)<7.5%。
(3)考虑干扰
常见干扰物有:乙酰氨基酚、维生 素 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
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 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
糖值会有一定偏差。 pH 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和试
纸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4)排除主客观因素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
保存不当等均会影响结果。
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某些满足二次加样设计的血糖仪可以
允许吸二次血样); 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
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毛细血哲血糖结果与 HbA1c 或
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临床上已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调整治疗的
重要依据,反映既往 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指南建议(1)目前应采用结合 NGSP 标准化的 HbA1c- 结果来估
测平均血糖水平;(2)积极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室间质评;(3)
尽量避免 HbA1c 参考范围的变化。
1. 检测频率: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建议,
在治疗之初至少每 3 个 月检测 1 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 6
个月检测 1 次。
2. 暂不推荐用于诊断糖尿病:虽然 WHO、ADA 均推荐 6.5% 为诊
断糖尿病临界值,但指南指出由于 HbA1c 在我国不够普遍、检测方
法标准化程度不高、测定 HbA1c 的仪器及质量控制尚不符合诊断糖
尿病要求等原因,暂不推荐在我国采用 HbA1c 诊断糖尿病。
3. 注意可影响 HbA1c 检测结果的因素:
(1)任何可增加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均可升高 HbA1c 水平,如
脾切除后红细胞清除率下降。任何可缩短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可降
低 HbA1c 的水平,如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
(2)这些药物可使测定结果降低:维生素 C、维生素 E、大剂量水
杨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氨苯砜。
(3)样本储存时间与温度:结果随样本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大多
可在﹣70℃ 存 1 年,全血 4 ℃ 存 1 周,室温下仅数天。
(4)特殊情况勿忘考虑:慢性肝病可降低 HbA1c 水平,高甘油三
酯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可升高 HbA1c 水平,妊娠中期女性 HbA1c
水平略降低,妊娠晚期女性 HbA1c 水平略升高。
糖化白蛋白 GA
糖化白蛋白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的定量测定、去除血清蛋白水平对
检测结果影响而更准确。
1. GA 正常参考值
应用较短,尚缺乏公认正常值。有研究初步建立中国 GA 正常参考
值为 10.8%-17.1%。
2. GA 的临床应用
(1)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对短期内血糖变化
比 HbA1c 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 2-3 周平均血糖水平。
(2)筛查糖尿病:GA ≥ 17.1% 可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
患者。GA 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行 OGTT 的重要指征。
3. 注意这些影响 GA 检测结果的因素
(1)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同样血糖水平,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加
快者 GA 水平更低。如遇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硬化的
糖尿病患者时,需考虑这一因素。
(2)体质指数与 GA 呈负性影响,在体脂含量增多或中心型肥胖的
人群中,GA 可能会低估实际血糖水平。
(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白蛋白分解,甲亢可致测定结果降低,甲减
可致测定结果升高。
连续血糖监测 CGM
可作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是通过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
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技术,但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
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分回顾性 CGM 和实时 CGM 两种。
1. 回顾性 CGM 适应证
(1)T1DM 患者;(2)需胰岛素强化治疗的 T2DM 患者;(3)
在 SMBG 指导下降糖的 T2DM 患者仍出现如下情况之一者:无法
解释的严重低血糖 / 反复低血糖 / 无症状性低血糖 / 夜间低血糖、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高血糖、血糖波动大、对低血糖恐惧而
刻意保持高血糖者;(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5)患
者教育。
2. 实时 CGM 适应证
(1)HbA1c<7% 的儿童和青少年 T1DM 患者,使用实时 CGM 可
辅助患者 HbA1c 水平持续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2)
HbA1c ≥ 7% 的儿童和青少年 T1DM 患者,如有能力每日使用和操
作仪器;(3)有能力接近每日使用的成人 T1DM 患者;(4)住院
胰岛素治疗的 T2DM 患者;(5)围手术期 2 型糖 尿病患者;(6)
非重症监护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3. CGM 使用规范
(1)保证准确:由于 CGM 测定的是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
非静脉血 / 毛细血管血糖值,进行数据分析前需首先进行准确度评
判。
每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尖血糖值 ≥ 3 个;每日匹配的探头测定
值和指尖血糖值相关系数 ≥ 0.79;指尖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 之间的
差值 ≥ 5.6 mmol/L 时,平均绝对差 (MAD)≤ 28%;指尖血糖最大值
与最小值的差值 <5.6 mmol/L 时,MAD ≤ 18%。
(2)动态血糖正常值:国际尚缺乏公认标准。
国内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结果推荐 24 h 平均血糖值 <6.6 mmol/L,
而 24 h 血糖 ≥ 7.8 mmol/L 及 ≤ 3.9 mmol/L 的时间百分率分别
<17%(4 h)、12%(3 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 及血糖标准
差 (SDBG) 分别 <3.9 mmol/L 和 1.4 mmol/L 作为中国人动态血
糖正常参考值标准。
(3)推荐三步法解读动态血糖图谱
即第一步分析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血糖,每
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的原因以指导调整治
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