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无线电引信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调频接收机设计

(完整word版)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调频接收机设计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设计名称调频接收机设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注:1.课程设计完成后,学生提交的归档文件应按照:封面—任务书—说明书—图纸的顺序进行装订上交(大张图纸不必装订)2.可根据实际内容需要续表,但应保持原格式不变。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建立无线电调频接收机的整机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单各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初步掌握调频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频率范围 接收机可以接受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108MH ,是因为调频广播收音机的工作范围也为88~108MHz 。

2、灵敏度 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uV 。

3、选择性 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或衰减不需要的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 (分贝)表示dB 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收音机的中频干扰应大于50dB 。

4、频率特性 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

5、输出功率 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或非线性失真系数为给定值时)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三、调频接收机组成及工作原理:……………………………………装………………………………………订…………………………………………线………………………………………图3-1 调频接收机的组成一般调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如图3-1所示。

调频接收机高频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机高频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目的 (2)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三、调频接收机组成 (3)四、单元电路设计 (4)五、实验内容 (21)六、实际电路结果 (22)七、multisim仿真电路及结果 (23)八、设计总结 (24)九、主要参考文献 (24)一、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建立无线电调频接收机的整机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单各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初步掌握调频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有:1、工作频率范围(fo=88 MHz~108MHz)接收机可以接受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 MHz~108MHz,是因为调频广播收音机的工作范围也为88 MHz~108MHz。

2、灵敏度(5~30uV)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uV。

3、选择性(中频干扰比>50dB)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或衰减不需要的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分贝)表示dB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收音机的中频干扰应大于50dB。

4、频率特性(2Δf=200KHz)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5、输出功率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或非线性失真系数为给定值时)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此外还要适当考虑输出波形失真等问题。

三、调频接收机组成1、调频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图10-1调频接收机组成框图一般调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如图10-1所示。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课程背景 (3)1.2 报告目的 (3)1.3 报告结构 (4)2. 调频发射机概述 (5)2.1 调频通信原理 (6)2.2 调频发射机组成 (7)3. 调频发射机设计要求 (8)3.1 系统指标 (10)3.2 性能要求 (11)4. 设计方案与实现 (11)4.1 发射机结构设计 (13)4.2 高频电路设计 (14)4.3 调制和解调电路设计 (15)4.4 电源模块设计 (17)5. 调试与优化 (19)5.1 测试方法 (21)5.2 调试过程 (22)5.3 性能优化 (23)6.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6.1 发射功率 (26)6.2 频谱纯度 (27)6.3 调制质量 (28)6.4 系统稳定性 (30)7. 结论与展望 (31)7.1 设计总结 (32)7.2 存在问题 (34)7.3 未来改进方向 (35)1. 内容概述本报告详细介绍了调频发射机的高频课程设计,围绕其工作原理、设计要点、实现路径以及未来改进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从调频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讨论了信号调制、载波频率的调整以及功率放大等关键技术点。

报告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详尽阐述了调频发射机的工作著魔步骤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包括射频前端、调制器、功率放大器等核心部件。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复杂信号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设计,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通过对调频发射机的仿真和数据分析,本报告优化了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本课程设计报告还包括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讨论了调频发射机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市场潜力。

报告最后展望了的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调频发射机性能的潜在技术和创新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学习与应用,读者能够获得关于高频调频发射机设计过程的全面了解,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调频接收机课程设计(正文优秀版)

调频接收机课程设计(正文优秀版)

目录一.设计目的 (2)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1.工作频率范围 (2)2.灵敏度 (2)3.选择性 (2)4.频率特性 (2)5.输出功率 (2)三.调频接收机的组成 (3)四.单元电路设计 (3)1.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4)2.MC3361的功能介绍 (6)五.总体电路设计 (9)总电路原理图 (10)六.心得体会 (11)参考文献 (13)一.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巩固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调频接收机的组成及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了解集成电路单片接收机的性能及应用。

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各单元电路。

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工作频率范围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108MHz。

2.灵敏度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uV,本课程设计中采用25uV。

3.选择性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表示,dB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接收机的中频干扰抑制比应大于50dB。

4.频率特性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5.输出功率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三.调频接收机组成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低频功放本机振荡调频接收机组成框图调频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输入调谐回路选频为f1,再经高频放大级放大进入混频级。

本机振荡器输出的另一高频f2亦进入混频级,则混频级的输出为含有f1、f2、(f1+f2)、(f2-f1)等频率分量的信号。

混频级的输出接调频回路选出中频信号(f2-f1),再经中频放大器放大,获得足够高增益,然后鉴频器解调出低频调制信号,由低频功放级放大。

调频接收机的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机的课程设计

调频接收机的设计摘要:通过本课程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建立高频调频接收机的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各单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初步掌握调频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一.方案论证:1.选题目的:掌握调频接收机整机电路的设计方法。

学会如何将高频单元电路组合起来实现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整机电路。

2.项目构思:通过本课程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建立高频调频接收机的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各单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二.设计目的:通过本实验设计,要求掌握基本的(点频)调频接收机电路的构成与调试方法,了解集成电路单片接收机的性能及应用。

三.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有:(1)工作频率范围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108MHz,是因为调频广播发射机的工作频率范围也为88~108MHz。

(2)灵敏度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μV。

(3)选择性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或衰减不需要的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分贝)表示,dB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收音机的中频干扰比应大于50dB。

(4)频率特性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5)输出功率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或非线性失真系数为给定值时)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四.调频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一般调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如图所示。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无线电实验报告引言无线电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通信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深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记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本次无线电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加深对无线电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和特性;2. 掌握无线电收发信机的基本原理和搭建方法;3. 熟悉调频和调幅调制技术,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4. 学会使用无线电通信系统进行简单的通信。

实验装置的搭建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无线电收发信机、天线、音频输入设备等。

首先,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电收发信机,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

其次,选择合适的天线,用于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最后,将音频输入设备连接至无线电收发信机,用于输入声音信号。

实验过程的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按照实验装置的搭建要求,逐步组装无线电收发信机。

接下来,将天线连接至无线电收发信机,并调整天线的位置和方向,以获得最佳的信号传输效果。

然后,将音频输入设备连接至无线电收发信机,调节音频输入的音量和频率,确保输入的声音信号能够被准确地传输和接收。

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受到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在开阔的地区,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距离较远,信号质量较好;而在有遮挡物的地方,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距离较短,信号质量较差。

此外,我们还发现调频和调幅调制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应用。

通过调节调频的频率或调幅的幅度,我们可以实现不同的信号传输方式。

调频方式适用于音频信号的传输,而调幅方式适用于语音和数据信号的传输。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电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无线电实验的目的是了解无线电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掌握无线电的调试和测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无线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传输和通信的技术。

无线电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过程,通过调制和解调技术将信息转换成适合在无线电波中传输的形式。

无线电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发送器、信道和接收器。

发送器将信息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并发送到信道中,信道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接收器接收并解调信号,将其转换回原始的信息形式。

三、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调频电台•示波器•负载电阻•各类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接线:将信号发生器与调频电台连接,连接线的一端插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口,另一端插入调频电台的输入端口。

确保连接牢固。

2.设置参数:在信号发生器上设置所需的频率和幅度,以及调频电台的接收频率。

3.测试调频电台:打开示波器并将探头接到调频电台的输出端口。

调整示波器的各项参数,观察输出的波形,判断是否正常工作。

4.进行调频电台的调试: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调节调频电台的接收频率,观察示波器上信号的变化,确保调频电台能够正确接收不同频率的信号。

5.测试传输距离:在一定距离内设置两台调频电台,将其中一台设置为发射模式,另一台设置为接收模式。

逐渐增加发射电台的输出功率,观察接收电台的信号强度,确定最佳传输距离。

6.测试抗干扰能力:在信号发生器附近放置其他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视等,观察调频电台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受到干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完成了无线电的调试和测试。

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和调频电台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调频电台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在测试传输距离时,我们发现随着发射电台的输出功率增加,接收电台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但当功率过大时,信号的质量反而变差。

这是因为过高的功率会引起信号传输中的失真和干扰。

在测试抗干扰能力时,我们发现调频电台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即使附近有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fsk调制实验报告范文[50MHzFMFSK无线收发信机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fsk调制实验报告范文[50MHzFMFSK无线收发信机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fsk调制实验报告范文[50MHzFMFSK无线收发信机综合实验报告范文]50MHzFM/FSK无线收、发信机综合实验2018年6月6日一、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收发机的构成及其性能指标2.掌握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弄清它们在电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3.了解二次变频超外差接收机的特点,掌握其工作原理4.了解无线收发信机的工作过程,建立通信系统概念,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调节无线收发信机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发射机电路工作框图发射机电路发射机电路主要由低功耗的FM记成单片单发射机芯片MC2883及外围电路组成。

MC2883:含有射频振荡器、缓冲器。

可变电抗、限幅放大器及两个备用晶体管。

可以实现模拟调频也可以使用数字信号实现2FSK调制信号:模拟调制信号:正弦、语音或者音乐信号。

由IN端输入,再由内部电路进行处理数字调制信号:方波或者数据,方波由函数发生器产生,数据由数据编码电路产生晶体调频:接在2883芯片1、16、15引脚上的晶体电感L1,电容C16、C17和2、3脚上的电容、电阻、以及内部的可变电抗器、射频震荡电路一起构成晶体调频电路。

其中调频波的中心频率由晶体频率决定。

发射机调测调试三倍频谐振回路(主要调选频回路的微调电容,逐级调试)载波频率——要求晶体频率的三倍频,H5处为等幅三倍频波形功率——Vcc=5V时,在50Ω负载上输出大于1.6mW(即Vpp>800mV)测量载波输出频谱测量输出功率(50Ω负载上)静态调制特性——用频率计在H5处测量,精确到kHz接收机电路工作框图接收机电路接收机部分由接收机主体和锁相频率合成器组成。

MC3362芯片:MC3362芯片即二次变频超外差调频接收机集成芯片。

片内的VCO构成的锁相频率合成器产生了实验的第一本振信号接收机主体电路:由第一中频滤波器、第二中频滤波器,第二中频差分限幅放大器,正交鉴相鉴频器和指示电路等几部分组成。

锁相频率合成器:接收机调测扫频仪测量10.7MHz陶瓷滤波器频率特性(外频标法)逐点法测量第二中频陶瓷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用逐点法测出鉴频特性曲线用频率计在L0孔处测量二本振信号频率锁相频率合成器(PLL-FS)整机调试调测接收机灵敏度、最大不失真解调范围、输入网络的镜像抑制性能收、发联机发射机分别加3种不同调制信号,接收机接收相应信号模拟信号调制——1kHz正弦信号方波信号调制——1kHz方波(0-2V),实现FSK数据编码调制三、数据分析3.1发射机部分1.调试三倍频谐振回路记录H3,H4,H5三个监测点处的三倍频波形并标上幅度,用频率计测H5处信号的频率(精确到kH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考试资料. 摘 要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设计与仿真》,是在《近感引信原理》和《目标探测与识别》等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不同,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包含了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关系。 根据对弹目地空交会状态的分析,通过MATLAB建立仿真模型,获得弹目距离及多普勒频率,模拟引信系统的回波信号。根据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设计引信系统结构,通过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以弹目交会仿真模型模拟的引信回波信号作为引信系统仿真模型的输入信号,对弹目交会过程中引信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引信系统的信号工作特性,分析引信系统的特性。

关键词:调频;无线电;引信;MATLAB;Simulink - - .

- - 考试资料. 目 录

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1 1.1 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1 1.2 调频系统信号的分析2 1.2.1 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2 1.2.2 调频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6 1.2.3 调频无线电引信参数的选择6

2 调频无线电引信的MATLAB仿真8 2.1 引信与目标地空交会分析8 2.2 地空交会MATLAB仿真模型9 2.3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13 2.4 仿真结果分析18

3 结论19 - - .

- - 考试资料. 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 1.1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 该调频系统发射信号的频率是时间的函数,在无线电信号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接收到回波信号时的发射信号频率不同。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与引信到目标间的距离有关,测定其频率差,便可得到引信到目标的距离。它在连续波雷达和无线电调频高度表等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无线电引信来说,应用这种原理时,还要考虑到引信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弹目之间存在着高速的相对运动,由于多普勒效应使目标的回波信号产生多普勒频移,这将严重影响引信的测距精度。因此,在选择引信参数时,必须尽可能降低多普勒频率的影响。 (2)目标的轮廓尺寸可以与引信作用距离相比拟时,目标上不同的部位到引信的距离相对的说相差很大,从而使引信接收机混频器输出的差频有一个散布。在设计接收机的放大器通带时,必须考虑差频的这种散布。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种引信。根据对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可知,在弹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了变化。调频无线电引信与前述调频测距引信根本不同之处就是要设法取出差频信号中的多普勒信号,利用多普勒信号中所含有的距离信息或速度信息使引信作用。 - - . - - 考试资料. 1.2调频系统信号的分析 1.2.1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 引信系统发生的信号不包括任何有关目标的信息,目标的信息是在发射信号被目标反射的过程中获得的。因而它只包含在反射信号内,通常称为回波信号。调频引信一般是从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后得到的差频信号中提取目标信息的。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发射信号在正弦调制下,图1.1中振荡器产生正弦电压,此电压的频率按以下规律变化

0cost(1.1) 式中0 未调制时的角频率;

 调频波的角频偏;

 调制信号角频率 振荡器电压的相位是

而引信的发射信号为 (1.2) 由于信号在引信与目标之间往返传播而产生的时间延迟

式中R 引信与目标间的距离; c 电波传播速度(光速)。 从而使引信接受的回波信号相位对应的时间间隔不是像发射电压的(0-t),而是[0-(t-τ)],即回波信号相位是

回波信号为 (1.3) 将上述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同时加入混频器,并以幂级数形式表示混频器中非线性

0000

(cos)sinttdttdttt



0sin(sin)ttmuUtt

2Rc

00()sin()trdttt

0sin[()sin()]rrmuUtt - - . - - 考试资料. 器件的特性曲线,则混频器输出的差额信号只与两个输入的信号一次乘积项有关,可表示为

式中 K 与混频器非线性器件特性及具体电路有关的系数。 令imtmrmUKUU

经三角函数变换,并只取差额项,可以得到 (1.4) 应用已知关系式

将式(1.4)展开可得

(1.5) 式中 第一类n阶贝塞尔函数; 贝塞尔函数的自变量。

当不考虑引信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在上式中各项最后一个括号内的τ/2只确

002{sin[sin]sin[()sin()]}itmrmuKUUtttt

0022{coscos[sincos()]sinsin[sincos()]}2222iimuUtt

00021021100102022{(sin)os2cos(sin)(1)222cos2()2sin(sin)(1)22cos[(21)()]}2{()cos2()sincos()22()coscos2(niimnnnnnimuUJJntJntUJZJZtJZ













3040)2()sincos3()222()coscos4()}2tJZtJZt

021211cos(cos)()2()(1)cos2sin(cos)2()(1)cos(21)nnnnnnZXJZJZnXZXJZnX





2sin2nJZ

 - - . - - 考试资料. 定各次谐波分量的初始相位,可不考虑。于是混频器输出端的差额信号具有离散的频谱,各次谐波的频率是调制频率的整数倍。其n次谐波的振幅为 sincos02()nimnUUJZ(1.6)

由(1.6)可见,延迟时间τ通过贝塞尔函数的自变数三角函数因子sin

cos0同时影响

nU的影响不同,因尽管贝塞尔函数和三角函数的自变数对所有谐波来说都一样,但贝塞尔函数本身对不同的谐波来说具有不同的阶,正弦和余弦三角函数也随谐波次数的增大而交替的变化。 如果用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R来表示,则式(1.6)变为 (1.7)

在一般情况下,nU与R的这种关系相当复杂。但为消除非单值性,实际上在大多

数情况下选择值时,应满足条件

或者 式中 为调制周期。

于是 ,将此关系代入(1.7)得 (1.8) 式中0 对应于中心频率的波长。

引信工作时与目标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运动,必然产生多普勒效应。此效应使混频器输出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变化。如果引信与目标之间距离R以弹目接近速度RV变化

时,即

0RRRVt 式中 0R 为开始观察目标是的距离。

将上式代入下式

则得

sincos022(sin)nimn

RUUJc



1RcT2T

sinRRcc

sincos022()nimn

RUUJRc

2Rc - - . - - 考试资料. 将此式代入(1.5)中

利用三角函数和差与积关系可将上式变为 如果考虑到0,忽略 各项,则

由此式可知,在考虑多普勒效应的情况下,在混频器输出的差频信号中,每个频谱分量可“分解”为两部分,这两部分成对的具有相等振幅而频率与相应频率差一个多普勒频率02/dRVc,也就是说,在调制频率或其谐波频率上没有能量分布,而是在调制频

率每个谐波的周围都出现一对频率为dn的边频。由于具有多普勒频移的频率分量

的出现,使我们能测量或确定接近目标的速度。这样,在差频信号中既包含距离的信息,又包含目标速度的信息。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周期调频系统的差频信号频谱是离散的,在不考虑多普勒效应时,各次谐波分量的频率为n,两谱线的间隔是。如考虑多普勒效应时,在各次谐波频率周围出现一对频率为dn的边带。

(2)各次谐波及其边带的幅度均随距离按相应阶贝塞尔函数变化。各次谐波幅度最大值对应于不同的距离,而高次谐波幅度最大值对应的距离较大,低次谐波幅度最大值所对应距离较小。 (3)差频信号的频谱是随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而变化的,当距离较大时,差频

00

222RRRVV

ttccc

00010020030040022{()cos)2()sin)cos()2222()cos)cos2()2()sin)cos3()2222()cos)cos4()}2RRiimRR

R

VVuUJZtJZttccVVJZttJZttccVJZttc





0000100002000022{()cos()()[sin()()222sin()())]()[cos)2())222cos()2())]}2RRiimRR

R

VVuUJZtJZttccVVttJZttccVttc





2n

0001000020000{()cos()()[sin(())sin(())]()[cos((2))cos((2))]}iimddddd

uUJZtJZttJZt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