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导致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灾害频发,如干旱、水灾、冰雹等,还对气温、降雨分布等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的适宜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带来的威胁,中国政府和农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气候变化改变了降水分布特征,导致干旱和水灾的频发。
干旱对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因为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给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困扰。
中国政府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进农业灌溉体系来应对干旱。
他们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地下渗灌等,以保证作物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减少用水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水资源调配和储备力度,确保干旱地区的粮食供应。
另一方面,水灾也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气候变化引发了降雨的不规律性和强降雨事件的增加,给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困难。
为了应对水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排涝能力,减少了水灾对作物的破坏。
此外,政府还通过建设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增加水资源储备能力,以应对突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还引起了温度升高,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影响。
温度升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其生长周期缩短,产量下降。
为了应对温度升高,中国农民采取了多种策略。
例如,选择抗旱、耐高温的品种,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种植结构,调整作物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此外,农民还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来调节温度,如种植覆盖物、调节灌溉等,以减轻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重大破坏。
为了应对冰雹等灾害,中国政府和农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建设农田防护网,减少冰雹对作物的伤害;加强灾后抢救和修复工作,恢复农田生产能力。
此外,农民们还通过建设大棚和简易遮阳网来保护作物,减少冰雹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安全生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较为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我们建议做好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好气象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作物受灾程度,确保粮食产量。
土地资源稀缺和质量下降也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另一个困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土地资源严重受限。
过度化肥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
我们建议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是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粮食产销衔接不畅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难题。
农产品产销脱节导致农民难以销售农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粮食安全生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管理,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双赢局面。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450】第二篇示例: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
粮油问题及解决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粮油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其安全与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粮油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我国粮油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保障粮油安全提供参考。
二、粮油问题分析1. 耕地减少与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耕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这些因素限制了粮油产量的提高。
2.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粮油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导致粮油产量波动,甚至减产。
3. 粮油需求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我国粮油需求量持续增长。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给粮油市场带来压力。
4. 粮油质量安全问题粮油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5. 粮油储备不足我国粮油储备不足,尤其是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难以保障粮油供应。
三、解决方案1.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1)严格控制耕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大投入,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
(3)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对耕地环境的污染。
2. 应对气候变化(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及时预警极端天气事件。
(2)推广适应性农业技术,提高粮油作物抗逆能力。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粮油作物。
3. 保障粮油供需平衡(1)优化粮油生产布局,提高粮油单产。
(2)加强粮油储备,确保粮油市场供应稳定。
(3)推广节粮技术,提高粮油利用效率。
4. 加强粮油质量安全监管(1)完善粮油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2)加强农产品检测,确保粮油质量安全。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健康消费。
5. 完善粮油储备体系(1)增加粮油储备规模,提高储备能力。
(2)优化储备结构,确保储备粮油的品种和质量。
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合生 产能力 , 障 国家粮食安 全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保
义 和理论 意义 .
分野 . 河南 省 自然 条件 、 自然环境 的独 特性 , 地理 环
境结构 的差 异性使 得 自然 灾 害种类 繁多 , 生频 繁 发
收 稿 日期 :0 1— 7—1 21 0 8
基 金 项 目 :0 0年 度 河 南 省 政府 决 策 研 究 课 题 ( 24) 21 B4 作 者 简 介 : 亚 伟 ,9 9年 生 , , 南 l 人 , 师 , 士 , 王 17 男 河 临颍 讲 硕 主要 从 事 农 业 经 济 问 题 研究
Ta e l Nat aldia t r n na i 0 bl ur s s e s i He n n 20 0— 2 O9 0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0 0 2 0 2 0 - 0 9年 , 南 省 累计 河 受灾 面积 达 到 2 8 93 7×1 h 累 计 成 灾 面积 达 0 m, 到 1 0 52 8×1 h 这 1 0 m . 0年 间 , 南 省 受 灾 面 积 河
占粮食 播 种面 积 比重年 平 均 为 1 . 0 , 灾 面积 02% 成
占受灾 面 积 比重 的年平 均 为 5 .0 . 10 %
河 南 省 受 灾 面积 和 成 灾 面 积 占农 作 物播 种 面
积 比重 变化 , 图 1 示 . 如 所
羲 2
2 00 2 0I 2 2 2 03 0 4 2 05 2 6 2 7 2 O8 0 9 0 O O0 O 2 0 O 00 OO O 2 0
现 , 先 旱后 涝 , 涝 后 旱 , 是 先 旱后 涝 , 后 又 或 先 或 涝 旱, 或是 先 涝后 旱 , 后 又涝 . 3 灾 害 具有 地 域 性 旱 () 与不均 衡性 .河南地 域 广 阔 , 自然 地理 环 境结 构 差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对其农业生产和农业用水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首先介绍气候变化的背景和趋势,然后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包括降水、温度、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改善农业水资源管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耐候作物品种等,以期为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日益显著。
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蒸发速度加快,这使得农田灌溉需求增加。
这不仅加大了农业用水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问题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等,也对农业用水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也可能导致水源污染,进一步影响农业用水的质量。
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农业用水资源的分布。
随着气温的上升,一些原本水源丰富的地区可能会出现水源短缺的问题,而一些原本水源稀缺的地区可能会因为冰川融化等原因出现水源增加的情况。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变化,无疑会对农业用水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应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应加大对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水源污染,确保农业用水的质量。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农业用水的安全和充足。
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自然灾害对湖北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影响大。 目 ,农业受旱经济损失 尚无成 前 熟的计算方法 ,比较常用的是减产系数法。 估算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产值损失 的公式为 :
=
i
口舢
分 比都呈增加 的趋势 。
・ 收稿 日期 :20 06—1 —0 1 9
作者简介 : 罗小锋 (9 7 ) 男 , 17 一 , 湖北武汉人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 向为灾害经济、区域经济 、农村政策研究
据 。15 20 的 5 97— 02年 6年问 ,17 9 ,湖北省粮食损失 14万 t . ,占当年
粮 食 总产量 的 00 % ,19 .8 98年水 灾对 农 业 生 产 影 响最 大 ,粮食 损失 209 7.2万 t ,占当年粮 食总产 量 的 1.4 。19 20 09 % 9 3— 0 2年 ,粮食损 失 量 占总产 量
( 中农业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华 4 07 ) 3 0 0
摘
要 :影 响粮食产量 的因素很多 ,包括劳动力 、粮食播 种面积 、化肥施 用量 、机械化水平 、 自然灾 害等 。通过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了主要 自然灾 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 的影 响 ,在此基础上 ,采用 c—D生 产函数深 入分析 了 自然灾 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 的影 响程度 ,并 以此为依据 ,提 出了未来稳定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 。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 ;湖北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农业灾害发生的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其中最频繁的是旱、涝灾害。
每年旱涝成灾面积占全部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80%左右,造成粮食减产每年达40亿斤左右。
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沙、冰雹及病虫害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以期为加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借鉴。
1.干旱灾害干旱是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河南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豫北地区属于全省干旱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据近50年来旱情统计,共发生85次,年平均达1.8次;豫东和豫中次之,南阳盆地又次之,豫南地区出现次数较少。
按季节分布,春旱出现最频繁,占37%,旱期较长,初夏旱出现频次居第二位,占29%,秋旱一般占14%,春旱北部多于南部,伏旱则南部多于北部。
就干旱强度来讲,一般是伏旱最重,初夏旱次之。
大旱主要出现在豫北,约2.5-3年一遇,向南迅速减少,沙河以南一般无大旱;小旱频率较高,分布较广,沙河以北两年一遇。
近50年来,旱灾面积>67万hm 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1949-1990年间,河南干旱受灾面积平均每年为126万hm 2,其中成灾面积79hm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有不断加重趋势,受水利灌溉条件所限,年平均干旱成灾面积超过220万hm 2。
河南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年际变化特点,这主要是由河南自身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空间分布差异及年际间波动。
春旱频率北部高于南部(黄河以北春旱频率在30%以上),初夏旱频率为30%~50%,伏旱频率在25%(豫西丘陵地区和南阳盆地伏旱最为严重),秋旱频率为20%~35%。
我国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一、粮食生产总体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
如全国粮食产量1978年仅为30477万吨,而到2015年却达到了60709.9万吨。
全国年均粮食总产量,“六五”时期为37064.4万吨,“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分别增加到40847.2万吨、44923.2万吨和49631.6万吨;与前期年均总产量相比,分别增加10.2%、10.0%和10.5%。
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越过了50000万吨的台阶,达到50454万吨。
从1999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3年减少,其中2000年的减产幅度更高达9.1%。
全国粮食总产量2001年为45264万吨;2002年较上年增加1%,达到45710万吨;2003年,全国粮食又进一步减产,减幅达到5.8%,当年粮食产量仅为43067万吨,仅为之前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51230万吨的84%;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3380万吨,增幅达到9.0%;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48402万吨,比2004年又增加了1455万吨,增产3.1%。
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迎来了新的局面,实现了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143.5万吨。
二、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现状分析我国的粮食品种主要包括稻谷、玉米、小麦与大豆,下面依次对这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做具体分析。
(一)稻谷图8—1 1949~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品种之一,其产量一直占据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地位,但是自1991年以来,我国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1年稻谷产量为1838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2.4%;1998年稻谷产量达到1987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8.8%,比1991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03年稻谷产量为1606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7.3%,比1991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2004年稻谷产量为17909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8.29%;2005年稻谷产量为18059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7.31%,总产量比1991年下降1.75%,比最高年份的1997年下降了约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卷2期2005年4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Vol.14,No.2Apr.,2005
收稿日期:2004-12-10; 修订日期:2005-02-20
作者简介:李茂松(1959-),男,四川三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减灾与化学节水研究.
文章编号:100424574(2005)0220055206
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李茂松1,李章成1.2,王道龙1,杨修1,钟秀丽1,李正1,李育慧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摘要:根据我国近50年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和促进粮食产量的因素(耕地资源、化肥施入量、农机动力、农用水资源、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有外部资源及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进行防灾减灾。关键词:粮食产量;自然灾害;粮食安全;相关性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ofnaturaldisasterschangeongrainyieldinChinainthepast50years
LIMao2song1,LIZhang2cheng1.2,WANGDao2long1,YANGXiu1,ZHONGXiu2li1,LIZheng1,LIYu2hui1(1.InstituteofAgro2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Research,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2.CollegeofSourcesandEnvironment,SouthwestAgriculture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China)
Abstract:Basedonstatisticaldataforgrainyieldsinthepast50years,thispaper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aincrop’sproductionsandtheinfluencefactorswhichincludefarmlandresources,amountofchemicalfertiliz2erusage,powerofagriculturalmachine,irrigationwater,andnaturaldisasters.Theresultsshowthatnaturaldisas2tersdeeplyinfluencethesecurityofthecrop’sproduction.ThepaperalsopointsoutthatinordertomaintainthefoodsupplyinChina,notonlythefinanceandresourcesinvestigationbutalsothe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arenecessaryincrop’sproduction.Keywords:grainyield;naturaldisasters;foodsecurity;correlation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1],灾害种类多,受
灾面积广,成灾比例大。它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也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建国后我国遭受的特大自然灾害有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大水,受灾面积0.16亿hm2,317万hm2农田绝收。1963年的华北大水,仅海河流域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人民币。1975年8月台风在福建登陆,淹没农田173万hm
2
,冲毁京广线100km,死亡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
受灾面积0.21亿hm
2,损失725亿元。1998年全国农作物受灾5014.5万hm2,成灾2518.1万hm2
,绝收
761.4万hm2,各类损失达3007.4亿元,水灾2550.9亿元,死亡5000余人。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的水灾,到7月10日,灾情就使安徽、江苏、河南3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90.5万hm2(绝收79.8万hm2),受灾人口达4751.8万人,有231.2万人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安置84.3万人、死亡16人,3省损失181.7亿元。2004年秋季南方发生了干旱程度为1953年以来之最的旱灾,截止11月3日,已造成经济损失40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而且未来10d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本文根据1950-2002年53a不完全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各个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面积变化,并对造成的粮食损失进行了阐述,对比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凸显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重性。
1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类型及统计数据来源与处理
1.1 我国农业灾害类型我国发生的多种灾害按成因可划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6
类,再按不同表现方式细划分为44个种类。其中气象灾害,也常被认为自然灾害,包括有干旱、洪涝、干热风、霜冻、台风、雹灾、尘暴、寒潮、白灾。在本世纪全球与中国变暖和中国境内降水量有所减少影响下,再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系统恶化,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多种自然灾害(依据我国1989年及以后的统计年鉴,主要统计为水灾、旱灾、其它),除了第3项中的寒冻冰雪灾害有所减轻外,其余都在加剧。这可通过表1各个年代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及推算的受灾成灾率(图5、图6)看出,因而我国巨大的粮食灾损主要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并且我国的自然灾害又极为频繁,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价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灾损的大小或范围,可凸现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提高人们的减灾防灾意识,从而有目的地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政策。1.2 数据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文中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与《1989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由于资料欠缺,粮食面积统计了33个年份,粮食产量(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统计了53个年份,为了比较,一些统计量取每个年代平均值。计算方法为:粮食单产=粮食产量/粮食面积×10000(kg/hm2)。因为未有粮食面积与受灾成灾面积对应的统计资料,文中以较低标准计算粮食损失,粮食损失=粮食面积/播种面积×成灾面积×0.3×粮食单产/108(亿斤),其中0.3为成灾系数,108为折算系数。对影响粮食变化的各种投入因素,如农机动力、化肥、粮食面积、有效灌溉面积,都是以当年与前一年的变化量或变化率来反应粮食的变化,评价它们对粮食变化的贡献率。
2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在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1)作物品种改良及耕作栽培技术;(2)化肥施用量;(3)农业机械;(4)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5)农业气象灾害;(6)粮食价格。2.1 作物品种改良及耕作栽培技术在其它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明、推广与应用和其它相应资源的投入。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小麦、优良杂交玉米组合等良种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结合科学的耕作技术,如科学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可以显著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这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由之路。2.2 化肥施用量自从化肥应用到农业上,粮食产量得以显著增长,它的施用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图1显示了我国近50a各年代平均每年在农业上化肥及农机动力投入量,增加较显著。折算下来,平均每hm2播种面积施肥量增加极其明显,农机动力投入平均下来影响甚微(图3),但化肥的施入量与粮食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徐浪,贾静[3]对四川省历年的粮食总产及化肥投入量进行了建模,研究了化肥和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沿着抛物线轨迹运行,起初贡献率是上升的,即刚刚使用化肥时,粮食增产很多;贡献率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向下走,即随着化肥使用年数增多,化肥对粮食的增产效果越来越差,表现出经济上的边际效益递减律,在全国很多地区也表现了此种情况。对全国历年施入化肥总量、农机动力总量与粮食产量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当然这些投入并不都是用在粮食作物上,总的说来,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0.677。但是化肥的大量施入,不仅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越来越严重导致土地板结、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间接影响未来的粮食单
・65・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4卷产和总量,在图1和图2中,最后一个点是对应于2000-2003年的值,它们体现了这种苗头。因而在我国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靠施用化肥来促进粮食增产,难以确保我国的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图1 各年代平均每年农业化肥及农机动力投入Fig.1 Investmentofchemicalfertilizerandfarmmachinerypowerperyearindecades图2 各年代平均每年粮食产量
Fig.2 Grainyieldperyearindecades2.3 农业机械动力投入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比较丰富,而且又有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因而,我国耕地的动力长期以来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再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水平较低,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动力;还有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多端,我国的能源消耗日益吃紧,频频出现的电荒,油荒,拉闸限电等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能源机械投入。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总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也在显著增加,平均每km2农机动力也在增加,但农机动力平均投入非常低,年均最高为3.75kW/hm
2
,
总平均为1.82kW/hm
2(图5),因而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对我国的粮食产量增加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在很多地
区它的作用主要还是表现在减轻农业人口的劳动强度上。
图3 每hm2播种面积化肥及农机动力投入量Fig.3Investmentofchemicalfertilizerandfarmmachinerypowerperhm2
2.4 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主要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是我国政府奉行的粮食安全思想,因而国家耕地的维护工作始终倍受关注。尽管各级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但耕地资源包括耕地数量、耕地质量、,耕地分布、耕地改良投人等仍然严重威胁了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初期我国实有耕地9.787×107hm2,1957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1.18×107hm2,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耕地面积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