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鲸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鲸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鲸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姓名杨从戎专业渔业学号 1111091036

摘要最近发现的一系列鲸的化石,鲸的演化路线大致是:由陆生为主的巴基鲸,经过水陆两栖的陆行鲸,到基本水生但依然有发达肢体的原鲸,再到完全水生、后肢大为退化的矛齿鲸和龙王鲸,最后大概由矛齿鲸演化出现代的齿鲸和须鲸,其间共经历了约5000万年的历史。

关键词巴基鲸陆行鲸原鲸矛齿鲸龙王鲸齿鲸和须鲸

与我们所熟知的生命由海洋向陆地进化不同,鲸类的进化史反其道而行之,由陆生向水生演化。鲸类动物的祖先原是陆上用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经过几亿年的进化,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鲸。然而,鲸类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祖先的痕迹。在解剖学上:虽然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在形态学上:虽然鲸的形态和习性像鱼,但是鲸有心房和心室,温血,用肺呼吸,胎生,雌体有乳腺,用乳汁哺育幼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像是陆生哺乳动物。在现代的生物分类上,鲸也是作为哺乳动物分类的,那么,这种海洋巨无霸到底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

1 巴基鲸

巴基鲸的完整骨骼发现于2001年,1米长左右,大小像狼,属于现已灭绝的一种偶蹄类物种。它是科学家设想的鲸类最原始的祖先,生存于始新世的巴基斯坦,故此得名。科学家肯定巴基鲸为鲸的祖先,是根据其化石的耳骨判定的[1]。鲸的外耳、听道和鼓膜已大大退化,按理是听不到声音的;但它们对水中的波动却极其敏感,就是因为它们有1对由围耳骨和听囊愈合而成的、呈贝壳状的听骨泡,而巴基鲸的耳骨也有类似结构。至于巴基鲸当时为什么会进入水中,可能是为了获取食物以及躲避天敌的追捕[2],但巴基鲸的主要生活区域还是在陆地上。

2 陆行鲸

当巴基鲸进化到陆行鲸(又名走鲸)时,它已经能同时适应水陆两种环境。1992年,在巴基斯坦北部4800万年前的海洋岩石中,人们首次发现了陆行鲸的化石。成年陆行鲸长约4米,它的脚很大,尾巴强而有力,显示了其游泳本领高强;可是它的腿骨结实,肘腕关节可以活动,也透露了其具有能在陆地上行走的本领。科学家们猜测,陆行鲸像鳄鱼般猎食,潜伏在浅水地区捕猎。同时对陆行鲸的牙齿中18O2含量的分析中发现,陆行鲸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区域[3]。这表明陆行鲸已经进化出适应海水的渗透调节系统,这对完全海洋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原鲸

当鲸类演化到原鲸时,它已经能完全生活在水中了。但是还是会偶尔光顾陆地。科学家通过化石还原其强壮的后肢,进而作出了这种猜测。原鲸长约3米,主要生活在离海岸线数百公里的水域,习性类似如今的海狮,不会向深海内海移动,只是在海滩和近海附近活动[4]。这种动物有长而精巧的脚,后脚可能还有蹼。骶骨结合不紧密,使低位椎骨能够灵活地驱动尾巴运动。这些特征使它能利用后肢的脚蹊,结合尾巴的推动,在海面上作狗刨式的游泳[5]。与原始的鲸不同的是,原鲸已经完全可以听到水中的声音,而且鼻孔也从位于口鼻部的前端逐渐移至头顶上,形成了类似现代鲸的呼吸孔。

4 龙王鲸和矛齿鲸

大约在3500万年前,原鲸向龙王鲸和矛齿鲸两个方向进化。龙王鲸最长可达20米,而矛齿鲸长约5米。这两种生物已经完全适应了水中的生活,尾部出现了类似鳍的器官,帮助它在水中快速前行,但同时仍保留了祖先的后腿状的结构。最后,大概在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由矛齿鲸衍生出了现代的齿鲸和须鲸类,直至发展出现生的约有90种之多的鲸目动物[6]。

5 须鲸和齿鲸

齿鲸和须鲸是现代鲸鱼的两大亚目,齿鲸亚目是指有齿的鲸类,如抹香鲸、逆戟鲸等;须鲸亚目是指通过生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胡须)来过滤水中的食物的鲸,这些折角形的齿片就代替了牙齿,蓝鲸就是最常见的须鲸[7-8]。

参考文献

[1]环宇.进化史12个最具代表物种.开心趣味百科,2009,(7):13-16

[2]王小波.鲸的祖先为何迁入海洋.化石,2001,(1):14-17

[3] 王永生,KateWong.海洋哺乳动物巨无霸.科学(中文版),2002,(8):48-57

[4] 谭飞飞.关于鲸鱼进化的故事.科学之友(上旬),2011,(1):64-65

[5] 彭奕欣.鲸的起源与演化.生物学通报,2003,(1):1-4

[6] 曹夫.它们从陆地走向海洋.科学之友(上旬),2003,(7):22-23

[7] 清玉.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知识就是力量,2004,(3):24-25

[8]奥巴瑞.大洋中最凶猛的动物,甘肃科技纵横,2004,(5):4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 (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 (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小篆石汉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3.3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存活。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板书】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众所周知,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自那时起,地球便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而此后出现的生命体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球多变的环境而演化着。 根据科学调查表明,46亿年前的地球上到处在下雨、地震、火山爆发……很难令人置信,这些活动都是原始地球在做着制造生命体的准备。接着,也许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大气中的无机物结合,再与原始大海中的物质结合,形成了有机物如磷酸、核酸碱基、核糖等等。这些有机物再进行结合,便有了核苷酸、氨基酸这些可以构成生命体的物质。 又是数亿年的时间,很多氨基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蛋白质,而很多核苷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聚核苷酸,也就是RNA。特别强调,由于RNA有着自我复制功能,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命活动就是因RNA 开始的,称之为“RNA的世界假说”。 但是凡事都是向着完美来发展的,RNA也是如此,又是几亿年,为了自己的繁衍,RNA和蛋白质进行了结合,出现了DNA的世界! 在约38亿年前,细胞膜开始包围着比RNA更加稳定的DNA和核糖,便形成了最初的细胞——原核细胞。有人可能说:当时没有氧气,细胞该怎么活下去啊?其实不然,这种不需要氧气的细胞叫做厌氧性原核细胞。 当有光合作用的蓝藻开始制造氧气之后,为了使厌氧的DNA存活下去,细胞用膜包裹住了DNA。于是,真核细胞出现了!

接下来的近10亿年间,真核细胞成为真核生物,又变成了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看似十分漫长的旅程,但在生物的发展史上却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陆地生物的出现,生物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为了与越来越复杂的地球气候相抗争与适应,生物也演化得越来越高等,但这往往需要数亿年的时间。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文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真的很难以一己之言把46亿年的进化概括在一篇文章中,我拣出的,也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此看来,生命也真是宝贵,能在生物演化的漫漫长河中发出一星光,真是多么幸运啊! 很难想象,在此后的多少一年中,人类,哦不!是生物,会向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本篇为原创,摘录请注明,谢谢~

高中地理: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

存活。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颗原子弹,足以把地球熔透。大部分撞上地球的物体都被撞击所形成的岩浆深海吞噬,不过,这次撞击也把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这些撞击物的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从此以后,月球就用空洞的眼神瞪视着地球历史的开展。 【板书】1、初生地球 【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

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 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年、邱雍 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 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 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 (1) 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St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雕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圭卜,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3) 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玄注《系辞》说:“书 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 (4) 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作刑,昆吾作,夏稣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 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谄。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擒。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小篆石汉 隶书竹简、帛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掌握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大地构造学说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地球,地球的时、空、源。 ① 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 ③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④ 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 ⑤ 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和物质特征,如不同学科都要研究其相应对象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的特性等,地质学要研究矿物晶体结构,水文学和海洋学要研究水质的运动等,气象学要研究气体分子的活动等。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然而,地球也是一个非均质体,它的不同组成部分无论在物质状态、运动和演变特点上都具有一定差异,表现出分异性。例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具有明显差异。固体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组成部分的差异性更为强烈,如大陆、海洋、山系、平原等。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和组成上,也表现在它们的运动、变化与形成、发展上。

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题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原始苔藓类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2.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A.氢气 B.甲烷 C.氧气 D.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复杂到简单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内江]下面是小勇同学学习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后总结的观点,小旭同学说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 A.生命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同源器官的发现 B.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C.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 D.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6.下列有关地球演化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固态的地壳一形成便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B.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地球出世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D.“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7.下面关于地球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海洋的水来自彗星 B.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构成是相同的 C.地球形成之初已经有大片的陆地 D.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在植物出现后逐渐增多的 8.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主要靠() A.喷射的火山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原始陆地 9.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栖居的证据,请你猜测一下,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A.曾被水浸润过的痕迹 B.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C.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D.适合生命呼吸的空气 10.[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资料讲解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虽然很早人们就开始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生命的起源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并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直至目前还没有某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从某种层面来讲,生命的起源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同生命的起源一样,生命是如何向前发展,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并在未来生命又该如何进化也还是个无法解决的谜。在此文中我将从我的观点出发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做一个简短地介绍,由于理解和知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不全或错误,望理解! 一、生命起源 宇宙、星体、地球、以及众生都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连绵不绝,循序渐进。生命也是这种特别的、很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物质的一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作为新物质而产生。从演化理论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至今已经形成多种较成熟的观点,且大部分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本文就其中几个观点作介绍: 1.关于“宇宙来源说” 持这一学说的学者们认为生命起源与地球的形成不同源,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物质通过不同方式从空间来到地球上后,才不断演变、化合、凝聚、和缔合形成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形成真正的生命体。【1】与“宇宙来源说”大致相同的还有“宇宙生物说”,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有机体的起源,是由于宇宙天体早已有生命存在,其微生物“孢子”通过陨石带到原始的地球上以后,就在适合的环境下逐渐而且缓慢地发展为这些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从而成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类型的祖先。 2.关于“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目前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2】 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后,包围着地壳的原始地球大气层和现在的大气层的成分完全不一样,没有游离的氧分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氮气、氨、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氢,大气是还原性的。在地球最初形成时,上面并没有生命,只是又经过多少亿年后,才出现最初的生命。恩格斯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的伟大预见通过科学实践正在不断的成为事

厨房的历史来源及演变过程

厨房的历史来源及演变过程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每天都要与这些东西打交道。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随着现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味觉的层次上,对烹饪的环境—厨房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一个精心设计、装修合理的厨房会让你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厨房装修首先要注重它的功能性,纵观我国历史上厨房格局的演变,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厨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段,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厨房的功能性逐渐走向合理。 首先是古建筑遗址考证。原始人以天然洞穴为居,居住条件极差,以野菜、野果、野兽肉等生食充饥,过着所谓“茹毛饮血”的生活,不知道熟食的制作。后来尝到了被雷击而烧死的野兽肉,发现了熟食的美味。当然,钻木取火的发明才使人类有条件正式开始熟食的习惯,这也是走入人类文明的第一步,如我国北京猿人居住的周口店洞穴石壁上,至今留有焰火薰烤的痕迹和木炭残迹。熟食的习惯大大提高了人类体质,是人类进化的保证。 以火塘为中心的住宅。距今约6000-7000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随着人们的劳动工具和技能的变化,人类慢慢由穴居发展到半穴居,最终移居地面。从已发掘出来的房屋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在建于地面的房屋中央设有火塘(地灶)。火塘一般设于屋内正中或偏离门远些的当中位置,火塘中火焰终年不熄,以备随时取用。周围可环绕而坐,便于活动。一天劳作之后或者当天气恶劣而不能劳作时,火塘便成了家庭活动的中心。那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伴随着火塘中的袅袅轻烟,维系着一个民族的繁衍与文明。灶坑内留有炭块和兽骨,屋顶设有排烟口,这种布置方式兼有烹饪、取暖、去湿、防兽等多种功能,但因为与整栋房间没有隔离,所以烟气弥漫在整栋房间,卫生条件极差。由于传统习惯和地区特点,火塘在有些少数民族住宅中至今仍有保留。如蒙古地区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等。 炉灶处于一隅的住宅。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饮食也由烧烤为主转向以烧煮为主。此时,建房技术也日臻完善,客观上创造了对火塘居中的住宅加以改进的条件,为解决炉灶排烟及操作方便起见,炉灶逐步由房间正中移向一角。火塘也做相应地提高而改成砖砌的灶头,锅子架设在灶台上,并设有沿墙面砌筑的烟囱,较为卫生安全且整洁,做饭的同时兼具取暖的作用,如北方的连炕灶,南方的砖砌大灶,城镇住宅中的煤灶、煤球炉等,但本质上这种厨房仍从属于其它空间,未彻底解决对其它部分的干扰。 独立厨房(灶房)由于厨房操作中有许多专用器皿,工具、粮食、燃料,这就需要较大的存放面积,同时,也为减少厨房对其它空间的干扰,便逐步发展到厨房从整栋房屋中分离出来的模式,成为独立。由于当时我国人口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又使用水井取水,所以这类厨房面积较大,常处于后院一侧,一般较低,导致采光不足。同时因为多为女主人操持家务,因而灶间的陈设颇能反映出她的审美观,以实用为特色。炊具经常被悬挂于墙上,既顺手可取,又使墙面增加了层次感。这种布局最早出现在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墓画像砖中,现在尚存的明清旧宅中也有实例可查。 开放式厨房。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工程技术人员有可能就厨房设计从功能上做一些改进工作。针对一些常见问题,如燃料、废气、油烟气、水蒸气的污染,主副食的贮藏、环境脏乱等,都做出了妥善解决,从而使厨房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由油腻潮湿变为烹调、用餐的舒适高雅环境,开敞整洁,便于家庭主妇在烹饪的同时完成洗衣、照看孩子等杂务。现代厨房布局的主要特征包括按操作顺序设置设施,使操作者能按部就班地操作,从而减少往复交叉的重复做功;对废气的排放加以重视,保持屋内空气的清新,对人体的损害也降到了最小;通盘考虑设施尺度和协调。以增强室内空间的合理流动性;合理安排储藏空间,以改善室内卫生状况,使厨房空间最大限度地得以合理利用。 以上是从厨房结构的发展介绍厨房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至今,住宅情况日益更新,所以厨房的发展也颇具特点,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国情的变化。如燃料的发展,经历了煤球、蜂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叶玉江,吴淦国,张 达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地球科学在研究远古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人类对于太空的观测程度也不断提高,加深了对类地行星的认识,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太阳系中的火星和金星可能存在已经绝灭了的生命。慧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多次撞击有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效应及生命大灭绝。行星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模式:冷的星团加热及热的星云冷却。火星上存在与地球壳体非常相似的沉积岩,说明有流动水存在的可能。较高地热的太古代地壳热流输出被认为是认识地壳构造特性的关键。晚太古代会聚与离散大陆边缘的对比研究表明太古代板块运动与年轻的板块构造旋回在样式及幕次方面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元古代大陆的增生是由于元古代源于地幔的板块构造及产生于地幔的热柱构造导致新生成分的加入而造成的。裂谷、盆地、推覆及伸展、火山侵入作用是显生宙大陆增生的主要因素。关键词:地球;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53;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3)02-0119-06 收稿日期:2003-0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7207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206)。 作者简介:叶玉江,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1965年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0 引 言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地球科学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因而成为自然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长期探讨与争论的焦点和前沿。对于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假说到不断证实的过程。随着掌握证据的增多,人类对于地球本身有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而这些证据又建立在人类利用先进的手段对地球及太阳系精细观测的基础上。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在上世纪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初步的总结。 1 类地行星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提高、人类对于火星及金星的深入认识以及天文观测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行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星球碰撞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类地行星研究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Frances [1]全面对比了太阳系中行星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他认为对于太阳系中的另外两个星球)))火星和金星来说,应存在可能已经绝灭了的生命,因为这两颗行星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具形成生命条件的星球。当这两颗行星固结成核后,它们的星球都存在表面液态水。即使大约在35亿a 左右随着连续液态水及大量空气的丢失,火星的表面环境遭到破坏,但仍具有足够的时间供生命发展。但正是由于这种破坏因素,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供这些生命超越原生生物阶段。金星与火星有相似的特征,因此生命对于这两个星球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的现象。而地球原生生物能在极限环境下如冰冻期在地下安静地生存,并在由于碰撞造成的冰融期重生。同位素测年的证据表明格陵兰地区岩石中有38亿a 的生命记录历史,南非第一块微古化石也有35亿a 的历史。这些证据表明火星和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都有同时的生命起源,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演变,生命具有不同的演化。 地质学及天文学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地球生命历史与银河系动力学关系的假说。Michael [2]研究了 第17卷 第2期2003年6月 现 代 地 质GEOSCIENCE Vol 117 No.2 Jun.2003

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目的要求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多,对地球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与宇宙及本身的物质组成、各种性质、内外各圈层以及其中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时:2学时 授课内容 ?一、天文地质 o(一)宇宙起源新说 o(二)陨击作用 o(三)太阳系天体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o(四)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二、地球的演化 o(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 o(二)地壳的演化 o(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 o(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演化 ?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 重点 1.陨击作用及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2.地球的演化 3.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难点 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 教学方法 配合多媒体以讲授为主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天文地质 天文地质学(astronomical geology)是运用天文学的方法、观测资料和成果来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组分、结构、起源和演化历史,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和解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o(一)陨击作用

为陨石撞击作用的简称,是指宇宙空间中的陨石高速撞击到地面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图12-1)。 陨石撞击导致的冲击变质作用可使普通矿物转变成极高压矿物,形成的角砾岩广泛分布于原始坑内,并产生放射状或环状分布的褶皱和断裂,导致局部岩石熔融,大量的粉尘进入大气圈还会影响地表环境,进一步影响外力地质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存与演化。 据研究,在地球演化的早期,由于大气圈稀薄,陨击作用十分普遍和强烈,随后具有减弱的趋势。 o(二)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1.太阳 据现代研究,太阳内部结构由表层向内可分为光球、对流区、辐射区和中心核4个圈层。光球层是太阳表面光 彩夺目的一个圈层,即通常说的日面,厚度约300km。在日面上可以看到物质流动。有时有成群的黑色斑点叫 黑子(sun sport)。黑子的大小经常改变,位置也不断变动,变化周期平均11年。太阳黑子有很强的磁性,黑 子多时,地球上就出现极光现象以及引起地球磁场的剧烈扰动和磁暴。 2.行星 火星地表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环形坑;②火山平原和火山锥;③“运河网”;④风成沙丘;⑤峡谷和悬 崖。 行星的内部构造一般可分为星壳、星幔和星核三个圈层。星核由较重的元素(Fe、Ni、Si、C等)组成,密度较大; 星壳一般由较轻元素(Si、O、H、He等)组成,密度较小;星幔具过渡性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练习

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聚焦教材 1.地球的诞生距今约有__46亿__年,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__岩浆__构成的炽热的球。 2.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__海洋__中诞生。 3.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__氨基酸__、有机酸和尿素等。由此人们意识到,原始生命物质可以在没有生命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来,并推论生命是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4.生物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__无机小分子__生成有机小分子;②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__蛋白质和核酸;③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的多分子体系; ④多分子体系演变成__原始生命__。 分层训练 A 基础达标 1.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 B ) A. 氨气和氢气 B.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C.葡萄糖和氨基酸 D.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科学家提出原始生命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 B ) A. 实验 B.假说 C.观察 D.推理 3.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区别是( D ) A. 没有氮气 B.没有臭氧 C.没有氧气 D.以上三项都有 4.大多数人认为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B ) A. 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土壤 5.目前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是( A ) A. 化学起源说 B.自然发生说 C.宇生说 D.神创论

6.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 ) A. 原始苔藓类 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7.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 ) ①原始大气②宇宙大气③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④原始海洋⑤湖泊、海洋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8.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D ) A. 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9.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 B ) A. 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 B.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C.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不断从海洋中形成 D.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氨、甲烷等汇入原始海洋内,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10.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下列证据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D ) A. 陨石中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B.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C.最近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11.如图所示是生命起源的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11题图 (1)在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中所利用的自然条件是__紫外线、闪电、高温__。 (2)发生在原始大气中的过程是__A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