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

第一单元

第一、二课种子实验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时,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3、实验说明,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阳光。( ×)

)

2、只有把种子放在土壤中才能发芽。(×)

3、放在冰箱里冰冻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4、种子发芽与水没有关系。( ×)

5、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一、填空

1、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

2、绿豆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和适宜的阳光。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

一、填空

1、蚯蚓生活在地下,说明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2、在干燥的土壤里很难发现蚯蚓,说明蚯蚓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3、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4、当环境不适宜动物生存是,它们会重新选择适宜的环境生存,否则它们难以生存。

5、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填空

1、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实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5、肉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它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保护了许多生物。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各种动物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

2、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叫捕食者。( ×)

3、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影响很多种生物的生存。(√)

三、名词解释

生产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存者叫做生产者。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存者叫做消费者。

食物网:同一种食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

第六、做一个生态瓶 七课 改变生态瓶

1、像池塘里的各种 生物 和 非生物 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 整体 ,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生态系统 。

2、如果生态瓶里的一些条件变了,生物就会受到 影响 。

二、连线:(把改变生态瓶条件后,生物出现的各种表现用直线连接起来)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一片森林、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 √ )

2、整个大草原是一个生态群落,一块草地面积太小,不能算生物群落。( × ) 、

四、回答题

看图,说说池塘里的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第八课 维护生态平衡 一、填空

1、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 环境条件 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2、猎隼是国家 一 级保护动物。

3、 沙尘暴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

二、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第二单元 光

第一课 光和影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 。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 投影 。 ~

二、选择题

1、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有了 B 。

答:池塘里的动物可以以某些植物为食;

动物的尸体和粪便沉入水底则是植物生长

所需的养料;池塘底的淤泥还可以是一些动植物的栖身之所。

将水倒掉一半 小鱼的活动空间减少 将水草数量增加4倍 食物缺乏 ) 瓢虫 小鸟 小草 蚜

小草 蚜虫 瓢虫 小鸟 将图中各种生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

A、光环

B、影子

C、光源

2、 C 是光源。

A、月亮

B、星星

C、太阳

3、(如右图)途中墙面上, A 木块的影子最大, C 木块的影子最小。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

~

一、问答题

一天中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的影子最短

答:一天中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早晨日出和黄昏日落时,物体影子最长,正午使物体的影子最短。

二、作图

观察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同一物体的影子变化数据,作出柱状图。

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

一、填空题

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3、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是向四面八方射出的。

第四课光的反射

一、填空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

2、科学家利用反射光线和光速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 千米。

3、人的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光线的器官是瞳孔。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看起来整洁。( ×)

2、照明灯上的灯罩可以把光线集中、反射。(√)

3、只有镜子才会发生反射。( ×)

4、强光下,镜面发生反射后产生的反射光线非常刺眼,所以,反射光也是光源。( ×)

5、医生用的额镜是利用反射的原理,把光线集中到耳朵里来看病。(√)

第五课光与热

一、填空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发热。

2、放大镜汇集阳光,会产生高温。

3、奥运会的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汇集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二、填图

(凹面镜)(凸面镜)

三、问答题

为什么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和望眼镜看太阳

答:因为放大镜和望眼镜的镜片都是用凸透镜制成的,如果直接用它们对着太阳看,太阳穿过凸透镜后,汇集在眼睛上,产生的强光和高温会灼伤眼睛的,所以千万不能用放大镜和望眼镜看太阳。

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填空

|

1、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有6千多度。

2、太阳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

3、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4、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二、选择题

1、夏天人们喜欢穿 B 。

A、厚衣服

B、浅色衣服

C、深色衣服

2、物体的三种摆放方式 A 升温快。

A、B、C、

3、 A 物体吸热快。

A、黑色

B、银白色

C、黄色

4、黑色蜡光纸与黑色无光纸相比,升温速度 B 。

A、黑色蜡光纸

B、黑色无光纸

C、一样快

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八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填空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2、太阳能热水器除了把水加热,还需要保温。

3、太阳能热水器的受热面都是倾斜的。

第三单元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用直线把地点和相关的地形链接去来

>

内蒙古冰山

新疆大草原

西藏峡谷

雅鲁藏布江盆地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一、填空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3、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二、用直线把地点和相关的地形链接去来

苏尔特塞到的出现大陆板块碰撞

拉加岛被拔高3米海底火山喷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大地震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大陆板块受拉张

·

三、简答题

1、大陆板块是怎样形成的

答: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2、地球上的山脉、高原、峡谷和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答: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一样,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裂、平移,从而导致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形成了山脉、高原、峡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简答题

*

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怎样进行实验

答:①冷和热的作用。

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

②流水的作用

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内激烈晃动,观察岩石的变化。

③植物的作用

向北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到入一些石灰糊,将结成块的石灰糊放入盛满水的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石膏的变化。

④动物的活动

观察各种动物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2、什么叫风化

答: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看图分析,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满是碎石

答:山上的岩石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影响,被风化破碎了,所以岩石表面布满了裂痕,而碎裂的石头滚落到山脚。

风化植物作用

[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一、填空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分为:最大的是砾岩(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较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3、土壤里有腐殖质和盐分,施工给植物生长的营养成分。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的混合物。

'

5、土壤微生物体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

6、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加丰富。

7、动物活动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二、名词解释

腐殖质: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盐分:使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是植物

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

三、看图说说生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加丰富。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的根都能使土壤松动,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更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存,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第五课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原因

?

一、名词解释

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就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二、简答题

1、说说雨水是怎样侵蚀土地的

答: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

就被带走了,月带越多,最后造成侵蚀。雨水降落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为什么土地容易被侵蚀

答:相对突起,并且没有植物覆盖,地表裸露,土壤结合部紧密,斜坡地带和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这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3、寝室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

答:土壤被侵蚀后,容易发生的灾难有: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等,最后必将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地球环境的改变和物种的灭绝。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填空

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3、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简答题

$

看图说明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形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上游河床上布满了大石头,而且棱角尖锐;到了中游,河床上堆积着很多圆滑的鹅卵石;到了下游,河床铺满了西沙,石头已经很少见到了。

第八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填空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2、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

第四单元

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

一、填空

1、我们提水,会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

2、背书包时,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

3、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4、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就越快。

二、选择题

1、树上的苹果熟透以后会 B 。

A、还在树上

B、往下落

C、往上飘

2、向上抛出得球最终会 C 。

A、飘得很高

B、落不下来

C、落回到原地

3、水流总是 A 。

A、流向下游低处

B、流向上游高处

C、原地不动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填空

1、橡皮筋、弹簧这类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形很容易改变。

2、当弹力消失后,物体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3、衣服的松紧带、弓箭、拉力器的各种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二、名词解释

·

弹力:橡皮筋、弹簧这类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形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理叫做弹力。

第三课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

一、填空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利用反冲原理制造的。

3、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

4、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增加外力。

}

二、名词解释

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一、填空

1、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N 表示。

3、1牛≈100克的力。

!

4、弹簧秤由铁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等部分构成。

5、读书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二、简答题

1、怎样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答: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⑴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o”位置上。

⑵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⑶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第五课运动和摩擦

一、填空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摩擦。

2、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3、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4、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二、名词解释

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摩擦,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第六课滑动与滚动

一、填空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2、古时,人们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车轮的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4、在车辆与轴之间都安装了滚珠轴承是为了减少摩擦力。

二、看图回答问题,填表

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比较

测量结果

轮子滚动前进的摩擦力(正常行驶)牛顿

轮子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15牛顿

15倍

滑动前进的摩擦力是滚动前进的摩擦力

的几倍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比滚动摩擦力大

第七课运动与设计

第八课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鞋底的纹路是为了减少摩擦力,这样走起路来才更轻便。( ×)

2、车轮上的纹路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3、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少摩擦力,所以滑旱冰比走路更省力。(√)

4、摩擦力是感觉不到的。( ×)

二、简答题

1、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答:在工业、生产、生活中,人们能够控制摩擦力的大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是摩擦力对人们有力的一面。例如,车轮上的纹路可以在加速和减速时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不受人们控制,就给人们带来麻烦。

2、设计制作小赛车的一般程序。

答:⑴明确设计意图和用途。

⑵收集想法,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

⑶选出最好的想法,进行设计。

⑷思考设计方案还能做哪些改进。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我知道,我会填。(12分) 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生产者是()。 2、光是沿()传播的,速度大约为每秒()千米,当它碰到物体后会发生()。 3、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4、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它的单位是(),用字母()来表示。 5、土壤的成分中,()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 )(12分) 1、皎洁的月光下像白昼一样,所以月亮自然也是光源。() 2、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都是很猛烈的。() 3、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4、把江河中生活的鱼儿放到海水中也能正常生存。() 5、鞋底有美丽的花纹,是为了增大磨擦力,这样才不会摔倒。() 6、黑板擦擦黑板进行的是滑动磨擦。() 三、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2分) 1、()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A 水源 B 黄金 C 土壤 2、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 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 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是()。 A 西—南—东 B 西—北—东 C 东—南—西 4、靠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是() A 火箭 B 弓箭 C 喷气式飞机 5、同样材料的物体,表面涂上的颜色也相同,但放置的角度不同,吸收太阳热的本领最大的是() A 水平放置 B 竖直放置 C 倾斜也太阳光垂直 四、简答题。(3+2分) 你肯定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吧,请至少列举出三种。然后再请你写出你所在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五、看图回忆我们做过的实验,然后回答问题。(3+3+3分) 1、这是在研究与吸热本领有关的实验。 2、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3、现在请你谈一谈:为什么冬天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深色的? 附答案: 一、1.两水稻 2.直线30万反射 3.凹面镜凸透镜 4、重力牛顿(或牛)N 5、腐殖质盐分 二、1× 2×3∨4×5∨6∨ 三、1.C 2。C 3。B 4。AC 5。C 四、1.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任选三个即可得分) 2.平原 五、1.物体的颜色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颜色越深,吸收的热越多,反之,则越少。 3.冬天天气冷,颜色越深的衣服吸收阳光就越多,因此穿深色衣服比较暖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 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 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 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2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蜗牛)等。 27.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检测题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姓名 一、填空题。(错一空扣1分) 1、种子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在做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分组对比实验。 4、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和养料。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生物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4、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着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5、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二、判断题(错一题扣1分) 1、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 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两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4、小明写了一条食物链:鹰、麻雀、小麦。(×) 5、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绿豆发芽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行(×)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9、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10、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没有关系(×)11、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就像一张“网”。(√)12、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 13、自然界的鸟类很多,我们捕杀几只是没有关系的。(×) 14、几十只蜘蛛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蜘蛛群落。(√) 15、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16、种子只在种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17、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18、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9、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如兔、鼠等(×)20、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21、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22、非生物在群落里不起任何作用。(×) 2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4、植物种子的发芽与光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25、蚯蚓喜欢干燥明亮的环境。(×) 26、在研究绿豆芽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实验中,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空气等。(√) 27、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28、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29、光照的强弱对绿豆芽的生长没有任何的影响。(×)30、人类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 31、给植物嫩芽浇水,不但不利于其生长,反而会加速其腐烂的速度。(×) 32、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则不需要。(×)33、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34、在“草——虫——鸟”这条食物链中,鸟是生产者。(×)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五年级科学上册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生物与环境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活动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A )(3 A )(2)C 1、选择题。(1 、略。2 蚯蚓的选择4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C 4))B (2 选择题。(1)A ()B (3 5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记录:小鸟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2、略课堂练习:、填空。草1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 2、判断题。(1)×(2)√(3)√(4)√(5)√ 3、看图回答。 (1)略。 (2)蘑菇兔子狼;草兔子鹰 果实老鼠鹰;果实刺猬狼 6做一个生态瓶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改变生态瓶7. 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课堂练习:)√1)×(2)×(3判断题。(维护生态平衡8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 2 ()√(3)×(4)√(5)√1、判断题。(1)×、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2 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单元练习C (1)B (2)、1选择题。)生态系统(2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填空题。(1 6)√4)√(5)√((3、判断题。1)×(2)√(3)×(田鼠鹰;萝卜兔子4、小麦鹰 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 5、简答题。 (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光》单元 1光和影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C(2)A(3)B(4)B 2阳光下的影子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C(3)C(4)C(5)A(6)B 2.略 3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B(3)A(4)B(5)A 2.晚上用手电筒光射向天空,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柱;利用激光笔,可以看到光的直线传播;用一根吸管,透过吸管看灯光,笔直的可以看到,弯折后就不能看到灯光,说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4光的反射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C(2)B(3)BA 2.光线先照射到书本上,然后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 光与热5.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5)×(6(1)√(2)√(3)√(41.判断题。A )A (3)选择题。(1)B(22.A 、资料阅读:B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6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2)×(31.判断题。(1)√(C (3)A 1)(2)C2.选择题。(加压功能、供氧功能、摄食功能、排泄功能、通信功能、隔热功能、防撞击功能、防辐射3. 功能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活动记录:略A 资料阅读:B、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略。 2.略单元练习)反射,反光镜、(31)光源,太阳、燃烧的蜡烛、电量的手电筒等;(2)变化;1.填空题。(照镜子、探照灯。A )C(10)C(8A(9)))(3)A(4B(5)C(6B(7)、((2. 选择题。1)B2)AB )√(10)√7)×(8)√(9)×()√(3.判断题。(1)√(23)×(4)√(5)×(6 4.光是直线传播的,光能反射,光具有能量。《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作业参考答案地球表面的地形第1课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陆地的面积小;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等。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精心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1.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 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 4. 5. 6. 7. 8. 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10.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 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 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14.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 砍乱伐、不过度捕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22.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 本单元重点实验的实验计划(要 求会说,而且尽可能地说完整): 1、

实验计划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 2、 壤吗? 推测: 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3、 实验计划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水等。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阳光的有无。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将一个容器放光亮处,一个放暗处 (可以参照书上P6在一个容器上罩透明的塑料杯,在另一个容器上罩不透明的塑料杯) 4、 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有无空气 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在透明密封袋中,密封,然后将两个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 6、 研究计划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生物与环境单元1 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推测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系吗?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光线、相同的环境水分不同找 6 颗绿豆种子,其中 3 颗种子放在干燥的杯中,另外3 颗种子放在湿润的杯中,然后同时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2)√ (3)√ 课堂练习:1、判断题。(1)×2 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略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选择题。(1)A 2、略。(2)C (3)A 4 蚯蚓的选择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选择题。(1)A (2)B (3)B (4)C 5 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记录: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2、略课堂练习:1、填空。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2、判断题。(1)×(2)√ (3)√ (4)√(5)√ 3、看图回答。1

(1)略。(2)蘑菇果实兔子老鼠狼;草鹰;果实兔子刺猬鹰狼 6 做一个生态瓶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 (2)×(3)× 7 改变生态瓶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2)×(3)√ 8 维护生态平衡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判断题。(1)×(2)√(3)×(4)√(5)√ 2、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单元练习1、选择题。(1)B (2)C 2、填空题。(1)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生态系统3、判断题。(1)×(2)√(3)×(4)√(5)√(6)√ 4、小麦田鼠鹰;萝卜兔子鹰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5、简答题。(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2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P2 1.填一填 (1):水、空气、适宜的温度(2):实验对照 2.辨一辨 ×、√、× 3.实验探究 ①取6 粒绿豆种子 ④分别在2 张餐巾纸上各放3 粒绿豆种子 ⑤将2个盒子都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其中1个盒子用里面涂黑的盒子罩住。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P4 1.选一选A、B 2.实验探究 (1)阳光(2)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P6 1.填一填 (1):水、阳光、适宜的温度(2):向水性 2.辨一辨√、× 3.实验探究 把5 粒刚发芽的绿豆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 P8 2.选一选 B 、C 1. 选一选 C 、 B 2. 实验探究 (1)通过测量蚯蚓在亮处和在暗处的时间长短来研究。 (2)通过记录在亮处的蚯蚓数得出 (3)小红;理由:收集数据更科学准确,用时更短。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P11 1.选一选 B 、 B 、 A 2.实验探究(右图)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P13 1. 辨一辨 ×、 √、× 2.实验探究 生物条件:水草 3 棵 非生物条件:泥沙 制作方法:先把水草种活,再把小金鱼、小虾和田螺放进 去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 P15 1. 辨一辨 ×、√

3.实验探究 动物多时,耗氧量增大,鱼浮上水面的次数会增多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P17 1. 辨一辨×、√、√ 2. 分析解答略 第二单元光 第一课:《光和影》P19 1.填一填 (1)光源(2)投影(3)光源屏 2. 辨一辨 ×、√ 3.实验探究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P21 1.选一选B、C、B 2. 分析解答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的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长→短→长。

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试题答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苏教版) 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一、对号入座(将科学关键词填写在合适的横线上) 1. 日晷时间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地球自转 3.托勒密哥白尼 4.生活习性 5.花钟林奈 6.低→高→低长→短→长 二、火眼金睛(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 B 2.B 3. B C 4.A 5. B 6. C 7. C 8 B 9. C 10. C 三、科学阅读 1.365 天,366天 2. B A 3.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4.日、月、年和世纪等。 四、实验探究 1.实验名称: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1 2 3 4 将上图中4 2.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五、数据分析 1. B 2.满月十五 3.月相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苏教版) 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 一、对号入座(将科学关键词填写在合适的横线上) 1.光滑 2.凸透镜凹透镜 3.放大聚光成像 4.光沿直线传播 5.会聚分散 6.直线 7.光沿直线传播反射 8.近视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潜望镜是——平面镜 9.墨子10.牛顿 二、火眼金睛(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看谁找得快又准)。(24分) 1. D 2.A 3. A 4. C 5. A 6. B 7. A 8.D 9. C 10. B C D 三、科学阅读 1.彩虹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水滴上发生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2.有时,我们可以看到天空有两条彩虹:一条叫主虹,色彩鲜艳,里面是紫色,外面是红色;另一条叫副虹(又叫霓),里面是红色,外面是紫色,红色较淡。 3. 原因一:光的波长决定光的弯曲程度 原因二:与地球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 1、 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是直线传播的。 2、红、橙、黄、绿、蓝、靛、紫(或七种)红色。 五、数据分析 7:50镜中的影像和实际物体左右相反。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苏教版) 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一、对号入座(将科学关键词填写在合适的横线上)。(27分) 1.导体绝缘体 2.开关导线电池小电珠 3. 正极负极 4.南极北极 5.改变电池数量改变线圈匝数 6. 司南天然磁石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汇编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1、判断题。(1)×(2)√(3)√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活动记录:略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选择题。(1)A (2)C (3)A 2、略。 4蚯蚓的选择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A (2)B (3)B (4)C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活动记录: 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2、略 课堂练习: 1、填空。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 2、判断题。(1)×(2)√(3)√(4)√(5)√ 3、看图回答。

(1)略。 (2)蘑菇兔子狼;草兔子鹰 果实老鼠鹰;果实刺猬狼 6做一个生态瓶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7改变生态瓶 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8维护生态平衡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4)√(5)√ 2、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 单元练习 1、选择题。(1)B (2)C 2、填空题。(1)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生态系统 3、判断题。(1)×(2)√(3)×(4)√(5)√(6)√ 4、小麦田鼠鹰;萝卜兔子鹰 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 5、简答题。 (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 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 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 缺少(水)。(第一课) 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 )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 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 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 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答: 1、防止水土流失; 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 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第七课) 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第八课) 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 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 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 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冬眠时,动物的(体温 ) 下降, (血液循环 )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 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逃跑:鹿、兔、羚羊 盔甲:乌龟、蜗牛、犰狳,穿山甲 装死:负鼠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尖刺:豪猪、刺猬 保护色:蝗虫,甲虫 记忆巧门:臭刺变毒桃,亏死泥煎包 6、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答:动物: 1 迁徙,如大雁,燕子; 2 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熊; 3 加厚羽毛:如麻雀; 4 加厚皮毛、脂肪:如熊狮鹿狐狸;5、产卵过冬:螳螂,蝗虫。 植物过冬的方法: 1、掉光树叶,减少养分消耗;2、常青树分泌一层蜡质,既防寒又减少了水分蒸发。 第三单元:人与环境(10—12) 1、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受(芒刺和狗毛)的启发。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方法减少污染?(为了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括号里的问题答案也是下面的答案答: 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 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不吃或少吃炒烤(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烧 烤的烟会污染空气嘛) 第四单元:冷和热(13—17) 1、加快热水变凉的方法(有筷子搅拌),(用扇子扇)等。 2、当屋内温度比屋外高时,开窗后窗帘会(向窗里飘)。 3、金属,陶瓷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传热能力 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4、热传递三种方式:(传导 ),(对流 ), (辐射 ) 5、手捂热水袋取暖——传导传热 火上的锅烧热了——传导传热 暖气使屋内空气变热——对流传热 锅里的水热了,馒头蒸熟了——对流传热 水被太阳晒热——辐射传热 6、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 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7、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41.5℃) 8、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9、焖烧锅外锅是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的,焖烧锅的外锅材料是 热的不良导体。 10、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11、饭锅的锅把用塑料或木头制作,是为了端锅时不烫手,不只是为了 美观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