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导学案(基础) - 副本

牛顿运动定律导学案(基础) - 副本
牛顿运动定律导学案(基础) - 副本

4.1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

一切不受力的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运动状态的改变:

①速度大小的改变

②速度方向的改变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

3、惯性:(物体的固有性质)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它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②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③惯性不是力。

4.1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1.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认识到:力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而是改变________的原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小球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自由下落时,它的惯性就不存在了

C.一个小球被竖直上抛,当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小球受到了向上的推力

D.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小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C.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E.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基本属性

F.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G.惯性大小用物体的质量大小来量度

4.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竖直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火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地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很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火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E.牛顿第一定律是依靠实验事实,直接归纳总结得出的

F.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可靠实验为基础,通过抽象出理想化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G.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6.我国公安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

7.汽车突然加速或刹车时,坐在汽车里面的人将相对于汽车怎样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小车突然加速或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怎样运动?

8.一列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当车厢里的人看到车厢内水平桌面上的小球突然向前运动时,说明火车是突然加速还是突然减速运动?

9.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

⑴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图所示,劈形物体M的各表面光滑,上表面水平,放在固定的斜面上。在M的水平上表面放一光滑小球m,后释放M,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做什么运动?试说明理由。

4.3牛顿第二定律

知识点: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方向相同。

kma F =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 的物体,获得1 m /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 ,即1 N=1 kg ·m /s2 .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 =ma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ma F =

对公式的理解:

①因果关系(反映了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决定了物体加速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成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不能说“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②矢量性:(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瞬时性(F =ma 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各力分别产生自己的效果,而不互相影响。几个力的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n ma ma ma ma F +++==.....21合合

⑤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及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把运动和力结合起来,建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桥梁,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知道物体的受力可以预测物体的运动。 ⑥两个加速度公式t v a ??=

与m F a =的区别:m F a =是决定式,它指出了加速度产生的本质和内因。t

v a ??=是定义式、度量式,它是从字面和物理含义角度定义加速度。

4.3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1.讨论a 和F 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2.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在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但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但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3.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它,这是因为( )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极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4.一个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分别为2N 和3N 的共点力作用,则这个物体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最小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5.下列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m a 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由ma F =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a

F m =

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m

F a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a F m =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所受的合外力和它的加速度而求得 6.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k m a 中,有关比例系数k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情况下k 都等于1

B.k 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C.k 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D.在国际单位制中,k 等于1

7.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8.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 和其速度v 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9.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 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10.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 的值逐渐减小到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案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案 一.学习目标: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主要问题: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同时能够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能够灵活的选择和应用解题方法来处理牛顿运动定律相关问题。 三.课前检测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习题 1.(多选)如图所示,表示某小球所受的合力与时间关系,各段的合力大小相同,作用时间相同, 设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由此可以判定( ) A.小球向前运动,再返回停止 B.小球向前运动,再返回不会停止 C.小球始终向前运动 D.小球在4秒末速度为0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试利用两图线求 (1)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 (2)物块在3~6s的加速度大小; (3)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一物体以初速度20m/s自倾角为37°的斜面向上滑动,2.5秒后速度为零, (1)求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 (g=10m/s2) (2)若它又滑下,最终到达斜面底端,又要用去多长时间? 4.质量为m=4 kg的小物块在一个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40N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滑动,如图8所示。已知斜面的倾角α=37°,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斜面足够长,力F作用5s后立即撤去,求: (1)力F作用时合力和加速度为多少? (2)前5 s内物块的位移大小及物块在5 s末的速率;8 (3)撤去外力后向上滑行多长时间? (4)撤去外力F后4 s末物块的速度。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力传感器研究小球与竖直挡板间的作用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斜面倾角为45°,光滑小球的质量m=3 kg,力传感器固定在竖直挡板上。求:(g=10 m/s2) (1)当整个装置静止时,力传感器的示数。 (3)当整个装置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力传 感器示数为36 N,此时装置的加速度大小。 (2)某次整个装置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10m/s2?力传感器示数为多少?

谈生命导学案

《谈生命》教案 主备人:顾广师上课者:顾广师 时间:2010 年元月6日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规律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学生能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 1.学生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发挥合理的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语: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使我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对我们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冰心的《谈生命》,来感受生命的“流动”和“生长”。 作者简介:(投影幻灯片) 二、在朗读中初识“生命” 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问题: 1.掌握下列生字词:(投影幻灯片,布置学生齐读) 云翳.()巉.岩()羞怯.()丛莽.()休憩.()骄奢.()清吟.()枭.鸟()荫.庇()芳馨.()怡.()悦挟.()卷心魂惊骇.()一泻.()千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欣赏形象美: 探究“一江春水”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课件): 1. 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2. 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3.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4.从一江春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怎样的规律? 请仿照这部分探究“一棵小树”部分:(学生独立完成)(课件)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欣赏本文波澜横生,扣人心弦的情节。。 4.学习运用对照烘托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有关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课本注释和导学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飨.鲰.生毋內.诸侯卮.酒百余骑. 戮.力玉玦.瞋.目有郤.参乘 .. 彘.肩樊哙.跽.须臾.刀俎. 桮骊.山芷.阳度掳 2.文学常识填空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赞誉它为“。” 二、课中任务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豪——毫秋豪不敢有所近 10.采——彩皆成五采 (二).一词多义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教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维,解题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发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运动定律解答的两类问题 1.牛顿运动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联系起来,由此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两类: a.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b.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 2.用投影片概括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ma F 据 求得a ?→?据t v v s as v v at v v at v s t t t ......2210202020可求得???? ?????=-?→?+=+=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ma F as v v at v s at v v a t t 据据求得2221022 00求得物体的受力情况 3.总结 由上分析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物体的加速度都是核心,是联结力和运动的桥梁。 (二)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1.如图所示,质量m=2Kg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 面上,现对物体施加大小F=10N 与水平方向夹角θ= 370的斜向上的拉力,使物体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sin370=,cos370=取g=10m/s 2,求物体5s 末的速度及5s 内的位移。 问:a.本题属于那一类动力学问题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b.物体受到那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关系如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初中语文_谈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谈生命》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坚强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章中想象、联想,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读法 3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汪国真的诗渲染气氛导入对生命的感悟。出示关于冰心的简单介绍,重点在其作品主题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í)

2. 选几位同学范读课文(看多媒体图片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 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 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 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 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2).默读课文“一江春水”: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A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导学案: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导学案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受力求运动 例题1:(2019学考)一个质量m=4Kg的木箱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某同学用F=18N的水平推力推动木箱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2)木箱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木箱在2s末的速度大小。 变式1:上题若将力F改为20N,求:木箱在5s末的位移大小。 2、已知运动求受力 例题2:(2019学考)某人驾驶一辆新型电动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行驶了5s时速度达到10m/s。若人与汽车的总质量m=800kg,汽车所受阻力为F阻=160N。求: (1)汽车的加速度大小a; (2)汽车的牵引力大小F; (3)汽车牵引力的反作用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变式2:上题5s时撤除牵引力(汽车所受阻力不变),求: (1)汽车加速度大小; (2)汽车经多长时间停止运动? (3)撤去牵引力后汽车的还能运动多远? 小结: 课后巩固练习: 1、(2019学)一个质量m=1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F=20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开始运动,重力加速度g=10m/s2。 (1)若水平面光滑,求物体加速度大小和2秒末的速度大小; (2)若水平面粗糙,且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求物体加速度大小。 2、(2019学)一个滑雪者,质量m=70kg,从静止开始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已知滑雪者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山坡可看成充足长的斜面。 (1)求滑雪者在2s末的速度大小v; (2)求滑雪者受到的合力大小;

九年级下《谈生命》导学案

九年级下《谈生命》导学案 一、课前延伸 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挟卷()羞怯()覆压()清吟() 荫庇()芳馨()云翳()悬崖峭壁() 2、词语积累 一泻千里荫庇芳馨云翳 二、课内探究 1、本文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全文只有一段组成,根据文意,可以把本文划分成几个层次? 3、本文开头第一句话中'生命是什么'和'生命像什么'有什么不同? 4、生命和'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有什么关系? 5、如何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6.课内检测 阅读下面文字后,回答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注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孰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ó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2 根据标题和情节发展,本文可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请将每个部分分出若干小情节并分别拟出小标题。 示例:第一段:1、无伤告密2、范增说羽 明确:1、宴前(开端、发展)(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私约、项王许诺 2、宴中(高潮)(3-4):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3、宴后(结局)(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 二文言知识 1 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 (1)劝说(2)一向(3)到(4)逃离(5)固( 本来)不如也(6)秦时与臣游( 交往) (7)所以( ……的原因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与非常也。 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言①说,动词②话,名词 (2)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动词②幸亏,特意,副词 (3)当①正当……时候,介词②对等,比得上,动词 3 指出并解释下面个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情况今义:副词,很、非常)(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5 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3)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2)名词用作状语 4)项伯乃夜驰之/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3)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4)形容词用作动词 8)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9)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5)形容词用作名词 10)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何勋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 723200 【教材版本】 司南版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第6章第6节 【设计理念】 1.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主导; 2.形象化教学,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高一教材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显得特别关键。 本节内容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学习完基础上,为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这样处理,知识点过渡自然。一方面,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精神。 【学生分析】 1.认知发展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 (2)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能够运用假设、推理来思考、解决问题. 2.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学习完基础上,为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能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一般问题; 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例的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2.教学难点:(1)牛顿三个定律综合运用 (2)动力学的灵活应用。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

牛顿运动定律习题课导学案

牛顿运动定律习题课 【学习目标】 能够用牛顿三大定律解释相关现象和处理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 【学习难点】:(1)准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运动情况判断物体受力。 (3)熟练应用牛顿定律 【方法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看书回答) 一、基础知识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了力: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起来。 3、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把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联系起来了。 二、基本题型: 类型一: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能够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________,再通过_______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类型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________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于是就能够由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___________。 类型三:平衡类问题 可先对物体实行受力分析,根据__力的合成___法则,可转化成二力模型、三力模型、四力模型来处理。 合作探究一 三、解题要点:(1)分析流程图 强调:抓住 力 和 运动 之间的桥梁——加速度,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基础, (2)基本步骤: 四、基本方法:正交分解、整体法、隔离法、三角形法等 五、典型例题 合作探究二 力的合成分解 受力情况 F 1、F 2…… F 合 a 受力情况 v 0、v t 、s 、t F 合=ma 运动学公式

鸿门宴学案及其答案 超详细!

《鸿门宴》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背景介绍】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 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

《牛顿运动定律》教案完美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 1.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 (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 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6.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要点] 1.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三者的关系。这个探究目的是在以下两个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小汽车和载重汽车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时,小汽车用的时间短,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竞赛用的小汽车与普通小轿车质量相仿,但竞赛用的小车能获得巨大的牵引力,所以速度的变化比普通小轿车快,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有关。 2.实验思路: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1)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也可以彩比较的方法,看不同的外力与由此外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比值有何关系。 (2)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 3.实验方案:本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质量、加速度和外力。测量质量用天平,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和外力。 (1)测量加速度的方案:采用较多的方案是使用打点计时器,根据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a T2求出加速度。条件许可也可以采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教材的参考案例效果也比较好。(2)提供并且测量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方案:由于我们上述测量加速度的方案只能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我们必须给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并且要测量这个外力。教材的参考案例提供的外力比较容易测量,采用这种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本实验的关键。如果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的a-F图象和a-1/m图象都非常接

高中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学案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学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小不变,运动状态就不变 B.?速度方向不变,运动状态就不变 C.?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变了,才能说运动状态改变了 D.?只要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有一个变了,运动状态就发生了改变 2.?下面作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它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B.?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C.?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它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子弹离开枪口飞出时速度大,力很大,飞行一段时间后速度小,力也就小了 B.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零 C.?运动得很快的汽车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D.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空气阻力、向前运动的力 4.?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对重物的作用力比重物对地球的作用力大 B.两个物体都外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才相等 C.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相同性质的力 5.当书本A静止于桌面B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对B的正压力等于A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B.?B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B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D.?B对A的支持力等于A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6.马拉车加速前进,则 A.?马拉车的力一定大于车拉马的力B.?马拉车的力可能小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的力一定等于车拉马的力 D.?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跟地面与车的摩擦力之和 7.有关超重和失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减小 B.斜上抛的木箱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C.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必定处于下降过程 D.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处于失重状态 8.如图2所示,一个自由下落的小球,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 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所受合外力的变化情况为() A、速度一直变小直到零 B、速度先变大,然后变小直到为零 C、合外力一直变小,方向向上 D、合外力先变小后变大,方向先向下后向上 图2

15散文两篇导学案

15?*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一《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学 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 卑微() 牛犊()茸毛() 消逝()繁殖() 蔓延() 凋谢()遏制() 濒临()俯瞰() 深渊() 星辰() 答案:x d i b ci d u rmg sh i zh m cn di o e b in k(3n yu ing 01 ch 印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 的边缘。 (3 )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 濒临:接近、将要。(4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________ , _____ 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___________ 奖。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 )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 么? (4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

《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 (1)、复习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2)、复习文中人物形象。 二、文学常识回顾: 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着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字音。 飨士卒()美姬()卮酒()郤()鲰生()玉玦()目眦()跽()戮力()参乘()()彘()啖()刀俎()樊哙()数()目项王嗔()目桮杓()() 四、课文翻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句式:)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句式:),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式:),欲

牛顿运动定律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 公共汽车急剎车, 一位男士踩到了一位女士, 女士很生气说:”瞧你这德性.”男士回答:”不是德性, 是惯性.”老师提问:”什么是惯性呢?”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 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9 谈生命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文章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渡和一般的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加强诵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领悟文中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其次,要注意品味文章中的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三)审美鉴赏 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这一篇短小的散文,是一篇文质兼备的美文。文章表现了丰富多彩而有复杂多变的感情,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重的启发、教益。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一开始写它“愤激”“怒吼”“奔腾”,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小树则有所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了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清吟.yín枭.鸟xiāo B、荫.庇yìn芳馨.xīn C、怡.悦yí杜鹃啼.血tí D、惊骇.hái休憩.qì 2、对“不是每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2018版高考:3.3《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案(含答案)

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考纲下载:1.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Ⅱ) 2.超重和失重(Ⅰ )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 1.超重和失重 (1)视重 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比较 (1)整体法

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可以把系统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 当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3)外力和内力 如果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物体的作用力,这些力是该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不考虑内力;如果把某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内力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变大的现象。(×) (2)减速上升的升降机内的物体,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大于重力。(√) (3)加速上升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4)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5)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完全由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与速度方向无关。(×) (6)整体法和隔离法是指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 (7)求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应采用隔离法。(√) [超重和失重] 2.如图所示,将物体A放在容器B中,以某一速度把容器B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运动过程中容器B的底面始终保持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都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都等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精品】新编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9-12课+答案

9.《谈生命》参考答案 1 2 3 略 4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毅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5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课文第一句话。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写了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了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余下部分。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6"一江春水"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一棵小树"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7结合本文可以这样理解:希望你的一生能够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你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情景。 8、“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9、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10.“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11.(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只有生命不息、奋斗前进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5)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6)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12.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达标检测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华似锦----夏天绿叶成荫,呈现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 2. 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严乐观 3.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4.第一问:“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如果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第二问:这表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 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军主力,扭转反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破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邦也先后起兵反。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仍号楚怀王。项,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项分别战于黄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军主力,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 邦攻下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5、文化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