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浅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浅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浅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精神

发布日期:2013-05-30 发布:https://www.360docs.net/doc/f09968133.html,

2013年第4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爱情是张网特写镜头孝敬多些文化关怀让老人更乐呵不倒的格萨尔王铜像绿色的爱给稻草人添件衣裳余华小说人性观的嬗变陕西方言写作诗意盎然和庄重超然之美爱恨交织,烘托陪衬,相得益彰以陈祖芬为例看新时期女性作家报告文…横看成岭侧成峰基于赏鉴意义的《红楼梦》相关茶事分…由《围城》中的“丑”窥视其文化价…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到十九号房间去》中河流的不同解读

摘要:苏格拉底注重对人这个主体自我进行研究,发觉人的理性思维,这一改前苏格拉底之哲学先关注自然界、再关注人的做法。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是古希腊哲学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自始至终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芒。苏格拉底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09968133.html,/6/view-4136516.htm

关键词:苏格拉底;主体自我;人文主义;

在整个前苏格拉底时代,对人自身的研究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哲学的主流,人文主义的影响十分有限。早期智者学派的代表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1]然而智者学派对人的认识还处在感觉和经验的层次上。从苏格拉底开始,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主体。哲学家研究人、关注人。可以说,苏格拉底的转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人自身,思维方式由直观、猜测的方法转向对话启发式的理性思维。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很好地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可以说,是他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认识你自己”将认识对象转向主体自我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2]苏格拉底将它作为哲学问题重新提出。在苏格拉底认看来,只有了解了人自己,审视人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把握宇宙和自然界。“认识你自己”反映了苏格拉底对人自身的关注与思考,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从神到人、从自然到社会的转变,哲学从天上被拉到了人间。西塞罗说:“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主要指早期的雅典哲学),在阿那克萨格拉、阿开劳斯的教导下,研究数运动以及万物产生及复归的源泉,这些早期的思想家热衷于探讨天体行星的大小、轨迹和距离;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3]。因为按照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应该返回人自身来解答问题,因为这些争执的问题是因为有了人才存在的。

另外,苏格拉底也实现了哲学研究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时代的要求。哲学起源于人对外物的无知与惊奇,人们最初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人自身才是最令人惊异的。同时,当时雅典的高度文明对人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要求哲学家把研究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的心灵,从客体转向主体。从苏格拉底开始,人的知识以及伦理问题开始普遍成为哲学家的研究领域,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也成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的人。他开启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带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

二、“认识你自己”是主体自我拷问灵魂的强大动力

“认识你自己”,“首先要关心和改善自己的灵魂”。[4]苏格拉底这样说:“因此我不做

别的事情,只是劝说大家,督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和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更重要的事情。”[5]对于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人自身的灵魂,因为“你自己”并不是你的那副臭皮囊,而是你的灵魂,那才是你身上的神圣的东西,也是使你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道德本性,认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唯有把自己的道德本性挖掘和实现出来,过正当的生活,才是作为人在生活。“认识你自己”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有限性和终极实在的无限性,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因此,“认识你自己”也是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而精神是“理性”和“理智”的对象和产物,因而,只有人的理性精神实体的不断完善才能促进精神的升华。人是理性的,但同时又是不完美的,所以人在自我实践中要不断地运用理性进行反省:我是什么?我做了什么?我体验过或具有什么?然后理智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建立起相应的合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并根据这种规范去约束自己和评价别人,去调节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去抑制私利。所以说“认识你自己”实际上也是人类对自身精神本质的反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达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进而去求真、求善、求美,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

“美德即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换言之,“美德即知识”为“认识你自己”提出了道德目标。苏格拉底曾这样说:“朋友,你是以伟大、强盛、智慧著称的城邦雅典的公民,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心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智慧和灵魂,难道不觉得羞耻吗?”[6]苏格拉底这里的“美德”是指正义和德行。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不可一日不谈论善”[7]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以和德行是人之所以为人最美好的东西。没有人会不选择美好的东西。也就是主体自我在认识了自己的本质后,自然而然就想去实现它。从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把人引向对自身本质—美德的追求。

三、“认识你自己”的现代意义

“认识你自己”首先包含着告诫人们珍惜生命之意。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变成了空谈。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根本,精神生命是升华,价值生命是方向,智慧生命是超越。不过,苏格拉底更重视人智慧生命。智慧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创造,它赋予来人灵性,赋予了人灵魂。因为有了智慧生命,人的精神变得健康和崇高,人的生命丰富多彩。

“认识你自己”要求我们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物质化的社会,仍然保持本心,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一方面,现代文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却迷失了自我,出现了“物统治人”“自我异化”。人们心甘情愿地走进了他们为自己打造的金色牢笼。人如果不能认识和把握自己,没有自我意识,就会被俗世所累,永无不停止地追求名、追求利,找不到自己灵魂里的那份真与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如果它的成员都是没有自我的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简单地等同于永不止息地生产并无休止地消费求得物质享受。那么,社会的正义和道德就会丧失,这是一种精神的严重缺失。那么,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应在某一个时刻停下来想一想”你自己”是否还在?是否应该对“认识你自己”予以更深刻的思考?

“认识你自己”要求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有限性和终极实在的无限性,并保持对超越于人类之上的秩序和力量的敬畏。在现代,许多人会自诩为“唯物主义”,不信鬼神,不需敬畏。这也让很多人肆无忌惮。然而,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破坏自然,伤害同类,同样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和同类的报复。“认识你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同样是对人自身的关怀。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人类的持续发展,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美丽未来。(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09968133.html,/6/view-4136516.htm

西方人文精神试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智者学派表述不确切的 是()A.他们主张追求功利,反对空谈真理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3、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 让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参和国家管理 B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 国家应该由少数精英分子来管理 D 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4.下图两人分别是早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孔子苏格拉底 A.思想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肯定人的价值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A.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寻找更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文化 C.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D.扩大意大利的影响 6.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8.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男女平等B.否定宗教信仰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关于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0、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D.妇女解放 1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13、"......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14.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就饱读诗书,靠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引导人们认识、追求美德。向苏格拉底求学的人很多,但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从不说教,而是采用双方辩论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错误,并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结论。请看苏格拉底与一个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进行的关于“什么是善行”的辩论: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 尤苏戴莫斯(以下简称尤):当然知道。 苏:那么我问你,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恶行了。 苏:可是,如果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国的敌人,这是恶行吗? 尤:不是。 苏:如果这个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 尤:不是。 苏:你刚才讲欺骗、奴役和偷盗都是恶行,怎么现在又认为不是呢? 尤:我的意思是对朋友、亲人实施上述行为的话是恶行,而你列举的情况都是针对敌人的。 苏:好吧,那么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对自己人的问题。如果一个将军率军作战时被敌人包围,士兵们因伤亡、困乏而丧失了作战的勇气。 将军欺骗他们说:“援军即将到来,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将敌人一举歼灭吧 ”从而鼓起士兵的勇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我想这是善行。 苏:如果一个孩子生病需要吃药而又嫌药太苦不肯吃,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很好吃,哄他吃了,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父亲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是善行。 苏:如果有人发现他的朋友绝望得想自杀,就偷走了朋友藏在忱头下的刀,这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是善行。 苏:你刚才说对敌人的行为,即便是欺骗、奴役、偷盗也不是恶行,这种行为也只能对敌人,对自己人的话是恶行。那现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己人,你怎么认为它们都是善行呢? 尤:哎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了。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他,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尤苏戴莫斯信服地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 在上面的辩论中,苏格拉底先让对方亮出观点,然后不断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攻击对方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

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实质、意义和环境 ■袁伟时 ■2003年11月23日在广东人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会员朋友: 前面讲的都很精彩,我都赞成。我现在简单讲三点意见。 第一.人文精神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权利至上。这不是我发明的。我们所讲的人文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之间有什么差别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一些朋友认为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养料、一个成分,可以吸收到里面来的。但是从世界文明的发展看,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核心精神。这是东西方,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两个至上。这两个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有也是零碎的思想闪光。假如我这个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基本或核心的东西。在我看来,作为人文学会会员,不能满足于做个自认为有人文精神的公民,而且相应地要考虑这个人文精神,这个公民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障。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不久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错误或不足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它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公民的权利,一共列举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等等12项“自由权”;体现了刚才所讲的人文精神。这个《约法》一公布,当时就有一个名叫章士钊的革命家、思想家,立即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说《临时约法》规定了许多公民权利,公民有什么什么自由,但是假如有人蓄意侵犯这些公民权利,究竟怎么办?《临时约法》不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在这些权利后面加了一条尾巴:“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可以限制之。”这个问题就大了,它为统治者肆意限制或取消公民的自由提供了藉口!在“增进公益、维持治安”等所谓“国家、社会利益”掩盖下,炮制出这个那个法律,“依法”取消公民应有的权利,实行專製统治。这是中国后来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这里面包含着大陆法系跟英美普通法系的一个差别。中国移植的大陆法系在公民权利保障上是比较差的。例如,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它强调“不得制定”限制公民基本自由的法律,而大陆法系的宪法则着意规定公民的自由“依法得限制之”,反差巨大。章士钊认为应该引进普通法系关于人身权利保护方面的东西,实行“人身保护令”制度,从法治着手保护公民应有的权利。香港实行的是英美法系,如果一个公民被逮捕,他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他或他的亲友可以马上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任何拘押这个公

我眼中的苏格拉底

“我眼中的苏格拉底”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与苏格拉底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自然是少不了的。 苏格拉底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但并非人们所说的圣人。在我眼中“圣”即“神”也,它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褒义词。但纵观苏格拉底一生及其后至今的漫长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人对苏格拉底毁誉不一。圣是一种境界,一种人人追求却无法企及的境界,如“智慧”一般。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永远无法达到智慧,而是永远处在对智慧的不懈追求中。因而我们要“自知自己无知”,这点和约同时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着魔幻般的默契。而苏格拉底的清心寡欲、一无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与老子的清静无为有相同之处。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默契的。 苏格拉底推崇“专家治国”的治国之道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的生活之道,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治理国家的必须是懂得如何治理的人,而并非有权势之人或人们简单推选出的人。然而“懂得治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这样,我们想要拥有一个好的领导人似乎还要靠几分运气。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则是毫无争议的,它并不是指我们可以不过问其他任何事,而是说如果你在做的事是你的身份职业所要求的即“分内”的事,你就必须把它做好。如果你是一个农夫,你就要让农田在自己的耕耘下丰收;如果你是一个纺织女,你就要纺出柔软的棉线~~如果每个人都做好了,那社会也会更加丰裕稳定。

苏格拉底的一些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也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他擅长辩论,喜欢在反驳、提问中让弟子去独立思考,慢慢感悟自己的思想,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一味地灌输,把受教育者当成一个大水池,无论净水污水,懒得分辨筛选,一股脑全倒进去。这种教育方式注定是对创新意识的渐渐抹杀。 然而,苏格拉底在某些方面也是惹人争议的。作为人,注重研究人类社会,无可厚非,但他反对研究自然,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假若,人只看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和自己本身,对头上的星空、自然万物视而不见,哪里会有开普勒定律、牛顿定律,又何来如今高度发达的太空技术?由此易见,思想产生于时代,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无法认识到自然力量的强大,所有的不明白无法解释都归结于“神”是可以理解的。 为哲学无私奉献,功劳卓越的苏格拉底,他的人结局是悲凉凄惨的。因“慢神”“蛊惑青年”之罪名而入狱被判死刑。对苏格拉底的即将逝去,人们扼腕惋惜不舍。因而,有人曾试图助其越狱,但被其果断拒绝了。苏格拉底认为,既然代表着正义的法庭判决我有罪,我作为一个公民就应当服从这个判决,否则,我不就真成了无视法律的人了吗?我们在看到他用一死来表达对法律对城邦的中心而感慨时,也应该深刻透视到其中包含的“公民服从”或“公民不服从”的道德理解和政治判断问题。对国忠心就一定要服从一切吗?试想如果你被冤枉,那么法律判你入狱你就入狱,法律判你死刑你就大义凛然的去死吗?那你的维权反抗意识又何在?没有反抗争取,法律又如何进步,法律体系又如何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善 与 仁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许卫刚,陈 林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方和西方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 仁 和 善 。其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表现在:道德价值的确立,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及道德神圣性的高扬。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仁;善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247(2006)02 0028 03 Kindness an d Hum anity :C ommon to C onfucian and Socrates !Moral T houghts XU Wei gang,C HEN Li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azh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Confucian and Socrates are the pioneers in both O riental and Western wor ld.T hey respectively put for ward kindness and humanity in moral theory.T he things they hav e in common are:the setup of moral value,the discovery of mor al univ ersality and the sacredness of it. Key w ords:C onfucian;Socrates ;kindness ;hum anity 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用 轴心时代 一词来形容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几大文明所发现的 超越的突破 。直到近代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1](P14) 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无疑是 轴心时代 最关键、最重要的开创者,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突破包括了 哲学的突破 。所谓 哲学的突破 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认真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 哲学的突破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不仅表现为启迪了中华民族和希腊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就是孔子所开创的 仁 和苏格拉底开创的 善 。本文欲从 仁 和 善 的共通之处,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思想作一比较研究。 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与 认识你自己 :道德价值的确立 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这一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主要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不是前人所思考和探索的,而开创了一个文化的新领域,或者说他们把人们关注的中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方面。当然这种开创或转变并不是断裂的突变而是对前 轴心时代 所已有的文化的连续中的突破、突破中的联系。这一新领域就是 人 ???开发和确立了人的道德价值,是一种 人文 的转向。 中国前 轴心时代 的文化由原始的巫术文化到殷商的祭祀文化再到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着理性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兴起,尤其是周初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思想的出现表明人不再是被动地祈求上天赐富,通过 修德 这个纽带,人可能主动寻求上天赐福,人的自我"主宰性"开始显现。当 天 和 人 的关系由直接的天向人赐福转变为人主动修德以求天向人赐福时, 人 和 德 的关系逐渐取代了 人 和 天 的关系,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修德以使天赐福,所关注的 是能敬的主体(人),而 不是所敬的客体(神,上帝) [2]。 德 取代了 天 的地位,人们认识到是德向人赐福,而德是人修来的,所以实是人自己向自己赐福。 天 实际成了外在法则性的一道德次序。 在春秋时代,虽然由道德的人文精神之伸展,而将天地被投射为道德法则之天地;但在长期的宗教信仰中,依然是倒转来在天地的道德法则中,求道德的根源;而尚未落下来在人的自身求道德的根源。 [3]此时, 天 仍是僵死、外在于人心之天;周文化中所讲的 德 也是一种外在事功,无内在根据,对人为什么能修德,德的根源何在没有做出回答。 孔子于是来了一个 哥白尼式革命 ???将外在之天拉入人之内心,将外在法则性之德转化为人内心的道德意识。这就是孔子的 仁学 思想。孔子肯定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容已、自反自省之心,修德之根源并不存在,而是人之本性之要求。这种内在人格道德意识是人之真生命所在,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标准。 仁 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仁的境界之实现,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亦不以仁与圣自居,唯是不厌不倦地以其全部生命为 仁 做见证。 仁 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是人一生所应当追求和努力的,而不应去追求别的什么名利。这里即有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一言一行,唯求 正当 、 合理 ,不计较利害得失,而小人只顾一己之私,唯利是图。所以孔子说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根本是在由道德情感所开发出来的: 义 上。所以孔子有以 义 克 命 的思想。 道之将行兴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道之 应行 是合乎义的,是价值是非问题。道之 兴 或 废 是成败问题。成败问题乃受客观条件所决定,非人身所能负责的,人所能负责的只能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成败问题。所以人所应关注的是唯求尽 义 ,而不去计较成败。 人们常习惯用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希腊哲学 从天上拉向人间 来形容他对西方哲学的重大贡献。的确如此,当苏格拉底接着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认识你自己 往下说的时候,希腊哲学开始了 自然 向 自我 的转变。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人更习惯于探索一种或多种质料性的宇宙的具体的 始基 。无论是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之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万物之始基, 收稿日期:2005 09 28 作者简介:许卫刚(1980-)男,山西祁县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28 第23卷第2期 2006年3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 nhui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V ol.23,N o.2M arch ,2006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发布日期:2014-07-06 发布:https://www.360docs.net/doc/f09968133.html, 2013年第2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探究医院财务管理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收入之…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完善策略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国际新创企业国内研究现状述评论煤炭建设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应用酒店个性化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会计计量准则存在的问题探讨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企业统计工作之我见服务利润链下企业通过如何内部营销的…浅谈工程施工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研究浅析邢台地区小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09968133.html,/3/view-5909436.htm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反思;灵魂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包含有关于自己灵魂的内在原则,内在原则是让人了解自己并改善自己关于自己的灵魂的知识。而这些内在原则是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因此我们是在这些内在原则的指引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怎样获得这些本原性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一、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人总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现实中,人总会不断地经历着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矛盾,那麽这些事物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事物的?这些促使着我们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对于这一人生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到达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后才能明白,才不至于迷失于变化不断的混乱世界之中。 反思是一种关于普遍原则的体认,是一种基于逻辑理性,又超越逻辑理性的洞觉。因为反思自己重要的是反省人自身的本性,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反思的方法也体现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问对方,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漏洞,通过辩论接近真理,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角色就是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让对方主动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回到现实,反思生活,难道生活就是为了物质享受?当你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你会感到生活的平淡,会厌烦,于是为了消除厌烦你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的不断滋生会把人推向万丈深渊。通过反思我们会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变化的物质,最需要的是灵魂的安宁,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申辩篇》这样说过:“不经过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二、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 怎样才算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其根本的问题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灵魂。在《阿尔基比亚德1篇》中,苏格拉底将人分为肉体和灵魂,而肉体是灵魂使用来实现自身的工具,是灵魂统治着工具,因此,人要称之为人,其根本原因是灵魂。从词源上分析“灵魂”一词,其希腊文本意是‘呼吸’,‘活着’,指人的生命之本,也指生命,精神性的东西,由此可见灵魂之于人就是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认为他身上担负着神的使命,那就是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我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苏格拉底之死

浅析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一个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 苏格拉底,一个不死的灵魂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人类的未来及来去匆匆的人们照耀着理性的光芒。 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 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 他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以谈话的方式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探寻对人类最有用的的智慧和真理。 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 他是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 他引进了一位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种理性的神是他追寻“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 他很谦逊,”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他透过理性对人的生活做全面的了解,引导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苏格拉底,人类智慧的至圣先师。他死于人类民主摇篮的雅典,是民主的弊病还是历史的偶然?下面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他是西方历史上(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为真理而殉道的科学家。他不是死于人们公认是残暴的专制政体下,而是在古希腊号称最珍视人类言论自由、最民主的城邦雅典,由公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审判处死的。 来具体的看当时的情况。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引进新神;二是毒害社会青年。原告梅勒托请求处以死刑。按当时的法律,原告提出诉状后,被告有权在500人陪审团前进行申辩。 苏格拉底进行了第一次申辩。他从自己的被推上法庭说起。对于凯勒丰的神谕,他对自己的全面了解让神谕不攻自破。当他向别人探寻真理的时候,他常常以审查的方式让别人无言以对,发现很多人以不知为知,很多人是没有什么智慧的。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神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就在这种探寻知识的过程中,他的麻烦来了,而且性格使然,他一度挥之不去。他在探寻的过程中扫了很多人的颜面,加之他身后有一群青年跟着起哄,学者他的方式审查别人,招致了许多怨恨。 在起诉他的两条罪名中,第一条不信神是站不住脚的,他所尊崇的德尔斐神庙的阿波罗神也是雅典人共同信奉的神;在毒害青年的辩驳中不是十分有利,因为他只是证明自己是不愿意毒害青年的。第一次表决是280票赞成,220票反对,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上面说到他探寻真理而招致怨恨,其实不止于此。下面就要谈到他和政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