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

项目名称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
项目名称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合理

项目名称: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

良基因资源合理组配与利用

首席科学家: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

起止年限:至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解决我国油料作物育种中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建立分析农作物优异亲本遗传构成、估计各种基因效应、预测未来优异亲本和定向设计育种方案的理论体系;阐明油菜等油料作物主要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有利基因群,弄清其整体遗传效应和基因间以及基因与环境间互作模式,揭示油料作物优异亲本的遗传本质;实现基于优异亲本遗传剖析的虚拟和实际设计育种,从而建立作物分子育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五年预期目标

(1)针对各生态区育种目标和材料特点,完成对大豆、油菜、棉花、花生和芝麻20-30个以上优异亲本的遗传解析,明确其有利基因组成、效应及其传递规律;克隆优异亲本重要功能基因8-10个,阐明部分重要基因表达和作用的分子机理。

(2)解析10-15个优异亲本形成的系谱,明确其有利基因群的特点。

(3)通过设计育种培育微效基因聚合或微效基因+重要目标基因聚合的优异亲本10-15个(聚合同一性状多个有利基因的超亲优异亲本或聚合不同性状多个有利基因的表型超常优异亲本);用这些优异亲本培育出优良品种6-8个,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申请品种权保护10项。

(4)遗传剖析20-30个供体亲本或特异种质,发掘油料作物生产中急需的,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20个(包括主基因或主效QTL)。

(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为生物育种提供3-5项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取得优异亲本形成和遗传构成解析、优良基因资源组配等

3-4项重大的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

(6)发展1套能够对各种试验群体(包括遗传群体、育种系谱群体、轮回选择群体和遗传交配设计群体)进行综合遗传剖析的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发展育种性状等位变异检测、杂种优势位点标记、基于QTL的基因效应检测和聚合有利基因的遗传交配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获软件着作权2~4项。

(7)在本领域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篇以上,累计影响因子250以上;争取在Nature及其系列刊物或Science上发表论文。

(8)建设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团队,数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60名博士研究生。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

本项目的总体学术思路:油料作物育种的关键是改进油脂产量和品质以及保障产量和品质遗传潜力得以实现的抗病、抗耐性状。优异亲本基因提供了无限希望,但迄今产量等涉及基因控制的性状改良还必须依赖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辅之以分子标记辅助技术。掌握优异亲本,特别是拥有大量有利的受体亲本是关键。优异亲本(包括优异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的合理利用是育种成败的关键。本项目以解决我国油料作物育种中提高单产的突出问题为目标,以油料作物优异受体亲本或骨干亲本为重要研究对象,以研究油脂产量(籽粒产量和油脂含量)和品质(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蛋白质含量)等相关性状的遗传构成为重点,开展优异受体亲本的遗传剖析和育种利用的研究。

首先,掌握一批(不是个别)相互有遗传差异,适合不同生态区的优异亲本,解析它们育种性状的遗传构成(有利基因群),并从它们的系统发生(系谱)中揭示优异亲本有利基因群形成的规律和亲本间有利基因群的多样性。克隆、验证并应用有利等位基因,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有利等位基因进化的关键和规律。根据优异亲本育种性状基因组成(主效或微效)的特性研究有利基因组配和交配重组方式和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聚合多个主效QTL的复交、互交技术,聚合微效QTL的轮回选择技术,转移个别主基因的单交、回交技术等。改进遗传解析方法,提高准确性和效果,根据优异亲本的遗传构成进行

等位基因配方的组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为设计育种提供可能。

针对油料作物生产不与粮争地的现状,对现有的耐旱、耐盐碱(滩涂种植)等特异种质或优异供体亲本进行遗传剖析,揭示其遗传规律,标记、定位甚至克

隆重要的目的基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优良基因资源高效组配的设计

育种理念与技术体系,改良现有的优异亲本和创制未来优异亲本。

本项目的技术途径:选择一批相互有系谱关系和遗传差异,适合不同生态区

的优异亲本,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方法,在表型、基因

组学、表观遗传学等不同层次对优异亲本系谱和不同试验群体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同时开展相应的分子数量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以揭示优异亲本的

遗传构成、形成基础和遗传规律,创造优异亲本,发展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构建遗传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及网络数据共享平台。最终将解决两个关键科

学问题,建立作物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本项目的技术途径示意如下:

1)

型、

QT

L

因水平上大规模、系统地剖析我国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阐明优

异亲本有利基因群的形成机制。本项目参加单位已研究积累油料作物大量的表型

数据、QTL、油菜和大豆全基因组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综合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或信息资源与品种资源,大规模、系统地剖析我国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通过研究将揭示油料作物优异亲本有利基因群的遗传特征,明确各种类型优异亲本有利基因群的遗传构成、基因效应、基因互作网络、基因的时空表达等规律,探明在育种历史过程中有利基因群的形成、积累与传递、演化的遗传规律,从而丰富作物育种学的理论基础。

(2)基于分子标记聚合不同类型基因/QTL的遗传交配设计,创立优异基因资源合理组配与利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创制在未来5-10年对我国油料作物育种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优异亲本。对不同优异亲本和不同群体,从表型、QTL、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学的不同层次,对主基因、主效QTL、微效基因或具不同基因效应的有利基因群进行遗传剖析,将创立优异基因资源高效组配与合理利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并创制影响我国油料作物未来5-10年育种有重大作用的优异亲本。

(3)创立优异亲本遗传剖析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计算机软件。改进能同时分析各种基因效应、基因不同时空动态表达的统计分析方法,发展适用于遗传交配设计群体、轮回选择群体的QTL定位、配合力分析预测,复杂性状关联QTL的基因预测等分析方法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主要特色

(1)以油料作物优异亲本为对象,重点研究油脂和蛋白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构成,以期提高人类食物中的油脂与蛋白质供给。主要油料作物是双子叶植物,它的主要产品是油和蛋白质。与禾谷类作物淀粉主要储存在三倍体胚乳中不同,油脂与蛋白质主要储存在在二倍体的胚中;相应地,油料作物产品对人类提供的营养需求与禾谷类不同;所研究的性状、基因和调控网络与禾谷类作物也不同。

(2)将优异亲本遗传剖析、未来优异亲本创制和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优异亲本遗传构成剖析获得的理论和方法,在优异基因资源高效组配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指导下,创制优异亲本,并进一步培育出新品种。

(3)覆盖家系品种、杂种品种两类品种的优异亲本,综合利用多种类型的试验群体,以分子育种学、分子数量遗传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剖析优异亲本复杂性状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和基因演化规律。

4、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各课题组既有良好的攻克关键问题的技术储备和良好设施平台,也有扎实的优异亲本遗传剖析、QTL和基因组序列信息、先进的数量遗传学方法等研究基础以及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等必要的保障条件,有望在揭示优异亲本有利基因遗传构成及其形成和传递规律,建立作物育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基因资源、育种新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深厚的前期研究积累基础在前期973及其它项目支持下,项目组构建了大豆、油菜、棉花等5种油料作物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研究方面都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QTL的精细定位、优异亲本全基因扫描的关联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数十年育种中发掘、鉴定、培育了一批优异亲本,育成了许多优良的当家品种。油菜课题组是世界油菜及其亲本种甘蓝和白菜全基因组测序的牵头组织单位,目前已完成高质量甘蓝和白菜的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甘蓝型油菜也即将完成,为优异亲本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打下基础。浙江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在品种系谱群体新基因发掘、复杂性状QTL定位、连锁图构建和表达QTL分析与基因网络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前期研究的积累为本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团结、高效的人才队伍和研究条件保障本研究队伍是全国从事油料作物研究的优势单位,包括了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作物遗传改良、植物基因组学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和油料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国家油料研究工程中心,国家南方和华东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从事本研究领域领衔的优秀科学家(2位院士等)。这些国家或部级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可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3)广泛的国际合作的保证课题负责人和学术骨干均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与国际上本领域高水平的实验室具有广泛的良好合作关系,如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曾昭邦教授、IBM 公司Watson研究院周如鸿教授、TIGR袁巧平教

授、佐治亚大学的Paterson教授、美国普渡大学Jackson教授,日本RGP实验室、植物基因组中心Minobe和王子轩教授,英国John Inners Centre的Bancroft教授、Rothamsted Research的King博士等。良好的国际合作保证本项目处于国际的研究前沿。

四、年度计划

一、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以大豆、油菜、棉花、花生和芝麻等油料作物为材料,应用育种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优异亲本油脂产量(籽粒产量和含油量)和品质(油脂脂肪酸组成和蛋白质含量)等复杂性状基因的构成、有利基因群形成和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大豆和油菜既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又恰逢大豆基因组测序刚完成,而且,本项目承担单位已基本完成白菜、甘蓝和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测序,因此可将大豆和油菜优异亲本遗传构成的解析深入到基因水平。

农作物生产上利用的品种主要有两类:家系品种(俗称常规品种)和杂种品种(俗称杂交品种)。家系品种和杂种品种的遗传机制和育种方式都是非常不同的。在遗传上,家系品种的基因型是基本纯合的,因而决定其性状表现的基因效应主要是可固定的加性效应及与之相关的(加×加)上位性效应;而杂种品种(棉花、油菜)的基因型则是高度杂合的,因而决定其性状表现的基因效应主要是显性效应及与之相关的(显×显)上位性效应。大豆、花生等一直采用的是家系品种,而棉花和油菜既有杂种品种,也有家系品种;因此,选择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构成解析

优异受体亲本的遗传构成解析以大豆、花生和芝麻为材料,开展家系品种优异受体亲本的遗传构成解析;以油菜和棉花为材料,开展杂种品种优异受体

亲本的遗传构成解析。通过遗传交配设计(优异亲本间及优异亲本与供体品种间),选取5个作物25-30个以往和现时优异亲本及其系谱衍生品种和现在推广品种的品种群体关联分析,检测和定位与油脂产量、品质、适应性等重要性状基因(QTL),分析其效应及组合方式,剖析优异亲本的基因组结构、形成及其在育种过程中的传递规律,阐明优异亲本遗传基础和形成机理。

优异供体亲本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遗传的构成解析针对油料作物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开展优异供体亲本抗倒伏、抗病性、耐渍性和早熟性等育种目标性状进行遗传剖析。定位其主基因或主效QTL,开发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克隆供体亲本的优异基因,为改良、提高优异供体亲本发掘基因资源。(2)优异亲本重要基因的克隆、等位变异及其演化

在大豆、油菜全基因组测序和优异亲本遗传构成解析基础上,各选取以往和现时优异亲本及其系谱衍生品种和现在推广品种50份进行重要基因组区段的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油脂产量和品质有利基因群、克隆优异亲本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优异亲本等位变异及其演化。研究控制油料作物优异亲本油脂产量和品质miRNA基因、遗传效应及其演化。

(3)优良基因资源高效组配技术与未来优异亲本的创制

在优异亲本遗传和分子剖析基础上,发展基于优异亲本的遗传构成进行等位基因高效组配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组合和后代MAS设计,研制不同性状、不同遗传构成基因/QTL的多种不同组配方式,从中寻求最佳组配技术,以便有利主基因、主效QTL和微效基因高效组配或多个微效基因的高效聚合,建立起优良基因资源高效组配的设计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改良现有的优异亲本、创制未来优异亲本。

(4)优异亲本遗传构成解析、优良基因资源组配的方法学研究

改进分离群体连锁分析方法和品种系谱群体关联分析等优异亲本遗传构成解析方法,以提高复杂性状基因/QTL定位的准确性和效果;发展不同群体(遗传交配设计群体、杂种群体和育种群体)复杂性状QTL定位和效应分析、杂种品种优异亲本预测、评估和基于QTL的基因功能预测等新方法,并开发相应的计算

机软件。

2、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在原有优异受体亲本或骨干亲本的基础上,不断聚合提高、不断增加优良性状基因进而不断改良、提高的过程。为了能够高效地利用优异亲本,培育优良品种,必须解决3个问题,即哪些有利基因与优异亲本中的复杂性状相关?这些有利基因是如何形成和作用的?如何在育种中操作这些复杂性状基因?也就是说要研究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复杂性状的操作方法。因此,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

(1)优异亲本的遗传构成、有利基因形成与传递规律。优异受体亲本是许多复杂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大多数复杂农艺性状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育种实践表明,从优异亲本的杂交后代中往往比较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在优异亲本中存在一群有利基因(简称为有利基因群),对优良基因型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遗传学、基因组学及基因水平上解析优异亲本,克隆重要功能基因,在分子水平上揭示重要功能基因的等位变异、进化规律,发掘和有效利用优异亲本的“有利基因群”。

(2)优异基因资源高效组配理论与方法。在优异亲本遗传构成及有利基因解析的基础上,研制不同交配方式下聚合不同性状、不同遗传构成的有利主基因、主效QTL和微效QTL高效组配或多个微效QTL的高效聚合技术,建立优良基因资源高效组配的设计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创制作物优异亲本、实现设计育种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解决这2个问题,将可能使育种工作按理想的遗传构成设计品种,减少实际育种中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实现育种突破。

遗传病的特点和种类

遗传病的特点和种类 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 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 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和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特有的元素,而C、H、O是它们的共有元素,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答案:D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清楚地看到了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 答案:D

3.(2013·浙江金华十校一模)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析: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所含遗传物质不同导致的;肺炎双球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变性的原因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依然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 答案:A 4.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但这不是该实验的目的。 答案:A 5.(2013·浙江宁波一模)人们对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人教版必修二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⑴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⑵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 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阅读指导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典型例题】 例1.白化症病人出现白化症状的根本原因()A.病人体内缺乏黑色素

B.病人体内无酪氨酸 C.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不正常 D.常期见不到阳光所致 解析:白化症病人出现白化症状是因为缺乏酪氨酸酶。不能使酪氨酸转化成黑色素,而缺乏这种酶的根本原因是控制此酶合成的基因不正常造成的。即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答案:C 例2.青年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具备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 (1)人的基因所以能接到植物体内去,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烟草具备抗病毒能力,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方式_____________。 解析:人和植物的DNA都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是转基因技术的物质基础;同时所有生物合成蛋白质时都共用那20种氨基酸,因此将人的基因移植到植物体内后可以在植物体内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答案:(1)DNA结构基本相同(2)干扰素基本相同 例3.阅读下列报道,回答问题: 破译天书生命昭然 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工作草图,这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成果,这一成果被誉为是人类“生命天书”的破译,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继2000年6月26日公布“基因工作草图”以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科学家于2001年2月 12日宣布,人类基因组共有32亿对碱基。包含了3~4万个基因。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进展,为破译生命之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生命天书”有一“套”,这套书有24“本”。组成这套书的“文学”有四种基本“笔画”,每两个笔画形成一个“偏旁部首”,每三个“偏旁部首”形成一个“文字”。 每本“生命天书”中含有几千个关于人类生命的结构、功能、生老病死的“信息”,每条信息由几千个“文字”组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首先要破译这套天书中所含有的10亿个文字中的30多亿个偏旁部首的排列顺序;然后再破译书中每条信息的具体含义即具体功能。 (l)人类“生命天书”有“24本”,每“本书”是指一个______________,这套书为什么是“24本”? (2)“生命天书”中的“信息”是指一个_____________。 (3)“生命天书”中的四种“基本笔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命天书”中的每个“偏旁部首”是指__________,它们是 ___________。 (5)“生命天书”中的每个“文字”是表示三个特定排列的_________,这个特定排列的物质为什么是三个? 【解析】通读上面的报道,报道中所说的“破译天书”实际上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每本“天书”指一个染色体,因为人类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中的两个DNA分子结构基本相同,又由于X和Y这两个性染色体中DNA分子结构有较大差异,需要各自单独测序;所以一套“生命天书”实际上是指人类体细胞中一套常染色体(22个)和X、Y这两个性染色体中共24个DNA分子。“生命天书”中的四种“基本笔画”是指含不同碱基的脱氧核苷酸,它们是A(T、C、G)碱基脱氧核苷酸,共四种。“生命天书”中的“偏旁部首”是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对或碱基对,它们有四种,即A-T、T-A、C-G、G-C。每三个“偏旁部首”组成一个“文字”,即一个“文字”中有3个碱基对,因为DNA中含遗传信息的核苷酸链上的三个碱基可转录成信使RNA上的一个“密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细胞中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等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其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G和C含量较多的DNA分子更难以解旋 D.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分析】 本题是对DNA的结构及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的考查,梳理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和DNA的结构,即可解答本题。 【详解】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DNA为双链,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相等,RNA通常为单链结构,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量不一定相等,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有多个基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其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B正确;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分子中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A、T碱基对之间具有两个氢键,C、G碱基对之间有三个氢键,G和C含量较多的DNA分子更稳定,更难以解旋,C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错误;故选D。 2.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②烟草花叶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③真核生物基因的载体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染色体 ④生物的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碱基序列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概念,但教材概念是针对大多数生物而言,本题需要根据具体生物具体分析,考查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病(答案)

第五章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病(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盂德尔用纯种圆滑和皱缩的豌豆杂交,子1代都是圆滑;子1代再与纯种皱缩的豌豆杂交,所结种子圆滑和皱缩的比例是 :1 :3 :2:1 :1 : 3: 3:l *2.一个杂交后代的3/4呈显性性状,这个杂交组合是 ×Tt ×tt ×TT ×Tt ×tt 3.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是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子2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2代性状分离比为3:l C.等位基因随同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E. 隐性性状在子1代不表达 *5.隐性性状的意义是: A.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 B.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 C.隐性性状可以隐藏在体内而不表现出来 D. 隐性性状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E.杂合体状态下不表现隐性性状 6.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 A.着丝粒的分裂 B.遗传性状的分离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E.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7.人类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是显性,父亲惯用右手(R),母亲惯用左手,他们有一个孩子惯用左手,此种婚配的基因型为: ×rr ×Rr ×RR ×rr ×rr 8.一般认为,只要P小于多少,便可以认为实得资料与理论比数间有显著差异,应把假设的分离比否定: 杂合子的表型介于纯合子显性和纯合子隐性表型之间,这种遗传方式称为: A.共显性遗传 B.外显不全 C.完全显性遗传 D.不完全显性遗传 E.拟显性遗传 *10.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情况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可以表现出来称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讲解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目标】 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 S型菌——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 (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 要点诠释: ①实验内容: 注射结果

第一组:无毒R 型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二组:有毒S 型活菌 小鼠 死亡 第三组:有毒S 型活菌 有毒S 型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四组:无毒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小鼠 死亡 S 型活菌 S 型活菌 ②结果分析 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 型细菌没有毒性 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 型细菌有毒性 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没有毒性 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 型细菌能转化为S 型细菌,说明S 型细菌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 S 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 要点诠释: 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 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并且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 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 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注射 加热 结果 注射 结果 注射 结果 分离 培养

人教版必修2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A.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2.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B.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下列关于DNA、染色体、基因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经复制每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B.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 4.在人类染色体DNA不表达的碱基中,有一部分是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可用于() A.生产基因工程药物B.侦查罪犯 C.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基因治疗 5.最新研究表明,人类24条染色体上含有3万~4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这一事实说明() A.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基因是染色体 C.1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D.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7.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由萨顿提出的,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是摩尔根 C.果蝇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短小,因此Y染色体上含有与X染色体对应的全部基因,而X染色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题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A.细菌的核糖体 B.噬菌体的核糖体 C.噬菌体的基体 D.细菌的拟核2.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A.32P B. 35S C.32P 和35S D.二者都有 3.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后来被艾弗里证明了它的化学成分是()A.DNA B.蛋白质 C.多糖 D.脂质 4.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 A.核酸 B.细胞膜 C.染色体 D.DNA 5. 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A.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C.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6.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乙.若将RNA甲和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宿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 A.RNA甲和蛋白质乙 B.RNA甲和蛋白质甲 C.RNA乙和蛋白质甲 D.RNA乙和蛋白质乙 7.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自己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8.我国学者童第周等人,从两栖类动物蝾螈内脏中提取DNA注入到许多金鱼的受精卵中,孵出的鱼苗约有1%在嘴后长有蝾螈特有的一根棒状平衡器,这一实验表明了DNA A.能够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 B.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 D.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9.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大量3H 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应() A. 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1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 (1)DNA分构的相对稳定性 (2)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4)DNA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5)DNA是遗传物质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1)(2)(3)(4) B.(2)(3)(5) C.(1)(4)(6) D.(4)(6) 12.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遗传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遗传系谱图中单基因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摘要确定遗传病的类型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首要环节,文章将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判断遗传病的类型作如下总结。 关键词基因;遗传 遗传系谱图能全面地深层次地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识图、分析、推理、计算等能力。而确定遗传病的类型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首要环节,笔者将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判断遗传病的类型作如下总结。 一、确定是否是细胞质遗传或伴Y遗传 1.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即母系遗传。只要母亲是患者,其后代都是患者,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中。如图1 2.伴Y遗传 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男性患者的后代中男性均患病,女性均正常且代代相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如图2 二、确定致病基因的性质和位置 如果不是上述两种类型,需要进一步确定是何种类型,只要抓住两个要点就可以了,一要确定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二要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1.确定致病基因的性质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如果双亲均无病,生出有病的子女,则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如果双亲均有病,生出无病的子女,则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无论在任何复杂的系谱中,只要出现下列典型标志图,就能准确判断出显隐性。 图3、图4中为隐性遗传病;图5、图6中为显性遗传病。如果没有上述典型标志图,我们可以用下列特征作为辅助判断的手段。显性遗传病:家系中发病率较高;系谱中呈现代代遗传,患病个体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隐性遗传病:家系中发病率较低;系谱中呈现隔代遗传。当然,做题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双亲都是隐性遗传病患者或隐性遗传病患者与一个杂合体的个体婚配,也可能会出现代代遗传的情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说课稿(1)改好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我将从六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第三章主 要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内 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 概括总结与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 解遗传规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 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整理、分析、归纳材料的方法。 (2)掌握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介过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的指导 1.学情: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遗传的两大规律,明确了基 因位于染色体上,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DNA的结构和复制方 式,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基因和DNA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所以本 节课是前几节课的自然延伸,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积极探究学习。 2.教法:结合学情,采用问题启发、模型建构、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3.学法: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资料、课堂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和理解本节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其中新课教学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下面我分析一下每个板块的设计依据和预期效果。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和概率计算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和概率计算 【课标扫描】 1、 了解人类遗传病的类型(A ) 2、掌握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C ) 3、掌握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概率的计算(C ) 【复习内容】 一、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 例题1:根据遗传系谱图,分别判断下列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患病男女,□○正常男女): A 的遗传方式为 。 B 的遗传方式为 。 C 的遗传方式为 。 D 的遗传方式为 。 E 的遗传方式为 。 方法归纳: 第一、判断遗传病的显隐性 ①双亲都正常,子代有患病→隐性(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②双亲都患病,子代有正常→显性(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一般是通过先排除伴性遗传来确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①能排除:只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②不能排除:常染色体遗传、X 染色体遗传都有可能,可再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判断 对应训练1:根据遗传系谱图,分别判断下列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中乙图的7号个体不是携带者, ■●患病男女, □○正常男女): 甲的遗传方式为 。 乙的遗传方式为 。 B A D C 乙 甲

高二生物复习教学案 江苏省昆山中学 赵姬 2008.12.26 对应训练2:根据遗传系谱图,分别判断下列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甲的遗传方式为 。 乙的遗传方式为 。 丙的遗传方式为 。 丁的遗传方式为 。 对应训练3:下列最可能反映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是 ( ) 二、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概率的计算 例题2:A 图中5号个体患甲病(用A 、a 表示)的概率为多少? 若2号不是乙病的携带者, B 图中5号个体患乙病(用B 、b 表示)的概率为多少? 若2号不是乙病的携带者,C 图中5号个体患病的概率又为多少? A 4 甲病女性 B 4 乙病男性 C 4 甲病女性 乙病男性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2.能够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3.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 4.掌握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 二、自主学习指导(一) 认真阅读课本42—43页第五段内容,并仔细看图3-2实验过程,8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1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________”。自主学习指导(二) 认真阅读课本43页第六段—44页第二段,5分钟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3.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填空 (1)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____________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 (2)过程 (3)结论:________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特别提醒】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并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 是遗传物质。最终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是艾弗里。 2.格里菲思实验第4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细菌和艾弗里S 型菌的DNA +R 型活菌培养 基上生存的细菌都是R 型和S 型都有,但是R 型多。 3.S 型菌的DNA +DNA 水解酶+R 型活菌――→培育 只有R 型细菌,该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 一步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 的水解产物——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 尽管此实验可以证明该问题,但不是该实验的实验目的。 自主学习指导(三):认真阅读课本44页第三段—45页内容,并仔细观察图3-6实验过程,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案 张丽雯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做铺垫。因此,基因的概念和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用数学方法来表现理解。教材通过四节资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基因的概念,同时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了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学情分析 对高二学生来说,在前两章时认识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在本章前三节中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但是,对基因的本质没有确切的了解,还未能弄清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通过资料分析和结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观思考,总结,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基因的概念;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归纳材料的方法;掌握数学知识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和价值目标:1.通过介绍DNA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教学难点 1.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 2.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讲述、讨论与探究相结合;归纳总结资料,运用数学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数学方法推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课本第58页练习,基础题1、2、3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和难点是在DNA遗传信息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探究活动中,利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时间较紧,给学生探究讨论的时间不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高中生物《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 南昌市实验中学裴丽丽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教材提供了多个实例,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例中逐步得出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结论、最终获得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这一综合认识。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借助于数学方法、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 过小组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中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4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本节课通过介绍DNA指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充分体现STS教育。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比较喜欢发言,乐于探究。初中生物课本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有关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DNA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等内容,已经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指纹技术的应用,培养热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

《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 进阶练习一 1 选项遗传方式遗传特点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常表现交叉遗传 B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代代相传 C 伴Y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 D 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当,有明显的显隐性 2、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 B.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若女子发病其父、子必发病 C.Y染色体遗传:父传子、子传孙 D.Y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当;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3.由于控制血友病的基因是隐性的,且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不可能的是() A.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B.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C.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D.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4.下列系谱图中一定能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5、如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Ⅲ 9 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正常。Ⅲ 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来自于() 9 A.Ⅰ1 B.Ⅰ2 C.Ⅰ3 D.Ⅰ4

进阶练习二 1、.福建省畲族儿童遗传病调查发现近亲结婚的子女患病率是非近亲结婚子女的 2.45倍,反映了近亲结婚的有害遗传效应。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有关该遗传病的分析错误的是() A.Ⅲ5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下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4 B.若Ⅲ2与Ⅲ4结婚,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C.从优生的角度出发,建议Ⅲ1在怀孕期间进行胎儿的基因诊断 D.Ⅲ1与Ⅲ2为旁系血亲 2、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3、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复习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汝南二高孙亚楠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培养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 (2)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延续,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绵绵不断的向后代传递,前面我们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着重分析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可见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 (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现在大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但这一结论是由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质疑与探索才得到的。 指导学生读教材思考: 1.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讲述: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过渡: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20-3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种观点正确吗?如果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它是什么物质呢?在生物学中我们通过做什么确认这个问题?(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足迹重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安排学生浏览课本) (三)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实验 菌落荚膜毒性 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1)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2)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设疑: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S菌的化学成分很多,要找到转化因子,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将如何设计实验? (提示:设计思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他们各自的作用) 2、艾弗里的实验——寻找转化因子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位于位于必修二第三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有1、基因和DNA的联系;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及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3、DNA指纹技术(可以课后拓展)。 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与遗传有关的名词“遗传因子、基因、染色体、转化因子、DNA、脱氧核苷酸、遗传物质”等,所以内容“基因和DNA的关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与提升,有利于学生形成遗传相关概念的体系。 本节后的第4章则涉及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流动等概念,是遗传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而这需要先理解本节内容“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及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所以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拓展视野中的“DNA指纹技术“作为STS教育的内容则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孟德尔发现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摩尔根证实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但是对多种遗传概念仍可能存在混淆。而本节内容“1、基因和DNA的联系,对遗传知识整体的学习起到了联通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将前三章的知识整合,尝试建构概念图,建立比较系统的遗传相关概念体系。 2、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简易推理等,而且应该能够地进行小组协作。在内容1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基因和DNA关系实例”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3、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技能,在学习“2、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时,应该能够通过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的多样性从而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4、对于内容三“3、DNA指纹技术”,学生从平时生活的媒体信息中也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也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结合 能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探究,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善于表达,而且能缩短自主学习的时间。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习题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习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DNA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D、以上叙述均对 2、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基因全部存在于细胞核中 C、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D、基因是DNA分子上任意一个片段 3、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密切,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个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B、复制、分离和传递,三者都能相伴随而进行 C、三者都是遗传物质,三者都能行使生物的遗传作用 D、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决定后二者 4、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 B、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C、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 D、遗传信息全部以密码子的方式体现出来 5、下列物质从结构层次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 A、脱氧核苷酸→基因→染色体→DNA B、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C、基因→脱氧核苷酸→染色体→DNA D、基因→DNA→脱氧核苷酸→染色体 6、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B、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的 C、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DNA分子上 D、遗传信息即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7、人类14号染色体信息已破译,总计含87410661个碱基对,并于2003年1月4日发表在英国科学周刊《自然》杂志上,研究报告称,第14号染色体含有1050个基因和基因片段。则平均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为() A、83248 B、166496 C、1050 D、不能确定 8、下列哪一项不是基因的“遗传效应”() A、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 B、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能转录一种信使RNA D、在蛋白质合成中能决定一种氨基酸的位置 9、生物界这样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蛋白质的多种多样 B、DNA的分子的复杂多样 C、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 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式的多样 10、左图是用DNA测序仪测出的某人DNA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右四幅图是DNA测序仪测出的另外四人DNA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请认真比较这四幅图,其中与左图碱基排列顺序最相似的是() 11、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l)图中A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G是_________。 (2)B有4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线上写文字,括号内写字母) (3)D与F的关系是。 (4)E与F的关系是。

浅谈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浅谈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在近年的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中,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所占分值比例逐年增大,试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遗传病方式的判定和有关概率的计算能力,掌握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是基础,尤其是两种遗传病同在一个系谱图中的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的解决此类问题,总结出一套简单、快速、准确的单基因遗传病方式的判定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2.遗传系谱图判定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指患病女的父亲和儿子),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女指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

3.应用 下面以一道例题为例来看看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在解题里面的应用。 例:下图是某家族的一种遗传系谱,请根据对图的分析回答问题: (1)该病属于_________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 (2)Ⅲ4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她是杂合体的几率为_________。 (3)如果Ⅲ2和Ⅲ4婚配,出现病孩的几率为_________。 【答案】(1)隐;常(2)AA或Aa;2/3(3)1/9 【解题思路】 (1)本小题主要考查显隐性的判定和致病基因的位置,根据遗传系谱图Ⅱ1、Ⅱ2不患病而他们的儿子Ⅲ1得病,由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根据遗传系谱图Ⅲ3女儿患病,其父亲Ⅱ3和母亲Ⅱ4表现正常,由口诀“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指患病女的父亲和儿子)”,推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本小题主要考查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的确定,由Ⅲ3是患者(aa),其双亲表现正常,则他们都是杂合子(Aa),Ⅲ4表现正常,其基因型可能是AA或者Aa,且AA:Aa=1:2,所以Ⅲ4为1/3AA,2/3Aa。 (3)本小题主要考查有关概率的计算,求后代某性状或某基因型概率,先必须求得能导致后代出现某性状或基因型的亲代基因型及其概率。由遗传系谱图容易推出Ⅲ2、Ⅲ4的可能的基因型概率,即Ⅲ2:2/3Aa;1/3AA。Ⅲ4:2/3Aa;1/3AA。他们的后代患者(aa)的概率为:2/3×2/3×1/4=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