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的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曲霉菌病诊治指南IDSA_2017年新版

曲霉菌病诊治指南IDSA_2017年新版

IDSA:2016 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原创2016-07-06步步非烟感染时间曲霉菌病是感染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眼、鼻、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等多器官系统,严重者导致败血症,病例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体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感染者并不少见。

时隔 8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就曲霉菌病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现有不同类型曲霉菌病相关证据,于近期发布了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替代 2008 旧版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管理此病提供参考。

该 2016 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

现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流行病学与感染风险因素1. 易感者如何预防曲霉菌病?何为易感人群?(1)应将住院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接受者安置在受保护的环境中,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2)也应给予其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易发生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高危患者相应防护措施,如急性白血病正在接受诱导/再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者(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3)若住院无法提供防护病房的条件,推荐此类患者入住单独病房,且病房远离施工场地,也不允许将绿植或鲜花带入病房(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4)建议对 IA 高危门诊患者采取合理防护措施,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包括避免园艺、施肥劳作或密切接触装修或施工场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5)白血病诊疗中心与移植中心应当定期监测侵袭性霉菌感染。

若发现霉菌感染率超过基线水平,或者非高危人群发生侵袭性霉菌感染,应当立即对医源性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曲霉菌病的诊治2. 如何确立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6)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前,推荐采集足量组织和体液样本同时送检组织病理学/细胞学检查与真菌培养。

如果分离培养得到非典型菌株或考虑存在耐药,可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刘洪军;李春【摘要】Aim To clarify the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characteristics in 3 cases with chronic active infection of EB virus (CAEBV) infection. Data of 3 cases with CAEBV infee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which included clinical presentation, auxiliary examination,medical imaging, pathology,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Methods 3 cases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were made. Result CAEBV wa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or recurre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 symptoms,such as persistent or intermittent fever,hepatomegaly,splenomegaly,lymphadenopathy,fiver dysfunction, and others,including the abnormalities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 serum ferritin (SF) , T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pathological data, especially EB virus ( EBV ) -antibodies and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infected tissue, 18F-FDG PET-CT had abnormal changes. Cases of CAEBV were more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Conclusion This disease is rare but severe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the clinical feature of CAEBV infection varied exceedingly. CAEBV is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or recurre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 symptoms. Patients with CAEBV have high viral loads in their peripheral blood and/or an unusual pattern of EBV-related antibodies, may result in severe or even fatal complica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adopting a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mad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the result of traditional therapy is not good,forantiviral therapy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is generally ineffective for this dis%目的通过分析3例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结合文献阐明儿童期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综述.结果该病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常有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铁蛋白(SF)异常升高、T细胞亚群紊乱;EBV 相关抗体持续阳性、外周血高EBV载量、病变组织可检测到EBV-DNA;PET-CT 可有FDG代谢增高的异常信号.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结论 CAEBV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EBV感染后出现慢性或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样症状伴随EBV抗体的异常改变和病毒载量增高,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或致死的并发症.应早期采取积极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传统的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治疗效果有限,针对特异性EBV蛋白的细胞免疫疗法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为有前景的根治性手段.【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1(015)011【总页数】4页(P1382-1385)【关键词】EB病毒感染;慢性;活动性;儿童【作者】刘洪军;李春【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安徽,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儿童期常见,临床表现多样。

202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

202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

202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除有唾液腺、泪腺功能受损外,亦可出现多系统多脏器受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SS根据是否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分为继发性SS和原发性SS(PSS),前者常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旨在规范SS诊断中关键指标(如血清抗SSA抗体和唇腺病理学)的检测和解读,采用公认的疾病活动指标评价疾病,规范局部和系统受累的合理诊治。

干燥综合征(Sjδgren j ssyndrome,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除有涎腺、泪腺功能受损外,亦可出现多系统多脏器受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根据是否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SS分为继发性SS和原发性SS(primarySS,pSS),前者常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pSS属全球性疾病,我国患病率为0.3%~0∙7%,女性多见,男:女为1:9~1:20,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亦可见于儿童。

pSS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是遗传、病毒感染、性激素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旨在规范SS诊断中关键指标(如血清抗SSA抗体和唇腺病理学)的检测和解读,采用公认的疾病活动指标评价疾病,规范局部和系统受累患者的合理诊治。

一■临床表现SS多隐匿起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部分患者仅有口眼干的局部症状,故就诊于口腔科、眼科,而部分患者则以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

(一)局部表现1 .口干: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唾液黏蛋白缺少所致。

患者常频繁饮水,进干食时常需水送服,严重者可出现进食困难、片状牙齿脱落及多发猖獗踽齿。

结节病的诊治

结节病的诊治

一、概述
(二)对结节病认识的历史变迁:
经历了130年的历史 1、 1877年由英国内科医师Jonathon Hutchinson
首次报道,但并未予以明确的命名。 2、 1899年Boeck鉴于患者皮损外表与肉瘤相似,
故称之为“类肉瘤病(sarcoid)”。 3、 1940年正式将本病命名为“结节病
第一届结节病的国际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一次国际会 议。 9、1975年在第七次国际会议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SACE)作为结节病活动性判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10、1987年WASOG(World Association of Sarcoidosis and Other Granulomatous Disorders)成立,并取代 了过去的国际会议,一直延续至今。
体或苏曼氏小体。 2) 周围为淋巴细胞浸润(多为CD8+);无干
三、病理变化
1、特征性病理改变:
3) 结节外围有淋巴细胞环及纤维组织,逐 渐形成纤维组织包绕的完整结节。
4) 结节特点:与肺组织分界清楚、单个孤 立于肺间隔内,或三五个、十几个成群分布于血
管旁、支气管旁,互不融合。 5) 病理经过:或者自行消散、或者导致纤维
(Sarcoidosis)”,广泛应用至今。
一、概述
4、 1941年挪威皮肤学家Ansgar Kveim将结节病人淋巴结 提取物接种到其他结节病病人皮内,发现可引起同样的 结节样病变;以后美国学者Louis Siltzbach将Kveim的 方法进行改进,用结节病患者的脾脏提取液作为抗原接 种到其他患者皮内,证实了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此后本试验正被式命名为“Kveim-Siltzbach”试验 。。
(二)发病机理:
2、结节病肉芽肿形成过程: 多认为属于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1) 某种抗原刺激了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诊治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诊治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诊治进展王绮夏;马雄【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同时存在AIH、PBC或PSC特征者称为重叠综合征,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常可迅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本文就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诊治进展作一阐述.%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include autoimmune hepatitis(AIH),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and so on.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features of AIH,PBC or PSC called overlap syndrome,usually has a progressive course toward cirrhosis and liver failure if without prompt management.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overlap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8(023)005【总页数】4页(P283-286)【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诊断;治疗【作者】王绮夏;马雄【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正文语种】中文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等。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报告

18 3 2-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a Jun l 2 1 N v1 ( 1 n u i dP am c i l ora 0 1 o ;5 1 ) Me a a uc
儿童慢性活动性 E B病 毒 感 染 3例 报 告
刘 洪军 , 李 春
200 ) 30 1 ( 安徽 医科 大学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立 医院儿科 , 安徽 合肥 摘要: 目的
we e ma e. s t CAEBV s c r ce ie y c o c o e u r n n e to sm o o uce sslke s mp o r d Re ul wa ha a t rz d b hrni rr c re ti ci u n n lo i—i y t ms, u h a e sse to n f s c s p rit n r i—
eas e.
K e wor s: sen— r iusi f cin; h o c; c ie; hl r n y d Ep ti Ba rv r n e to c r ni a tv c id e
E s i— a i s( B 感染在儿童期常见 , pt nB r vr E V) e r u 临床表现多
me ia ma i g,p t oo y d a n ss i e e t l da n ss t ame t a d p o n ss M e h d 3 c s s r p r a d l ea u e r ve dc li gn a h lg , ig o i ,df r n i ig o i ,r t n n r g o i. f a e to s a e e o t n i rt r e iw t

202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修订版(完整版)

202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修订版(完整版)

2022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修订版(完整版)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曲霉过敏引起的一种变应性肺部疾病,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和反复出现的肺部阴影,可伴有支气管扩张。

该病并不少见,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不一,且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存在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等情况。

为了提高ABP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推动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有关专家于2017年制定了《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

第一版共识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对于提高ABPA的诊治水平发挥了作用。

近5年来有关ABPA的研究和诊治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包括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对诊断标准的探讨,以及有关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和生物制剂治疗的研究证据;专家组在充分掌握上述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共识进行了修订。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1.1.ergicbronchopu1.monaryaspergi1.1.osis,ABPA)是烟曲霉过敏引起的一种变应性肺部疾病,表现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反复出现的肺部阴影,可伴有支气管扩张。

该病并不少见,但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I】】;而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恰当治疗,可控制病情,防止不可逆性支气管肺部损害的发生[2,3]。

事实上,其他真菌也可引起与ABPA相似的表现,统称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a1.1.ergicbronchopu1.monarymycosis,ABPM)o近年来,针对因气道内真菌定植诱导的IgE相关的嗜酸性粒细胞肺部浸润性疾病,有人提出了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疾病概念,即变应性真菌性气道疾病(a1.1.ergicfunga1.airwaysdisease,AFAD),其中包括ABPA∕ABPM x真菌致敏性重症哮喘(SeVereasthmawithfunga1.sensitization,SAFS)等[4]。

多年来,ABPA逐步引起我国临床医师的重视,病例资料不断见诸报道[5,6,7,8,9],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不一,且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存在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等情况。

6.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进展

6.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进展
Jennette JC,et al. Arthritis Rheum. 1994;37:187–92.
2012年修订命名分类建议:
• PR3-ANCA;
• MPO-ANCA;
• ANCA-阴性。 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仍是金标准:
如纤维素样坏死、寡免疫肾小球肾炎、坏 死性肉芽肿。对血ANCA检测阴性者,病 理检查更显重要。
Schlieben DJ,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05, 45:758-61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ANCA的致病性: Xiao H等研究: • 鼠MPO免疫 MPO knockout (Mpo-/-)鼠 ; • 获得MPO-IgG,免疫Rag2(-/-)鼠(无B和 T细胞); • Rag2(-/-)鼠发病寡免疫复合物坏死性新月 体肾小球肾炎。
ANCA
1982年Davies首次报道在寡免疫性坏死性 肾小球肾炎和小血管炎患者体内发现;
1985年,van der Woude等报道ANCA是 WG诊断和治疗的有用指标,ANCA才引起 人们的兴趣;
随后研究发现,ANCA与WG、CSS及MPA 密切相关。
MPA
曾长期被归属于结节性多动脉炎; 现认为结节性多动脉炎不侵犯毛细血管、小静 脉和微动脉等小血管;
MPA(79.1%)> GPA > CSS(北医); MPA (81.4%)> GPA > CSS(我院)。
Chen M,et al. Postgrad Med J. 2005;81:723–7.
(1-7月)
安医大一附院收治新诊AAV患者情况
AAV属少见病? 自然死亡率:平均生存期5个月,1年内 死亡82%,2年内死亡率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式细胞分析DHRl23是常用的荧光线粒体染料。 DHRl23本身无荧光,能够自由进入大多数细胞,被 氧化物或细胞氧化还原系统氧化成荧光罗丹明123, 散发出绿色荧光,在线粒体膜上聚集。DHRl23用于 检测活性氧。而活性氧的产生依赖于活化的中性粒细 胞的呼吸爆发。CGD患者由于呼吸爆发缺失,与正 常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在流式细胞分布图中移位不 明显,从而得以诊断。DHRl23流式细胞分析是x· CGD诊断及携带者筛查既敏感又特异的方法。实验 室条件不同,结果会有轻微出入¨引。 3.3蛋白表达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方法或流 式细胞分析方法可检测gp91phox、p22phox、 p47phox、p47phox的蛋白表达。若蛋白表达减低或 正常表达的缺陷蛋白,需结合基因突变分析来确诊。 3,4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分析可从分子水平明 确CGD诊断,是CGD的确诊方法。目前发现的基 因突变具有多样性,大多为外显子部位大片的碱基对 的缺失、小片段碱基对的缺失或插入、错义突变或无 义突变等。还有少部分突变位于拼接点或调节区域或 内含子部位的突变¨6I。基因序列分析还可对胎儿羊 水细胞相关致病基因cDNA进行分析,进行产前诊 断,并检测携带者,而有效避免CGD患者出生,提 高人口素质…o。 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I璐CT)
【关键词】慢性肉芽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nn with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Lei Xiaoyu, He Meiling,Sun沌c蛔,1.Department ofGastroenterology,Dalian Children’5 Hospital ofDalian Medical Univer- sity,Dalian 1 16000,China
万方数据
的循环供体髓细胞。在治愈的患者中,现症感染和慢 性炎症得以清除。慢性肺病的肺功能也得以改善u 9|。 最近的一项涉及56例患者的研究发现,随访2年, 生存率达96%,仅3例患者患移植物抗宿主病。移 植后的患者不但身体状况得以改善,心理状况也得以 改善Ⅲ1。重庆医科大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成 功完成2例CGD患者的HSCT。移植后24 d,检测 NBT及呼吸爆发功能均恢复正常,移植后2个月复 查CT提示肺部感染明显减轻,患者远期疗效还在继 续随访中¨“。
tions.Local granuloma Can easily lead to local obstruction.At present,there are several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 ods for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including p-nitro-blue tetrazoliuni chloride,dihydrorhodamine 123 and gene sequence analysis,etc.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the only radical method.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患曲霉菌病的慢性肉芽
肿病患者中,1/3患者为隐匿感染,仅1/5患者有发
热。很多都是在进行常规x线胸片或CT筛查时才发
现肺内浸润影,提示肺曲霉菌病一]。在我国,结核
感染较常见¨0l。卡介苗接种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
甚至结核播散,故患者禁忌接种卡介苗。有可疑家族
史者,新生儿应暂缓接种卡介苗,待除外后再考虑
接种。
CGD在感染后诱发持续炎症,最常累及胃肠道
和泌尿系统。胃肠道肉芽肿可见于整个消化道。较大
肉芽肿易引起消化道梗阻,胃梗阻常见。患者顽固性 呕吐易误诊为幽门狭窄或食物过敏¨¨。结肠炎也是
CGD常见的胃肠道表现。大约1/3的肉芽肿性肠炎
与炎症性肠病表现相似,包括腹泻、腹痛、直肠出血
等。在英国和爱尔兰,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94
的筛查方法。硝基蓝四氮唑是一种淡黄色活性染料, 具有水溶性。当其被嗜中性白细胞的酶还原后,则变
为非水溶性的蓝黑色颗粒,沉淀于胞浆内。CGD患
者由于NADPH氧化酶的缺陷,不能形成该沉积物,
借以与正常中性粒细胞相区别。当机体受细菌、真菌
和寄生虫感染时,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增 强,还原NBT的能力亦随之增高,但病毒性感染或 非感染性疾病则不增高,故可利用NBT还原试验作 为诊断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辅助方法,并作为判定嗜中 性白细胞杀菌功能的指标,以诊断吞噬功能缺陷。但 NBT试验主观性强。部分患者会表现假阴性。因此, 正常的NBT结果不能除外CGD。目前多作为筛查试 验,大多数情况已被以下几种方法代替。 3.2二氢罗丹明(dihydrorhodamine 123,DHRl23)
例患者中有15例在诊断前表现为肠道症状。在随访
中,多达40%的患者有肠道表现¨2。引。在泌尿系统,
CGD患者泌尿生殖系统肉芽肿,如膀胱肉芽肿可引
起输尿管梗阻和尿路感染。
3诊断
CGD患者的常规检查常不特异。感染往往引起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清
Ig代偿性升高,部分患者IgE增高;胸部CT可见感
针对无同胞供体的患者,可选择无关供体 HSCT。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9例进行无关供体 HSCT移植的患者中,7例存活,并且都达到了正常 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和结肠炎恢复,实现了追 赶生长㈨。
病分别是:肺炎(79%)、脓肿(68%)、化脓性淋
巴结炎(53%)。病原主要为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细菌
和真菌。在北美,CGD患者感染最主要的5种病原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霍尔德杆菌、黏质沙
雷菌诺卡尔菌属和烟曲霉菌。卜引。据报道近半数的慢
性肉芽肿病患者死亡由曲霉菌感染引起。曲霉菌感染
的患者通常无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在美国全国卫
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还可通过释放中性粒细 胞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来捕
获病原体。NET是由颗粒蛋白和DNA构成的,由中 性粒细胞核内组分释放到胞外空间而形成。NET对
多种微生物均有清除作用。对于真菌菌丝和寄生虫等
体积较大的病原体,中性粒细胞不能直接吞噬,NET
【Abstract】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is a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caused by abnormities in the NADPH oxidase.It is rare clinically and mortality is high.Most patients present with the repeated and fatal infec.
免疫重建包括HSCT和基因治疗¨8|。HSCT是 CGD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HSCT包括骨髓、外周 血和脐血来源的HSCT。根据供者的不同,又分为同 种异体同型合子HSCT、同种异体半合子HSCT(家 庭成员父母或兄弟姐妹提供供体)、无关供体HSCT 和宫内HSCT。在2002年,欧洲的研究小组报道: 27例儿童CGD患者接受了同胞供体的HSCT,并同 时给予白消安为主的清髓联合治疗。其中9例患者出 现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感染引起的炎症爆发。主 要是曲霉菌感染。但通过积极治疗,其总生存率为 85%,81%患者达治愈。大多数治愈的患者有>95%
调节。编码gp91phox、p22phox、p47phox、p67phox 和p40phox的基因分别为CYBB、CYBA、NCFl、 NCF2、NCF4。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导 致NADPH氧化酶复合物相应亚基缺陷或构象变化, 造成NADPH氧化酶活性缺陷,形成吞噬细胞功能障 碍”]。患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细菌,但不能彻底杀 灭细菌,持续慢性炎症刺激可形成慢性肉芽肿H J。
·综述·
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的诊治进展
雷小雨(综述) 贺关玲孙玉婵(审校)
【摘要】 慢性肉芽肿病是一种因NADPH氧化酶功能障碍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在临床较为少 见,病死率较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儿童早期反复致命感染。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导致局部形成肉芽肿,易 引起局部梗阻。针对慢性肉芽肿病较特异的诊断方法包括:四氮唑蓝还原试验、二氢罗丹明流式细胞分析 方法和基因序列分析等。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大多数慢性肉芽肿病治疗手段,但应选择合适的移植时 机,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基因治疗慢性肉芽肿病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该文就近年来慢性肉芽肿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技术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染部位结节状致密影或团状影。CGD患者的胸部CT
表现主要为4种:(1)斑片状病灶;(2)胸膜下小
结节;(3)单发或多发结节及团块状病灶;(4)空 洞【l引。目前针对慢性肉芽肿病较特异的诊断方法包
括以下几种。
3.1
四氮唑蓝(P—nitro-blue tetrazolium chloride,
NaT)还原试验NBT还原试验是最早应用的CGD
CGD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与中性粒细胞功能障 碍有关。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和脱颗粒作用 途径来杀伤病原微生物。吞噬作用主要依赖于呼吸爆 发反应。这个反应通过产生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 (H:0:)等物质来非特异杀灭入侵的微生物。吞噬细 胞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namide adenine di— 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氧化作用在 该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NADPH氧化酶是由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6.08.004 作者单位:1160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孙玉婵,Email:yuchansun@sina.cor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