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笔记(主概念)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觉得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做学在官府。以六艺为主要内容,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客观原因: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西周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礼重在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重在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备的特点。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桓公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官方出资不多加干涉,体现了私学性质。同时,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①学术自由②尊师重道③不治而议论④管理规范,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来天赋上平等。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员。

●教育内容:六经,“六艺”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观察针对性的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德育观:德育内容,仁、礼;道德修养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观: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才能达到完善,成为圣人。若是善端被环境破坏,就会成为小人。

对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存心养性,将善端加以维持、扩充、发展,或是启发人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成为完人。

对社会:通过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的内容就是人道,具体表现为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大丈夫只

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培养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清心寡欲)、反求诸己

●深造自得: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

荀子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性伪之分: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性是恶的,因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的,如果听信本能而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后天习得者叫“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合:性与伪又是联系而统一的。它们好比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是可以被认识的,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教育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实现性伪之合。

几个基本观点:①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②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影响,但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③学习与教育是人的素质高低、运气好坏的决定因素

④人要努力接受知识,环境、教育、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

●培养目标—“大儒”: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办事

公正,不追求物质满足;才,运用礼法,自如的智力国家。将人分为四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的治理好国家

●教育内容—六经: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焚书坑儒毁掉了大量传统文献,五经

能保存下来得益于荀子的口耳相传。

●教育方法—闻见知行结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教师观:在儒家诸子中,荀子最提倡尊师。符合以下要求者可谓教师①有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素丝说”与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墨子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

爱社会;对个人,他以染丝为例,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会染成什么颜色,来比喻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标—兼士: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

要求(最重要)、思维辩论的要求(上说下教)、知识技能的要求(有能力投身社会实践)。

●教育内容—科技知识、思维训练: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科技、军事科技、自然科

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思维能力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提察类明故的原则。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主动是指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的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

是积极主动的上说下教,向人们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的提出批判了儒家述而不作的主张,他认为古代好的东西应该继承,但在今天应该创造出新的东西;此外墨子还提出实践和量力的方法。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教育的一篇论文,阐述如何办大学。大学指15岁以上的教育,内容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和儒学思想的教育。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要求做了完整、明确的概括。

三纲领: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表现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意念动机纯正)、正心(不受各种情绪左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中心环节是修身。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包括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几大部分。标志着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度的萌芽;重视开学和入学教育,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考试,每隔一年考察一次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

教育教学原则:①未发现预②及时施教③循序渐进④学习观摩⑤长善救失⑥启发诱导⑦藏息相辅(正课学习结合课外活动与自习,有张有弛)⑧教学相长(教师以教为学)

教育教学方法:①讲解法②问答法③练习法

汉朝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经过长时间的修养生息,经济上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出现安定局面,但当时各学派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并不能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要统一思想。强调文事武备的儒学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愿望相契合,儒学便登上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