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娱乐至死》读后感1限娱令发布1年多后才接触到这本书,限娱令发布的出发点或许和此书对于电视娱乐化的警惕有所不同,但限娱令体现出的官方对于媒体的引导的确让人重新对电视的职能开始进行审视,它究竟应该为受众带来什么,它如何负责通俗又兼顾高尚。

以波兹曼之见,比演艺圈、电影圈、电视圈中的无穷纷争与龌龊更糟糕的,是“娱乐”的泛化乃至深入人心。

我们必须要审视电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娱乐工具?获取信息的平台?了解时态的媒介还是仅仅是一件家具一个摆设而已。

电视本身没得错相反还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但是一开始他的发展的方向就是错误,人们本身具备的娱乐性强加给他,并通过他完美的表现出来。

事实上它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但是由它产生了许多“龌龊”和“纷争”。

以及不正常的现象。

波兹曼的观点是我们要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

要有第三者的眼睛来观察电视。

他根本不在乎娱乐节目的泛滥或媒体的娱乐化倾向。

他写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的知识分子同行的,他呼吁他们回到书籍中去,认真地写作和思考,而不要贪恋在电台、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一夜之间曝得大名。

娱乐至死”是他对媒体知识分子的警告。

他认为,印刷机更适宜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会沦为大众娱乐,任何有志于知识工作的人都应该清醒,回到书面写作,那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

波兹曼承认电视的合理存在,也坚持自己的使命,自己意识到的东西就要把他传播出去。

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起到了普及大众文化的作用。

只是,我们不能被电视中的虚幻世界所主宰,而导致在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娱乐至死》读后感2最近时间有点少,更多花在了学习上,还有一大方面花在了自己精神内耗。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时代:莫让文化成为“庸俗的垃圾”——《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李欢开篇想说的。

尼尔·波兹曼是在本人所知的所有学术理论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只花很少的时间便看完了一本经典的新闻传播学术专著。

并非是因为著作的字数不多,而是读起来异常轻松。

当下许多学术研究专著要么过于晦涩,比比皆是的专业词汇拉远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要么只是某作者为了完成出书任务,将一堆肤浅的资料堆砌了事。

波兹曼则不同,《娱乐至死》是其“媒介批判三部曲”的其中之一,他以美国电视为文本,对电报发明之后电视媒体影响下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方式还有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并得出“娱乐至死”的结论。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他用朴实直白,而又满怀幽默睿智的语言将读者悄然引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人为电视娱乐而疯狂、而沉沦的时代,如此严肃的大众传播话题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思想和心智,阅读的过程如同在听他讲述一个看似有趣的社会文化故事。

总体来说,阅读时是轻松的,但合上书本之后,你便会发觉浅显易懂的字里行间隐藏着多么发人深省的社会文化危机,与此同时,一位传播学者对社会变迁敏锐的洞察力和朴实的警世情怀跃然纸上。

在这里,本人并不想为国外的学者歌功颂德,但仅就对传播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作出巨大努力的尼尔·波兹曼来说,本人真的很想只代表自己对他的研究和著作致敬。

在开始长篇累牍地抒发个人感想之前,有必要对波兹曼的人生作一简单梳理,由此表达本人对这位已经因病逝去的学者一点微不足道的敬意。

波兹曼出生并一直居住于纽约,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一直倾心于将传播理论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的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最终使得他有一批从社会实践层面出发的研究专著问世,《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的垄断》等就是其中最为闪耀的几部。

2003年10月,波兹曼因为严重肺癌离开人世,当时的美国媒体纷纷对这位在传媒文化界充当着瞭望者角色的研究者和批评家给予极高的肯定,遗憾的是,对于传播学术研究仍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国来说,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报道关注。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英文回答:I was initially hesitant to pick up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by Neil Postman. Its title seemed to imply a dismissive tone towards entertainment, something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However, upon further contemplation, I realized that Postman's critique was not aimed at entertainment itself but at the way our socie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fined by it.Postman argues that we have entered an age where entertainment has replaced serious discourse. We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complex issues or engag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Instead, we prefer to be entertained, to be spoon-fed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is easy to digest and doesn't challenge our beliefs.As a result, our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reason has diminished. We a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what we seeon TV or read on social media without questioning its validity. We a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or to seek out information that might challenge our views.This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our society.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think critically, we become more susceptible to manipulation and propaganda. We are more likely to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emotion rather than reason. We are less likely to hold our leaders accountable or to make informed choices about our future.Postman's book is a wake-up call. It is a reminder that entertainment is not inherently bad, but that we need to be mindful of its effects on our society. We need to make sure that we are not allowing it to replace serious discourse and critical thinking.We need to find way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engage in more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to read more books, and to watch less TV. We need to support institutions that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 And we need to hold ourleaders accountable for the decisions they make.If we do not take these steps, we risk becoming asociety that is amused to death, a society that is unableto think for itself and is easily manipulated.中文回答:初次见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时,我犹豫要不要拿起来读。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在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对现代电视时代的崛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警示。

他指出,电视的普及和娱乐化导向,正在对我们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书内容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中所呈现的问题和警示。

1. 娱乐至死的崛起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强调了电视作为一种娱乐媒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以其图像化、娱乐化和快节奏的特点,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们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受到了电视的束缚,娱乐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生活取向。

2. 信息的娱乐化与碎片化在电视时代,信息和知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追求短小、快速、刺激的节目。

这种娱乐化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我们对知识和深入思考的需求逐渐减少。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介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复杂的观点和深入的阅读。

3. 电视的视觉化对思维和语言的影响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主要依赖图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然而,波兹曼指出,这种媒介形式对于深入的思考和复杂的逻辑推理并不利。

电视的图像化和快速切换的特点,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浅薄,难以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推理过程。

同时,电视还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变得越来越贫乏,沉溺于视觉的享受而忽视了文字的力量。

4. 文化的娱乐化与浅薄化波兹曼进一步指出,电视的普及使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和浅薄化。

电视节目过于追求眼球效应和观众数量,导致文化产生了质量的下滑。

我们开始习惯轻松、娱乐的消费模式,难以欣赏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传统。

文化娱乐化的趋势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精神层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5. 教育体系的变革电视时代对教育也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在电视普及的年代,教育开始追求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更多地面对电视屏幕和电脑,而传统的阅读、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逐渐被抛弃。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尼尔·波兹曼所著的畅销书,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波兹曼指出了电视对于信息传递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这种娱乐形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娱乐化,观众更愿意接受轻松、快速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人们更愿意通过快节奏的视频和短文本来获取信息,而不再愿意阅读深入的长篇文章或书籍。

其次,波兹曼还提到了电视对于政治和新闻报道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属性使得政治和新闻报道也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政治人物和新闻事件被包装成了娱乐节目,观众更愿意接受轻松愉快的政治新闻,而不再愿意关注复杂的政治议题和新闻事件。

最后,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对于深入思考和知识获取的欲望减弱,教育和文化传承也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娱乐化。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深入思考和知识获取,而不是被娱乐文化所左右。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和思维深度。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一本由尼尔·波兹曼所著的重要著作,该书深度剖析了当代社会中,娱乐对人们思维方式以及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书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娱乐、媒体和知识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该书的一些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一种思考方式的变革,即“经济导向型”思维取代了“认知导向型”思维。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娱乐成为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

同时,工业革命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印刷媒体逐渐被电视等视听媒体所取代。

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多地依赖于娱乐媒体,这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与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其次,波兹曼指出,当代社会中,娱乐价值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甚至取代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指引。

电视媒体以观众的喜好作为导向,追求收视率,而对于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真实内容的传达却显得次要。

由此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我们选择吸收那些简单易懂、娱乐性强的内容,而对于复杂深刻的观点则逐渐缺乏耐心。

进一步,波兹曼在书中提到,“媒介即信息,信息即媒介。

”这句话既揭示了媒体对于信息的塑造作用,也暗示了信息的特定媒介对于人类认识的决定性影响。

以电视为例,由于其视觉和声音的直观表达方式,使得它更适合传输简单、快节奏的信息,而无法轻易传达复杂精深的内容。

波兹曼认为,媒体选择和呈现信息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这种信息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大致认知和判断,进而塑造了社会的整体思维方式。

此外,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还对于教育机构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当今的教育系统过度注重表面功利和娱乐性,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入追求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很少是为了真理而学,而更多地是为了通过应试而获得分数。

教育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浅尝辄止,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欠缺,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智力水平的降低。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就像一把把小锤子,轻轻地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世界。

作者说,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

到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大家都兴奋地拿着手机拍照、录像,忙着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分享。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真的是在用心感受这个景点的美吗?还是只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我来过”?我们忙着记录,忙着分享,却忽略了当下最真实的体验。

比如说,那个景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可我看到周围的很多人,只是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急着去看下一个地方,甚至都没有仔细去看看寺庙门口的那些雕刻,没有去琢磨一下那些雕刻背后的故事。

他们更关心的是照片好不好看,能不能获得很多的点赞。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越来越依赖图像来获取信息和感受世界,而忽略了文字所带来的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像我们读一本书和看一部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书里的文字能让我们在脑海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而电影则直接把画面呈现给我们,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还有啊,现在的电视节目,各种各样的综艺、真人秀,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晚上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不停地换台,看各种无聊的综艺。

什么明星做游戏啦,什么亲子互动啦。

一开始觉得挺放松的,哈哈一笑,时间就过去了。

可后来我发现,看完之后,除了那短暂的笑声,我啥也没得到。

反而浪费了好多时间,该做的事都没做。

而且这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做得很夸张,很表面。

就像那些选秀节目,选手们哭哭啼啼地讲述自己的梦想,评委们夸张的表情和点评,感觉一切都像是在演戏。

我们在这样的娱乐中,渐渐失去了对真实和深度的追求。

再说说现在的新闻吧。

以前我们看新闻,是通过报纸,文字的描述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引言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批评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探讨了当今社会在娱乐文化的浪潮下,由于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对待信息和知识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书中详细阐述了电视文化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二、摘抄与解读1. “当我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夜总会,有关政治和政策的问题很快被广告、娱乐、短剧所取代。

”这段话让我深感震撼,波兹曼通过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担忧。

在当今社会,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逐渐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失去了关注,不再关心政治、经济等社会议题,而更愿意追求娱乐消遣,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 “电视的本质是消遣娱乐,快餐文化和电视文化的普遍性,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

”波兹曼用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电视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视所传达的信息往往简单、直接、消费性强,使人们逐渐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浅薄的娱乐内容,这种“上帝赐给普通人的权杖”也让人们变得愈发自私、浮躁和浅薄。

三、思考与感悟在我看来,波兹曼在书中的观点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今社会的媒体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在享受娱乐的是否也在忽略了对真理的探求?在追求消遣的是否也在丧失了对于知识的尊重?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否都是表面的、浅显的,而非深入的、真实的?我认为,娱乐至死这本书唤起了我们对于知识和思考的重视。

我们应该在享受娱乐的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真理的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人,而不是被娱乐文化所束缚的“被动接受者”。

四、总结娱乐至死这本书通过对大众传媒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娱乐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抵御娱乐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探求真理、尊重知识的精神,努力避免被浮浅的信息泛滥所淹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娱乐至死》:(美)尼尔 · 波兹曼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文中,作者用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
不为人所注意。”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
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
的方法。”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
内容。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
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
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
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
我们的认识论。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
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
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而文章的最
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印刷机统治下的
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然而,正是
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
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
代”。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
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这无疑是一个人人懂
得思考,精神文明萌芽迸发的时代。4、5章节是坐着对本书观点的强化。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
制造问题。”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这个篇章最好的总结。
电报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时代从一个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的转变。信息、画面支
离破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受众不得不汲取信息,被动的认识信息。当我们开始离不开
电视,离不开这些不连续的、没有意义的信息时,也代表着我们完全接受了电视即为真理这
样一个潜在意识。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首先是对于技术和媒介做了概念性解释。电视给予观众的是花枝招展的信息,为了迎合
受众的喜爱,电视也只能被动的被娱乐化。而观众的接受讯息的同时,习惯了不用过多的思
考,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日趋娱乐化。“.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地表现,电视导演很久
以前就发现了。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所擅
长的。”这是作者对于娱乐化现象最直接的描述。这便是娱乐化带给我们的危害。

第七章 好——现在
这句好作为学习播音专业的我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在许多的问问节目中,我们都很容
易听到“好,现在我们把镜头抓向··· ···”诸如此类的,可想而知,所有新闻是没有连贯
性的,完全独立存在的,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便是强迫性的把零散的语言硬性连接,我们
被剥夺了对这件事的过去、未来、任何有关联的信息的获取权力。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
性质的东西时,就不免起到了蒙蔽的作用,即受众把娱乐当成信息。人们将无法通过自我识
别来检验信息的真伪。

半篇总结:看到这儿, 我不禁想到我们中国,娱乐至死的其实并不是像超女快男这些娱乐
性质的节目,更不是那些肥皂剧喜剧,而是像CCTV、凤凰卫视这种看似富含知识的内涵节
目,它打着严肃理性的旗号,却无处不在的隐藏娱乐,在不知不觉中把娱乐更加彻底的深入
进受众的生活。最爱作者的一句话“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是知识,我
们该怎么做呢?”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
内容”
“ 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
这两句是我这一章节最喜欢的两句,我想也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两句。电视所呈现的事物,
因为她本身的特质,也许不便于在电视上呈现,因而电视会进行事物的二次创造,从而造成
本质的缺失。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一个领域也难免对其他领域造成本质上的影响。因而娱乐化的驱动,也使得政治也收到
改变。这其中的重要标志是电视已经成为政治宣传的一个主要手段。电视广告催生出了形象
政治,而形象政治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它只注重外表和形象,选民对于候选人只能从电视屏
幕中了解,无从知晓一个人是否优秀。在是否需要捍卫出版和言论自由方面,电视展现出来
的要取代书籍的趋势无疑更值得我们警醒。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教育的好方法,但当这种方式转变成电视节目的教育,就很容易缺
失教育的本源面目。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伴随学习过程形成一个持久的态度远比当时正
在学习的东西重要。但是电视教学确实背道而驰。它将学习变得简易,让学习反而变成了娱
乐。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
往和我们原来储备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本章节,作者对前面的概述进行了总结。赫胥黎的警告俨然已经来到,我们或许会被自
己带来的东西所毁灭,所以为今之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
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
度的控制”。因而,回归本原,回到文字书籍中,才是正确的方向。

读后感:应该说,波兹曼的警告颇有道理,当“严肃”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候,已经没有什
么再值得认真对待了。我也赞同。但我无法赞同的是波兹曼夸大了技术对内容的自然筛选。
当波兹曼斩钉截铁地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后控制文化。”我赞同
的是前半句,而无法接受后半句。任何媒体是无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参与者。
在强大的电子媒体面前,人看起来像毫无反击能力,但他们中最孱弱的,也始终拥有最终的
决定权——拔掉电插头。波兹曼的这种论调让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电影情节,未来时代机
器人取代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看上去,这是警告人类不要被人造技术吞没,但这种警
告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技术决定论。波兹曼调侃地说,每个美国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迷信
新技术帮助我们进化。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他相信的技术是“过去更美
好”,不是“明天会更好”。
某种程度上,波兹曼的技术决定论甚至削弱了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关心知识分子的
使命和利益,以至于失去了观察现实的耐心,连文明与野蛮的标准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
他说,“各种各样的专制者们都深谙通过提供给民众娱乐来安抚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中
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民众会忽视那些不能带给他们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们还是常常要依靠审
查制度,而且会在意这种差别,因为审查制度就是他们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方式。现在的情
况却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那些过去的国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感到多么高兴啊。”
显然,这段貌似深刻的话也只对了前半部分。以我们正在经历的反低俗运动来说,并
没有谁相信娱乐可以取代审查,也没有人因为娱乐而暂缓审查。恰恰相反,“反娱乐”成为了
“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口实,而“娱乐至死”的告示牌上画着骷髅标志,正把我们驱赶到一条
全新的乌托邦之路上。这条道路,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实和地狱之路一样,都是由鲜花和良
好的愿望铺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