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 子 的 思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及 其现 代 价值
黄 一 波
摘 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 家的代表人物 ,他对 自孔子 开创的儒 家学派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 ,是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 的思 想政 治教育思想既继承 了传统儒 家的精华 ,又在此基础 上提 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 治教育思想不仅适 应 了战 国末期 大一统 形 势 ,也 可 以在 当下 发 挥 积 极 作 用 ,对现 阶段 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有 重 大借 鉴 意 叉 。
(四 ) 人 生 观 苟子在人生观上主张 “制天命 而用之”,认 为人必须 发挥 自身 的主 观能动性 ,充分相信并利用 自己的力量 ,积极地运用 自然界 的规律 和条 件 ,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在个人 修为上 ,苟子 反对 “天命 ”,认 为 人应当有 积极进取 的精神 ,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 寻知识 的积 累和个 人人格 的完善 。 (五)修 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 ,即调理性情 ,培养正确的思想方 法,捷 径是依 礼行事 ,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 志;提倡 “不诱于誉 ,不 恐于诽 ” 的修养之道 ,是要求封 建社会 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 的素养 ,不要 随波逐 流 。
一 、 苟 子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思 想 产 生 的 时代 背 景 苟 子所处 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 、社会变革加剧 的时期 ,整 个社会 正 由奴 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 中,所有 的一切都 向着中 央集权 的方向发展 ,学术上各执一端 ,相互攻击 的局面 已不适应 时代的 要 求了。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沿袭孔子 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 ,建构 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 的思想 体系 ,成 为解决 当时社会变迁 、实现国家统一 和社会长治久 安的理论体 系 。 这样 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 ,反映在教育思想上 ,希望 能够通 过教育培育大批 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的 ,并能够 帮助他 们达成大一统 局面的知识分 子 ,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 二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的理 论 来 源 苟子的思想 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 想进行批判和 总结的结果 ,其 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 苟子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础 “性 恶论 ” 是对孟子 “性善论 ” 进行批 判 并 根 据 现 实社 会 具 体 情 况 做 出 的论 断 。他 批 判 了儒 家 宣 扬 的 “人 性 ” 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 ,揭穿了孟子鼓 吹的 “先王”、 “圣人” 具有 天生美德的谬论 ,强调只有通过后 天的 “积”、“伪 ”,即教育和学习来 改 造 人 的 必 要 性 。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 ,苟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 了 批判 的总结。在这里苟子批判 了各 家 “蔽 于此而不知 彼”,即只重视 某 一 方面忽视另一方 面的片面性 ,但又从 中吸取 了各 派思想 中的合理 因 素 。例如 ,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 消极无为的观点 ,但又改造 吸收了 他 的 “天道 自然” 的观点 ,因而建 立了他 的 “制 天命而用 之” 的 自然
荀子“礼法并重”思想的现实价值

2 0 1 7 年 5月
第1 9卷 第 3期
苟 子“ L 法 并 重 " 思 想 的 现 实 价 值
李 兰英
( 中共 井研 县委 党校 ,四川 井研摘Βιβλιοθήκη 6 1 3 1 0 0 )
要 :荀子提 出的 “ 隆礼重 法,礼 法并重”思想是诸子 百家重要 思想之一 ,虽然随着时代 的发展 有其局 限性 ,但是该
思想 所 具备 的政 治 智 慧 对我 们 今 天 坚持 依 法 治 国和 以德 治 国相 结 合 ,推 进 国 家 治理 体 系和 治理 能 力 现代 化 具 有 重 要 启 示 意 义 。 , 关键 词 :荀 子 ; 礼 法 并重 ;现 实 恩考 中 图 分 类 号 :B 2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 9 — 6 9 2 2( 2 0 1 7 )0 3 — 9 6 — 0 2
战 国末 期 著 名 思 想 家 、文 学 家 、政 治 家苟 子 集 先 秦 诸 子之 大 成 ,对 百 家 思 想进 行 批 判 性 总结 和整 合 ,提 出 自己的 思 想 ,主 要 体 现在 以性 恶 论 为基 础 的规 范 主义 , “ 明分使 群 ” 的社 会 观 ,礼 法并 重 的 “ 礼”论 , “ 尊君爱 民”的治国之 “ 道” 。其 中,礼 法 并 重 思想 是 苟 子 整个 思 想 体 系 的核 心 ,在 当 时影 响甚 广 ,具 有 极 其 重要 的意 义 。随 着社 会 不 断 发 展 进 步 ,礼 法并 重思 想虽 然也 逐渐 显 露 出一 些 局 限性 , 但 是 我 们 更应 该 辩 证 地分 析 ,探究 其 对 当今 社 会 坚 持 依 法 治 国与 以德 治 国相 结 合 ,推 进 国 家治 理 体 系 和治 理 能力 现代 化 中积极 的启示 意 义 。 荀 子关 于 “ 礼法 ” 的阐释 苟 子 主 张性 恶 论 ,那 么 ,怎 样使 本 性 “ 恶 ” 的 人趋善 呢?苟子认为必须依靠外部 规范才能做 到 , 这种 外 部规 范 就是 “ 礼” 、 “ 法” 。
简述荀子的礼法论 -回复

简述荀子的礼法论-回复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
荀子的礼法论是他对人类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理论探索,对当时的社会十分有影响力。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荀子礼法论的问题,并对其思想进行简要的阐述。
问题1:为什么荀子提出了礼法论?荀子提出了礼法论,主要是因为他对社会秩序的恶化感到担忧。
荀子观察到当时的社会存在着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现象,他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引导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
因此,他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完善的礼法体系,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的恢复。
问题2:荀子的礼法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荀子的礼法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性恶论”和“教化主义”。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化和正确的礼法规范,才能使人们转危为安,恶性得到改善。
他追求通过严格的礼法规范来纠正人性的缺陷,使每个个体能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将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宁。
问题3:荀子对于礼法的内涵和作用有哪些看法?荀子认为礼法有着重要的道德和社会作用。
他将礼法定义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准则,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秩序和协调。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和实践礼法,人们才能通过恪守社会秩序,改善自身品行,增强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准。
礼法的作用是通过外在的规范和仪式来塑造个体的道德和社会性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对错、体验仁爱,并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问题4:荀子对于礼法的实践方法有哪些?荀子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遵守社会秩序和礼法规范,通过规范的仪式和实践来加强他们的德行。
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学习古人的行为榜样,来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原则。
他还强调,个人和家庭教育在培养正确的礼法观念和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个体应该尽力遵守和传承良好的家庭礼法。
此外,他还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强调严格执法,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荀子·礼法

我们知道,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批判继承的集大成的大家。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
”侯外庐也说:“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伟大的代表。
”李泽厚认为荀子的更准确的定位应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或儒法过渡人物。
他指出:“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一贯抨击荀子,表彰孟子,并以朱熹、王阳明直接孟子,认为这才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正宗。
而三十年来国内的研究则又大都只赞扬表彰荀的唯物论,或则抨击他的尊君尚礼的法家倾向。
这些似乎都没有抓住荀的要害。
”荀子涉猎广泛,学说渊博,兼综儒、道、墨、法、名,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秦汉,乃至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影响深巨。
这与他在稷下待过有直接关系。
荀子久居齐国,曾在稷下“三为祭酒”,熟悉稷下各家之学,也有了百家争鸣,学术交融的思想自由的宝贵经历,这为他批判总结先秦学术思想、构建自己庞大思想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荀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然而要探讨其核心及最能代表其思想特质的内容,不能不提到“隆礼重法”的礼法结构。
抓住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理解荀子思想及荀韩关系的一把钥匙。
荀子尽管一直以儒家正统自居,但历史上,不只一人将其视为儒学异端。
唐代韩愈称道荀子为“大醇而小庛”(《读荀》),宋代理学崇孟抑荀,指责荀子为“异端”,如二程说他“悖圣人者也”(《二程遗书》),朱熹谓:“荀卿则全是申韩,”(《朱子语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既反对儒家片面地强调礼治,夸大道德的作用而轻视法的职能,也反对法家一味追求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从而使礼乐和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并重——隆礼重法的独特礼法观。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有学术渊源的。
其渊源就是孔子。
清人汪中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述学.荀卿子通论》)《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荀子孝道思想以“性恶”为起点,以“隆礼”、“从义”为核心,以社会规范高于家庭规范为要求,以强调外在师法的他律作用和反映封建大一统社会逐渐形成趋势为特征。
荀子认为,孝是遵循外在社会规范礼义的结果,也是圣王、君主教化的结果。
可见,荀子“礼义之孝”涵盖了内外两个方面。
荀子的纳孝入礼,强调将外在客观的伦理规范内化为人的理性自觉,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一)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荀子·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人群内部之所以存在生存争斗,是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利、嫉妒、憎恨、贪欲之心,有喜欢声色的自然欲求。
所以,如果顺人之本性而放纵,那么就会出现争斗抢掠的暴乱。
这里,荀子以官能的欲望流弊及人的自然本能欲求来说明性恶。
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善又如何可能呢?《性恶》篇接着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由此可知,一切的善源于圣人、君主化性起伪的结果,是外在道德规范制约和内化的结果。
故在荀子这里,作为百善之首的“孝”亦是来源于圣人或君主制定的外在道德规范的“礼”.所以,荀子孝道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强调从礼从义,即“以礼义事亲谓之孝”.(二)以“隆礼”为核心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孝”就不由内发而需靠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产生;同时,通过“礼”这一外在道德规范来对“孝”引导、规制。
孝借助“礼”来表达相应的自然情感,而“礼”本身也体现出孝之德性,二者相伴而生,缺一不可。
1.孝与礼荀子“礼”的范围广大,包含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仪”与内在精神的“礼义”.《荀子·大略》曰“: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荀子对孟子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现代意义

的运 用上 ,他 更 倾 向于 德 他 认 为 智 力天 下 的根 本 途 径 是 要 推 行 仁
中图 分类 号 :2 2 B 2
文献标 识码 : A
春秋 战 国 时 期 , 子 蜂起 , 派 林立 , 诸 学 百家 争 鸣 。 家 是 思 想 学 术 儒
一
、
荀 于 对 孟子 法 律 思 想 的继 承
孟子 、 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其法律思想中 自然有其相 同之处。
二 人 都对 礼 治 、 治及 人 治方 面有 些 须 相 同 的观 点 , 体 阐 述 如 下 : 德 具
( ) 护“ 治” 一 维 礼
实殊途 同归 , 有异 曲同工之妙 。孟子在 富民方 面提 出:富岁 , “ 子弟多 赖; 凶岁, 子弟多暴 , 非天之 降才尔殊 也, 起所 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0 ” “ 民之为道 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 无恒心 , 肆邪 苟 放 侈, 无不为 己。 所 以, 要使百姓富裕, 就要使百姓有“ 恒产” 来保证他们 的基本生活条件。在教 民方面 , 孟子提出应“ 设为痒序 学校 以教之” 。 ,
L g l y t m dS c t e a se An o i yS e
荀子对孟子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现代意义
张 式 杰
摘 要 孟子、 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 荀子对孟子的法律思想多有继承 , 同时又对孟子的法律思想进行 了发展。 但 本文立 足 于传 统法律 思 想 宝库 , 过分析 荀子 对孟 子思想 的继承 及在 此基础 上的发展 , 中提取 其具有合 理 内核 的法律 思想 , 通 从 为现 在 的 法制 建设 服务 .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法律思想 继承 发展 启示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先秦思想家们重“礼”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重法”的思想。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国家政治治理的具体策略,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国家治理之道,也为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隆礼重法”的理论前提荀子哲学思想建立在他对人性的考量上。
“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荀子认为,人天生充满了各种欲望,对社会物质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然而,在任何历史时期,物质都不能够完全满足个人的私欲,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扩大,同时,社会物质财富相应地减少。
因而,荀子讲“人性本恶”,一方面,是因为人无法避免无限满足自然欲求的本性,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求产生矛盾,会导致社会发生争夺。
荀子生活的战国年代,正面临“争夺生而辞让亡”的现象,为改变人的本性,扭转战争杀伐的局面,实现社会和谐,荀子提出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哲学。
人既然“性本恶”,又如何实现“群分合一”的理想社会呢?荀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教育自我提高、环境渲染自我完善,改变人的本性,通过社会礼义规范、法律法规约束人的本性,实现个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群分合一”是荀子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希望社会达到“合”的目标,即,和谐。
但荀子所指的和谐,是差异和谐。
和谐建立在“分”的基础上,“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得之分义也”,人天生有不同的社会等级和社会身份,理应遵从所在等级的等级制度,言行符合社会身份的要求,社会分配符合等级规范,这样社会才不至于陷入无序竞争中,从而达到差异和谐的理想境界。
荀子之“分”不是对人人平等思想的否定,他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的人通过后天努力都可以成为圣人,达到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
但荀子着眼于现实世界,个人资质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人等级也受到等级社会的严格划分,因此,人人完全地位平等、社会分配完全公平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只能通过“维齐非齐”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礼法思想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
荀子乃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家,礼法思想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荀子是第一个对礼法关系作了详细、系统说明的哲学家。
荀子站在时代的前端,融合各家学说,最终使礼法体系化。
本文阐述了荀子隆礼重法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荀子礼法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荀子礼法思想内容价值意义
一、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一直是一个礼治国家,荀子的礼法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到了现代我们仍然在受它影响。
因此,对荀子礼法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对知识的拓展,还对解决当代社会和谐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礼的内容和法的涵义
荀子作为一位礼学大师,礼法思想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
在荀子《劝学篇》中道:“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所以,荀子的思想中最突出的是“礼”。
[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荀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同时也强调法,主张礼法并用。
关于荀子的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先王之道,如“王者之法”。
二是政策、法令。
但他认为,法与礼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也就是说,礼是治国的根本。
荀子的礼治思想其实就是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
(二)、以”义”为核心的隆礼重法观的内容及特点
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儒法对立交锋激烈期间,但无论礼治还是法治都不能完全适合当时社会需要,荀子融合儒法两派观点,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更加实用。
此外荀子还以“义”作为礼法的核心,以义节制人心,加强礼法对人心的束缚,从而为在更根本上达到大治打下基础。
在荀子的隆礼重法观中,他关于“义”的思想值得一提。
义与利在荀子之前的思想中是对立的,义属于道德范畴,利属于经济范畴;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然而荀子却把他们统一了起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他承认二者的合理性;而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对道德的追求高于了对经济的追求,公利应战胜私利,“义”应该适当节制“利”,先于利,“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曰:“礼者,法之大分。
”荀子的“礼”具有“法”的内涵。
在《荀子》中,礼就是法,法就是礼,这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荀子之所以极力倡行具有法的思想的礼,就是为了反对法家忽视道德的作用而一味追求法制。
单纯的赏罚不能起到教化人民、治理社会的作用。
因此,礼与法的地位又是不平等的。
礼是法的纲领和指导原则,法要以礼为依据,荀子十分强调以礼治国,认为“隆礼义”是实现王道政治的前提,治理社会最根本的还在于以礼义来教化人民,作到“政令以定,风俗以一”。
隆礼重法,亦即礼与法的结合。
在礼和法的关系上,认为礼是用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而法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提供合法的法律依据。
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二、荀子礼法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荀子所指的礼和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与法律在内容、范围和作用上都相去甚远。
但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礼法并重”的治国思想仍对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荀子礼法思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荀子礼法思想的正面意义
荀子的礼法思想,在主张“圣人之治”的前提下,贯彻着依规范而治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得荀子的礼法思想具有能够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有效性。
荀子礼法思想的前提条件是“君上之势”,认为“圣人”为“化性起伪”而立“君上之势”并创制礼法,所以礼法的权威性由此树立, 只有树立了权威性才能够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力不同,但两者都是调整社会生活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综合的治理效果,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荀子礼法思想的消极方面
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是构建于“先王制礼义”的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先王制礼义”这种唯心史观,将封建统治者推向至高的地位,凌驾于礼义之上。
所以以荀学为理论框架,却始终无法走出一治一乱的循环,原因就在于人治。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扬弃荀子的礼法思想中的不良因素,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二)、荀子礼法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首先,荀子礼法思想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荀子既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又强调刑罚的规范功能。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荀子强调对国家的治理重在于礼与刑并重,这一思想对我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其次,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我们倡导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与封建时代荀子提到的隆礼重法的思想内涵具有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法治,最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社会主义道德也至关重要,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建设应当批判地继承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最后,荀子礼法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利益的冲突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张。
因此,要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构建统一的道德体系与价值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们应当吸收、借鉴荀子的“礼法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时,应注重在人们的外部世界构建统一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因此,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既重视法制建设,又强调道德建设,如此双管齐下所起的作用更为有效而深刻”。
[2]荀子的礼法治国理念,开创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治理国家的模式,现在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我们应该积极吸取中国文化传统精华而去其糟粕,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2]鲁品越.论社会稳秩序与显秩序)))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