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

如今的经济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兼并不断出现,不断有新的企业在蚕食着旧的企业,商誉这一词语也越来越频繁的见诸报端,王老吉状告加多宝更是将商誉这一词语再一次带入了人们的视线。正是由于商誉这个企业无形资产不断的在市场经济中出现。所以,目前不论在实物界还是在学术界,对于商誉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如今的市场是世界的市场,经济也是全球的经济,在这个大背景下,商誉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完善的商誉体系、明确商誉的会计处理,是现在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加强人们对商誉的认识和尊重,对其进行确认保护是当前对商誉处理的重中之重。正是以上的原因,使得我们更应该重视商誉的研究,在本文首先介绍了商誉的概念、本质、构成因素以及发展历史,从这些方面对商誉了一个初步的介绍。其次,介绍了目前一些商誉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的方法,并且对负商誉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商誉;确认与计量;会计处理;负商誉

Abstract

Today's market economy , rapid development , corporate mergers emerging, there are always new companies to gobble up old business , goodwill this wor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 newspaper sued wanglaoji JDB is the quotient once again the reputation of this word into the people's attention . It is because of this goodwill intangible assets continue to appear in the market economy . So, now , whether in academia or in the real sector , the study reached a peak of goodwill . Today's market is a world market economy is the world economy , in this background, the role of goodwill will increase. Therefore , to establish a sound reputation system, a clear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 is now a very pressing issue. Strengthen people's awareness and respect of goodwill , to confirm its protection is a top priority for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goodwill . It is the above reasons , making our goodwil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or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 in essence , constitute a factor as well as the history , describes these aspects of a preliminary goodwill . Secondly, it introduces some current goodwill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accounting methods , and some of the negative goodwill related issues were discussed .

Key words: Goodwill;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Accounting treatment;Negative goodwill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商誉的理论概述 (2)

商誉的概念 (2)

商誉的特点 (2)

商誉的本质 (2)

商誉的构成因素 (3)

商誉的发展历程 (3)

第二章商誉的确认、计量与会计处理 (4)

商誉的确认 (4)

自创商誉确认的现状 (4)

外购商誉的确认 (5)

对商誉确认的思考 (5)

商誉的计量 (6)

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 (7)

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7)

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完善 (7)

第三章负商誉 (9)

负商誉理论界的观点 (9)

负商誉的产生原因 (9)

负商誉的会计处理的选择 (10)

结论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一年多前,“王老吉改名加多宝”“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等等的广告词充斥在大街小巷,在不同的电视台不断播出。正是这些广告,使消费者对凉茶市场的品牌产生了混淆,加多宝通过搭王老吉的顺风车,非法转移王老吉的无形资产。很快,王老吉状告加多宝侵犯其商誉,搭自己的品牌顺风,来促销自己的产品,获得大量的市场。最后以加多宝的停用广告,赔偿损失告终。这个案例将商誉的概念又一次引入了人们的实现。眼下,随着企业的合并,并购越来越多,商誉也一次次的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商誉这一词语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但是目前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仍然有很多的分歧,在对商誉的确认方面,目前对于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但是这种观点却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商誉的会计处理当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处理观点,但是却很难有一种令所有人折服的观点,对于负商誉的认识和确认也是众说纷纭。商誉的概念正式出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商誉体系来让所有的人都能信服。现在的很多商誉的确认和会计处理都有很大的分歧,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就很难满足决策者对其的需要。尤其是在出现企业兼并、整合等等的情况之下,由于商誉不能够很好的确认,造成决策者对决策会产生一定偏差,尤其是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全球的兼并浪潮越演越烈。到了新世纪之后,这股兼并之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更加狂热的趋势。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积累下,我国的企业并购,兼并也同样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对于商誉的处理也需要和国际接轨,对商誉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这样才会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商誉的理论概述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的组成部分。在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商誉的特点

1.独立性。由于商誉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没有企业相关的商誉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商誉无法从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分开单独出售。

2.不可分列性。许多因素会影响企业商誉的多样性,各种影响因素是很难用其形成的一个公式或方法分别确定其值,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才可以很好的确认商誉。

3.整体性。因为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它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依赖于整个企业,是所有资产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4.分析性。因为商誉的形成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所以很难用一个公式或一种方法来描述,不能仅仅靠一个个体因素来衡量。

5.评估基础的单一性。因为商誉形成不确定性,评估判断唯一的标准就是现有标准和商誉是企业收益以反映当前的价格,未来的结果。

6.评估结果的双重性。比较商誉的价值应该取决于该行业的平均利润,当该企业的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则商誉为正,否则商誉则为负。

商誉的本质

商誉就是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使人、财、物相互作用,使其的相互作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在这个方面,比较受大家认可的观点就是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他的《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个观点:

1.好感价值论。即商誉产生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由于企业友善的商誉关系,良好的职工关系以及顾客对其的信赖。而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往往取决与企业独有的特权、独特的配方和工艺、有利的地理位置等等。

2.超额收益论。即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商誉可以在未来的经营活动当中可以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收益。

3.总计价账户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估价与企业每一项可以辨认资产估计总和的差值。它明确的说明了企业的总体价值超过了它个别价值的总和,就是说总体价值要大于分项资产的总和。

商誉的构成因素

在商誉的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会计学者和会计实务人员对商誉的构成发表不同的看法,最终将商誉的构成因素归纳为以下的15个方面:(1)优秀的管理团队;(2)良好的销售渠道;(3)竞争者在竞争当中的弱点;(4)良好的广告效应;

(5)掌握特殊工艺或配方;(6)劳资关系的友善;(7)良好的信用;(8)对员工培训的领先;(9)在社会当中较高的认可度;(10)才能或资源的发现;(11)在税收方面的优惠;(12)政府政策的利好;(13)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合作;(14)占有很好的地理位置;(15)竞争对手不利的发展也可以归因于商誉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人力资源和资源组成。

商誉的发展历程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在16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会计学家Leak 在“Commercial Goodwill”首先提到了商誉。但是商誉的概念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商业界,会计界。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法院讨论中提出,开始首先出现在企业会计中,用来记录交易过程中的实际交易价格和公司账户之间的价格差。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的“三元论”很好的解释了商誉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账户论。1970年,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了第17号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无形资产》,统一了商誉会计实务。198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商誉会计》,第一次对商誉的姿态做出了明确表示。1984年12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式的标准的商誉会计实务公告《商誉会计》。在20世纪的早期,我国的会计学家杨如枚先生就在《无形资产论》一书指出,“凡是让一个企业产生相对普通收入的额外收入,被称为“商誉””。这样,商誉的概念再一次向深层次拓展了。我国也在1995年引入了商誉这一词汇,如今不断出台新的经济法规在规范商誉。

第二章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对商誉会计理论问题,存在很大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商誉的确认问题。由于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商誉会计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只有准确的完成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才可以很好的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首先要将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进行明确,根据商誉的来源可以将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

商誉的确认

2.1.1自创商誉确认的现状

自创商誉在美国被称为Internal developed goodwill,而在英国被叫做Non-purchased goodwill,它可以直接解释为是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积累形成,而并不需要一次性支付大量的资金来获得这种在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资产。但各国都因为会计信息和稳定性的考虑原则的可靠性的理解,即内部产生的商誉不应该被认可,原因如下:

1.自创商誉的产生需要漫长的时间。在经营过程中,很难确定到底是哪笔支出产生了商誉。所以,它的历史成本很难确认。

2.自创商誉的构成因素具有太多不确定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秘密配方或秘密的技术可能不再是秘密,甚至落后的局面;优秀的管理团队可能随时间而解散,完善的销售网络也可能随时间而不复存在;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可能随城市规划而不复存在。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内部产生的商誉并不稳定本身,所以如果你仍然会在内部产生的商誉确认,显然不稳健,但也可能会导致信息用户过于乐观。

3.自创商誉不确认的决定并没有给用户会计报表的影响不大。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收益水平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来作比较,以此来估计企业自身的商誉。如果对商誉进行入账确认,企业商誉的价值将会更改,更改使用的操作或企业环境中的更改。所以,它将使财务报表误导的用户。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不管是国外还是我国,都没有将自创商誉确认进行确认。

尽管各国都不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但主张自创商誉确认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种观点也成为一种主流。主要原因是因为:按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规定,如果不对自创商誉及时的确认而是等到企业在发生产权交易的时候在去确认的话,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符合。商誉的存在本身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如果不能及时的提供给用户和决策者,都可能会让他们的选择和决策的做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如果不对商誉进行确认,即没有对商誉创作者的努力予以肯定,也与会计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相违背。

2.1.2外购商誉的确认

外购商誉是指企业在发生并购的过程中,购买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取得股权成本和所购股权对应的可以计量的各项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值,也叫合并商誉。

外购商誉只出现在企业发生合并时,越来越多的并购案表明,合并商誉所占的比重占收购价格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要足够的重视合并商誉。及时对其进行确认,这也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在企业的并购案例中,一般都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当合并发生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之间时,例如一些企业对其子公司的合并或者是子公司之间的合并。因为这样的合并是发生在子公司和母公司或子公司和子公司之

间,在双方在合并之前就是与有关联的,所以在合并的过程当中,会计处理应该看

做是资产和负债内部之间的转移,而并没有进行有关交易处理,合并方取得的被合

并方的资产和负债应该确认为入账价值,合并方所取得的可计算的价值与在合并中

所付出的的资金二者之间的差值,应该被调整为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应该将其调整留存收益。所以在同一控制的企业之间在发生企业合并的时候,是不

会确认合并商誉;但是与之相反,如果二个企业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作价

相对公允,这样的合并就应该被认为发生了交易,合并一方应该按享有被合并方的

资产,负债进行确认计量,这样再与合并所付出的资金进行比较,如果付出资金大

于被合并方所确认的就应该确认为合并商誉,但是如果是负值,说明出现了负商誉,就应该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1.3对商誉确认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及时对自创商誉予以确认。因为在企业合并的时候,自

创商誉就会连同企业一起进入并购方,这样这时候的外购商誉就会和以前的自创商

誉融合到一起,一起进入一个新的企业,为并购企业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且,自创商誉就是外购商誉的前提,外购商誉就是自创商誉发展到一定时候的结果。所以,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而且,商誉的发展是时时刻刻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它

的价值等等都在不停的发展。因此,将其归在某一点的价值与其特点是不相符的。

所以,为了更好的说明企业的资产现状,应该将自创商誉进行及时的确认。这样做不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也符合了会计信息质量所要求的及时性、可比性,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为管理者提供服务。所以对于外购商誉在合并后应尽快讲其转化为自创商誉以此来及时确认这一无形资产。

但是在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本着谨慎性的原则来对外购商

誉进行确认。2011年,祁连山水泥集团用远高于市场估计的亿元的价格对夏河安多

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5%的股权进行了收购,但是在当时夏河安多的账面资产仅为万元。这个收购案例很快就被市场验证在收购中存在对商誉高估的现象,因为在2013

祁连山水泥集团就确认亿元商誉减值准备,预计减少当期收益亿元,由于在当时

确认的时候,没有很谨慎,抱着相对乐观的心态来处理,致使股东损失上亿。这个

损失,就是在当初确认外购商誉的时候,过于乐观的分析水泥市场的发展趋势,认

为可以凭借原公司对其的管理来使收购公司扭亏为盈,最终由于管理者的野心使得

股东付出了上亿元的学费,因此在外购商誉的确认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防过高的

确认来给以后的经营造成麻烦。同时在外购商誉的确认中,必须要明确收购是否发

生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之间,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那么就不应该来确认外

购商誉,外购商誉发生的前提就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商誉的计量

目前,在会计理论界当中,对自创商誉的确认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自创商誉的计量更是无从规定,因此,现在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其实也就是对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但是,因为商誉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处理中也有很多的问题,所以,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方法。目前,只形成了几种计较被认可的处理方法。

1.。就是按照被合并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与被并购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之和来做做差值,将差额作为并购商誉。

2.超额收益本金化价格法。就是指拥有商誉的企业可以获得比同行业相比更高的利润,将获得的超额利润与所收购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

3.是超额收益折现法。就是将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获得的超过同行业的超额利润依次进行折现,并且讲折现的金额进行累加用来确认企业商誉的价值,这种做法是将商誉看作是一种在未来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一种未来的能力,这种计量方法就是对商誉价值现在的一种折现。

割差法几乎现在已经成为各国允许的计量商誉的唯一方法,因为与后两种的计量方法相比较,它通过可辨认净资产买价减去公允市价求得商誉价值,其买价是实际发生的,具有客观性。而且买价的确认也是经过了双方之间的谈判而最终确定,体现了不同企业对被收购企业的看法和未来预测,具有公允性的特点,所以割差法在目前比较受认可,我国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也明确的表明了对商誉的计量比较适合采用割差法。

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

2.3.1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在目前的会计理论当中,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对于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更是无从规定,这就是说,目前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就是在对外购商誉进行会计处理,在目前的处理方法中,以下三种是比较被认可的:

1.将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且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其进行有规则的摊销,从而确定各期利润。美国的会计法规规定,该分摊必须在四十年内完成,而我国规定,商誉的摊销最长不得多于10年,因为商誉取得的目的就是为了为企业的未来获得超额利润,所以应该从利润中抵扣来进行分摊,但是由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很难确定商誉的存活期,所以应该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将其分摊完毕。

2.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其主要的观点认为,取得商誉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企业的经营过程当中不断的获得超额利润。只要有超额利润的存在,这笔资

产就应该是始终都存在的,所以不应该进行分摊,应该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只有到这种利润完全没有的时候,再将其进行分摊。

3.将商誉作为一项股东权益,在企业发生合并,被购企业连同商誉进入新企业的时候,就应该调整当期的股东权益。

2.3.2外购商誉会计处理的完善

1.对于将商誉进行分摊,根据商誉的特点,我们明白商誉不同与其他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誉的价值可能不减反增。即使是有消耗,也很难确定其存在价值的时间。所以在更多的时候应该将商誉看做是非消耗性的,所以如果对其每年平均分摊与实际的客观情况不符合,但是由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应该在每一年对其进行评估确认,这样才可以更加真实客观的反应商誉的当前价值。

2.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的资产也很明显存在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如今的市场变化风起云涌,很难有一个企业的商誉一直领先于同行,尤其是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今的行业,现在商誉的积累带来的超额收益,任何人都无法肯定将会持续多久。微软收购曾经辉煌的通讯霸主诺基亚,联想收购摩托罗拉,这都说明商誉的寿命谁都无法来肯定。

3.将商誉确认为股东权益,应该是在企业完全合并时确认。这样,以后的该商誉所带来的不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会最终决定企业的利润,在企业中,股东会对最终的利润进行直接的分配。

因此,在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当中,应该根据企业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来分情况处理。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母公司对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反应,对商誉不进行确认。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应该在合并完成的时候,确认商誉,一般应确认为股东权益,但是一般不采用分摊,在2013年蓝色光标以亿收购博杰广告股权的11%,在合资的资产负债表中形成约15亿的商誉,大大超过公司的净资产,但是对其的确认需要每年末进行减值准备,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摊,如果出现进行不善,存在商誉减值,冲减商誉减值,这也说明在会计实物界也是一般不对商誉进行分摊,应该计提相关减值准备。

第3章负商誉

负商誉理论界的观点

商誉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但是按照其收购时支付的价款与公允价值的差值还可以分为正商誉和负商誉,所谓负商誉,一般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低于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近年来,对于企业并购过程中是否产生了负商誉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从而成了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在会计学界有不少学者否认负商誉的存在,其理由主要是:

1.如果企业整体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最后的售价,那么被并购的企业就会将其企业的资产分离开来出售,而不会采取整体出售的方法。所以负商誉在逻辑上不存在,他们的代表观点就是“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在出售的过程中,如果整体价值低于分开出售的价格,就一定要将商誉从中分离出来在进行出售,所以不可能出现负商誉”。

2.负商誉与资产的定义矛盾。商誉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资产的定义就是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利润,但是负商誉的出现不仅不会带来利润反而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样,负商誉就与资产的定义不符合,所以负商誉就应该是一个不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空概念,因此倡导取消负商誉概念。

3.负商誉不符合商誉的性质。商誉的本质是良好的人、财、物综合,意味这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所以商誉的确认应该是肯定其积极、乐观的一方面,而不应该有负商誉的出现。因此,一个企业可能也可以有商誉,但是不可能存在负商誉。

负商誉的产生原因

虽然以上的观点似乎也有它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市场中,负商誉却实实在在的出现了。出现一下几种可能,被收购企业往往就会以低于公允价值来将自己的企业出售,从而产生负商誉。

1.被购并的企业经营出现严重问题,如急需资金。所以,为了可以尽快的将企业脱手来获得资金,就不得不整体以低于公允价值来进行出售。

2.企业的很多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在实际中是很难进行分割的。一旦分割,就会大大降低其价值,同时分开出售也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买主,而且分开出售,势必会增加出售费用,对被并购企业不利。

3.一个企业如果因为经营策略的失误等等原因。使得企业连年亏损,这时企业在人们心中信用大幅下降,其多经营一天就会多亏损一天。所以,必须尽快出手,即使低于目前市场估计。

4.在我国出现负商誉的案例中来看,这样的目的主要为了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寻找一条出路。国家为了使国有资产盘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安置人们的就业,就会让效益好的企业来兼并经营不善的企业,以低于市场价将其并入经营良好的企业。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在会计的实物界都存在者负商誉。

负商誉的会计处理的选择

虽然负商誉目前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争论,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经济收购案例当中。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目前,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四种:

1.将负商誉确认为当期损益。因为负商誉的产生本身就是由于收购时的廉价,从而使得企业获得了应有的利得。所以要确定为当期的一个收益,记到当期损益表,将收购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差作为当期的收益,即“营业外收入——负商誉”。

2.将负商誉确定为递延收益。因为被购企业存在者很多的危机,所以在未来其盈利短期内一定会下降,负商誉的出现就是对这种未来危机的一种补偿。因此应该将负商誉作为一项收益,而产生的负商誉多少就应该是一项递延收益。即记为“递延收益——负商誉”

3.将负商誉确认为负债。因为负商誉的出现就是因为被收购企业的经营不善,在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亏损。所以,收购企业很可能会在收购以后为被收购企业付出自己的利润来平衡被收购企业出现的亏损,而且负商誉也基本符合负债的概念和特征,所以在未来当需要为被购企业的亏损买单时就可以用该部分的资金来弥补。这样来冲抵负商誉,直到负商誉为零。

4.将负商誉确认为资本公积。将被购时低于成本的利得确认为一项资本公积,进入股东权益,在财务报表中用权益的增加来体现。当该收购企业在未来出售或者是进行资产折旧时将该笔记录转入已实现的储备金项目。

对于负商誉,目前会计界还没有定论,属于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收购案例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负商誉是确实会出现在企业收购当中。例如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份,产生了17亿美元的负商誉,这个当年的大的并购事件在一次说明了负商誉是存在的。而且会在以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下,这样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这些案例都在说明,负商誉是确实存在的。

在负商誉的会计处理中,综合来分析,第二种处理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在企业的经营当中,由于管理,生产等等的原因,会使其逐渐亏损,直到破产。但是在破产后由于之前企业的负面影响,会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一定的抵触,而如果这时候有企业去合并这样的企业那么就会有额外的费用用来宣传该企业,这样收购的企业就会无缘无故的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对被收购负商誉所带来的损失进行弥补,这样收购价值就一定会低于被收购企业的公允价值。只有这样,收购企业省下的资金才会弥补无缘无故付出的那部分,收购出现负商誉的企业势必会对另一个企业产生拖累,这样并购企业就不得不在一定时期内将自己企业的利润用来弥补被并购企业由负商誉所带来的经济流失,所以综合分析采用递延的方式会比较合理。但是在递延的时间段中,平均分摊却与会计的实时性不太符合,因为不同时期被并购企业对并购企业的拖累会不相同。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摊,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确认企业收益,同时可以使这笔收购节约的成本得到很好的发挥,当被收购企业扭亏为盈平衡达到平衡时,该笔摊销结束。

结论与展望

商誉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却有实实在在地价值,它可以给它所拥有的企业带来超出想象的利润。在目前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的兼并收购会越来越频繁。所以,必须要正确的确认,计量商誉,这样才会更好的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更好的体现商誉的价值。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商誉进行确认,不管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像王老吉等等这样的自创商誉应该及时确认,在商誉的计量中一般要采用割差法对其进行计量,对外购商誉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一般可以将其确认为股东收益。像蓝光收购博杰一例,越来越多的收购案也说明了负商誉这个概念不仅仅存在于概念,也存在于现实的收购案中,就像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这就要将在收购时的这一部分利得作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未来对被收购企业亏损的一种补贴。但是在这所有的会计处理当中,必须要本着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尽量减少像祁连山水泥集团那样的损失出现。

商誉这一无形资产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数人的心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它,肯定它的价值。例如王老吉,北京烤鸭等等的老品牌,现在的联想,三星它们的企业名字就可以给它们企业带了许多的利润。这就是许多人的努力,靠品质一点一点的推挤来的,只有我们去肯定,保护他们,让它们的创作者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形成一个人人尊重商誉的社会氛围。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相关的立法保护,加强对商誉的研究,普及人们对商誉的认识,使其越来越规范,这样才会使商誉越来越走向正规,体现它的价值。这样,负商誉也会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企业,免检产品会越来越多的涌现,我们的市场氛围才会更加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商誉减值准备确认及其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1(22)。

[2]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3]何小岸.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减值[J].中国证券期货,2011。

[4]李蜀湘.关于企业商誉价值问题的探讨.现代商业,2011(5):67.68。

[5]陈力生.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0,(12)。

[6]王超:《超额收益的商誉影响因素以及商誉弹性——基于上市公司的行业比较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9期。

[7]杜兴强、杜颖洁、周泽将:《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11年第1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出版社,2006。

[9] 李卫斌:《商誉减值计量商榷》,《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7期。

[10]顾心悦. "王老吉"败了谁的火——"王老吉"商标纠纷的法律解读[J].电子知识产权,2012,(06):23。

[11]冯卫东,郑海英.企业并购商誉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3,(8):29-32。

[12]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7:8[M].2012.

[13] Inter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rd(IASB).Iternal Accounting Standard 27.Consolidated and Sepa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www.iasplus.tom,2008.

[14] ABACUS, Vol. 45, No. 3, 2009.

致谢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高元平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细心关怀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以及在对结果的分析的过程中,都得到了高老师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启发,可以说,在我的论文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高老师的辛勤的汗水和心血。高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道、宽广精深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深让我受益终生,再次向恩师表示深深地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另外,我要感谢管理学院会计系的每一位老师,我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关怀。还有我的同学们,是他们和我一起共度这四年的美好时光,相助、相携。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我所有的家人对我的支持,是他们无私奉献、悉心关怀,助我顺利完成学业,我的每一份努力有他们的支撑,我的每一点进步应有他们与我共享。最后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教授和老师。

最新商誉减值会计研究

商誉减值会计研究

商誉减值会计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提要本文首先对商誉减值的确认问题进行国际比较;其次介绍我国商誉减值的具体会计处理;最后对我国商誉减值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关键词:商誉;外购商誉;减值测试 一、引言 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盈利的能力。商誉的会计处理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成为会计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立足于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通过对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商誉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在比较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做出思考。 二、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国际惯例 (一)商誉减值的会计确认。由于对商誉特性认识的不同,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也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会计准则与其他

主要国家已经达成一致,即只确认外购商誉,其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系统摊销法和减值测试法。随着FASB和IASC要求采用减值测试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减值测试法,并根据本国国情进行了改进。 (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选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基于商誉的不可辨认性和重要性的原则对商誉减值采用“两步法”。第一步,比较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金额,可初步判断为商誉已减值,应实施减值测试的第二步,以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金额;第二步,比较报告单元商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以计量减值损失。如果报告单元商誉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公允价值,超过部分应作为减值损失在报表中以确认,确认的减值损失不能超过商誉的账面金额。减值损失确认后,商誉的账面价值应按调整后的金额记账,而且商誉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予转回。这种方法利于缩小企业的会计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距,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IASC使用“一步法”。首先,进行自下而上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价值能否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金额,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其次,如果企业不能将商誉的账面金额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则实施自上而下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金额能合理分摊的最小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账面金额与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 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 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 6月 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 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国际 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 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 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 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 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 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 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 (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 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 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商誉这一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使企业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商誉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可以是向外购入的,企业自己建立和拥有的商誉,由于企业继续经营,并未准备出售和转让,因而,不能将其拥有的商誉转化。但如果拥有商誉的这个企业转让给其他企业时,购买方以高于企业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这个企业,这时购买方可将买价与净资产的差价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核算。所以,只有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商誉入账。也就是说,商誉只是在一个企业兼并或购买另一企业时才会发生转让、买卖关系,才可进行商誉的无形资产核算。商誉的价值一般应以每年超额收益的三到五倍为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购入商誉的账务处理:借:无形资产-商誉贷:银行存款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能在较长时间,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为了使收入和费用合理配比,企业已计价入帐的无形资产,应从受益之日起,在一定期间内分期摊销,平均摊入管理费用。年摊销额=无形资产价值/有效使用年限。商誉没有使用期限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按10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没有残值,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不直观,因为没有物质实体,获取其折旧程度的信息并不重要,所以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直接冲减无形资产原值。其账务处理为: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贷:无形资产-商誉商誉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资产是核心,有形资产依附于商誉发挥作用,这种超额收益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创的商誉去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公司收购与被收购中,商誉可以使被收购公司获得超额收益。最近,以依靠销售渠道、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等商誉来控制企业的现象不断涌现,形成以商誉配置生产要素的现象。因此,商誉不仅是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而且是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的因素,商誉资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对如此重要的商誉资产应单独核算。但是按照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只有在购并时才入帐,平时不反映,不确认,不揭示。当商誉的价值很小,或商誉的作用不大时,会计不反映商誉资产的信息,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当商誉的价值较大,并发挥重要作用时,再不揭示商誉的信息,就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长期以来,不在会计上确认非购买商誉的主要理由是:(1)稳健主义;(2)缺乏确认其价值的基础;(3)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实际上稳健性原则只是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应用。虽然商誉的价值获得的超额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商誉是大量存在的,不是收购时才产生的,而且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使商誉的计量成为可能。从商誉存在的普遍性、重要性来看,有必要对非购买商誉在会计上的确认问题重新进行讨论,使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而被会计加以确认、计量和入账。[!--empirenews.page--] 综上所述,自创商誉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利用商誉进行收购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可以说商誉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超额获利能力,以其作为商誉会计的理论基石,可以重构商誉会计理论框架。商誉会计还应解决确认、计量、入账三方面的问题。 1.有无获取超额收益能力作为商誉确认的标准。它必须蕴藏着可能的未来收益,企业能够借助它获得超额收益(超额收益通常是指超过平均利润率的收益);商誉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2.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是商誉的计量标准。商誉的确认依赖于计量,只有通过计量,确认才有意义。企业的自创商誉有些是明显地花代价取得的,如宣传产品品牌的广告费,有些是以不太明显的代价取得的,如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商誉形成的复杂性,也使会计的计量复杂化。按照传统的商誉会计理论对自创商誉难以进行可靠的计量。但是可靠性应是相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使用合理的估计也不失为资产计量的一种方法。利用商誉的定义对其价值进行合理的估计,其计算公式为: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收益。计算出的超额收益不等于商誉的价值,必须还原为资产的价值,依据是“等

商誉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商誉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商誉是现代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代表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在企 业合并中,购买方的购买成本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经营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商誉问题并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商誉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商 誉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深 刻地意识到企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无形资 产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学界、法律学界和会计学界都纷纷开始关 注商誉问题,商誉问题成为会计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具魅力的课题,也是会计实 务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际贸易日益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动也更加频繁。适

时地、前瞻性地制定与国际标准趋同的商誉会计规范,可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 竞争中保持相同的竞争地位。否则,会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制度背景方面的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也应当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出一份力,这样 才能保持与大国相称的地位。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 IASB)等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 究,并先后出台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会计实务,从而更好地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006年 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资产减值,尤其是 商誉减值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地规定。尽管如此,我国商誉会计体系仍然存在着 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理论发展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够强等。因此,深入研究国外相关准则,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 FASB)于 2001 年6 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 142 号?商誉和其它无形资产》(以下简称SFAS142)以及 IASB 于 2004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3 号?企业合并》 (以下简称 IFRS3)和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 36 号?资产减值》(以下简

新准则对商誉会计处理变化的影响

新准则对商誉会计处理变化的影响 商誉是一种不能被单独识别与确认的资产,数值上等于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在全球企业并购案盛行的今天,商誉成为会计界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在2007年实施的新准则对有关商誉的事项作了一系列新规定,这次变化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而对其后续处理方法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本文将从国外对商誉处理的经验出发,试析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将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一、我国商誉会计处理变化的基本情况 继欧盟2005年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后,我国在2007年也向国际趋同跨了很大的一步,其中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上有了重大变化。有关商誉,新准则涉及主要三点会计政策的变更:CAS No.6——《无形资产》准则将商誉剔除在无形资产的范围之外;CAS No.20——《企业合并》准则明确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作为企业合并的使用范围,并规定只有购买法合并才能够确认商誉;CAS No.8——《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由公允价值法代替直线摊销法,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

我国早期采用商誉十年直线摊销的方法等于承认了商誉是作为无形资产的一个种类,并按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然而定义上不可辨认的商誉同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将其处理方法分开,不失为新准则的进步之处。但对商誉会计方法的变化将影响到每年转入损益的商誉摊销额,进而影响利润表的净利润金额,这对采用购买法进行企业合并且带来大量商誉的购买方有巨大影响。 二、国外会计准则对商誉会计处理的演进 1、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 目前国际上合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四种:直接冲销法、系统摊销法、减值测试法、永久保留法。直接冲销法是将商誉在取得后立即冲销资本公积,该方法将购买商誉视为一项特定资本交易所产生的价值差额,其实质是代表收购价格高于目标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形成的资本损失。但该方法不将商誉视为资产,这同商誉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特征相悖,目前只有少数国家采用该方法。系统摊销法则将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该方法承认商誉是企业获取超额经济利益的能力,并且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减值测试法是在年末利用公允价值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若其有减值则按减值额摊销。该方法最符合商誉作为资产的特征,

并购商誉的会计核算

并购商誉会计核算专题 一、并购商誉的概念 1.如何界定商誉 商誉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对商誉的定义五花八门,目前对商誉的定义多为从实务操作角度对商誉的界定,而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且各国界定的商誉也有不同,其中对商誉是否属于无形资产就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1)国际会计准则对商誉的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8年修订的第2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 22)《企业并购》将商誉定义为“交易发生时,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交易日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的部分。”该项会计准则进一步指出,“购买企业时产生的商誉所代表的是购买企业指望取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该项经济利益可能由于购买的可辨认资产的协同作用而形成,也可能形成于某些资产,这些资产在单个考虑时并不符合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的标准,而购买企业却准备在购买企业时为之发生支出。” 第38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8)《无形资产》中明确指出:“无形资产的定义要求无形资产是可辨认的,以便与商誉能清楚地区分开来。”由此可以看出,IASC规定的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 (2)美国对商誉的界定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的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141)《企业并购》中,商誉被定义为“购买企业支付的购买成本超过获得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的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的金额包括不符合SFAS141规定的应确认为其他资产的无形资产。”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颁布的第17号意见书(APB 17)的观点,是准则变迁中从未动摇过的基石。无形资产被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的长期资产(不包括金融资产),包括商誉、版权、专利、商标和商业机密等。可见美国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 (3)英国对商誉的界定 英国1997年12月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FRS10)认为,外购商誉是指:收购成本与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总和的差额。当收购成本大于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总和时出现“正商誉”,但当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总和大于收购成本则会出现“负商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因收购而产生的商誉,其本身既不是一项像其他资产的资产,也不是一项价值损失。商誉是联结收购方自身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资产列报的投资成本与合并财务报表上被并方资产和负债分摊价值的桥梁。虽然商誉本身不是一项资产,但是不作为股东权益的减少而仍然作为报告主体的资产列报。 英国的商誉界定中引入了“负商誉”,“并购商誉”具有连接投资成本和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的公允价值的工具作用,是一项不是资产但作为资产列报的项目。 (4)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2006年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明确的商誉定义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资产。 2.商誉的实质 商誉通常被认为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与信誉”。在会计学界,对商誉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

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6044644.html, 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作者:闫娜 来源:《商情》2013年第02期 【摘要】商誉是企业合并中产生的不可辨认的非流动资产。对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目前没有单独的具体会计准则规范,却散见于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和合并财务报表等具体准则中。影响商誉确认的因素很多,其计量比较复杂,特别是商誉减值测试的难度较大,涉及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目前准则规范的可操作性较差,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商誉,计量,会计处理 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一、商誉的特性、分类与确认 (一)商誉的特性 商誉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不能与企业可确指的资产分开出售;商誉是多项因素作用形成的结果,但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以任何方法单独计价;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能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而只是超过企业可确指的各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价值;商誉是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一项价值。 (二)商誉的分类与确认 一般地说,商誉可分为正商誉和负商誉。西方会计准则通常将企业合并时投资成本高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正商誉。正商誉的确认主要是解决商誉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入账的问题。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直接法。这一观点认为商誉是潜在超额利润的价值。计量时,通过对企业超额利润的量化对商誉进行估价。计算商誉价值所采用的超额利润数据是按未来超额利润折算为现值来确定商誉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正商誉=∑各年未来超额利润×各年的折现系数。

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

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 发布日期:2011-01-15 15:00:32 商誉的界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即商誉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并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即对于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不形成商誉。 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一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企业合并成本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在购买目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 号》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 号》将与合并相关的直接相关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科目.与企业合并类型无关。如此处理会使企业合并成本降低.从而间接影响了合并商誉的大小。 商誉的列示 按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控股合并的情况下:商誉在个别报表中不列示.而是将其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中.并只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商誉在购买方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都应该列示。 案例 甲企业以公允价值7000 万元、账面价值5000 万元的无形资产为对价.对乙企业进行吸收合并,甲、乙公司无关联方关系.甲企业购买过程中支付审计费、评估费等直接相关费用100 万元。不考虑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费。购买日乙企业持有的资产情况如下: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3000 万元、公允价值为4000 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2000 万元、公允价值为3000 万元:长期借款账面价值为1500 万元、公允价值为1500 万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500 万元、公允价值为5500 万元。编制甲企业有关企业合并的会计分录。 解析 1.甲企业合并成本=7000 万元 注:《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成本为7100 万元(7000+100),《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将直接相关费用100 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不再计入合并成本。 2.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5500 万元 3.商誉=企业合并成本一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000 —5500=1500(万元) 4.无形资产转让收益=7000 —5000=2000(万元) 甲企业有关企业合并的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4000(公允价值) 长期股权投资3000(公允价值) 商誉1500

商誉会计论文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范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商誉会计的规范方法。 关键词:商誉计量思考 前言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含义及特点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特点 1、复杂性指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以及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商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多种因素包括生产经营能力、

商品品质和商业道德等。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决策者们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评价,其内在实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长期性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 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3、依附性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定的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4、经济性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 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

企业并购中商誉的会计处理-最新资料

企业并购中商誉的会计处理 企业并购是对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对 财务会计的影响。从美国企业并购历程可以看出, 企业并购与现代财务会计形成是相伴而生的。而当我国企业并购面临发展的新阶段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制定38项会计准则,使我国企 业的财务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 新准则的实施也必然会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企业价值评价、财务报告数据、资产处置、税务筹划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也进而影响到我国企业的并购动机、风险、方法方式的选择、事后资产处置和财务处理。本文专门针对在企业并购中对产生商誉的会计处理展开讨论。 、商誉描述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2 号――企业合并》的规定: “购买成本超过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的部分, 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购买产生 的商誉代表了购买方预期取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 未来 经济利益可能由于购买的可辨认资产的协同作用而形成, 也可能形成于某些资产,这些资产在单个考虑时, 并不符合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的标准, 但购买方在购买时却准备为之发生支出。” 美国《企业合并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收购成本大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的总和的差额应确认为一项资

产。这项资产通常称为商誉。” 商誉是企业在并购时,支出成本超过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 值的差额,是企业拥有的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一 种无形的特殊经济资源。其产生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信誉好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由于企业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率 高, 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预计能为企业带来超过行业一般盈利水平的超 额利润。它的价值只有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时才体现, 按总额来核算,平时这种价值是不计入企业账务中, 只有企业发生并购时才计算确认这种价值。 二、商誉计量与减值确定 (一)确定商誉内含公允价值 尽管商誉不能独立于整体资产而存在, 但是有其内在价值, 需要确定商誉的内含公允价值,首先要确定商誉所属的资产组的 公允价值;其次要将商誉所属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分摊于资产组内 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最后, 商誉所属资产组的公允价值与分摊于资产组内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差额,即为商誉内含公允价值。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142 (缩写《SFAS142)有明确的规定,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是指在熟 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的当前交易中,买入或卖出报告单元总体所使用的金额。通常情况下活跃市场的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如果可获得, 应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基础; 如果不能获

商誉会计研究

第I页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对企业的现实收益和未来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文以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现状,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将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规范分析提出的理论提供实证支持和检验。在对国内外基本理论和相关准则的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商誉的概念、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作者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有关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重点讨论了自创商誉的确认和披露,从资产确认标准和会计原则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不确认自创商誉有悖会计计量的基础和基本的会计原则,因此,在新经济环境下,自创商誉确认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分步骤地进行确认和披露。第四章和第五章,针对前面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我国商誉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一个企业并购案例进行商誉会计处理的分析,剖析不同的商誉会计对企业产生的不同的经济后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商誉会计的研究,指导实践,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商誉会计;超额收益;外购商誉;自创商誉

Abstract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asset of the enterprise,goodwil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goodwil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an help the users who us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true value of enterprise assets,and help enterprises to fully utilize the resources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existing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combing our country ‘s economic environment reality and enterprise’s state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is text also does the case study to positively provide and examine the theory proposed by the normative analysis. We discussed the nature,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goodwill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relevant domestic home and broa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ory remark, a summary of goodwill accounting study mad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shows an explore of the nature of goodwill, including the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goodwill. It focused on the recognition and disclosure of internally generated goodwill from the asset recognition criteria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gle. And got the view that not confirming the internally generated Goodwill is contrary to the basis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onditions for recognizing goodwill have been mature. It is the right time for us to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measure underlying goodwill. This part, ncluding chapters 4 and 5, which put forward problems in the goodwill accounting by Combining the preceding discussions and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reality. Finally, we make an analysis of goodwill accounting by a M&A case, dissec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consequ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goodwill accounting and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zing, we hope to perfect the study of goodwill accounting, guide the practice, and

最新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 探讨

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商誉这一概念是随着企业产权有偿转让行为的发生,才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出现的。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使企业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商誉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可以是向外购入的,企业自己建立和拥有的商誉,由于企业继续经营,并未准备出售和转让,因而,不能将其拥有的商誉转化。但如果拥有商誉的这个企业转让给其他企业时,购买方以高于企业净资产的价格购买这个企业,这时购买方可将买价与净资产的差价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核算。所以,只有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商誉入账。也就是说,商誉只是在一个企业兼并或购买另一企业时才会发生转让、买卖关系,才可进行商誉的无形资产核算。商誉的价值一般应以每年超额收益的三到五倍为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购入商誉的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能在较长时间,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为了使收入和费用合理配比,企业已计价入帐的无形资产,应从受益之日起,在一定期间内分期摊销,平均摊入管理费用。年摊销额=无形资产价值/有效使用年限。商誉没有使用期限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按10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没有残值,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不直观,因为没有物质实体,获取其折旧程度的信息并不重要,所以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直接冲减无形资产原值。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商誉 商誉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资产是核心,有形资产依附于商誉发挥作用,这种超额收益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创的商誉去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公司收购与被收购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 点"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字 (2)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3) (一)商誉的产生及含义 (3) (二)商誉的特征 (4) 二、商誉的确认 (4) 三、商誉的计量 (5) (一)商誉的价值计量 (6) (二)商誉的摊销 (6) 四、我国商誉问题的研究 (7) (一)我国目前商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7) (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的建议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商誉的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难题之一,但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商誉的产生、含义以及特点,从此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在此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国内外在商誉的摊销问题上不同的认识进行对比,然后根据目前国内的形式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最后,负商誉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商誉会计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是否对其进行确认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些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商誉摊销

自从十九世纪末商誉在会计账簿上出现以来,商誉问题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无论是名家巨擎还是学林新锐,都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一展才智,论述之丰,观点之多,分歧之大,是其他会计问题所无法比拟的.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企业中的知识和智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并且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就是不可确定的无形资产——商誉,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 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并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商誉会计的理论研究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商誉的产生及其含义 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将商誉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19世纪末,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商誉普遍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帐户论。 各国对商誉的定义各不相同。英国第22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22)《商誉会计》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企业可分离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之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17)将商誉定义为“被收买公司的成本超过其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这两种观点都是从超额盈利观和剩余价值观的角度对商誉进行定义的。而澳大利亚第18号会

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及其会计处理

第20卷第1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Vo1.20.No .1 2010年3月 Journa l ofH 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 n g M ar .2010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彭慧英(1978-),女,湖南邵阳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与统计。 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及其会计处理 彭慧英 (湖南工程学院计划财务处,湖南湘潭411104) 摘 要:负商誉问题在会计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对负商誉的会计确认、负商誉的本质及其会计处理等问 题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鉴于负商誉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在对负商誉的处理上同时考虑调整性负商誉、 暂时性负商誉和长期性负商誉三种不同性质的商誉,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关键词:负商誉;调整性负商誉;暂时性负商誉;长期性负商誉 中图分类号:F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0)01-0024-03 由于负商誉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确认、处理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负商誉确认与处理问题的研究,对于规范和统一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1-3] 。 一 负商誉的存在问题和会计确认 负商誉,一般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低于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负商誉的存在的理由如下: 首先,从企业购并的性质看,收购企业是一项实际发生的产权交易,就像买卖商品一样,是一种有偿交换。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可以背离的,商品价格与价值一致是偶然情况,不一致则是经常现象。所以,收购企业的价格有可能高于企业价值(净资产公允价格),也有可能低于企业的价值。一个企业之所以愿意出高价收购另一个企业,/不过是为了换取一种无形资源)))预期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0这种超额盈利能力便是商誉。同样,一个企业以低价收购另一个企业是因为并购后购买企业必须承担被购企业的隐性成本(或隐性负债),导致未来经济资源的付出,负商誉是对这一付出的补偿。所以,负商誉与商誉是存在于企业购并中的两种经济现象。 其次,一个经营不善、年年亏损、行将倒闭的企业,实际上已表明了负商誉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困难企业,若继续经营下去就会使亏损额更大。有人主张通过破产来挽救困难企业,但企业一旦进入破产 程序,资产将按清算价格变现,其价值会大大降低。 所以,企业宁愿以低于其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以求得比继续经营和破产更有利的结果。 最后,从我国现阶段企业购并的实践看,其购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众多困难企业寻找出路,鼓励和支持业绩好的企业兼并困难的因有企业,所以往往在购并中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将困难的国有企业以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转让给具有优势的收购企业。由于这种/优并劣0的并购行为已成为我国目前企业购并的主要方式,所以,负商誉的出现在某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带有普遍性的。 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应依据负商誉的性质。对负商誉的确认依据两个基本点:一是负商誉只是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的一个构成内容;二是负商誉是一种投资折价。基于此,可以将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的构成因素分为可以辨认因素和不可以辨认因素。对于可以辨认因素分别按其原因进行处理,对于不可以辨认因素则确认为负商誉。在这一/差额0中可辨认因素一般有两个:隐性负债和净资产评估价值不实。由于负债和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一般容易确定,因而其公允价值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难以确定,很有可能是其公允价值被高估了,而不是什么负商誉。因此,应将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首先计列隐性负债的价值,将隐性负债变为真实负债。然后按比例冲抵被并购企业很可能被低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直至减至零,若仍有差额,才确认为负商誉。设置资产类的备抵帐户/负商誉0记录负商誉的有关内容。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