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授简介--董兆祥教授

合集下载

沈振亚教授简介

沈振亚教授简介

沈振亚教授简介
沈振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主任。

1991-1996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心脏移植研究。

归国后致力于胸心血管外科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大血管病变的基因学研究。

主持承担了“863”项目子课题、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心血管疾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中国侨联“双百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奖,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共发表SCI论文49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实用文案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一览表曹贵珠教授,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

周二下午巢因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专攻内、妇科疑难病症,尤擅长治疗胆道疾患,脾胃、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妇女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周二下午陈金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江苏省名中西结合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擅长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甲减、各种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病、糖尿病、肥胖病、脱发、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周三上午陈仁寿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委和学术秘书、江苏省老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

擅长治疗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咳喘及其它妇科杂病、妇科病、恶性肿瘤等。

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

周五上午陈松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内科杂病。

擅长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周五上午陈文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结合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会员、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

擅治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中风、高血脂症、震颤、麻痹等病症。

周三下午仇裕丰副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慢性咳嗽、眩晕、头痛、前列腺肥大症、骨关节炎及各种痛症。

周二四六上午樊巧玲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

从医二十余年。

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肿瘤病、代谢病、妇女内分泌失调、免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和治疗亦有独到之处。

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杨淑莲教授个人简介

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杨淑莲教授个人简介

杨淑莲,女,主任中医师,硕导,原廊坊市中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

为国家重点专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区域诊疗中心—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带头人,现为北京劲松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所获得的荣誉: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一直从事血液病的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中国医科院血研所进修深造一年后,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不但对常见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疑难和少见类型血液病也有独到的治疗见解。

中医药为主治疗急、慢性再障有效率达80%以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达9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80%,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0%以上,采用中药慢粒灵冲剂并HH方案治疗慢粒白血病,效果显著。

在国家级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

其中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再障肾虚证型的临床研究,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剂量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研究,获廊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味止血散并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还承担着省、市级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主编并参与编写、出版了《内科病最新中医治疗》、《神经精神科病最新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内科病最新中医临床集要》、《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五部专业书籍。

1996年被河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优秀青年中医”称号,并获奖杯。

1997年评为市直“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市政府嘉奖;1998年被省卫生厅评为“河北省卫生计量工作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春苗奖”;2003年被省委省厅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同年还被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个人擅长:从事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37年,不但对常见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疑难和少见类型血液病也有独到的治疗见解。

诊疗拉到指导团简介

诊疗拉到指导团简介
曲新华教授潜心研习历代中医经典,名家医籍,在长期的医 疗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经验,以特有的中医手法和 中医方剂而闻名。
曲新华教授参与编撰校队《辩证论治纲要》、《中医临床手 册》等多部著作,在中医药研究方面体现了中医药的传承和 创新。
曲新华教授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 我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委员
王俪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学,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脏 内科工作20余年。负责中央领导及军委首长保 健和治疗工作,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研究和 治疗,曾在国家级《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论文 67篇,多次获得个人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非典期间, 作为钟南山院士的助手,在 北京小汤山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挽救了许多非 典患者的生命,荣获“抗非英雄”称号,并荣立全 军个人二等功。
• 陶国枢教授是著名健康教育专家, 近期到深圳工作部的是和陶国枢一 样知名的健康指导专家,请广大新 老会员抓住这次机会。
• 时间:12月—30号。
曲新华教授简介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专家团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传统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曲新华教授出生于世代名医,继承家学,后又拜名医余无言 为师,深究医理,尽得其真传,2009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评选为“国家级名 老中医”,全国首批学术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专家团专家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医中药健康 促进行动专家团专家
• 济南军区135医院心内科主任 • 现代医学临床与理论研究杂志社
编委 • 中科联专家委员会医疗专家 • 中华医学会会员

2015级吴登云班导师个人简介

2015级吴登云班导师个人简介

2015级吴登云班导师个人简介1.柏斗胜,男,1970年生,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3年获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外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在外科学教研室任副教授,主讲外科学课程。

2009年开始任副教授,2010年开始任硕士生导师。

2011年获省卫生厅国合处资助,赴Mayo Clinic医学中心进行学术访问。

目前从事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009年获中国建行-汤钊猷优秀论文奖,2009、2011、2012、2013、2014年获扬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4年获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15年获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2.杜伟,男,1987年生,医学博士,主治医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获眼科学博士学位。

2011年起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工作,从事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主攻专业方向为眼底疾病的诊治。

2012年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人才;2013年入选扬州市“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后备人才;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负责人)。

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2篇SCI),参译《玻璃体显微手术学》,获2013年扬州市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三),多次在省市级专业年会作大会发言,现任江苏省激光医学会眼科学组委员、为国际眼科杂志等专业期刊的审稿人。

3.石元洪,男,1972年生,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03年获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学历,201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学位学历。

在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任科主任,从事精神卫生、临床心理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9年开始任副主任医师,2012年开始任硕士生导师。

2014年获扬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优秀奖,2015年获扬州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4.管俊,男,1964年生,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北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朱茂祥简介

朱茂祥简介

朱茂祥简介朱茂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12月出生于湖南常德。

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

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放射毒理研究室副主任,卫生毒理学专业和防原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辐射效应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放射毒理与医学防护。

先后开展了“富硒螺旋藻对大鼠放射性肺炎的防治作用研究”、“贫铀武器危害及其医学防护研究”、“吸入肺内难溶性放射性核素的促排关键技术研究”、“新型杯芳烃类化合物促排体内铀的技术研究”等创新性课题,发表论文和国内外大会报告论文近百篇,主编、副主编或参编专著16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军用特需新药证书3份,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协作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进修生50余人次。

获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此外,作为全军防原医学应急专家和技术骨干,参加了长城2003反恐演习、对台军事斗争应急准备、奥运安保、国庆安保等多次重大军事任务。

附:代表性论著(2009年度)(1)Nan Liu, Pu Su, Zhixian Gao, Maoxiang Zhu, Zhihua Yang, Xiujie Pan, Yanjun Fang and Fuhuan Chao. Simultaneous detection for three kinds of veterinary drugs: Chloramphenicol, clenbuterol and 17-beta-estradiol by high-throughput suspension array technology. ANAL CHIM ACTA, 2009, 128-134 (2)Ying-Chun Hu, Zhi-Hua Yang, Ke-Jun Zhong, Li-Jing Niu, Xiu-Jie Pan, De-ChangWu,Xian-Jun Sun, Ping-Kun Zhou, Mao-Xiang Zhu, Yan-Ying Huo. Alteration of transcriptional profile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cigarette smoke condensate. Toxicology Letters, 2009, 190: 23–31 (3)潘秀颉,杨陟华,曹珍山,李平,刘刚,陈忠民,魏菡,朱茂祥. 大鼠吸入贫铀气溶胶后体内铀分布.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9,29(1): 23-26.(4)黄波,陈锋,杨陟华,潘秀颉,曹珍山,朱茂祥. 贫铀对BEAS-2B细胞的氧化损伤及二甲基亚砜的保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29(2): 143-146(5)刘楠; 高志贤; 苏璞; 晁福寰; 朱茂祥; 杨陟华; 潘秀颉. 用于氯霉素和克伦特罗兽药残留检测的高通量悬浮芯片技术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9, 33(1):41-44(6)黄波, 龙颖, 李梓民, 杨陟华, 曹珍山, 朱茂祥. 贫铀对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及DMSO的保护作用. 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3) :639-642(7)张洋,潘秀颉,杨陟华,刘荣,齐绍武,朱茂祥. 卷烟烟气冷凝物致细胞恶性转化研究.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1:162-162.(8)张凤,潘秀颉,杨陟华,黄波,陈锋,朱茂祥. 香烟凝集物诱导大鼠肺巨噬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及调控研究.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1:180-181.(9)刘楠, 苏璞, 高志贤, 朱茂祥, 杨陟华, 潘秀颉, 晁福寰. 悬浮芯片法与常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种兽药残留的比较. 分析化学, 2009, 37(7) :960-964(10)朱茂祥,周平坤. 贫铀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辐射防护通讯, 2009, 29(5):25-29(11)叶常青,姜恩海,朱茂祥. 职业放射性肿瘤致残等级鉴定刍议.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5):518-524(12)刘荣, 潘秀颉, 杨陟华, 刘兴余, 张洋, 刘惠民, 齐绍武, 谢剑平, 朱茂祥. 卷烟烟气有害成分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 烟草科技, 2009(9): 27-31。

嵇振岭,男,1961年出生,江苏泗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嵇振岭,男,1961年出生,江苏泗阳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198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嵇振岭同志简介学院)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德国乌尔姆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瑞士伯尔尼大学访问学者教育经历:2005年获得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行政职务:1998年始任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系副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微创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2 年参加筹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一南通瑞慈医院,先后担任外科主任、微创外科中心主任、副院长、院长,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4 年7月调到泰州工作,负责江苏省首家获得批准的中外合资医院一泰州普济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普济医院)的筹建工作,出任医院董事会董事、院长、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

对我国新建医院的规划筹建和经营管理具有深刻的体会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学术荣誉:1998年被评为“铁道部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 年获得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江苏省卫生厅“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对象。

现任国际大肠癌学会发起委员会委员,具体负责国际事务;欧洲消化外科学会会员;德国《外科胃肠病学》杂志编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副主编;江苏省抗癌协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等。

学术成就:“化学性胆囊切除术”的研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94 年度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经内镜微波胆囊息肉切除术”的研究获得1999 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网络课件“蓝阑尾炎”获得江苏省网络课件大奖赛三等奖;“多功能超声手术刀”研究获得2000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及治疗对策”获得2001 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初同伟教授简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ORTHOPAEDIC BIOMECHANICS MATERIALS AND CLINICAL STUDY 好.
徨¥丁歿水乞歹,酹%、歿氐
◎初同伟教授简介
个人简介
初同伟,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 硏究生导师。

任职情况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重庆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 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 脊柱学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 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委员,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同时担任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硏究》、《JBJS 》中文版、《Spine 》中文版、《重庆医学》编委,《第二军 医大学学报》审稿专家。

研究与学术成果
在脊柱畸形、脊柱退变、脊柱肿瘤及复杂颈椎病手术治疗造诣深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国内率 先完成了腔镜辅助下紙骨肿瘤切除术且较早完成重度脊柱畸形PVCR 矫正术。

在西南地区率先完成EN- BLOC 脊柱肿瘤切除术。

年脊柱手术量800余台,患者术后疗效优良,医院手术量评比中名列前茅。

先后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 收录论文24篇,累计影响因子67.187分;主译 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

先后主持1项973分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家战雌鳩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4项重庆市项目科研课题(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简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i练I
◎李危石教授简介
个人简介
李危石,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柱科主任,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硏究中心主任,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
军人才。

1997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分配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至今。

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
家党耕町教授。

2008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脊
柱外科学习一年。

任职情况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及副总干事、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防控专委会副主任委
员兼脊柱退变学组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
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
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脊柱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
员会畸形学组及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委员兼脊柱学组秘书、AO Spine中国教育官等职务。

研究与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硏究、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胸椎管狭窄症、腰椎微创等,在国内率先提出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及腰椎前凸重建策略。

作为牵头人先后承担科技部
国家重点硏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基金、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基
金等多项课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1930.10
中西医结合临床
西苑医院
100602
李乃卿

科主任
本科
1940.07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东直门医院
100602
孙颖立

主任
大学
1941.12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东直门医院
100602
李佩文

主任
硕士
1942.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日友好医院
100602
史载祥

主任
硕士
1942.06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日友好医院
金光亮

博士
1964.04
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100501
孟庆刚

博士
1964.08
中医基础理论
校科研处
100502
陈扬荣

院长
1942.09
中医临床基础
福建中医学院
100502
郝万山

大学
1944.11
中医临床基础
基础医学院
100502
宋乃光

硕士
1945.01
中医临床基础
基础医学院
100502
100505
李峰

副院长
博士
1966.03
中医诊断学
基础医学院
100506
田德禄

本科
1938.03
中医内科学
东直门医院
100506
王永炎

院士
大学
1938.03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100506
周平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教授简介——董兆祥教授
董兆祥教授,1945年出生于吉林省前郭县。

1970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专业。

留校任教8
年后攻读硕士学位3年,1986年调至石家庄经济学院
(原河北地质学院)任教至今。

他先后主讲了《岩体声
波探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分析原
理》、《岩体力学》、《岩土力学选论》、《灰色理论在
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
测试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学》等10
门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建筑专业课程。

他在长春地质学院工作期间,主建了我国同类专业第一个大型野外实习实验场。

该实验场可进行岩体抗剪、弹模和声波探测等多种大型现场实验,20年来一直在该校教学实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入我院任教后,不断进行毕业实习改革探索,为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及解决实习经费不足,与专业生产单位联合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

同时,于90年代初以原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建制为基础,牵头拓建了《岩土工程》和《环境监测》专业,为后续的专业拓宽奠定了基础。

“七五”期间,董兆祥教授主研的攻关项目论文集《中国西北巴谢河流域灾难性大型滑坡研究》,1995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三峡三斗坪坝址弱风化花岗岩自然状态下利用标准研究”,1992年荣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五”期间,参研并负责了工程物探的国家级大型论证项目“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1994年荣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题为“青岛地铁‘青纺医院一水青沟站实验段’钻孔声波测试报告”,1992年荣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此期间主持、主研和参研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分子专题及专题各1项,经地矿部评审,分别评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及“总体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

董兆祥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有关地质灾害探测、预测及治理和岩体稳定评价及风化分带学术论文30余篇。

著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预测与防治》专著1部。

他提出6项创建性研究成果,经查新表明,“楔型双滑面岩体斜坡稳定性动态分析法”、“以岩体斜坡剪切带厚度预测滑坡滑动时刻系统理论方法”、“能谱测试对隐伏断层倾向判别法”、“直接测氡对地裂缝的探测法”及“能谱测试对隐伏断层倾向判别法”、“能谱测试对活动性断层的判据”和“以探测样本识别地质异常带的动态方差分析法”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地位。

由于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1997年先后被地矿部评为“八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

1997年12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管优秀专家。

董兆祥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土资源部环境地质开放实验室题为“地下水环境下的典型岩体结构高边坡稳定性动态预测量化方法研究”项目,和“岩体斜坡稳定性三维动态预测的量化理论研究”的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注重了国外同行间的合作,与俄罗斯著名学者约尔霍金联合,承担了国家外专局题为“工程建筑的勘察工作量与一监测标准”项目。

他在不断完善已有研究成果使其广泛推广,以期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万方数据
我院教授简介--董兆祥教授
刊名: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2002,25(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zjjxyxb20020102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