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法团主义

合集下载

市民社会还是法团主义?——经济社团兴起与国家和社会关系转型研究述评

市民社会还是法团主义?——经济社团兴起与国家和社会关系转型研究述评
广 东社会科 学
2 1 年 第 5期 01
市 民社 会 还是 法 团主 义 ?
— —
经 济 社 团兴 起 与 国家 和社 会关 系转 型研 究 述 评
孙沛东
[ 提 要 ]关于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存在市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两个争鸣的范式,前者强调
独立于 国家的社会 具有相对 的 自主性 ;后者强调 国家 自上而下对社会 的控 制和参 与。本 文以改革 开放




在 中 国从 计划经 济 向市场 经济转 型过程 中 ,随着非 公有 制经 济 的崛起 以及 国家管 制的 日渐放 松 ,经济 领域发 生 了显著 的组织 制度 变迁 ,其 中一个 引人注 目的现象是 在政府 和企 业之 间涌 现 出
数量 众 多的行业 协会 和商会 。这些经 济社 团的兴 起 是 国家 与社 会 双方 共 同推 性分 化 ,国家越 来越难 以依 靠传 统 的行 政命 令和组 织手 段实 施对社 会 的控 制 ,需要创 造 出新 的 、替代 性 的控制机 制 ;另一方 面 ,随着非 公经 济发展 而 日益壮 大 的经 济精英
也需 要成立 新 的组织 以维护他 们 的共 同利益 。 经济社 团 的兴 起重 构 了国家 、市场 和社会 之 间 的三角 关 系 ,引起 了 国内外 学 者 的极 大关 注 ,
2】 8
上发 起建 立 的 ,创造 出 了一个 独立 于 国家 甚 至制 衡 国家 的 自治领 域 。本文 以行 业协 会 和商 会等 经 济社 团 为例 ,考察 市 民社 会 和法 团 主义两 个 范式 的含 义 、支持 的经验 证据 及存 在 的 限制 ,在 此 基 础 上 指 出今后 研究 需要 注 意 的问题 。

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团主义的视

李广斌;王勇;袁中金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3(037)010
【摘要】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为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化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动态的制度分析框架.在由“国家法团主义→地方法团主义→社会法团主义”的治理形态演进中,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三种力量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演化产生深刻影响.从国家法团主义下的行政权力主导资源空间配置,到地方法团主义下的“权力十市场”主导资源空间配置,再到社会法团主义下的多元治理和资源分散配置,城市群空间存在“单中心→多中心(或类多中心)→多中心网络化”的演化趋势.
【总页数】6页(P9-13,38)
【作者】李广斌;王勇;袁中金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 [J],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
2.基于3D框架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研究 [J], 白永亮;党彦龙
3.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 [J], 曹薇; 薛秋霞; 苗建军
4.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J], 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
5.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证据 [J], 周韬;郭志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

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

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
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
景跃进
【期刊名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4
【摘要】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三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分散与集中”、“开放与封闭”来描述。

其中,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处于(权力)“分散与集中”连续谱的不同位置,而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则可以在(组织)“开放与封闭”的连续谱上发现它们的居所。

以精英主义为原点,这三种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层联系。

【总页数】7页(P81-87)
【关键词】多元主义;精英主义;法团主义
【作者】景跃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2
【相关文献】
1.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网络主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范式 [J], 任勇
2.多元精英主义的形成机制探索:从多元主义到精英主义集团观 [J], 王秀岗
3.围绕公民身份理论的分歧及弥合的可能——兼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 [J], 刁瑷辉
4.多元主义抑或法团主义:美日农业合作组织与政府间关系比较 [J], 李汉卿
5.中国购买服务进程中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类法团主义和类多元主义的实践及其挑战 [J], 韩俊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国家法团到社会法团:官办NGO改革路径的再思考

从国家法团到社会法团:官办NGO改革路径的再思考

从国家法团到社会法团:官办NGO改革路径的再思考基于J省官办基金会的调查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社会治理改革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思想㊂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为使社会组织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国家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促进社会主体的发育和成长并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㊂在此种意义上,官办NGO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㊂一方面,官办NGO普遍效率较低㊁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官办NGO数量庞大,在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份额㊂官办NGO的改革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成效㊂如果改革进程不畅,就难以激发第三部门的活力,难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关键的参与主体㊂由此,官办NGO由于靠近政府㊁体量较大并占据社会组织生态体系的关键位置,其成败直接关乎第三部门的兴衰㊂官办NGO的改革成为关乎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㊂本文不再过多着墨于官办NGO改革的动力㊁意义等,而试图在梳理㊁反思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梳理,探索其可行的改革路径㊂此项研究是基于近年来对大量社会组织调研访谈的基础㊂选取官办基金会为对象,既是出于研究的便利性,也是出于对代表性的考虑㊂从狭义的官办NGO来看,基金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㊂基金会位于公益资源链条的上游,如果其不能有效运转,不仅无法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更无法为中下游的社会组织提供资源供给,进而抑制第三部门的整体发育,因而基于官办基金会类型的实证研究结论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㊂一作为理想型的三条改革路径官办NGO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兼具官与民的双重性格,而改革的核心也正在于对其官民比例做出调整㊁界限予以划定㊂因此,任何尝试给出官办NGO改革路径的答案都应当对这种官民二重性有其立场,尤其是如何看待其官办身份和官方色彩㊂只有在对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状与走向有其历史性㊁规范性判断的前提下,方能明确官办NGO改革的方向和策略㊂(一)国家法团主义的依附式发展路径法团主义是国家与社会团体制度化合作,以达至秩序与效率相统一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图景㊂施密特将其界定为 以社团形式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决策结构联系起来的制度安排 ,有6个主要特征:(1)在某一社会类别中社团组织的数量有限;(2)社团组织形成非竞争性的格局;(3)社团一般以登记方式组织起来;(4)社团机构具有功能分化的特征;(5)社团要么由国家组建,要么获得国家认可而具有代表地位的垄断性;(6)国家在利益表达㊁领袖选择㊁组织支持等方面对这些社团组织行使一定的控制㊂①在这个框架里,国家强有力地居于中心地位,社团一定程度渗入国家的成分并被秩序化地整合㊂施密特也进一步将法团主义区分为国家法团主义与社会法团主义㊂在前者模式中,国家自上而下通过行政化或明文规定的方式,赋予某些社团以垄断性的特殊地位,并采取更多的干预和支持;后者则基于自下而上的社团间竞争性淘汰形成法团主义的结构格局㊂顾昕㊁王旭在考察我国社团监管体系以及制度安排后,认为我国的国家社会关系与法团主义较为契合㊂②而中国在以全能主义国家为起点的管理体制背景下,具有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不少学者也进一步判断,尚处于转型初期的国家社会关系为国家法团主义㊂442㊀转型中的社会组织①②陈家建:‘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㊂顾昕㊁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 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㊂基于这样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判断,才能认清中国社会转型出现的大量的官办NGO,正是国家法团主义框架下的产物㊂改革开放之初,官办NGO 是国家在社会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主动发起成立的㊂国家给予其资源等方面的支持,赋予其垄断性和一定的公权力,使其能够承担社会服务与利益整合的双重职能,以满足社会需求㊁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构建起国家法团主义的治理格局㊂由此,官办NGO 的官办身份和官方色彩也就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㊂因此,有学者指出官办NGO 改革的关键(至少在现阶段)不是消减其官方属性,而是如何利用其官方背景以求得更好地发展㊂其中魏涛通过对浙江消费者协会的研究认为,应当承认和接受官办NGO 的存在和合理性并努力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官办NGO 的改革首先 不是民间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来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的问题 ①㊂这条改革路径,基于国家法团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判断,将官办NGO 作为国家法团看待,承认其法团地位,试图使官办NGO 通过依附于国家支持寻求相对保守的发展与改革,可以概括为 依附式发展 的改革路径㊂(二)多元主义的去行政化路径多元主义是强调国家与社会分立,社会制衡国家,信奉社团间自由竞争以增进社会活力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㊂在这种理想型的模式中,NGO 应当与政府严格分界,高度自治:一方面,政府在NGO 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一般不能干预其内部事务;另一方面,政府通常不能给予NGO 日常行政事务的拨款和特殊照顾㊂因为,从价值判断出发,多元主义相信NGO 与政府的边界不清,将导致社会无法与国家分立制衡;从现实效益讲,多元主义认为NGO 的政府化会导致其官僚化的低效,而对NGO 的差别对待也将破坏社会内部自由竞争的生态,降低社会活力㊂这种基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多元主义框架,显然与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但是其对NGO 的这种高度自治㊁自由竞争的规范性预设却早已成为学术界与民间社会的主流话语㊂在这种话语范式下,官办NGO 的 官性 即为其 原罪 所在㊂改革的关键就是去除其官方支持和干预,恢复其社会本性,走一条 去行542从国家法团到社会法团:官办NGO 改革路径的再思考/ ①魏涛:‘发挥官办NGO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基于浙江省消费者协会的个案研究“,‘学会“2007年第7期㊂。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法团主义的维度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法团主义的维度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法团主义的维度
李力东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0)001
【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建立在功能性团体基础上的利益代表和协调体系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中国当前虽然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的显著特征,但是随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团体的自治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实现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过渡是值得期待的.
【总页数】5页(P76-80)
【作者】李力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8
【相关文献】
1.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 [J], 孙双琴
2.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描述--法团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延伸 [J], 刘天宇;戴晶晶
3.法团主义视角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与建构 [J], 张青国
4.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 刘安
5.中国民间组织官方背景的学理解析——从国家主义到新法团主义维度 [J], 李永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

五·对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论述及其反思
批判:把应然当做实然&把国家或政府全部 看成是一个没有任何差异和区别的整体&把 实际上千差万别社会团体视为同样的组织
1.市民社会理论以及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观点 2.心权威主义的理论观点 3.国家在社会中的理论观点
(二)重新审视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R机构三任主任的经历
民间力量+政府职能部门 自主性 VS 依附性
(1)认为:政府-项目 R机构-独立、具体服务
(2)没意识到:政府的有限(经费难 到位)和有代价(政府意愿) (3)授权:不充分&不完善
2002年,R机构筹备—2003年年初,正式运营(注册:独立法人单位)—刚开办一年里, 员工达到16、17人—2003年底,发展减缓—2004年,运行不良——D3创办人离任(原因: 抱怨政府部门承诺的资金没到位与政府部门闹僵) —D4主任(另一Q机构副总干事)兼任代理主任——D4主动离任 —2007年,D2主任(业务主管单位的秘书长,社会资本:熟悉社会资源&能调动社会资源)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 互动关系研究
张钟汝 范明林 王拓涵
小组成员:赵丹娟 黄旻煜 德吉措姆 李佳赢 刘瑞铭
整理课件
目录
一 话题讨论的背景与相关文献分析

Level 1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Level 1

个案运作以及与政府关系的描述分析
四 个案与政府关系的理论解释
五 对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的思考
整理课件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学者斯密特对法团主义理论提 出分类。即国家法团主义和社 会法团主义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基于法团主义的分析视角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基于法团主义的分析视角
标 应该定位在 与政府 良性互动和引导职工理性表达诉求两个 方面。在现有条件下, 工会组织可 以从工会干部社会 管 理理念创新 、 工会工作方 式创新和工会组建 形式创新 几个方面参与社会 管理创新。 关键词 : 团主义; 法 工会组织; 社会管理 ; 创新 中图分类号 : 4 D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0 ( 0 )7 0 2 — 3 10 — 4 82 1 0 —0 2 0 1
以 法团主义 的视角来看, “ 我国 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 会协同、 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 正是在经济转轨和 社会 转型 过程中, 家在尊重社会分工这一客观事实的情况下, 国 充 分发 挥主 导作用, 但是也高度重视以 组织化的 功能团体为 单元对社会力量进行重新整合, 构建有序的利益表达、 利益 聚合、 利益传输及利益配置的方式。 这个意义 从 上说, 工会组 织作为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 愿结合的 工人阶级群众组 织,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必然性。 1 强国家一 . “ 强社会” 趋势推动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 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健全, 经济体制深刻 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 变化 , 四个深刻”促使改革开放以前以国家垄断着绝大 这“ , 部分稀缺资源和结构性的社会活动空间以 及社会各个部分 高度关联性为特征的“ 总体性社会”的制度安排发生转变, 1 2 ] 国家和社会关系逐渐转型, 即国家权力开始上收, 社会被重 新赋予一定的 自 主性。 然而, 学者普遍认为, 在中国这样一个 具有革命型全能主义遗产的国 将多元主义视为公民 度, 社会 发展之道并希望最终实现“ 社会制约权力” 弱国家一强社 的“ 会” 标在中国 目 很难实现。 就中国的 实际 来说, “ 追赶型” 后 的 发现代化的特质, 决定了我们既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来制约 转型时期政府行为方面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同时也需要 个强大的 具有现代化取向的中央 权威 保持社会平稳发展。 在法团主义 理念下, 一种合理而又可行的发展模式是, 国家 需要运用其特色优势,寻求与社会的相互增权 (u ae一 m t lm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团主义法团主义,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去。

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有明确责任(义务)的、数量限定的、非竞争性的、有层级秩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

这些功能单位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不是由国家建立的话),它们被授予本领域内的绝对代表地位,作为交换,它们的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的行动受到国家的一定控制。

根据这一界定,法团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间常规互动体系的概括。

这个体系包含以下要点:1、有国家参与,社会参与则以功能团体的形式,它们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资格和权利;2.它的中心任务是将社会利益组织、集中和传达到国家决策体制中去,因而它代表着国家与社会的一种结构(制度化)联系;3、进入体制认可的功能团体对相关的公共事务有建议、咨询责任;4、进入体制认可的功能团体数量是限定的;5、进入体制认可的功能团体间是非竞争的关系;6、体制内的各功能单位以层级秩序排列7、功能团体在自己的领域内享有垄断性的代表地位;8、对功能团体的领袖选举、利益诉求和组织支持等行动,国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国家掌握的限度区分为“国家法团主义”或“社会法团主义”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很明显,这种理念试图在传统的极权主义和多元主义框架之外寻求对利益整合的解释,它抛开了体制内外的分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国家——社会”分化的视角,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讨论。

它帮助研究者观察到了“国家——社会”框架容易忽略的问题,背后的理论假设,或者是“国家法团主义”,或者是“社会法团主义”,但已经不是“极权主义”或“多元主义”。

这表明,多年来支配中国研究的主流模型正处在转变之中,这种转变对于研究者的意义在于,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及其设问方式也在随之转变。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作者:陈家建来源:《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提要: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法团主义一直认为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种主张与西方当代主流的多元主义大相径庭,后者提倡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立与制约。

然而,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时,法团主义的视角却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

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还是基层政府组织中,都出现了许多法团化的组织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特征通过许多具有法团主义视角的研究得以比较清晰的展现。

法团主义成功应用于中国社会研究得益于它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契合性,但同时二者的差异也必须予以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法团主义;法团化;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研究一、法团主义的理论视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关注的中心。

其中,多元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多元主义认为,社会与国家应该是分立的,市民社会是一个自主活动的领域。

社会中的权力是多元的、分散的,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组织社团参与选举竞争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

多元主义主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具有首位的重要性,为了避免国家的干涉,公民应该有正式的、制度化的自由保障,国家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距离(Whyte,1992)。

多元主义“社会中心论”的理念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美国,对现实的政治运作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在看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法团主义与多元主义有明显的不同。

法团主义源远流长,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和行会也对其有重要的影响(Adams ,2002)。

长久的思想源流和实践经验形塑了法团主义的思想主旨:国家与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二者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

比如天主教会、行会等都是法团化的组织,整合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功能,是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

在近现代社会,法团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受了许多波折。

追求个体权利的自由主义的崛起使得法团主义理论上的影响力式微,而行会和天主教会等法团组织的解体或衰落则使法团主义失去了实践的立足点。

同时,法团主义本身也在发生着内在变迁,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元素,包含了更多个体权力的理论要素,提出了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新主张。

其立足点也从原来的天主教社会扩大到了新教国家和工业化社会(Adams ,2002)。

而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局势则给予法团主义明确的立足点,即作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居间的替代者,既反对过分自由化,主张社会整合,同时也反对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社会改造,国家统合一切。

法团主义的主张在欧洲大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欧洲的福利国家体制、法团化的工会组织都承接了法团主义的主旨。

但是因为与纳粹政权,特别是墨索里尼政权之间的关系,法团主义一直以来都受到批评和质疑(Adams ,2002)。

而在多元主义主导的美国,虽然拥有不少法团主义的理论家和支持者,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非西方国家,相比于自由主义,法团主义与其传统的社会特质具有亲和力,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受重视,特别是它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关系(Unger &Chan,1995)。

长期以来法团主义都是多元主义的批评者(陈剩勇、李力东,2008)。

著名的法团主义者威亚尔达(Howard Wiarda )认为法团主义有三个特征:1.一个强势的主导国家;2.对利益群体自由与行动的限制;3.吸纳利益群体作为国家系统的一部分,让他们呈现成员的利益,帮助国家管理和开展相关政策(Adams ,2002)。

尽管法团主义有不同的派别①[比如有“国家法团主义”与“社会法团主义”或“权威法团主义”与“自由法团主义”的区别(张静,2005:29-33)],但这个定义基本道出了法团主义的核心特征,就是要把利益群体整合进国家,受到国家的控制和约束。

这与多元主义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多元主义坚持的是社会对国家的抗衡,维护社会的独立自主性。

在法团主义者眼里,社会和国家应该是融合的,二者融合所形成的法团化组织应该是整个社会良好运作的中介。

这样一种中介能起到沟通协调、组织社会成员和群体、帮助制定和开展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

与多元主义相比,法团主义的主张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1.维护社会整合与团结。

在多元主义体制下,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本群体的利益相互竞争,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危及公共秩序。

特别是在社会异质性强的国家,盲目地实行多元主义制度会造成社会分裂。

所以,法团主义认为,多元主义不能解决社会整合问题,而国家与社会相互融合的法团组织才是理想的社会团结纽带。

另外,法团主义能够通过社会、国家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实现社会团结的心理基础。

2.公正性。

在多元主义体制下,每个利益群体都可以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力来维护本群体的利益,但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权力分布极不均衡,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也差别很大,造成国家政治过于偏重某些强势群体,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

由此,国家政治的公正性会缺失。

而在法团主义体制下,国家不会过多受到利益团体的压力,更有机会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国家政治的公正性。

3.效率优势。

在多元主义体制下,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利益群体长期的斗争与妥协,而法团主义的政府与社会团体融为一体,信息畅达,政策制定更加快捷。

另外,法团化组织本身经济运作效率较高,因为他们“公私兼顾”,节省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也能更好地聚合资源,协调行动。

法团组织的经济效率优势被认为是东亚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Unger &Chan,1995)。

虽然有比较清楚的理论定位,但在现实遭遇上法团主义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以至于施密特和哥诺特将其称为“希腊神话中的西西福斯(Sisyphus)”(Schmitter&Grote ,2005)。

在当代,法团主义面临着更加激烈的争论。

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强势地位淹没着法团主义的声音;另一方面,像欧洲工会、WTO 、NAFTA 这样带有法团色彩的国际、国内组织影响力的扩大又似乎展现了法团主义发展的新契机(Adams ,2002;Schmitter &Grote ,2005)。

正当法团主义在西方的政治潮流中跌宕起伏之时,它的某些理论元素却悄然进入了中国研究的领域,展现出了新的理论活力。

二、当代中国社会研究①中的“法团主义”①本文所述的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是针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状况的相关探讨,涉及的主要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研究领域内具有法团主义色彩、产生了影响力的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研究。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极权主义”范式(Halpern ,1993)。

这种范式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是欧美学者分析共产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的主要概念框架。

极权主义范式认为,中国并不存在独立的社会,社会的各领域都受到极权国家的控制和影响(Gold,1993)。

在这样一种社会模式下,社会本身没有自主性,更没有西方的“公民社会”(Whyte ,1992)。

在极权主义范式的主导下,对于中国社会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探讨,相关分析主要在国家控制社会的方式以及这种模式的起源和各种影响因素。

这样一种范式的兴盛主要是因为当时欧美学界对于共产主义国家社会普遍性的刻板印象,统一采用了与多元主义对立的极权主义作为分析研究的概念框架。

同时,也缘于欧美学者接触中国社会相关研究材料很少,无法做细致的分析,只能做粗放的模式定性(Harding ,1993)。

随着对中国社会研究的不断推进,极权主义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是因为欧美学界对于共产主义国家分析概念框架的转变,更是缘于对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Harding ,1993)。

欧美学界发现,将中国社会与东欧苏联模式统一处理并不恰当,中国社会有其自身的特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极权主义范式所论述的国家控制下的“无社会”模式。

20世纪70年代在关注中国“文革”时,西方学界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已然与极权主义下的图景有所差异(Harding,1993),而80、90年代则有对中国社会的“新发现”。

新的研究展示出,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国家的控制,始终有自身的运作空间,市民社会的种子从传统社会到毛泽东时代一直就有(Whyte ,1992);而且,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独立性获得空前的生长,国家与社会分立的萌芽已经产生。

例如,怀特的研究发现,在浙江萧山地区,非官方的民间经济组织正在成长,所拥有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White ,1993)。

这样一种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已类似于西方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魏昂德的研究认为,在城市社会,工人具有了与国家的政策要求不同的政治诉求与行动(Walder,1992)。

这样一种社会生长的趋势在中国许多地区、许多领域已经出现,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弱化、国家控制的收缩等等(Rosenbaum ,1992),这些都是历史上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特征,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开始了市民社会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