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领导案例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领导案例&压力管理

今天我们的一位员工“终于”出现了“问题”,意料之中的,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下面简要的说一下情况:这是一位技术人员,有一年多的资历,技术能力是团队中最薄弱的一个,意愿上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属于准备度为R2的员工。然后我们对他采取了错误的领导风格,是基于我们一开始错误的判断,因为团队刚刚组建,想当然的认为大家在基础能力是差别不大的,所以把他当成R3来看了,采取了S3的领导风格,后来这个员工的业务上不断出现问题,我当时判断工作能力上有问题,我们的开发经理给我的反馈说态度上也有问题,于是就被当作R1对待了,开发经理采取了S1的领导风格,在大约两三周的时间内,这位员工接受了太多的批评与质疑,现在的表现是对于上级的指令,已经没有什么反应能力了。我们的开发经理也是一个“新人”,他向我求助,我只好背上了这只“猴子”。

我在会议室约见了这位员工,整个面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这位员工已经到了几乎“崩溃”,整个过程一直在流眼泪,非常的委屈,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更没有什么斗志,甚至他在想,是不是应该提出离职,专门给自己找段学习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面对这种情况我很是愧疚的,除了愧疚还有心疼,没有照顾好我的员工,整个过程我几乎一直在安慰他,帮他梳理思路,解答他的困惑,与他分享我的体验,我还一直试图激励他的斗志,恢复他的信心,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想一个人的信心又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被重建呢。后来我退而求其次,想让他给我,也是给他自己一个承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要考虑离开的事情,至少不在现在考虑,要考虑也是在经过全力以赴的努力之后。

他的反应是犹豫的,一直没有给出我想要的“口头的承诺”,我想应用一致性原理的想法落空。不过,有一点欣慰吧,至少我已经把他从“放弃”状态拉回到“犹豫”的状态。从“犹豫”到重新站起来,还需要一些外部的支持才可以,我让他一个人在会议室呆了一会,也许一个人更容易把事情想清楚吧。

回到座位上,跟技术团队中的几个人交互了一下,确定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方针(S2):在生活上多关心一下,多一些温暖的东西,在工作上大家多替他承担一些,并给予即时有效的指导,慢慢帮助他恢复信心和斗志。

成长总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工作一年到两年之间是有一道坎需要过的,其实技术团队中的几个人都是很关心他的,爱之深,责之切吧。我把情况给大家说了之后,大家都在自责自己在最近做得不好等等。我想,关键是要“有心”,有了心,什么都好办。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这个员工一定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

而作为领导者,我需要更多的思考,需要更加敏锐的体察能力,这样才能够照顾好我的员工吧。

附情境领导的核心图图:

刚好有一个有关“压力管理”的理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享如下。

1、每个人的能力可以比喻成一张“弓”,就像图中的曲线一样,这个“弓”的强度也有大小之分,个越大的,一般都是比较“厉害的”

2、我们把这个“弓”放到XY坐标系中:

X轴为“需求”,也可以理解成“任务”

Y轴为“表现”,也可以理解成“绩效”

我们发现在这个坐标系中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区段,区段上有不同的“状态”,下面一一解释一下。

快乐:这个区段是最美好的区段,需求越多,我们的表现越好,这个区间的压力是积极的压力,是让我们成长的压力,也是我们应该极力维持的一个区间,想像一下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有越来越有挑战的事情去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很多成长,很美妙的感觉。甚至我们一度把这种感觉推进到峰值的地方。

重负: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领到的任务太多了,给我们形成了“多余”的压力,这些需求给我们带来的是“重负”的感觉。

负担:任务继续加大,重负终于成了一种负担,让人很疲惫,甚至无力应对。我们甚至在想,也许该放弃了吧。

威胁:终于,任务加大到我们无法负担的地步,哪怕一点点的需求过来都会成我们的身心造成一种威胁,恐惧、痛苦质感。我们无法不放弃了。

厌倦:这是一个事物的反面,当我们的能力远远大于给我们的工作时,觉得工作很无趣,没有挑战,没意思。于是越来越厌倦这样一份工作。

剥夺:天哪,居然没有事情要我做,昨天没有,今天没有,明天难道还是没有?谁剥夺了我做事情的权利?他是在赶我走吗?

以上是蓝色字体的部分都是“消极的压力”,只有绿色文字(绿色曲线)是“积极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把自己的状态维持在绿色的状态。努力的让自己的“弓”变大,关键是要找到与“需求”相匹配的“适应度”(加强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技能培训等),而且很多时候这种适应度取决于我们的意识,也即,你如何看待需求,如何看待压力,如何看待自己的表现。祝福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最积极的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