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语言观

荀子的语言观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语言观是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荀子的语言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重要性荀子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维的一种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他说:“天下之政,莫重于道,莫近于言。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在政治与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传递正确言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使政权得到社会的认同。
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
二、语言的作用荀子认为,语言除了在日常交流中起到沟通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劝诱和规劝等方式对人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从而使人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得到提升和完善。
他说:“以言则训,以训则化,以化则功,以功则成。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语言教育的作用,即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人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得到提升和完善。
同样的,通过权威性的规劝,可以使人在行为上遵守规律、按照道德标准行事,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荀子主张言语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言语必须真实来源于肺腑之言,否则就是空话无益。
他说:“声而无实,言而无据,虚诞之言也。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言语真实性的坚持和重视。
言行不一的人,即使口齿再好、措辞再妙,其言语也失去了说服力。
荀子认为只有真实的言语才是有说服力的。
四、言语的能力限制荀子认为,语言有其能力的限制,不能涵盖所有的事物,不能完全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言语有限,意义无限。
”(《荀子·劝学》)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认识。
言语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思维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在没有语言表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到更广阔的世界。
荀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他对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荀子认为,言语具有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习惯的作用。
从语言哲学视角看荀子《正名篇》四大思想

从语 言哲学视角看荀 《 正名篇 》四大思想
罗植琳 (四 川 外语 学 院 4 03 ) 001
跟 语言 系 统磨 合 的一 个方 面 ,语 言 自身 自成 一体 的 ;我 们 也不 能 完全 肯 定 “ 意性 ”是语 言 的本 质 ,因 为语 言在 形 而下 的层 面 又 任 可 以找 到很 多 佐证 证 明 :有一 部 分名 与实 的关 系 是人 类社 会 精心 约 定 俗成 的 。虽 然 名 与 实 的联 系 解 释 方 案 多 样 且 不 具有 刚性 特 征 ,但是 现 象上 还 是存 在 的—— 越 是始 祖 的语 言越 具 有这 样 的特 征 ,例 如 象形 字 。总 而言 之 , 语言 既 有 任意 性 也 有象 似 性 , 意 任 性 和 象似 性 分别 代表 了语 言的 两个 方面 。 或者 说语 言 形成 前期 是 《 荀子 ・ 正名 篇 》是 先秦 语 言研 究 萌芽 时期 的 代表 作 品, 苟子 任 意 性 ( 类 那 时 的社 会活 动 呈 无序 性 多 些 ) 而 随着 文 明发 展 和 人 , 由于 《 名篇 》 而被 认 为是 一位 唯 名论 者 。根 据 笔者 的理 解 ,苟 社会 交际 需要 ,语 言又 呈象似 性 。 正 子在 《 正名 篇》 中所 阐述 的语 言 学思想 有 如下 四方 面 : 三 、名 实 问 的关 联 变 化—— 对 同质 异构 和 异 质 同构 的 语 言是 人 类社 会 的 “ 定俗 成 ”,这 一 思 想 的基 明 晰 把 握 约 关 于名 实 之 间的 关联 变 化 ,文 中这样 写 到 : “ 名有 固善 ( 名 础 是苟子 “ 天人 之别 ”的哲 学观 广 义地 说 ,一 切学 问都是 天 人之 学 。 因为 一方 面 ,学 问源 于 称 要起 得很 好 ),径 意而 不 拂 ( 平直 易 晓而 不使 人误 解 ) ,谓之 物 “ ”对 客 观环 境 的互 动 体验 ,以及 满足 物 质 、精 神 需要 ;而 另 善 名 。物有 同状 而 异所 者 ( 事 有形 状相 同而实 质不 同者 ,即异 人 方 面 ,作 为主 体 的人 也 不 能脱 离作 为 客体 的 自然 和社 会 ,而 这 质 同 构 ) ,有 异状 而 同所 者 ( 形 状 不 同而 实 质 相 同 者 , 即 同 有 种作 为人 类 生存 的 第一 条件 、不依 赖 于人 的 思想 而独 立 存在 的客 质异 构 ) ,可别 也 。状 同而异 所 ,虽 可合 ,谓之 二实 。状 变 而实 观 环 境就 叫 做 “ ” 。客观 环 境背 后 的机 制 、规 律先 于 人类 意 识 无别 而 为异 者 ,谓之 化 ,有 化 而无 别 ,谓 之 一实 。此 事之 所 以稽 天 和 认 知而 存在 ,超 出人 类体 验 ,也 称做 “ 先验 ”:此 外 ,人 们 还 实定 数 也 ( 稽查 物 事 的实质 来 确定 名称 的 多寡 ),此 ,制 名 之枢 相 信 客观 环境 之 上还 有 种超 自然 的力量 ,更把 这 种精 神 实体 尊 为 要也 。后 王之 成 名 ,不 可 不察 也 。 ” 同时苟 子 罗列 了三种 辩 术 “ 验 ” 。 总之 ,一 切 知 识 和 学 问 的形 成 都 基 于 人 对 世 界 从 下 ( 惑 ) :其一 ,用 名 以 乱名 ,如 狗 非犬 、 白马 非马 等辩 题 ;其 超 三 至上 的经 验 总结 , 以及 根据 科 学真 理 从上 至 下 的演绎 ,因此 ,一 二 ,用 实 以乱名 ,如 山出 口、山 与渊平 等 辩题 ;其 三 ,用 名 以乱 切 学 问都 是天 人 之 学 。 “ ”和 “ ”这 两个 视 角相 辅 相成 ,缺 实 ,如黄 马 骊牛 三等 辩 题 。 以上 文 字 一方 面进 一 步说 明 了人类 社 天 人 不可 。但 在 科 学研 究 中并 不妨 碍 我们 将 “ ”和 “ ”区 别 开 会 对 语 言的 有意 识规 约 ,另 一方 面 显示 了苟 子 的 唯实 论观 点 :对 天 人 来 ,分 辨其 不 同 的参 照系 ,区别 物 我 ,这样 人 类才 能 走 出混 沌 , 同质异 构和 异质 同构的 明晰把 握 。 获 得真 理 。 因此我 们 既要 站 在 “ ” 的角度 也 要站 在 “ ”的角 天 人 三 种辨 术 中 , “ 非犬 ”辨 术拿 大 狗小 狗名 称 不 同做文 章 。 狗 实 度 ,多 角度 多 参照 系 的做 学 问 。在 相 同的参 照 系条 件 下进 行 融会 荀 子指 出,形 状 变而 “ ”没有 区别 ,只有 变化 而 无 区别 ,属 于 二 名 “ 实 ”— — 同质 异 构 !也 就是 说 ,大 狗 小狗 形状 各异 ,其 一 贯通 的对 比研 究 。 实 二 、建 立 在 客观 现 象 上 的 “ 定 俗 成 ”和 语 言 系统 内 “ ”相 同, 是 一 种 物 事 而 两种 名 称 罢 了 。这 一 点 上 我 十 分 赞 约 成— — 重视 实 ( 质 )而 不 是大 狗小 狗 的形 状 ( 本 特征 、属性 )。 部 的 “ 意- 任 陛” 说 到 人 类 对 语 言 的 “ 定 俗 成 ”和 语 言 的 社 会 性 ,荀 子 在 “白 马 非 马 ” 辨 术 将 “ ” 和 “白 ” 混 为 一 谈 ,将 马 的 属 性 约 马 白 属 本 《 正名 篇》 中 对 “ ” “ ”的 界 定如 下 : “ 物 的 名称 本无 所 “ ”独 立 出来成 为 一个 本 质实 体 ,混淆 了 “ 性 ”和 “ 质 ” 名 实 事 白” 谓 好不 好 ,众 人相 约 以命 名 。什 么名 称 指 向什 么事 物 ,并 非 一开 问题 。在 马 的参照 系 下 , 白只是 个边 缘 属性 。除非我 们 将 “ 始 就固 定 的 ,众 人 相约 用这 个 名称 命 名 这个 事物 ,约 定俗 成 以后 颜 色 单 独 提 取 出 来 形 成个 参照 系 ,那 么 我 们 可 以说 “白” 马 非 黑 这 个 实物 的名 称 也就 确 立 了。 也就 是 名 实相 符 了 。 ”上文 “ 什 “ ”,这才 没有 偷换 概念 。 在 这里 我们 可 以联 想 一个 语 言现 象 : 同一意 思 的两 种不 同说 么名 称指 向什 么事 物 ,并 非一 开始 就 固 定 的 ”一 句 表示 : “ 与 名 我吃 了饭 。” “ ,我 吃 了 。” 饭 实 的指 向关 系一 开 始是 任意 的” 。 因此我 们 说 :荀 子认 为 名与 实 法 或者 几种 不 同语 序 ,例 如 : “ ( 除去 语用 学上 的交 际暗 示 )如 果这 句话 有 本质 的话 ( 假设 一句 之 间既具 有 “ 任意 性 ”也具 有 “ 定俗成 ”。 约 我吃 饭 ”使 役表 “ 约定 俗 成 ”本 身预 设 了 这 是 人类 社会 的 行 为 , 因 为 没 有 话 可 以有一 个本 质 ) ,那 么它 的本 质 一 定在 于 “ 饭 我吃 除 了人类 社会 以外 的生 物社 会 可 以对 “ ”与 “ ”进 行约 定 俗 达或 “ 被 我 吃 ”被动 表达 两 种形 态 中 。再进 一 步考 虑 : “ 名 实 饭 被 成 。将 语 言 与客 观事 物 间联 系起 来 的 当然 只 能是 人类 。根据 “ 天 饭 ”和 “ 被我 吃 ”是 否具 有 同一 本质 ?在传 统 句法 中 因为 “ 吃 人 之 别 ”方法 论 , “ 定俗 成 ” 的 出发 点正 是—— 以人 之眼 看 事 吃 ” 由 “ ”转 换 而来 ,因此 两句 话 具有 同一 本质 ,因此 在 语义 约 被 物 。而语 言 的 “ 任意 性 ”特 征 建立 在不 以人 的意 志 为转 移 的语 言 层 面 它们 代 表着 相 同 的意 思 。但 是 在 生成 句法 中 “ 吃 ”独立 于 吃 我 饭 系统 中 ,对 语 言任 意性 的研 究 的 出发 点更 像 是—— 以上 帝之 眼 看 “ ”而生 成 ,前 者 中心 词是 “ ”,后 者 中心 词是 “ ”。所 我 事物 。 “ 定俗 成 ”和 “ 意 性 ”这 两种 特 征作 用 于语 言 的两 种 以如 果 使役 和被 动 两表 达 “ 吃 了饭 。 … 饭 ,我吃 了。 ”分别 约 任 a rdb o ”在法 语 中恰 好 是 “ a 不 同层 面 :相 对 于语 言 的 形而 下 、语 言应 用 ( e f r a c )层 是两 不 同的本质 。但 是像 英语 “ e ok promne ok r d 法 ,修 饰词 的不 同距离 面— — 在 一 种 语 言 中 名 与 实 是 约 定 的 : 相对 于语 言 的 形而 上 、 b o e ” ( 文不 会 写 ,但 语 序是 这样 的) 普 语 言能 力 ( o p t n e c m e e c )层 面 —— 成千 上 万 种 语 言 中 的 不 同 的 和 位 置在 语 言 的本 质层 次 ( 遍语 法 ) 中是 可 以调变 的 。不 能 因 “ ”与 客观 现 实 中的特 定 那 种 “ ” ,它们 的 多边 关 系又 是任 此 说 哪个 词 汇与 哪 个词 汇更 近 。所 以如 果 仅仅 出于词 汇之 间 的相 名 实 互 距 离或 前 后位 置 不 同,人 为 冠 以不 同解 释 ,属 于春 秋笔 法 ,缺 意的。
《荀子》名实观反映的语言学思想.doc

《荀子》名实观反映的语言学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正是社会制度大转型、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在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大变革。
先秦诸子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为顺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围绕名实关系的问题,各抒己见。
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前人的名实思想进行了总结批判,创造性的提出“制名之枢要”,真正从理论上对“名”的限制和概括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荀子》;名实观;语言学思想孔子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基本要求,《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名”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概念,匡正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统治。
孔子站在旧制度的立场上,维护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在《论语·颜渊》中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要维护“君、臣、父、子”这些词的旧有涵义,要用旧的伦理标准,来匡正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
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确立,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了时代要求。
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孔子的名实思想进行了总结批判,科学地认识到名称与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初步分析了词语的单位,明确词和词组,“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将单音词与复音词作了区分,与现代语言学思想有颇多相似之处。
一、语言的社会性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时,语言特别是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会随之发生大变革。
在研究事物的名称和客观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时,必然要涉及语言问题。
《墨子·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所以谓”是用来作称呼的意思,就是“名”;“所谓”是指所称呼的事物,就是“实”。
“名”是属于语言范围的问题,“实”是属于社会存在的问题。
关于“名”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荀子在前人的研究上唯物的解釋了这个问题。
论荀子的语言观

论荀子的语言观荀子是稷下学宫儒家的一位大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度过的。
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成熟于稷下,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领袖人物。
他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
《史记孟子旬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荀子早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主要从事游学活动。
后来游历于齐、秦、赵、楚等国。
他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
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后来荀子逐渐发展成主持学宫各项事务和活动的领导者,可见,他当时在教育方面的名望之高。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他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思、行融合的思想。
荀子《义学》表示:“吾闻终日而恩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汪应辰而行无过矣”。
特别强调在善学、博学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思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细致。
荀子指出思是研习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则未明。
因此,他指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够,而最重要的就是存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就是“胡瑗”,思索就是要以礼做为准绳去推论科学知识的曲直不为,反对不谋本义的杂乱鼓腮。
荀子指出“行”既就是自学的方法,也就是自学的目的。
“不登高山,无人知晓天之高也;乎深溪,无人知晓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及而止矣。
”“行”,才就是自学科学知识的真正目的。
总之,学、思、行结合,形成整个自学的完备过程,缺一不可。
这也就是荀子所言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持之以恒的思想。
《荀子劝学》开宗明义强调:“学不可以已。
”就是说,学习知识来不得丝毫间断或停止。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它把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同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把天看成一种具有客观法则的自然物质系统,排除天有意志说,承认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强调天不能干预人事、主宰人事,但人事活动又必须遵循“天道”,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但人能“制天命”、“裁万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见解。
浅析荀子的语言学观

浅析荀子的语言学观内容提要:我国的语言学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语言研究。
在诸子百家中,荀子有一篇关于语言论的重要篇目——《正名》。
“正名”是儒家的主张,孔子最早提出“正名”。
而在这篇《正名》中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名学理论,提出了“所缘以同异”观点,理清了万事万物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制名之枢要,让人们既认清了事物的区别,又注意事物的联系。
在文章中荀子主要讨论了制名的方法、名的分类,各种各样的定义、名实关系等问题。
下面是就对《正名》这篇文章,来对对荀子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观进行了大致地梳理。
关键词:背景、名的分类和定义、名实关系和正名的根据、原则、方法“正名”提出的背景在《荀子》书中有一《正名》篇专门论述“正名”的。
荀子认为“正名”,就是要使名称能名副其实。
那这一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从思想上来说,当时百家争鸣、辩诘之风很盛。
但是由于长时间诸侯割据,名地区对同一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名称不尽相同,加之诸子们只注重辨辞利,而不务其实,而导致了当时在名辨方面发生的混乱。
这种混乱据说到了一种难于收拾的地步,竟使守法之吏、诵数之儒都难辨是非,而因无从遵循产生混乱。
荀子对当时的情景做了一番描写:“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名,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
”看来荀子有点是站在统一学术的立场上的意味,来对当时各家名辨思潮展开清算,以使学术上造成的混乱得以澄清。
但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正名”是为了纠正春秋以来诸侯、士大夫僭越引起的社会名分之颠倒,也就是纠正天下无道造成的礼坏乐崩的状况而提出的。
当时的孔子也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批评僭越引起的名实混乱,致使礼乐刑罚受到破坏,社会难以治理的现象。
这说明孔子“正名”是着眼于政治上的观点的。
荀子与孔子有所不同,荀子是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逻辑思维规律,提出比较系统的逻辑学说。
但荀子他继承孔子“正名”主张,他所说的“正名”,并非仅属逻辑思维规律问题,而是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联系。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略述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在美国,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经历了初创、迅速发展、稳定深入三个阶段。
虽然在我国社会语言学起步较晚,但是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却在很早就已经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典籍中,其中荀子作的正名篇能较集中地反应对语言的看法,其论述至今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名无固实是说名称不是固定的指称某一事物的,名称和事物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名称只是代表了客观事物的符号而已,也就是说语言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本初是任意的。
这和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纲要》里所讲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的这个意思表达是一致的。
虽然在名和实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也并不意味着名就可以任意的指称事物,联系名和实的是约,即是指社会的约定。
异于约谓之不宜,语言和客观事物之间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他们的关系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了标准,再就不能任意更改,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正像索绪尔所讲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形式,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名无固宜和约定俗成从任意性和强制性这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符号的特性。
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在产生之初是任意的,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而强制性是指语言在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当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了约定俗成的理论,开创性的指出了语言是任意性和强制性的结合,正确的阐述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历时和共时的社会语言观从历时的角度讲,语言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着的系统。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此也有比较较深刻的阐述,例如,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名实之争”看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
【摘要】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荀子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约定俗成。
本文通过对《正名篇》的管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论战来探讨荀子的语言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荀子《正名篇》名实关系约定俗成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段话对“名”与“实”的关系,也就是名称和客观事物的关系,说的非常透彻,解决了古希腊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也对我国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进行了总结。
可以说,荀子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荀子指出“名无固宜”,就是说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时,是没有本质联系,必然关系的,否则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应该一样。
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语言,适用各种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同一客观事物的。
可见,名称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
但是,这个假定并不是以个人意志的武断的假定,而是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
事物的名称,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以后,任何人就不可以随便更改了,正如荀子所指出“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个人是无法随便改变语言的。
在这里,荀子深刻地揭示了“名”和“实”的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客观事物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定下名称以后,就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容,再也不是什么假定的符号了。
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
而是世界的另一端,就“词”与“物”,即“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们曾经进行过几百年的争辩。
根据双方的所持的观点,可分为“本质论派”和“约定论派”。
“本质论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词汇中的拟声现象和某些词在语音结构中的声音象征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论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解释了这一问题,体现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观点和两千年后的语言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索绪尔认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也曾说:“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关系;这是已然的事实,而没有天然、必然的联系。
”社会实践证明,语言的产生一开始是有着随意性的,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客观事物的语音符号而已。
名称和事物之间一开始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当事物的命名一旦确立,社会约定俗成之后,就不能凭个人主观任意改变。
比如秦代的赵高非要“指鹿为马”,而社会共同约定的符号并不因之而改变,“马”依然是“马”,“鹿”依然是“鹿”。
荀子的《正名篇》,广泛涉及了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等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其中,有对前人的继承,也不乏个人的创见。
尤其是他在论证上述问题时,不时闪烁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
总之,荀子所阐述的语言理论具有开拓性。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语言和语言学思考认识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对中国古代
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中国语言学史》
《西方语言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