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乳球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电转化

电转化1.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用枪头挑取单克隆菌落,投入盛有10ml LB液体培养基的50ml离心管中。
(同时做培养基和枪头的空白对照)2.37℃,220rpm,培养14-16个小时。
3.第二天,以1:100的比例将这10ml菌液倒入10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度,220rpm,振摇2-3小时,每半小时测一次OD,当OD值达到0.3-0.4时,停止培养。
4.将菌液在冰上预冷30分钟,随后将菌液分装到500ml 预冷的离心杯中,4℃,2500rpm离心10分钟。
5.弃上清,离心杯中加入少量ddH2O,使沉淀悬浮后,再将水注满离心杯,4℃,4000rpm离心10分钟。
6.弃上清,加少量灭菌水,重悬菌体,再将水注满离心杯,4000rpm,4℃,离心10min.7.弃上清,往离心杯中加入少量10%甘油(灭菌,预冷),重悬菌体,再加满10%甘油, 4℃, 4000rpm,离心10min.8. 弃上清,每个离心杯中加入5ml10%的甘油,使沉淀悬浮后,将菌液以300ul/管分装于1.5ml的离心管中,-80 ℃冰箱中保存。
同时取100 μl 感受态加0.01ng puc18直接电穿孔转化,检测转化效率。
9.次日观察转化子生长情况,并记录。
2.连接产物纯化1.将连接产物转移至一1.5ml Eppendorf管中,加入下列试剂:10ul of ddH2O2ul of 3M NaAC(PH5.2)50ul of 无水乙醇轻轻混匀,稍微离心并将其置于-20℃放置1小时以上;2.4℃,top Speed 离心30分钟;3.小心移去上清,避免接触到管底的沉淀物;4.加入500ul70%的乙醇,轻轻颠倒几次洗涤沉淀(注:不要离心混匀);5.4℃,top Speed离心5分钟;6.小心移去上清,将此Eppendorf管置空气中直至无乙醇气味;7.加入10ulddH2O重新溶解沉淀,4℃短期保存,-20℃长期保存备用;3.电转化1.从-80℃冰箱中取出感受态细胞,置于冰上解冻;2.取1 μl 纯化后的质粒于一1.5ml的离心管中,将其和0.1CM的电极杯一起置于冰上预冷。
PEDVps420片段乳酸乳球菌表达及免疫中和活性检测

Ab t a t a tc c u a t s s l td a a t r Ic rirf rte e pe so fP rie s r c :L co o c s lci wa ee e s a b cei a r o h x rs in o ocn s c a e
p o en wa con d no t e L c o o c s aci x r s i e t r pNZ8 2.a d h n t e c s r ce r t i s l e it h a tc c u l t e p e son v co s 1 1 n t e h on tu t d r c bn n e o NZ81 一 s 0wa e r ta so me t a tc c u t e om ia t c rp vt 2 p 42 selc o r n f r d i o L co o c s l i NZ9 00g e a ig te 1 t n ac s 0 en r t h n
p Z 12中,构建 了重组表达载体 p Z 12 p4 0 N 81 N 8 1一 s2 ,将其 电转化入 乳酸乳球菌 Lcooc l t Z 0 0 atcc a iN 9 0 ,获得 了 cs 表达猪流行性腹 泻病 毒 s基 因 p4 0的重组 乳酸乳球 菌,经乳链茵肽 ( i n 在 G 7培养基 中诱 导表达 ,S S s2 Ns ) i M1 D— PG A E检测表 明,约有 大小分别为 l u的蛋 白得到表达 ,与理论 值相符。Wet l 结果和 间接 免疫荧光试验 5k s mbo e t 结果分析 表明 ,表达的蛋 白在 茵体表 面且 可被兔 源 P D E V抗血 清所识 别。重组菌 口服 免疫接种 家兔 获得抗 血清 , 进行 P D E V细胞 中和试验结果表 明重组 茵可诱发 血清中和 IG产生 ,血清 中和抗体效价达 1 0 。 g : 5 1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 泻病毒 ;中和表位 区;乳酸乳球 茵;中和抗原
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

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的全部内容。
乳酸杆菌的研究进展摘要乳酸杆菌是一类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益生素,大量试验结果表明,乳酸杆菌中的一部分菌种对人和动物的保健和疾病治疗有效果。
本文主要介绍了乳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菌种的保藏,代谢产物,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微生态制剂。
乳酸杆菌乳酸杆菌,是一类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是一群生活在机体内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
乳酸杆菌存在广泛,其生长温度在20~53℃ ,最适温度为30~40 ℃;嗜酸性,最适合pH5.5~6.0,在pH3.0~4.5中仍然能生存,在无芽胞杆菌中其耐酸力最强。
乳酸杆菌是一群杆状或球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不形成芽孢,触媒阴性,细胞色素缺失,其DNA中G+C含量少于55%。
乳酸杆菌绝大多数是厌氧菌或者兼性厌氧的化能营养菌,生长繁殖于厌氧或微好氧、矿物质和有机营养物丰富的微酸性环境中。
在污水、发酵生产(如青贮饲料、果酒啤酒、泡菜、酱油、酸奶、干酪)培养物、动物消化道等中乳酸杆菌含量较高。
乳酸菌不仅已广泛应用于畜牧业、食品加工业, 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在一些疾病治疗中得以应用,用于增强患者的免疫、营养、生长刺激等。
乳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1 乳酸杆菌的分离从不同的基质中分离乳酸杆菌时,根据乳酸杆菌所在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是否为优势菌可选择不同组分的培养基。
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培养基[1]:(1) MRS 培养基当乳酸杆菌是待分离区系的优势菌时,常用MRS 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
乳酸催化转化制备丙烯酸和2,3戊二酮反应

汇烯酸 • 2,3戊二酮的合成与表征 • 乳酸催化转化制备丙烯酸和2,3戊二酮的反应
机理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乳酸是一种天然的有机酸,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乳酸的催化转化制备丙烯 酸和2,3戊二酮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
动力学研究是探讨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通 过对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参数的测定和 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反应的机理和动力 学过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优化和控制,可
以进一步提高产物的收率和性能。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01 02
成功合成丙烯酸和2,3戊二酮
通过乳酸催化转化成功合成了丙烯酸和2,3戊二酮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 物。这一方法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为有机化学工业提供了新的 合成路线。
2,3戊二酮的表征分析
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通过色谱柱将2,3戊二酮分离成不同 的组分,然后通过检测器测定每个组分的含量和纯度。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
好等优点。
质谱法(MS)
质谱法是一种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方法。通过将2,3戊二酮离子化 后,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并分裂成不同的碎片离子,从而确定其分子结构和组成。该方
02
乳酸催化转化制备丙烯酸
乳酸的性质和用途
乳酸的性质
乳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羧酸基团和羟基基团。它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溶 解度,易溶于水。乳酸具有酸性和酯化性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 领域。
乳酸的用途
乳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它可用于生 产乳酸盐、乳酸酯等化合物,也可用于合成丙烯酸等有机化合物。此外,乳酸 还可作为防腐剂、保湿剂等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
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的实验报告

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乳酸菌并制作酸奶的方法,检验其对牛奶的发酵作用及产酸能力。
首先,使用MRS琼脂培养基筛选出乳酸菌,然后将筛选得到的乳酸菌培养至稳定并筛选出最优菌株。
在石蜡油浴中控制发酵温度,制作乳酸酸奶。
结果显示,乳酸菌具有发酵能力,并能将牛奶转化为酸奶。
本实验结果可为酸奶生产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乳酸菌、酸奶、分离、发酵、牛奶引言:酸奶是一种由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乳制品。
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对人体健康有益。
酸奶的制作过程主要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
因此,充分了解乳酸菌的发酵特性对于酸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1.分离筛选具有较高产酸能力的乳酸菌。
2.探索乳酸菌对牛奶的发酵作用。
3.制作乳酸酸奶并评估其质量。
材料与方法:1.材料:酸奶、牛奶、MRS琼脂培养基、蒸馏水。
2.仪器:培养皿、试管、恒温培养箱、石蜡油浴。
3.方法:a.分离乳酸菌:取适量酸奶和牛奶混合,均匀地涂抹在MRS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于恒温培养箱中37℃下48小时。
b.从培养基上选择纯培养基成独立菌落的乳酸菌,接种于MRS培养基中,再次传代定植。
c.选择最优菌株: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态和产酸量,在接种过程中筛选出最优菌株。
d.制作酸奶:取适量最优菌株培养物,加入5%的牛奶中,加入酸奶中的菌株用于酸奶制作。
将牛奶菌株混合物放入石蜡油浴中,保持恒温(42℃)发酵约12小时。
e.评估酸奶质量:检测酸奶的质地、味道和酸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分离出多株产酸能力较高的乳酸菌,并筛选出最优菌株。
经过发酵,最优菌株能够将牛奶发酵为酸奶,酸奶的质地、味道和酸度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持。
这说明最优菌株的发酵作用有效,并能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的产酸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口感和营养特性。
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分离出产酸能力较高的乳酸菌,并以之制作了酸奶。
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

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在食品方面,乳酸乳球菌可是大功臣。
比如说在制作酸奶的时候,它就在里面悄悄地发挥着自己的魔力。
它可以把牛奶里的乳糖变成乳酸,这就是为啥酸奶会有那种酸酸的口感啦。
而且呀,这个过程还让酸奶变得更加健康,因为对于那些乳糖不耐受的小伙伴来说,经过乳酸乳球菌作用后的酸奶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在医药领域呢,乳酸乳球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科学家们就想着能不能让它携带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基因或者药物成分呢。
这就像是让它当一个小小的快递员,把好东西送到人体需要的地方。
不过这个过程可不容易,要让乳酸乳球菌好好地表达出那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就像是教一个小孩子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难。
再讲讲在生物技术研究里的情况。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就为了搞清楚乳酸乳球菌的表达机制。
他们得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乳酸乳球菌能更好地表达出特定的蛋白质或者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是温度影响大呢,还是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影响大呢?这都是他们要探索的问题。
有时候,为了让乳酸乳球菌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表达,得给它创造一个超级舒适的环境。
就像是给它盖一个专属的小房子,里面的温度、湿度、营养都得恰到好处。
而且还要防止其他不速之客微生物来捣乱。
从基因层面来说,乳酸乳球菌的基因就像是一本神秘的密码本。
研究人员得慢慢去解读这个密码本,找到那些控制表达的关键基因片段。
要是能破解这些密码,那就能更好地操纵乳酸乳球菌的表达了。
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大规模地让乳酸乳球菌稳定地表达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因为工业生产可不是像在实验室里小打小闹,要考虑成本、效率、质量等好多好多因素。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能让乳酸乳球菌在更多的产品中发挥作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不过呢,虽然现在我们对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还有好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
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宝藏岛上,我们只找到了一点点小财宝,还有更多的财宝在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能利用乳酸乳球菌创造出超级厉害的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谷氨酸棒杆菌中高效电转化机制的研究

谷氨酸棒杆菌中高效电转化机制的研究
乳酸胺酸棒杆菌(Lactate permeability rod,LPR)是一种生物燃料电池中最常用的微生物。
它可以有效的将乳酸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用于高效电转化。
因此,关于乳酸胺酸棒杆菌中高效电转化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乳酸胺酸棒杆菌通过氧化/还原过程来转化乳酸。
它具有两种多细胞巴氏微生物体,可分别用来进行电子传递和空气氧化的乙醛的过程。
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乳酸可以被还原并转化成乙酰乙酸,然后再经由乙二醇还原成乙醇;在空气氧化过程中,乙醇可被氧化转化成乙酸和水。
最后,乙酸可以被还原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氢气,从而实现高效的电转化。
根据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乳酸胺酸棒杆菌能够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转化乳酸A并实现高效的电转化,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
因此,深入研究乳酸胺酸棒杆菌中的高效电转化机制,可能为燃料电池的优化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乳酸胺酸棒杆菌能够有效转化乳酸并实现高效的电转化,深入研究其中的高效电转化机制,可能为提高燃料电池性能和应用价值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 Vo1.40第3期 No. 3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2005年6月
Jun. 2005
文章编号:1671-9352(2005)03-0121-04
乳酸乳球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孙磊,孔文涛,孔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以质粒pTRKH2为材料,对乳酸乳球菌MG1614进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转化过程中,电场强度、电阻大小、细胞生长状态和电击后菌株复苏时间均对转化效率有明显影响,得到了乳酸乳球菌的最适电转化条件为:对数生长中期的细胞,经1%甘氨酸处理,在10 kV/cm电场强度、400 S2电阻下电转化,转化后细胞在SGM 17培养液中培养2h后涂布选择性培养基,转化率(转化子个数与DNA质量之比)可达1.2x10,个/lkg,比优化前的转化效率提高近100倍.关键词:乳酸乳球菌;电转化;转化效率中图分类号:Q933文献标识码:A
The factors affecte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of Lactococcus lactic by electroporation
SUN Lei,KONG Wen-tao&KONG T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 ,Jinan 250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Electrotransformation factors were performed to transfer plasmid pTRKH2 into Lactococcus lactic MG1614. Cell growthphas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resistance and incubation time all afec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The optimum factors are the cellharvested at the middl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electroporation at 10.0 kV/cm and 400n,2 h cell incubation time.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goes up to 1 .2 x 1Jtransformants per jig DNA with those optimum factors, which is higher than optimiz those
reported before.Key words: Lactococcus lactic ; electro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乳酸乳球菌(Lactlactis)是乳品工业发酵的重要菌种〔‘〕,也是腌制蔬菜、肉制品的常用菌种【’〕,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乳酸乳球菌成为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菌株.人们利用DNA重组技术,使其携带外源基因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从而发挥更大应用价值〔’〕. 乳酸乳球菌的转化需要一套稳定方便的转化方法.目前乳酸乳球菌的转化方法主要有原生质体转收稿日期:2004-12-31基金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项目(OIBS12)作者简介:孙磊(1976-),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微生物技术研究.*通讯作者化法和电转化法两种.原生质体转化法存在耗时长、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等缺点闭,故广泛采用的是电转化法[151.但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电转化法并不十分完善,主要存在转化效率低、重复性差等缺点.本文就影响乳酸乳球菌电转化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稳定的优化条件,获得了可靠的较高的电转化效率.122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第40卷1材料与方法 固定电阻为400 S2,电容为25 tAF,改变电场强度进行电转化.电场强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叮.二・分。1认u口。「。旧
。
1.1菌株与质粒 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 MG1614,为本实验室保藏. pTRKH2质粒[[6],带有红霉素抗性基因,分子量
6.9 kb,为大肠杆菌一乳酸菌穿梭质粒.1.2培养基与缓冲液 M17培养基:英国Oxoid公司生产;GM 17培养基:M17+0.5%葡萄糖;SGM 17培养基:10 mL M17 +1 526 ttL 50%蔗糖+200 p.L 50%葡萄糖十100 ttL 2 mol/L MgClz+40 [LL 0.5 mol/L CaCl2; 溶液1 :50 mL 2 x M17 + 1 mL 50%葡萄糖+34 mL 50%蔗糖+10 mL 10%甘氨酸+5mLdd从0; 溶液II : 34 mL 50%蔗糖+10 mL甘油+56 mL ddH2 0. 上述葡萄糖、蔗糖浓度均为质量体积比.1.3实验仪器 电脉冲仪:美国Bio-Rad公司生产.
1.4实验方法[7l1.4.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将L. lactis MG1614接种到GM 17培养液中,30℃培养过夜后,以2%接种量转接到溶液工中,30℃培养,在600 nm下测菌液吸光度.当OD*二0.4一0.9时,离心收集细胞,用30 mL溶液II洗涤细胞2次,离心去上清后用1 mL溶液II悬浮细胞.取40 uL于1.5 mL离心管中,一70℃冷冻保存待用.1.4.2电转化 取1 r.L质粒DNA与40 p L的感受态细胞悬浮液混合,移人电转化杯中,冰浴10 min,设置电击参数,然后将转化杯置于电击槽中电击.电击完毕后立即向杯中加入%0 ttL的SGM 17培养液,冰上放置5min, 30℃静止培养一定时间,涂布含有红霉素的GM 17平板,培养36-48h,计数转化子,根据质粒DNA的浓度,计算每1i. g DNA所得的转化子个数,即为转化效率.每项条件优化做3次重复实验.
0 2.5 5.0 7.5 10.0 12.5EAV・cm-1图1电场强度对电转化效率的影响Fig. 1 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由图1可知,在固空电阻为400 fl时,转化效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电场强度为10 kV/cm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转化效率反而下降. 电穿孔作用是利用瞬间高压击打细胞膜,使之形成孔洞,使DNA分子得以进人细胞[181.在电击过程中,如电压过低,细胞难以极化产生孔洞,DNA不能进人;如电压过高,细胞会因细胞膜损伤过大而死亡,从而导致转化效率的降低.2.2电阻大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固定电场强度为10 kV/cm,电容为25 ptF,改变电阻大小进行电转化.电阻大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1210 8 6 4 2 0
呼.盆・令NO工认
。昌叫u妇。
2结果与讨论2.1电场强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0 100 200 300 400 500 双尹0 图2电阻对电转化效率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resistance on transformation effiiciency
由图2可知,电场强度为10 kV/cm时,转化效率随电阻的增加而增加,在电阻为4000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电阻的增加转化效率反而下降.2.3细胞生长时期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3期孙磊,等:乳酸乳球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123
固定电场强度为10 kV/cm,电阻为400 n,电容为25 t.F,取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胞进行电转化.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苏时间长短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哭・令Nol飞
ou。叫。日
。
,‘
0
QU
6
420
,哭・分。[认u口。叫。嗯
6 6.5.7 7.5 S 图3细胞生长时期对电转化效率的影响Fig. 3 Effect of cell growth phase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细胞的生长曲线见图4.
r/山盛n 图5复苏时间对电转化效率的影响 Fig. 5 Effect of incubation time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由图5可知,细胞复苏时间达到2h,才能有比较好的转化效率;;2h以后,转化效率增长不明显,故实际操作中选择2h为比较稳妥的时间.2.5其他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除上述因素外,下面一些因素也对转化效率构成影响:2.5.1质粒DNA浓度 质粒DNA浓度过低或过高时转化效率都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当质粒DNA浓度过低时,DNA分子太少不足以产生高转化效率;而浓度过高时,细胞能吸收的DNA分子过饱和,反而不利于转化[191.实验中当质粒DNA浓度为1 t.g/tkL时效率最高.2.5.2筛选培养基中的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浓度过高会抑制转化子的生长,导致转化效率的降低〔101,而过低则不能保证转化子的可靠性,起不到筛选作用.2.5.3电转化杯的使用次数 初次使用的电转化杯效率最高,重复使用后效率将大幅度降低,故实验中采用新电转化杯进行电击转化.2.5.4质粒和菌株的差异 不同的质粒载体和不同的菌株其转化效率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质粒的大小差异导致了一定电击时间内进人细胞的质粒数量的差异[’‘〕.不同的菌株其细胞膜孔洞形成的难易程度亦不同.
,且
R}
6
月,
2
0000
层00
041,一一---,--I 0 10 20 30
t/h 图4 MG1614生长曲线 Fig.4 MG1614 cell growth curve
由图3可知,转化效率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时间为7.5 h达到最大,对照图4可知,此时细胞正处于对数生长中期.之后转化效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反而下降.这是由于外源DNA是通过孔洞进人细胞的,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壁结构较稳定期细胞相对疏松,因此有利于孔洞的形成,从而提高电转化效率.2.4细胞复苏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由于电击使细胞膜产生孔洞,致使细胞在非高渗溶液中容易破裂,因此细胞在电击后必须在高渗培养液SGM 17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复苏,以利于细胞膜孔洞闭合复原,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固定电场强度为10 kV/cm,电阻为400 dZ,电容为25 uF,进行电转化.改变电击后细胞复苏时间,复
参考文献:[1]杨洁彬,凌代文,郭兴华,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 应用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5一26,90一91.仁2] Daeschel M A.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from lactic acid bacte- ria for use as food preservatives[ J ].Food Technol,1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