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
平衡功能的评定

当测试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受试者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 按照平时走路的步态,向前走3米/5米,过粗线或标记物处后转身,返
回并坐回座椅,靠到椅背上。
测试者记录受试者背部离开椅背到再次坐下靠到椅背所用的时间,以及 在完成测试过程中出现可能会摔倒的危险性。
每次评定均用相同的靠背椅,每次测试2次,中间休息1分钟,取其均数
与前庭相关的疾病
躯干、下肢骨关节、肌肉损伤、病变、畸形
……
精品课件
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
操作方法与步骤
(1)跪位平衡反应:受检者跪位,检查者将受检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使之倾斜。 1)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 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2)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上部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 和另一侧上、下肢未出现上述反应或仅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阳 性反应。
切监视,以免摔倒
差 <21分 需要支持来保持身体平衡。
零
0分 需要最大量的帮助以保持身体平衡。
精品课件
需乘坐轮椅 需乘坐轮椅
项目 1.由坐到站 2.保持站立 3.保持坐位 4.由站到坐 5.转移 6.闭目站立 7.双足并拢站立 8.站立位上肢前伸 9.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10.转身向后看 11.转身一周 12.双足交替踏台阶 13.双足前后站立 14.单腿站立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精品课件
内容
平衡评定的目的、定义和内容 平衡评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平衡临床评定内容、方法及操作 平衡量表评定内容、方法及操作 平衡仪器评定内容
精品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
1.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2.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5.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术、药物)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6.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来判断一个人的平衡能力。
平衡是人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时的状态,是人体在站立、行走和完成各种动作时维持稳定的关键能力之一。
以下是对平衡功能评定的介绍和评价。
首先,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平台试验来进行。
这种试验是在一个平坦的平台上进行的,测试者被要求保持站立或进行不同的动作,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局部肌肉协调动作等。
通过测试者是否能稳定地站立和完成动作,可以初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其次,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进行。
比如测试者可以被要求进行行走、上下楼梯、穿鞋、转身等动作,通过观察其是否能平稳地完成这些动作,可以继续评估其平衡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动作完成时间和动作质量等指标来对平衡功能进行更加具体的评价。
此外,平衡功能评定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仪器来进行,如动态平衡仪。
动态平衡仪可以测量测试者站立和行走时的重心变化,并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其平衡能力。
此类仪器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对于一些平衡功能受损者,尤其是老年人和运动伤病者来说,更为重要。
最后,平衡功能评定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不同年龄段、性别、身体状况的人,其平衡能力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
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身体残疾、运动损伤等,也需要制定专门的评定方法,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平衡功能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来判断一个人的平衡能力。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评定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实验10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目的】掌握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原理】当人的身体或头在空间做直线或旋转的变速运动时,由于产生的直线加速度或角速度的变化,引起前庭器感受器的兴奋,从而产生机体在空间的位置感觉与变速感觉,并产生许多反射性反应。
如姿势反射(肌紧张发生改变)、眼震颤、植物性功能反应(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汗腺活动、消化系统等功能变化)等。
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的强度愈大,这些反应也就表现得愈明显。
如果前庭器功能的稳定性较好或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提高前庭功能稳定性,其反应程度较小。
实验时让受试者坐在产生角加速度变化的转椅上,头前倾30°,使水平半规管处于完全水平位置,转动转椅,使受试者被动接受加速度运动的刺激。
根据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程度来判断其功能稳定性水平。
【器材与药品】旋转椅、血压计、听诊器、节拍器、秒表、皮尺、评分表等。
【步骤】1. 观察植物性功能的反应(1)受试者坐在旋转椅上,平静3min后,测其安静时的脉搏频率和动脉血压。
(2)受试者闭眼,头前倾30°,以1周/2s的速度均匀地旋转10周(采用单方向的旋转)。
旋转停止后,立即测出旋转后第1个10s的脉率和血压。
(3)根据旋转前后脉率和血压的变化值,按陆查诺夫和柏钦柯所制定的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评分表来评定受试者的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
(4)评分表使用说明①受试者在安静时脉搏11次/10s,动脉血压116/64mmHg旋转后的脉搏是13次/10s,动脉血压是122/69mmHg旋转后脉率增加了2次;收缩压上升6mmHg从评分表上端的脉率变化+2和表左侧所表示的收缩压变化+8,交叉点为4,即为受试者前庭器官稳定性的评分值。
受试者在旋转后脉率和血压的变化越小,所得到评分也就越高,说明前庭器官的稳定性好,所查值在3分以下,则为稳定性不良的表现。
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评分表变化(每1次数)+ 2 "]2223・00257收55缩+ 2 ]2223压2.变602570化55m+222233 m2H3025702 g555 +22233320257025555+22333317570257555 +23333414702570555+33334411025702555+3334448257 [025555±334444557025725 27 5 30 32 5 35 37 5 40 4 2±354454455545453532 L...7 |025705055555- 2 |33444433255 |05057273755555-22334433223272502727255555555-22333322115705727255555-223322142502725555-22221757255②收缩压变化一栏的数字,正数是表示血压上升的差数,负数代表血压下降的差数。
必备技能4类检查全面评价前庭功能!

必备技能4类检查全面评价前庭功能!前庭功能检查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法,了解前庭功能是否正常,确定前庭功能障碍的程度,病变侧别和病变部位的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目前基本包括三部分检查,一是评价前庭眼反射的眼球运动检查;二是评价前庭脊髓反射、本体感觉及小脑平衡和协调功能的检查;三是球囊和椭圆囊及神经通路的检查。
临床思维进行前庭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1.检查前2~3天停止使用任何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检查时避免声光刺激,最好在暗室中睁眼检查。
3.被检查者尽量放松,检查过程中进行心算,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眩晕急性发作期,癫痫病史、颅内高压、脑血管意外急性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精神疾病患者,都不应该进行检查。
01自发眼震的检查包括眼球本身运动检查、自发眼震检查及凝视检查三部分。
1.检查方法检查时,安静环境中,患者保持正坐的舒服姿势,首先要求患者盯住中线位置,然后向右、中、左、中、上、下顺序进行注视,每个方向注视15秒,有眼动时观察30秒。
2.自发性眼震的鉴别诊断02诱发性眼震1.位置性眼震位置性眼震是一个新的头部位置引起的眼震,也就是评价头部位置变动效应消失后,在一个特定位置的自发眼震。
按照Aschan分型:•Ⅰ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在同一头位和不同头位眼震方向可变。
可能和中枢病变有关。
•Ⅱ型:眼震是持续性,超过1分钟,头位变化时眼震方向不变。
可见于中枢病变,也可见于外周前庭急性病变。
•Ⅲ型:短暂眼震,少于1分钟,称为体位性眼震。
2.甩头试验头部快速转向中线或从中线向一侧甩离中线30°,如果眼球出现矫正性扫视返回固视目标,则是试验阳性。
试验最常在水平面进行,但是也可以在垂直平面进行。
是前庭外周系统的高频测试。
3.摇头后眼震患者坐位,头低30°,摇头20~40次,速度为2Hz,观察眼震的方向以及强度。
是前庭外周系统的中频测试。
4.压力和强声引起的眼震见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前庭器官功能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当人的身体或头在空间作直线或旋转的变速运动时,由于产生的直线加速度或角速度的变化,引起前庭感受器的兴奋,从而产生机体在空间的位置感觉与变速感觉,并产生许多反射性反应。
如姿势反射、眼震颤、植物性功能反应等。
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的强度愈大,这些反应愈明显。
如果前庭功能的稳定性较好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提高前庭功能稳定性,其反应程度较小。
[实验步骤]让受试者坐在产生角加速度变化的转椅上,头前倾30°,使水平半规管处于完全水平位置,转动转椅,使受试者被动接受加速度运动的刺激。
根据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程度来判断其功能稳定性水平。
1、观察躯体运动性反应(1)在旋转椅前方正中的地面上划一条长6m的直线(2)受试者坐在转椅上闭眼,头前倾30°,以每2s一周的旋转速度均匀地旋转10周。
(3)旋转停止后,受试者立即抬头睁眼,并站立起来沿直线行走,尽力控制自己沿直线行走到6m处。
(4)检测者要注意受试者行走的足印,量出脚印偏离正中线的距离,并注意偏倒的方向。
(5)结果评定①能沿正中直线正常行走或偏离不超过0.25m者,属于稳定性好,评5分。
②偏离正中直线不超过0.5m走完6m者,评4分。
③偏离正中直线不超过1m走完6m者,评3分。
④旋转停止后,2s内站不起来,或行走时偏离正中直线1m以上者,属于稳定性不好,评为不及格。
2、观察眼震颤(1)受试者坐在转椅上闭眼,头前倾30°,以每2s一周的旋转速度均匀地旋转10周。
(2)旋转停止后,受试者立即抬头睁眼,注视树立在脸前方(15-20cm)的目标(手指或小棍)。
检测者同时开动秒表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眼震颤的持续时间。
(3)结果评定①正常人旋转停止后,眼震颤持续时间为15-40秒。
②前庭器官功能减退者,旋转停止后眼震颤消失或减弱,或持续时间过短。
③前庭器官功能亢进者,旋转停止后眼震颤持续时间延长,并伴有眩晕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平衡功能评定

二、 平衡功能分类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 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比如站位和坐位是的 平衡。
二、 平衡功能分类
动态平衡
自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一种
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比如患者伸手拿 东西
(4) 其他 观察法的优点:应用简便;缺点:过于粗略和主观,缺乏量化
2、量表法
(1)Berg平衡量表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评定内容
从坐位站起 无支持站立 无支持坐位 从站立位坐下 转移 闭目站立 双脚并拢站立 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从地面拾起物品 转身向后看
平衡功能评定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康健教研室 李 雪芳
一、概念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 力,人体保持平衡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能力与人体重心的
位置和人体支撑面的面积两方面有关。
二、 平衡功能分类
平衡功能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 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2)Fugl-Meyer反应测试 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的偏瘫受试者
(3)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4)MAS平衡功能测试
3、平衡仪测试法
平衡测试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 测试方法。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显示器、电子计算机、专用 软件构成。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体感 受、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结果 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站立时支撑面: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
人体重心在哪?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三)平衡功能评定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多发 性硬化等)、前庭功能损害、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 及骨关节疾患、骨质疏松症、截肢、关节置换、颈椎与腰椎损伤、 肌肉疾患、外周神经损伤等)。 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
中行走。 4.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 移动,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四)平衡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1)评定时注意安全防护,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 要注意给予保护以免摔倒,必要时给予帮助。 (2)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进行坐位平衡功能的评定。 (3)评定顺序应由易到难,可先进行静态的、坐位的平衡能力检查 评定,再进行动态的、站立位的检查。 (4)注意观察患者在不同状态下保持平衡的情况,评定人员不要用 语言提示患者应采取的平衡措施。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二)平衡功能分类
➢ 静态平衡:是指身体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能 力。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 动态平衡: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 ➢ 反应性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作
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保护术
目录/contents
01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02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平衡
平衡是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 境中(无论是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 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保持身体直立姿 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评定

二 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确定有平衡障碍的患者 , 首先进行肌 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以判断姿势控 制障碍是否因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 损伤所致 . 如疼痛 , 关节活动度受限 , 肌力 或肌纤维的变化均可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二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感觉系统包括:躯体感觉(皮肤内触压觉及 本体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半规管和迷路系 统) 运动系统包括: 骨骼肌协同运动 姿势控制预备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整和
(一)躯体感觉系统 作用:通过皮肤内的触、压觉感受器和肌梭、关节内的 本体感受器,感觉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以及身体各部 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 (二)视觉系统 作用:在视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 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相对于环境的视空间定位。 (三)前庭系统 作用:它是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旋转运动的角加 (减)速度变化所引起的刺激。测知头部的位置极其 运动,使身体各部随头做适当的调整和协调运动从而 保持身体的平衡。
(二) 支持面(support surface) 定义:指人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 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包括两 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 (三) 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LOS) 定义: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 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人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 12.5°,左右方向为16°。(LOS周长 围成一个椭圆形)
(四)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正常的协调性运动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协同动作组织。 姿势协同动作:踝关节协同动作 , 髋关节协同动作 , 跨步 动作模式. 三种对策包括: 1. 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 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站立时姿势晃动或摆动 即体现踝关节协同动作。 2. 髋关节协同动作:是通过髋关节屈伸来调节身体重心 和保持平衡。 3. 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 建立重心的支撑点,即为身体重新确立站立支持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SF/Z JD0103009—2018
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 Guideline for Vestibular and Balance Function Examination
2018-11-08发布 2019-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1 5 检查方法 ........................................................................... 2 6 前庭、平衡功能的评价 ............................................................... 3 7 附则 ............................................................................... 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实验室检查技术 .................................................. 6 SF/Z JD0103009——2018
II 前 言 本技术规范由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旨在确立法医临床鉴定中前庭及平衡功能障碍的检查方法和技术指南,确保相关鉴定活动的规范有序。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归口。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杨小萍、周晓蓉、范利华、陈芳、董大安、朱广友、夏文涛、程冬梅。 本技术规范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为首次发布。 SF/Z JD0103009——2018
1 人体前庭、平衡功能检查评定规范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前庭、平衡功能检查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人体损伤程度和致残程度法医学鉴定中需要进行的前庭、平衡功能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A/T 914-2010 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 SF/Z JD 0103003-2011 法医临床检验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3.1 前庭功能 Vestibular Function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能力。 3.2 视频眼震图 Video Nystagmography 应用红外线摄像技术直接摄取眼球运动图像,并连接计算机将眼球运动图像转换为波形图。 3.3 平衡功能 Balance Function 人体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本文中的平衡功能主要包括站立平衡、行走平衡及负重平衡功能。
3.4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 Computed Dynamic Posturography 应用高敏传感器记录人体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视觉、本体觉、前庭位置觉)重心运动的轨迹,经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将人体重心的细微运动以数字和图像的形式表现。
4 总则 SF/Z JD0103009——2018 2 4.1 评定原则 4.1.1 在前庭、平衡功能的检查和评定时,应使用现有的前庭及平衡功能检查技术和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测试组合,多种分析指标相互印证,综合评定。 4.1.2 前庭、平衡功能检查需多项检查指标综合判断,应注意鉴别伪装。在应用计算机姿势图评价平衡功能时,应注意分析运用原始数据和曲线来鉴别伪装。
4.2 鉴定时机 前庭、平衡功能检查应在损伤3~6个月后,待医疗终结或伤情相对稳定后进行。
5 检查方法 5.1 一般检查 5.1.1 基本信息核查 核对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了解简要案情、外伤史或疾病史,获取耳部、颅脑的影像学资料。在此过程中观察受检者是否具有配合检查的能力,排除各项检查的禁忌证。
5.1.2 耳科及听力检查 对受检者按照《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标准(GA/T914-2010)进行常规耳科检查,清除外耳道耵聍,了解外耳道及鼓膜的情况;进行常规听力学检查,了解是否有听力障碍。
5.1.3 前庭、平衡功能询问与体格检查 观察受检者有无自发性眼震,了解是否有眩晕、摔倒等病史;同时要仔细观察受检者的行为,观察其行走时的步态,以及站立和行走时的平衡情况。
5.1.4 骨骼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检查 对受检者按照《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 JD 0103003-2011)进行检查,包括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功能、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需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共济失调的病理征,如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指鼻试验等。
5.2 检查方法的选择 检查方法包括前庭功能检查和平衡功能检查两大类。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损伤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 5.2.1 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眼动试验(如自发性眼震检查、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位置性眼震、变位试验及视动眼震等)和双耳变温试验。
5.2.2 平衡功能检查 包括运用计算机动态姿势图进行站立平衡、行走平衡、负重平衡以及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检查。 5.2.3 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 SF/Z JD0103009——2018 3 前庭器官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者应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包括所有眼动试验和双耳变温试验,了解前庭器官损害的部位;同时选择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包括站立平衡、行走平衡和他动平衡等相关项目。
5.2.4 中枢神经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也应常规行前庭功能检查,以免遗漏前庭中枢损伤,包括所有眼动试验和双耳变温试验,了解有无伴有前庭器官的损害。同时选择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包括站立平衡、行走平衡、负重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等相关项目。
5.2.5 下肢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 下肢骨骼肌、骨关节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可直接行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进行站立、行走、负重、自动态、他动态平衡等相关项目的检查。
5.2.6 复合型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 复合型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者需结合前庭功能检查及平衡功能检查,全面评估平衡功能。
6 前庭、平衡功能的评价 6.1 前庭器官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 包括各种原因导致前庭器官损伤,致前庭感受器丧失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的能力。常见原因如颞骨(迷路)骨折、迷路膜破裂、气压损伤、创伤后膜迷路积水、前庭毒性药物损害等。
6.1.1 损伤史 有明确的头部或耳部外伤史,或前庭毒性药物用药史。 6.1.2 临床表现 外伤或应用前庭毒性药物后立即出现眩晕、眼震等前庭损伤表现,可伴或不伴有外耳道出血、听力下降、耳鸣等耳部表现。
6.1.3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资料提示颞骨(迷路)骨折等外伤。 6.1.4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结果阳性: ——出现自发性眼震; ——出现位置性眼震同时眼动试验正常; ——变位试验时快速改变头位出现水平眼震,反复试验后眼震消失; ——双耳温度试验提示一侧或双侧半规管功能减退,且存在固视抑制等。
6.1.5 平衡功能检查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站立平衡功能下降,行走平衡可出现异常。 6.1.6 结果评定 SF/Z JD0103009——2018 4 对于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应根据原发性损伤、以及与原发损伤直接联系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为基础,依据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分析判断是单侧前庭功能障碍还是双侧前庭功能障碍,结合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评价前庭功能障碍的程度。
6.2 中枢神经损伤致平衡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使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整合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肢体肌张力改变或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常见原因如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
6.2.1 损伤史 有明确的中枢神经损伤史。 6.2.2 临床表现 外伤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症状,如偏瘫、截瘫、单瘫、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等。 6.2.3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资料提示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等。 6.2.4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结果阳性: ——眼动试验结果异常; ——出现垂直眼震,无疲劳现象; ——出现视动性眼震两侧不对称,提示减弱一侧存在中枢性病变等。
6.2.5 平衡功能检查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站立平衡、行走平衡、负重平衡、自动态平衡及他动态平衡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失能。
6.2.6 结果评定 颅脑损伤所致的单一的外周前庭性损伤较少见,以往颅脑损伤常常为多部位同时损伤,可导致外周前庭系统和控制平衡的中枢结构同时损伤。对于因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的评价,应以原发性损伤、以及与原发损伤直接联系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为基础,根据前庭功能检查和计算机动态姿势图检查结果,全面分析,综合评价平衡功能。
6.3 下肢损伤致平衡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骨骼肌、骨关节(主要为躯干及下肢)等损伤后,导致维持姿势稳定的效应器失能或障碍,难以维持平衡。常见的原因如下肢肌容量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人工关节置换、足弓结构破坏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关节活动障碍等。
6.3.1 损伤史 有明确的躯干及下肢骨关节损伤史。 6.3.2 临床表现 外伤引起足够的损伤基础,如:下肢肢体毁损伤、骨折、骨关节脱位或坏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