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研究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依据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依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指国家对耕地的占用和补偿进行统一管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耕地资源,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依据和相关参考内容。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耕地占用补偿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原则,明确了占用耕地必须进行补偿的原则,并具体规定了补偿标准和程序。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依据之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国家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和政策,规划了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用地需求,明确了耕地占用和补偿的原则和要求。
3.耕地质量等级划定标准为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家编制了耕地质量等级划定标准。
这些标准根据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资源等因素,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级,为耕地补偿提供了依据。
4.科学耕地占补指标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依据了科学耕地占补指标。
国家制定了科学耕地占补指标,根据不同地区和农作物品种的需求,确定了耕地占用和补偿的指标和方式,保证了占用和补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耕地利用评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依据了耕地利用评估结果。
根据国家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必须进行耕地利用评估,对占用的耕地进行评估和补偿,确保耕地的农业功能不受损害。
6.农民合法权益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依据之一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占用或者补偿耕地必须经过农民同意,确保了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利益保障。
7.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依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耕地占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国家规定了耕地占用补偿的限制和要求,推动耕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综上所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依据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质量等级划定标准、科学耕地占补指标、耕地利用评估结果、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
雷海平—耕地质量分等的理论和方法

政策依据
政策依据
政策依据
政策依据
1.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 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要依照耕地分等定级技 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和验收 ” 。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情况的汇报(2011年7月20日, 国务院164次常务会议)“修订现行农用地分等定级行业标准,及时 出台并执行国家标准”。 3. 召开标准审查会的请示(2011年8月),徐部长批示:“从题目到内 容要突出农用地质量,建议加上质量两字,请酌。与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标准的关系,亦请充完善工作,并通过国土 资源部验收。
2007-2008 全面完成全省 122 个县市区农用 地分等、省级汇总等工作,并 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
全面完成全省 122 个县市区农 用地产能核算、省级汇总等工 作,并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
2004-2005
在浏阳、临澧、龙山、隆回、 苏仙等地完成试点工作。
政策依据
4. 《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时, 要依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质量、新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结 果等,综合评定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形成验收结论。” 5.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 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 6.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 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8号)。
一条鞭法之目的有三:一简化税制,二增加收入,三方便征收税款。
16
建国后
国内研究概况
• 1951年,财政部查田定产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是指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决定建设规模和程度的重要标准。
这个指标是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是指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对不同区域的农田资源进行平衡考量,以保证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和程度,以实现资源占补平衡。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是保证农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建设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模和标准,确保资源的占补平衡,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田生产的持续增长。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有助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避免农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确保农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在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田污染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总之,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是实现农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政府部门和农民应该加强对这一指标的意识和理解,合理规划和管理农田资源,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足347 字,继续完善】要实现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到农田资源的宝贵性和有限性。
农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生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府部门和农民应该加强对农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农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和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确定高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指标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农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方法探讨

38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方法探讨□ 魏 伟,巢佳玲,谢 波[摘 要]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利用强调各类空间的合理利用及空间效益的整体最优,但当前在农业空间的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缺乏整体利益视角、无序侵占农业空间、补划农业空间质量和数量不达标等问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运用自存—共存、优化—平衡两种矛盾协调模式,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将占补平衡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和主要矛盾维度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方法,并结合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展开实证分析,为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的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以人为本;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文章编号]1006-0022(2019)21-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魏伟,巢佳玲,谢波.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9(21):38-44.The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Method of Permanent Prime Farmland/Wei Wei, Chao Jialing, Xie Bo[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land use highlights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general optimum ofspatial benefi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collective benefit inconsideration, space encroachment, and quality and quantity faults in agricultural space, and this has threatened the food security at national level. Based on human oriented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ce planning theories, the paper takes self existence-coexistence and optimization-balance coordination model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l optimum, studies major stakeholder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benefits, and establishes a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method of permanent prime farmland. The method is practiced in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s of southeastern coastal cities.[Key words]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Human oriented, Permanent prime farm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5604020、2042018kf0046)魏 伟,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土地资源指标标准体系及考核办法

3.4 一般性指标释义(土地市场基础建设状况)
➢ 出让地价评估制度落实率 指标内涵:对各类出让和补地价等应进行专家地价评估 计算公式:
落实率=已落实宗地数/年内出让和补地价宗地总数×40。 数据来源:由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文件,由省级国土资源主 管部门审核 指标分值: 40
.
3.4 一般性指标释义(耕地保护效率)
按省组织
评优
申报评优的县(市)要求 必须省级考核。达到考核 办法所规定的评优标准。
全国评选若干个 授予荣誉称号
I类地区
区域内包括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的县(市、区、旗)
II类地区
一票否决指标
违法占用耕地情况、 违法违规案件被部挂 牌督办、被部省政府 约谈问责、被主流媒 体曝光等
多因素综合评价
➢ 耕地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利用和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情况 指标内涵:耕地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利用情况;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 垦利用情况 计算公式:
耕地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利用情况(10分)+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垦 利用情况(10分) 。
数据来源: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数据,由省级国土资源主 管部门审核 指标分值: 20
.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collectivity evaluation
耕地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利用情况(10分)
.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collectivity evaluation
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情况(10分)
.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collectivity evaluation
.
3.4 一般性指标释义(土地市场基础建设状况)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面向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耕地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耕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耕地相关属性的综合鉴定,判断耕地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及其适宜程度高低的过程,它是耕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土地规划的主要依据。
通过耕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的利用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适宜性;空间分析;评价因子引言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资源要素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而做好“土地”挖潜和综合整治文章,对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已成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成为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引擎,成为建设美丽大花园的有效途径。
1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的概述土地整治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水、田、林、路和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工作,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当然,不同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整治内容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浇灌排水工程以及土壤覆盖工程等。
土地整治工程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以及排水条件等。
受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内容的影响,不同区域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也不相同,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整治区域的地质情况调整整治内容,其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耕地质量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耕地质量的认知有所不同。
国际上关于耕地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土地质量的概述,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在解读耕地质量概念时,都会涉及土地的环境、区位、土壤的属性以及生产能力等,认为耕地质量是集耕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概念。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2.1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减弱土地整治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短期内对环境产生剧烈扰动的行为,其行为目的是优化“三生空间”。
然而,在过去的土地整治项目中,由于对生态空间的认识不到位,未考虑或未全面考虑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生态环境的天然性,常因为土地整治项目而损害了生态效益,如:传统的土路整治成现在的柏油路,农田景观规则化分布,导致生态廊道被破坏,生态系统连通性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被压实,无法发挥土壤吸水等特性,排灌沟渠等的不合理利用使土壤出现盐碱化、沼泽化等现象。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方案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制度内容1. 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遵循“先占先补、量额相抵、质量等效、功能相补”的原则,确保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充耕地。
2. 耕地占补的管理机构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耕地占补管理机构,负责耕地占补的审核、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占补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
3. 耕地占用的审批程序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必须向当地耕地占补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并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补充耕地。
4. 耕地占补的奖惩措施对于违反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将依法追究责任,对于补充耕地不到位的,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确保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5. 耕地占补的监督和评估地方政府将建立健全耕地占补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耕地占补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实施方案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明确占用耕地的条件、程序和标准,规范补充耕地的程序和标准,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
2.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耕地占补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耕地占补的审核、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有效实施。
4. 加强监督和评估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耕地占补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

目录一、工作目标 (1)二、工作任务 (1)三、工作依据 (1)四、基本原则 (2)五、技术路线 (2)六、程序和方法 (4)七、修正法计算定级指数 (13)八、耕地质量级别划分 (22)九、成果提交要求 (23)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以下简称《规程》)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切实强化耕地质量管理。
迫切需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结合各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将布置全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的任务。
二、工作任务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为全省全面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奠定基础。
三、工作依据(一)《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二)《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三)《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四)《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六)《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七)《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八)《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工作稿201512版)四、基本原则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进行耕地质量定级时,要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确定的技术方法和步骤,进行耕地质量定级。
(二)耕地质量定级单元数据应与最新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相一致。
(三)耕地质量定级要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