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精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 2.3 伴性遗传 学案

2021年精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    2.3 伴性遗传 学案
2021年精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    2.3 伴性遗传 学案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

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 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梳理】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 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不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符九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2)优质教案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

(2020年编辑)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训练、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二、过程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病毒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 血液循环系统 ↗↑↖ 心脏 ↗↑↖心肌组织 ↗↑↖ 心肌细胞举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概念: 种群是指___________ 群落是指___________ 系统是指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变形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3.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一个生态系统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 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 D、一个池塘 5.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6.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血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水平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潮湿的农贸市场上有鸡、鸭、鱼、青菜、蘑菇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正确的顺序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⒈理解性别决定的方法。 ⒉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品德要求: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⒈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⒉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推理、归纳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同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

后代性别由哪个亲本决定?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性别决定 XY型:人类、大多数动物 ⒈概念及其分类雌雄异体的植物 ZW型:鸟类、蛾蝶类 ⒉观察图片,比较男、女染色体的不同 男性性染色体:XY女性性染色体:XX ⒊用遗传图谱分析后代性别 卵细胞只有1种,含X 精子有2种,含X或Y 因此,后代性别由父亲提供的精子类型决定。 (四)伴性遗传 ⒈概念及病例 ⒉以色盲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以图片解释“隐性”、“伴X”)填表: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A广东人口普查数据?②实例分析,归纳特点: 结论:患病男性多于女性 B2种杂交方式,分析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以后只能给女儿 结论:呈现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C分析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母病子必病 D分析色盲女性的双亲情况(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女病父必病 (五)课堂小结 1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以人为例,女性:XX 男性:XY 2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1)男>女 (2)交叉遗传 (3)母病子必病 (4)女病父必病 (六)巩固练习 ⒈人的性别是在?时决定的。 (A)形成生殖细胞?(B)形成受精卵 (C)胎儿发育?(D)胎儿出生 ⒉在色盲患者的家系调查中,下列说法中正确吗?(A)患者大多数是男性 (B)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子女都正常(C)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外孙可能患病(D)患者的祖父一定是色盲患者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 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伴性遗传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2、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家族系谱图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 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进行归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由学生先对系谱图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自己总结判断的方法,教师加以总结,并即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并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在学习果蝇眼色遗传后在开展的新课,应该说学生学起来难度有所降低。在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上,以探究性学习方法展开,通过学生对遗传图解的书写到系谱图的分析,最后自我总结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上,由学生自学到教师的教学,再加以练习巩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点拨与讲解,教学效果良好。 2、本节课开始的学生提问还有待加强,课后要强调学生多看书,多质疑,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调整,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性,更要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学案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四川省塔山中学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案

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 1910年,一位美国黑人青年由于发烧和肌肉疼痛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阅读以下材料并讨论: 1928年,人们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能将这种病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发现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1949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将正常人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别放在一定的溶液中电泳,发现正常人和患者的血红蛋白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鲍林推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缺陷造成的。经过分析,鲍林认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 1956年,英格拉姆等人用酶将正常的血红蛋白和镰刀型细胞的血红蛋白在相同条件下切成肽段,通过电泳对二者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个肽段的位置不同。这段有区别的肽段的氨基酸顺序参见教科书图5-2。 问题: 1.人们怎样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的? 2.从图5-2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常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DNA分子决定,由此可以推测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片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比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基酸的密码子。 3.一个碱基的变化生物的性状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吗?试着翻译“问题探讨”的句子。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那么碱基的增添、缺失也可以引起编码蛋白质的改变。这种由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外因1.物理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

2016-2017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2学案:4.2.1~2 生物多样性简介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简介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目标导航 1.结合实例,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2.结合实例和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一、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地球上的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各不相同的特征及其生存环境,他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 (1)概念:物种内不同种群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又称为基因多样性。 (2)层次:3个 ????? 分子水平:分为DNA 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多样性细胞水平:主要指染色体的多样性个体水平:指表现型的多样性 (3)规律: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广,同时反映了物种的进化潜力。 3.物种多样性 (1)概念:是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 (2)内容:物种多样性的现状、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护机制。 (3)研究规律:一般说,一个物种的种群越大,它的遗传多样性就越大,但可使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减少。 (4)意义: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 (5)濒危原因:人口的压力,栖息地的破坏,环境的污染。 4.生态系统多样性 (1)概念: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生境的含义及意义 ①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如地貌、气候、土壤和水文等。 ②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甚至整个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 5.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物种有其独特的遗传多样性。一般说一个物种的种群越大,它的遗传多样性就越丰富。遗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种多样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物种是生物存在的基本方式,物种的形成是新基因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集中反映在物种形成上。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的种群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它的命运决定于它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进化的可能性越大。这种进化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演化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2)爆发式物种形成 由于个体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加倍以及远源杂交,再经自然选择而成为新的物种。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1)生物的生活受到无机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与其他生物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2)一个物种是在另一个物种基础上形成的,是继承的发展,一个物种形成了,又为下一个物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所有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3)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的分布范围增大,分布的生境类型增多,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遗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持,使得生态和进化过程也将继续。 判断正误: (1)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2)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越有可能保存下来或形成新物种。() (5)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伴性遗传》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