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__血液(缺铁性贫血)

合集下载

儿科学造血系统疾病

儿科学造血系统疾病

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
根据: 病史(尤其是喂养史) 临床表现 血象特点 铁代谢检查------------------有确诊意义 骨髓检查---------------------必要时可做 诊断性治疗------------------铁剂有效可证实
(Hb上升至>10g/L)
可初步诊断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
(二)贫血分度-----极重度 血红蛋白 <30 (g/L) RBC数
(×1012/L)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重度 <60
中度 <90
轻度 <120 *(<145) <4.0
*(<60) <1.0
*(<90) <2.0
*(<120) <3.0
三、小儿贫血概述
(三)贫血分类-----(按病因分)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二)小儿WBC两个交叉
• 70% NC
• 50%
• 30% LC
出生 4~6天
4~ 6岁
(三)血小板、血容量
血小板: 与成人相似 15~30万/mm3 血容量: 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占体重10%(300ml) 儿童8~10% (成人6~8%)
三、小儿贫血概述
(一)定义-----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 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谷类、蔬菜 –肉类、鱼类、禽类 –母乳/牛乳
1-20%
1% 10-25% 50%/10%
附:铁的代谢(自学)
• 3、铁在体内的代谢
(参考教学光碟)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理机理
血液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 铁
使含铁或依赖铁的酶活性降低,使细胞功

小儿贫血

小儿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
一 铁的代谢 (一)人体内铁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 体内总铁量:成年男性约为50mg/kg; 女性约为35mg/kg;新生儿约为75mg/kg. 总铁量的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 3.2%合成肌红蛋白,约32%以铁蛋白及含 铁血黄素形式储存于肝,脾及骨髓中.
(二)铁的来源 1,食物中摄取的铁:动物性食物含铁高 且为血红素铁,吸收率达10%~25%;植物 性食物的铁为非血红素铁而吸收率低约 1.7%~7.9%;乳制品含铁量均低. 2,衰老破坏的红细胞释放的铁:几乎全 部被再利用. (三)铁的吸收和运转 1,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病因 (一)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 2,吸收和运输障碍 3,需要量增加 (二)叶酸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
2,药物作用: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及 用抗叶酸制剂. 3,吸收不良:慢性腹泻,小肠病变等. 4,需要增加: 5,代谢障碍 二,发病机制
叶酸还原酶,维生素B12催化
叶酸→→→→→→四氢叶酸(是合成 DNA过程中必需的辅酶)→ DNA合成
维生素B12或叶酸↓→四氢叶酸↓→幼红细 胞内DNA合成↓ →红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时间↑ →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巨幼
骨髓内易破坏
红细胞
进入血流后寿命短
贫血
维生素B12 ↓ →神经髓鞘中脂蛋白形成受 影响→周围神经变性,脊髓亚急性变性 和大脑损害→神经精神症状
3,观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铁剂疗效, 早期最可靠的指标是 A.面色改变 B.食欲情况 C.心率减慢 D.血红蛋白量 E.网织红细胞升高
4,.以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一般用药至 A. 红细胞数正常后一个月左右 B. 红细胞压积正常后一个月左右 C.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后一个月左右 D. 血红蛋白量正常后一个月左右 E. 血清铁正常后一个月左右

儿科学: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儿科学: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4月后从母获铁耗尽 生长发育快、造血活跃,需铁量↑ 主食铁不足
动物性食物含铁量高且为血红素铁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非血红素铁 母乳与牛奶含铁量均低,但母乳的铁吸收率
比牛乳高2~3倍
红细胞释放的铁: 占2/3,几乎全部再利用。
18
铁代谢的调节与影响因素
贮存铁充足时,TfR减少,铁蛋白合成增加, 肠粘膜细胞内的铁以铁蛋白形式贮存,吸 收减少。
缺铁时,TfR增加,铁蛋白合成减少,肠粘 膜细胞内的TfR-铁复合物进入血流。
4
血象特点: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出生时红细胞5.0×1012 ~7.0×1012/L,血红蛋白150 ~220g/L。生后6~12小时
生理性贫血:2~3个月(早产儿 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降至100 g/L左右,自 限性。原因:EPO↓生理性溶 血、循环血↑
约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10
贫血的程度分类
轻度:血红蛋白~90g/L 中度:~60g/L 重度:~30g/L 极重度:<30g/L 新生儿:
轻度:血红蛋白144~120g/L 中度:~90g/L 重度:~60g/L 极重度:<60g/L
11
贫血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造血物质缺乏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 其他
HbF 0.70
<0.05 <0.02
HbA 0.30
0.93~0.95 0.95
HbA2 <0.01 0.02~0.03 0.02~0.03
8
血象特点: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0% 儿童约占体重的8%~10% 成人约占体重的6%~8%
9
贫血概念及诊断标准

儿科学:小儿造血和血象的特点

儿科学:小儿造血和血象的特点
第6版
小儿造血和血象的特点 营养性贫血
教学目的
第6版
➢ 了解儿童时期造血特点和血象特点
➢ 理解贫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 掌握小儿贫血定义、分类、区别
➢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铁的代谢、诊 断要点、治疗
Part One
第6版
造血系统总论
正常造血及血象特点
Hematopoiesis and Hemogram
(NIDA)
第6版
• 定义
由于体内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 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特点是血清铁蛋白减少、 铁剂治疗有效
铁代谢
第6版
1. 铁含量及分布
新生儿 高于 成人
Hb 储存铁 肌红蛋白 酶
64% 32%
2. 来源
3.2%
<1%
外源性铁:食物 量少(1~1.5mg/d) 内源性铁:衰老RBC释放 大部分
Part Two 第6版 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第6版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胚胎期 胎儿期 出生时 1y 2y 成人
Gower1 Gower2 Portland
HbF
HbA
HbA2


第6版
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红细 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 常。
诊断标准 第6版
新生儿 1m~4m 4m~6m 6m~6y 6y~14y
< 145g/L < 90g/L < 100g/L < 110g/L < 120g/L

PBL-血液疾病

PBL-血液疾病

气急、多汗、青紫等症状。睡眠好。大小便无异常。
• 既往史:大便色黄患儿易呼吸道感染,曾“感冒”3 次。曾因肺炎1次入院,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出 院。无药物过敏史或外伤史。 • 个人史:第一胎第一产,孕39周顺产,无窒息抢救史,
出生体重3100 g。母乳喂养,无喂养困难史。 未添
加辅食。按期预防接种。 • 家族史:无其他心脏病或高血压等病史。
修正假设?
PBL病例-修正假设
• 贫血
• 非青紫性心脏病
PBL病例-问 题1
问题
贫血
可能类型?

? ?

PBL病例-问 题2
问题
心脏病
假设?
? ? ? ? ? ? ?
PBL病例-问 题3
问题
贫血-心脏病
假设? 贫血性? 器质性?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7.9x10*9/L, Hb:79g/L, MCV:74.6fl, MCH:23.5Pg, MCHC 30.3%, BPC:413x10*9/L, L:70%, M:6%, N:24%, Ret:2.5% • B超:肝脾肿大 • X线胸片:二肺无充血,心影略大,肺动脉段饱 满,主动脉结尚可 • EKG:左右室略增大 • Echo:左右室略增大
PBL病例-检查结果
辅助检查
• 周围血涂片:见少许血小板 • 骨穿:示增生性
主要信息、问题?
修正假设?
PBL病例-修正假设
可能性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要信息、问题?
修正假设?
修正假设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PBL-血液疾病(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儿科学系
PBL病例-出血性疾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个 月 以上 <l g L l/。 0
白、 消化道症状及机体免疫功能减低等症
状外嘲 , 还有报道可引起 听神经毛细胞 的 部分损伤或静纤 毛的部分残缺 、 萎陷及融
诱发淋 巴细胞转 化率显著上升 , 能使血 清 含量较显著上升 , 故可认为上述药 物有促 进细胞免疫和提 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 有研究报道 四君子 汤能明显提 高脾虚
进 胃肠道对营养物质 ( 包括铁剂 ) 的消化
缺铁 , 如肠息 肉、 钩虫病 、 牛奶过敏引起 的
肠 合成 。
参考文献
1 江育 仁. 实用 中西 医儿科 学. 海: 上 上海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9 5:1. 19 9 5
注意力不集 中 , 解力降低 , 应慢 。婴 理 反 幼儿可 出现 呼吸暂停 现象 。学龄儿 童在
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 : 表现 为烦躁 不安 , 对 周 围环境不感 兴趣 。智力 测验发 现病儿
缺铁 ; 铁吸收障 碍。食 物的搭 配不 合理 , 肠黏膜异常等都可以引起铁 的吸收障碍 ;
铁丢失过多 , 某些慢性失血性疾病可导致
中党参益 胃补气 , 白术 健脾补 中 , 而茯苓 甘淡 渗利 , 能助参 术之 健运 , 能化 甘草之 迁缓 , 全方能平 调脾 胃补中 和气 , 代研 现 究 , 四君 子 汤 中 含有较 丰富 铁、 、 铜 锌 等元素 , 、 铁 铜是 血红 蛋 白合成 的重要 元 素 。而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量大为君 , 温补 脾肺 , 益气生血 , 谓 “ 是 血不 自主 , 得生 须 阳气之药 , 自旺交 ” 当归辛甘 温 , 血 血 ; 补 和营, 所含 维生 素 B 。 及叶酸可抗 贫血 , 是 铁吸收不可缺少的物质 , 故治疗婴幼儿 泄 泻疗效显著 。本 资料提示 四君 子合剂佐 治疗缺铁性贫血是方便有效 的, 它能够促

贫血名词解释儿科

贫血名词解释儿科

贫血名词解释儿科
贫血名词解释儿科
一、贫血: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减少或品质的变差所引起的,表现为貌发白、乏力无力,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心脏负荷增加等症状。

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细胞内的蛋白质,负责向细胞中输送氧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低下是贫血的一个主要标志,当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时,会导致氧气运输减少,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三、细胞容量:
细胞容量是指细胞可以容纳的血红蛋白的量,是衡量血液中红细胞含量的重要指标,如果细胞容量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提示贫血的发生。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种成熟的白细胞,负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在贫血的病人身上,淋巴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减少,减少的淋巴细胞也会影响病人的免疫力,容易发生感染。

五、脾脏:
脾脏是贫血患者最重要的组织,负责人体的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复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也是由脾脏完成的,若脾脏受到病毒的感染,将会导致贫血的发生。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

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生长发育: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及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成熟,是质和量的变化。

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头围:经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闭合。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检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工喂养:以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完全替代母乳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适中体温: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血液
一、填空题
1.胚胎期造血首先出现在(C)
A.肝脏B.胸腺C.卵黄囊D.脾脏E.骨髓
2.胚胎8月时,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器官是(E)
A.肝脏B.脾脏C.卵黄囊D.胸腺E.骨髓
3.年长儿行骨髓穿刺不宜选择的部位是(A)
A.胫骨B.胸骨C.髂前上棘D.髂后上棘E.脊柱棘突
4.小儿骨髓外造血时,末梢血中可出现(B)
A.幼稚淋巴细胞B.幼稚中性粒细胞C.幼稚嗜酸性细胞D.幼稚单核细E.巨大血小板
9
5.10小时新生儿的外周血WBC 21×10/L,N 65%,L 35%,幼稚粒细胞偶见,该血象的意义为(A)
A.大致正常B.存在细菌感染C.白血病D.类白血病反应E.骨髓外造血
6.小儿生理性贫血发生的时期为(B)
A.2-3周B.2-3月C.4-6月D.4-6岁E.10-12岁7.引起生理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C)
A.循环血容量增加较快B.红细胞破坏较多C.促红细胞生成素减低,暂时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D.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E.体内储存铁不足
8.小儿末梢血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交叉的时间为(C)A.4—6天和4—6月B.4—6周和4—6月C.4—6天和4—6岁D.4—6周和4—6岁E.4—6月和4—6岁
9.6个月至6岁的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是
A.血红蛋白量<90g/LB.血红蛋白量<100g/LC.血红蛋白量<110g/L D.血红蛋白量<120g/LE.血红蛋白量<145g/L
10.根据下列哪一项血红蛋白量可以诊断新生儿中度贫血(D)
A.<30g/LB.30—60g/LC.60—90g/LD.90—120g/LE.120—
145g/L11.由于红细胞外在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有(A)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地中海贫血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12.慢性严重贫血的病儿输血时需要考虑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正确(D)A.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愈大,速度也愈快
B.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愈小,但速度要快
C.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愈大,但速度要慢
D.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愈小,速度也要慢
E.贫血愈重,每次输血量愈大,速度不考虑
13.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B)
A.先天储铁不足B.铁摄入量不足C.生长发育快D.铁的吸收障碍E.铁的丢失过多
1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的高峰年龄是(D)
A.生后2—4月B.生后4—6月C.生后6—12月D.生后6—24月E.生后4—6岁
15.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计提生化改变正确的是(E)
A.红细胞数减低B.血红蛋白量下降C.血清铁蛋白正常D.血清铁减低E.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值升高
16.下列有关铁吸收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C)
A.食物中的磷酸、草酸等有利于铁的吸收
B.大豆及菠菜中铁的吸收率较高
C.肉类中铁吸收率较高
D.胃液中盐酸有碍于铁的吸收
E.同时摄入果糖、氨基酸均不利于铁的吸收
17.铁及治疗缺铁性贫血1周,下列能反映对机体对治疗有反应的指标是(D)A.血红蛋白量升高B.血清铁增加C.血清铁饱和度增加D.网织红细胞升高E.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加
18.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治疗,正确的是(E)
A.Fe3+比Fe2+更容易吸收B.加大口服铁剂量,可增加铁的吸收C.首先考虑注射铁剂D.用药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停药E.用药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
19.下列符合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表现的是(C)
A.骨髓增生明显减低B.各期红细胞数量减少C.红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D.红细胞质的发育落后于胞核E.巨核细胞分叶过多
20.有明显精神神经症状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选择下列哪项治疗(A)A.维生素B
12B.叶酸C.铁剂D.铁剂加维生素CE.神经营养药
二、名词解释
1.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

2.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3.生理性贫血:出生2-3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后又缓慢增加,约12岁时达成人水平。

4.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5.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三、问答题
1.xx生理性贫血?试述其发生的原因。

答:定义:出生2-3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呈自限性,3个月后又缓慢增加,约12岁时达成人水平。

原因:出生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2.试述常见溶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答:可由红细胞内在异常或红细胞外在因素引起。

红细胞内在异常: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②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等。

③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在因素
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②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理化.毒素等因素,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xx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试述其病因。

答: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是主要原因,人乳.牛乳及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生长发育较快,体重及血容量增加,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

四、论述题
患儿,男,10月,因“面色苍白两月”入院。

患儿生后母乳喂养至今,5月起添加米汤喂养,偶吃蛋黄,未添加其他辅食。

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神情,精神可,面色苍白,颈部等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率106次/分,心律齐,心前区可闻及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软,肝脏肋下2cm,质地软,脾脏肋下未及。

查血常规示:WBC 13×109/L,RBC 4.2×1012/L,Hb 75g/L,MCV 64fl,MCH 18.6pg,MCHC 279.4g/L,PLT
366×109/L。

试述:1.该患儿的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2.确诊尚需行哪些检查?
3.治疗原则。

答:1.初步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诊断依据:⑴患儿,男,10月,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高发年龄。

⑵患儿喂养不合理,铁的摄入量不足。

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肝脏轻度重大。

⑷外周血常规Hb 75g/L,为中度贫血,WBC 、PLT计数正常,RBC 数下降不明显,MCV、MCH 、MCHC 均减低,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特点。

2.确诊需行:⑴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内中央苍白区扩大。

⑵铁代谢生化检查,可见血清铁蛋白下降,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

⑶骨髓检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红细胞小,浆幼核老铁染色:胞外铁减少(0~+),环状铁粒幼细胞<15%3.治疗原则:⑴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控制感染,添加含铁食物。

⑵去除病因:饮食习惯纠正,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⑶输血治疗:一般不需输血,如存在: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衰者;合并严重感染者;急需外科手术者可进行输血。

⑷铁剂使用:口服铁剂为主:二价铁剂,时间为二餐之间;注射铁剂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