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8页)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它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3、它是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划清了哲学的基本派别②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3-46页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基本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表现:A 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性 B 双方的相互排斥和限制 C 一方力图统治另一方 D 此方力图消灭彼方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

1、二者相互联结: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的,“同则不继”,无斗争性即无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对立不是任意两物之间的对立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一方的的发展是另一方发展的条件。

2、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①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②一方内部分裂为另一方所利用

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1 、量变过程中使矛盾双方力量变化。

2 、质变过程中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形成。

三.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47页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

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如对待文化遗产)

四.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83—85页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1、脱离价值的真理是无意义的原则

2、脱离真理的价值是失去轨道的原则

(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总是有价值的

(三)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真理与价值相互制约

①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②真理的检验依赖于价值的实现

2、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①价值对真理的引导②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

3、真理与价值相互促进

①真理发展促进价值实现②价值实现又促进真理发展

4、真理与价值相互适用

①真理原则在价值生活中普遍使用②价值原则也适用于真理问题

(四)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改造世界;崇尚理性思维。

2、人文精神:尊重人、关心人,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们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五.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101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抅、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使生产劳动得以进行②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它决定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④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3、生产关系的类型及特性

①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②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③个体小生产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

六. 社会意识(P95-97):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跟据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层次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是否具有阶级性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七.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思想(99页):

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上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将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八. 人的本质P128的两个方面:

①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面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②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面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B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在阶级社会,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九.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枢纽(劳动二重说学说)P151

(1)商品的二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A 具体劳动(concrete labour)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 抽象劳动(abstract labour)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A:联系: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空上不可分割:

B区别:具体劳动具有特殊性(异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均具有普遍性(同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劳动二重说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B 它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C 它是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

十.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P163

1、一般规律: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即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多数人之

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即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2、历史趋势: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A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

B 各企业各部门相互联系,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C 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全球化

(2)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大生产化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十一. 社会资本在生产与流通采用的资本循环形式P166:货币资本循环形式、生产资本循环形式和商品资本循环形式

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W—G’---W

十二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54页: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包括三个方面: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②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资本家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货币实现了增殖,这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十三 .垄断价格186页

①含义: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垄断地位制定的,为保证垄断利润的产品价

格。其公式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②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十四 .经济全球化194—196页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融为一体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世界生产力不断发展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积极影响:(1)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有利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3)有利于解决产品销售问题(4)有利于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不利影响:⑴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⑵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与交易成本处于劣势⑶外国商品冲击国内市场是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⑷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十五 .新科技革命123页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

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形态的过渡。

科学技术革命作用的表现

首先,它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大大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其次,它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最后,它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这是由于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制约人们利用科学技术②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缺少强有力的控制手段③社会制度对科技应用有制约作用

(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①全球问题的表现: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②全球问题的解决途径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等)

十六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4—18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①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②运用它分析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阶级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特性。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3、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㈢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这种品质是创新的内在要求。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

2、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

十七.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4—39页: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一)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二)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②科学试验与精神生产实践

(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的。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及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八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这两个矛盾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一般进程

2、这两个矛盾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3、这两个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九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6页

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2是私人垄断资本为其自身利益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3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性3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4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1不能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2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3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4不能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二十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231—232页

1、取决于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社会矛盾尖锐革命形势好、革命主观条件成熟)

2、取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从落后国家的落后程度上理解

4、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理解

5、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由薄弱环节或不发达地方突破具有普遍性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十一.阐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基本含义和辩证关系(43—44页),及其对处理当代世界格局的指导意义。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二者相互联结: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的,“同则不继”,无斗争性即无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对立不是任意两物之间的对立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最后一问的参考思路:世界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或体系。①当今世界格局的架构是“一超(美)多强(中、俄、日、欧等)”,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存在对抗和斗争。

②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表现为:一超与多强并存;世界总体缓和与区域动荡并存;反霸与反恐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③中国的角色定位与对策选择。作为正在和平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应当审时度势,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利用各种矛盾和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以和平手段推进世界多极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促进世界和谐。

二十二 .运用对立统一的学说(43—44页)并依据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02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07—108页)原理,分析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最后一问的参考思路: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表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方面。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统一性:社会化大生产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社会化的资本,社会管理经验,科技和和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市场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作用、竞争并存,相互学习,彼此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趋势。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它自身的灭亡准备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如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的管理方式,高素质的劳动者等);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的因素(如社会福利制度,累进税,职工参与管理,共产党地位提高和作用增大,民众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等)

二十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计划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4、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他自身的灭亡准备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如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的管理方式、该素质的劳动者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的因素(如社会福利制度、累进税、职工参与管理、共产党地位提高和作用增大。民众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等)

二十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取决于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社会矛盾尖锐革命形势好、革命主观条件成熟)

2、取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从落后国家的落后程度上理解

4、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理解

5、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由薄弱环节或不发达地方突破具有普遍性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核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二十五.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十六.“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 会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企业员工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极具现实意义。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思想有了层次的提高。这之中包括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通过学习之后,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学着通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了解到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认清和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面对发展了的实践,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任何期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身后产生的所有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维。 辩证法作为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是时期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和包含的内容也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 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 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 代表人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 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学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但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对思修课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同时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

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也谈大与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 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心得 近日,我们小组组织大家学习阅读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及书籍,我们都各有各的理解,我们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我们自己的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价值观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段时光也被叫做最有潜力的时光,无论是从好坏、真假、善恶等方面来说。大学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不言而喻,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思想、道德的养成是否良好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就是关键时期的建设者。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从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它既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的研究视域,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活动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和毒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由于人的价值属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范畴,所以人的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人的价值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没有奉献就没有索取,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自觉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很科学的世界观,它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相结合、真理体系和价值体系相结合的崭新形式来发挥自身的世界观功能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更为科学的世界观,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我们更应该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精髓。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大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我自不自觉的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并在社会中用这种世界观待人处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只是对个别事物具体的认识,而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就慢慢地丰富而且联系起来,通过对人们所形成的认识就形成了对诸如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状况、社会发展有无规律等问题的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当今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构成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大学生不能正确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很容易使我们走上歧途,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正确的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科学的阐明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我们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稳定的世界观,我们很快就要进入社会了,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对社会、对他人错误的观念以及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可以在知晓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规律上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塑造追求真理,关怀人类发展的高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一位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已经从大学时期的政治必修课任务当中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认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以及人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日益广泛的网络对于人越来越能直接、清楚的认识社会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有了特殊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 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 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含义)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