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合集下载

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液体渗漏、囊袋肿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液体渗漏、囊袋肿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液体渗漏、囊袋肿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患者体内的血管通道器材。

它可以为需要长期、反复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可靠地静脉通道,减少重复穿刺的痛苦和风险。

其主要由供穿刺的港座和静脉导管组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液体及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输血、血样采集等。

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主因2023年3月3日无意间触及右乳外上方有一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边界不清,无压痛,为求进一步治疗以“右乳肿物”收住我科,完善相关检查,其中,乳腺彩超示:右乳外上结构紊乱伴钙化,考虑恶性病变,BI-RADS:5。

遂给予右乳肿物穿刺,病理诊断明确为右乳癌。

为顺利完成化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于2023年4月20日入手术室在局麻下行静脉输液港安置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2023年6月25日准备为患者输液时发现输液港回抽无回血,推注生理盐水时护士发现注射座周围呈皮球样隆起,同时患者主诉该部位疼痛,立即停止推注,通知主管医生,医护团队积极查找原因,迅速给予相应的急救与护理后,静脉输液港可继续使用(见图二),顺利完成了第四周期的化疗,于2023年6月30日出院。

发生原因及分析结合从操作因素、患者情况以及导管材质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2.1 操作因素的分析2.1.1蝶翼无损伤针的针头一侧紧贴注射座的液态硅胶,另一侧则紧贴在注射座边缘,导致针头不能完全包裹在注射座硅胶里,会发生液体渗漏。

当时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时穿刺者使用非主力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固定注射座,做成三角形,将输液港拱起,确定三指的中心,进行穿刺,手法正确,该原因被排除。

2.1.2蝶翼无损伤针自三指中心处垂直穿刺,未直达储液槽底部,针尖斜面一半在注射座的液态硅胶里,一半留在囊袋内,会发生液体渗漏。

当发生液体渗漏后我们经过再次核查,确认针尖处于正确的位置,该原因被排除。

2.1.3夹闭综合征(pinch-off 综合征):是指导管通过位于锁骨和第一肋骨间的锁骨下静脉,由于此空间角度过小,导管受到挤压,严重时可致导管破损、断裂。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PPT课件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PPT课件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官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
考虑外渗的情况:
病人主诉注射时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 有无肿胀是否出现隆起或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水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 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钙剂
4.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 5.25%的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
的功效。 6.神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
液,活血化瘀等作用。
.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氯化钾
1.早期处理:发现外渗时根据药物特性及局部组织 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残 留药物,更换输液部位,抬高患肢、制动。
2.局部封闭:常用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或 1%普鲁卡因皮下环形注射,可减少药物与组织结 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轻疼痛,也可以应用静 脉应用硫酸镁,从而有效地预防静脉反应和疼痛 。
热敷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不能用于已经发生严重缺血的 外渗。
可以用药血管收缩剂外渗: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 胺
糖尿病患者慎用热敷。
.
• 用法:外敷、封闭、涂药 • 方剂:溶液、针剂、霜剂、中药等
.
• 50%硫酸镁湿敷:用于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 钾、 20%甘露醇外渗,每次30min, 3~4次/d ,注 意去甲肾上腺素外渗不能使用50%硫酸镁湿敷(因 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
药物外渗的分期及具体表现
一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具体表现: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

静脉输液外渗PPT课件

静脉输液外渗PPT课件
暴露在外渗液 体中的时间
影响 伤口 程度 因素
外渗的部位
外渗液体的渗 透压、PH值
Staging of extravasation injuries according to Flemmer.15
*The presence of any on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s a stage IV infiltrate
3.重复穿刺, 易引起纠纷。
留置针
1.保护血管, 不易外渗。
2.减轻患儿痛 苦,感觉舒 适实现钢针
“零容忍”。
特点
新生儿的皮肤及静脉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角质层发育不成熟,易受损伤, 易引起感染。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静脉
皮肤薄、红嫩、 血管直径细、
脂肪少。
脆弱、弹性差。
皮肤红润、
血管弹性强于
皮下脂肪丰满。 早产儿。
8 Preceding the injection of noxious substances, clarify the patency of the line, the presence of venous return through it and the absence of any obvious local s.c. infiltration.
Stage Stage I Stage II Stage III
Stage IV
Stage V
Clinical signs
Painful i.v. site No erythema No swelling
Painful i.v. site Slight soft tissue swelling (0-20%) No blanching Good pulse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Brisk capillary refill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姓名:王彩丽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

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日我科通过从严格依法行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等方面加强静脉输液风险与安全管理。

随着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的同时,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

因此应积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件与安全的管理,以下我们集体讨论以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于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风险与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一、严格依法行医在我科执业的护士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注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明确规定护理学员和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护理部和科护士长随时督查,私自单独操作者一经发现,护理学员取消培训资格,实习生辞退回学校,并对带教科室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

我科执行PICC置管术时,均由取得PICC置管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进行此项操作。

二、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1、医院组织各职能部门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五大护理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知并认真落实,其中查对制度的落实、确保患者安全是关键。

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制定了《护理操作规范手册》,人手一册,其中包括给药错误应急处理流程、药物过敏反应处理流程、药物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流程等与静脉输液有关的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熟记内容,提高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应对。

每个科室均下发了《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表》,护理人员可快速查找常见药物配伍禁忌。

通过以上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工作的落实。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03
静脉炎的护理:停止输液,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外敷如意金黄散、硫酸镁 等;严重者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案例二:液体渗漏的预防及护理
液体渗漏液体渗漏是由于输液过程中静脉穿刺失败 或输液针头未妥善固定等原因导致的,表现为局部
肿胀、疼痛、淤血和组织坏死等症状。
液体渗漏的预防:提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血管; 固定好输液针头,避免移位;观察输液情况,及时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危害
静脉输液并发症包括静脉炎、液体渗漏、感染等,可能引发 组织损伤、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输液并发症还可能增加医疗成本和负担,影响患者康复 和满意度。
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
预防及护理可以帮助降低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 患者安全和舒适度。
预防及护理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促进患者康复和满意度。
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局部冷敷或硫酸镁湿敷,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血管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停止输液,抬高肢体,局部冷敷或硫酸镁湿敷,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其他静脉输液并发症
空气栓塞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输液 瓶,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发现液体渗漏。
液体渗漏的护理:停止输液,拔出针头;局部热 敷;严重者需使用药物治疗或外科治疗。
案例三: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凝固形 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或完全堵塞,表现为 患肢疼痛、肿胀、发绀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穿刺;适当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和高渗 溶液。

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品管圈护理课件

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品管圈护理课件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因患者个体差异、药物性质、注射技术等多种因素而异,但总体来说发生率较高。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年龄、血管状况、药物性质、注射技术等。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是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严重的静脉输液外渗,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紧急就医、局部封闭等,以减轻组织损伤和水肿。
06
CHAPTER
案例分享
总结词:实践应用
详细描述:本案例介绍了品管圈护理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实践应用,包括品管圈的建立、问题分析、对策制定和实施等过程。通过实践应用,成功降低了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01
02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浓度,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输液方式,以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
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需要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在有损伤、炎症或血管条件不佳的部位进行穿刺。
建立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流程,确保在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能够及时、正确地处理。
对于轻微的静脉输液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或湿敷的方法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抬高患肢以促进回流。
总结词:经验分享
详细描述:本案例分享了成功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经验,包括对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分析、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经验分享,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法律风险
医疗费用增加
处理静脉输液外渗需要额外的医疗资源和费用,包括药物、检查、护理等。
04
CHAPTER
品管圈护理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护理的概念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上,在儿科静脉输液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现象。

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皮肤瘀血,甚至发生静脉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

为了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本文分析了100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患儿100例,男孩67例,女孩33例。

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岁。

其中头部静脉输液11例,四肢输液89例。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皮肤破溃2例,皮肤肿痛16例;静脉输入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皮肤肿痛5例;静脉输入10%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肿痛8例;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致皮肤肿痛3例;静脉输入一般药物外渗引起皮肤肿痛66例。

2.原因分析2.1 患儿因素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2.2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可造成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

2.3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温度、速度及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对血管壁的损害[2]。

2.4 血管因素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静脉输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外渗。

2.5 护理人员因素静脉穿刺时选择较细、不易固定的血管。

静脉穿刺技术差,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没能及时巡视病房及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后未能及时发现。

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a
6
3、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 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 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
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 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a
7
4、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 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 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 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 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 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部分肢体
或者伤口非常深
a
12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
1、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 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
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
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 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a
18
热敷
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因其只能改善早期
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 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 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 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 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
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热敷使用
a
27
钙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
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
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
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
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①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
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
等。
②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
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③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
管活性药物。

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
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
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
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
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
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
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 ,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
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
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
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
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 ,15~20min/
次。
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
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
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
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
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
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
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
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
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
用也是有效的。
2.药物治疗①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透明质酸的生物酶,透
明质酸是皮肤组织及结缔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降解透明质酸可以降低皮层细胞
外基质的粘度,促进渗漏药物的扩散与吸收,配制浓度为150μ/mL,剂量1m
L,在渗漏发生后60min内皮下注射。最佳的注射方法推荐5点式注射法,即在
渗漏区域边缘平均分5个注射点进行注射,每个注射部位30U(0.2mL),一
般15~30min后肿胀会明显减轻,也有增加剂量或加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减
轻注射部位的疼痛问题。
②酚妥拉明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的应用越早越好,5~10mg酚妥拉明稀释
于10mL氯化钠溶液,应用时最迟不超过渗漏事件发生后12h,渗漏区域皮肤颜
色的改变常常于1h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注射酚妥拉明时,疼痛、恶心、呕
吐、皮肤瘙痒等也偶有发生。用药后的副反应包括: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鼻
塞、脸红 、虚脱、心动过速等。大剂量应用时其副反应更易发生。
③特布他林。β2受体兴奋剂,能够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拮抗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渗漏引起的血管收缩,缓解组织缺血、缺
氧,在此类药物渗漏而酚妥拉明注射无效时,更为适用。
④化疗药物解毒剂的应用。在患者化疗过程中针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渗漏,解毒
剂的应用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a.类固醇激素 :蒽环霉素类 、阿奇霉素类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患者在局部注
射类固醇激素能够明显降低炎性介质的反应,减轻组织的损害,但有报道称在小
鼠试验中氢化可的松可增加长春碱类药物的皮肤毒性。
b.碳酸氢钠:局部注射碳酸氢钠可以碱化组织微环境,通过改变pH值,降低
阿奇霉素类药物的吸收,加速消除。
c.硫代硫酸钠:氮芥类药物的解毒剂,在小鼠实验中唯一被证实的氮芥类化疗
药物解毒剂。
d.二甲亚砜:一种较为常用的溶剂,局部应用能够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
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加速药物的排出。
3.外科干预静脉渗漏导致皮肤溃疡或坏死时需要外科干预,根据损伤的程度采取
外科换药、扩创换药、扩创缝合、扩创植皮等措施,肌腱骨质大面积外露则需要
行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术。 临床上需要外科干预的并不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