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的发生危害与常用防治药剂

合集下载

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作者:唐占英田娟李健东刘超刚来源:《山西果树》2016年第06期近年来,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桃产区绿盲蝽危害严重,为保证生产效益,现将绿盲蝽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果农参考。

1 形态体征绿盲蝽,又名绿盲椿象、棉盲蝽、苜蓿盲蝽、小臭虫等,属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

成虫体长约5~7 mm,宽约2~3 mm,绿色。

若虫为5龄,与成虫相似。

初孵时为绿色;2龄变为黄褐色;3龄开始出现翅芽;4龄触角和足端呈黑褐色;5龄长翅,又变成鲜绿色。

2 生活史及发生危害规律绿盲蝽在黄河故道砀山及周边地区一年发生4~5代。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果实的汁液为主。

以卵在果树枝干粗皮缝、花芽基部以及土壤内越冬。

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5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同时也开始出现世代重叠。

绿盲蝽基本上是每月发生1代。

第2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中旬,并开始向园外的大田农作物转移,危害豆类、玉米、棉花、花生以及瓜菜等作物。

7月上中旬发生第3代成虫;8月中旬发生第4代成虫;9月下旬出现5代成虫,并重新迁入果园。

直到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

3 危害状况4月上旬,当桃花盛开之时,越冬卵孵化出的若虫开始刺吸嫩叶、嫩芽的汁液,中旬是危害严重期。

随着幼果的形成,便开始刺吸幼果的汁液。

每刺吸一处便留下一处洞眼,随着果实的增长,以刺吸处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均的枯死斑点,并有分泌物流出,形成胶体状。

受害叶片畸形,叶边、叶肉溃烂,洞眼呈网状。

严重影响嫩叶和幼果的正常生长,如果防治有误,严重发生时会造成绝收!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成虫日夜均能活动,白天多在叶片下面隐藏,夜间刺吸叶果汁液。

若虫有避光性,昼伏夜出,而在阴雨天气,可全天进行危害。

因此,阴雨天较多的4、5月份,发生量更大,危害更严重。

这是大多果农误把绿盲蝽的危害,当作穿孔病和疮痂病防治的主要原因。

4 防治方法根据各地绿盲蝽的发生危害规律及特点,选用适宜的农药、适宜的时间进行防治非常重要。

绿盲蝽_查翅蝽在大樱桃上的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

绿盲蝽_查翅蝽在大樱桃上的发生规律和药剂防治
2 药剂防治
2.1 试验方法 于栖霞市亭口镇选 6 ~ 7 年生 、受害较重的大
樱桃园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
收稿日期 :2000 -11 -17 *本文承蒙山东农业大学牟吉元教授审阅 , 特此致谢 。
2.1.1 供试药剂 1 %海正灭虫灵乳油(浙江海 门化工厂);50 %百虫丹可湿性粉剂(江苏溧阳化 工厂);50 %辉丰快克乳油(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 限公司);2.5 %功夫乳油(英国捷利康公司);30 % 桃小灵乳油(烟台市京蓬农药厂)。 2.1.2 试验方法 设海正灭虫灵 3000 倍 、百虫 丹 1500 倍 、辉丰快克 1000 倍 、功夫 3000 倍 、桃小 灵 1500 倍 5 个处理 , 以喷清水为对照 , 重复 2 次 , 随机 排列 。 喷 药时 间又 设(1)4 月 28 日(谢花 期);(2)5 月 8 日(幼果期);(3)4 月 18 日(花前 期)和 4 月 28 日 ;(4)4 月 28 日和 5 月 8 日 ;(5)4 月 18 日 、28 日和 5 月 8 日 ;(6)4 月 18 日 、28 日 、5 月 8 日和 16 日(中果初期)。药液用手动高压喷 雾器均匀喷施树体各部位及周围杂草 。 各处理于 药前与摘果前 5 天调查 3 ~ 5 株树 , 每株按东西南 北中 5 个方位 , 随机 调查 300 ~ 400 个果 , 记载虫 害果数 。 将虫害果分为 5 级 , 即 0 级 :果实上无刺 吸斑点 ;1 级 :果实上有 1 个不明显的刺吸斑点 ;2 级 :果实上有 2 ~ 3 个不明显的刺吸斑点 ;3 级 :果 实上有 4 个以上不明显的刺吸斑点 ;4 级 :果实上 有 1 个以上明显的刺吸斑点 。计算虫害指数和防 治效果 。 2.2 结果与分析
DO I :10.14083/j .issn.1001 -4942.2001.01.015

危害梨树的主要是哪两种象甲

危害梨树的主要是哪两种象甲
片向上卷曲、畸形。
防治方法
清除果园及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在绿盲蝽若虫孵化高峰期,可 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内吸性杀
虫剂进行防治。
茶翅蝽
01
形态特征
茶翅蝽成虫体长12~14毫米,宽7~8毫米,前翅黄褐色至灰褐色,膜
质透明。
02 03
危害症状
茶翅蝽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梨树叶片、嫩梢和果实的汁液,受害叶片背面 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果实受害后出现下陷的褐色斑 点。
果实
茶翅蝽的成虫和若虫还会吸取梨树果实中的汁液,导致果实表面出现萎缩、畸形 、软化、落果等现象。
繁殖与生活习性
繁殖
茶翅蝽的卵一般产在梨树叶片的背面,孵化后的若虫会就近 取食叶片。
生活习性
茶翅蝽成虫喜欢在梨树的叶背、果实上栖息,若虫则在叶片 背面栖息。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
在茶翅蝽越冬期,摘除其卵块并销毁,同时捕杀成虫。

使用生物农药
02
一些生物农药也可以用于防治梨树象甲虫,如苏云金杆菌等。
建立可持续防治体系
03
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建立可持续的防治体系,可
以有效控制梨树象甲虫的危害。
05
总结:防治要点
加强监测与预报
监测
定期观察梨树生长状况,注意梨树叶片、枝条和果实的异常变化,及时发现象甲的存在。
预报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报信息,提醒果农做好防治准备。
防治方法
人工捕捉成虫,减少繁殖源。在茶翅蝽若虫孵化期,喷施高效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02
绿盲蝽的危害特征
危害症状
叶片危害
绿盲蝽象甲成虫和若虫会刺吸梨树叶片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许多孔洞,称 为“破叶病”。这些孔洞会破坏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影响梨树的正常生长。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高 主 干 ,排 布 主 枝 ,拉 大 层 间 距 ,配 好 主 干 、主 枝 和
褐变 、 缩等症状 的发生 。 干
( 海 艳 申 东虎 苏 7 00 16 0西 安 市 临 潼 区
园艺工作站 )
枣 树 绿 盲 蝽 的 发 生 与 防治
1虫 害 识 别 。 盲 蝽 又 称 牧 草 盲 蝽 , 半 翅 目盲 蝽 ) 绿 属 科 害 虫 , 名 小 臭 虫 。幼 虫 虫 体 较 小 , 手 碾 碎 后 气 味 又 用
提 高 果树 高 接成 功 率 十 注 意
1明 确 高 接 换 种 的 目的 是 改 良品 种 , 衡 树 势 , ) 平 提 高栽 培效益 。 2合 理 造 伤 , 少 病 虫 害 发 生 , 持 树 势 稳 定 , ) 减 保 最 大限度地增 加生长点 , 快恢 复树冠 。 尽 3高 接 前 先 整 形 。 因 树 整 形 , 避 免 生 搬 硬 套 、 ) 大 砍 大 锯 ,把 大 树 整 成 小 树 ,把 健 壮 树 整 成 病 残 树 。抬
性 较 强 的 药 剂 混 合 喷 施 效 果 良 好 。 喷 药 务 必 仔 细 周
和 嫁 接 口、 塑 料 薄 膜 全 包 扎 , 以保 湿 增 温 和 防 干 热 风 用 侵 接 穗 选 用 粗 壮 充
实 、芽 眼 饱 满 的 1年 生 枝 条 ,最 好 蜡 封 ,不 宜 剪 留太
本 15 0倍 液 , 4 % 啶 虫 脒 1 0 - 2 0 0倍 液 + 0 或 0 0 0 0 1 0 乐
长 。 接 刀 要 锋 利 , 面力 争 做 到 长 、 、 、 滑 , 次 嫁 前 直 平 光 一 成 形 。嫁 接 人 员 动 作 要 熟 练 、 快 , 使 用 的工 具 要 定 轻 对

绿盲蝽

绿盲蝽

发生规律

小若虫主要在新梢上生长点周围的叶片上为 害,一头若虫可为害十几个新梢。待苹果谢 花后一月左右,华北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前 后,发生越冬代成虫。成虫羽化后,迁出果 园,在棉花、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以及艾、 龙葵、泥胡菜、藜等杂草上生活,发生第 2~5代。10月中下旬再迁回果园中,产卵越 冬。
杂草上的成虫
生物学特性

若虫:与成虫相似,初孵绿色,复眼红色, 二龄黄褐色,三龄后全体绿色。
若虫
取食的若虫
生物学特性

卵:长圆形,长1mm,黄绿色,位于芽的包 片内。
发生规律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主要以卵在果树芽 的鳞片内越冬,少数在宿根性杂草如艾、荠 菜、泥胡菜等根迹处越冬。在苹果上,以饱 满的短枝顶芽着卵量最大,其次为中枝,长 枝很少。在芽中,卵主要位于第1~5张鳞片 中。在树体上,外围枝条多,内膛枝因芽质 差而较少。在各类芽中,饱满的顶芽多,芽 质差的顶芽少,腋芽基本无卵。当苹果开花 期,卵开始大量孵化。
为害苹果新梢
为害苹果梢
为害苹果幼果
为害苹果幼果
为害樱桃
顶部受害
为害症状

在葡萄上,当为害新梢时,为害症状与苹果 相同;除此外,大量在穗轴、粒轴和幼果上 为害,幼果受害后,变黑死亡,粒轴和穗轴 受害后,在为害处以下部分死亡。
葡萄叶受害
受害的葡萄新梢
葡萄叶受害
生物学特性

成虫:体长5mm,绿色。头部三角形,黄绿 色。复眼黑色突出。前胸背板深绿色,具许 多小黑点。小盾片黄绿色,中央具1条纵纹。 足黄绿色,胫节末端和跗节色深。
防治措施

1、 越冬前防治:由于最后一代多在高秸的杂草如 艾、龙葵、泥胡菜、藜上生活,因此应于9月下旬, 彻底铲除果园中和果园周围的这些杂草,并喷药防 治杂草上的若虫。可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 倍液(仅可喷到杂草上,切不可喷到果树上)、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 2、生长季节防治:应在果树发芽后(苹果、梨、 桃等谢花后)5~7天喷药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 1500倍液等。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控技术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控技术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控技术贾彦丽;智福军;吴硕;吕瑞江【期刊名称】《河北果树》【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页(P31)【作者】贾彦丽;智福军;吴硕;吕瑞江【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象科。

近几年已成为我省枣区主要早期害虫,危害逐年加重。

1)成虫。

体黄绿至浅绿色,体长大约5 mm、宽为2.2 mm。

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绿色,前缘广,上有细微小黑点。

前翅基部绿色、革质,端部灰色、膜质。

2)若虫。

初孵若虫体浅黄色,短而粗,体长0.9~1.2 mm,取食后黄绿色。

3龄后有翅芽,体长约3.8 mm。

5龄体色鲜绿,翅芽端部黑色。

3)卵。

黄绿色,长约1 mm,稍弯曲,端部尖,中前部粗,卵盖奶黄色。

以成虫、若虫危害枣树幼芽、嫩叶、花蕾、花及果实。

受害的嫩芽及幼叶形成褐色针刺状斑点,随之叶片展开进而变成不规则的小洞,皱缩不平。

枣吊受害后常不能正常伸长而弯曲,严重时腋芽及生长点受害,造成腋芽丛生。

受害的花蕾常停止发育,干枯脱落,严重时几乎无花。

幼果受害后常出现坏死的黑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幼果脱落,影响产量。

绿盲蝽在河北省一年发生4~5代,以卵越冬。

越冬卵常在枣树皮下、多年生枣股及附近浅层土壤中或杂草、树木上。

翌春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卵孵化期较为整齐。

早期若虫在枣树萌芽前先危害作物和杂草,枣树萌芽后上树危害,晚孵若虫随枣树萌芽即危害嫩芽及幼叶。

4月底至5月上中旬枣树抽枝展叶期为危害盛期。

5月下旬以后,气温渐高,虫口减少。

第2代若、成虫6月上旬出现,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危害枣花及幼果,第1、2代是全年危害最重的两个时期。

第3~5代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者:付俊英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0期摘要介绍了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棉田绿盲蝽象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盲蝽象;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0-0154-01绿盲蝽象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的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近几年,由于抗虫棉的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棉田盲蝽象发生数量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已经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并且危害逐年加重。

该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对蔬菜、果树、苜蓿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棉花、枣树受害后一般减产20%~50%,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1形态特征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幼嫩组织,如嫩尖、幼蕾、幼铃的汁液,造成棉花破头、破叶、破枝丛生和蕾铃脱落,从而影响棉花产量。

在北方棉田发生的有4种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河间市发生的主要是绿盲蝽[1]。

其成虫体长5 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 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发生规律棉盲蝽象在河间市1年发生5代。

以卵在枣股芽鳞内、杂草、棉田枯枝、落叶上越冬。

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

第1代若虫5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末。

第2代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末,6月上旬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旬末,成虫迁飞到棉田猖獗危害,并交配产卵。

绿盲蝽

绿盲蝽

绿盲蝽1、分布与危害:绿盲蝽学名Lygocoris (lugus)lucorum Meyer—Our属半翅目,盲蝽熔科。

别名棉青盲蝽、青色盲蝽、小臭虫。

分布全国各地。

以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为害菊花、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

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cm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

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

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

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

足橘黄色,腿节较粗。

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3、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

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

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

卵期4-5天。

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

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

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

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4、防治方法: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化学防治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

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茶树绿盲蝽危害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绿盲蝽对春季名特茶的危害特点,分析了其严重危害春季名特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溧阳南部春季名特茶主产区茶树绿盲蝽的防治提供借鉴。

1、危害特点1.1范围广,面积大: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区域内有以福鼎大白、浙农系、安吉白叶茶为主的茶树面积2 000 hm2。

据调查,春茶期间绿盲蝽发生危害的茶园1 400 hm2,其中700 hm2茶园受危害严重,每个茶树品种都有绿盲蝽发生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盲蝽的发生危害与常用防治药剂!
绿盲蝽危害范围大、全年发生时间长、是较难防治的一种重要害虫,应掌握其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危害特点、防治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以持续提高防治水平。

现依其危害最重的棉花和冬枣两种作物为主要对象进行简述。

一、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

绿盲蝽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老害虫。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应用有机氯、有机磷化学药剂防治农业害虫,绿盲蝽的发生数量减少、危害程度降低。

但80年代以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大、湿度提高,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农作物种植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多种生存场所,利于相互之间迁飞,降低了防治效果。

成为主要害虫。

二、主要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以卵越冬且有多种场所,在苜蓿、蒿子、蓖麻残茬内及冬枣的病残枝、剪口、多年生枣股处、有疤痕的树皮下和石榴、木槿、苹果、桃的组织内,野菜的残茬处都能找到。

当3月份以后气温升至1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60%时越冬卵就开始孵化,在越冬寄主上危害,或迁至所喜食的寄主场所。

1~2代相对发育整齐,3~5代世代重叠。

在棉花田,6月下旬发生第二
代,7月下旬发生第三代,8月下旬发生第四代,9~10月发生第五代。

在冬枣园,4月中下旬冬枣萌芽后,因其幼嫩和含糖量高,园内及周围寄主活动的绿盲蝽迅速迁入嫩芽处集中危害。

5月上旬到7月上旬是危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7月中旬后,部分成虫转移至园外寄主,田埂路边的阔叶类杂草上也较多。

9月中旬以后,当天气渐冷,寄主衰老时便开始产卵越冬。

温度与各虫态发育历期相关性密切。

绿盲蝽卵期为6~10天,若虫期为15~25天,成虫期为35~50天,当温度高时发育时间短,反之则长。

各代雌虫产卵数量差别较大,第一代平均300余粒,其后各代逐渐减少。

在棉田多喜欢产于嫩叶、大片叶的叶脉、叶柄、苞叶或嫩茎内,冬枣上多喜欢产于嫩叶、嫩茎或叶脉处。

绿盲蝽为喜湿性昆虫,卵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才能大量孵化。

当相对温度在80%~90%,气温20~30℃时容易造成大发生,高温低湿时发生较轻。

绿盲蝽危害苹果
绿盲蝽危害葡萄
绿盲蝽危害冬枣
三、目前防治难点。

1.绿盲蝽寄主作物多,为其生息繁衍提供了多种场所,能进行相互其间迁飞转移,不利于彻底防治。

2.周年发生时间长,3代以后世代重叠不利于集中防治。

3.虫体相对较小,具有一定隐蔽性,成、若虫都能进行刺吸式危害,被害症状表现滞后性,导致很多农民不能进行及时防治。

4.千家万户不能进行统一防治,虫体受惊后具假死性,敏锐落地或迁飞,使喷洒药剂接触机会少,不能精准喷洒到虫体,降低了防治效果。

5.成虫有昼伏夜出习性,农民为白天喷药,难以发挥药剂的触杀性能,达不到防治效果。

6.以化防为主,持久喷洒农药造成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

一是大量杀伤有益天敌,如捕食绿盲蝽的华姬猎蝽、小花蝽、大眼蝉长蝽、草蛉类、蜘蛛类、胡蜂类等多种有益天敌在棉田、枣园基本见不到,传递花粉助力授粉的蜜蜂亦很少见到,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二是导致绿盲蝽对化学农药明显产生抗性,用药量越来越大,防效却越来越低。

以下仅就常用药剂进行简述供应用选择参考。

(1)氯虫氰。

是防治绿盲蝽的一种常用药,在持效期等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对地下水和蜜蜂等产生负面影响,国家已停止喷洒应用。

(2)吡虫啉。

与同类药比较,上市早,农民有应用基础,价位相对便宜,性价比高,农民愿意用,剂型品种多。

不足是除杀死蜜蜂外,绿盲蝽对其疑似产生抗性,防效趋于降低,市场购买量出现下滑。

(3)啶虫脒。

与吡虫啉的作用有很多相同之处,耐低温性能好于前者,现在市场用量相对偏小,是上量慢但又有一定市场的药剂。

(4)吡蚜酮。

有独特作用方式,持效时间长,对有益昆虫伤害性小,但药后绿盲蝽彻底死亡时间迟。

(5)噻虫嗪。

上市晚于吡虫啉,杀虫优果、持效时间优于吡虫啉,速效性明显优于吡蚜酮或同类其他药剂,虽成本略显高,但农民愿意接受。

(6)毒死蜱。

具有该类药剂的基本杀虫性能,毒性偏低是其突出优点,至今还有一定用量。

(7)灭多威。

杀虫率、速效性非常好,毒性偏高但分解很快,不影响果品质量,有少数农民在应用。

(8)高效氯氟氰菊酯。

具备该类药剂许多优点,至今仍有一定市场用量。

(9)甲维盐。

在阿维菌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改造,有效成分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生物菌类杀虫剂的优秀代表品种,具触杀和被植物吸收后的二次内吸杀虫特点,显效时间适中,持效期长,突出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杀伤天敌,果品中无残留,被称为无公害药剂。

掌握各种药剂特点后,根据绿盲蝽在当地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复配,或选择组合剂有效防治绿盲蝽。

如绿盲蝽虫龄较高时,为提高速效性应选择拟除虫菊酯类为主的复配药。

当虫龄较低时,为提高持效期,应选择新烟碱类为主的复配药剂。

有机磷虽有较好杀虫效果,尤以在冬枣及其他果树上可作为复配剂,但不能当作主要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