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防治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1、稻飞虱药剂防治技术要点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
稻飞虱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
雌虫用产卵管刺裂稻茎的表皮组织,将卵产于组织内。
稻株被刺伤处常呈褐色条斑,严重时稻株基部茎秆腐烂,植株枯死,形成一团一团的“黄塘”、“落窝”现象,常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对产量影响极大,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颗粒无收。
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
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施药技术。
在防治时,如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为害:1、防治指标。
可自行下田检查,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
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
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3、对口农药。
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扑虱灵)、敌敌畏+叶蝉散(或毒死蜱)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
据研究表明,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一是菊酯类农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
同时,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已达高抗水平,为确保防效,必须坚决停止使用,啶虫脒与吡虫啉有交互抗性,也不宜推荐使用。
水稻飞虱的区别以及防治方法

水稻飞虱区别以及防治方法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
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
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它们飞具体区别如下:
防治方法:
选用好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内吸性药剂。
掌握防治适期:若虫期。
对准水稻基部喷药。
施药时加水要足,田间保持一定水层。
注意天气预报:高温高湿易发生,药后最好当天不下雨。
化学防治: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每亩及时喷洒美邦金点子(70%吡蚜酮WDG)6-8克、齐网(25%吡虫·异丙威WP)40-60克、星飞克(80%噻嗪酮WDG)16克等药剂。
稻飞虱及其防治技术

株组 织损 伤 。 影响水 分 、 养 分输 送 .阻碍 稻株 正常 和 长发 育 . 千粒 重下 降 , 响 影
推 单 、 季 稻混 合 种 植 区 , 源 充 蜂 等 自然 天敌 。 广稻 鸭共 育技 术 , 双 食
足, 有利 于褐 飞虱 发生 。不 同水 控制 稻 飞虱 的种 群数量 。
越探 士 匏
稻 飞 虱 属 同翅 目 , 飞
虱 科 害虫 。为 害水稻 的 飞 虱主要 有褐 飞 虱 、白背 飞
虱 和 灰 飞 虱 三 种 .稻 飞 虱
食性 单 一 , 只为 害水 稻 , 白背 飞 利于 水稻 生长 不 利于 稻飞 虱 生存 的
虱食 性 较广 ,除为 害水 稻外 , 还 环 境 。 能 为 害 小麦 、 高粱 、 米 、 白 , 玉 茭 2生物 防 治 。在 青 蛙 繁殖 期 采 .
防治 标准 的稻 田 ,在 低龄 若 虫 高峰
4 .天敌 。稻 飞虱 的 天 敌 较 期用 药 。每 亩选用 2 %P 蚜 酮 可湿 5 1  ̄
水稻 病毒 病 。
发 生规律
1迁 飞 。 褐 飞 虱 和 白 .
02 5 多 .卵 期 重 要 天 敌有 黑 肩 绿 盲 性 粉剂 2 — 5克 :或 2 %噻 嗪酮 可
水 稻产 量 :重 则造 成 枯 杆
倒伏 , 发稻 田可致 绝 收 。 重
次外 。稻飞虱 为 害后 有 利
褥 截 取摩啦 海墩 探
飞 虱发 生 。
稻 品种 和 水 稻 不 同 生 育期 的 营
3药剂 防 治 。采 取 压 前 控后 的 .
养 不 同 ,能影 响 飞虱 的繁 殖 , 稻 防治策 略 ,制订 切实 可行 的防 治方 对不 同类 型 田 的水 稻 , 强 虫情 加 株 游离 氨基酸 的含 量 高 , 利 于 案 。 有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治?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
治?
水稻“两迁害虫”常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以及“两迁”害虫的防治方法。
一、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
1、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在湖北一般危害5代,以3-5代为主害代,6月底至7月初危害早稻,8月中旬开始危害小稻,9月中旬开始危害晚稻。
2、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蘸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
剑叶受害对产量更有直接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砒粒率增加。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每百丛水稻有10-15个新卷叶尖时开始施药。
具体防治药剂可选用21%的“山瑞”,亩用量50-70ml;或5%的“锐劲特”,亩用量30-40ml;或48%的乐斯本,亩用量50-70ml,兑水45千克喷雾。
此外,也可用“特杀螟”、“螟虫快杀”等常规杀螟药或“杀螟杆菌”、“bt生绿杀虫剂”等生物菌剂防治。
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一是应控制水稻后期追肥灌水,尽量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恶化稻飞虱生存环境。
二是有条件可在稻田放养小鸭,以鸭治虫。
三是化学防治,应抢在稻飞虱大发生前,灌足田水,用“高效大功臣”或“纹虱净”或“绿亨杀杀死”等药对症杀虫剂重喷稻丛基部;水稻生育生期;
也可趁天晴田水落干时,亩用“敌敌畏”300-400ml制成毒土后,于中午气温较高时撒于稻丛基部,薰杀稻飞虱。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针对我国稻飞虱危害严重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该病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飞虱;危害特点;防治措施稻飞虱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
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1]。
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稻飞虱危害特征的了解和重视,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监测虫情,落实各项防治关键技术和措施,有效遏制稻飞虱危害,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1危害特征1.1直接危害稻飞虱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隐蔽性、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
虫体小,通常寄居在水稻茎基部或穗部,刺吸稻株汁液,分泌毒素,产卵危害,水稻受害初期茎秆上呈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禾丛基部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冒穿”、“倒伏”等典型症状[2],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造成全田荒枯。
稻飞虱常在水稻孕穗期,危害严重时表现为不出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在水稻灌浆期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或枯死。
1.2间接危害稻飞虱带有条纹叶枯病等一些病毒,存在一定带毒率。
带毒稻飞虱除吸取水稻汁液直接危害外,常传播病毒,引起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稻飞虱带毒率高,则要加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2病因分析褐飞虱的种群消长与气候、食物及天敌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3]。
在一定的迁入虫量基础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生育期能促使其大量繁殖。
田间小气候更直接影响其发生为害程度;同时,天敌数量对褐飞虱的田间种群消长也有一定的促控作用。
目前,稻飞虱多代别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气候条件适宜飞虱喜温湿,温度20~30℃,相对湿度在80 %以上,十分有利于褐飞虱的增殖与生存。
2.2食料条件丰富水稻处于分蘖至拔节初期,植株含氮量高,游离的氨基酸含量高,植株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短翅型分化,为褐飞虱提供了适于生存的食料条件。
稻飞虱防治问答

稻飞虱防治问答一、如何科学防治稻飞虱1、问:稻飞虱的防治适期怎样?答:一般在低龄若虫期,当分蘖期虫口密度达1000头,百丛以上,穗期虫口密度在500头,百丛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
2、问:稻飞虱具体防治措施有哪些?答:①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实行科学的水肥管理,防止禾苗贪青徒长。
②生物防治。
稻田养蛙、鸭,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自然天敌,同时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③化学防治。
坚持使用高效、安全对口农药。
要抓准在低龄(一二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
注意事项:因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二、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农药1、问:防治稻飞虱的化学农药有哪些?答:吡虫啉(金大地对白背飞虱效果理想)、敌敌畏、敌敌畏+叶蝉散、敌敌畏+农斯利、锐先(锐劲特+乙酰甲胺磷)等。
2、问: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稻飞虱?答:①使用农药前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或请教植保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②按指定剂量和使用适当的容器配药,配药、施药要戴口罩、胶手套,穿防护服,配药要远离饮用水源和居民点,用完的包装物要烧毁或深埋。
③不要使用损坏或漏水的喷雾器。
喷雾前仔细检查开关、接头、喷头螺丝是否拧紧,药桶有无渗漏,喷药过程中如发生堵塞,应先用清水冲洗后再排除故障,切不可用嘴吹、吸喷头和滤网。
④施药时切勿迎风操作。
也不要左右同时喷射,应隔行喷雾。
大风和中午高温应停止施药,药桶内药液不能装得过满(超过水位线)。
⑤施药过程中不能讲话、嬉戏,如不慎沾染上农药应立即更换衣服,用肥皂水冲洗皮肤。
喷药后,若需进食、饮水、抽烟,应洗净手、脸。
⑥儿童、三期(孕期、哺乳期、经期)妇女不宜施药。
⑦正确存放农药,避免污染环境或危害人、畜、家禽。
⑧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求医诊治,并出示曾用过的农药标签。
3、问:合理施用农药防治稻飞虱应注意哪些技术问题?答:①针对不同对象选择对口农药。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大力发展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农业保障,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飞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对水稻产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治稻飞虱的方法和对策。
标签: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止对策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灾害时,会以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稻飞虱的防范意识,做好提前科学防治的准备。
一、水稻稻飞虱的分析研究1.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三种稻飞虱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个种类对于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飞虱一般体长为4到5毫米,体形较小,触角为短锥状,遍体呈灰黄色,其翅膀为透明并主要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其中长翅的稻飞虱成虫可以进行迁飞,将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其迁飞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并且和海域、寄主、营养、天气等条件也密切相关。
稻飞虱大多数具有趋光性,喜欢潜伏在植株的叶或枝干上,但其生性胆小,一旦有外界的影响,就会迅速逃离不易捕捉。
稻飞虱喜欢将虫卵产在水稻嫩叶下叶鞘内,每次产卵大约100到150粒,呈褐色条案,但并不明显。
三种飞虱的生活习性略有差异,其分布范围也各不相同,其中褐飞虱主要集中在北方及长江以南流域,灰飞虱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对于长江以南的流域危害最为严重。
褐飞虱的生活区域大多是温热潮湿,由于夏秋季节湿热多雨,非常适合褐飞虱生长繁殖,所以褐飞虱虫害通常在这个季节爆发。
与褐飞虱相比,灰飞虱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而白背飞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多雨,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得以生存。
2.稻飞虱的危害特征稻飞虱是对水稻减产的最大元凶之一,其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内各成分含量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瘫病、枯死等严重后果。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要点稻飞虱俗称“蠓虫”、“稻虱子”,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
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气流远距离传播。
每年春夏随气流由南向北逐区逐代迁飞,秋季随气流迁回南方。
灰飞虱是近距离迁飞与本地扩散相结合的害虫。
目前危害我县水稻的稻飞虱主要是灰飞虱。
稻飞虱是一类暴发性、隐蔽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水稻害虫。
稻飞虱危害水稻茎杆白背飞虱一、稻飞虱的危害1、刺吸危害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剌吸茎叶、稻穗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
抽穗以后稻飞虱危害最严重,稻飞虱早晨多集中在稻穗上,吸食浆汁,危害稻粒,使稻粒变褐,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瘪粒率增加,出米率低,品质下降。
其排泄物常将颖壳污染成灰黑色,造成霉变。
稻飞虱除直接为害外,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灰飞虱危害水稻稻穗2、产卵为害稻飞虱产卵时剌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的伤口,促使水分向外散失,同时破坏输导组织,加速稻株衰弱倒伏。
3、传播或诱发病害稻飞虱是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
剌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利于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
在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活动,在叶片或稻穗排出大量蜜露,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滋生霉菌,引起稻粒霉烂。
二、稻飞虱成虫的两型形态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
短翅型成虫产卵多、易爆发,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
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
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
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有利于形成长翅型成虫。
长翅型成虫具有正常发育的前后翅,可进行长距离迁飞,能逃避恶劣环境条件。
三、灰飞虱生活史灰飞虱在我县1年发生4-5代。
灰飞虱冬天以3~4龄若虫在田边、沟边的杂草堆中、枯死的杂草底下土表或根际土缝里越冬,这些越冬的若虫于第二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逐渐向禾本科杂草迁移,并产卵繁殖,这是当年第一代卵,它们孵化出的若虫就是第一代若虫,大约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这些若虫已经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开始向本田迁移,卵喜产在稻田稗草上,产卵部位在下部叶梢内或茎杆组织内,也有产在叶片下部主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