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五常

仁义礼智信五常
仁义礼智信五常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和而不同 雅而有致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 ——时庄街道中学“和雅”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植根于丰厚儒家文化的时庄中学,有着几十年的建校史,办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办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彰显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时庄街道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本、人文、人和”的学校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深化管理,文化立校”的工作主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就从“文化立校”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造精品校园,精心培育名校文化。 一、总体目标 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恰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含义极为深刻。多年来,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背景,初步形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儒家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而不同”是时庄镇中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而有致”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指“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师生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指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1、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打造齐鲁教育品牌 文化理念:和雅 学校校训:励志、博学、敦品、笃行 学校校风:崇真、尚美、和谐、创新 学校教风:明德、爱生、敬业、博学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诚信、惜时 2、教师文化: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学识、教法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的理念,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我们通过教师学习文化的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以提升教师文化的育人魅力。其主要途径有: ①走进经典——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并经常发动讨论和交流,扩展教师的思维和眼界,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育人的魅力。 ②共同发展——教师沙龙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喜好开展校园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往。 ③思想碰撞——教后反思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2012-05-11 11:29:33) 转载▼ 标签: 道德 传统 文化 概念 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根据传统整理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做为“君子”的标准。 “信”指的是信用,其文字上的含义是“人言”,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础的道德准则,道德的原则是责任,假如一个人“言而无信”,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就不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智”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而不要用情绪来作决定,尤其是不要让怒气来左右你,当你的怒火起来了之后,一定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其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另一个是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香港黑社会片看多了,动不动就“拜把子”,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都属于活得迷迷糊糊的“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出自《论语》,“不孙”指的是无礼) “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很简单,你对一个对你有恩的人都不愿意负责任,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 “仁” 作为“君子”的最高标准,指的是怜悯他人的疾苦,积极帮助他人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其实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慈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流俗众,仁者希”。 “五常”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道德准则,因为就五个字,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剩下的只是你愿意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了。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

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 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 “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二、義,时代经济的智慧 当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我们当代社会在利益与道义之间形成了对立的矛盾。即,合乎道义就损害利益,得到利益必然损害道义这样的社会怪象。义与利似乎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关于义与利的平衡取舍早在《论语》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论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很明确的提出了两个命题,君子与小人,义与利。君子一直被视为道德水准达到一定标准的典范,是历代中国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的。所以在平衡物质索取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个标准与

论仁义礼智信的价值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分析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 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何谓仁?大忠大爱是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 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义”的涵义 何谓义?大孝大勇是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你欠人家钱,人家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你现在有钱了不还,假装忘记了,被人家追问的时候还耍赖,这就是不义。这种不义之人容易得皮肤病,因为他没有脸啊!这人耍赖成这样怎么能有脸呢?忘恩负义啊!在你困难或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人家敞开胸怀帮助你、把你接到家里来给你东西吃、用暖语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韩流的含义

韩流的含义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最早出现于围棋界,原意为韩国流,简称韩流是谐音于“寒流”,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五年,围棋韩国流盛行一时,在国际大赛上频频夺冠,因此被当时的围棋界称“韩流”。之后又被引用到足球和音乐娱乐领域,暗指中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韩流是以通俗,时尚为特征的大众文化。但作为一种文化表象,它却有着其深层的文化渊源,表征着韩国文化的混合型特征。韩国文化在其发展与成熟的历程中,既有选择的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元素,有承袭了自己的传统,融合了多种他文化,从而构建出今天韩国自身的独特文化,我们称之为融合文化。 韩流的由来 一.韩国的传统文化 韩国的传统文化别具特色,被韩民族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成为今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流首先源自韩国传统的民风民俗。 “器物文化和行为文化” 1.在典型的传统韩国家庭里。看不到椅子和床铺,日常饮食起居都在地炕上进行,称之为 地炕文化。 2.韩国泡菜,韩国烧烤,拌饭,打糕等韩国食品是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料理。 3.拔河,掰腕子,跳绳,荡秋千等是传统的韩国游戏。 4.韩流的主流之一就是韩国歌舞,韩民族自古好歌舞。《高句丽传》载:“其俗淫,皆洁净 自喜,暮夜则男女群聚众倡乐。” 5.韩国人豪侠尚武,多情重义,强悍凌厉的古朴民风,也源自上古。《高句丽传》载:“其 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这也许正是今天我们所称道的韩国人的那种所谓的韩国精神之源。 “传统巫俗文化” 除了上述器物文化和行为文化,韩流的另一传统文化就是韩国的传统巫俗,主要是萨满。萨满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统称。 最早的萨满文化存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表现在游牧,渔猎,农耕,社交等各项活动中。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其法师在做法时,都有歌舞伴随,随着时间推移,萨满教法师愚神的歌舞内涵已经渐渐模糊,而其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起源于我国北方的韩国,其洒满传统历史悠久,在韩国人的行为体系和深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恰如清代使朝者阿克敦在《奉使图》中所言:“朝鲜好鬼,而不重(僧,道)二氏,春秋祀者惟孔子,关帝而已。”记录了朝鲜王朝抑佛扬儒政策之外,在民间盛行的巫俗。由于萨满传统没有独立的组织和公认的经典。这种非体制的特点使得洒满传统只能借助其他文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文化用俗话说就是“跳大神儿”。萨满跳神是宗教,民俗,艺术的综合体,不但包括原始宗教,而且还包括了原始艺术。在整个萨满祭司过程中,粗犷的音乐,豪放的舞姿,纯朴的诗歌是后来民族传统艺术的源头之一。发展到今天,萨满祭司成为天人合一,神人相娱的文化活动。如果想亲身体验了解萨满文化可以在韩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 关于名言警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一、【伯禽趋跪】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原文】 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三被笞。以问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桥木。北山之阴有梓木。盍往观。伯禽见桥高而仰。梓卑而俯。还告商子。曰。桥者父道。梓者子道。明日。伯禽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实开礼教之源。且尝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俾尽乎礼。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 周朝初年间时候。有个周公的儿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商子道。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何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道。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原文】 周宋大水。鲁庄公使吊焉。公子御说。承父命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罪归诸己。则和气致祥。人心欢洽。罪归诸人。则戾气相感。民怨沸腾。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厥后果称贤君。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受了他父亲的命。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因为了孤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邓球柏 (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 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 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 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 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 “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 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 一“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 1、先秦之“仁”德 “仁”这一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 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 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 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 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标准。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 道德准则。 “仁”源出《尚书》。《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 仁,彰信兆民”,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六 经》言“仁”盖始于此。《尚书·金》“予仁若考”,指 一种好品德。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亲”乃“仁”之根柢。为了改变“百姓不亲,五品不 逊”的社会状况,舜命契“敬敷五教”,莫先于父子有 亲。唐虞之道以爱亲为本。可见“亲”之一字乃“仁” 德之根源,故《说文解字》“亲”、“仁”互训,谓“亲、仁 也”、“仁、亲也”。成汤乃契之后裔,其德行以“仁”为 体,以“宽”为用。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 德境界。孔子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有若之言似孔 子者也,《论语》记载其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 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 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 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 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 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 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 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 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 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 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 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 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 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 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宣扬"性善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第一层乃修身之仁,二层乃齐家之仁,第三层乃治国之仁,第四层乃平天下之仁。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真正将“义”的精髓提炼并发扬的是亚圣孟子。《孟子》第一章便是《孟子见梁惠王》,在这章中孟子提出了重要的“义利之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义”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来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的标准。孟子认为应该把“义”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礼 礼: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w .. . ..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论文 农林一班第三组 2016/10/04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首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五德”[ 1 ]孟子和荀子对其进行了整合,到董仲舒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基本发展成熟,又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逐渐的完善。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仁义礼智信”,以期在追溯先贤智慧的基础上,发掘“五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 1引言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又称“五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因为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对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影响,所以“五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对于“五常”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主要从孔子生活的时代 的特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 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 孔子将“仁智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义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1 ]即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孔子生活的 [1]“五德”在学术界有争议,有“仁义礼智信”之说和“仁义礼乐信”之说。 [1]礼记·中庸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年代在是一个多变的年代,是一个大争的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逐渐的形成。 在这个多变的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社会政治统治权力正在从没落的周王室向当时的诸侯公室,然后再向大夫下移,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利益代表、不同文化派系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都尽力的从道德上寻找他们自己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他们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由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想用“周礼”去改变这种局面,孔子渴望回到周朝,恢复礼乐。孔子对于现实社会不满,周朝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周礼”就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的手段。孔子为恢复周礼,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由此开端。 2.2仁义礼智信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曾经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1 ]。 孔子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的思想,并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一般人的“人”为根源和统一基础的“仁”的精神。最终他创建的“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儒家也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1] 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