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合集下载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展开全文从《四圣心源》本身结构体系来讲,中土这股气,中气,中土之气升则为木,降则为金,化为左右两路升降之气。

所以,接下来黄元御讲了阴虚阳虚,阴脱阳脱,讲了阴阳这两方面的治疗。

左路木气向上升达,实际上是由阴出阳,阴升为阳的过程;右路金气往下敛降,它是由阳入阴,阳气敛藏为阴精的过程。

简单地来说,就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如果左路右路的升降,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对应的来讲,他就会出现阴虚阳虚的问题。

黄元御他整个书里面,他讲病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从正气角度来讲,邪气方面他也讲,但讲得比较少。

我们在临床上碰上,绝大多数疾病都是邪气比较盛,正气比较虚,治疗时往往先祛除邪气,然后再来扶助正气。

但是,我们知道用药的根本,用药的依据,主要是正气,而不是邪气。

即便有邪气,一定要考虑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用哪个药。

所以正气是根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所以黄元御在整个这本书里,他是围绕正气,围绕一气它的虚实升降来讲这个病治疗的办法。

这是从最根本上,最源头上来讲治病的方法。

至于正气虚的基础上有什么邪气,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派,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借鉴。

那都是去邪气的,方法比较多,随手拿过来就可以用。

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四圣心源》,它的所有讲解、阐述都是主要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如何去调理正气而不是祛邪气的角度,不是说他不讲,而是讲得比较少,这一点大家也要意识到。

那么,首先讲的是阴虚和阳虚。

那么什么叫阴虚?从一气周流周流一圈的角度来讲,右路阳降为阴,由阳入阴。

人体阴精的源头,藏于下来源于上,根源在于上面,火气能藏,它才能产生阴精。

如果火气不藏,那就是郁火外泄了,郁火外泄了,它实际上就是不能正常地含藏,那么火气是要消耗阴液的,就会伤阴,就会产生阴虚。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虚劳证治

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虚劳证治

·11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n.2017 Vol.24 No.6 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虚劳证治俞跃1,指导:阮诗玮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4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提出的“中气升降”理论是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主要学术思想,认为“中气升降”对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脏腑的虚损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基于“中气升降”理论,本文探讨其对临床虚劳证治的指导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升降;虚劳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30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6-0114-03Treat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Consumptive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e and Fall of Middle Qi” by HUANG Yuan-yu YU Yue1, Instructor: RUAN Shi-wei2(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China; 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4, China)Abstract: The famous TCM doctor, HUANG Yuan-yu, proposed the theory of “rise and fall of middle qi”, which was a main academic ideology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He believed that “rise and fall of middle q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i-blood and yin-yang and normal operation of five zang viscera. He also emphasized that there w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ptive diseases and function damage of other viscera caused by imbalance of middle q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e and fall of middle qi”, this article discussed its guiding func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consumptive diseases,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HUANG Yuan-yu; Si Sheng Xin Yuan; rise and fall of middle qi; consumptive diseases黄元御(1705-1758年),名玉璐,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医家,出身名门世家,少时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然而立之年因患目疾,为庸医所误,致左目失明,断送仕途,遂发愤习医,尤专歧黄之术,如此十载,医名大著,乾隆赞之“妙悟岐黄”。

衡愈堂和中散- 中医养生知识问答

衡愈堂和中散- 中医养生知识问答

衡愈堂和中散中医养生知识问答年月日得分(每题2分,满分100分)第一部分:关于衡愈堂和中散1、衡愈堂和中散隶属于,是全国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机构之一。

2、衡愈堂和中散秉承清朝皇帝御医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此人被民国时代的中医大家誉为继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之后的“自古以来中医第五人”。

他主张学医应该学习经典,精研《》和《》,独创了一个流传后世的中医流派——尊经派,被称为“”。

3、黄元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医学天才,学医仅三年就达到了可以著书立说的水平,他的第一部医书叫做《》,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的基础理论,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4、衡愈堂和中散的连锁事业受到了慈善基金的支持,使衡愈堂有了充足的资金,可以向有养生需求的人提供三项免费服务,这三项服务是:、、。

第二部分:五脏平衡基础知识5、中医的五脏对应五行,是古人用来形容人体功能的五个,跟西医解剖上看到的脏器完全不同。

6、在黄元御的五行运转圆圈图中,心对应火,位置在,肾对应水,位置在,肝对应木,位置在,肺对应金,位置在,脾对应土,位置在。

7、《皇帝内经》说:脾不主时。

意思是位居中央,制衡、滋养其他四脏,是五脏平衡的基础。

8、衡愈堂根据黄元御“厚培中土,扶阳抑阴”的理论核心,提倡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无论治什么病,都需要先扶植正气。

并在十几年经验中总结出“扶正三板斧”,分别是、、和。

9、人的后背上面有十二对,二十四个腧穴,拍打这些腧穴对五脏有很好的调理效果,但是拍打完毕之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十来分钟,喝大约毫升白开水。

10、中医讲“辨证施治”的“证”,指的是“”,即,“对症下药”,的“症”,指的是病根,也就是。

中医从来不提倡以表面现象判断病情,而是以证候来寻找病根。

第三部分慢性病调理11、五脏不平衡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就是这个脏器里面的正气不够多,;另一个是“”,也就是正气走到这里堵住了。

根据这个原理,衡愈堂开发出九个成方,除了脾胃只有一个之外,其他四个脏器都有、两个方子。

黄元御与张景岳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黄元御与张景岳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2010年第38卷第5期 Vo1.38,No.5,2010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黄元御与张景岳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林晓峰 ,王欣彬 ,陈延滨 ,李大然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省建工集团职工医院151腔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3.哈尔滨丰华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张景岳与黄元御均为明清时对阴阳数理颇有心得的著名医家。虽二者思想有相通之处,但二者 对阴阳生化理解侧重点不同,从而对五行八卦的关系有不同的解读,进一步影响了二人的临床理论与用 药。本文试从阴阳始生、阴阳转化、五行与八卦、临证特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学术思想加以比较,以助于 系统了解二者学术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黄元御;张景岳;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0)05—0071—03 

明代张景岳与清代黄元御均为有独特理论且影响 较大的著名医家,由于二者均十分重视阴阳理论,故有 人认为黄元御是受张景岳影响才偏于温补的,如《中 医辞海》在黄元御词条下有黄氏“尤受张介宾影响,治 病偏主温补”之说。其后《中医词释》、《中医文献学辞 典》、《中医大辞典》亦有此说,姑且不说认为黄元御偏 于温补是否准确,就比较黄张二人的学术思想而言就 会发现有较大差异,而且,由于黄氏偏重气机而相对轻 视形质,甚至对张景岳补益形质用熟地、白芍颇有成 见,甚至在《素灵微蕴》中言及:“张景岳愚而妄作,又 创为非风之论,是敢与岐黄仲景为敌也,又与气脱之证 相提并论,尤属愚昧。”这种态度如何是私淑景岳的 样子。 黄氏与景岳均为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这种 认知结构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思想使他们在阴阳五行 八卦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本文就此试作比较,希望 对深入理解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帮助。 1阴阳始生 张景岳和黄元御在易学阴阳方面均造诣颇深,并 且二人都用自己对象数的理解指导医学思想。张景岳 所谓“……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 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黄元 御也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一也,未识天道, 焉知人理……”对于阴阳万物的形成,二人各有见解。 1.1张景岳——强调太极,重真水真火(根于肾)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用一个太极图表明了他 收稿日期:2010—05—20 修回日期:2010—08—10 作者简介:林晓峰(1972一),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工作。 对阴阳的观点,该图源于周敦颐太极图。最外面的空 白为太虚,中间的圆圈为地,最小的圆圈为天,天地太 极各分两仪,天气左阴而右阳,地气左阳而右阴,天在 地中,天气为核心,地气从属于天(天气制之,地气有 所从也)。圆为象,动为气,象数为质量,气数为能量, 

学习黄元御肝胆学说体会

学习黄元御肝胆学说体会

学习黄元御肝胆学说体会【关键词】黄元御脏象肝胆学说体会【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60-02清代医家黄元御医学思想博大精深,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根基,旁通易理,淹贯百家诸子之学,于脏象学说颇多发挥,提出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易陷,胆气象逆和肝宜补不宜泄的生理病理特点。

笔者研读黄氏医学10余载,与肝少虚而多实,多泄少补,宜镇不宜升的学说别具特色。

本文就黄氏肝胆学说探析如下。

1 肝升胆降,理蕴《内经》、《易经》黄氏精研《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对《易》学、《老子》尤有深功。

洞彻天地阴阳气运之机及脏腑气血循环升降之理,精思妙悟,深遽透彻,如冰壶玉鉴。

黄氏认为阴尽于厥阴,肝为阴尽阳升之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至绝作晦朔”。

月终为晦,月初为朔,冬不闭藏,一得春风鼓动,则阳从地起,生意乃萌。

其经脉起于足大趾,上出于额会于巅顶,足之三阳由下而上行。

肝胆脏腑相边,经络相通,表里相应,厥阴阴气已尽,少阳相火方旺,《四圣心源·少阳相火》说:“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胆为中正之官。

清净之脏,主谋虑决断,藏清净之汁下输于肠腑以助消化水谷。

黄氏而实从《易》理悟出。

故曰:“阴阳彼此互根,阴升而化阳,又怀阴精:阳降而化阴,又胎阳气(《素灵微蕴·惊悸解》)。

黄氏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对木德的论述指出:“木德司生,其时应春,其性为喧,其化为荣,其政为散,其令宣发”(《素录微蕴·脏象解》)。

类比肝气在人体的生理功能宛若自然界树木到了春天充满生机,鸣条律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气,只许滋培其生升之气,而不能克削,所谓“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浅谈黄元御对“心悸”病机与论治的认识

浅谈黄元御对“心悸”病机与论治的认识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9, 8(3), 185-190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tcm https://doi.org/10.12677/tcm.2019.83032

文章引用: 戴如璋, 刘蓬. 浅谈黄元御对“心悸”病机与论治的认识[J]. 中医学, 2019, 8(3): 185-190. DOI: 10.12677/tcm.2019.83032

Discussion of Huang Yuan-Yu’s Opinion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

Ruzhang Dai1, Peng Liu2* 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April 29th, 2019; accepted: May 16th, 2019; published: May 23rd, 2019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ic, Huang Yuan-Yu, a famous doctor of the Qing Dynasty, raised his own unique academic idea: The theories of “the circumfluence of qi; nourish Yang and control Ying; the earth was the nodal point of Sixiang” which were existed in h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the patient. His theory of “deficiency of sovereign fire and dislocation of ministerial fire” as well as the one of “cold kidney and wet spleen, liver depression and blood vacuity, the regurgitation of gallbladder qi” mentioned by Huang Yuan-Yu are the basic pathogenesis and the latent pathogenesis of the palpita-tion,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sufficiency of sovereign fire” suggested the treatment’s key is regulating the qi of liver and spleen, such as warming kidney for dispelling spleen cold, and dispelling stagnated liver qi to relieve depression. And the other one of “restoration of ministerial fire” also thought it’s vital to regulate the qi of gallbladder and stomach at the same time including the treatment of “smoothing liver-gallbladder” and “storage of ministerial fire”. The decoction of KING-DING, created by HUANG Yuan-yu, is a targeted, and effective medicine to treat palpitation and regulate sovereign fire and ministerial fire. Meanwhil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yphoid”, the specific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of palpitation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uang’s clear ideas could provide a kind of clinical guide to treat palpit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治疗上应“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 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 于此。”故其在临床中着眼于阳虚土湿, 多用温阳燥湿,忌用寒凉滋润,如对各 种出血性疾病,要求慎用寒凉药物,否 则“人随药损,百无一生”,主张从温 中补土着手。对遗精之病,反对用寒凉 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对臌 胀、反胃、中风,伤风鞬喘等诸多病证, 黄氏悉认为是由于中气衰败,土湿阳微 所致,故治疗上均以温阳补土为治疗大 法。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 御,一字坤载,号研农, 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 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 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 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 远,被誉为“一代宗 师”。
•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 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 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 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 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 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 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 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 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 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 黄氏受河北易水学派的影响,重视脾胃功能,将其比喻为 “如车之轮,如户之枢,四象皆赖以维纤。”(《灵素微 蕴· 飧泄解》) • 在生理上黄氏认为脾胃位于中焦,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 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 及精微的输布过程,为脏腑、阴阳、气机升降运动的枢轴, 脾胃功能健全,中气旺盛,则脏俯气机升降有权,五脏六 腑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健康无病,故曰:“脾为己土,以 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 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 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同时认为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也是维持五脏六腑升降功能 既发挥水升火降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指出:“脾升则肾 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 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 中气之善运也。”(《四圣心源· 中气》)
• 对于《伤寒论》理法的探索,黄氏认为言六 经不及六气,则无以辨识经脉为病的性质, 也无法因其病变以祛邪,指出“仲景《伤寒》 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 明白昭揭,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 气。”(《四圣心源· 六气解》)认为伤寒虽为 外感病,但外界的六气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 故对伤寒的立论也以六气所化为基础。黄氏 的这一独特见解,对六气、六经和脏腑关系 的病机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黄氏受 崇阳思想的影响,认为六气从化阳易衰,故 在治疗上主张以温阳为主。
• 在病理上黄氏认为中气虚衰,升降失常,百病 由生,而导致中气虚衰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土湿, 治疗上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故曰:“湿则中气 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 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 气。”(《四圣心源· 中气》)此阳虚土湿病机的 形成,黄氏认为主要是由于“足太阴脾以湿土 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 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 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 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 也。”(《四圣心源· 六气解》)
• 黄氏不但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而且主张创立 新方,反对当时医家窥囿习俗,胶固师说,处 方用药不深究辨证,死守成方的弊端,如其效 仿仲景理中丸而创制的黄芽汤以人参配干姜建 崇阳补火之功,甘草配茯苓起培土泻水之效, 方仅四味,配伍恰当,法度森严,深得仲景组 方之秘,而有所创新。又如变仲景之苓桂术甘 汤为苓桂甘姜汤(《长沙药解· 桂枝》),按仲景 小建中汤之意,创出姜苓桂枝汤(《四圣心 源· 卷六· 腹疼根源》)以治腹疼,药用桂枝、白 芍、甘草、茯苓、干姜更加突出了方剂的补阳 之意等等,这些都是其在仲景思想的指导下独 创的新方,较仲景而有所发展,值得后世学习。
•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黄氏出生于诗书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性情清高,意志 坚强,做事很有毅力,少负奇才,刻苦学习诸子百家之论,欲成旷世 之才,以功名高天下,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甲寅雍正十二年,三 十岁时,不慎患目疾被庸医所误,用药损其左目,是以悔恨感伤,遂 绝进仕之路,立志学医,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尊黄帝、 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尤以仲景首重阳气的观点对其影响最 大,成为其学术思想的主流。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 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 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 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 六气解》)大倡贵阳贱阴之说,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液以养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邪气不能外侵, 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禀受天年。故此黄氏在辨证中处处以顾护 阳气为先,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 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 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 六气解》)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 黄氏源于《内经》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风、热、暑、湿、 燥、寒六气病因的致病作用,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有六气 五行,人体有五脏六腑,内伤则因于人体之气偏胜,外伤 则人体感受天地偏胜之气。故曰:“天有六气,地有五 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既 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 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 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感之。”(《四圣心源· 六气从 化》)天有六气,人有十二经,天人相应,以主气统十二 经,故曰:“内外伤感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 阴风木也,在人则肝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 则心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 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 人则膀胱之经应之。”(同上)以六气统十二经,每一气应 二经,有司化、从化之不同,均以司化者为主,从化者不 司气化为辅,所以为六气统六经。如少阴君火,以手少阳 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余皆仿此。
黄元御是祖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 的医学家,他将其毕生精力放在研究 和发扬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上,对其 有深刻的理解和较高的造诣,并有独 特的见解,在学术上力倡贵阳贱阴, 崇脾胃,重六气。但由于受时代的局 限和其个人认识的偏面性,厚古薄今, 对唐代以后医家多持否定态度,其评 论也多有失之过激,这些不能不说是 他的不足之处。但是做为一代名医, 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还是值得我们进 一步地学习和探索的。
• 黄氏贵阳贱阴的思想,不但表现其在对疾病 的病因病机的分析及辨证治疗上,而且还表 现在对某些药物的评价方面,如对多数具有 助阳补脾作用的药物,往往大加赞扬,认为 其有却病延年之功用。对泄火伐阳滋润之品, 极为砭低,认为用之有夭人损命之虑。如对 于温阳健脾之肉丛蓉称其有“补精益髓,悦 色延年”之功,健脾利湿之茯苓称之为“功 标百病,效著千方”,而对具有清心泻火功 用的人中白则称之为“以夭人命,甚可恶 也”,象这样的论述在《长沙药解》及《玉 楸药解》中多有描述,据此也可见黄氏贵阳 贱阴思想之一斑。
谢谢!
• 黄元御,山东省昌邑市都昌镇黄家辛 戈村人,清代著名医家,从医20余年。 穷一生之精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 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 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 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 《四圣心源》、《伤寒说意》、《伤寒 悬解》、《金匮悬解》、《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 悬解》、《难经悬解》共十一部书,下 面就其学术思想作一简介。
• 基于这种贵阳贱阴的思想,黄氏在临症时从 阳衰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 指出:“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 饮,泄痢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 消渴,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疼,伤 风鞬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穷其根源, 悉源土湿。”(《长沙药解· 茯苓》)故在治疗 上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在用药上以温 补之品为主,如:甘草、茯苓、桂枝、干姜 等均为其最常用的药物。《四圣心源· 卷四》 中的黄芽汤(人参三钱,灸甘草二钱,茯苓二 钱,干姜二钱)就是一首崇阳补火培土泻水的 代表方剂。
• 黄氏主张以六气统六经来论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在生理情况下,六气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 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相同, 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 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 燥,无热,无寒。”(《四圣心源· 卷二· 六气偏见》) 在病理情况下,或一气偏见,或本气衰旺。一气偏 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太阴病则寒盛也。”(同上) 一气偏盛必致另一气偏虚,பைடு நூலகம்“厥阴风盛者,土金 之虚也……太阴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 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 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同上)本气衰 旺“病则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 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 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 余者类同。(《四圣心源· 卷二· 本气衰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